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开章引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天地之成,道之所生;有情生命,缘起无常;道法自然,无形生之于有形。

古人崇尚澹泊名利、清心寡欲、物我两忘、柔弱守中,即所谓“无争、无为、无欲”。进而,修身养性,清静如空,已达顺其自然之境地。

有道之人,俯瞰世界,包容万物;从容淡定,笑看风云;根深叶茂,深入浅出。

伟岸之人,虑忘形释,念净灵空,不因灵魂空虚而虚无,由此融入禅境:忘我且宽容,大度且平静,入世且无争,有为且无怨。

一切本自然,无为何需禅?无论身何道,自在清净中。

至此,则不去而自去,不来而自来,不道而得道。

事业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人王国维《人间词话》

禅宗三境界

第一境界,落叶满山空,何处寻芳迹。即儒家的阶段,在现实中协调自由与命运的关系。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即庄子的境界,超越自由与命运,游弋于绝对的自由。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即禅宗的境界,在平常中体会自由,在自然中过原来的生活。

做事境界

做事“有声有色”的,说明他有精力。

做事“有声无色”的,说明他有活力。

做事“无声有色”的,说明他有能力。

做事“无声无色”的,说明他有智慧。

学习境界

《论语·雍也》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赏析】

知道的不如爱好的,爱好的不如以之为乐的。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知之,一种是好之,一种是乐之。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的莫大快事。

情感与境界

情感的最高表现方式,是“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而情感的最高境界,则是“大爱无形”的博爱。

博爱,把人类从“小我”中解放出来,从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去,从而实现人类生存的真正使命。

——摘自藏地红花《给老板们看的禅悟书》

佳人三境界

第一境界: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机缘。

第二境界:宋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诱惑。

第三境界:对联,上联:招之即来,下联:挥之即去,横批:全为你好。

爱的境界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写的一首禅诗,颇值得玩味。

白鹭立雪,首句展示了一副图景,以下便是三种人的目光及不同的视点,分别扣住“鹭”、“雪”、“白”三个字,从而对人的审美境界进行排列,说的透彻,论的精辟。

禅是人生的一种独特智慧,由此谈到爱情关系,林清玄先生又有一首短诗可作解证:

相爱的人

像磁铁的正负两极

因相吸与渴望寻找对方的所在

相契的人

像山谷中的回声

因投射与回应发现更深的内在

相印的人

像临水似的照影

因对照与融入泯灭彼此的分别

这两首诗正好是互为对应的:只看“鹭”的人,仅仅相爱而已,视为愚人;而见到“雪”,便是“相契”的人了,这种人聪明;唯有观“白”者,他能做到“相印”无间,智慧非他莫属。

这就是爱的三种境界。

剑客的境界

悠然一剑出手,没有剑影刀光;

更无血光四溅,唯见衣衫尽裂。

恰如: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留身。

剑客感言

剑非剑,刀非刀;愚者弄刀舞剑,用剑艺刀术胜人;智者以意会神,以意念的力量服人。

剑客修炼到一定境界时,方有出剑拔刀出神入化,出手挥之“心达、意到、神会”之最高境界……

知白守黑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

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就要这么看字。即将整幅字的布白,作为一个有机来艺术处理。知白守黑。

下围棋,也是这个道理,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

禅言慧语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拿得起,放得下;

不可说,道不破。

星云法师·宗教

中国有儒、释、道三教,西方有天主教、基督教。

儒家,讲修齐治平,可纲维人伦,等于佛教的人乘思想。

天主教、基督教主张升天,等于佛教的天乘思想。

道家,讲返璞归真、清静无为、任性逍遥,等于佛教的声闻、缘觉乘思想。

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致力于解决人间各种问题,主张“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业,进而实践菩萨道的慧业。

孔子·三纲八目

三纲:在明明德(明知上德)、在新民亲民(教民爱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乃止)。

意思是: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八目:①格物:推究事理,格物之要。②致知:究事原理,以致有知。③诚意:既不自欺,也不欺人。④正心:涵养德性,端正内心。⑤修身:陶冶身心,正已正人。⑥齐家:治理家庭,整而齐之。⑦治国:管理政务,治理国家。⑧平天下:平定天下,平安天下。

三纲导领,八目度人;举繁制要,纲举目张。世间学问,无不包括;种种病痛,无不扫除。

真圣人之文也……

孟子·浩然之气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意思是:

很难说清楚的,那一种气,最盛大也最刚强,以正直去培养而不加妨碍,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

那一种气,要和义行与正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这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了。

知与行

《荀子·议兵篇》有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赏析】

最大智慧,就是能够解除疑惑;最好行为,就是没有过错失误;善于做事,就是过后不会后悔。

特立独行

韩愈《与于襄阳书》有云:

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赏析】

特立独行,是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义,即公正合理。儒家和道家,各有不同的义。

孔子曰:君子喻与义,小人喻与利。事实上,孔子将义和利相对立。

荀子曰: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老子主张抛弃仁义,民众即可复归孝慈。

荀子·是非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意思是:

是就说是,非就说非,这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叫做愚蠢。

高人才智

高视远瞻,洞悉世局,构建宏大,高屋建瓴。

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拔城掠地,扩张疆域。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进退立决,游刃有余。

制定方略,无出朝堂,放眼天下,坐制诸侯。

体大思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身体力行。

纵横天下,逸兴湍飞,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伸而知屈,往而能返,韬光养晦,以亡为存。

不思应变,不虑未来,不留后路,足不可取。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顺应潮流,当断则断。

墨子·修身

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

务博闻。

意思是:

根基不牢固,就谈不上枝节的繁盛;近处的朋友都不亲近,就谈不上招徕远方之民;连亲戚也不能使之归附,就谈不上去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谈不上从事多种事业;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谈不上什么广见博闻。

处世修身

吕坤《呻吟语》有云:

处身,不妨于薄;待人,不妨于厚。

责己,不妨于厚;责人,不妨于薄。

【赏析】

对待自己,不妨刻薄一些;对待他人,不妨仁厚一些。

责备自己,不妨厚实一些;责备他人,不妨浅薄一些。吕坤指出: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完善自己人格,从而完善整个社会。

上之上者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坎,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处下为上,上之上者也。

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

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 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般来说,传统的惯性是历史发展的阻力。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长期被忽视的古代遗惠也有可能成为创造的源泉。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从回忆在中世纪被遗忘的古希腊传统开始,继而开创了近代科学文明。就中国道家思想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亦有几次短暂的兴盛,但总的来说,它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遇,成为少数隐士高真修身立命的依凭。可是,随着鲍尔、尼采、萨特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上帝死了”,从而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科学、精神、生态、环境、社会等全面危机的时候,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似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正在向道家思想归复,并以此为契机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也许,今天的人类正生活在被尼采称之为“伟大的正午”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上帝已经死去而新人正在诞生的历史时刻,道家思想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生”?老子能否在今天或明天“复活”?这是当代许多科学人文主义者关心的事。在克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隔阂的努力中,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了而且仍在塑造着当代新道家的形象,这是否预示着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一、宗无为与法自然 首先,如果我们回顾人类近现代理智活动的历史,可以作个简单地加以概括: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勃发,十六世纪中叶西方宗教改革达到高潮,十七世纪中叶笛卡尔哲学获得胜利,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使哲学独占鳌头,十九世纪中叶科学攫取权威,二十世纪中叶科学人文主义兴起。今天,当我们审视人类走过的五千多年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在此前短短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经历了道德社会、权势社会和经济社会三大阶段,并开始进入智力社会的行程。每当人类之旅到达一个行程转折之

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过程中,天人关系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最能表现中国哲学的特点”。[ 1]汤一介. 百年中国哲学经典(第四卷) [M ].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8.孔子中庸思想的教育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传授知识的真实性。让人们把握自然界和社会的万物之性、万物之本质、万物之规律,让人达到按规律办事,把人类的需求认识与客观规律认识统一起来。张岱年先生曾说:“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冯友兰先生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高的境界”。具体说来,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方面,教育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子认为世界的自然发展规律谓之道,人遵循这一自然规律谓之德。道法自然,德随道生。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一段很有名的话。这段话强调了“道”的重要。“道”,指万物原质“人”的活动以“地”为法则,“地”的活动以“天”为法则,“天”的活动以“道”为法则,而道是效法自然的,如此天人合一。孔子借鉴于此,强调了人在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应该居守中道、尊重规律、和谐处之。孔子指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故君子以仁治人,改而止。”并且指出要和谐于天,必先和谐于人。人和就要做到仁,应该以诚相待。“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27] 《“和谐”观探源》作者:邓红蕾发表于1996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第3期。“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和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28《孔子“中庸”探析》作者:王锴尹玉仁,发表于1997年《农垦师专学报》第4期。“诚”在孔子那里就是天道之诚,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孔子还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7 ] 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M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这里的“天命”指的就是冥冥之中的最高主宰,含有一项普遍性之道德原则,是人类本性及道德之本原。以上这些话都反映出孔子中庸思想中认为客观规律在建构和谐社会和谐自然的重要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我们在想事时必须考虑天,同时也必须考虑人。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一书中在讨论“诚”这个问题时就把“天”与“人”结合在一起,即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说,诚这个东西是天赋予人的一种道理;诚的实行,是人实践着天所给予人的诚的那个道理。《中庸》又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还说:“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朱熹解释此句说:“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继孔子之后,孟子明确提出了完整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又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天”的本质是“诚”(尽善尽美) , 而人的根本职责在于实现“天道”之“诚”,来完成“天道”所要求的“尽善尽美”。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都是基于把“天”和“人”完成一个统一体。姜南.“天人合一”与教育现代化[J].前言,2005(8).这些说法,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考虑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即只有达到人的认识与客观规律相吻合,并能运用规律去行动时才是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道法自然 顺应生长 —班主任工作总结(精辟)

道法自然顺应生长 —班主任工作总结 705班郑丹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理解为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生命的中年,渐渐明白,教育的过程是缓慢生长的过程,是遍撒花种的过程,是静等花开的过程。生命的生长,都有其必然的规律,不可逾越。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挂上童年的徽章。初中阶段,老师遇见时已经初具雏形,所能做的只能像一位雕刻者,高明的雕刻家能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蹩脚的艺人迎合家长的要求切割加工,再送入下一道流水线。我不是高明的艺术家,我只希望能够在短暂的三年里,顺着生命的方向,让每一个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做得更多的是唤醒是激励,我相信,此岸花开,彼岸也会站成一种风姿。 一种桃种李种春风 班级这块土地,种什么,怎样种,是每个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我看重成绩,但我又不惟分数,我不愿种婀娜的垂柳,只知卖弄绿丝绦;我也不愿种高大的梧桐,秋风一吹瑟瑟发抖,我更不愿种矮小的灌木,易惹荆棘丛生。我要种上桃树,在孩子的心灵开成世外桃源;我要种上李树,,我还要栽上梅树,在冬日里把春的消息隐约,我要种上春风,生命的任何季节,都能蝶舞蹁跹。我要在孩子的心田种上真善美,在时光深处蔚然成阴。

(一)班会吹面不寒杨柳风 班会,永远是班主任的主阵地。它检点着上周得失,指导着本周生活,引导着舆论方向。因此,每到周末,我便绞尽脑汁,精心谋划,确定恰当主题,选好呈现形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开学第一周,主题为“你准备好了吗”,配以一篇《孩子,请带它们上路》拉开帷幕。从英语记忆方法,到提高作业效率;从管好自己的0.75平方米,到快交作业的方法;从同学间的交往到班级主人的责任……考前,我的《考其心,试其功》告诉孩子平常心应对考试,考后学习方法的分享培养总结、合作意识;“寻找我心目中的男子汉”旨在唤醒沉睡的男生,“给男孩儿的一封信”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期末总动员,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一篇《写在考试前》具体细致。没有暴风骤雨,只有和风细雨;没有生硬灌输,只有缓缓渗透。我知道,昨夜风狂雨骤,只能落花流水;只有随风潜入夜,才能润物细无声。因为和风细雨,所以曹驰不再哭泣,即使挨数学老师打也坦然面对;因为春风拂面,所以何京东判若两人,甚至主动义务扫厕所;因为惠风和畅江晨阳不迟到,骨折了还坚持上学,主动上台演讲。班会,吹皱一池春水,让春水涣涣,清澈明亮。 (二)黑板清泉石上流 黑板这块沃土,大有作为。前方的黑板,除了大面积种植学科粮食外,边边角角,还可以种花种草。后面的黑板,可以任意铺排,杂花生树。黑板的最上方,我开辟成“榜上有名”,最初是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 阅读习题及答案 试习题内容: (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习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⑶习题。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悬殊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则,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和谐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一种结果,和谐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这些自然法则生活的过程。各种不和谐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源于背离自然。以身心安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赏“道法自然”的智慧。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残酷地毁坏着自然,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开展给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而人类再也无法承受生态恶化的报复,这造成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紧张。时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已显得非常迫切。“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不是让人削足适履地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

言》),亦即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由于采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会受到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而当天灾人祸突如其来降临后,亦遵奉天地消长变化的规律,应机而动,转危为安。 《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所诠释的正是“道法自然”的上述含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无妄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籍此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而生,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我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适当加以引导、调整和改造,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方为“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正像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所说:“在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中,道家提出了最深刻而精彩的生态智慧:强调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既是一根本的整体,又具有动态的特性。”这表明人类更应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心角度对待自然界。“亲近传统,回归自然”既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语汇,更是一股不容回避的世界潮流,是社会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历史开展的必然。 我们不但要把“道法自然”的智慧化入个人的修养和生活中,而且要运用到整个社会的开展规划中。绿色开展对自然法则遵循“服从——认同——内化”之法,从而建立绿色规则,树立绿色信念,成就绿色之道。以“道法自然”传统为思想渊源的绿色开展观,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对于化解环境危机、促进

道法自然教学设计(市优秀课例)

《道法自然》教学设计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那务中学曾亮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与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3、理解本章中涉及的“道”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章中涉及的“道”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动漫《道德经》导入 (出示幻灯片2:教学目标) 二、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一)齐读课文,完成预习检测(15分钟)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幻灯片3、4展示课文)不错,读得非常响亮。-----------下面请拿出你们的导学案,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幻灯片5展示预习检测,点出学生上黑板把答案写出来,学生边写边检查所写答案是否正确,若不正确,继续让学生自主上黑板把答案改正过来) 附:课前预习检测 1.填空题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出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写作《道德经》五千言,又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在政治上,老子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周行而.不殆.而:表并列,不译。殆:通“怠” 2) 可以为.天地母为:是 3)远曰反.反:通“返” 4)人法.地法:意动用法,以----为法度 5)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敬畏贵:形作动,珍惜。6)长.之育.之长、育:使动用法,使---成长;使----发育。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表转折,却;为:有作为 2、特殊句式:1)先天地生省略句“先(于)天地生 2)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宾语前置夫莫命(之)而常自然 3、重点句子翻译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明确:人是以地为法则运行,地是以天为法则运行,天是以道为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明确:因此,万事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3)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明确:创造养育万物却不强行占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功,它

天人合一的现代思想来源及阐述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道顺应天道,确实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原型。孔子在称赞“尧之为君”时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圣人的一切作为,无不是效法天道或天象的结果。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只要顺乎农业的节气,收获的粮食就可以吃不胜吃,先秦著作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秉时”、“顺时”、“应时”,有所谓“不违天时”、“节四时之适”、“审时以举事”的说法。总之,中国文化特别在乎天时地利人和,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们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节奏,完全同自然运律相吻合。这当然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决定了不需要征服自然,不需要戡天役物,而只要顺应自然,就可以获得维系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实,“天人合一”不仅是儒家的文化诉求,同时也是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偏好。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所谓的“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都鲜明地体现着他们思想的自然主义性格。《庄子·天地篇》对“机械”、“机事”、“机心”的嘲讽,分明拒绝了那种背离自然之“大道”,致力于以人役物的取向。在道家看来,役物的结果只能是役于物,到头来人反而沦为物的奴隶。这种吊诡,已经被现代文明的历史命运所一再证明。 当然,天人关系不仅表现在外部自然界与人类自身之间,它还指自然无为与人为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均非实体,而是两种状态或境界,显然,即使发生在人世间,只要是出于事物的本然之性、固然之理、当然之则,也属于“天”;即使发生在自然界,只要是违背自然本性的人为过程,也属于“人”。 德国的荷尔德林有诗云:“诗意地栖居于世。”那是对早已逝去的生存方式的追还。这是诗人对自己亲临状态的一种刻画。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意境实在是有些过于奢侈。因为我们对田园的淳朴早已久违了。返朴归真,顺乎自然,乃是恢复科学技术古典精神唯一可能的选择。 海德格尔区分了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他认为古典技术尚不存在与天道对立的性质,只是因为现代技术才形成了今天人类的生存困局。在他看来,艺术不过是真理的澄明,而真理的澄明归根到底不过是本来如此者的显现,用中国先哲的话说,也就是所谓“道法自然”。因此,使现代科学技术摆脱戡天役物的姿态,恢复科学技术“道法自然”的原初本性。唯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复归于“诗意地栖居”。正是在这些方面,中国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取向,无疑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深刻启迪和精神资源。

道法自然中医圣手演绎暖宫“太极心法”

道法自然,中医圣手演绎暖宫“太极心法” 太极入道,道法自然。 酷爱太极,自然简朴的杏林名宿 清晨,绿树环绕的中山公园内,聚集着天地之精华灵气,如清泉,如仙雾,如白云,如画卷,田德玉踏着朝露来到这片天然之地,尽情吞吐天地赐予万物的精灵,心法在胸,太极拳缓缓舒展…… 精神聚,灵意动,风生水起,一物一太极。 心存感激,感激天地、山川、江河、树木、花草赐予灵晶。 万物有情,情在相濡以沫、生生不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而相济。 交灵换性,性在法中显,灵在道中生。 阴阳相生,刚柔并济;悠悠太极,流淌千年,沐浴在太极心法中,田德玉心随意动,领悟太极道法自然之精华。 酷爱太极的田德玉,其身上杏林中医师的气质尤盛。温柔亲切如她,有着中医师特有的低调、从容、质朴,深邃而专注的目光,充满了智慧与专业。田德玉拥有的是一种淳朴和谐的大度,厚实而自然,恰好与中医天人合一的精髓相吻合。她深谙中医疗法的道法自然,在田德玉的身上,深深地烙着自然简朴的印记。

深悟道法自然,她让佛山刮起“暖宫风” 令人敬佩的是,作为广佛中山医会诊专家团成员之一,拥有三十多年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经验,曾在湖北中医药学院任客座教授,曾在二甲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一职,擅长运用中医治疗不孕症的各种疾病,特别对女性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不能生育等有独特疗法的田德玉主任,将深悟而来的“太极心法”巧妙地融汇于疾病疗法的研究中,她善于将自然之道融于治疗,善于把天人合一融在辨证论治中,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将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治疗,根据不同个体、不同时空采取不同对症治疗的方式运用到极致,一举研制出扁鹊暖宫方,攻克横亘多年的宫寒性不孕难题。 于是,进入2010年,佛山刮起了一股“暖宫风”。前仆后继,多少女性纷纷为了温暖和煦子宫,赶赴佛山市中山医院中医科,请求中医专家田德玉主任为她们实施暖宫治疗。 众所周知,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讲的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中医大夫向来是越老越“值钱”。中医以经验先行,中医专家们在不断的辨证施治过程中积累经验,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救治的窍门。田德玉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活学活用,敢于创新,对治疗不孕疾病有独特见解的中医师,她在治疗不孕疾病中,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她认为肝藏血、喜条达、主疏泄,内寄相火,而“女子以肝为先天”,强调肝对妇女生理的重要性,她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我的理解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大环境及其规律。联想到自己多年来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努力所为,觉得与古圣先贤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所谓“道法自然”是指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指导原则与思想,即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情况等,在对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思考出一个适合本班学情的发展计划,使计划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性相吻合;在正确指导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教会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这里的“无为而治”是指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组建班委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班委会对班级学习、生活负直接责任,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监督,通过班委会内部的协作分工、班干部的各司其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学习与生活的共同构建中去。所以说教师的“无为”实际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为”,教师力求自身少为甚至无为,达到遥控班级,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来促进学生的“有为”: 一、与学生谈心,了解其分科以后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想法,乃至将来的打算 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先博得学生对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针对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且学情复杂的情况,可有选择的选一些基础好的或问题多的再或者是那些不爱学习却热爱班级活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有侧重的谈话,了解学生对班集体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顺其心声、助其希望,相信这样做了,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小一些。 二、组建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 班委会的构建是一个班级运作是否顺畅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工作之一。班委会出自班级所有学生,服务于班级全体同学。这一小圈子最大的管理优势就是他们是这个班级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班级发展动向、学习风气、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最为真实、全面、透彻。因此,组建一个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让其充分运作起来,是直接促进班级发展的有效手段。班委会对班级事务做的多了、做的好了、做的基本到位了,班主任自然而然的就做的少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治班级的积极性,又可尽量减少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多少、及对事情的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隔阂及冲突。也可以说建好了得力、肯干的班委会就等同于基本实现了班主任的“无为而为”,使“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变得更加实在了。 三、日思、周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 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老子一气化三清”。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有三十六天,地有三十六地,天地之间五岳四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等,皆有神仙圣真主理。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神仙也是道气所化。所以,人对神仙信仰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之中,人为最灵,能够认识掌握自然之道,所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妄为。因此,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表现在神仙信仰中就是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进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和保护。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仙境,实际上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教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自然法则,所谓“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②《庄子》认为,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有其内在的本性和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如果没有认识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导致灾难;如果不顺应自然之道,刻意作为,“以人灭天”,则会“乱天之经,逆物之情”,必然会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以及“灾及草木,祸及昆虫”的灾难性后果和生态危机。相反,如果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的运动规律,不仅可以“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而且可以“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从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诸子百家与中医药

第一讲诸子文化与中医药 战国末期,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建立体系、创立学派的学术大争鸣、大发展的重要时代。在这一非常时期中,使以往长期积累的大量文化资料、思想资料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春秋时期官学垄断地位的被打破、禁锢的学术思想被释放,于是?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和争鸣便应运而生。虽然号称?百家?,实际仅有十个学术流派。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论,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所举十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包括上自春秋下至秦汉的众多学者。 在这十家学术流派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渗透于其中,并用以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解决相关的医学问题。本章就?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述尧,在解析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论证《黄帝

内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老子是其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鈃、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较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继承老子思想的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庄子,后人往往并称?老庄?,以概先秦道家学派。主要观点为:道气论、无为论、辩证观。 道气论 1.道为?无?,是宇宙的本原,先天地的客观存在。 道有体用,从道体看,它是宇宙的本原,作为?天下之始?,道是?无?。从道用看,它是法则秩序,具有昼行不殆、对立统一、天人一体、自然为本、无为五部委等客观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5章) 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其生成宇宙万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 这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道生万物的过程。一为道之最初生成物。一分为二,即阴与阳。阴阳和而产生第三者,再繁衍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第一就是反抽象,比如古人写诗,好不好太抽样了,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视为不科学,所以今天我争取用简单的语言来讲道的本质,道我们把它叫规则、运动、变化,你们叫规律也好,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原文大家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在就先按你们原来接受的方式,来解析一下。

道的本质,《道德经》这一章到底是什么意义呢老子找了一个新的概念,用“大”字来阐述道的本质,所以道的本质就是“大”,他告诫人们不可以自以为是,要与天地而一,要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怀,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这个“大”为什么叫道的本质呢道现在长出一个“大”出来,这个大在宇宙就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大,然后才能向往自然,人如果没有边界广阔地运行,一直不停止、不停顿,那么你就到得了很远的地方。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远处看天空,天空好像和大地合一了,就变为一条线了,但你一直往前走,前面又合一了,所以大家到草原去,在开高速公路,要知道这种境界,天地好像一根线,尽找尽有,无边无际,甚至遥远,其实遥远又返回了本源,化为一个“一”字,这就叫自然。

我们怎样来翻译这一段呢我们可以这么讲,有物混成叫做有一样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先天地生嘛,听不到它的声音,很寂静,也看不见它长的怎么样,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便可独立长存而用不衰减,循环运行而用不停息,它可以被看作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也不晓得它叫什么名字,勉勉强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大”了,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停,运行不停而生者遥远,生者遥远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很大,天也大,地也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只居其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法于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 所谓“道”,确实是宇宙万物所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律。“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中国古代的老子那么概括为“道法自然”四个字。由此可看出,“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确实是“自然而然”,确实是让任何事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得以展示。假设能遵循或仿效“道”的规律,那么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可牵强而为之,而必须要“顺其自然”。只有具备了“无 为”的思想,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内涵, 才能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宇宙天地领悟 了“道”的内涵,时时处处都能遵循、仿效 “道”的规律,因此便把一个个生生不息的 混元世界展现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类也在遵 循、仿效天地的运行规律以求达到生命的“天 长地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 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概括得特别精辟。“道 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 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了出来。因此说,凡是能够以“道”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属性,乃是“德”。也确实是说,“德”具有对“道”进行外化的作用。在整个宇宙万物的运行过程中,只有按照“道”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属性,才能称为“德”。反过来说,在整个宇宙万物的运行过程中,假设是脱离了“道”的规律而任其妄为,那么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属性就不能称其为“有德”,而只能称之为“失德”“缺德”或“无德”。“失德”的行为乃是源于“失道”,而某种事物一旦脱离了“道”的轨迹,就必定会表现出“失德”。天假设“失德”,或四季无常,或暴风骤雨,或日星隐曜;地假设“失德”,或草木不生,或山崩地裂,或倒海翻江;人假设“失德”,或疾患缠身,或灾祸连连,或家国失和。“失德”者必定“失道”,而“失道”者必将走向孤立。常言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正是那个亘古不变的事理。事实上,整个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律差不多表达出了“道”的规律。人们只要能够细心观看,就能找出许许多多“得道”事物与“失道”事物的不同归宿。 在那个世界上,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的国度,那儿的公民必定会拥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必定能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国家的一切大小事务才能有条不紊地按照各自的秩序正常运行。反过来,一个善于独断专行并用各种伎俩愚弄民众的国家或党派,那儿的百姓必定要受到欺压和困苦的折磨,时刻都面临着被剥夺权利甚至被杀戮的可能,整个社会形势必定处于长期动荡不安或濒临崩溃的状态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前者的行为是符合于“道”的运行规律,其做法是效法天地所表现出来的“尚德”属性,但后者的行为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反映不出“天德”的和谐特性了。 因此,“道法自然”是天地万物所必须遵行的全然属性。宇宙间不管何种事物,假设是违反了“道”所规定的那个“自然”法那么,其行为上露出“失德”或“缺德”的外表,最终结果必定是天诛地灭。人类社会也不例外,不管哪个国家、党派、团体,假设是违反了“天理人伦”,不能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其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姓名:黄丹盛 专业班级:工商101 学号:201000701035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养生首先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中医之人体四季虚寒。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侯的时候,中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的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空调,家里是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议大家别怕费电,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开点窗子,因为空调的风和自然风绝对不一样,是一种透骨的凉,另外电扇也不要冲着自己吹,最好冲着墙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所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就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而人的这个生命过程大家要想很好的完成大家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那么在大家每一年里面,大家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对大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医之人体四季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老百姓老说春困、秋乏,为什么春天困乏呢,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了,内里的气血相对不足了,所以大家就感到春天的时候常常睡觉半夜就醒了,这就是因为肝阴不足了,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中医说的肝,所以在中医学上讲春气与肝气相通。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这时候夏气与心气相通,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容易胸闷气短,这就是因为在夏天,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通性;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它就可以使得大家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到冬天的时候,这个时令是什么时令呢,就是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候它是冬气与肾气相通,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秋冬,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关系思辨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 关系思辨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幼儿教师的活动课堂中如果贯彻这一思想,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幼儿再说一说,给幼儿机会引导他们再动一动,换一个角度用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达到的常态行为作为标准来衡量要求幼儿,在遵循“道法自然”的过程中启智引思,以推动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活动教学;“道法自然”;启智引思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幼儿大多活泼好动,乐于感知新奇事物,教师创设新奇的活动情境和氛围,让幼儿动起来、笑起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参与欲望,满足幼儿的表现需求。因此,以活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是教师遵守儿童成长本性的表现,是幼儿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道法自然”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好的教学形式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教学效果。要达成活动的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道法自然”,又要启智引

思,只有把两者相机统一起来,才能构建活的高效的课堂,为幼儿的成长奠基。请看下面几个课例: 一、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啊 一次活动课上,某老师组织孩子画“我的家”,大多数孩子把自己家的楼房画出来了,并有目的地在楼房墙面上画上了窗子、门槛等,有的还在楼房边画了几棵树,更有的在天空中画了太阳。这本平常,可老师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发现有一个孩子画得比较特别:这个孩子画了两座楼房,自己站在两座楼房的中间,抬头看其中的一座楼房。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孩子为什么要画两座楼房?你家有两座楼房吗?还是座别墅?哪知道孩子怯怯地说:“我家只有一座楼房,我是站在楼下喊爸爸。我爸爸经常到别人家打牌,吃饭时我经常去喊……”这似乎让老师有所感悟,于是她灵机一动,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环节,让小朋友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结果,小朋友画得虽然幼稚但说得却很精彩,整个课堂活动在小朋友“说家”的过程中达到了活动高潮。 做与说都是幼儿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在活动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课例中如果老师仅仅是通过画画的活动让学生欣赏作品,“看看自己的家”,则虽然画画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并没有真正“醒目”“开窍”。此时老师增加的“说一说”环节,由家是什么样子到

比较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希腊神话中人天合一思想

比较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希腊神话中人天合一思想 文化的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不同特色的文化,我们认同的多元文化,以此推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之间,就必然具有其差异性了。我们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明显的,仅仅就拿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希腊神话中的人天合一思想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异质性在文学中的体现,它们在根本质态上存在相异性。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对于天和人的关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如中西方在中国和希腊传统的神话中,都认为天地生于混沌,所谓混沌,就是幽暗无边的虚空,那么混沌中如何出现天地的呢?在希腊神话中说,悠悠哉哉,历经万世的浑浊,逐渐有了神体,名叫俄卡斯。俄卡斯自性繁殖,生下昏和夜,而昏和夜的结合则生下了光与昼。后来光明与黑暗中又出现一个神,叫艾洛斯,即爱神。艾洛斯创造了盖亚,盖亚就是大地女神,她又生了天神,这样天地就形成了。而在中国,老子认为,宇宙有一个客观自在永恒不变的先于天地万物的“道”。这个“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宇宙大道本体论的建立:客观地如是地指出存在一个先天地生的万物的母亲——道。这个“道”没有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但有子子孙孙,她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然的。可以理解为由自然客观永恒的“道”,即是道处于混沌无序的原始状态,然后运动变化到了某个度而产生了一,即道生一;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于道的不可述性,老子用无来表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时,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又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了魏晋,道家哲学主要表现为“玄学”。郭象认为,社会、人生的现实已存有一个和谐、自然的秩序,物无妄然,皆天地之会,使人从本质上获得满足感。此处的道,是处于虚无状态,看来无声无色无形,却是似无而实存,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绝对精神,它只能是作为宇宙万物之本体的始源的客观存在,用老子的话讲,就是“万物之宗”,是万物恃之以生的原初物质。万物同源于“道”的这一原初物质。这一宇宙生化公式还可简化为“道生万物”。万物源之于“道”,生之于“道”。 在对待人神的关系上,老庄认为天有绝对的权威,天是地的主人,实质是天主地仆的结构关系,老庄认为天地人应该和谐相处,必须公道,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庄的“天人合一”在于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紧密联系。如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是非”。其中庄子所说的意思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所以他能感受到“鱼之乐”,他的《逍遥游》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老庄的天人合一,是把自然和人伦看作是天意之显示,并把通过自身的修养达到的主题心理与宇宙本体的应合看作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而在希腊人的眼里,天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都带有强烈的人性色彩,是被人格化的神。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的,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也会参与人的活动。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和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而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的后代,都是半人半神的英雄,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结合体。他们都具有超越常人的毅力和才能,而且都是在某一个神的支持下完成了他的宏图大业。如俄狄浦斯、奥德修斯等。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被情所困,也会像人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如冥王哈德斯常常驾着黑马车巡行冥国。一次巡行中,他邂逅了女农神的女儿,一下子被这位少女的美貌吸引了。他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便把她抢到冥国,让她做了冥王之后。古希腊众神生活的世界就像人类的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负责各个部门工作的神,像农神德墨忒尔,海神波塞冬,火神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