园艺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讲解

园艺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讲解
园艺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讲解

1.园艺植物保护学:指以园艺植物为保护对象,应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于经济损害水平之下,确保园艺生产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应用科学。

2.经济损害水平: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

3.经济阈值: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

4.3R:抗性、残留、再增猖獗

5.3致:致畸、致癌、致突变

6.德国德巴利(De Bary)——植物病原生物学的创始人,植物病理学之父

7.Erwin Smith——植物细菌病害的奠基人

8.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值物的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

9.有害生物防治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

10.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从生物和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把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阈值之下,既有效的预防或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达到高产、稳产和增产的目的,又确保对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11.发现了检疫病害该怎么处理?

A、焚烧(梨火疫病);

B、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C、农业防治(a、使用无病繁殖材料;b、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c、保持田园卫生:

剪除病枝等;d、加强栽培管理);

D、生物防治;

E、物理防治(a、热处理法;b、温汤浸种;c、热蒸汽;d、特殊颜色和物理性质的塑

①变色:指植物患病后部分或全株色泽发生不同于植物正常颜色的改变。

有均匀变色(褪绿、黄化)和不均匀变色(花叶、斑驳、明脉、碎色)

②坏死:指植物发病后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有叶斑、叶枯、叶烧、疮痂、溃疡、猝倒、立枯等

③腐烂:指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有干腐、湿腐、软腐等

④萎蔫:指植物局部或整株由于失水而发生凋萎的现象。

永久性萎蔫和暂时性萎蔫

⑤畸形:指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状态。

有徒长、矮化、矮缩、皱缩、卷叶、根瘤、变态等

4.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点状物、脓状物、锈状物

5.侵染性病害:指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

致病因子=病原物 6.非侵染性病害:指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

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

7.病害三角:在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病害关系。

8.病害四面体:病原、寄主植物、一定的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四者共同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

1.营养体:指菌物营养阶段的菌体,具有吸收、输送和储存养分的功能。

菌丝:单根丝状体

菌丝体:菌丝的集合体 有隔菌丝:指有隔膜的菌丝 无隔菌丝:指无隔膜的菌丝

2.吸器:指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特殊结构。

3.菌组织:指菌丝体密集地纠结在一起形成的结构。

疏丝组织:菌丝体纠结比较疏松

拟薄壁组织:菌丝体纠结十分紧密 4.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可进一步构成不同类型的菌丝组织体,包括菌核、子座、菌索等。

菌核:由拟薄壁组织(外层)和疏丝组织(内部)交织而成的休眠体;休眠、一般不直接产生孢子

子座: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形成的产生子实体的垫状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形成产孢结构

菌索:由菌组织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使菌物蔓延、作为侵入结构 5.孢子:指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6.子实体:指植物的产孢结构。

7.无性繁殖:指菌物不通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 游动孢子

根肿菌、卵菌、壶菌;无细胞壁、有鞭毛可游动;游动孢子囊 无性 孢囊孢子 接合菌;有细胞壁、无鞭毛;孢子囊

孢子 分生孢子 除接合菌以外的高等真菌;分生孢子梗

厚垣孢子 是种休眠孢子

8.有性生殖:指菌物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包括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子囊菌;产生在子囊内

子囊盘:呈盘状和杯状 子囊座:由子座溶解而成,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组成

一个子囊座由一个或多个子囊腔组成,其中只有一个子囊腔的子囊座称为假囊壳

9.菌物的生活史:指菌物孢子经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无性繁殖:产生大量孢子;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有性生殖:产生变异适宜环境;是初侵染源

10.转主寄生:指生活史中各阶段需要在不同种的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

11.多型性:指转主寄生的菌物产生两种及以上的孢子类型的现象。

12.锈菌产生的5种孢子类型: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

13.菌物的分类系统:采用生物八界分类系统:

原生生物界——根肿菌门

假菌界——卵菌门、丝壶菌门

真菌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

1.原核生物:指无核膜包被、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无有膜包被的细胞器的单细胞微生物。 包括细菌和菌原体,菌原体包括植原体和螺原体

2.细菌的形态: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3.细菌的结构:

黏质层:以多糖为主;比较厚而固定的黏质层称为荚膜;植物病原细菌很少有荚膜 细胞壁:由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构成;维持细胞外形、保护细胞

鞭毛:是产生于细胞质膜下粒状鞭毛基体上,穿过细胞壁和黏质层延伸到体外的丝状结构,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核区;

质粒:独立于核质之外的环状遗传因子;编码细菌的抗药性、育性或致病性等性状芽孢:内生孢子;有很强的抗逆能力;植物病原细菌通常无芽孢

革兰氏染色:植物病原细菌多为阴性,少为阳性

4.革兰氏染色

过程:涂片→干燥→固定→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酒精)→复染(番红)→镜检(阳紫阴红)

5.培养性状

1)植物病原细菌:多数为死体营养生物,可人工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白色、灰白色或黄色菌落;好氧;

培养基pH:中性偏碱;T:26—30℃,33~40℃停止生长,50℃、lOmin时多数死亡。

2)维管束难养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难以培养(如木质菌属Xylella)或不能培养(如韧皮杆菌属Liberobacter)

3)植原体:至今还不能人工培养

4)螺原体:需在含有甾醇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煎蛋形菌落。6.生长:指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进行代谢活动,从而使细胞质的量不断增加,体积随之增大的过程。

7.繁殖:指细菌由于细胞分裂而引起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

8.遗传的保守性:指细菌分裂过程中,细菌的遗传物质及基因组也同步分裂,然后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亲代的各种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经培养基培养好多代都不改变性状的现象。

9.遗传变异包括形态变异、生理变异、致病性变异等

10.表型变异可归结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变异:突变和通过结合、转化、转导方式

11.细菌的主要类群及所致病害:

1)土壤杆菌属=农杆菌

代表病原菌:根癌土壤杆菌(又称冠瘿病菌),寄主范围极广,可侵害90多科300多种双子叶植物,尤以蔷薇科植物为主,引起桃、苹果、葡萄、月季等根癌病。

2)假单胞菌属

典型种:丁香假单胞菌,寄主范围很广,引起叶斑或坏死症状以及茎秆溃疡,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3)劳尔氏菌属

典型种:青枯菌,寄主范围很广,最感病的是茄科作物。

4)黄单胞菌属

成员:均为植物病原菌,如引起甘蓝黑腐病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水稻白叶枯病的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5)欧文氏菌属

重要植物病原菌:解淀粉欧文氏菌,引起梨火疫病,外检病害。

6)果胶杆菌属

会产生大量果胶酶。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寄主范围广,侵害20多科数百种果蔬和大田作物,引起肉汁或多汁组织的软腐,如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7)韧皮部杆菌属

病菌的寄主:主要是柑橘属、金柑属和枳属。另外,草地菟丝子可从柑橘上将病菌传到夹竹

桃科草本植物长春花植株上,引起典型的黄龙病症状。

8)木质部小菌属

已确认病原种:难养木质菌,引起葡萄皮尔氏病、苜蓿矮化病、桃伪果病等。

9)棒形杆菌属

重要病原菌成员:密执安棍形杆菌环腐致病亚种,导致马铃薯环腐病,引起环状维管束组织坏死。

10)链霉菌属

多为土壤习居性微生物,少数侵害植物,如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疮痂链霉菌。

11)螺原体属

重要成员:柑橘螺原体,引起柑橘等植物的僵化病。

12)植原体属,即原来的类菌原体

目前还不能人工培养。常见的植原体病害有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等。

12.原核生物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1.症状特点

A. 细菌病害表现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症状,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B. 田间症状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C. 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

2.侵染和传播特点

A. 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水孔或气孔)侵入寄主植物,主要通过流水(包括雨水、灌溉水等)进行传播。

B. 由于暴风雨能大量增加寄主伤口,有利细菌侵人,而且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病害发展的环境,因而往往成为细菌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C. 植物菌原体和寄生维管束的难养细菌往往借助叶蝉等昆虫介体或嫁接、菟丝子才能传播。

3.病原物的观察。

菌原体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细菌病害病部徒手切片的喷菌现象。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与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4.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柯赫氏法则验证。

细菌

植原体: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通过菟丝子作桥梁接种传染到长春花上进行鉴定,证明其有无侵染性,从而完成柯赫氏法则的诊断程序。

1.病毒: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的核酸分子。

2.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分子寄生物、专性寄生物

3.病毒的特点:

①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

②基因组只有一种核酸

③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但必须依靠寄主的酶和能量系统

④严格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

4.多分体基因组:指许多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分布于两个或多个核酸链上。

5.多分体病毒: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于两个以上核酸链上,且装配在不同的病毒粒体内。

核酸 基因组 6.

病毒粒体 衣壳 蛋白质亚基(结构单位)

包膜 由脂类、蛋白质和多糖组成

7.病毒的理化特性:

a) 钝化温度(TIP ):指将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 后,是病毒失去侵染

力的最低处理温度。

b) 稀释限点(DEP ):指将病组织汁液加水稀释,当超过一定限度时,病毒便失去侵

染力。

c) 体外存活期(LIV ):指在室温下,病毒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8.内含体:指病毒的蛋白产物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质凝聚起来形成的一定体积和形状的结构。

9.病毒的复制:指病毒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子代粒体的繁殖方式。

核酸复制

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脱壳 病毒粒体装配

基因表达→合成外壳蛋白

10.移动:指病毒从植株的一个局部到另一个局部的过程。

移动的方式包括胞间移动(胞间连丝)和长距离移动(维管束筛管组织)

11.传播:指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株的过程。

可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种子、花粉和营养繁殖材料传播

12.非介体传播 机械传播(汁液传播)

嫁接传播

13.介体传播是病毒在田间的主要传播方式。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最重要的是昆虫,其次是线虫、菌物、螨类和菟丝子等 14.昆虫的传毒时间性:

a) 非持久性:昆虫获毒后可立刻传毒,但很快就会失去传毒能力

b) 半持久性:昆虫获毒后不能立刻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毒,且传毒时间有限 c) 持久性:昆虫获毒后要经过一段时间传毒,可终身保持传毒能力,甚至后代亦可

15.循回期:昆虫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毒,这段时间叫做循回期。

16.亚病毒包括类病毒、病毒卫星及朊病毒

a) 类病毒:指在侵染植物体内能进行自我复制的没有衣壳蛋白的低分子质量环状

ssRNA 。

b)病毒卫星:指依赖于与其共同侵染寄主细胞的辅助病毒进行繁殖的核算分子,其核

酸序列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病毒卫星包括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

17.常见的植物病毒:

1)烟草花叶病毒属:典型种为烟草花叶病毒(TMV),直杆状,寄主范围较广,自然传播不需要生物介体,主要通过病汁液接触传播,引起烟草、番茄等作物的花叶病。

2)马铃薯Y病毒属:典型种为铃薯Y病毒(PVY),线状,主要以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绝大多数可通过机械传播。

3)黄瓜花叶病毒属:典型种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球状,主要依赖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也可经汁液接触而机械传播。

4)黄症病毒属:典型种为大麦黄矮病毒(BYDY),球形,由一至数种蚜虫以持久性、循回型方式进行传播,导致小麦、水稻等黄矮病。

5)真菌传杆状病毒属:典型种为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V),杆状,主要危害冬小麦和大麦,开始在叶片上形成短线状褪绿条纹,后逐渐变黄、矮化,重病株不能抽穗。

18.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1)症状特点:

a)类型:花叶、黄化、矮缩、丛枝等,少数为坏死斑点。

b)田间表现特点:

1)一般从分支的顶端开始,然后扩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

2)系统侵染,引起的症状通常较均匀地分布于植株上,而不像真菌和细菌引起的

局部斑点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匀。

3)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会发生隐症现象。

(2)传播和流行特点:

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进行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及其在田间的分布往往与传毒昆虫密切相关。

大多数真菌或细菌病害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加重,但病毒病害却很少有这种相关性,有时干燥反而有利于传毒昆虫的繁殖和活动,从而加速病害的发展。

病毒病害的诊断及鉴定往往比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复杂得多,通常要依据症状类型、寄主范围(特别是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传播方式、对环境条件的稳定性测

定、病毒粒体的电镜观察、血清反应、核酸序列及同源性分析等。

表皮层蛋白质,坚韧,阻抗外界机械作用

体壁

1.线虫下皮层活细胞,

假体腔线虫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各内部器官系统都浸没在体

腔液中

2.线虫的发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3.线虫从卵中孵化出来时已经是二龄幼虫,是侵染寄主的主要虫态

4.环境条件对线虫的生长和发育(主要指性别分化)都有影响

5.线虫的寄生性:多数植物线虫为专性寄生生物。寄生性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也可分为固定型寄生和迁移型寄生

6.植物线虫的重要属:

1)粒线虫属:雌雄虫均为蠕虫形,大都寄生在禾本科植物的地上部,形成虫瘿

2)茎线虫属:雌雄虫均为细长形,主要引起寄主组织的坏死和腐烂

3)胞囊线虫属:雌雄异形,雄虫细长而成熟雌虫呈柠檬状,胞囊实质上是含有大量卵的死去的雌虫尸体

4)根结线虫属:雌雄异形,雄虫细长,而成熟雌虫呈梨形,卵产于体外胶质卵囊内,危害植物根部,诱导根部形成瘤状根结

5)滑刃线虫属:雌雄虫均为细长形,主要危害叶和芽

7.线虫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由于线虫的穿刺取食对寄主细胞的刺激和破坏作用,因而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往往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根部生长不良和局部畸形等,似缺肥症状。

一般在植物的受害部位,特别是根结、种瘿内有线虫虫体,可以直接或分离后镜检诊断。

危害植物地上部的线虫和根内的寄生线虫容易从病组织上分离,但根的外寄生线虫一般需要从根围土壤中采样、分离,并要进行人工接种试验,才能确定其病原性。

1.寄生性植物:指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依赖另一种植物提供生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的植物。

特点:这类植株无叶片或叶片已经退化,叶绿素消

失,根系退变为吸器,从寄主体内摄取所需要的全

全寄生植物部营养物质

致病性:争夺全部生活物质,对寄主造成严重危害2.根据寄生性植物 e.g.列当、菟丝子

与寄主的关系和

寄生特点的不同特点:这类植株茎、叶虽含有叶绿素,但光合作用

水平很低,无法自给自足,主要通过大量摄取寄主

半寄生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完成其生活史

致病性:致病能力较弱

e.g.桑寄生科、槲寄生科

寄生于寄主植物茎部

3.根据寄生时侵入茎寄生植物 e.g.菟丝子、槲寄生

寄主部位的不同根寄生植物寄生于寄主植物根部,地上部与寄主植物分离

e.g.列当、独脚金

4.根据对寄主依赖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兼性寄生植物和专性寄生植物

1.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2.植物病原物可分为:

①) 死体营养生物: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

属于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非专性寄生的。

②) 活体营养生物: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有时称作活体营养寄生物。

属于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专性寄生的。

3.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4.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指病原物导致植物病害的方式。

包括机械损伤、营养掠夺、化学武器——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等五种

5.毒素:指在非常低的浓度下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类对植物病害有诱导作用的非酶类

致病物质。

6.根据对寄主寄主专化型毒素:指对寄主植物和感病品种有较高致病性的毒素

种或品种有无非寄主专化性毒素:没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选择性作用而且对一些非寄主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产生全部或部分症状7.寄主植物抗病性:指植物抵御病原物侵入及其在体内扩展并用以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能力。

8.根据主效基因抗病性: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遗传方式微效基因抗病性: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小种专化抗病性:指寄生的某个品种能抗病原物的某个或某几个生理小种的9.根据小种现象,由主效基因控制——垂直抗病性

专化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指寄主的某个品种能抗病原物所有生理小种的现象,由微效基因控制——水平抗病性

10.植物的抗病机制:指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植物体内通过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以抵御病原物的侵入、侵染、扩展及抑制、破坏、抗耐病原物的毒素和酶的致病机制,在形态和生理生化层面表现出的抗病性。

11.植物的抗病机制可分为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

12.植物的抗病武器有哪些?

1)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A、最外层防线;B、表皮层细胞壁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C、自然孔口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

D、纤维素细胞壁

2)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抗病植物可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病原菌某些酶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需的重要成分。

3)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4)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素的降解作用等。

13.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根据其表达的病程阶段个同,又可划分为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失和抗再侵染等过程。

14.过敏性坏死反应:指受病原侵染的植物受侵部位的组织细胞迅速坏死,使病原物被限制在死亡组织中而不能扩展的保卫反应。

15.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夏)、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侵染过程四个环节。

16.越冬(夏):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的过程。

17.越冬(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休眠三种方式

18.越冬(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等。

19.病原物的接种体:指病原物具有独立存活、传播和侵染功能的最小结构。

20.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有: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21.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①真菌主要以雨水和气流传播

②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

③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

④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

⑤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22.初侵染:指经过越冬(夏)的病原物接种体,第一次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植株体上,

侵染并引起寄主植物发病的过程。

23.再侵染:指在一个作物生长季中,病株上形成的病原物侵染体对同一种植物进行的重复侵染。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

24.植物病害 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

次再侵染的病害。

25.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过程,又称病程、

可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26.侵入前期:指病原物接种体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或到达寄主的种围、根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开始向侵入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

27.侵入期:指病原物侵入到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

28.侵入途径包括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直接侵入三种方式

29.各类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①病原真菌:寄生性强的真菌以直接侵入或自然孔口侵入为主,寄生性弱的真菌主要从伤口或衰亡的组织侵人。

②病原原核生物:一般细菌主要经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生维管束的难培养细菌和植物菌原体只能由昆虫介体和嫁接形成的伤口侵入。

③植物病毒:一般经伤口侵入,这些伤口包括机械微伤口和介体传染时造成的伤口。 ④病原线虫:一般是以穿刺方式直接侵入寄主,有时也可经自然孔口侵入。

⑤寄生性种子植物:产生吸根直接侵入寄主。

30.潜育期:指病原物侵入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症状的阶段。

在寄生关系中,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营养关系最为重要

31.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直至生长季结束或寄主生长季结束的阶段。

1.发病率:指发病植株或器官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

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3.病情指数: 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

4.植物病害的预测:

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害大面积发生,迅速传播造成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

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

5.预测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损失预测三种

6.植物病害的诊断:指根据得病植物的特征、所处的场所和环境条件,经过调查和分析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流行条件和为害性等作出准确判断。

100(???=∑最高一级代表值

调查总叶数各级代表值)各级病叶数病情指数

诊断目的就是了解病害发生的原因,确定“是否”是某种病害,是以不同病原的病害特点为依据。准确的诊断是控制病害的前提,是防治病害的依据。

诊断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病情调查、显微镜检、试验验证、病原鉴定、专项检测。

7.诊断的程序和方法:

①首先应从症状入手确定病原类型,即确定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②然后再确定侵染性病害中是真菌、病毒、细菌还是线虫或其他病原物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中是营养失衡还是环境不适等其他原因引起。

③最后再鉴定病原,确定它是哪个种、变种、生理小种或者其他具体原因。

另外,对于未知病原物,需要通过科赫法则证明它的致病性

8.非侵染性病害诊断:

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

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

三是病原鉴定。

非侵染性病害特点:

①病害发生一般表现为较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

②病害田间分布较均匀,发病程度可由轻到重,但没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即没有发病中心。

③发病部位在植株上分布比较一致。

④症状表现没有病征,病斑不规则。

⑤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9.侵染性病害诊断:

侵染性病害的一些特点:

①病害发生一般不表现大面积同时发生。

②病害田间分布较分散、不均匀,有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③发病部位(病斑)在植株上分布比较随机。

④症状表现多数有明显病征。

⑤一旦发病后多数症状难以恢复。

在此基础上,再按不同病原物的病害特点和鉴定要求,进行诊断和鉴定。

(一)真菌病害

症状鉴别:真菌病害症状多为坏死、腐烂和萎蔫,大多数在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等病征。对于常见病害,通过这一步就可确定病害种类。

对于不能确定的病害,通过刮、切、压、挑等方法制片镜检验证,观察孢子、子实体或营养体的形态、类型、颜色及着生情况等。必要时还要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

(二)细菌病害

症状鉴别:多数植物细菌病害症状特点表现为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根肿、毛根)等,病症病部有菌脓、菌膜、菌痂。坏死病斑多受叶脉限制,为角斑或条斑,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常有黄色晕圈。萎蔫性病害,病株茎基部横切面用手挤后可见菌脓,且维管组织变褐。腐烂组织的常伴有臭味,无菌丝。少数维管束难养细菌病害,其症状为系统性,类似菌原体或病毒病害,无菌脓。

镜检验证:一般细菌病害简便而可靠的诊断技术是镜检病组织中有无喷菌现象。

(三)菌原体病害

症状鉴别:病害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小叶、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系统性侵染,无病症。

(四)病毒病害

症状鉴别:症状主要表现为以变色(花叶、斑驳、环斑、黄化等)、畸形(矮缩、蕨叶等)、坏死,无病症,多为系统性侵染,症状多从顶端开始表现,然后在其他部位陆续出现。(五)线虫病害

症状鉴别:线虫病的病状有矮化、黄化、萎蔫、坏死、腐烂、畸形(根结、叶扭曲)等,病症有的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线虫。

(六)寄生性种子植物

寄生性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肉眼可以看到寄生物,如菟丝子、独脚金等。

1.苹果和梨锈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和幼果。

受害叶片:叶正面产生橙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表面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干燥后小粒点变黑色。叶背面隆起,长有灰黄色毛管状物(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黄褐色粉末(锈孢子),病斑后期变黑干枯。

转主寄主:桧柏等的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黄色小点,后肿胀,形成膨大的纺锤形菌瘿,翌春产生褐色圆锥形角状物(冬孢子角),干燥时干缩成污胶状物,暴雨后可形成橘黄色舌状胶质物

2)病原物:担子菌门胶锈菌属,梨:亚洲胶锈菌;苹果:山田胶锈病

3)病害循环:不完全型转主寄生锈菌(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4种类型)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冬孢子角—担孢子(随风传播,只侵染梨树)→性孢子器→锈孢子器(不能危害梨树,而是转主寄主,越冬越夏)

4)防治:因为病害循环有两大特点:无再侵染;具有转主寄主,所以防治策略为:消灭转主寄主和及时喷药保护

2.葡萄灰霉病

1)症状:从伤口处开始发病,初产生黄色、凹陷的病斑,逐渐扩大至全果及果橞,导致果粒软腐,病部长出灰色的霉层,散出霉臭味。

2)病原物:半知菌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

3.茄科蔬菜灰霉病

1)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叶、茎、花、果等所有地上部分均可感染。

叶感病后多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病斑呈V形扩展,初呈水浸状,后为浅褐色,边缘逐渐变为黄色;果感病后变灰白色,软腐。病部表面均可产生一层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病原物:灰葡萄孢

3)防治:a、调节棚室环境条件;b.减少侵染源;c.药剂防治;d.生物防治

问:以灰霉病为例说明广寄主、高抗药性风险病害的遗传变异与防治策略。

答:合理用药。

方法是:①轮换用药:一个地区,一块园地,切忌长期使用单一的或性能、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为了避免抗药病虫种群的形成,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几个农药品种轮换交替使用。

②混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施用,可以避免或减缓病原物产生抗药性。

4.苹果和梨轮纹病,又称瘤皮病、粗皮病

1)症状:○1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的暗褐色病斑,中央呈瘤状突起,周围组织凹陷,边缘开裂。翌春,病斑中央产生黑色小粒点(分生抱子器或子囊座)。

○2多年生主干或主枝:病斑多限于皮层,少数可达木质部。

2)病原物:子囊菌门葡萄座腔菌属葡萄座腔菌

3)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在下雨时散出,引起初次侵染;

4)防治:

①培育和选用无病苗木;

②加强栽培管理;

③消灭菌源;

④病部治疗;

⑤生长期喷药保护;

⑥贮藏期烂果控制;

⑦其他防治措施:有条件地区可实行果实套袋;避免以杨树等寄主树木作防风林;选用

抗病品种

5.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黑霉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

1)症状:病菌危害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重

: 叶背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沿叶脉扩展,并产生黑色霉状物,病重时整个叶背,叶片正面常呈多角形或圆形褪色黄斑。

期受害的果实则不畸形,但在表面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凹陷的圆形病疤,病疤坚硬,表面粗糙,常产生星状开裂。病部均可产生黑霉。

2)病原物:子囊菌门梨黑星菌

3)病害循环: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枝梢病部和腋芽鳞片内越冬。翌春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

4)防治:农业防治(抗病品种、栽培管理、清除侵染源);化学防治

6.葡萄霜霉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新梢、幼果和卷须等。

被害叶片:叶正面形成淡黄色小斑点,扩展受叶脉限制,变成黄绿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病斑,多个病斑愈合形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导致叶片早期脱落。湿度较大时,叶背形成白色的霜状霉层(游动孢囊梗和游动孢子梗)

2)病原物:单轴霉属葡萄生单轴霉(葡萄霜霉病菌)

3)病害循环: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萌发孢子囊及游动孢子,由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进行初侵染。

4)防治:农业防治(抗病品种、栽培管理、清除侵染源);化学防治

7.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被害花器:花梗肥肿、弯曲畸形,呈龙头拐状。

2)病原物:霜霉属寄生霜霉

8.柑橘黄龙病,又称枯梢病

1)症状:各生长期均可感病,以夏梢和秋梢上发生最多,春梢次之。

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有数条枝梢黄化。叶片受害后会表现黄化型、斑驳型和类缺素型三种症状

2)病原物:亚洲韧皮杆菌(柑橘黄龙病菌)

3)传播:主要通过柑橘木虱传播

4)防治:实行检疫;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改造果园;化学防治

9.茄科蔬菜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

1)症状:番茄在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约30cm高以后才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先顶部叶片萎垂,然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凋萎最迟。

2~3d后病株就不再恢复而死亡。死亡后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土壤含水较多或连日下雨,病株可维持1周左右才死去。

2)病原物:劳尔氏菌属青枯劳尔氏菌

3)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为主,适当辅以其他防治方法

10.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又称水烂、烂疙瘩

1)病原物:果胶杆菌属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

2)病害循环:病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成为初侵染源,入侵途径多样

3)防治:a.选栽抗病品种;b.加强栽培管理;c.及时防治害虫;d.化学防治

11.根结线虫病

1)症状:土传病害。被害根部形成根结,其大小因寄主和根结线虫的种类不同而异。

2)病原物:根结属,有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3)防治:a、轮作;b、种植抗病品种;c、栽培管理;d、化学防治;e、生物防治:重寄生、捕食线虫真菌;f、夏季高温闷棚或冬季敞棚冻地

各种蔬菜水果的病害总结: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软腐病及霜霉病

茄科蔬菜:青枯病;茄子黄萎病;番茄病毒病和枯萎病

葫芦科蔬菜:霜霉病和枯萎病、瓜类疫病

豆科蔬菜:锈病、菜豆火疫病及豇豆煤霉病

苹果: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褐斑病、轮斑病、霉心病和白粉病等。

梨:黑星病、锈病、轮纹病和黑斑病等。

柑橘:溃疡病、疮痂病、树脂病、炭疽病、黄龙病及贮藏期的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和蒂腐病等,其中溃疡病和黄龙病为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害。

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和霜霉病。

植物病理学题库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 第一部分:拉丁学名 一、病原菌拉丁学名 1、真菌 Plasmodiophora (根肿菌属)Physoderma (节壶菌属) Achlya (绵霉属)Pythium (腐霉属) Phytophthora(疫霉属)Peronospora(霜霉属) Spongospora (粉痂菌属)Polymyxa (多粘菌属) Saprolegnia (水霉属)Aphanomyces(丝囊霉属)Sclerospora(指梗霉属)Plasmopara (单轴霉属) Pseudoperonospora (假霜霉属)Bremia (盘梗霉属)Albugo(白锈属)Peronophthora(霜疫霉属) Rhizopus (根霉属)Mucor(毛霉属) Choanephora(笄霉属)Absidia(犁头霉属) Taphrina(外囊菌属)Blumeria(布氏白粉属) Ceratocystis(长喙壳属)Gibberella(赤霉属) Valsa(黑腐皮壳属)Elsinoe(痂囊腔菌属) Guignardia(球座菌属)Venturia (黑星菌属) Sclerotinia (核盘菌属) Erysiphe(白粉属属)Sphaerotheca(单丝壳属) Podosphaera (叉丝单囊壳属)Phyllactinia(球针壳属) Uncinula (钩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壳属) Meliola(小煤炱属)Glomerella (小丛壳属) Gaeumannomyces(顶囊壳属)Cryphonectria(隐球丛赤壳属)Gnomonia(日规壳属)Phyllachora(黑痣菌属)

植物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水分的存在状态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体吸附不易流动的水 特性:1.不能自由移动,含量变化小,不易散失2.冰点低,不起溶剂作用3.决定原生质胶体稳定性4.与植物抗逆性有关 自由水—距离原生质胶粒较远、可自由流动的水。 特性:1.不被吸附或吸附很松,含量变化大2.冰点为零,起溶剂作用3.与代谢强度有关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大,代谢强、抗性弱;比值小,代谢弱、抗性强 2.植物细胞对水的吸收方式:扩散、集流、渗透作用 1)、扩散作用—由分子的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的过程。 特点: 简单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行,适于短距离运输(胞内跨膜或胞间) 2)、集流—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特点:物质顺压力梯度进行,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 3)、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注:渗透作用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进行 3.水势及组成 1.Ψw =ψs +ψp+ ψm+ψg Ψs:渗透势Ψp:压力势 Ψm:衬质势Ψg:重力势 1)渗透势—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又叫溶质势(ψπ)。 ψs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1M蔗糖ψs> 1M NaClψs (电解质) 测定方法:小液流法 2)压力势—ψp〉0,正常情况压力正向作用细胞,增加ψw;ψp〈0,剧烈蒸腾压力负向作用细胞,降低ψw;ψp =0,质壁分离时,壁对质无压力 3)重力势—当水高1米时,重力势是0.01MP,考虑到水在细胞内的小范围水平移动,通常忽略不计。 4)衬质势—由于亲水性物质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m〈0,降低水势. 2.注:亲水物质吸水力: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有液泡细胞,原生质几乎已被水饱和,ψm =--0.01 MPa ,忽略不计; Ψg也忽略,水势公式简化为:ψw=ψs+ ψp *没有液泡的分生细胞、风干种子胚细胞:ψw=ψm *初始质壁分离细胞:ψw = ψs *水饱和细胞: ψw = 0 3.细胞水势与相对体积的关系 ◆细胞吸水,体积增大、ψsψpψw 增大 ◆细胞吸水饱和,体积、ψsψp ψw = 0最大 ◆细胞失水,体积减小,ψsψp ψw减小 ◆细胞失水达初始质壁分离ψp= 0,ψw= ψs ◆细胞继续失水,ψp 可能为负ψw《ψs 4.蒸腾作用(气孔运动) 小孔扩散律(边缘效应)——气体通过小孔表面的扩散速度不与小孔的面积呈正比,而与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PDF.pdf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 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 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 活体营养型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 死体营养型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物质来源的生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 专性寄生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特性 非专性寄生寄生物即能从活体又能从死的植物组织上获取营养物质的特性 柯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常表述为四步:1病植株上有一种微生物的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3将纯化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健康植株上出现相同症状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可以再分离得到相同的纯培养物,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真菌狭义的真菌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体,不含光合色素,主要以吸收的方式获取营养,靠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生物。广义的真菌是包括卵菌、黏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和担子菌等,又称菌物。 吸器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支,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菌丝变态结构 菌核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形成的或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组成,可用于产生子囊等生殖器官的垫状或头状组织。 菌索菌组织纠缠在一起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可吸收营养和抵抗不良环境 厚垣孢子由菌丝中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的休眠孢子,可抵抗不良环境 游动孢子鞭毛菌的无性孢子,具鞭毛,无细胞壁,可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接合菌的无性孢子,不具鞭毛,有细胞壁,原生质割裂产生 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的外生无性孢子,主要由芽殖和裂殖产生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由雄器和藏卵器配合产生具有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为二倍体 接合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配子囊配合产生 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产于子囊内,每个子囊8个孢子 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着生在一种称为担子的结构上,单细胞、单核、单倍体 子实体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的真菌的产孢结构 闭囊壳包被完全封闭,无固定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子囊壳子囊果有孔口,球形或瓶形,内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整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植物保护专业.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植物保护专业 农药应用与管理实验实习指导书 二〇〇九年五月

农药应用与管理实验实习规则 1.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指导书,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2.实验时应细心听教师讲解,进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爱护公共财物,药品、器材不得擅自带出实验室。 4.室内不准放置食物,不准抽烟。 5.注意安全,做好防火、防炸、防触电、防中毒等事故的发生。有机药剂、溶剂与远离火源,加热必须在水浴锅中进行。点燃酒精灯不能两灯相碰,喷灯高度要适中,防止酒精外溢飞溅,火柴残杆不许随便乱丢。易燃易爆药品操作要谨慎,处理安放要妥当。烘箱、电炉等用完后应立即截去电源,所有开关、电路及电线不得沾水弄湿,插、拨电插头时要小心。移、吸剧毒药剂时要用吸液器,毒剂的废液和含药培养基不得任意处置,必须倒入废液缸中。实验完成后要用肥皂洗手,喝水或饮食前要刷牙或漱口。一旦发生事故,应镇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急救。 6.实验结束后,清理并归还所有器材,如有损坏应进行登记,实验结果的原始记录经教师审阅后,方能离开实验室。实验报告按时缴送,结果误差较大或有请假手续而未进行实验的学生,应在教师指定日期补做。

实验一农药物理性状测定 一、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各种不同剂型农药的物理性状鉴定方法,以使了解农药质量测定方法和物理性状对农药药效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粗、细硫磺,50ml平口烧杯,100m量筒,粗天平,500ml 烧杯,温度计,恒温水浴锅,白纸,秒表,40目筛,试管,移液管,试管架,吸耳球,显微镜,测微尺,硬纸片。 三、实验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杀螟松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粗细硫磺粉、硬水。 四、实验方法: 1.粉剂—貌似密度法测定: 取一只已知重量的平口烧杯,将粗细两种硫磺粉先后装满,用硬纸片轻轻刮平,称重,求出粉剂重量,然后把硫磺粉全部倒出,将烧杯装满水,再将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记录毫升数,求出貌似密度。 同容积粉剂重量(克) 貌似密度= 同容积水的毫升数(毫升) 2.可湿性粉剂—湿润速度测定 取二只500毫升的烧杯于恒温水浴锅中,在烧杯中加入硬水,使水面与水浴锅的水平面平齐,待烧杯中的水温和水浴锅的水温达30±1℃的时,分别取经过40目筛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硫磺试样5克,置于120×120mm的白纸上,然后将两边卷起成园筒状,捏住约筒,在距离烧杯水平面约10cm,不断摇动纸筒,将试样在3—4秒内,均匀撒在水平面上,撒粉开始并立即用秒表计时,直至样品全部湿润为止,记录湿润时间,如此重复5次,取平均值,即为湿润速度。 3.乳油: 1.一般观察:乳油以外观透明,不分层,无沉淀为合格品。分别将甲胺磷、敌杀死等乳油自水面1cm高度滴入水中,不加搅拌,若能自动迅速分散,形成乳白色乳液者,则乳化性能良好,如果乳油油滴沉入水底,说明乳化性能不好,乳油药效期已过,不能应用于农田,沉积油珠越多,说明破坏愈严重。观察结果用文字记载。 2.油珠直径检查 质量好的乳油,稀释后油珠直径很小(一般以平均油珠直径在5um以下乳油质量较好)。方法是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油珠直径大小,每一样品取样50个油珠,测定直径,分别记载,取平均值比较各种乳油质量。 五、抽样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 抽查三位同学,分别鉴定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的物理性状。从三位同学操作过程中,发现不足,督其改正。并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农药物理性状测定有何实践意义? 2.比较粉剂和可湿性粉剂被水湿润难易程度,并说明原因。 3.通过实验,你能得出粉剂颗粒大小和可湿性粉剂湿润速度的快慢同质量好坏的关系吗?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60 英文名称: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学专业、植科专业、种子专业必修课 3.课程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以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化学、物理学、园艺学等学科为基础,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植物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目: (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张满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5)《中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上、下册).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 (6)《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David W. Par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Cereal Diseases,Their Pathology and Control》 Second Edition, D. Gareth Jones and Brian C. Clifford ,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 York. Brisbane. Toronto.1983 (8)《Rice Diseases》 Seond Edition, S. H. Ou, 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1985 (9)《Vegetable Diseases and their Control》Arden F. Sherf and Alan A. Mscnab Wiley-Interscience York.1986.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 (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学习植物生物学的方法

学习植物生物学的方法 一如何做课堂笔记 (一)课堂教学与课堂笔记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处在各个教学环节的中心位置。大学课堂讲授与中学课堂讲授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习惯于中学课堂教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在上植物生物学课时,最大的不适应是不善于做课堂笔记。 我们常见到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根本不做笔记,有些只在书上划道道,以标明老师所讲内容。他们认为,有现成的教材,而且教材内容如此丰富,老师所讲授内容大多不会超过教材,记笔记是多此一举。到底应不应该记笔记?如何做笔记?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适应大学课堂学习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大学课堂教学最忌讳照本宣科。大学老师不象中学老师那样受教材内容的严格限制。中学老师的讲课往往受高考或其它统考牵制;而大学老师在备课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较为灵活,主动权更大。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扎实的基础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单是学生的考分。 植物生物学教材内容相当丰富,但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常常一节课讲授数页,甚至上十页教材内容,这就会出现对教材内容的取舍,略去一些次要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记笔记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否则,学生面对教材中的叙述,感到一切都那么新鲜,什么都得记住,有如置身于浩瀚大海,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知识的纲目就是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师常用简洁的文字或简单的图表,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加以概括。记下这些板书,可使知识达到高度浓缩。若单靠阅读教材去理解记忆这些知识,则会被大量的文字叙述所淹没,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反之,在笔记的引导下去阅读教材,会觉得植物生物学内容丰富、生动、而不庞杂、枯燥了。可见记笔记是培养我们学习植物生物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手段。 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即使是植物生物学这门古老的基础学科,也在迅速发展,内容不断丰富,也在不断更新。然而教材却总是远远落后于科学的发展。一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即使吸收了最新科技成果,从完稿到出版,须经过一年以上的时间,已姗姗来迟,更何况我们使用的教材有些是十几年前出版的,知识老化过时现象较为明显,使教材与现行教学之间存在脱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与答案

2002 一、名词解释(5×3=15分) 真菌得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与性垂直抗病性 二、问答题(4×10=40分) 1、植物病害得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得办法。 2、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与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3、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得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 4、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就是制订防治措施得重要依据? 三、写出下列拉丁学名得中文含义,并编制它们得分类检索表。(15分) Uncinula Phyllactinia Pseudoperonospora Plasmopara Peronospora Puccinia Uromyces Fusarium Exserohilum Macrophoma 四、选择填空(10分) 1、植物病毒得核酸类型主要为( )。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 2、蠕传病毒属得传播介体为( )。 A、叶蝉 B、飞虱 C、蚜虫 D 线虫 3、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 ) A、 TMV B、 CMV C、 PVY D、SBMV 4、( )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 A、真菌 B、病毒 C、线虫 D、细菌 5、下列( )属于真菌得营养体。 A、菌核 B、假根 C、双核菌丝 D、菌索 6、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得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得寄主,这种现象称( )。 A、专化型 B、专性寄生 C、单主寄生 D、转主寄生 7、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得就是( )。 A、锈菌 B、木耳 C、黑粉菌 D、香菇 8、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就是( )。 A、弱性寄生物 B、专性寄生物 C、腐生物 D、活体寄生物 9、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得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就是由于病原物分泌( )所致。

农业植物病理学试卷1

农业植物病理学试题(1)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稻最易感染稻瘟病的生育期分别是、、。 2.稻白叶枯病菌的侵入途径有、、。 3.稻纹枯病菌的再侵染主要靠。 4.棉花枯萎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菌的和,近距离传播主要是、及地。 5.油菜菌核病的初侵染形态体是、再侵染形态是。 6.小麦锈病的病害循环分为、、和 。 7.小麦散黑穗病菌的初侵染来源是,防治的中心措施为。 8.烟草病毒病病原主要有TMV和CMV两种,前者通过传染,而后者则主要通过传播。 9.影响玉米斑病的主要因子有、、。 10.甘薯黑斑防治措施的“一留”“二侵”“三高”分别是指 。 ……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命名法,对鉴别寄主反应为RssssRs,病菌小种命名为()A.B3B.C15C.F2 D.B4 2在病害流行上起重要作用的稻叶瘟病斑类型是() A.慢性病斑B.白点病斑C.褐点型病斑D.急性型病斑 3.水稻中后期病害一次用药兼治的最佳时期是() A.分蘖期B.灌溉期C.始穗期D.黄熟期 4.田间普查棉枯、黄萎病的理想共同时期是() A.6月B.7月C.4月D.8月 5.油菜病毒病最感病生育期是() A.苗四叶期B.花期C.抽苔期D.成熟期 6.由于三种小麦锈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春季三种锈病在田间发生早迟顺序为()A.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B.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 C.秆锈病—条锈病—叶锈病D.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 7.下列何种病害属于花期系统侵染病害() A.小麦腥黑穗病B.小麦秆黑粉病 C.小麦散黑穗病D.大麦坚黑穗病 8.烟草黑胫病的综合防治以()为中心 A.选育选用抗病品种B.实行轮作 C.加强栽培管理D.化学防治 9.甘薯软腐病在()经常发生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doc

.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整理 (据《植物生物学》周云龙版不包括植物生理学部分+前生物竞赛笔记) 1. C 植物 C 植物 3 4 叶结构无“花环状” 结构,只有一种有“花环状” 结构,常具有两 叶绿体种叶绿体 叶绿体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个体 叶肉细胞中大无基粒,叶肉中数目少个体 小 分布典型的温带植物典型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二氧化碳固定途径只有卡尔文循环在不同空间分步进行C4循环 途径和卡尔文循环 与二氧化碳亲和力弱强(有 PEP羧化酶) 光和效率低高 共同点:植物重要的生理过程,均有水分参与作用。 2、有世代交替必有核相交替,有核相交替不一定有世代交替。 3、比较旱生叶和水生叶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旱生植物叶:第一类叶小而厚,多茸毛,表皮细胞壁角质层发达,有的具有复表皮,气 孔下陷或限生于局部区域(气孔窝)。栅栏组织层数多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海绵组织和细 胞间隙不发达,机械组织发达。原生质体少水性,细胞液高渗透压。另一类为肉质植物,有 发达薄壁组织,能保持大量水分,水的消耗少能耐旱。 沉水叶: 1、叶小而薄,叶常常裂成细丝状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气体和盐类, 表皮细胞壁薄多含叶绿体,因此表皮既是保护组织又是吸收同化组织。2、叶肉质不发达,细胞层数少便于光的透入,提高光合效率。3、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具有发达的 通气组织弥补气体吸收不足。 4 、一般表皮细胞壁薄,角质层薄,无气孔表皮毛。 4、比较根和茎的初生结构及其发展 初生结构根茎 表皮具有根毛,无气孔,角质层薄不具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皮层有栓质化外皮层,有内皮层,具有凯外皮层有厚角组织,含叶绿体,无内氏带,具中柱鞘皮层,不具凯氏带,不具中柱鞘 维管柱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间排列,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对排列,木质部形成脊成星芒状,一般不具髓形成一个维管束,一般具髓 成熟方式初生木质部:外始式初生木质部:内始式 初生韧皮部:外始式初生韧皮部:外始式 发展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鞘(内起源),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和外围的皮层皮层、表皮死亡,维管形成层无分化(外起源),皮层保留,存在束中和束 间形成层 5、单轴分枝 / 合轴分枝 单轴分枝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由顶芽不断向上生长形成主轴,侧芽发育形成侧枝,侧 .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植物病理学 总学时:70 ,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0学时 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先修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 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玉米、薯类、果树、蔬菜等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并进行有关的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具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植物病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教师提问与学生答疑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常见植物病害症状识别要点,掌握重要病害的病原鉴定、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配合理论讲授的内容,采用实验室病害症状和病原物形态的观察和病害田间调查等方式对各类作物重要病害进行诊断、鉴定或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诊断病害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结构及安排(以典型病害为例,共40学时) 第1-2讲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任务和目标):主要介绍本门课程,了解课程性质及主要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参考资料目录等。 1.1 历史大事件 1.2 课程性质及任务 1.3 目的要求 1.4 授课对象及要点 1.5 教学方法 1.6 课程考试 1.7 相关参考资料 第3-6讲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整理 (据《植物生物学》周云龙版不包括植物生理学部分+前生物竞赛笔记) 共同点:植物重要的生理过程,均有水分参与作用。 2、有世代交替必有核相交替,有核相交替不一定有世代交替。 3、比较旱生叶和水生叶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旱生植物叶:第一类叶小而厚,多茸毛,表皮细胞壁角质层发达,有的具有复表皮,气孔下陷或限生于局部区域(气孔窝)。栅栏组织层数多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海绵组织和细胞间隙不发达,机械组织发达。原生质体少水性,细胞液高渗透压。另一类为肉质植物,有发达薄壁组织,能保持大量水分,水的消耗少能耐旱。 沉水叶:1、叶小而薄,叶常常裂成细丝状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气体和盐类,表皮细胞壁薄多含叶绿体,因此表皮既是保护组织又是吸收同化组织。2、叶肉质不发达,细胞层数少便于光的透入,提高光合效率。3、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弥补气体吸收不足。4、一般表皮细胞壁薄,角质层薄,无气孔表皮毛。 5、单轴分枝/合轴分枝 单轴分枝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由顶芽不断向上生长形成主轴,侧芽发育形成侧枝,侧枝又以同样的方式形成次级侧枝,主轴生长明显占有优势的分时方式。常见于裸子植物。 合轴分枝:没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芽只活动一段时间便死亡或生长极为缓慢,紧邻下方的侧芽开放长出新枝,代替原来的主轴向上生长,生长一段时间后又被下方的侧芽取代,

如此更迭。使树冠呈伸展状态,更利于通风透光,大部分被子植物为这种分枝方式。假二叉分枝为合轴分枝的一种。(注意区别二叉分枝) 6、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A.双子叶植物多为木本,少草本;多为直根系;茎为环状中柱具形成层;叶常为网状脉;花同被,多为4、5基数;胚具2枚子叶;花粉具3个萌发孔。 B.单子叶植物多为草本少木本;多为须根系;茎为散生中柱,无形成层;也常为平行脉;花多3基数,胚具1个子叶;花粉具有1个萌发孔。 7、如何区别根、茎横切面; A.茎上有年轮,根中没有 B.根中具有凯氏带 C.茎中有特别明显的射线 8、三切面(三切面的判别主要要借助于射线的形态、分布) A.横切面:可见到同心圆似的年轮,所见到导管、管胞、木纤维等均为横切面观,可观察到它们的孔径、壁厚及分布状况;仅射线为纵切面观,呈辐射状排列,显示射线的长和宽。 B.切向切面:也称弦向切面。垂直于茎半径所做纵切面(不过中心)年轮常呈倒U形,所见导管、管胞、木纤维均为纵切面,可见其长宽及细胞两端形状、特点;但射线为横切面观,轮廓为纺锤形,可见高宽。 C.径向切面:通过茎的中心做的纵切面,所见管胞、导管、木纤维、射线都是纵切面,可见高、长。射线细胞排列整齐,并与茎的纵轴相垂直。 9、掌状三小叶/羽状三小叶:掌状三出复叶三个小叶柄等长,羽状三出复叶顶端小叶柄较长。 10、如何区别叶片的上下表皮 靠近木质部的为上表皮(近轴面、腹面),反之为下表皮(远轴面、背面)。此为最正确判断方法。但一般情况下气孔器多的为下表皮,反之为上表皮。深绿色为上表皮,浅绿色为下表皮 11、无限花序/有限花序: 无限花序是在开花期间其花序轴可继续生长,不断产生新的苞片与花芽,开花的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或边缘花先开,顶部花或中间花后开(自下而上,由外向内);有限花序的花轴顶端不在向上产生新的花芽,而是由顶花下部分形成新的花芽,花开放的顺序从上向下或从内向外。 12、自花传粉可以推出什么特征? 两性花;雄蕊雌蕊同时成熟,柱头对接受自身花粉无生理上障碍。(需同时成立)请自己推出异花传粉可以知道的信息。 13、风媒花/虫媒花 风媒花的花多密集或为穗状花序、葇夷花序等,可产生大量花粉,花粉体积小,质量小,较干燥,表面多光滑少纹饰,雌蕊柱头往往较长,呈羽毛等形状以便接受花粉。花被不显著或不存在。木本往往先叶开花。虫媒花多数具花蜜,特殊气味,往往花朵较大,花显著,有鲜艳的颜色,花粉粒往往较大,表面附有黏性物质,花粉外壁粗糙,常有刺穿。【注:风媒花进化于虫媒花】

2020电大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5×3=15分) 真菌的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和性垂直抗病性 二、问答题(4×10=40分) 1.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 2. 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3.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 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四、选择填空(10分) 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 2. 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A. 叶蝉 B.飞虱 C. 蚜虫D 线虫 3. 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 A. TMV B. CMV C. PVY D.SBMV 4.()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 A. 真菌 B.病毒 C. 线虫 D.细菌 5. 下列()属于真菌的营养体。 A. 菌核 B. 假根 C. 双核菌丝 D. 菌索 6.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寄主,这种现象称为()。 A. 专化型 B. 专性寄生 C. 单主寄生 D. 转主寄生 7. 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的是()。 A. 锈菌 B. 木耳 C. 黑粉菌 D. 香菇 8.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A. 弱性寄生物 B. 专性寄生物 C. 腐生物 D. 活体寄生物 9.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的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所致。 A. 酶 B. 生长调节物质 C. 植保素 D. 毒素 10. 发病部位出现的霉状物是()。 A. 线虫 B. 病毒 C. 真菌 D. 细菌? 五、填空题(共20分) 1. 植物病原真菌的五个亚门分别是

我对树木与观赏植物保护专业的认识

我对树木与观赏植物保护专业的认识 树木与观赏植物保护学,又称森林保护学,是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其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它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方法为基础,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耍任务,对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有益作用和合理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首先要保护好森林,为其创造优越的生长环境,同时还必须控制一切不利于森林生长发育的条件,保护森林免遭病、虫、鼠、火等灾害。 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的祖先最初生活在森林,森林提供给他们生存的一切,人类从森林起源,如今,森林依旧为我们提供着生活和生产的的必需品。同时,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缓解“温室效应”。我国造林绿化事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经超过8亿亩,森林面积达26.3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然而,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1950年代为100万公顷,1960年代为140万公顷,到了1990年代上升至1100万公顷,平均年递增25%,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导致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也在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很多地区的病虫灾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地区几乎年年暴发。如果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在课上,我认识了几种常见的森林病虫,如松材线虫,烟粉虱等。松材线虫会导致松树患上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病原线虫侵入树体后,松树的外部症状表现为针叶陆续变色,松脂停止流动,萎蔫,而后整株干枯死亡,枯死的针叶红褐色,当年不脱落。松树从出现症状至死亡约需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发病和死亡过程的时间是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寒冷地区,松树当年感染了松材线虫也可能在第二年才枯死。松材线虫侵入树体后不仅使树木蒸腾作用降低,失水,木材变轻,而且还会引起树脂分泌急速减少和停止。当病树已显露出外部症状之前的9-14天,松脂流量下降,量少或中断,在这段时间内病树不显其他症状,因此从泌脂状况还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松材线虫病症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外观正常,但树脂分泌量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接着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为害和产卵的痕迹;再就是大部

农业植物病理学试题参考答案(20201011083510)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发生与(伤口种类和愈伤能力)虫害)(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品种抗病性)等关系密切。7、辣椒病毒病症状主要有(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三种类型。 9、(土壤)带菌是茄子黄萎病的主要侵染源。此外,病菌也可以在(种子)内越冬,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靠(气流)(雨水)(人畜和农具)传播。 三、选择题(15 分,每题1 分) 1、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的类型为( a ) a?多循环病害b.单循环病害 c. 只有初侵染 d.积年流行病害7、属活体营养的病原物有(acde )。a. 小麦锈病菌b.玉米小斑病菌 c.油菜霜霉病菌 d.玉米丝黑穗病菌 e.小麦白粉病菌 8 、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年份为(d )。 a.1951 1961 1971 b.1955 1965 1975 c.1955 1975 1985 d.1950 1964 1990 9 、蔬菜苗期病害主要有(a、b、c、d )。 a.猝倒病 b.立枯病 c.灰霉病 d.生理性沤根 10、茄科作物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 c )。 a.TMV 和TuMV b.CMV 和CaMV c.TMV 和CMV d.CaMV 和TuMV 11、蔬菜苗期病害主要在(b、c)越冬。 a.种子 b.土壤 c.病残体 d.昆虫 12 、防治黄瓜霜霉病可采取(a、b、d )等措施。 a. 高温闷棚 b.喷施1%红糖 c.喷施农用链霉素 d.选用抗病品种 13、防治白菜软腐病的常用药剂为(c)。 a.多菌灵 b.百菌清 c.农用链霉素 d.病毒A 14、瓜类白粉病病斑上可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这些颗粒为病菌的(b) a.分生孢子器 b.子囊壳 c.分生孢子 d.菌核 15、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a )。 a.黑腐病产生V字型病斑,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 b. 发生软腐,由欧文氏菌属侵染引起。 c. 发生软腐,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 d. 黑腐病产生V字型病斑,由欧文氏菌属侵染引起。

普通植物病理学精彩试题(二)

标准文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病症和病状 2.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 3.单分体病毒和多分体病毒 4.生理小种和专化型 5.胞囊和泡囊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都是由有关病原物、寄生植物和环境条件三 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 2.植物病害都要经过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最终都表现出一定 的病征。() )(3.多数真菌有性阶段对植物病害流行不起重要作用。)(4.半知菌亚门各类群真菌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5.锈菌的夏孢子具有分生孢子的功能。 )6.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是通过锁状联合的形式实现细胞分裂的。( )(7.鞭毛菌和接合菌都可以产生内生的无性孢子。 )(8.所有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统称为病原物。 )(9.芽孢是细菌的繁殖单位。 ) ( 10.对于非持久性病毒,用治虫的方法防治比较困难。 )(11.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12.从伤口侵入的植物病原细菌一定能从自然孔口侵入。 ) ( 13.植物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存活。)(14.真菌芽殖型分生孢子全部来自产孢细胞。().所有的植物寄生线虫都具有口针。15 )16.八界系统中广义的菌物涉及藻物界、原生动物界和真菌界。() ( 17.同一植物病毒粒体中含有DNA和RNA。 ) ( 18.子囊和担子都是真菌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的场所。 ) ( 19.依据无性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分生孢子个体发育特点。 ) ( 20.植物线虫多以二幼虫侵入寄主。 20分)分共三、填空题(每题2 1.引起植物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 等,生物因素有 。 .原核生物界可分为2 病。四个门,植原体属于门,主要引起植物的 .菌丝体的类型有3 ,菌丝的变态主要有

园艺植物保护学各论

1.苹果和梨锈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和幼果。 受害叶片:叶正面产生橙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表面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干燥后小粒点变黑色。叶背面隆起,长有灰黄色毛管状物(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黄褐色粉末(锈孢子),病斑后期变黑干枯。 转主寄主:桧柏等的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黄色小点,后肿胀,形成膨大的纺锤形菌瘿,翌春产生褐色圆锥形角状物(冬孢子角),干燥时干缩成污胶状物,暴雨后可形成橘黄色舌状胶质物 2)病原物:担子菌门胶锈菌属,梨:亚洲胶锈菌;苹果:山田胶锈病 3)病害循环:不完全型转主寄生锈菌(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4种类型)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冬孢子角—担孢子(随风传播,只侵染梨树)→性孢子器→锈孢子器(不能危害梨树,而是转主寄主,越冬越夏) 4)防治:因为病害循环有两大特点:无再侵染;具有转主寄主,所以防治策略为:消灭转主寄主和及时喷药保护 2.葡萄灰霉病 1)症状:从伤口处开始发病,初产生黄色、凹陷的病斑,逐渐扩大至全果及果橞,导致果粒软腐,病部长出灰色的霉层,散出霉臭味。 2)病原物:半知菌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 3.茄科蔬菜灰霉病 1)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叶、茎、花、果等所有地上部分均可感染。 叶感病后多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病斑呈V形扩展,初呈水浸状,后为浅褐色,边缘逐渐变为黄色;果感病后变灰白色,软腐。病部表面均可产生一层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病原物:灰葡萄孢 3)防治:a、调节棚室环境条件;b.减少侵染源;c.药剂防治;d.生物防治 问:以灰霉病为例说明广寄主、高抗药性风险病害的遗传变异与防治策略。 答:合理用药。 方法是:①轮换用药:一个地区,一块园地,切忌长期使用单一的或性能、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为了避免抗药病虫种群的形成,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几个农药品种轮换交替使用。 ②混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施用,可以避免或减缓病原物产生抗药性。 4.苹果和梨轮纹病,又称瘤皮病、粗皮病 1)症状:○1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的暗褐色病斑,中央呈瘤状突起,周围组织凹陷,边缘开裂。翌春,病斑中央产生黑色小粒点(分生抱子器或子囊座)。 ○2多年生主干或主枝:病斑多限于皮层,少数可达木质部。 2)病原物:子囊菌门葡萄座腔菌属葡萄座腔菌 3)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在下雨时散出,引起初次侵染; 4)防治: ①培育和选用无病苗木; ②加强栽培管理; ③消灭菌源; ④病部治疗; ⑤生长期喷药保护;

植物生物学重点知识点

植物生物学重点知识点 植物生物学定义:是一门综合性的植物基础学科,包括各植物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植物学:研究植物和植物界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规律、生长发育的基本特性、类群的进化和分类,以及植物生长、分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特化:细胞壁生长分化过程中,由于生理上的分工,原生质体合成一些特殊物质渗透到细胞壁内,以改变细胞壁的性质而适应一定功能的现象称为细胞壁的特化。 木化:木质素渗入细胞壁内,增加细胞壁的厚度,使细胞壁坚硬、加固支持作用。纤维细胞、导管分子等。纹孔:是指细胞壁形成次生璧时,初生纹孔场处不沉积璧物质而形成许多凹陷的区域。 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具有一定粘度、半透明、不均一的亲水胶体,具有新陈代谢的生命特征。 双层单位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两种细胞器。 液泡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细胞的水势与膨压(是植物体保持挺立状态的根本因素);参与细胞内物质的积累与移动(细胞液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营养物质需要时可以转移出去,可以贮藏细胞中过剩的有机酸和其他有害的代谢产物如草酸钙结晶等使其与细胞代谢区隔离,从而保证细胞内代谢活动正常进行);参加大分子物质更新中的降解活动(因为液泡常含有水解酶等多种酶类);与植物的抗性相关(液泡形成的内环境可以缓解外界条件的突然变化)。 染色质:是由核小体组成的串珠状结构,每个核小体中心有8个组蛋白分子,DNA双螺旋盘缠在它的表面,各核小体之间以DNA双螺旋和1个组蛋白分子相连。在细胞分裂间期时呈细丝状、分裂期时呈短棒状特称为染色体。 有丝分裂:是植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包括以下4个时期,2个阶段(核分裂和胞质分裂)。 1、前期染色体出现,纺锤丝形成、分裂极确定,核仁、核膜解体。 2、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排列在细胞赤道面上,纺锤体形成。 3、后期染色体分离,分别向两极移动,出现中间丝。 4、末期染色单体分别到达两极,回复到染色质形态,子细胞核形成。(核分裂)||在赤道面处先是产生成膜体、继而形成细胞板、最后形成新的细胞壁把母细胞分隔成两个新的细胞。(胞质分裂) 减数分裂: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时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染色质只复制1次,1个母细胞产生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染色质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细胞生长:是指细胞体积和重量增加的过程。 细胞死亡:1、坏死性死亡:由于某些外界因素,如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侵袭造成的非正常死亡。2、程序性死亡:由于基因程序性活动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正常生理性死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或者细胞凋亡。 组织分类:按照程度不同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 1、分生组织在植物体内某些特定部位具有持续性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保持着胚性特点、细胞相对较小、细胞壁薄、细胞核相对较大、细胞质浓、细胞器丰富。 有两种分类标准:(1)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位置划分①顶端分生组织:根茎叶等器官的先端部位,使器官伸长。②居间分生组织:是穿插于茎叶、花梗、花丝等器官中的成熟组织之间的分生组织,可使器官进行有限的伸长生长。③侧生分生组织:主要分布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茎周侧,与所在器官的长轴平行排列,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主要是使器官加粗。 (2)根据来源和性质划分①原分生组织:来源于胚性原始细胞。细胞极小、近于等径、细胞核相对较大占据细胞中央位置、细胞器丰富、细胞质浓、无明显液泡,具有强烈、持久的分裂能力,是产生其他组织的最初来源。②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形成,是原分生组织向成熟组织过渡的部分,逐渐衍生形成原表皮、原形成层、基本分生组织。细胞液泡明显、体积增大(主要是细胞加长)。③次生分生组织:是由某些成熟组织细胞(如薄壁细胞、厚角细胞、表皮细胞等)脱分化形成。细胞明显液泡化、扁长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