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依据和规范。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将从修订的目的、内容和步骤三个方面来阐述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问题。

一、目的

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满足各类研究生的实际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具体包括:

1.完善培养方案的结构,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形式和培养要求。

2.加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和考核,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水平。

4.优化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内容

1.培养目标:重新明确培养目标,并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确保研究生在学术、专业和实践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2.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研究生的学习和能力提升。

3.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包括实习、毕业论文等。

4.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评价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应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研究生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6.管理和服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还应注重研究生的管理和服务,加强研究生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提高研究生服务的针对性和质量。

三、步骤

1.明确修订的目的和任务。

2.调研、分析和总结当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掌握研究生培养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

3.组织编写修订方案,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方案。

4.通过教育厅审核,获得批准后正式实施。

总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桥梁与隧道工程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406;学位授权类别:工学博士 一、学科概况 桥梁与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在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建设中,跨越江河、深谷、穿越山岭都需要建造各种桥梁和隧道等工程结构物。本学科专业范围包括桥梁与隧道(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施工、监控、管理、养护和加固等有关理论、方法、对策和工艺等的研究。 本学科主要相关学科有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 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合理设计、建设与管理,是中国高速重载铁路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铁路建设需要安全可靠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作为基础保障,本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对铁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桥梁与隧道工程学方面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并掌握桥梁与隧道工

程的学科现状、学科动向、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能组织实施科研与施工所需的试验、监测、分析和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具有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 铁路桥梁疲劳及断裂理论研究。 2. 铁路焊接钢桥制造仿真分析研究。 3.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理论。 4. 钢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设计理论。 5. 桥梁空间分析、桥梁结构稳定性与非线性分析。 6. 车/桥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问题、地震与风作用下桥梁动力学问题、桥梁结构振动控制。 7. 桥梁设计、制造、施工和维修管理。 8. 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桥梁结构。 9. 高速重载下的铁路运输对既有桥梁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方法。 10.桥梁支座、墩台及桥梁基础的监测、安全评价与加固技术。 11.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支护系统的共同作用。 12.隧道设计及计算机仿真。 13.围岩支护技术和地下结构工程。 14.隧道工程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评估。

浙江工商大学202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指南

浙江工商大学202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指南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奋力建设立足浙江、服务国家、贡献人类的卓越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卓越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定开展202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16字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和需求导向,深化研究生教育内涵假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实践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科学道德修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标准,培育卓越人才。以建设卓越研究生教育、培育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对标先进、科学论证,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先进的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坚持“四个面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2.强化分类培养,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分类培养,从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等强化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区分。学术学位研究生应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术研究方法训练,突出获取知识、前沿跟踪、学术交流、学术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注重研究方法类、论文写作类、交叉学科类等课程的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思想,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探索校企联合培养。 3.优化课程体系,落实课程思政。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淘汰已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避免因人设课。自2021级研究生起,所有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要求,深入挖掘提炼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实现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价值教育全覆盖。 4.加强学科交叉,形成培养特色。在满足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聚焦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科研育人、平台育人培养模式,鼓励跨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课程教学,积极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机制。

关于修订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意见【模板】

关于修订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意见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有XX大学特色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培养方案及新增的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培养方案提出修订和制订的指导原则意见。 一、按照一级学科硕士点制定培养方案 1、现有的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统一制定培养方案,不再按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2、同一个一级学科的不同二级学科硕士点也统一制定培养方案,不再按照专业设置培养 方案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3、不同的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单独制定培养方案 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生物学:微生物学 力学:工程力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 测绘科学与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 矿业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 药学:药物化学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 二、学习年限、课程设置 1、理工科类2~3年。人文、管理学科2~2.5年,鼓励2年毕业。 2、总学分:32学分 政治类4个学分 语言类:英语6学分,入学前通过6级英语的免修英语(基础部分)3学分 数学类:工科4~6学分,工商管理学科4学分,其他类不修数学 B类学位:工学6~8学分,工商管理学科8学分,其他类不修10学分 公共选修课:2学分 本学科及跨学科选修课6~8学分 学校与学院的学术报告总计2学分 导师设置的学术研讨会(Seminar)总计2学分 3、设置课程门数要求: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其中报考教育管理专业领域者需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 3.教育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 2.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 3.自设课程(3门,6学分) 自设课程由培养院校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自行设置。可开设旨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学科素养类课程,或提升学生教学评价与实践反思能力的教学评价与反思类课程,或旨在

增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 2.教学专业技能类课程 3.教育教学管理类课程 每一类专业选修课至少设置2门课程,每门课程1-2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1.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 2.校外实践(6学分):包括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习(1学分)等。 五、培养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六、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完整的管理与评价制度,有序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不少于1学期。校内实训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教育见习应在第一学期完成,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应在第二学年完成。有充足的实践实训设施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能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问题。 (二)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三)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四)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其他 各培养院校应结合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学科特色,依据本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生培养方案的 优化与改进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一、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必要性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它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 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方法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优化研究生培养方 案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研究生能够更好地 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进的具体措施 1. 确定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目标,明 确每个专业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研究生。 2. 优化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合理设 置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提供更多 的实际操作和项目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学术导师制度:学术导师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研 究生培养方案中,要加强学术导师制度的建设,提高导师的导育能力 和指导水平。同时,要促进学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4.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 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设置创新创业实践 课程,开展创业实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5.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组织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实际工 作中,了解真实的社会情况和问题,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进的意义和影响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使研究生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更加贴合产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能力将得到 提升,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做出贡献。 同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进也会对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设 和完善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将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促进研究 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案将更 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总结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进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术导师制度、推进创新创业教 育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研究生 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进将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人才队伍做 出重要贡献,推动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于对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进行修订的情况说明

关于对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进行修订的情况说明 我校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自2006级研究生实行以来总体情况良好,有效促进了我校研究生培养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研究生处就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调研,在总结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开展此次《关于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修订和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将《关于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修订)的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此次修订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主要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我校“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同时紧紧围绕我校开展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修订原则既要把握学科专业内涵、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又要体现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此次修订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主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并参照相关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进行修订工作。 三、与我校目前实行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相比,此次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将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的培养目标分为四点,并加入“应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等内容。 (二)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修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 于修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办〔2000〕1号)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院发培字〔2009〕78号)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我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辩证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勇于创新,有理想,有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在自动化、信息领域内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 门知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在本在学科领域内做出创造性成果。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与一定的科研工作组织能力。 4.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表达自己的 学术观点,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英语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自动化所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三个二级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如下: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1)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 (2)过程控制 (3)智能控制与系统 (4)智能机器人 (5)智能传感技术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 (1)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 (2)智能系统理论与方法 (3)计算机视觉 (4)图像与视频处理 (5)语音语言信息处理 (6)医学图像处理 3.计算机应用技术 (1)计算机图形学与应用 (2)多媒体技术与系统 (3)文字识别方法与系统 (4)生物特征识别 (5)自然语言处理 (6)网络内容管理与信息安全 (7)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 三、培养类型与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可分为公开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均为全日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至少为4年。博士研究生的最长修读年限为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博士生在学期间所做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科研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5年。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 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博士生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

青岛理工大学关于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青岛理工大学关于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办(2000)1号]等文件规定为依据,以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体现各培养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方案应将规范性、指导性与灵活性、可操作性有机统一起来。 (二)学科、专业名称以国家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为准。要正确把握《专业目录》的内涵,力图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 各学科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制定(修订)培养方案。交叉与新型学科的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要处理好与原学科专业及相应新学科专业的关系。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各专业的最新进展,并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满足社会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四)对同时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应处理好两级学位不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又要沟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五)培养方案必须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等内容。各项内容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要注意突出重点,在发挥本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密切关注经济、科技和社

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研究生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研究方向的设置不宜太多。 (七)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教学 1.课程设置要注意专业性与交叉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的统一,要体现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应有的知识结构,注意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状况,注意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更新陈旧的内容。鼓励开设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2.提倡按一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拓宽培养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打实基础。博士生课程还应结合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和所需知识结构,以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 3.对于按一级学科制定的培养方案,课程亦按一级学科设置。 4.培养方案内确定的课程,应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开课学期、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 课程的考核方式: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采用考试,其他课程可以是考试,也可以是考查。 (八)认真总结本单位、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制要求 (一) 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各学科、专业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制定本学科、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必要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问题和不足,为修订提供有益参考。 二、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向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学生和用人单位等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看法和意见。 2.专家访谈:邀请教育专家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进行面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3.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修订提供理论支持。 三、调研结果 1.研究生导师意见: (1)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2)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3)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提高

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2.研究生学生意见: (1)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科研团队合作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用人单位意见: (1)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2)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 (3)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四、修订建议 1.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1)增加科研课程的学时,并引入科研项目实践环节。 (2)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加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指导和交流。(3)组织科研学术活动,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2021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细则[修改版]

2021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细则 一、总体要求 (一)两年制硕士生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一般为30-36学分;三年制硕士生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一般为42-48学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对总学分有其他明确要求的,以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为准。 (二)博士生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一般为24-30学分。 (三)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 (四)每门课可设置1学分、2学分、3学分或者4学分,对应的学时数分别为16、32、48、64学时,建议以2学分为主。 (五)两年制硕士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开设;三年制硕士、博士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开设,专业学位以各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为准。 二、课程设置要求 (一)学位公共课 1.学术型硕士 政治理论课:共2门,3学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第二学期)。 外语课:4学分,非英语专业从《高级商务英语(ⅰ)》、《高级商务英语(ⅱ)》及专业英语课中选择修读两门(每门2学分,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各1门),由英语学院及相关具有师资条件的学院开设;英语专业选择修读1门第二外国语课程(4学分,第一学期),由外语学院开设。 2. 专业学位硕士 政治理论课:共2门,3学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新增,1学分,第二学期)。 外语课:根据各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设置。 3. 博士 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第一学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 外语课:由各培养单位开设1门专业外语课(新增,2学分,英语学院除外),建议内容以外文文献阅读及写作训练为主。 (二)学位基础课 1.学术型硕士 统一一级学科下各专业的基础课,设置6-9学分。以经济学类学术型硕士生为例:应开设微观经济学(3学分,第一学期、第二学期滚动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附件1: 河海大学关于201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 修订的原则意见 一、修订原则 1、根据“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科理论发展相适应,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利于促进新兴和交义学科的发展、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跨度过大,或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3、科学设置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来确定,应将惮、硕士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两阶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合理衔接,乂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精简课程设置, 应在一级学科或至少在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学科公共平台课程,可采用“一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二级学科专业模块”和“二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方向模块”的模式,坚决杜绝博士生与硕士生课程或各学科间课程相似或相近其至重复的现象。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开设或开课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原则上不列入本轮培养方案。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均应纳入本次培养方案中。 4、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5、英语课程要求分类教学,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模式。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开设英语精读课,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英语应用课。 6、改革硕士政治课内容,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的“自然辨证法”(或马列著作选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为学位必修课,共2学分,另增设1学分的“学术道德”非学位必修课。 7、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对创新人才的特色化培养途径。对获得省、部级有关奖励或出版专著或获专利的学生,根据奖励的不同级别,经学位分委会审议后可允许其培养计划中有一定比例的课程不受本专

国家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国家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效益,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对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为指导各单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正确把握《专业目录》的内涵,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4、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5、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安排。 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按照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制订。 二、订培养方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 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制订,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制订;设二级学科但已获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可以按二级学科制订,也可以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 2、原学科专业与相应新学科专业的关系 对专业目录修订出现的多个原学科专业调整归并为一个新学科专业的情况,培养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2

附件三: 食品工程(专业代码:08523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食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其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思想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积极献身食品科技事业,努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 熟练掌握食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食品生产专业知识,包括工程数学、知识产权基础、工程伦理与科研方法、食品质量控制与产品研发、食品工厂设计与实践案例、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现代仪器分析与操作等。 3. 较全面了解食品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食品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食品工程领域的技术革新、科技开发、工程设计、工程应用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4.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通过学校工程硕士英语课程学习,获取全国大学英语6级(CET-6)证书;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文献资料;具有至少6个月的科研实训和工厂实践等。 (二)领域方向

本专业暂不分具体研究方向,由导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以实践为主,采用课堂讲授、技能训练及实习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课程教学、案例编写、专业实践、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学制一般为2-3年(暂定2年),课程学习时间为1-2学期(不超过2学期),实践时间不少于1学期,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为1学期。个别研究生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但累计总年限不得超过4年。 (四)学分要求 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食品工程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本专业学位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含跨专业选修的课程)的学习,以及系统的科研实践训练方能进行毕业和论文答辩申请,总学分不少于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13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3学分,科研实践环节不少于9学分。 (五)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各专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修订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4年版)

附件1 长沙理工大学关于修订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4年版) 随着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为构建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决定对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为指导各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总体原则 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各学院应以“服务需求、强化特色、提高质量”为原则,以学科最新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为依据,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充分考虑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的特点,实行分类培养。 二、工作要求 (一)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 号)、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及《长沙理工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等文件规定为依据,充分反映国家及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性环节,凡我校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均需按规定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具有权威性,一旦修订生效,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二)各学院要认真总结本学科点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同时大胆吸取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科学制定不同层次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确定研究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考核和评估。 (三)培养方案原则上按照一级学科修订,尚无一级学科的可暂按二级学科修订,一级学科跨学院的由申报学院牵头制订一级学科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招收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参照《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2013年4月制)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按专业类别或专业领域,根据国家各专业学位教指委的相关要求进行修订。 (四)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学科(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学制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必修环节及要求和学位论文工作要

福建农林大学制订修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福建农林大学制订(修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 本要求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对我校制订(修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作如下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应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制定的学科基本要求为基础,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责任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确定的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农林大学的办学目标。 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环节,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模式,要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 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应以提高科研水平为导向,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应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性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高水平、前沿性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二、基本原则 1、高水平有特色原则。以国内一流农林大学的办学目标为出发点,各学科应当进行科学系统论证,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同行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认真研究凝练学科发展目标和特色,发挥闽台区域优势,跟踪大陆和台湾各3-5个同类高校建设较好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学科借鉴国内外一流学科的做法,进一步优化本学科的培养方案。 2、课程与科研并重原则。以提高科研水平为导向,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鲁建大校字〔2006〕73号 二○○六年九月七日 为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对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把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的内涵和导向作用,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原则,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工作。 (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体现各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三)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1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四)认真总结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制订;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制订;设二级学科但已获该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可以按二级学科制订,也可以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培养方案应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每个学科专业一般应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不以求全为目标。同一学科专业的各研究方向,应开设一定的共同的专业学位课程。 (六)针对学科专业调整归并的新情况,应适时按新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修订。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不应为原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组合或删减,应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角度,真正体现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同时保持原有的优势和特色。 (七)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使研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