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炼锌中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

湿法炼锌中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
湿法炼锌中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

湿法炼锌中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

浸取

浸取是湿法炼锌中的主要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将原料中的锌及锡等有价金属尽可能地完全溶解,使其进入溶液,以求得高的金属回收率。另一方面要在浸出终了阶段,使一些有害杂质(例如Fe,As,Sb,Si等)从锌浸液中分离留在浸出渣中。同时还力求获得沉降速度快,过滤性能好、易于液固分离的浸出矿浆。

湿法炼锌中,使用浸出的原料主要包括:硫化锌精矿经过焙烧所得到的焙烧料(焙砂及烟尘)、氧化锌精矿,硫化锌精矿以及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出的粗氧化锌粉及氧化锌烟尘等。

在浸出中,虽然有用盐酸溶液浸出的报道,但主要是用硫酸溶液浸出。由于浸出原料的性质差异浸出方法也有不同。根据原料的组成及性质不同,因而有:(1)焙烧料常规浸出工艺;(2)焙烧料热酸浸出工艺;(3)硫化锌精矿氧压浸出工艺;(4)氧化矿酸浸工艺;(5)粗氧化锌及铅锌烟尘的酸浸工艺。但在上述几种浸出工艺中,焙烧料的酸浸工艺目前居主要地位。

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

焙烧料的浸出热力学

A 电位E-pH图和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各种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电位,pH值、离子活度、温度和压力等有关,湿法冶金广泛使用电位E-pH图来分析浸出过程的热力学条件,电位E-pH图是将水溶液中基本反应的电位与pH值的变化关系表示在图上。从图上不仅可以看出各种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各组分的稳定范围,还可判断条件变化时平衡移动的方向和限度。下面简要说明在常温(25℃)下,浸出时固液相间多相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平衡式,及电位E-pH 图的绘制与应用。

浸出过程的有关化学反应可用下列通式表示。

aA+nH++ze ==== bB+cH20

根据反应的特点,可将反应分为(a) (b)、(c)三类,第(a)类反应中仅有电子迁移,H+或OH-没有变化,即电位E与pH值无关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这时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转变为对外所作最大有用功,因氢标为零,式中可用φ电动势E,即

—△G?= zFE?

前一种反应(a)可以看成是后一种反应(b)的特例,即m=n,表明M(m-n)+不是离子而是金属状态,因而方程式最后一项为零。

可得 E = E?- 0. 0591pH

其平衡条件是

E?= +0.0591pH (3)

众所周知,水仅仅是在一定电位和pH条件下才是稳定的,水稳定的上限是析出氧,其稳定程度由下式确定:

O2+4H++4e ==== 2H20

E(O2/H20)=1.229-0.0591 pH(P o2=lO1kPa)

水稳定的下限是析出氢,其稳定程度由下式确定。

2H++2e HZ

E(H+/H2)=-0.0591pH(P H2=lO1kPa)

由下表所列有关反应的E3?、E1?、pH2?值,并假定金属离子活度等于1,令温度等于298K,根据(a)、(b)、(c)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便可作出Me-H20系的E-pH图。按上述理论分析所作出的Zn-H20系的E-pH图,见下图。

从图可以看出整个Zn-H20系划分为Zn2+和Zn(OH)2及Zn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也就构成了湿法炼锌的浸出、水解、净化和电积过程所要求的稳定区域。

浸出过程就是要创造条件使原料中的锌及其他有价金属越过(I)线而进入Zn2+区。水解、净化即是创造条件使Zn2+停留在Zn2+区域,同时使杂质进入Me(OH)x区。电积即是创造条件在阴极上施加电位,使Zn2+进入Zn区。湿法炼锌的浸出过程,就是利用各种金属离子在浸出液中的稳定性,使锌、锅等有价金属溶解进入溶液,与原料中的脉石分开。在中性浸出终了再调整pH值破坏铁、铝、锡等杂质的稳定性,使铁等杂质转为固相进人沉淀而与Zn 溶液分离。

这说明系统在达到平衡状态后,H+和Zn2+两种离子浓度可相差很远,在H+离子浓度很小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很高的锌离子浓度,即在中性浸出终了,及时将溶液的酸度降到很低,为除去铁、砷等杂质创造了条件。

由上式可知,锌离子的水解pH值大致为:当25℃锌离子活度按1 mol/L计时,则a2H+= 10-11.6,即pH=5.8。

下表列出了有关金属的Me-H20系E3?、E1?、pH2?数值。

有关Me-H2O系E3?、E1?、pH2?数值

根据表所列的E3?、E1?、pH2?数值和前述的原理可绘制出有关金属的Me-H20系E-pH图,见下图。

由图可以看出,在锌中性浸出终了时,控制浸出终点pH =5.2,一些金属可以呈氢氧化物沉淀被除去。

B 金属氧化物、铁酸盐、砷酸盐、硅酸盐在酸浸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炼锌的主要原料焙砂及氧化矿中,一般均存在金属的氧化物、铁酸盐、砷酸盐和硅酸盐等锌的多种化合物,它们在酸浸过程中溶解的难易程度,或在酸性溶液中的稳定性,可用pH?大小来衡量,pH?小的较难浸出,pH?大的较易浸出。上述有关化合物的溶解反应,在25℃,100℃, 200℃下的pH?见下表。

金属氧化物、铁酸盐和砷酸盐酸溶平衡pH?

由上表中的pH?可以看出如下几条规律:

(1)金属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的稳定性的次序是:Sn02>Cu20>Fe203>Ga203>Fe3 04>

In203 > Cu0>Zn0>NiO>Coo>CdO>MnO。由于铁的氧化物较难溶解,故在常压下,温度为25~100℃,pH值为1~1.5的浸出条件下可以实现Mn,Cd,Co,Ni, Zn,Cu与铁的分离。

(2)有关金属的铁酸盐,在酸性溶液中的稳定性的次序为:

Zn0·Fe2 03>NiO·Fe203>CoO·Fe203>Cu0·Fe203

(3)有关金属砷酸盐,在酸性溶液中的稳定性的次序为:

FeAs04>Cu3(As04)2>Co3(As04)2>Zn3(As04)2

(4)有关金属硅酸盐,在酸性溶液中的稳定性的次序为:

PbSi03>FeSi03>ZnSi03

(5)锌、铜、钻等金属化合物的稳定次序是:

铁酸盐>硅酸盐>砷酸盐>氧化物

(6)所有氧化物、铁酸盐、砷酸盐的pH。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即要求在更高的酸度下进行浸出。

硫化锌精矿的浸出热力学

研究硫化锌(ZnS)及其他金属硫化物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在一定pH值和一定电位下将形成什么物质,可用E-pH图来研究MeS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热力学规律。

ZnS-H20系中主要反应平衡式及E-pH图关系式见下表.

2

由表内平衡式可绘制ZnS-H20系E-pH图(下图)。

由图可以看出有一个元素硫的稳定区。当电位下降时,pH值在1.9-8范围内,SO42-还原成元素硫,当电位再降低和pH<7时,进一步还原成H2S,pH>7时更进一步还原成HS-。

当电位升高时,在pH<8的情况下,H2S和HS-均氧化成元素硫S,然后再氧化成SO42-,在pH>8的情况下,HS-可直接氧化成SO42-。

漫出过程的动力学

浸出过程是由含锌的固体物料(如锌焙砂或氧化锌矿等)与溶液(如稀硫酸)所产生的多相反应。其特点是:溶液与锌物料的化学反应是在相与相的界面上进行,此时被溶解的固体表面上便形成一层薄的饱和溶液层(扩散层),于是固体物料被饱和溶液层所包围,此后离子须经饱和层向内部扩散和饱和层溶液中的离子向外扩散,方能使溶解过程继续进行。因此浸出过程的机理和步骤可以理解为:

(1)稀硫酸在固体(原料)的表面上吸附(包括孔隙及毛细管);

(2)在二者接触的表面上,稀硫酸与固体(锌原料)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并溶入溶液;

(3)随之固体表面上溶液层不断富集硫酸盐,并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的硫酸盐饱和液层(一般称为扩散层);

(4)硫酸盐饱和层,阻碍着焙砂与稀硫酸的接触;

(5)依靠饱和溶液离开界面向溶液扩散以及硫酸向饱和溶液层的扩散作用,使原料的溶解反应继续进行。

由此可知,锌物料浸出是由两个阶段所组成的,即由稀硫酸与锌原料中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阶段和生成的金属硫酸盐溶解并进人溶液的扩散阶段组成。

在浸出过程中浸出速率,也是由化学反应速率和扩散速率所决定。

A 扩散速率

按菲克定律,溶剂向物料表面单位面积的扩散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dc D

ξD= - —— = — (c-c s) = k D(c-c s) (4)

dt δ

式中ξD——扩散速率(对物料总表面积计);

c——溶液中硫酸的浓度;

c s——矿物表面硫酸的浓度;

δ——扩散层的厚度;

D——扩散系数(浓度梯度等于1的扩散速率);

k D——扩散或传质速率常数k D=D/δ;

t——浸出时间。

B 化学反应速率

浸出过程中,在锌物料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反应速率由质量作用定律,可表示如下:

dc

ξk = —— k K·C s n (5)

dt

式中ξk——单位时间内,矿物总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溶剂浓度降低,即为化学反应速率;

k K——化学动力学阶段的速率常数;

n——反应级数。

浸出过程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建立起稳定状态,在该情况下,化学反应速率与扩散速率相等,即过程的宏观速率为:

dc

ξ = ξk = ξD = - ——(6)

dt

由此根据式(4)和式(5)便可得到:

k D(c-c s)=k K c s n(7)

焙烧矿在硫酸中浸出过程,当反应速率服从一级反应时,即n=1。

由上式求得:

kD

c s = ————·c (8)

k D+k K

将式(8)代入式(7)得

dc k K·k D

ξ = -—— = ————·c = kc (9)

dt k D + k K

综合上述各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常数或增大扩散速率常数的因素,均能促使过程进入不同速率控制区。一般对浸出过程的酸溶反应而言,温度升高可使反应速率增大,可以认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反应速率常数k值。当温度升高时k值增加。范荷甫原则认为:通常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大约增加2~4倍。

当计算铁酸锌Zn0·Fe2 03的酸溶反应活化能时,可知酸溶温度由40`C升高到50℃或由60℃升高到70℃,反应速率常数的温度系数分别是2.01及1.84,计算的结果表明升高温度,ZnO·Fe203的分解速率将成倍地增加,升高温度对铁酸锌的溶解是十分有利的。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湿法炼锌浸出工序的工艺改进

湿法炼锌浸出工序的工艺改进 改进前的工艺 葫芦岛锌厂第三冶炼厂是1993年投产的湿袱炼锌「,其浸出工艺是以传统的湿法炼锌浸出理论为基础,采用两段连续浸出过程,空气搅拌。工艺疯程如图l o S 1改进前工艺流程 上述系统1993年投产以后,由于工艺、设备存在问题较多,因此给正常生产过程带来校大阻力。由于分级机、湿式球磨机、球磨后液泵及泵槽经常性积矿堵塞,使系统不能连续稳定生产。浸出槽排列纵向位置不合理,槽利用率低,浸出时间短,浸出率低,渣含锌高,“死槽”现象频繁发生。浓缩槽负荷沉重,不能连续运转,清理周期短,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渣处理系统负荷大,使正常渣平衡受到破坏。这样,浸出工序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产品质量豚化。 2改进措施 2.1加料系焼工艺流程 针对焙砂f浆化分级系统不能适应生产要求的情况,主工艺过程取消上述流程,取代以焙砂一干式球磨机f 冲矿的方式加料,大大缓解了上述矛盾,使加料系统能够满足浸岀工序正常生产要求。改进后工艺流程如图2. 2.2浸出植排列繊向位置改进 浸出槽共有15个,其中中性浸岀槽7个(分成两套系统),酸性浸出槽5个,氧化槽3个。其排列位置如图3。各槽之间由溜槽连接,为了使矿浆能在溜槽中顺利流动,洛槽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因此各情岀液口呈阶梯型排列,而槽底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图2改进后工艺流程 这样,使用同一风源搅拌的各槽,根据连通器原理, 其搅拌风管出口风压相同,即各槽内液柱(h)高度相 等,所以大号槽利用率低。而且大号槽内液面距槽 岀口高差校大,槽内液体要靠扬升器(风带液系统) 强制送出槽,扬升器风量大小由人工控制,所以各槽 内液柱高度极不均衡,液柱小的跑风严重,液柱大的 槽负荷大且经當出现"死槽”现象。导致了浸出生产 系统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困难,达不到设计要求。据 此,对浸出槽纵向位置进行了调整。采用槽底垫高 和槽上口接高的方法,使槽底和槽上口处于同一高 差的阶梯型排列,保证各槽岀口到槽底距离相同。 并将一个氧化槽改为酸浸槽。改后其排列如图4O 这样调整以后,大大改善了生产系统原有状况, 其效果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岀。 S3改进前浸出槽位置择列 91项目 槽使用 效率 (% ) 中性浸出 时间(h) 験性浸出 时闻(h) 渣含锌(藍) 改进訶 50-60 0.3-0.5 0.6-1 0 25-2? ,改进后 的~知 10-1.5 19-22 同时,改进以后,浸出过程能够连续稳定进行。 因此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 劳动环境。 2.3中性浸出和中性浓绵液量的平衝 李淑艳等:湿法炼锌浸岀工序的工艺改进 酸化焙砂、烟尘 .厂, |干干球球卜 -------------- 中上清 送净化,i , |酸性M 岀| 屈,直酸上清? 送过滤 43 94改进后浸出梧位宣排列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 摘要: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模式的创新,混合式教学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延续性创新的新思路。基于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文章将掌握学习理论、首要教学原理、深度学习理论和主动学习理论作为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构建了ADDIE 教学设计模型,阐释了混合式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对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师生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指引及经验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ADDIE 进入21 世纪以来,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交融共生中,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席卷世界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以OCW计划为代表的开放课件项目和视频公开课的融合创新,最终质变为在线教育大规模变革的引爆点——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自2012 年起,短短3年多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从起初对MOOC引起的“一场数字海啸”的惊呼到基于“问题视角”对MOOC热冷思考的迅速转变,最终促使在线教育 “后MOOC时代”的新型在线课程学习模式——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腾空而出。SPOC 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为主,将MOOC课程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或嵌入或引用的“相交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实践方式,并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教育技术学的以往研究中,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与混合式教学最为相近的表述,如余胜泉等、张其亮等众多研究者在使用Blending Learning这一名词时,将混合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直接等同;Singh等在对混合式学习进行界定时,连续用5个“适当的”,强调其目标是取得最优化的学习结果,将混合式学习的关注点聚焦于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混合式学习不同的是,混合式教学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出发,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基于上述对混合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本研究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 面向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理论 起源于工厂标准化、流水线式生产思想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标准化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媒体以及标准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实现标准化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被迫选择以中等水平的学生群体作为参照,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和教学评价等活动,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之间出现学习差异和成绩分化的现象。学生成绩分化的正态分布曲线反过来继续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 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4.古代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5.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 A面向全体学生 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使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能得到尽快的发展 B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达到合格标准 C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D使全体学生的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8.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9.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是() A冯恩洪 B孙晓云 C布鲁纳 D加德纳 10.教育部在()颁布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A 2000年 B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1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2.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 A. 整体性 B.独特性 C. 稳定性 D.社会性 13. 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14.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15.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奥苏柏尔 D、加德纳 16.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迁移 B.定势 C. 功能固定 D.原型启发1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 ) A、线性B、正弦曲线C、倒U曲线D、因果 18.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19.自信与自卑、大方与羞怯、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能力 20、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A.外部 B、成就C.交往D.任务 21、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一种()技能。 A、动作 B、智力 C、一般 D、特殊 2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 A.感知B.理解C.迁移D.应用 23、教师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 A、观察 B、训练 C、模仿 D、习惯培养 24、对学习材料适当重复能使信息得以记忆与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A、练习 B、精加工 C、组织 D、复习 25.创造力的两个最本质的特征是()。 A、独创性和灵活性 B、流畅性和精密性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参考模板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联系。 2、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外部条件: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已有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适当知识,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以定论的形式传授个学生,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以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4、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者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这要看学习时所处的条件而定,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样是值得推崇的。 5、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策略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包摄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材料就是“组织者”。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1 / 2

二、加涅的九段教学事件 教学事件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1、引起注意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 2、告诉目标激活监控程序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从长时记忆提取原有知识进入工作记忆 4、呈现刺激材料形成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进行语义编码(以利于记忆和提取) 6、诱发学习表现激活反应组织 7、提供反馈建立强化 8、评价表现激活提取和促成强化 9、刺进记忆和迁移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三、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1、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 2、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3、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掌握学习的教学程序: 1、定向 2、新授 3、评价 4、矫正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湿法炼锌中沸腾焙烧过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湿法炼锌中沸腾焙烧过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现代炼锌方法分为火法和湿法两大类,世界上大部分的锌都是从硫化锌精矿 中提取出来的。无论火法还是湿法,一般都需预先焙烧或烧结,脱除大部分硫和其他杂质,以满足下道工序的要求。目前,在国内应用较成熟的焙烧技术是硫化锌精矿的粉状沸腾焙烧技术。 沸腾焙烧又称流态化焙烧,是众多焙烧方法中的一种。所谓的沸腾焙烧是指将所要处理的固体破碎,研磨成细粉,增加固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缩短颗粒内部的传递和反应距离。自下而上流经这些粉料的气体,在达到一定速度时,会将固体颗粒悬浮起来,使之不断运动,犹如沸腾的水,故称沸腾焙烧。沸腾焙烧的基础是固体流态化,用沸腾焙烧炉焙烧锌精矿,炉内热容量大且均匀,温差小,料粒与空气接触表面积大,反应速度快,强度高,传热传质效率高,使焙烧过程大大强化,产品质量稳定生产率高。下面主要叙述在湿法炼锌中沸腾焙烧过程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 湿法炼锌中沸腾焙烧过程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1 在制粒焙烧方面的研究情况 李芳、张建彬,张起梅等[1]在锌精矿制粒沸腾焙烧中指出随着原料供应日趋紧张、精矿质量下降,发展沸腾焙烧技术,对提高锌冶炼金属回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进行了锌精矿制粒焙烧的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制粒粘合剂的选择和制粒焙砂质量控制。在沸腾焙烧试验中,针对焙砂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诸如焙烧温度、原料粒度、过剩空气系数和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等进行了研究;另外通过适当减少加料量,使相应提高过剩空气系数,延长停留时间,Pb的脱除有所降低,同时s脱除效果亦有明显提高。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制粒沸腾焙烧提高了炉子的处理能力,床处理能力达到30.4 t/m2·d,炉温控制得当,风量均匀,焙砂质量可以达到Pb<1.0%,Cd<0.05%,S<1%的控制要求。沸腾炉操作温度可控制在1140~1180℃,比现有粉状物料焙烧操作温度提高60~80℃。 靳澍清、刘丽珍、吉正元等[2]在锌精矿造粒、焙烧试验研究中采用几种粘结剂进行造粒试验,对成粒矿进行静态焙烧试验,提出造粒和焙烧试验工艺条件及参数,粒矿进行静态焙烧试验,为大规模的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瑜、李志勇、吴志平等[3]在锌精矿制粒沸腾焙烧新工艺的应用与改进中介绍了锌精矿制粒沸腾焙烧新工艺的工业化生产应用与技术改进情况,同时阐述了所取得的成果及存

分层教学理论基础和特点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來看,个性差异是分层教学的研究依据;从教育学研究来看,因材施教其理论基础。尽管二者的理论说法不同,但不论是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层教学,它们的论点实质是一样的。分层教学又名分层递进教学法、层次教学法等。总的来看,分层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种概念类别:第一种是指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陈树逸提出“分层教学”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学生所提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有差异;进而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分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适合的教学方式,而应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努力探索更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第二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关于“分层教学”,马双来认为教师应在心里将班级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充分兼顾到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应的教学广度和深度也应合理区别。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升,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第三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每个学生得到各自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何明提出:“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

到最优发展的教学组织模式。”第四种是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家张大均提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学生各方面的特质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应该使不同的学生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主动获得发展。在当前班级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授课制国情下,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即分层教学。”尽管各方人士对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都有着自己见解,但是他们都意在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分层教学既含有教学思想,也体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展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和学生是分层教学最直接的实践者,其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对分层教学有了理性的认识,分层教学才会实现良性和谐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家、心理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对每个孩子的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尽管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年龄特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差异比较大,再加上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天赋、气质和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与班级授课制运用的统一教材,统一大纲这一现实矛盾,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劳凯声认为“因材施教是为了解决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而提出的”。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讲授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讲授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 人们对讲授法最普遍的印象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往往会在课堂上持续几十分钟,这也是讲授法最经常引起置疑、招致批评的原因所在。杜威的指责便十分具有代表性:“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因为仅仅学习书本上的课文不过是另外一种…静听',静听的态度是被动的,吸收的”。 杜威的看法并不正确,在静听中,学生的态度并不是“被动”的,而是“静”而不静,恰恰是很“动”很“动”的。当教师运用讲授法时,并不是向容器中灌水,在学生静听的外表之下,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努力,是大脑深层能动、紧张、丰富的建构过程。其实,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在指斥讲授法是灌输、被动的同时,无意之中恰恰真的将学生当做“容器”、当做“白板”了,似乎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是不能思考,不发生智力活动的。至于那些教室里的白日梦、神游,是不能全部归咎于讲授法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及其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并不决定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讲授法从来就是任何教学法体系的核心,看来以后也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它是传授大量知识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接受学习虽然从现象方面看比发现学习简单一些,但令人奇怪的是,它在发展上出现较晚,尤其是它的高级的和纯言语的形式更是如此,它需要较高的认知的成熟水平。在这种场合下,智力越成熟,就越有可能采取较简单而更有效的认知活动方式来获得知识。”儿童在进入学校后,发现学习的优先地位逐渐让位于接受学习,随着他们心理、智力和语言的成熟,接受学习的地位也就日益强化。“即使在小学时期,独立发现对于直觉理解来说并不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也没有必要成为教学法的一个例行的部分。因为每一个小学教师都知道,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即使没有任何问题解决的经验或发现的经验——如果有可以利用的必需的具体经验作为支柱的话,或许是课堂学习的最常见的形式。”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的心理基础是比发现学习更高级的认知水平,这种学习是自觉的,是通过语言并且脱离具体的对象和情境进行的活动。

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阐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那么,我就把这一课的核心定位为隋唐的科举制“分科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特点在隋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及深远的影响。原因是,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非常深远;其优点和先进性在隋唐表现的非常突出,它与以后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它也为隋唐特别是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本课教材是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创立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我准备通过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来整合课本中的三个子目录。突出隋唐科举制的对士人、对统治者、对社会、对文化教育的作用以及对世界文化制度的影响,做到论从史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前,我准备对两个不同层次的授课班级(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见附件一。对调查结果的预计: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任用官吏的办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明确、不系统。可能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了解古代帝王是怎样任用人才,但是对选拔人才、官吏的过程不甚了解。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如考什么,如何考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科举制是一项制度,学生对其理解和认识以及评价会有一些难度。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大致为:“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 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多媒体课件《科举制的创立》的制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隋朝以前选拔官吏的办法,并与隋朝的科举制进行比较,分析科举制的优点。对隋统一国家的知识分析,明白隋创立科举制的原因。 2、通过分析、讲授、体验科举考试过程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进一步提高从图片、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科举考试过程,来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比较、置疑、探究的方法,感知科举制创立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2、通过对时事的关注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埋下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伏笔,引导学生做深入思考。 3、通过对史料创造性编辑,把科举制产生的原因编辑成一封大家看起来比较亲切的信件,进行分析。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提要]: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

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湿法炼锌的浸出过程

湿法炼锌的浸出过程 一、锌焙烧矿的浸出目的与浸出工艺流程 (一)锌焙烧矿浸出的目的 湿法炼锌浸出过程,是以稀硫酸溶液(主要是锌电解过程产生的废电解液)作溶剂,将含锌原料中的有价金属溶解进入溶液的过程。其原料中除锌外,一般还含有铁、铜、镉、钴、镍、砷、锑及稀有金属等元素。在浸出过程中,除锌进入溶液外,金属杂质也不同程度地溶解而随锌一起进入溶液。这些杂质会对锌电积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送电积以前必须把有害杂质尽可能除去。在浸出过程中应尽量利用水解沉淀方法将部分杂质(如铁、砷、锑等)除去,以减轻溶液净化的负担。 浸出过程的目的是将原料中的锌尽可能完全溶解进入溶液中,并在浸出终了阶段采取措施,除去部分铁、硅、砷、锑、锗等有害杂质,同时得到沉降速度快、过滤性能好、易于液固分离的浸出矿浆。 浸出使用的锌原料主要有硫化锌精矿(如在氧压浸出时)或硫化锌精矿经过焙烧产出的焙烧矿、氧化锌粉与含锌烟尘以及氧化锌矿等。其中焙烧矿是湿法炼锌浸出过程的主要原料,它是由ZnO和其他金属氧化物、脉石等组成的细颗粒物料。焙烧矿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对浸出过程所产生溶液的质量及金属回收率均有很大影响。 (二)焙烧矿浸出的工艺流程 浸出过程在整个湿法炼锌的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实践表明,湿法炼锌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浸出所选择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过程中所控制的技术条件。因此,对浸出工艺流程的选择非常重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大多数湿法炼锌厂都采用连续多段浸出流程,即第一段为中性浸出,第二段为酸性或热酸浸出。通常将锌焙烧矿采用第一段中性浸出、

第二段酸性浸出、酸浸渣用火法处理的工艺流程称为常规浸出流程,其典型工艺原则流程见图1。 图1湿法炼锌常规浸出流程 常规浸出流程是将锌焙烧矿与废电解液混合经湿法球磨之后,加入中性浸出槽中,控制浸出过程终点溶液的PH值为5.0~5.2。在此阶段,焙烧矿中的ZnO只有一部分溶解,甚至有的工厂中性浸出阶段锌的浸出率只有20%左右。此时有大量过剩的锌焙砂存在,以保证浸出过程迅速达到终点。这样,即使那些在酸性浸出过程中溶解了的杂质(主要是Fe、AS、Sb)也将发生中和沉淀反应,不至于进入溶液中。因此中性浸出的目的,除了使部分锌溶解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保证锌与其他杂质很好地分离。 由于在中性浸出过程中加入了大量过剩的焙砂矿,许多锌没有溶解而进入渣中,故中性浸出的浓缩底流还必须再进行酸性浸出。酸性浸出的目的是尽量保证焙砂中的锌更完全地溶解,同时也要避免大量杂质溶解。所以终点酸度一般控制在1~5g/L。虽然经过了上述两次浸出过程,所得的浸出渣含锌仍有20%左右。这是由于锌焙砂中有部分锌以铁酸锌(ZnFe2O4)的形态存在,且即使焙砂中残硫小于或等于1%,也还有少量的锌以ZnS形态存在。这些形态的锌在上述两次浸出条件下是不溶解的,与其他不溶解的杂质一道进入渣中。这种含锌高的浸出渣不能废弃,一般用火法冶金将锌还原挥发出来与其他组分分离,然后将收集到的粗ZnO粉进一步用湿法处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知识试题有哪些?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一)选择题部分1、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即将实施,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各类学校。(正确:义务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指在实施义务教育中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2、盐城市教育局为加快我市的教育发展,提出“三名建设工程”,下列哪项内容不在范畴之内:名学生建设工程。(为适应盐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学校和骨干队伍的引领作用,提升全市中小学的办学品味与办学质量,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引领盐城教育走在苏北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列,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开展“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的“三名”工程

建设。)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句名言强调的是要重视:榜样示范法。4、“教学相长”一语出自中国古代著作:《礼记·学记》5、把教育目标分成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的教育家是:(美)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1956年以采,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B,S·Bloom,1913年一)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这种目标分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后来,他又提出,创造适当的教学条件,全面而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所有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所教的内容,最终达到目的的“掌握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把大多数学生发展作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6、提出“最近发展区”学说的苏联著名教育家是:维果茨基(维果茨基以实验为基础,天才地提出了心理学的历史原理和意义原理。进而在发现了儿童自生概念向科学概念的发展趋向后,他敏感到了儿童发展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生长可能性。于是,他大胆地用以观照儿童的智力发展,提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