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5课

点击新目标

1、熟记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两个国家和五个人物;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

3、归纳鉴真和玄奘的相同之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链接旧知识

1、忆一忆:唐朝的民族关系怎么样?举例说明;并说明原因

2、想一想:唐朝的对外关系会怎样呢?

课前小热身

1 、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勾出重点知识,圈点出五个重要人物,对疑惑点做出批注;完成知识建构:

谴目的:密切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唐次数:十多次

唐与日本使代表人物:()、()、()。

目的:(),

()东渡意义:促进了日本()的提高。

唐朝的对外交流(1)天竺是指今天的(),是()的发源地。

唐与天竺时间:

(2)()西行目的:

意义:

2、师生交流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学生讲《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问一问:《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现实中真有唐僧其人吗?真有帮他渡过道道难关的仙吗

新课解读

1、议一议: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找找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发展的原因?

2、读一读:郭沫若赞鉴真诗,并思考日本为何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3、谈一谈:日本谴唐使、鉴真、玄奘三人有何共同点?你从鉴真、玄奘身上学到了什么?

4、画一画: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线路

5、议一议:开放与繁荣的启示

课堂小结

写一写: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重大史实:

两个国家:()、();

三件大事:①②③

五个人物:()、()、()、()、()

〈课堂大练兵

1、练习册选择题

2、材料题:

材料一:他孤身一人骑马穿越莫贺延啧…..他经历千难万苦,才终达天竺……..

材料二: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洲,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又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3)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优品质?

(4)你认为唐朝对外关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2、我懂得了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唐朝文化 教学设计

《唐朝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小学杜慧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 1、朗读课本文字部分,欣赏图片; 2、运用学过的方法收集有关唐朝文化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 3、从文学、书法、农业、名人、茶艺、敦煌壁画或其他这七项中选择本 小组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对唐朝文化进行合作学习; 4、选择你们小组认为最吸引人的方式做准备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1、大量阅读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主持人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唐诗。 (初识唐文化) 1、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不仅知道了唐朝政治经济繁荣,国际交往频繁,都城长安宏伟繁华,还认识了任人唯贤的唐太宗,不怕艰辛的鉴真和增进民族友好文成公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文化》。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文字、欣赏图画,用一句话说一说,你们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读书。 3、指名回答。 (相知唐文化) 1激趣过渡:同学们,无论是唐朝的书法、茶艺、绘画,还是文学、农业,无不向我们展示她丰富多彩的魅力,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就组内最感兴趣的一方面继续深入交流学习,然后向全班展示,好吗?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方法并解疑。 3小组汇报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4、感受影响深远 A、师:要说的话太多,要展示的内容太丰富,同学们,唐朝已经离我们远

去,但是它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现在的我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你在哪里找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子呢? B、指名回答: 生:我们语文书上就有《浪淘沙》和《牧童》两首诗都是唐朝人写的。 生:我现在学习的书法就是“颜体”,我知道还有人在学“柳体”。 生:唐装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服装了。 生:我知道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这句话影响了许多人。 生:我知道春节晚会的节目《千手观音》就是根据敦煌壁画来的。 …… 5、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棒,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倾听了这么多,你们对唐朝文化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博大精深 生:影响深远 生:丰富多彩 …… (携手唐文化) 师: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其实唐朝文化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你们刚才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如“唐三彩”、唐装、丝绸之路、孙思邈的《千金方》、雕版印刷术、画圣吴道子等等等等,每当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它们时,我们都会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为唐朝的繁荣昌盛而自豪,为祖国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而骄傲!如果感兴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 课堂作业: 完成“唐朝小百科”。

最新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1)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 (2)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背景:唐朝处于全盛时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 过程: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贡献:(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点拨】 1.关于遣唐使的三点提示(课本第19页) (1)隋朝时,已有日本使团来到中国,称为“遣隋使”。 (2)隋唐时期,中国也曾多次派遣使臣回访日本。 (3)除日本外,新罗(今朝鲜半岛)、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知识链接】 一、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1.原因 (1)政策因素: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为此,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2)交通因素: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使唐朝有自信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促使周边国家纷纷效仿。 2.影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其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对于促进唐朝社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3.启示: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和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及答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 1 )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 2 )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 3 )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 1 )概况: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 2 )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2 唐与新罗的关系 3.概况: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知识点3 玄奘西行 4.时间:贞观初年。 5.概况 ( 1 )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 2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6.贡献 ( 1 )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2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 ①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泽被东西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知识要点 1. 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访问、学习。其中著名的有空海(平假名)、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片假名)。 2. 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日本佛教界邀请,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为中日两国的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留下了唐招提寺和干漆坐像,被定为日本的国宝。 3.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求取佛经。回国后,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 随堂练习 1. 阅读: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朝实行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 阅读:唐朝开放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答:选官制度开放、民族政策开放、对外交往开放、文学艺术开放。 3. 请举出唐朝时对外交往中有代表性的事件(不少于三件)。 答:①日本遣唐使来华(唐朝时,日本官方十多次派使节到唐朝访问,其代表人物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②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日本佛教界邀请,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为中日两国的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留下了唐招提寺和干漆坐像,被定为日本的国宝); ③玄奘西行天竺(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唐朝时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和他的弟子还把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④天竺熬糖法传入中国(唐太宗时)。 ———————————————————————————————————————————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一种文化在对待外界社会带来新的文化要素时,不外乎采取受容、不关心、拒绝等态度。如果把不关心视作对新事物的消极拒绝的话,那么,对待外来文化就可分为受容和拒绝两种态度,即接受和排斥两种态度。 接受或排斥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接受者,即主体文化的因素。从接受者来说,一个社会体系或文化体系,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推动改革和维持现状的力量。如果改革力量强于保守力量,就表现为受容,相反,就表现为拒绝。但是,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被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所制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与主体文化自身所处的状况有关。人类对于新事物,往往抱有不安和恐惧的心理。主体文化发达,社会开明多思,改革进取,对外来文化就比较宽容,易于接受。如唐代西域文明的传入、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来华等,都与当时中国文化自身的受容态度有关。主体文化落后,社会危机频频,多保守封闭,对外来文化就排斥,拒绝多于接受。晚清之排斥西方文化,“文革”时期的封闭锁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这些现象也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 第二是外来异文化,即客体文化的因素。一般来说,异文化的效用、异文化与接受者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所谓的效用与适应性问题。 有效用的外来文化往往被接受,效用有直接可观和不明确两种。如铁器代替石器,它的实际利益是明显的,因此容易被未开化的民族接受;但西洋医药代替中医中药,甚至代替迷信巫术,就没有那么容易,人们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孕妇耻于让男性妇产科医生接生或治疗。铁枪进入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时,他们知道铁枪比弓箭威力大几倍的事实,但却没有料到在部落战争中,它也是恐怖的杀人武器。在印度部落,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冒着浓烟的煤炉子,呛人的浓烟使得眼病和呼吸道病变得十分普遍。当英国人教他们采用简单的烟筒,将烟导出屋外后,病痛固然是减少了,但不久人们发现,由于浓烟而不敢进屋的蚊子现在则因浓烟消除而繁殖起来,使人不堪叮咬。所以,后来又采用了原来的炉子。因此,效用也有两方面的意义,有效的新文化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利。如何正确地根据利弊程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新文化要素,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正确抉择、也不可能做到的抉择,哪怕是文化再发达的民族。因为新文化采用后的负面影响有时是无法预测的。 关于适应性,不管效用有多大,如果它与既存文化有较大的对立,特别是价值体系发生矛盾时,它就会遭到拒绝。因此,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没有较大的对立和能够适应,是文化受容的必要条件。如斯马特附近的孟塔洼诸岛居民拒绝从近邻马来人那里借鉴种稻技术。虽然他们知道引进水稻技术后,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种稻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这不符合孟塔洼诸岛人数月停止一切劳作的宗教要求。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一直拒绝水稻技术的引进。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各国强烈抵抗杀虫剂的输入,因为杀虫剂的输入会打破他们不杀生的戒律。这些例子不只限于后进民族,在文明民族中也常见。如1953年,英国农业部希望推广美国的“窄屋养鸡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鸡蛋产量增加20%。但这仍然遭到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会员为主的许多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它违反了英国人的爱鸟精神。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地一些诗人、诗作地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地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地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地起始课.目地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地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地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定义: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地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地思想感情与丰富地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地节奏,和谐地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地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地思想感情;第三,丰富地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地发展历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先秦时期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地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地诗歌作品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地精华部分.《诗经》地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地光辉起点.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地基础上创制地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地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地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地“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地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地第一个伟大地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地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地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地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代表两汉诗歌地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地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地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地名称.汉乐府最基本地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辉煌的隋唐文化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当时国家统一,疆域广阔,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几课隋唐政治、经济成就的结果,也对宋元时期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相关内容,锻炼观察图片,从图片提炼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锻炼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通过从历史角度对诗歌的分析,加深对唐朝历史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树立德才兼备的典范。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突破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播放视频和设置游戏等方式突破重点。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从历史角度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突破方法:采用诗歌赏析,分析三位诗人所处历史背景来突破难点。【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渴望展示自己,参与意识强烈,同时厌恶枯燥的说教,必须针对其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 1.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视频《雕版印刷术》等展示赵州桥以及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采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讲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 2.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 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 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 3.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将朝鲜半岛的音乐引入中国 4.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5.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

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6.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早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7.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 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10.“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唐朝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 B.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 C.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 D.日本吸收盛唐先进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1.“重走唐僧西行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中国广州尼泊尔 B.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

「精品」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许杨 (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班级,学号200941736108) 摘要:我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茶馆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茶馆文化理念也更深刻的透到人们心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茶馆的分析、对茶馆文化功能的演变以及各地茶馆风格的阐述,期待中国茶馆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馆;文化;起源;发展;派别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的一种观点。茶馆的产生和兴盛以饮茶之风的盛行为前提,在茶馆初步形成之前,是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1.茶馆文化的历史渊源 1.1古代茶馆文化 在茶作为药用时,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它只限于贵族、富豪使用。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相对普及后,茶才可能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之物。一开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不是茶馆而是茶摊,自唐朝开元年间,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给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公元78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从此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形成一定的气势,茶馆已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茶馆并未普及和完善。从发展阶段上可以这样归纳: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从此,茶馆正式在中国包括城市乡镇的土地上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并发展为全国性、商业性、集体性的饮茶场所。唐代的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这个“土店”,很可能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唐代历史和唐诗发展繁荣原因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国土面积达1251万平方千米(公元669年)。中唐后漠北、西域的领地相继失去,到晚唐时衰退到等同中国本土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区。 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寓兴,一举托而于诗。虽穷达殊途,悲愉异境,而以言乎摅写性情,则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载同符,安有运会之可区别。 (清)康熙《御制全唐诗序》唐代科举常年定期有下列科目: 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进士科;

唐进士科每年录取二三十人,少时只有10余人,甚至一二人,超过60人的仅四年,最多高宗咸亨四年(673)录取79人;唐代289年共录取进士6300余人;平均每年20余人;东部和南方的官吏取代了西北贵族,其文化底蕴更多南朝文化的特点。 科举之重(例): 薛元超是唐尚宗时的宰相,是一位位极人臣的事业成功者。临死的时候,他还跟别人说,我这一生有三大遗憾:第一,虽然做宰相,却不是进士出身;第二,老婆不是贵族出身;第三,不能参与编写国史。三大遗憾中,把不是由进士出身摆在第一位。学历的位置,在当时天下人的心目中可谓重矣。 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格律诗起源于南齐,成熟于初唐,有“结构严谨、平仄有秩”的特点。

【同步练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教)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1、唐朝时期,把日本派到中国来学习的使者称为() A. 亲戚 B. 君臣 C. 遣隋使 D. 遣唐使 2、1980年茅盾曾作长诗《欢迎__ __和尚探亲》,其中说:“今日__ __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__ __处填写() A. 李白 B. 杜甫 C. 玄奘 D. 鉴真 3、李白的诗句“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中,“晁卿”是指 A. 空海 B. 阿倍仲麻吕 C. 吉备真备 D. 安禄山 4、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C.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假如你要了解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及地理情况,最适合的参考资料是 A. 《汉书》 B. 《马可·波罗行纪》 C. 《史记》 D. 《大唐西域记》 6、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通过在唐朝的学习,传回日本的有 ①先进的制度②天文历法③文字、典籍④书法艺术⑤建筑技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7、唐朝之所以强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使国家有机会吸收外来的经验。下列举例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A. 文成公主入藏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贞观之治 8、唐代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B. 制度先进,疆域辽阔 C. 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D. 对外交往交通便利 9、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有①鉴真东渡②开通大运河③文成公主入藏④《金刚经》的印制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10、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主题为“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展板,你认为下列哪些图片可以入选( )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

概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政治上,唐朝主要沿用隋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该制度被以后各朝代所沿用,影响深远。选官制度上科举制趋于完善,科举制度相对而言公平且机会均等,平民得以晋身,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与科举制相辅相成的是唐代对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削弱了传统世族的特权,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则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经济上,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当时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政府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筒车等。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人口开始逐步恢复,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高达8000万左右。手工业方面唐朝的丝织业、制瓷业和矿冶业极其发达,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体系,大量瓷器输往国外。唐后期的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也迅速发展。唐王朝建立后,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钱帛兼行”,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商业上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柜房和飞钱相继问世。赋税制度方面唐朝在均田制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保障了政府收入。 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全唐诗》共收录两千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著名诗人层出不穷,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朝在艺术上吸收了西域特征和宗教色彩。诞生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如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莫高窟是唐朝壁画的精品作品。音乐、舞蹈在唐朝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科技方面,唐朝有多项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唐政府还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的伟大并不在与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有效的行政能力上,而在于开放和进取的姿态上,这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兼容并包,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交流的过程中唐朝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今天中国社会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使国民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对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包容和吸纳能力。 成熟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纳异己的胸怀。唐朝的历史给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以诸多的启示:从制度上容许相反政见的开放的姿态;公平的管理用人制度;对经济、教育、科技的重视;以及对于宗教和文化的宽容等。 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及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A.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D.制度先进,疆域辽阔 2.下面是马丽同学归纳的遣唐使的特点,其中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次数较多 B.规模较大 C.影响深远 D.只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3.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是有着典型唐朝风格的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最能说明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六次东渡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七下西洋 4.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这副对联描述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隋炀帝巡游江都 ★6.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 A.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钱币上都有汉字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开元通宝受和同开珎的影响 7.1 300多年前,天竺的戒日王举行了盛大的佛学辩论会,担任主讲的是一位来自唐朝的佛学大师。这位佛学大师可能是( ) A.僧一行 B.鉴真 C.玄奘 D.戒贤

8.中印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唐朝时期,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9.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二、材料分析题 10.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哪位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这位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2)鉴真(图2)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他对日本有何贡献? (3)图1、图2反映的唐朝历史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影响,对此,你有何感想? 1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唐朝缔结友谊桥梁】 材料一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日本晁卿(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浅论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摘要: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有陆路和海陆两条路,在闭关锁国还是开放的争论下所进行的,但依然没有阻止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因为它是人间的一种规律与趋势,任何国家不与他国进行交流都将走向灭亡。今天我们研究历史主要意义是以史为鉴。 关键词:陆路、海陆、闭关锁国、自然科学技术的传入、丝绸瓷器的输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到现在依然能够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具有兼容性,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能够吸收外国文化使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摩擦并交融,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中国魅力的文化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流传至今。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传到其他国家对它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开放,闭关锁国必将失败,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是的出的结论,然而明清时期可以说闭关程度达到了一个高度,中国在经历了一个个盛世之后又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与闭关锁国是分不开的。那么研究历史的目的一个是要知道自己的祖先,了解国家发展的一个历程,而另一个最有价值的我认为是以史为鉴,充分了解历史,让今天发展的更好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虽然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很严重,但依然无法阻挡文化交流的潮流,因此在这样的角度下浅谈下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沟通道路 中外文化交流必然要有一定的途径,通常是以人为主要的传播主

体,而这样就必须有与外界相沟通的道路,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一下明清朝的对外交通道路。 (一)陆路 陆路主要是沿袭丝绸之路向西发展。据文献记载,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者与西方多国沟通,不仅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带到了西方国家,也再一次将西域的风土人情带回了中国,增进了当时中国对西亚及小亚细亚等西方国家的认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虽然其规模和历时都远远逊于以前,却也有着重要意义。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明朝使者诚了。诚奉明成祖之命于永乐十一年、永乐十四年、和永乐十八年等多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据记载诚出使西域的路线是“中原—河西走廊-哈密-吐鲁番-伊犁河-伊塞克湖-赛蓝-达失干-河中地区-西亚”。(1)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249页。途径十几个西域国家,并与暹(xian)合作写成《西域记》二卷,为当时中国人了解西域国家有重要作用。 而另一方面西域各国派遣使者来到明朝中国,例如西域古国帖木儿帝国、别失八里、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上的多国等皆与明朝建立的联系,并多次派使者互通有无,大多时候是来向明朝天子朝贡。“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的一次就有一千二百多人,一时朝廷为之盈满”②中国史纲要(下)528页除了政治上的中西方沟通外,也有一些民间的交流,比如通过贸易将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带到西方而将西方的宝石、骆驼等带到中国,当然除了这些实物的互换之外,也有思想的交流这些容我将在下一部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外部原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唐太宗贞观 四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附唐朝,唐朝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打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余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 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的 内容。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至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整个唐代,都在广泛接受外来文 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乐舞,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人婚俗,也受到鲜卑族婚俗的影响。另外,唐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1、)盛世为唐代士人提供的入仕途径增多。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提供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人有更多的途径,这也就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狭窄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寒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 这种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尤其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不但创造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些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6、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创造了有利于文学繁荣的环境。 (1、)唐初设立史馆,修著贞观八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发展同步。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2、)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189首。诗画的融通有很大发展。画论、诗论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唐诗中色彩表现的丰富细腻,意境的画意,传神的技巧,都与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3、)音乐、舞蹈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诗记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共200家。《全唐文》中有关音乐之作200篇。《全唐文》中涉及乐舞的就更多了。这些作品对乐声和舞容的精妙描写,充分说明唐代乐舞的高度繁荣,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