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61-2012)。

(1)本病好发于头部。

(2)斑秃是一种骤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的脱发性毛发病。其病变处头皮正常,无炎症及自觉症状。本病病程经过缓慢,可自行缓解和复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斑秃可发生在从婴儿到老人的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人较多,性别差异不明显。

(2)初起为1个或数个边界清楚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脱发区,直径约1~2cm 或更大。活动期,脱发区的边缘处常有一些松而易脱的头发,有的已经折断,近侧端的毛囊往往萎缩。如将该毛发拔出,可以看到该毛发上粗下细而像惊叹号(!),且下部的毛发色素可脱失。这种现象是进展期的征象。

(3)静止期,脱发停止,脱发区范围不再扩大,边缘毛发也较牢固,不易拔出,经过若干天,边缘毛发也较牢固,不易拔出,经过若干月份,毛发可逐渐或迅速长出。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起病前常有忧思恼怒情志改变,脱发处平滑发亮,常伴胸胁胀满,善太息,或是烦躁易怒,头胀头痛,失眠多梦。舌红或紫暗,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2.血热生风证: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突然发病,脱发进展较快,伴有心烦失眠,夜梦频繁,或头皮瘙痒。舌质鲜红有点刺,苔薄黄,脉数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陈皮、栀子、元胡、丹参、赤芍、当归、红花、鸡血藤、酸枣仁等。

中成药:逍遥丸、七宝美髯丹等。

2.血热生风证

治法:清热凉血,养阴祛风。

推荐方药: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丹皮、赤芍、侧柏叶、玄参、山茱萸、旱莲草、何首乌、女贞子、白蒺藜等。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等。

(二)中药外治

1.取补骨脂、紫草用75%的乙醇浸泡,每日涂擦患处1次。

2.冬虫夏草10g,用60℃白酒150ml浸泡1周,外用擦涂,每日2次。

3.可选用红参、黄芪、当归、红花、丹参等益气、养血、活血中药,用75%的乙醇浸泡,每日2次外搽。

4.生姜切片:涂擦患处,每日数次。

5.取侧柏叶、当归、辣椒,75%乙醇浸泡,每日涂擦患处2次.

(三)针灸治疗

1.梅花针局部叩刺治疗

操作手法: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后,局部梅花针(七星针)叩刺治疗,每日1次,以叩刺局部出现均匀点状出血点为度,4~6h后外用中药酊剂。

2.体针:主穴取百会、头维、生发穴,配翳明、上星、太阳、风池、鱼腰、丝竹空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

3.温针法:主穴取百会、上星、后顶,痒甚加风池、曲池,失眠加神门、内关,两鬓脱发加头维、率谷,食欲不振加中脘、足三里,脱眉加鱼腰透丝竹空。

操作: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再在针柄上置艾段,点燃行温针疗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4.围刺法:取穴阿是穴、上星、百会、风池。

操作:用1.5寸毫针在皮损局部斑秃处围刺,针尖向斑秃中央刺入,平补平泻法。

5.穴位注射法:取穴脱发区为主,配头维、百会、风池、脾俞、曲池、足三里。

操作:局部脱发区必选,配穴3~4个,交替使用。用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药物,沿头皮斜刺0.5~1cm,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每处注射0.5ml。

(四)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临床可选用半导体激光、窄谱紫外线、氦氖激光、光化学疗法等设备。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讲究头发卫生,不要用碱性太强的肥皂等洗发,不滥用护发用品,少用电吹风,避免烫、染发。

2.饮食调理:合理饮食,忌食肥甘厚腻、辛辣腥发食物。油风是一种与饮食关系密切的病症,要根据局部的皮损表现辨证和分型,制定食疗方案。

3.情志调摄:注意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悲观、动怒等不良情绪。

三、疗效评价

参照《Alopecia areata investigational assessment guidelines—Part Ⅱ》J AM ACAD DERMATOL VOLUME 51, NUMBER 3 SEPTEMBER 2004. (斑秃调查评估准则—第二部分)。

(一)评价标准

治愈:n=100%,新生头发全部长出,分布密度及色泽均正常;

显效:50%≤n<100%,新发生长50%以上,密度、粗细及色泽均接近正常;

有效:1%≤n<50%,新发生长50%以下,有毳毛及白发长出,毛发停止脱落;

无效:n<1%,无新发生长,或继续脱落。

治疗42天判定疗效。总有效率以治愈加显效计。

计算公式:头发再生率采用尼莫地平法,n=[(治疗前SALT分-治疗后SALT分)/治疗前SALT分]×100%。

(二)评价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SALT(Severity of Alopecia Tool)分数来评估斑秃患者治疗前、后的脱发面积。将患者的头皮分为四个区域:左颞区18分(占总头皮面积的18%)、右颞区18分、枕区24分及前顶区40分;再依次对这些区域的脱发情况进行评估:各区通过两条分别穿越该区几何中心的水平线及垂直线将其分为四个区域,每一小块依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占5分、4分、4分、5分,顶区各10分,枕区各6分。然后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分。最后将四个区域的分数叠加即为该患者的SALT分数。

a(左侧面视图)=脱发区脱发百分面积×0.18

b(右侧面视图)=脱发区脱发百分面积×0.18

c(顶部视图)=脱发区脱发百分面积×0.4

d(后部视图)=脱发区脱发百分面积×0.24

SALT分值=a+b+c+d

示例如下图:

a=95%×0.18=17.1

b=90%×0.18=16.2

c=95%×0.4=38

d=55%×0.24=13.2

SALT:a+b+c+d=17.1+16.2+38+

13.2=84.5%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 (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中医中药治疗脱发与日常习惯个人经验总结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发了。看着头发一把一把的往下掉,心里那个着急啊!怎么办呢?因为我本人之前也有一段时间严重脱发,所以我比较关注治疗脱发的方法,尤其是中医中药,现在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治疗脱发的知识,希望脱发的朋友能耐心把它看完,相信会对您有很大帮助! 中医认为,脱发最根本的原因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因此,在治疗上应以补肝养肾为主—— 补好肝肾让脱发远离您 周仲瑛著名中医专家介绍:脱发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脱发是指头发正常的脱落;而病理性脱发是指头发异常或过度的脱落。 典型案例:2001年,周老曾接诊过一位女性脱发患者,37岁,有脱发史。1993年产后脱发加重,早晨起床梳头时一抓一大把,后来成片脱落。就诊时,头发稀疏、没有光泽,头皮有几块指甲大小的光滑皮肤,伴有身体消瘦、头昏、腰酸、怕冷、舌质黯淡、舌苔薄白等症状。经诊断,周老认为是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能上荣所致,治宜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具体方法是:取首乌、制黄精、生黄芪各12克,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骨碎补、当归、防风各10 克,侧柏叶15克,羌活、红花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连服14剂后,脱发症状减轻,头发不再涩滞。复诊时,周老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金狗脊、桑叶、黑芝麻各10克,患者连服20多剂,脱发不仅控制住了,还有细而柔软的新发长出来。继续服用2个多月,新发全部长出,而且面色红润,头昏、腰酸、怕冷等症状消除,于是让其停药,后来再也没有脱发。 温馨提示:关于脱发,多数医生建议综合治疗,即在服药的同时,配合食疗或外治法,以加强疗效。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以飨读者。 胡桃猪脑汤:胡桃仁、何首乌各30克,猪脑适量。将何首乌加水适量,煎煮至沸后,去渣取汁,用此汁液与胡桃仁、猪脑共煮,待熟时加少量食盐调味即可。喝汤吃胡桃仁、猪脑,每日1剂或隔日1剂,至生出新发。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 菊花茶:白菊花(最好是杭白菊)、生地各30克,旱莲草18克。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 生发果菜汁:莴苣250克,胡萝卜、苹果各100克,柠檬适量。用榨汁机榨成果汁。坚持每日或隔日饮用1次。此果汁营养丰富,可促进头发的再生。

《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修改)字

《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 (共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急诊学 课时:63(43/20) 学分:3.5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为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诊断、救治、救护各科急、危、重症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干课程。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能力,它是以内、外、妇、儿等学科为基础。重点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常见危重症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急救处理、辨证论治。 教材主要阐述 (1)中医急诊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地位与任务及其流源;(2)中医急诊学的临床特点、病及概要、古今相关理论、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常用的治则与治法。(3)常见危重病的中医急救处理原则、中医药在疾病抢救治疗中的地位、辩证求治规律等;(4)常用的中医急救技术及现代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材分上篇、下篇、附篇三部分,上篇重点介绍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点等,下篇突出常见急危重症和各科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附篇重点讲解常用的急救技术。教学的重点在下篇,讲课的中心内容是基础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等,学生自学上篇及下篇各论常见急症中的附篇等内容,下篇是见习和实习学习的重点,课堂讲授由教授、副教授任课为主,同时进行操作训练。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 总论 第一章中医急诊学流源及病症特点(自学)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范畴,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救治特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了解和中医急诊学与现代急诊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诊断与辩证(2学时) 掌握中医急诊学诊断疾病的关键和辩证关键,熟悉中医急诊辨证方法与内科学辨证方法的异同,了解中医急诊辨证治疗的流源,了解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在中医急诊临床中的意义。 第三章中医急诊护理(自学) 掌握中医急诊的护理特点,熟悉中医急诊的调护,了解中医急诊的预防特点。 第四章急诊科(室)的建设(自学) 了解急诊科(室)的任务范围,“三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讲解急诊科(室)的人员配备和要求,人才培养;介绍科(室)所需的基本设施,包括建筑选址,科室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和药品等,简介急诊科(室)的急诊管理,如急诊工作制度、观察室管理、抢救室及监护式管理、急诊病案管理等,了解科研和教学工作。 下篇 各论 第一章急危重症(25课时)

急诊科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热外犯证: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风,头痛,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二)热毒炽盛证: 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或已成脓。舌红,苔黄,脉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咽部疼痛 1.观察咽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咽部肿胀情况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神门、咽喉、扁桃体、肺、气管、肾上腺、轮1—轮4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大肠俞等穴。 (二)刺激性咳嗽 1.观察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含服润喉丸、青果丸等以清咽润燥。 3.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肺、气管、神门、肾上腺、咽喉、扁桃体等穴。 4.遵医嘱拔火罐,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穴。 5.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穴天突、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肾俞穴等。 (三)发热 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的变化,汗出较多时及时擦洗更换衣被。 2.高热时,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加速细菌毒素的排出并防止脱水。 3.遵医嘱温水擦浴帮助患者降温。 4.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 5.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耳尖、神门、肺、肾上腺、扁桃体、咽喉、屏尖、轮1—轮4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宜温凉服。 (2)含服清热解毒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 (3)风热外犯者中药不宜久煎,饭后服药。 2.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合用时,前后需要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忌。 (2)急性期予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静脉给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有无过敏反应。 (二)特色技术 1. 耳穴压豆(详见附录1) 2. 拔火罐(详见附录1)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整洁凉爽,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 2.慎起居,避风寒,适寒暑,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不要高声说话。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4.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5.平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二)饮食调理 1.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为宜,保证身体需要,勿食粗糙、辛辣刺激炙热之物及烟酒、肥甘厚味之品。忌食大热大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2.多饮水及清凉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等。 3.风热外犯,当清热利咽,宜食冬瓜、萝卜、梨等食物。 4.热毒炽盛,当清热解毒,宜食绿豆、苦瓜、菠菜等食物。 (三)情志调理

皮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终审稿)

皮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 目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目录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 二、皮肤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4) 湿敷(附操作流程图) (4) 贴敷(附操作流程图) (6) 面膜(附操作流程图) (9) 拔罐(附操作流程图) (11) 针刺(附操作流程图) (14) 艾灸(附操作流程图) (16) 熏洗(附操作流程图) (18) 涂药(附操作流程图) (20) 火针(附操作流程图) (22) 薰药(附操作流程图) (24)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一、湿敷法 湿敷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适应症 急性皮炎、急性湿疹、化脓性或感染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最新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2013年皮肤科中医诊 疗方案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版) 新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13年1月5日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

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斑秃治疗最快的方法,斑秃的治疗方法,斑秃最好的治疗方法

斑秃治疗最快的方法,斑秃的治疗方法,斑秃最好的治疗方法 斑秃是一种皮肤病,发病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掉头发、秃顶,多发于中年男性。一起来了解下治疗斑秃最快的方法有哪些吧。 尽管目前斑秃病因不明,但根据临床经验,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恶性刺激,解除思想包袱,寻找并去除诱因,纠正偏食等不良习惯;保持头发清洁,避免用碱性太强的肥皂洗头,都有助于防治斑秃。 1太溪、关元、中胺、章门、脱发处。 2三阴交、腋俞、肾俞、脱发处。 脱发处用隔姜灸法。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日,两组穴位交替使用。艾灸需专业中医医师操作,请勿自行艾灸。 由于斑秃的病因不明,个体病患之间也有差异,所以建议去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过后采取相应的现代医疗手段,听从医嘱进行治疗,如采取物理疗法、局部疗法、全身疗法等等。 指梳头部:双手十指自然分外,稍屈曲,用指腹着力,由前向后梳理头部1~2分钟。 抓捏头部:双手十指自然分开.梢屈曲,用指腹着力,由前向后抓捏头部1~2分钟。 叩击头部:五指合拢,指端着力,叩击脱发部位。 按揉百会:用中指指端酱力,按揉百会穴1分钟左右。 按揉操风池:用双手中指指端着力,按揉风池穴1分钟左右。 按揉血海:用双手拇指指端省力,按揉血海穴1分钟左右。 按揉足三里:用双手拇指指端着力。按揉足三里穴位1分钟左右。 按揉三阴交:用双手拇指指端着力,按揉阴交穴1分钟左右。 将老姜切片,在不长头发的部位涂抹,将3片姜汁抹干即可,每天2~3次,1星期就可长出细黄的毫毛,用久以后就能长出黑发。适宜于生疮导致的局部脱发,使用时注意配合饮食营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1)糖尿病患者有肢端血管和(或)神经病变和(或)合并感染者。 (2)糖尿病患者肢端有湿性坏疽或干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并符合0~5 级坏疽标准者。 (3)踝/臂血压指数小于0.9 以下者。 (4)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肢端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缺血或坏疽者。 (5)血管造影证实,CTA、MRA 提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 (6)电生理检查,可见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者。 (7)X 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脱钙、骨质破坏、骨髓炎或关节病变、手足畸形及夏科关节等改变者。 具备前2 条,并结合后3~7 条中任何1 条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有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值升高,尿糖测定阳性者。 (3)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肢体麻木、怕冷(或怕热)、间歇性跛行、瘀血、营养发生改变,肢体感觉减退或皮肤发红灼热,甚者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以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为最多见。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肾动脉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眼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它缺血性疾病。

(7)①肢体动脉无损伤检查:彩色多普勒、CT、DSA(数字减影)、血管超声、血管光电容积血流图检查证实有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者。②动脉造影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占80%以上,血管病损形态颇似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广泛的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故动脉侧支血管较少,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③多普勒踝部血压测定与肱部血压测定之比明显变小。④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分期诊断 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三)证候诊断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质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弦涩。 2.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溃烂,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3.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足局部漫肿、灼热、皮色潮红或紫红,触之患足皮温高或有皮下积液、有波动感,切开可溢出大量污秽臭味脓液,周边呈实性漫肿,病变迅速,严重时可累及全足,甚至小腿,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4.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肢体麻木、疼痛,状如针刺,夜间尤甚,痛有定处,足部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色暗红或见紫斑;或溃后创面腐肉已清,肉芽生长缓慢,久不收口,周围组织红肿已消或见疮口脓汁清稀较多,经久不愈,舌质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5.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足发凉,皮温低,皮肤苍白或紫暗,冷痛,沉而无力,间歇性跛行或剧痛,夜间更甚,严重者趾端坏疽干黑,逐渐扩大,腰酸,畏寒肢凉,肌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或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1)推荐方药: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桂枝、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整理)年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3版) 新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13年1月5日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7)组织病理:表皮改突出现较早,主要为角化不全,有时角质层内或其下方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

皮肤科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面部皮损处多为淡红色或黄红色如钱币状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干性皮脂溢出,多见干燥脱屑斑片。自觉瘙痒。 (2)常发于头面、鼻唇沟、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肿部、脐窝及腹股沟等皮脂溢出部位。 (3)多有精神易兴奋,皮脂分泌异常或有偏食习惯。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临床特点 ①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暗红色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结痂,可见渗出、结痂、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②好发于头面部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 ③本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2)辅助检查 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Auspitz征及束发征(阴性)。 (二)证候诊断 1.血燥证:皮损为淡红色斑片,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剧烈,头发干燥无光甚至可见脱发。舌质红质干,苔白或少苔,脉弦或细数。 2.湿热证: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瘙痒遇热加重。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中成药 1.血燥证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苦参、白鲜皮等。风热血燥加桑白皮、地骨皮、僵蚕等;阴虚血燥加知母、麦冬、天冬、夜交藤等。 中成药:当归苦参丸、润燥止痒胶囊等。 2.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热除湿。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陈皮、半夏等。热重于湿加栀子、龙胆草、柴胡等;湿重于热加茯苓、冬瓜皮、赤小豆等。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龙胆泻肝丸、芩连片等。 (二)外治法。 1.外洗疗法 湿性皮损可用香附、侧柏叶、土槿皮、肉桂、丁香、皂角、透骨草等与洗发香波混匀后局部外洗,隔日1次。或者姜黄消痤洗剂外洗,隔日1次。 2.外搽疗法 ①干性皮损可用苦蛇酊、重楼解毒酊、白屑风酊或外搽,日2次。 ②干性皮损可用青黛膏、青鹏膏等外搽,日2~3次。 3.湿敷疗法 湿性皮损,少量渗出者应用马齿苋、苦参、黄柏、苍耳子、野菊花、大青叶、龙葵、丁香等中药煎水局部湿敷。每次20~30分钟,2次/日。 (三)针灸疗法。 1.血燥证:取膈俞、血海、风池、曲池穴,用平补平泻法活血祛风。 2.湿热证:湿重于热: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天枢穴。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天枢用毫针泻法,足三里用灸法。热重于湿:选太冲、阳陵泉、日月、期门、风池毫针泻法。 (四)健康指导 1.饮食调理:注意营养饮食,以水果、蔬菜等清淡之品为主,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等。 2.生活起居: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畅。 3.皮肤护理: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涤。 4.情志调摄:保持心情乐观,释放心理压力,避免情绪过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 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

中医中药辨证分型治疗脱发斑秃160例

中医中药辨证分型治疗脱发斑秃160例 2004年5月~2007年5月收治斑秃、脱发患者160例,应用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60例患者,均为门诊陆续就诊患者。其中男108例,女52例。年龄22岁20例;25岁13例;26—40岁48例;41—60岁44例;61岁以上35例。斑秃61例,脱发99例。应用中医理论及辨证手段分型,其中肾气阴虚型55例,血虚风燥璎46例,肝郁气滞,气血瘀阻型48例,湿热壅蒸型11例。 方法:单纯应用中医药。对于各型治疗具体方法分述如下:①肾气阴虚型:素体虚弱,头发干焦发黄,发欠光泽,呈片状脱落,且新生头发易折断,反复难愈,伴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填精,益气养阴,方用蜈蚣发囊液加减。蜈蚣35,何首乌259,地肤子159,当归109,侧柏叶189。用法用量:取本品适量用棉签涂于患处1日6—8次。4周观察疗效,同时嘱患者用药期间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②血虚风燥型:见头发稀疏,发枯质脆易断,且发丝细软无弹力,头发干燥易开岔,似尘染状,伴面色觥白,头晕心悸,头皮白屑发痒,舌淡苔白,脉细。治宜润燥祛风,养血生发,方用祛风换肌散加减。花粉、菖蒲、枸杞、川芎、胡麻、苦参、甘草各109,熟地、阿胶、当归、白芍、何首乌、僵虫各159。③肝郁气滞、气血瘀阻型:斑秃突然因暴怒头

发呈片状、圆形或椭圆形,数目、大小不等脱落,局部无肤色改变,平滑发亮,伴两胁胀满,心情郁闷,善太息,或是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头胀头痛,舌红或紫绛,苔薄自,脉弦。治宦行气柔肝,活血生发,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川芎、炙甘草、郁金、当归、赤芍、丹参、炙黄芪、枸杞各159,何首乌209。肝郁化热者加丹皮、栀子各99,生地209。④痰湿壅蒸型:头发脱落从前额开始,逐向头顶,枕部延伸,或仅是头顶向下陆续扩展。头皮溢脂如涂油,发身油腻,脱屑浸油脂,头发发痒如风行,如虫行,伴喉痒、胸闷,脘胀痰盛,小便黄,苔白腻,脉濡数,治宜燥湿健脾,化痰生发,方用健脾除湿汤加减。芡实、扁豆、薏米仁各lOg,山药、白术、茯苓、瓜萎、黄芩各159,何首乌、生地各209。注:以上各方各用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次。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患者头发完全长出兼花发变黑;②显效:患者毛发生长70%以上,较稀疏;③有效:患者头发生长30%以上,明显稀少;④无效:脱发区内无新头发长出。以上各型脱发方药均1个月为1个疗程。4个月后停药统计。 结果 显效112例(70%),有效48例(30%),无效0例。 讨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即出现肾之气阴虚衰的

皮肤科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47-2012)。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常见。皮损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颜面及四肢远端一般不发生。 风热疮大多先在躯干或四肢局部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母斑或前驱斑,母斑中央有自愈倾向,而边缘有活动性。母斑出现后2~21天(多数在1~2周)继发斑(子斑)成群发生,多见于躯干、四肢近端和颈部等衣服遮盖的部位。皮损具有多发性、对称性的特点。典型者的皮损为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的鳞屑性斑丘疹。经典的继发斑有两种主要类型,并可同时存在:①类似母斑的皮损,但比母斑小,最大直径<2cm;②红色丘疹,较小,表面常无鳞屑,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并向周围扩散。风热疮的继发斑一般可持续2~10周。中心先自愈,边缘红斑上覆以鳞屑,称为领圈状脱屑,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有自限性,很少复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本病好发于10~40岁,春秋季多见。 (2)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心端,面部、小腿一般不受累。 (3)少数病例发疹前1~2周可有全身不适、头痛、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 (4)皮疹初起为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略高起,被覆糠秕样鳞屑,称为母斑或先驱斑,常为1个,多位于胸、颈、腹、背或四肢等处。 (5)母斑出现1~2周,躯干及四肢近侧端相继出现大批形态与母斑基本相同、但较母斑较小的继发斑。特征性继发斑的直径是0.5~2cm的圆形或卵圆形斑,淡红色或黄褐色,有细小皱纹,边界清楚,覆有细薄的糠秕样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 (6)口腔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等。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脓毒症高热的住院患者。 一、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热(TCD编码: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脓毒症(ICD-10编码:R50.902-A4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临床常见证候: 卫气同病证 气分实热证 气分湿热证 气营两燔证 气虚发热证 (三)诊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高热(脓毒症高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热(脓毒症高热)的患者。 2.体温>39℃。

3.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RP、PCT、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分泌物培养、咽拭子培养;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动脉血气分析; (6)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D-二聚体、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卫气同病证:清气透表。 (2)气分实热证:清气泻热。 (3)气分湿热证:清热化湿。 (4)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 (5)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灌肠或结肠滴注 4.针刺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发热消失。 2.体温恢复正常超过48小时以上。 3.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医院急诊科缺血中风急性期诊疗方案(2012)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中医诊断 :中风 西医诊断:脑梗死急性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 或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

中医治疗斑秃方案逐一数

斑秃的治疗 斑秃俗称“鬼剃头”,是一种局限性斑片状脱发,骤然发生,经过迟缓,可自行缓解和复发。病因不明,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部分病例有家族史,也有认为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本病中医称“油风”。 [临床表现] 1.头发突然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斑状秃发,患处无炎症,也无自觉症状。 2.有些病例短期内头发可全部脱光而成全秃;有的甚至眉毛,腋毛和毳毛等全部脱落而成普秃。3.有自愈倾向,初长时新发大部纤细柔软,呈灰白色,类似毳毛。可随长随脱,痊愈时发渐变粗变黑。[诊断] 1.根据头部突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秃发斑,局部皮肤无炎症,平滑光亮,无自觉症状,诊断不难。 2。应与假性斑秃鉴别,后者患处头皮萎缩,毛发不能复生,表面常有岛屿状正常毛发束,边缘具有细狭的红晕。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内服药治疗: ①去除可能诱因,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可给予镇静剂。 ②全身疗法:内服或注射维生素B族;内服胱氨酸片或复方胱氨酸片(发维佳,每次4片,每日3次);对全秃及普秃患者可应用强的松,每日15―30mg,数周后逐渐减量,维持2―3个月;还可以给予免疫治疗,如胸腺素和环孢素等。(2)外用药治疗:可选用o.2%-1%葸林软膏或霜、1%敏乐啶霜或溶液、氮芥溶液(o.2mg/ml);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局部外用或皮损内注射;还可应用光化学疗法(PUVA),即局部先外搽8―甲氧补骨脂素酊剂,45分钟后照射长波紫外线,开始每周2次,以后逐渐减少治疗次数。 2、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 ①血虚风燥:脱发时间较短,轻度瘙痒.伴有头昏,失眠,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血散风。 方药: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黄精10克、侧柏叶15克、羌活10克、首乌15克、桑叶IO克、木瓜10克、菟丝子10克。 ②气滞血淤:病程较长或伴头痛,胸胁疼痛,病变处或有外伤史,舌暗有淤斑,脉沉细。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当归15克、陈皮10克、丹参30克、白术10克。 ③肝肾不足:病程日久,甚至全秃或昔秃,多伴头昏耳鸣,失眠,舌淡苔少,脉细。 泊法:滋补肝肾。 方药:熟地15克、女贞于15克、早莲草15克、当归10克、首乌15克、赤白芍各15克、巴戟天10、肉苁蓉10克、桑椹子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 (2)外治法: ①中药生发酒外搽,或用鲜姜、生蒜局部涂搽。 ②30%补骨脂酊、5%-10%斑蝥酊、10%辣椒酊等外擦,每日多次。 (3)针刺治疗:可用梅花针局部叩刺,每日1次。 [预防与调养] 1.平时不要用碱性过大的肥皂洗头。 2.参酌“酒渣鼻”节中的“预防与调养”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