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

患者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
患者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

患者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

构成检测系统的一环不在计划内突然发生改变(如临时更换试剂批号、仪器校准等),都有可能引起质控靶值的变化,使现行的质控策略失效。在新的靶值标准差没有得到的一段时间,基于质控品的统计质量控制策略处于误差检出的“真空期”,因此我们要发展和采取其他策略检出这个时期检测误差和判断报告时否能够发放。

利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是最广泛最常用的质量控制形式。然而,这种方法也可能存在一些局限:1、由于或多或少的存在基质效应,质控品可能显示出不同于患者标本的特征;2、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质控品可能不稳定;3、质控品测定仅仅是监测了分析过程,不能监测分析前导入的误差;4、某些进口质控品的供货周期可能较长,在实验室稳定期极短,或者较昂贵等;5、在检测系统突然发生改变(如校准、关键零部件更换、试剂批号更换等)质控品新靶值标准差尚未得到的时候,使用质控品检出仪器误差可能失败。

患者的检验结果是医学实验室的最终产品,使用患者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是更加直接的方法,而不是间接推断分析。历史上在未使用质控物前,评价患者结果数据是当时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果使用得当,根据患者数据也有可能检出系统误差和(或)随机误差。它不但可以节省质控活动的成本,还可以提供有关检测全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信息,如标本收集、运输、与处理等各个环节等等。当然,使用患者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固有其缺点,例如对检查质量缺陷不灵敏,或者结论不可靠等。只能作为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的补充。常用的患者数据质控方法很多下面将介绍主要的几种。

1、临床相关性分析:临床检验最终是为临床服务的,检验结果也最终要应用到临床诊疗活动中去。因此,可以对检验结果与患者的有关信息(例如: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疾病进展)进行相关性分析,或进行临床正确度评价,来判断检验结果的可靠程度。以往这种方法多用于微生物等定性项目。

患者数据建模分析: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未来在把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诊疗过程数据化的基础上,以及医疗精准化的基础上,结合医生诊疗经验,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辅助个体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而检验医学不仅像以往一样提供了大量关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所建立的分析模型来印证检测结果跟患者本身情况的符合程度。

评论:这种临床相关性分析,只能大概的判断结果可靠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报告的发放,但对于不是很明显误差的检出效能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临床决定水平附近的检测结果意义有限。因此只能日常结果审核的一个确证,属于分析后质控控制的一个措施。

2、患者标本的双份测定方法:某些分析方法按照随机选取的原则,对少数患者标本进行双份平行分析。此时使用患者标本双份测定值的差异能确定方法的批内标准差。也能应用双份测定的极差来检出批内随机误差。本方法很容易执行,如果工作许可,每一标本可以进行双份检测;如果每天有太多的试验需要检测,则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对少数标本(如4—5个标本)进行双份检测。

计算差值的标准差:s=n d

22∑

其中d 2

=双份测定差值的平方,n=双份检测标本个数。

解释:双份检测结果的差值不应超过2倍计算的差值的标准差,这种方法可识别出随机误差。如果试验总是做的很差的话,标准差将变得更宽及将对单独的误差不敏感。

实例:表22-3为白细胞计数双份患者样本测定差计算示例。

标本 第一次测定

结果

第二次测定结果 差值(d ) d 2 1

5.4 5.8 0.4 0.16 2

8.3 10.5 2.2 4.84 3

17.2 18.0 0.8 0.64 4

5.4 5.4 0 0 5

12.2 11.8 0.4 0.16 6

14.3 13.8 0.5 0.25 7

6.2 6.4 0.2 0.04 8

8.2 8.6 0.4 0.16 9

7.3 7.5 0.2 0.04 10 5.4 5.9 0.5 0.25 ∑d2=6.54

n d 22=327.020

54.6= n d

22∑=0.5718

结论:2号标本不满意,需要进行重新检测。

双份测定结果的差值可以绘制在极差型质控图上,其质控界限可以从差值的标准差计算出来。也可以由下面的公式从双份测定的标准差(s双)导出双份测定极差的控制限:R0.025控制限=s双x3.17

R0.01控制限=s双x3.64

R0.001控制限=s双x4.65

当每批有3个或4个以上的标本时,应该选择具有低P fr的极差规则对浓度是极高或极低的标本判断为失控时应特别谨慎,因为标准差通常和分析物浓度呈相反方向变化。

该方法不需要稳定的质控品,在稳定质控品不可得到的情况下,往往作为室内质控的一种补充。当同一方法获得双份检测结果时,这种极差图仅能反映随机误差,不能对准确度进行评价。如果是两个不同的实验方法获得的双份测定值,这种极差图可以综合反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但无法区分误差的类型。此种方法还可以扩展成保留患者样本的双份分析,通过患者样本进行日间数据稳定性传递。患者标本双份测定法简单易行,是监测实验室数据一致性的有效方式。

3、基于患者历史结果的差值(delta)检查法:在患者情况稳定时,患者连续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值,即Δ(delta)值应该很小。如果Δ值很大并超过预先规定的界限,则可能存在下列情况之一:①由于病情变化或治疗的干预,患者的检验结果本身确实发生了变化;②存在人为失误,如标本标记或采集错误;③计算(delta)值的两个结果之一可能有误。对于接受输血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在血细胞分析时很可能遇到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即连续的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上的变异可能很大,临床化学的检验结果常见于术前术后营养指标的改变,或者是补液前后电解质的巨大变化。

delta值可以用绝对数表示(Δ=A2-A1),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Δ)。

delta值的检验界限可以通过有代表的患者连续配对数据计算确定,也可以根据生物个体内变异和临床实践经验来确定。尽管delta检查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elta值超出界限也还不一定能说明检测过程出现质量问题,但delta检查法对分析前或分析后误差还是较敏感的,进行delta检查能够增强实验室和临床医师对于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减少重复检查的次数。

4、移动均值法:移动均值法又叫Bull算法,是Bull等设计的用于血液学质量控制的方法。由于血液红细胞计数可因稀释、浓缩、病理性等因素有较明显的变化,但每个红细胞的体积、所含有的血红蛋白、以及单位红细胞容积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却相对稳定,几乎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根据此特性,Bull等设计出通过监测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

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均值变动,来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

移动均值法是建立在连续20个患者红细胞指数(MCV、MCH、MCHC)的多组均值基础上。Bull均值的控制限一般为政±3%。该法的最大优点是原理简单,最大不足是质控限的确定需要大批的标本(至少500份),而且每日的标本也不宜太少。美国病理学家学会的血液委员会提议实验室在处理少于100个患者标本时,不建议使用移动均值法。

除上述方法外,以患者数据为质量控制的方法还有患者结果的多参数核查法、正态均值法、多种检测方法测定结果比较法等等,实验室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王治国,第3版,360-364.

[2]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李艳、李山,第3版,91-92.

[3]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尚红、申毓珊,第4版,1033-1035.

浅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浅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统计统计数据统计资料统计人员质量控制 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失实的现象日渐严重,统计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参与,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培训以及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等,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正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快速成长、扩长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企业要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一支能提供准确数据的素质过硬的统计队伍,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需要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才却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1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信息不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高。所以,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

环境监测综合分析题111

1、量值溯源?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称为量值溯源。实现量值溯源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校准和检定。 2、空气污染系数简称污染系数,是某一地区某方位风向频率与该方位风速的比值。某方位下风向受污染的时间与该方位风向频率成正比,而污染浓度与该方位的平均风速成反比。空气污染系数综合了风向和风速的作用,代表了某方位下风向空气污染的程度。 3、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物质、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4.综合评价技术系指在科学掌握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污染源排放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区域自然状况、环境管理措施实施等相关信息,科学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的技 术、方法和标准。 5综合分析的目的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1)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和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科学、客观、完整地分析环境质量在时间、空 间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提高为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制定环境决策和实施环境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效能。 (2)通过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分析,揭示环境质量变化与各影响环境质量变化因素的相关 性,分析有关环境政策、规划、措施实施的环境效果,为环境污染防治提出重点方向和目标建议。 (3)根据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需要,促进环境监测战略、方针、技术路线和监测技术方法的 完善和发展。 (4)提高环境质量报告和发布信息的科学化、公众化的水平。 6 湖泊、水库营养状况评价所采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包括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 评价指标: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 评价等级:按营养状态指数分为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三级: 营养状态指数<30 贫营养 30≤营养状态指数≤50 中营养 营养状态指数>50 富营养 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主要包括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分级内容功能区分类:按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专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标准分级:标准分级是对应于不同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为不同保护对象而建立的评价和环境管理环境空气质量的定量目标。空气质量标准其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类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 8、我国颁布实施的主要环境保护法律主要有哪些?(至少回答出5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海洋、放射性、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享受着工业带来的一系列便捷,但与 此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当前,人们一方面积极采取措 施保护环境,一方面加大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环境监测工作对国家整体环 境质量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周边生活环境质量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监测质 量控制备受关注目,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管,对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环 境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为主、 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和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 较晚,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化和环保工作的加强,发展很快。环境监 测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监测 手段不断更新,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 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室上个世纪70年代确定的。当时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回忆来开帷幕,但是发展较慢;80年代进入调整和巩固的阶段,在 这个时段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监测管理站点,并引入了环 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标,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一大进步;90年代是我国环境监 测工作的提高和深化阶段,并于中后期将环境质量监测与分析列为我国现代化研 究的重点项目之一。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了,但跟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话,还是有 差距的。我国在环境质量监测上起步还是比较晚的,但是经过四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在监测环境质量的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对环境进行监测时可以采取的 方法越来越广泛,比如遥感技术、卫星技术、生物技术等多种手段;监测范围也 越来越广,在地理范围上可以实现有点向面的推广,由一个城市向整个省级范围 扩散;在监测的种类上可以实现对整个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大气、水以及生态环 境的监测。近年来虽然我们加大了对环境质量监测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但是 在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上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得到克服。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2.1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准确性,能够真实地调查到环境污染源的相关问题,就必须严格对可能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预防和管理,制定控制环境 监测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办法,环境监测部门职能目前还很薄弱,有些部门在环 境监测部门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环境监测部门是一个建立在环境监测分析 的基础上进行的,由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沟通,合理的环境监测的管理体系。 2.2实验室外部的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应制定相关的采样计划和质控计划,并按照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的实施,其中的内容包括:采样点位、测定项目、频次和数量及样品的 运输和保存等等。同时,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规范现场采样工作,明确的规定从 采样计划的指定到样品运输的采样全过程规范要求,其内容应具体全面,细化采 样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银监发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银监 发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附件一: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 (试行) 本标准适用范围为根据《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第6号主席令)开展监管统计工作的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文简称“银行”)。标准的总体框架包含5方面要素,分别为: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5方面要素下共有15项原则,每项原则下有若干具体标准,共61条标准。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 原则1 组织领导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本行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明确政策和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落实各环节责任。 具体标准: 银行董事会制定明确的政策,将本行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内控合规体系和战略规划之中,并定期对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银行高级管理层确立数据质量管理的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权和责任,定期对本行数据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并有效落实数据质量问责制。 银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亲自或委派领导班子成员(以下简称“主管领导”)组织领导监管统计工作,对制度性变革等重大监管统计事项能够及时研究部署,在资源调配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保障。 原则2 归口管理 银行对监管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确定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管理本机构的监管统计工作。 具体标准: 银行总行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授权其负责全行监管统计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授权负责制定全行监管统计工作制度和流程,提出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措施,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定期检查并发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向主管领导报告。 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确定相应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在总行归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下,有效履行监管统计相关职责。 原则3 岗位设置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 统计数据质量是对整个统计工作最为公正的评价,是统计工作核心的内容。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准确,能够更好地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多方的需求。综合来看,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需要有效的控制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的统计数据质量主要问题表现 (一)质量控制规范缺位 由于质量控制的规范缺位,导致统计机构与用户及社会之间很难实现有效沟通,很多数据用户和社会各界对于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避免的统计误差没有认识,关于统计对数据的质量采取的控制方法、控制的程度以及控制结果缺乏了解。因此,即使我国的统计一直非常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统计数据的用户和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质量仍然非常不满。 (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片面化 统计数据的全过程控制取得较大成功的经验和措施往往集中在几个项目领域,应用范围狭窄。多数统计数据质量缺少全程控制,很多环节出现疏漏。对调查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较高,但是在设计环节对数据需求考虑较少,数据的相关性得不到控制。而在人员方面,对于统计系统内部人员控制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统计系统以外的,占统计工作人员的基层人员却缺少控制。 (三)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 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技术在统计工作和研究实践中应用并不广泛,而经常性的数据质量控制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偏于事后分析评估,事前工作做得不到位,分类预防控制措施不足,对误差模型的应用也很少。统计调查制度上对于事先控制措施,比如将填表要求中的逻辑审核关系、平衡关系应用于质量设计等内容比较少,而在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工作中,对于将评估的结果或者结论应用在下一次调查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方面,也没有充分的体现,事后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数据的质量控制组织活动不能实现较好的结合。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方法虽然已经制定,但是缺少具体的支持措施,比如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职权、义务不清晰,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方法的具体应用不规范等。

环境监测中心四举措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XXX环境监测中心四举措提高环境监测数据 质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印发后,河北省秦皇岛环境监测中心迅速行动,深化文件学习,强化质量管理,落实责任追究,全方位好把监测数据质量关。 一是组织深入学习。先后于2017年10月20日、12月15日两次组织全体职工对中央两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集中深入学习,将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一个人,让文件精神入脑入心,做到不留死角、不落一人,用以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巩固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二是开展自查自纠。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制定了《河北省秦皇岛环境监测中心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方案》。根据方案安排,于2017年11月19日——29日在全体监测人员中组织开展了自查自纠活动,通过组织动员、自查自纠、整改提高、总结验收等四个阶段,进一步查找、纠正了监测数据质量中存在的自身问题。 三是强化检查监督。采取日常监测质量抽查和监督检查,强化日常监测数据三级审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密防范和打击数据不全、不准、不真、不实行为,确保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三是组织培训考核。在中心内组织开展实验室基础知识业务培训工作和上岗证考核工作。对实验室用水的要求,检测用试剂的要求,有效数字及有效数字的运算及保留,误差的种类、来源和消除以及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等方面对分析人员进行了环境监测基本常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监测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室基础知识,新上划的技术人员取得了上岗证。对于提高中心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提升监测数据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强化措施保障。2017年12月4日出台了《河北省秦皇岛环境监测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表水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地表水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的要求。同时对我中心《数据上报制度》《仪器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进行了完善修订,确保中心每项环境监测工作都在制度和规范的“笼子”约束中运行。

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考试模拟试题(质量管理类)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模拟题 (质控类) 一、判断题(50题) 1. 根据《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人员取得上岗合格证后,有编造数据、弄虚作假者即取消持证资格,收回或注销合格。() 2. 对环境监测人员实施持证上岗考核时,对没有标准样品的环境监测项目,可采取实际样品测定、现场加标、留样复测、现场操作演示和提问等方式进考核。() 3. 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管理评审每年不少于2次。() 4. Dixon检验法用于一组测定值的一致性检验和剔除一组测定值中的异常值,可用于检出一个异常值。() 5. 最佳测定范围是校准曲线的直线范围。() 6. 线性范围是方法检出限到曲线最高点之间的浓度范围。() 7. 内部质量控制的方式不包括空白样分析。() 8. 影响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和存在形态的气象参数主要有风速、风向、湿度、温度、压力、降水以及太阳辐射等。() 9. 为提高工作效率,玻璃器皿和量器可以在110~120℃的烘箱中烘干。() 10.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中,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有水封口。() 11. 采集气态污染物的溶液吸收法属于直接采样法。() 12. 20℃时,100mlA级滴定管的总容量允差为±0.10ml。() 13.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3-2005),对于空气自动监测中的气态污染物监测仪器,对于不具有自动校零/校跨的系统,一般每5~7天进行1次零/跨漂检查。() 14.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3-2005),PM10采样头至少每6个月清洗1次。() 15. 环境空气手工监测时,采样仪器临界限流孔流量每月校准1次,流量误差应小于8%。() 16. 采集水中底质样品时,船体或采泥器冲击搅动底质不影响继续采样。() 17. 灵敏度是指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18. 仪器校准、空白试验、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和回收率测定,都是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 19. 湿沉降采样器的设置应保证采集到无偏向性的试样,应设置在离树林、土丘及其他障碍物足够远的地方。() 20. 能力验证是确定的2个实验室间、对同一个标准样品进行测试。() 21. 用于校准采样仪器的流量校准装置,其精度应高子采样仪器流量计的精度。() 22. 河流水质监测时,若水面宽小于50m,采样垂线设两条垂线。() 2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0)规定,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应在装修完成3d后进行。() 24. 大气酸沉降监测中,应每24h采样一次,一天有几次降水可合并为一个样,若遇连续几天下雨,上午9:00至次日上午9:00的降水视为一个样品。() 25. 一般情况下,固定污染源排气温度可在烟道内任一点测定。() 26. 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0)进行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时,采样点的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一般相对高度在0.5-1.5 m之间。() 27.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0)规定,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24h后进行。() 28. 水样可以通过加入抑制剂、氧化剂、还原剂和控制pH进行保存。() 29. Grubbs检验法可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和剔除一组测量值中的异常值,一次检验司以检出一个或多个异常值。() 30. 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的主要职责中不包括:组织开展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质量管理的监督与检查。() 31.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在正常情况下,气态污染物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可吸入颗粒物有不少于12h的采样时间,才能代表环境空气质量日均值。() 32. 标准曲线包括校准曲线和工作曲线。() 33. 水样pH、溶解氧、电导率和透明度应尽可能在现场测定。() 34. 对拟修约的数字,在确定修约位数后必须连续修约到所确定的位数。() 35. 进行易挥发固体废物采样时,应在容器顶部留一定空间,常温方式保存。() 36. 采集土壤样品时均应填写2个标签,一个放在袋(或瓶)内,一个放在袋(或瓶)外或贴在袋(或瓶)外表面上。() 37. 在测量时间内,被测声源的声级起伏不大于3 dB(A)的视为稳态噪声,否则为非稳态噪声。() 38. 由污染源排放出的污染物进入空气中,在物理、化学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了另一种污染物质,叫二次污染物。() 39. 河流水质监测时,若水深5~10m,采样垂线设上、中、下三层共三点。() 40. 用基准试剂配制元素、离子、化合物和原子团的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称为标准溶液。() 41. 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包括直接采样法、有动力采样法和被动式采样法。() 42. 如果质量体系运行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当年不进行内部审核也可以。() 43. 瞬时水样是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采集的单一样品。() 44. 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污染物监测采样时,为防止气体中水分在采样管内冷凝,造成待测污染物溶于水而产生测定误差,采样管需加热。() 45. 置信区间的大小与所取置信水平及显著性水平有关,置信水平取得大,置信区间也大,因此置信水平取得越大越好。() 46. 在进行噪声测量时,传声器加不加风罩均可。() 47. 进行污染事故土壤监测时,如果是固体污染物抛撒型,打扫后采集表层0~5cm土壤,样品数不少于3个。() 48. 样品在采集、运输、保存、交接、制备和分析测试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样品质量。() 49. 剧毒试剂应由两个人负责管理,加双锁存放,共同称量,登记用量。() 50. 标准曲线是描述待测物质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50题) 1. 根据《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合格证有效为()。 A 长期 B 十年 C 五年 D 三年 2. 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是()。 A 质量评审 B 管理评审 C 质量审核 D 合同评审 3. 水质自动监测常规五参数是()。 A pH、氨氮、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浊度 B 高锰酸盐指数、浊度、TOC、水温、化学需氧量 C pH、电导率、浊度、水温、溶解氧 D 氨氮、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浊度、水温 4. 灵敏度与检出限密切相关,灵敏度越高,检出限()。 A 越高 B 越低 C 不变 5. 地下水质监测中,可以不在现场监测的项目是()。 A 水量 B pH C 电导率 D 氟化物 E 浊度 6. 一般情况下,分析有机污染物的水样应冷藏或冷冻,并在( )d内萃取完毕。 A 7 B 10 C 15 D 3 7. 水质环境监测分析中,制作校准曲线时,包括零浓度点在内至少应有()个浓度点,各浓度点应较均匀地分布在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内。 A 3 B 4 C 5 D 6 8. 采集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样品时,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针孔和破损,滤膜的毛面应()。 A 向上 B 向下 C 不分上下 9. 用测烟望远镜法测定烟气黑度时,一般测定值可分为()级。 A 1~6 B 1~5 C 0~6 D 0~5 10. 滴定管活塞密合性检查操作为:在活塞不涂凡上林的清洁滴定管中加蒸馏水至零标线处,放置()min,液面下降不超过1个最小分度者为合格。 A 15 B 30 C 1 D 5 11. 噪声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风速超过()m/s时停止测量。 A 4.5 B 5.0 C 5.5 D 6.0 12. 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名称是()。 A 毫克 B 克 C 千克 D 斤 13. 列入强检目录的环境监测仪器,应按计量法的规定定期进行检定,贴上三色标签,其中()标签代表准用。 A 绿色 B 黄色 C 蓝色 D 红色 14. 在水质监测采样中,用船只采样时,采样人员应在船()采样,采样既应位于()方向,()采样,避免搅动底部沉积物造成水样污染。 A 后部,下游,逆流 B 前部,上游,逆流 C 前部,下游,顺流 D 前部,下游,逆流 15. 准确度常用绝对误差或()表示。 A 相对误差 B 平均偏差 C 标准偏差 D 相对标准偏差 16.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如是稳态噪声,则采取()min的等效声级。

空间数据质量特性与质量控制.

空间数据质量特性与质量控制 范志坚1,2,方源敏1,汪虹2 (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 650093;2.云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昆明 650034)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空间数据质量特性、质量控制所涉及的内容。结合笔者最近从事空间数 据库建库的具体实践和工作体会,探讨从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时间精度、数据完整性和逻辑一致性等方面对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控制,最终建成一个质量可靠的空间数据库。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质量特性;质量控制 Qu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Quality control of Spatial data Fan Zhi-jian1,2,Fang Yuan-min1,Wang-Hong2 (1.Faculty of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2.Yunnan Provincial Geomatics center,Kunming 65003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alks over contents which are involved with qu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quality control of spatial data.Integrating with concrete practice and work experience which the writer has recently been engaged in establishing spatial database,a very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data quality should be discussed from aspects of positional accuracy、attribute accuracy、temporal accuracy、data compression、as well as logic conformance and so on.Finally,a dependable spatial database should be set up. Key words:GIS;spatial database;spatial data;quality characteristic;quality control 0 引言 空间数据库是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开发和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数据库新技术,它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部份的前题和基础。空间数据库为此建立了如实体、关系、数据独立性、完整性、数据操作、资源共享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以空间数据存储和操作为对象的空间数据库,把被管理的数据从一维推向了二维、三维甚至更高维。空间数据库是一种应用于空间数据处理与信息分析领域的具有工程性质的数据库,它所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空间实体。在空间数据库中,空间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空间数据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得到高质量的空间数据,最重要的是在空间数据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通过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进而提高空间数据的质量。空间数据的质量是空间数据库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缺少质量指标的空间数据将无法得到用户的信任,且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分析、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由此可知,空间数据质量是空间数据库的生

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研究

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研究

【摘要】我国政府于2002年4月15日正式加入了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统计虽然“入世”了,但不论是与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相比,还是对统计核算和统计数据公布的国际准则的运作要求相比,我国的统计数据质量目前都还有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使我国统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有必要对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国家统计局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衡量统计工作的核心指标。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统计信息的可利用性。统计数据质量低下将会直接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实现统计信息的准确、有效、全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传统的统计数据质量仅仅指其准确性,通常

用统计估计中的误差来衡量。但如今“质量”的概念被拓宽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也有必要拓宽。目前各国统计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对统计数据质量含义的解释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对统计数据质量应涵盖哪几个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从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数据质量含义的理解出发,确定了不同的数据质量标准。如英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是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客观性;韩国的质量标准则是适用性、准确性、时效性、可索取性、可比性、有效性。在我国,统计数据质量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核心质量、形式质量及延伸质量三大方面。 二、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人员大胆探索,辛勤实践,在指标体系、调查方法、统计标准、技术手段、数据报送与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推动了统计事业的发展。但是,浮夸风以及片面追求假、大、空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都违背了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阻碍了统计工作的发展。目前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统计数据失真。统计制度不够完善是造

从统计流程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从统计流程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自己从事规模工业统计2年多的时间不算长,但是这两年却是规模工业统计发生深刻变革的两年,统计范围的变化,计算方法的变更,能源统计的变革。每一次制度改革,都关乎统计数据的质量,改革的好坏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统计改革的亲历者,抱着抛砖引玉态度,提几点自己对数据质量控制的思考,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甚至引出前辈、专家的大思考,对以后规模工业统计改革也能有所裨益。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事业的生命,我想从基层统计工作的流程入手,只有每个流程的质量都得到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才会有保障,通过流程解剖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笔者从事的是规模工业统计,就以规模工业统计为例。就规模工业来说,一张报表的完成基本上要经历报表收集—录入审核—反馈修改—汇总上报四个流程,规模工业最重要和最常态的报表是产值报表和财务报表,也就是我们行业通常所称的201表和202表,我就以此为例谈谈报表的四个流程,以此来揭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流程是报表收集。201表省统计局要求的上报时间是下个月的4号中午12点之前,为了能够顺利收集各区

县和企业报表,我们市统计局要求他们分别在2号和1号之前上报,县统计局收集报表就更加靠前了,通常都安排在月底之前上报。然而企业断帐的时间却不尽一致,部分企业要到下个月的上旬才能出初步数据,有些集团公司或总厂由于要收集下面分公司或分厂的数据,就难免还要晚一点。这里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方面催着要报表,另一方面数据出不来,企业怎么办?要么先报个预计数应付一下,要么迟报或者拒报,但是迟报或拒报就会违犯《统计法》,面临处罚,所以通常企业都选择预计上报。众所周知,企业上报数据是我们统计数据的源头,源头上的数据把握不准,势必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但是如果要保证数据质量就要牺牲一些时效性,如何既保证准确性又不失时效性呢?这是当前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两难抉择。 统计报表的第二个流程是录入审核。这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一环,县市和企业上报的数据准不准确,报表内有没有逻辑错误,报表与报表之间有没有互相匹配和验证,都要靠我们这个流程来发现和纠正。这个流程的数据质量如何控制?就要靠我们的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责任心。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报表处理都是通过电脑软件来进行,有电脑审核还会有什么错误审核不出来吗?统计工作者只要根据审核错误修改就是了,不需要太高的业务素养。其实不然,电脑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根据程序中的公式来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27T09:59:36.3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3期作者:梁晶晶 [导读] 目前,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我国城市化建设力度在不断增强 摘要:目前,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我国城市化建设力度在不断增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规范、严谨、完善的质量管理可以起到保障监测工作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的重要作用。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基于此,文章阐述了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 关键词: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对策研究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以来,环境受到较大污染,对人们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阻碍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改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监测,但是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尤为重要,是环境监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反映环境改善情况。为此,我国政府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数据监测的可靠性,加大了数据监测监管力度,介绍了提升环境数据监测质量的有效方法,以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1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是监测环境管理效果的基础,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与环境监测水平联系十分紧密,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服务的整体质量。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政府部门已针对污染气体、污染垃圾等超标物质排放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以此为基础处罚严重违反规定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和环境监测效率。 2影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 首先,客观原因。对于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而言,其生产工艺通常比较复杂,污染物的排放难以维持较为稳定的状态,由此造成监测数据产生一定误差。除此之外,许多环境监测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对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入,导致国内环境监测数据普遍偏低。其次,主观原因。一些环境监测人员工作责任感不高,并且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不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污染物排放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投入,可能会对一些关键性污染源进行隐瞒,导致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好环境监测宣传工作,并且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导致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近两年国家生态环境部方法变更进入快速更新阶段,一年中方法变更达上百个。方法的变更随之而来的是仪器设备的更替、更换,以及对相应方法的学习掌握情况,但不少环境监测站不能及时执行现行有效标准,导致出具的数据不具备法律效应。一是对最新标准的发现存在延迟,不能及时下发最新的标准方法、规范造成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影响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二是新方法的实施对人员的要求提出新的挑战。相关监测人员对新方法的认识掌握能力,以及新仪器的操作使用情况都存在疑虑,因此造成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现象较多。 3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对策 3.1创新工作机制,建立联合监管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应重视环境监测机制的建设工作,通过科学的机制,提高监测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统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形成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应构建合理灵活的反馈机制,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反馈与改进。此外,应明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责,完善其政府监管职能,建立联合监管体系。国家、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应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增加检查频次,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着力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 3.2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仪器设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仪器设备配备和使用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因此,必须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和保养实验仪器设备,确保设备的精确度和完好率。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仪器设备技术管理档案,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质量。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严格控制设备所处环境。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使用到许多精密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对环境温度、湿度等有一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空调、除湿机以及通风设备的配备,确保室内环境整洁,满足这些仪器设备的工作要求,以免因实验室环境问题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3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体系运行 检验检测机构应提高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质量监督员、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审核等关键岗位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强化其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管理层面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应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完善的、符合机构自身要求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和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依。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体系文件和相关规章制度执行,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加强监督管理,提升人员对工作严谨性的关注,让有关管理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应将存在问题督促整改到位,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3.4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包括:现场监测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监测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评价三个方面。目前对于实验室及数据处理的质量管理相对重视,而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相对困难,为确保环境监测现场采集样品所具代表性,强调现场监测的规范性,首先要判断所监测的环境与点位布设的合理性,选取准确的监测方法以及保存样品的条件,调试及校准好现场采样设备,在此基础上规范采样步骤。在现场环境监测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需融入质量管理。同时现场监测人员必须是持有环境监测上岗证,确保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3.5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现状、真实反映污染防治效果、准确体现排污量的环境信息。加强数据审核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客观、真实的最关键和最基础的环节。为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2015年12月环保部印发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强调了监测数据的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因此,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的环境质量管理手段,加强数据审核,强化样品的分析和记录,保证监测数据质量,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的新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有了蓬勃发展,城市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经济发展的代价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规范环境监测技术、方法、设备等各个环节,制定本制度。 一、质量控制内容 1、监督实验室对各项有关质量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2、各种分析仪器、监测仪器的维护及定期检查、核准; 3、制定质量保证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 4、核准上报的监测数据; 5、组织监测人员开展技术业务培训。 二、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1、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 2、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3、仪器管理使用管理制度; 4、化学试剂使用管理制度; 5、原始数据、记录、资料管理制度。 三、实验室仪器养护 1、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安全的操作环境并指定专人负责,所用仪器定期检修和核准,使用方法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仪器出现故障时应及时报告,进行维修和保养。 2、仪器使用人员必须在仪器使用记录本上记录好仪器

使用前后的情况,由专管人员签字。 四、监测分析 1、监测采样点的布设、监测频次、时间和方法,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 2、监测人员应经培训,熟练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采样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监测规程及要求进行采样; 4、分析人员应严格按照指定的技术规范进行项目分析,分析方法应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和最新版本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五、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 1、样品分析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工作,迅速进行三级审核程序,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按照国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3、上报分析数据,应由负责该分析项目的监测人员仔细检查无误后,报分析室主任复核,确认分析结果有效并签字,报送公司环保部门。 4、分析报告应包括完整原始数据、所用的分析方法、采样日期、分析日期、报告日期,以及采样人员、分析人员签字。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对策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对策 摘要:做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环境问题却成了当下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以及国家有关文件指示和民心所向,环境监测成为环境保护环节中,最核心的部分。做好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记录、回传、分析、反馈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对于当前的环境监测情况而言,环境监测技术比较匮乏,缺乏灵活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当下国家环境监测数据的方法展开分析,抓住监测数据的核心层面,为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献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质量;对策 随着全世界和每位公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时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亟不可待。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不断出台新的环保政策,结合法律法规,以环境监测为主,通过真实、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来衡量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以此来跟踪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各个部门需要运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来改善环境监测质量,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 一、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是当下环境保护工作中最直观、最高效的部分。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是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1]。同时,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一方面为环保部门提高切实可行的管理基础,另一方面为环保部门的监督提供方便,同时提高生产单位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直

接决定着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环保工作的可行性,同样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底线和基础。 二、当前环境数据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 (一)监测仪器数据回传 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在工厂或者自然保护区安装监测仪器,对区域内的大气、漂浮物等污染物进行实时的监测,并通过监测仪器将数据回传,以此来达到环境数据的监测工作。例如,化工企业的烟气排放,噪音粉尘对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的指示,在化工企业安装环境监测仪。环境监测仪通过分时段对工厂内部的大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跟踪监测,当污染物达到一定值的时候,监测仪会发出报警,提示生产单位,做好污染物跟踪工作。环境数据监测仪也存在着相应的缺陷。在监测过程中,监测仪需要直接与污染物进行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污染物中复杂的成分,会对监测仪造成腐蚀或者其他的破坏,使得监测仪性能降低,监测数据失准,导致不能起到实质性的环保数据监测作用。 (二)回传数据客观分析 回传数据的客观分析,是对数据监测工作的补充。当前的数据分析,主要以数据标准为依据,通过对时段区域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比对。当回传的数据,在特定时间内超标的情况下,需要对该污染企业追责。回传数据的分析,是需要人工和智能共同参与完成,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员的失责,专业性人才的缺失,都会影响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同样,人员对数据分析设备缺乏操作能力,也会使监测数据的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案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 第一部分任务与目标 1. 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 1.1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1.2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1 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 表1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 2. 工作计划的制订

2.1 监测数据的质量目标一旦确定后,便可编写详细的工作计划,计划应针对以 下问题给予明确的规定: 2.1.1 实验设计 2.1.2 组织机构 2.1.3 实验器材的准备 2.1.4 分析测试 2.1.5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评价 2.1.6 数据质量的评价 3. 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为了完善全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体系和制度,必须建立质 量控制指标体系,即评价室内和室间质控效果的量化指标,例如,工作曲线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空白试验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平行双样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标准样品和质控样品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加标回收试验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等。 4.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 (QC)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等同采用I 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下高效、规范的运作。 第二部分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 第一章地表水和废水监测 1.1 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具备扎实的环境监测基础理论和专业 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