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3节 第1课时 课时精练

第5章  第3节  第1课时  课时精练
第5章  第3节  第1课时  课时精练

[基础对点]

知识点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方式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实际上是在细胞内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B.细胞呼吸实际上就是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

C.细胞呼吸是细胞内有机物“缓慢燃烧”的过程

D.细胞呼吸是细胞内有机物进行一系列氧化分解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细胞呼吸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

2.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二氧化碳

D.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答案 C

解析澄清的石灰水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C正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也用于检测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色,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酵母菌发酵产生CO2,D错误。

3.交警为检测司机是否存在酒后驾驶的违章行为,用来检测司机呼出的气体的试剂是()

A.斐林试剂B.双缩脲试剂

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答案 C

解析斐林试剂用于检验还原糖;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用于检测酒精,遇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

二氧化碳。

4.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如图所示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装置乙在Ⅱ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

C.装置乙是对照组,装置甲是实验组

D.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CO2

答案 B

解析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即光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研究呼吸作用,两个装置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A错误;乙表示无氧呼吸装置,无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装置乙在Ⅱ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B正确;此实验是对比实验,没有对照组,都是实验组,C错误;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通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错误。

知识点二有氧呼吸

5.如图表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和水消耗的场所分别是()

A.①②B.②②C.②③D.③③

答案 D

解析图中的①②③依次表示线粒体外膜、内膜、基质。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

释放少量的能量。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6.在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能大量合成ATP的阶段是()

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答案 C

解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可以产生少量ATP,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产生大量ATP。

7.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释放的能量()

A.全部用于生物合成等生理过程

B.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

C.全部转移到ATP中

D.一部分供给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转移到ATP中

答案 B

解析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

8.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不属于第二、三阶段的共同点是()

A.都在线粒体中进行B.都需要酶的参与

C.都能产生[H] D.都能生成ATP

答案 C

解析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分别发生于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正确;二者都需要酶的催化,B正确;第二阶段产生[H],第三阶段消耗[H],C错误;二者都可以产生ATP,D正确。

9.图中表示的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①图中①②两物质分别为H2O和O2②图中(二)、(三)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③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④用18O标记葡萄糖,产物水中检测不到放射性⑤若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在酶的作用下,生成CO2和水⑥图示会释放热能,且(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答案 C

解析图中(一)、(二)、(三)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H],第三个阶段消耗[H],②错误;丙酮酸在水的参与下彻底分解成CO2和[H],所以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的[H]最终来源于葡萄糖和水,③错误;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⑤错误。

10.有机物经体外燃烧和体内彻底氧化分解都会释放能量。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

B.有机物内的能量通过氧化分解逐步释放的

C.两种情况下都能产生CO2和H2O,且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放出

D.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糖相比,前者在燃烧或氧化分解时耗氧多、产能多答案 C

解析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合成ATP,C错误。

[能力提升]

11.如图所示为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a、b两锥形瓶内各放一些湿棉花,瓶塞上各吊一熟石灰包,并插入温度计,分别有导管从瓶内通入水中。a瓶装入萌发的种子,b瓶装入等量的煮熟的种子。48 h后,预期所能观察到的变化是()

A.a瓶温度上升,与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

B.b瓶温度上升,与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

C.a瓶温度上升,与b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

D.b瓶温度上升,与a瓶连接的导管内水上升明显

答案 A

解析a瓶中萌发的种子生命活动旺盛,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瓶内的氧

气,释放CO2,但CO2易被熟石灰吸收;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要释放能量,并且大部分能量都转化成热能,所以a瓶温度上升;由于O2的消耗,瓶内气压下降,与之相连的导管内水柱上升。而b瓶装的是煮熟的种子,不再进行细胞呼吸等生命活动,所以温度、水面基本无变化。

12.如图是某动物细胞呼吸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4、6分别是水和氧气

B.3产生于线粒体基质

C.产生的8主要用于合成ATP

D.植物细胞也能进行该过程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1是葡萄糖,2是丙酮酸,3是二氧化碳,4是水,5是[H],6是氧气,7是水,8是能量。4、6分别是水和氧气,分别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反应,A正确;3是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第二阶段反应,B正确;产生的8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C错误;植物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过程,D正确。

13.如图表示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线粒体由[1]________和[]________包被形成。其中后者向内腔折叠形成

[]________,从而扩大了________的附着面积。

(2)线粒体是________的主要场所,其中有关的酶分布在[2]________和[4]________中。

(3)线粒体广泛存在于________细胞中。从数量来看,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中往往含量较多;从分布来看,细胞内部________________的部位往往分布的较多。

(4)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线粒体。在下列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的是________,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是________。

A.乳酸菌B.念珠藻

C.衣藻D.变形虫

E.蛔虫F.人的成熟红细胞

答案(1)外膜2内膜3嵴酶

(2)有氧呼吸内膜基质

(3)动、植物新陈代谢旺盛新陈代谢旺盛

(4)ABEF BCD

解析(1)线粒体有内膜、外膜两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从而扩大了膜的面积,可以附着更多的酶。

(2)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上进行。

(3)新陈代谢旺盛的动、植物细胞需要线粒体制造更多的能量,所以含有较多的线粒体。

(4)乳酸菌、念珠藻、蛔虫、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念珠藻因为含有有氧呼吸的酶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14.下图是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③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④、⑤、⑥阶段中,________阶段释放能量最多。

(3)图中④、⑤、⑥阶段所发生的具体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mol葡萄糖经过图示过程后约释放2870 kJ能量,其中大约1709 kJ的能量以热能散失,其余的能量转换为ATP中________能。若1 mol ATP水解为ADP 可释放能量30.54 kJ,则1 mol葡萄糖经图示过程大约可生成________mol ATP(保留整数)。

答案(1)丙酮酸O2(2)⑥(3)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4)(活跃的)化学38

解析(4)1 mol葡萄糖经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1 mol葡萄糖经图示过程大约可生成ATP数为(2870-1709)÷30.54≈38。

15. 如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

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

材料用具:保温桶(500 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为0.1 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答案(1)①不加入石蜡油②加入10 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自

(3)③加入240 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加入10 g没有活性干酵母

(4)A>B>C

解析A、B两个实验装置作对照,A为有氧条件下的,B为无氧条件下的(步骤三加入石蜡油,隔绝氧气)。B装置煮沸的目的仍然是去除氧气,和步骤三目的一样。两装置步骤二加入的都应该一样,都是10 g活性干酵母,体现了单一自变量的实验原则。装置C是和B作对照的,用来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温度变化,因此,除了步骤二加入没有活性干酵母外,其他条件应该和B一样。装置A中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温度会最高,C装置没有酵母菌,没有细胞呼吸,温度最低,B装置中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比A少,因此,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A>B>C。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与学重点: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 教与学难点: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教与学方法:以图析文,合作交流。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亚洲的气候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季风气候显著,也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特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5页——37页和图2——22“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叫季风区?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哪些山脉? (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为什么说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2)教师点拨: 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区别在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比较大,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大部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因此气候具有较强的大陆性特征。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在北回归线附近,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而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却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8页——41页,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哪些? (2)说出寒潮发生的时间,伴随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危害? (3)台风发生的时间,伴随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危害?并说出 个性化修改

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学案

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能力目标: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1、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2、细胞呼吸的原理的本质 3、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 【课前预学】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 ...的生成___________或其它产物,释放出并生成_________的过程。 二.探究影响细胞无氧呼吸的因素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___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确定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 2.如果该实验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中含葡萄糖,请猜测可能出现的产物,如何鉴定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产物? 3.请画出该实验中的两套实验装置,并解释每个装置各个部分的作用。【课上悟学】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 某研究小组用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 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 材料用具:保温桶(500 mL)、温 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为0.1 g/mL 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在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 出的热量更多。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课后反思】 你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A 80%以上 B 60% C 不到一半 D 基本不会 本节课你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这是控制实验的 __________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 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②__________ 加入240 mL煮沸后冷 却的葡萄糖溶液 B ①__________ 加入10 g活性干酵母 加入240 mL的葡萄糖 溶液 A 方法步骤三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一 装置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④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C 方法步骤三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一 装置 现象 鉴定对象 试剂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知识点总结

1 / 3 一、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2.分类? 二、有氧呼吸 1.含义: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 的过程。 2.反应式: 3.过程: 4.实质:(1)物质转化:有机物变化无机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三、无氧呼吸 1、概念: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 场所:细胞质基质 条件:缺氧条件、酶 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 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或细胞、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 4、实质: (1)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部分生物)和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化学能、ATP 和热能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五依据物质的量的关系来判断: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无CO2释放→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细胞已死亡。 ③酒精产生量等于CO2量→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④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酒精发酵。 ⑥酒精产生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 来自有氧呼吸。 六、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不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阴生植物<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期、开花期细胞呼吸速率较高,成熟期细胞呼吸速率较低。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二)外因 1.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O 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 2 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根据曲线模型分析: ①O 2 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

2.2 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及原因、对农业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雨带移动与雨季 【本节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因为季节不同而风向发生变化的风叫季风。 由于大陆相对海洋增温快,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更高,那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之为夏季风。而在冬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很快降低,那风就从陆地吹向海洋,我们称之为是冬季风。 二、新授 1、读图2—30“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思考: ②、在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风当到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就止住了脚步,这是怎么回事? 可以看到,夏季风停止前进的地方就是一些山脉,他们分别是什么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正是由于这一些高大山脉的阻挡,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得夏季风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以这一系列的山脉为界,把我国分为了东北的季风区和西北的非季风区。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其中的春风就是夏季风,而玉门是西北甘肃省的玉门市。 真正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就是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正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使得在时间上,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降水较少。那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还是由冬季风带来的?(夏季风) 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因为我国各地产生降水的水汽主要由夏季风从海洋上空吹来,所以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夏秋季节,而冬春季节降水较少;这样就产生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又由于各地每年受夏季风影响的强弱不同,就产生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再加上夏季风对不同地区影响的时间早晚和强弱都不同,因而形成了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 4、我们就来看看夏季风到底是怎么样进入我国陆地,并如何影响东部地区的降水?

第一章第三节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银川模拟)右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某 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该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 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后,若M点位置向东接近O点,则太阳直射点() A.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2.一年中,O点的太阳高度最大值约为() A.23°B.43° C.47°D.57° 解析:第1题,北半球的一段纬线,O点应为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MN为昼弧,当M 向东接近O点时,表示北半球昼越来越短,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第2题,若一年中O点太阳高度最大,应该MN纬度最低,太阳直射点纬度最北,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MN为北极圈,O点正午太阳高度用公式求出为47°。 答案:1.D 2.C (2011·东城模拟)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下图),回答3~5题。 3.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a B.b C.c D.d 4.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a、c、b、d B.a、b、c、d C.d、c、b、a D.c、d、a、b 5.当c地昼最长时()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解析:第3题,a一年四季昼长不变,恒为12小时,这一定是赤道地区;b和c都是北半球冬至日时昼长最长,夏至日时昼长最短,这一定是南半球;d在春秋分日时昼长为12小时,在冬半年昼长为0小时(极夜),夏半年为24小时(极昼),这点一定是北极点。第4题,由上题知a为赤道,自转线速度应为最大,d为极点,自转线速度应为最小,排除C、D选项。b的昼长一年中变化幅度小于c,可判断c的纬度(位置)比b高,自转线速度b大于c。第5题,c为南半球南极圈上的点,昼最长时,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昼长应为一年中最短,正午太阳高度应为一年中最小,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答案:3.D 4.B 5.C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人们把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 接的现象叫“白夜”,白夜线是指白夜现象发生的最低纬度。 右图中弧线BAC为晨昏线。当北半球发生白夜现象范围 最大时,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时刻,下列各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在法国南部的海滩“沐浴”午后阳光 B.在几内亚湾上的游轮欣赏落日余晖 C.在西湖感受“二月春风似剪刀” D.在鄱阳湖观“落霞与孤鹜齐飞” 7.图示时刻,下列有关图中各地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太阳位于A点正南方位 B.漠河还没开始出现白夜现象 C.D点比漠河先迎接日出 D.阿勒泰地区太阳高度角接近一天中最大值 8.若黄赤交角变大到25°,白夜线最低纬度将()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第1课时) 学案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1课时硅酸盐材料 课前自主预习 一、硅酸盐 1.硅酸盐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形形色色的硅酸盐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古代的陶瓷、砖瓦、现代的玻璃、水泥等,都是硅酸盐产品。 2.硅酸钠 (1)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具有强的黏合性。 (2)化学性质: ①过量的CO2通入到Na2SiO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反应的原因:酸性H2CO3>H2SiO3。 ②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Na2SiO3+CaCl2===CaSiO3↓+2NaCl。 (3)用途: ①建筑业常使用的黏合剂; ②用水玻璃浸泡过的木材和纺织品既防腐蚀,又防火,故常被称为木材防火剂; ③还可用作肥皂填料等。 (4)硅酸盐的表示方法:

二、硅酸盐产品 1.三大传统硅酸盐产品 硅酸盐产品 原料 主要设备 水泥 石灰石、黏土 水泥回转窑 玻璃 纯碱、石灰石、石英 玻璃窑 陶瓷 黏土 许多硅酸盐具有多孔结构,孔径不同的硅酸盐具有筛分分子的作用,常用作分离、提纯气体或液体混合物,还可作干燥剂、离子交换剂、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 3.传统硅酸盐工业 (1)玻璃: ①生产过程: 纯碱、石灰石、石英等――→粉碎后 适当比例 玻璃熔炉――→冷却成品玻璃 ②主要化学反应: Na 2CO 3+SiO 2=====高温 Na 2SiO 3+CO 2↑; CaCO 3+SiO 2=====高温 CaSiO 3+CO 2↑。

③主要成分:Na2O·CaO·6SiO2。 ④几种常见玻璃: a.石英玻璃——成分为SiO2,以纯净的石英为主要原料制成。 b.钢化玻璃——普通玻璃在电炉中加热软化,然后急速冷却而成,机械强度是普通玻璃的4~6倍。 c.有色玻璃——普通玻璃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如Cu2O:红色玻璃,Co2O3:蓝色玻璃,MnO2:紫色玻璃等。 (2)水泥: ①生产过程: 黏土、石灰石 ――→ 粉碎后 适当比例 水泥回转窑――→ 加入石膏 粉碎 水泥 ②变化: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③主要成分: 硅酸二钙:2CaO·SiO2,硅酸三钙:3CaO·SiO2, 铝酸三钙:3CaO·Al2O3。 ④加入石膏的作用:调节水泥的硬化时间。 ⑤用途:建筑材料——水泥砂浆、混凝土等。 课堂互动探究 硅酸盐及其产品 1.硅酸盐及其性质 硅酸及其缩水结合而成的各种酸所对应的盐统称硅酸盐。 在硅酸盐中,Si和O构成了硅氧四面体,其结构如右图所示。每个Si 结合4个O,Si在中心,O在四面体的4个顶角;许多这样的四面体还可以通过顶角的O相互连接,每个O为两个四面体所共有,与2个Si相结合。硅氧四面体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硅酸盐材料大多具有硬度高、熔点高、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等特点。

第一章 第三节 课时3

课时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2.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判断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 ) 2.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 )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最大,一年有两次直射。 判断 1.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 ) 2.极昼现象出现时,极点的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太阳高度的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成因 (2)划分(北温带地区) 类型 范围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天文四季过渡季节白昼最长太阳最 高的季节 过渡季节 白昼最短太阳 最低的季节 气候四季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 2.五带 (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2)五带的划分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但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极地地区,要面对极昼或极夜的困扰。极昼期,人的生物钟紊乱;极夜期,长时间的黑暗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1.在下列图中画出太阳光线及晨昏线,用阴影标注夜半球。(提示: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答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3解析

课时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图示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2.理解四季的更替规律和地球五带的划分。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①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②长,夜越③短,北极四周出现④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2)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⑤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⑥短,夜越⑦长,北极四周有⑧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⑨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⑩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维活动 1.自9月1日开学到本年末,观察你所在的城市昼夜长短情况及其变化,注意期间是否经过二分二至中的某个节气。其变化是否有明显改变? 答案北半球各地区 时间9.1 →秋分→冬至→年末 昼夜 状况 昼长夜 短 昼变短 夜变长 昼夜 平分 昼变短 夜变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变长 夜变短 昼短 夜长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3.五带 (1)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五带的划分:包括?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思维活动 2.全球哪些纬度地区会有明显的“四季”特征,哪些地区没有?

答案中纬度地区有,低纬度和高纬度没有。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P 19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a、图b分析,夏(冬)至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哪个范围的昼夜长短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结合图c,分析春、秋分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有何关系? (4)太阳直射点与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5)探究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答案(1)夏(冬)至日时,南(北)极圈及其以南(北)地区出现极夜,北(南)极圈及其以北(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南(北)极圈向北(南)到北(南)极圈昼渐长,北(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北)半球相反。 (2)春、秋分时全球各个纬度昼夜等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赤道地区,全年昼夜长短无变化。 (4)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其昼长大于夜长。 (5)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反思归纳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23第五章第四节价值时点原则及第五节替代原则(2013新版)

一、本讲考点 1.价值时点原则。2011、2008年考点。 2.最高最佳利用原则。2011、2010、2008、2007、2006年考点。 3.谨慎原则。2011、2010、2009、2008年连续四年有考点。 二、内容讲解 第四节价值时点原则 价值时点原则要求估价结果是在由估价目的决定的某一特定时间的价值或价格。这个时间既不是委托人也不是估价师可以随意假定的,而必须根据估价目的来确定。这个由估价目的决定的评估价值所对应的时间,称为价值时点,并一般用公历年、月、日表示。 房地产估价之所以要遵循价值时点原则,是因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从而房地产价格和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确立价值时点原则的意义在于:价值时点除了说明评估价值对应的时间,还是评估估价对象价值的时间界限。例如,有关房地产的法规、政策和估价标准等的发布、修订、废止和实施日期等,均有可能影响估价对象的价值,因此,在估价时究竟是采用发布、修订、废止和实施日期之前还是之后的,就应根据价值时点来确定。 确定价值时点应在先,得出评估价值应在后。而不是有了“评估价值”之后,再把它定义为某个时间的价值。在实际中,多数估价项目是评估现在的价值,一般将估价作业日期内特别是实地查勘估价对象期间的某个日期(原则上为完成估价对象实地查勘之日)确定为价值时点。 不论是何种估价目的,评估估价对象价值所依据的市场状况始终是价值时点的状况,但估价对象状况不一定是价值时点的状况。不同估价目的的房地产估价,其价值时点与所对应的估价对象状况和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匹配关系见表5-1。 价值时点、估价对象状况和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关系表5-1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环 5 2 5 5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 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 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 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1:500000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不 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 不仅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中国的气候》课后作业(第3课时)

《中国的气候》课后作业(第3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却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中提及的春风和长风分别是指影响玉门关地区( ) A.夏季的东南风冬季的西北风 B.夏季的东北风冬季的西南风 C.冬季的西北风夏季的东北风 D.冬季的西南风夏季的东南风 2.我们把受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 ) A.季风 B.夏季风 C.冬季风 D.西风 3.(2013·三明市梅列区学业考)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 A.气候复杂多样,海洋性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干旱性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灾害性显著 4.(2013·连云港学业考)下图是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四地气候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北京气候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变式备选】下图甲是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图乙中与此气候类型相对应的城市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夏季共同的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雨热同期 C.低温少雨 D.寒冷干燥 6.(2014·济南市中区模拟)下列地理现象与影响因素搭配错误的是( ) A.天涯海角隆冬暖——纬度位置 B.青藏高原盛夏寒——地势 C.华北平原春干旱——海陆位置 D.黄梅时节家家雨——夏季风 7.天气预报中说近期将有寒潮到来,你将做的准备是( ) A.多穿御寒的衣服 B.带好防雨用具 C.带好雨伞预防冰雹 D.减少御寒的衣服 8.我国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 ) A.东部季风区 B.西部非季风区 C.西北内陆区 D.青藏高原区 9.有关我国旱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旱灾与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无关 B.西北地区旱情严重,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旱灾 C.旱涝灾害只发生在夏秋季节 D.洪涝灾害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二、综合题 10.读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测试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测试 1、关于细胞呼吸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进行有氧呼吸,细菌进行无氧呼吸 B 细胞呼吸经常利用的底物时葡萄糖 C 细胞呼吸与葡萄糖在体外燃烧释放的能量的特点是相同的 D 细胞呼吸是产生ATP的唯一过程 2、下列关于植物能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C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D种子库中储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3、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1h后测得该容器中的氧气减少24ml,二氧化碳增加48ml,则在1h内酒精发酵所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倍 A1\3 B1\2 C2 D3 4、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存,保鲜所需要的条件应为() A 零上低温、干燥、低氧 B 零上低温、湿度适中、低氧 C 高温、干燥、高氧 D 高温、湿度适中、高氧 5、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花盆里里的土壤板结时需要及时松土透气 B 水稻是水田作物,无需定期排水C利用麦芽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产生酒 D 包扎

伤口时应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 6、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产物时,常用到一些特殊的颜色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二氧化碳可以使溴麝香草粉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 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反应变成橙色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 反应变成灰绿色 7、下列有关呼吸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在黑暗条件下才能进行B释放的能量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C需要多种酶的催化 D 烟草花叶病毒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8、葡萄糖在细胞质内分解至丙酮酸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线粒体中进行无氧呼吸 B 需要有氧条件下 C 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D 不产生二氧化碳 9、下列对线粒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内膜的某些部位形成嵴有利于其功能的完成 B 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 C 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 D 生长和代谢完胜的线粒体较多 10、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物的是()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第1课时碳化合物、糖类和脂质 脂肪肝、糖尿病等。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少人对糖类和脂质是唯恐避之不及,更有一些爱美人士因害怕变胖,而把糖类和脂质视为大敌。 糖类和脂质有哪些种类?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 方式二一头猪在“5·12”大地震中被埋36天后获救,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网友们为它命名“猪坚强”,这头猪被困期间体重减轻了2/3。这头猪减轻的2/3体重主要是什么物质?能为它提供能量的又有哪些物质? 一、碳化合物、糖类 1.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①定义: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②作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2)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碳元素 ①碳原子的结构: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 ②碳原子的特点:碳原子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长链,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并且还可以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3)生物大分子:指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这些有机物都可以用专门的指示剂检测出来。2.糖类 (1)元素组成: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2)主要功能: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分类

①单糖????? a.不能水解的糖b.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 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 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二糖????? a.蔗糖――→水解葡萄糖+果糖b.麦芽糖――→水解葡萄糖+葡萄糖 c.乳糖――→水解葡萄糖+半乳糖 ③多糖????? a.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b.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c.糖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 归纳总结 (1)糖的化学组成、种类及分布 (2)糖类的功能 ①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 ②部分多糖贮存能量,如淀粉和糖元。 ③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成,如纤维素。 ④有润滑作用,如粘多糖。 ⑤有细胞之间识别作用,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例1 (2019·绍兴高一期中)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元”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②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元是动物特有的糖 ③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 ④淀粉和糖元都是贮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生物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所以是动物;关于糖的转化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可以发生于动物的消化道中,葡萄糖→糖元可发生于该动物的细胞中。 方法技巧 根据糖的种类判断生物种类的技巧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教室随堂练习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教室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看图回答问题: ①小鸟在小狗的________面。 ②小狗在小老鼠的________面。 ③小老鼠在小狗的________面。 2. 看图回答问题: ①小狗跑在最________面,小象跑在最________面。 ②小象跑在小牛的________面,小狗跑在小兔的________面。 3. 把上、下、左、右填在横线上。

小鸡在小狗的________面。 小兔在小鸡的________面。 猫头鹰在小兔的________面。 4.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一群小动物排成一列要去春游,小兔排在第一个。小马排在大象的________面,猴子排在猫的________面。熊猫在小鹿的________面。 5. 看图回答问题:

①书本在花盆的________面。 ②地球仪在花盆的________面。 ③电视机在书本的________面。 6. 下面是小芳家的客厅,小芳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动画片呢!请你说一说。 ①坐在小芳左边的是________,坐在小芳右边的是________。 ②小芳的前面是________,后面是________。 ③电视放在桌子的________面,桌子的下面是________。 7. 排队时,小丽前面有8人,后面有8人,一共有________人。

8. 与20相邻的两个数是________和________。 9.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① 左边是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上边是________,下边是________ ② 在________的右边,在________的左边。的上边是________,下边是________。 ③上面一共有________种物品。 10.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2.2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理解各干湿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依据。 难点:我国各干湿地区的分界及植被。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降水从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那么从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三讲授新课: 读图4、15回答以下问题: 1、学校所在地每年降水量最多是哪几个月? 2、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地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3、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风和海陆位置、地形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总结: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一)我国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导入)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变化,除季节分配不均外,各年降水多少也不一样,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这叫做降水的年际变化。 1、同一地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同 2、不同地方的年际变化大小也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3、原因 我国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 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 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

读图4、21回答: 1、北京1951—2000年的5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思考:旱灾和涝灾是怎样形成的?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依据 2、分界和植被。 教学后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案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2.1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中国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 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 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发、读图分析法、微课展示 教学指导: 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上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除山地外,我国1 月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1 月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105°E 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从“中国1 月平均气温分 布” 图上来看,台湾岛南部和海南岛的气温在 16℃以上, 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低于-24℃,南北温差在40℃以上(实际温差约50℃)。 讲解: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间短,所得太阳光热少。而南方则相反,所得太阳光热多;二是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冬季风发源于高纬度的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而我国北方紧邻冬季风的发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加剧了冬季北方的严寒,南方则由于重重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降温幅度不大(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并板书——冬季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做好思维导图笔 记。 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第一章第三节(课时1)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2、使学生了解肽键及多肽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教学难点】肽键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由中国“两院”院士在1998年评出的十大科技进展。其中的第三位:我国转基因羊研究获重大突破;第七位:我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获重大突破;第九位:我国研制成功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这些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知识。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蛋白质是由C 、H 、O 、N 及少量的S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存在: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及毛、发、蹄、角等,或存在于植物的种子里。 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通常从几万到几十万,属于天然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的特征遇硝酸变 ,点燃有 的气味! 1、氨基酸组成了蛋白质 (1)几种简单的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设问】看以上氨基酸的结构式指出哪些官能团? 氨基酸有 ( ),有 ( ) ★氨基酸是一种至少包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 (2)氨基酸的性质 蛋白质 氨基酸 酶、酸、碱 水解 CH 2—COOH NH 2 CH 3—CH —COOH NH 2 HOOC —(CH 2)2—CH —COOH NH 2

【思考】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氨基酸结构中均含有-COOH 和-NH 2,应具有什么性质? ★所以氨基酸与酸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盐,他们具有两性 【过渡】氨基酸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氨基酸分子间也能相互反应 2、肽键和多肽 肽:一个分子中的 跟另一个分子中的 之间消去 分子 其中的 结构(-CO -NH -)叫肽键 二肽:由 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而形成含有 肽键的化合物。 多肽:由 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形成的含有 肽键的化合物。 多肽常呈链状,因此也叫肽链 【讲解】多肽与蛋白质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叫多肽。蛋白质水解得到多肽,多肽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氨基酸。 水解生成的氨基酸 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中不断的分解,最后 形成尿素排出体外。 【阅读】P15 【讲解】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多条肽链,肽链中有很多肽键,一个肽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肽键中的氨基的氢原子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类似于螺旋状的结构,最后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课堂练习】 1、科学家模拟十亿年前地球的还原性大气环境进行紫外线辐射实验,认为生命首先起源于 ( ) A .氨基酸 B .蛋白质 C .糖类 D .羧酸 多肽 缩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