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方程就是讲故事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大足区刘圣萍名师工作室学员、沙桥小学周菊

2014年12月20日我有幸参加在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举办的“和美课堂”之“同课异构”学习观摩会。听了聂军和吴正宪老师对《认识方程》一课的“同课异构”,吴老师的《认识方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课就如一股小溪,清晰流畅,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她态度谦逊平和,与学生真诚的沟通。

听完之后,感觉自己受益颇多。下面,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直入课题,问题指向明确。

课一开始,吴老师直入课题,出示“方程”,让学生用“你……你……你……”针对方程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很多,表达了对方程的了解和疑惑,后来,吴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到“方程是怎么来的?方程有什么用?”两个问题上。吴老师通过孩子们对方程的疑惑摸清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便于老师的教学。

二、由直观到抽象,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吴老师出示自己用纸制作的简单的天平教具,告诉学生现在天平是平的,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演示。当左边放了5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30克的砝码时,会怎么样?吴老师边说边放砝码图片。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摆弄天平,其余学生用自己手臂的一高一低表示天平的不平衡,请学生用数学方法记录现象。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右边放20克的砝码会怎样?学生立即摆出了平衡姿势,老师又立即让学生记录并板贴。之后吴老师把2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香蕉图片放在了天平上并随即提问:“能记录吗?”后来老师又把3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苹果图片放在右边的天平上方。老师又问:“天平会怎样?能记录吗?”吴老师在引导孩子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还不忘对学困生的关注,请小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操作,引导学生用式子记录下来:20+30=50,30+x=50,30+x<50,

30+x>50,30+□=50……

三、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通过引导学生用天平原理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分类时,吴老师的一句话为学生的分类做铺垫:

师:“刚才,我们在操作天平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两种,平和不平”。

师:“对,不管是向哪边倾斜,总之都是不平。那你们能够将以上这些式子按照这样来分分类吗?”

简单的几句话,就使得学生不能乱分类了,只能把式子分为相等和不相等的情况。

四、拿走直观天平,建造心中的天平。

以直观天平建模,拿走直观天平,帮助学生建造心中的天平。吴老师创设情境图:一壶装有2000毫升的水往两个暖壶倒满水,再往一个200毫升的水杯倒满水,正好倒完。引导学生抓住“正好倒完”找出等量关系来表述这时心中的天平,最后抽象天平,用式子表示心中的天平:2 x+200=2000,过程中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多完美的自然的过渡!

五、让方程回归生活,用方程讲故事。

吴老师认为,方程就是讲故事,让学生用方程讲身边的故事,把抽象方程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请孩子们随便找一个方程,你能讲个故事吗?”多有趣的数学,学生兴趣怏然,这效果不就出来了吗。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为方程增添生命活力,从而加深和丰富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课末,吴老师用“过河取宝石”的故事诠释了方程的本质特征。其间,有个孩子说到“将计就计”,吴老师很善于抓住儿童语言,从儿童的视角去审视数学现象,展开分析,体现了老师和儿童心与心的沟通。最后,吴老师对孩子们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说点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到:“我不相信方程只有这一点本事,它肯定还有更大的本事;不久的将来,我会给吴老师讲新的方程的故

事。”“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大学,我们会用方程解开更多的谜团……”吴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对方程有了深刻的理解,还为学生的后劲发展带来希望和期待。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孩子们对课堂流连忘返,聚焦课堂呢?

整个教学过程,吴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在之后的报告中说,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我们要在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好这个模型、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上下功夫。学方程不只是为了求解,是为了在求解中渗透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知识的价值。

听了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智慧的舞台,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外,还要做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只有这样,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精彩。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进修 听吴正宪先生课的心得领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李勇军 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介入了全国有名教导名家小学数学教室教授教养研究会.此次运动是教导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先生,她的教室和讲座如同一簇激浪,持久地彭湃了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先生都不想在教授教养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授教养中扎扎实实摸索,给学生一片加倍残暴的天空吧! 经由过程进修,我发明吴正宪先生在教室上,不但是用数学的真理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沾染他们,用本身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融合,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中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路,把时空有限的教室变成人人介入.个个思虑的无穷空间. 经由过程听吴先生的课,我感到有以下三方面异常主要: 1.真挚的教授教养情感 吴先生以情豪情,用聪明使教室具有浓浓的情面味,用她的话来说等于:“教室教授教养源于情!”她可以或许真正做到从心底观赏学生.赞赏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先生的教室上,充满了真挚的赞美与热忱的勉励,如:“好极了!我很观赏这位同窗,很会倾听,并会回收他人的思惟.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但造就了学生的自负念,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说话的鼓励,吴先生还异常擅长用身形说话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换,这一系列天然的行动,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先生的信赖,同时也表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信赖,先生如斯的身材说话定会震动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材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憔悴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立进修”的魅力.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本学期我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本书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多角度思考。看了此书,我认为教师应该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且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上课,更要学会去听课、评课,评课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执教质量。 吴正宪老师有对儿童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对教育事业饱含热情。让我真正理解到什么叫做“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书学,智慧地读课堂”。阅读了此书,对我之后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帮助,让我更好的认识到如何去听课,如何做好课后反思。听课不是简单的去听一节课,而是有不同理念、不同思维碰撞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在听课时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和授课老师的交流,提出和发现更好的优化教学方法,每个人给出一丝丝的想法,才能有助于一节课的整体提升。2、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时候很多疑惑教师想不明白的地方或许可以从孩子身上找到启发,以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认真思考不同的学生给予的每一句评价观点。如果想要读懂学生就要充分的信任学生,不能一昧的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理解学生。3、教师要注重重点把控,一节课更主要的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数学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技术层面。 本书还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不同评价和鼓励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在《圆的认识》这一课,一位老师给2位学生不同评价,一个是你的话不多但是精要,另一位是这个知识点我们之后会学到,

显然第二位学生听后会比较失落,因为她的超前理解没有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我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多给予孩子们一句简单的鼓励。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 课》心得体会.doc-免费下载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当时封面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说:“每次听吴老师的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怀着这样一种享受的心理,我翻开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仔细体味书中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感受吴正宪老师上课的艺术魅力。 “真情”,是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她用这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育和谐的课堂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 品味此书,我被吴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深深震撼。 1、尊重每一个学生。吴老师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2、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孙晓天教授说。吴老师的课堂“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适时的点拨与指导随处可见。吴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或“陷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3、为学生设计有过程的参与。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课堂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篇一:读吴正宪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XX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 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

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精神不能复制,思维不克隆,智慧不能填充,只有爱的光芒投射下,才会有精神的挺拔,心智的生长,生命的成全。 生命离不开爱,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爱的教育并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爱不仅是微笑,更是一种教育心态;爱是对个体健康的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第1篇:吴正宪教学心得吴正宪教学心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 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次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想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次性品质得以展现,以推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要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要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发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惜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经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发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经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经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发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要实践、要创新的意识。 -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实质特征时所论述的那样:“教学是一次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整次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发生探索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爆发出创造思要的火花。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次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丈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丈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要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次白 - 3像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要像开始。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干使创新思想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结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索的意识。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想的资料,激发学生创造性。“某修路队规划修一条长1600 米的公路,前 5 天修了全长的20 %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罗列出了算式: (1)( 1600 -1600 × 20 % )÷1600 ×20 %÷ 5 (2)5×[ 1600 ÷(1600 ×20 % )]-5 (3)[1600× ( 1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积极性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维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走近名师,走近生命的课堂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从2018年接触小学数学教学开始,有幸于2018年4月参加了《吴正宪小学教师工作站张掖站建站仪式暨教学研讨活动》,之后又有几次机会以及通过网络参加了吴老师的培训和听课活动,那时候就对吴老师的课充满向往,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带着对吴老师的崇拜、对她的课堂的神往以及想要探究吴老师课堂深受孩子喜爱的原因,这学期我把《听吴正宪老师上课》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指南来阅读,去细细评味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感受吴老师的教育魅力。吴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走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之道。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 在这本书中,我深受感触的是第五篇章《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吴老师通过重新组建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努力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努力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蕴含其中的方法论因素,适时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链,形成知识网,构建脉络清晰的、立体

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吴老师的“知识树”就是吴老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这样的一棵知识树,把教材中前后有联系的知识沟通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使学生在观察、转化、推导中获得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 除了栽种“知识树”,吴老师还帮学生构建了一个个网络图。她把新知识比作了一颗颗的珍珠,我们每个人手里托着一个盘子,每次获得了一个新知识,盘子里就多了一颗珍珠,获得的越多,珍珠的数量就会相应增加,如果不学会整理,把它放在盘子里,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太大价值,只有把这些珍珠按照颜色形状串成美丽的项链,才会价值连城。吴老师教会了同学们复习的方法,让孩子们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建构,把孤立静止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体会经过整理丰富庞杂的数学知识,如同一条彩带编织的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在编制的同时,又甩出无数条彩带,无论提起哪一条,又能继续编织。 另外,吴老师努力探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现象之间、某一个数学知识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获得更多的哲学思想。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学习分享】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方程就是讲故事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大足区刘圣萍名师工作室学员、沙桥小学周菊 2014年12月20日我有幸参加在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举办的“和美课堂”之“同课异构”学习观摩会。听了聂军和吴正宪老师对《认识方程》一课的“同课异构”,吴老师的《认识方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课就如一股小溪,清晰流畅,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她态度谦逊平和,与学生真诚的沟通。 听完之后,感觉自己受益颇多。下面,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直入课题,问题指向明确。 课一开始,吴老师直入课题,出示“方程”,让学生用“你……你……你……”针对方程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很多,表达了对方程的了解和疑惑,后来,吴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到“方程是怎么来的?方程有什么用?”两个问题上。吴老师通过孩子们对方程的疑惑摸清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便于老师的教学。 二、由直观到抽象,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吴老师出示自己用纸制作的简单的天平教具,告诉学生现在天平是平的,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演示。当左边放了5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30克的砝码时,会怎么样?吴老师边说边放砝码图片。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摆弄天平,其余学生用自己手臂的一高一低表示天平的不平衡,请学生用数学方法记录现象。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右边放20克的砝码会怎样?学生立即摆出了平衡姿势,老师又立即让学生记录并板贴。之后吴老师把2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香蕉图片放在了天平上并随即提问:“能记录吗?”后来老师又把30克的砝码拿走,把“不知重量”的苹果图片放在右边的天平上方。老师又问:“天平会怎样?能记录吗?”吴老师在引导孩子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还不忘对学困生的关注,请小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操作,引导学生用式子记录下来:20+30=50,30+x=50,30+x<50,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难!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拜读完吴正宪老师的《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后,我有所顿悟了,我也在认真地体悟着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让学生参与评课;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吴老师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剖析与点评,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在课堂上,也要注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中,自然地引出数学文化史实:“对负数的认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理解,是促进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 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以《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教学、评课为例,很好地诠释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信息,如果动手的话,吸收信息可能达90%以上,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大脑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观看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有感

观看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有 感(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观看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有感 初次认识吴正宪老师是在2019年小学数学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在培训中我发现讲课的优秀教师大多都会提到吴正宪老师,出于好奇,也出于向优秀学习的初心,我通过网络和购买相关书籍进一步认识了她,吴正宪老师,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充满爱与知识的课堂。 有幸这一次加入了黄桂玲名师工作室,并参与完成观看吴正宪老师《小数除法》教学视频的任务,前面我看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看过她的一些教学片段,但是对比视频,感觉视频更引人深思。 因为没有上过这节课,所以在听课之前,我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小数除法》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大多设计为由情景引入让学生列出算式,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再来讲算理。吴老师在课上也以一个故事情景引入:妈妈买了四本《格林童话》,给售货员100元,售货员找回3元。首先让学生分析故事情结,随后吴老师抛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作答,有的想知道四本《格林童话》多少钱、有的想知道一本《格林童话》多少钱、还有的想知道两本《格林童话》多少钱。吴老师最后带学生总结出:无论想知道几本的价钱其实都只需要知道一本的价钱。最

后,吴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0-3)÷4=24(元) (1) (元),接下来,又设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时有学生回答说想知道一本《格林童话》到底多少钱,接下来吴老师摆出提前准备好的《格林童话》模型,并将每一本下面写上24元,随后有抛出问题:那剩下的一元该怎么分呢?给这一本,那几本不干,怎么办呢?有一个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将那1元换成10角,又将余下的2角换成20分,吴老师紧抓这个例子,余下的1元是可以继续分的,只是要把1元破坏掉,变成10角,就活了,又可以分、分、分。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找准知识连接点,将复杂的算理变成简单的分分分,学生由衷的感谢小数点,向小数点致敬,感受到了小数点在小数除法中的重要性,整个课堂,吴老师准确把握设疑的方向,紧扣问题,层层逼近,一步步解决学生的疑惑。 学生弄清楚了每本书的价钱是24元2角5分,但是问题还没有结束,吴老师又将学生引入了竖式计算,可以说有了前面的推导过程,竖式计算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种顺水推舟的感觉,讲完竖式,还没有结束,吴老师将分“钱”迁移到了分“数”、分“米”,小数除法的意义由具象到了抽象,这样的过程没有半点牵强,全部是由学生自已一点一点的总结,最后有一个学生还总结出: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一直分下去?这样的深入思考,多么的可贵呀!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牛顿曾说:”我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人认为这是牛顿的谦虚之词,其实不然,牛顿用这句话说出了他成长和成功的在本质,这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学习。从教育者的角度讲,这告诉每一个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要善于学习名师、亲近名师、阅读名师文章和著作,用名师的精神、教育经验阅和艺术帮助自己成长,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吴正宪老师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近日,有幸读到《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一书,再次感受名师教育智慧、学习名师教书育人的艺术。 书中给我们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了独到的分析、品读和解读,而不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教学案例或者实录。这样的品读能够帮助阅读者更深入地学习、了解、品读,有利于引起读后的思考,引领学习者把自己的课堂和吴老师的教学课堂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找到自己需要改善和完善的地方,也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优点。 全书共有10节,通过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着眼未来的发展课堂。无疑,这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的课堂,而该书从一个特级教师的角度立足学生、着眼于课堂,放眼于大教育观,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灵魂与思维进行教育,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灵魂的交流,这样的教育,才是新课程需要的教育,更是每个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教育课堂。 作为我来说首先要转变思想——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师生之间才能产生相互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长才得到充分的保障,才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学习,千万别忘了向名师,成长,万不可忽视名师成长的轨迹,有名师为伴,才能飞得更高。寻着名师的足迹成长,沿着名师的步伐前进,这是任何一个年轻教师成长道路上必经之路,更是任何一个青年教师专业化道路上重要的捷径。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读后感大全 3月22日,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 动正式开启。我们学校也组织了听课学习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听 到吴正宪的名字。听吴老师的汇报,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带我领会了未知的世界。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更让我体 会到了数学的这门学科它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我借阅了一本 吴正宪老师的著作《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完后觉得吴正宪老 师的评课抓细节、抓本源,真正关注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 我更多地体悟到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 读课堂”。 书中,吴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课:第一部分主要 通过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的点评,引导教师对“准确制定课 堂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学 生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思考。第二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教师在 课后的对话式评课。通过与教师对话,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真 实的想法和困惑,这样可以使得评课针对性强,促动了教师的主 动反思。第三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评课,即通过课 后对学生的即时现场访谈,从学生的视角评价课堂教学,使学生 成为评课的重要资源。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 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 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 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 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是

如此,她会请多名同学上台一问一答,引发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一个从出题的人角度思考问题,一个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一问一答自行解决问题。学生答不出来也会给他思考的时间,耐 心等待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搭建知识框架,还鼓 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方法,注重孩 子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 情境。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 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 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 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 积极思考。 读完吴老师这本书受益良多,对自己吸收优质课所提供的教 学思维又多增加了一些方法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也将此书推荐给同行一线教师,愿我们尽享悦读人生,脚 踏实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 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的心得体会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的心得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的心得体会 新干县城北小学李瑛子 首先,非常感谢团队工作室送给我的《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吴正宪”这个名字自然不会陌生,她是小学数学教学界中的精英人物,很荣幸在2016年现场感受过吴老师的精彩课堂,听她的课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当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吴老师有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腔调的普通话,非常慈祥,像一个活菩萨,非常精神,课堂上更是娓娓道来。 通过研读这本书让我全面地了解了吴老师的课堂。书中展示的众多课例让我感受到吴老师的教学思想、教育智慧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她的课堂不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是用她那颗充满大爱的心灵感染着每个孩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每个孩子。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整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更多地是向我们呈现吴老师的课堂,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睿智的语言,独特的课堂评价。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吴老师对孩子们由衷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把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每节课中。比如,吴老师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伊始便抛出了一个问题,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下,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

合适呢学生说出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将木条横着钉,将木条竖着钉,将木条斜着钉。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接着让3个学生上台把这个用木条钉成的三脚架拉动,发现三角形木架拉不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最后,学生自己例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 看完这本书,意犹未尽,让我了解了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喜欢上吴老师的课,同时反思自己,回想自己的课堂总是给予上课举手发言、答案回答正确的学生,却忽视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其实有时他们的回答或许是最有价值的,或许能帮助他们从不会到会。 走进吴老师的生命课堂,让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的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真情的教学情感,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善于欣赏每一个孩子,面向全体学生。书中的每个课例都值得我认真揣摩研究学习,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远…… 通过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而停止学习的脚步,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1 这学期,我仔细的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书的内容特别贴近我们平常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知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力量。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熟悉。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留意力也都不集中。在我课后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习题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题到最终一题,从同学做到老师讲,可见我的课堂没有生趣的缘由就在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吴老师告知我们:“对学校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好玩的情境消失是特别必要的”。练习的设计要让同学主动参加,要给同学供应主动思索和沟通的空间,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学问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从中我还深刻的感受到吴老师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上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当是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启发的过程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熟悉到自己的缺乏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力争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同学们布满独特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对,顺其自然,不急于提出确定或否认的看法,在捉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时再对同学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有效促进同学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索而努力我们如今的“生本课

堂”,变的同学说得多,老师说的少了,同学们究竟没有阅历,在生生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强调出重难点,这样就难免对一些听讲习惯不好的同学造成困扰,不能较好的把握学问。吴老师“课堂教学策略”之三“重复中突出重点”策略解决了我的困扰。吴老师说“重复同学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同学的意思,是老师掌握课堂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可以促使同学的发言从个体认知的表达转化为全班的共识。”书中“角的度量”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老师让同学用量角器测量角,并说明测量方法。在同学沟通时吴老师通过插言“大家听见了吗?请你再重复一遍好吗?”通过追问“又一个对齐,什么对齐啊?”“我想问问你是怎么看刻度线的,从哪确定内圈和外圈?”“零刻度线在哪?”“你们和他的方法一样吗?”“我们能不能陈述一下刚刚的量角方法?”等一系列的有层次的问题,依据教学重点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复和确认,从而使重点得到了强化。 针对这个教学片断,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方法,本学期开头我就教给了同学每天预习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也做到有备而来。,最终自己尝试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那对于“角的度量”一课,同学们首先是自己的预习,根据书上的步骤提示,自己试着学习了量角,学会了其次天上课好当小老师讲给大家听。由于这是动手操作的内容,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都很高。其次天同学们进行沟通时,由于大家都有所预备,所以演示的同学自信的讲着,台下的同学听得都很仔细,推断和自己量角的方法是否一样。最终又组织同学对台上的小老师发问,和沟通在量角时想提示大家留意什么,来不断重复本课的重难点。本课

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学后感

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学后感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外部(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数学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地预设的;数学问题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达到有效学习。 吴老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变成情趣浓而意味深的故事,让学生去品味。在“商不变的性质”课上,一开始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们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们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们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们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想一想,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们总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个大便宜,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当学生列出6÷3=2,60÷30=2,600÷300=2后,吴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妙。

(完整word版)关于听吴正宪老师《估算》的心得体会 张世琦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化起镇老乌山小学:张世琦2018年5月14日我片区组织了观看吴老师教学视频的活动,她的课堂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处处有数学。 3、善于欣赏每一个孩子,面向全体.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型。 “做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做好老师从读懂教材开始;要做好老师还应在自己的课堂上踏实地练,好课是上出来的,好课是练出来的”。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折服,把我们带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是她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做到很好的把握教材,很好的把握学生,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 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3篇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3篇 刚拿到《跟吴正宪学教数学》一书时,就被“吴正宪”这个名字拉 回到2019年11月,那时的我刚入职2年,刚休完产假,带着娃参加了杭州“千课万人”的学习。毕竟不是师范类毕业的,所以那时的我其实对数学界的这些大咖们一无所知,但执教老师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场下一拥而上的场面,我顿时惊呆了!他们是明星?竟然有这么多的老师们蜂拥而上想和他们去合影?这 种大型追星现场的主角竟然不是某知名歌星或知名演员,太震撼了,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界的魅力! 对于吴正宪老师,我也是印象深刻,当时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课,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用意甚至如何突破重难点并其实没有过多 的想法,但是感受最深的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那种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 享受”;另外,当时也当了回“伪粉丝”,想着难得参加这种大型活动,既然受到这么多老师的追捧,吴正宪老师一定很牛,所以我也努力地从人堆里挤进去拍了张吴正宪老师的照片(想合影实在是太困难了)。 回想吴正宪老师的课,我也很想像她一样,让自己的课堂变成“艺术的享受”,拿着这本书时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很想对吴老师有更 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怀着一种好奇又敬佩的态度拜读了这本书,也好像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吴正宪老师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 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吴正宪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不管是话语还是身体语言,一系列自然的行为都在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 教学源于情!”我们能真正感受到她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 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他们能主动思考,畅所欲言。这不得不让我反思,比如我们班里有一位男孩子不敢抬头跟我对视,他害怕被我点名让他回答问题,我想在我的课堂上他缺乏一定的安全感。 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她的一些教学片段,低段教学充满生趣,活 泼又自然;中高段的教学逻辑性很强,给足学生认真思考的空间,给予他们课堂上的精神自由。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怎么能不喜欢呢? 吴正宪老师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课不是说出来的,不是靠观 课模仿出来的,好课一定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好教师一定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都说吴老师的课堂充满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精选5篇)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精选5篇) 第一篇: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真的很珍惜能有此次研修机会。从中能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思路方法,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可谓是受益匪浅。 听吴正宪教师《估算》一课我认为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吴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学生积极互动、大胆提问并能讲述自己的想法,学生完全沉静在学习的快乐之中。现就吴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视频估算1是这节课导入的部分。吴老师引导学生就估算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就此进行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也大胆积极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吴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的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对估算的求知欲望和浓浓的兴趣,也为整节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有一位同学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意思一样的问题,教师:“重复的问题就不再提”。我觉得虽然这位学生提了相应的问题,学生难免心理有些气馁,没有被老师认可而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我认为此时应该及时的鼓励该学生,虽然问题意思相同,能大胆积极的举手提出问题都是很棒的! 视频估算2是这节课的探索过程部分。由于视频模糊了一点,吴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的解题步骤看不清楚,可谓是有点遗憾!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学生时不时发出哈哈的笑声,避免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局面,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的过程也是积极活跃。吴老师很尊重学生的想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肯定。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围绕学生的活动为主,更多的让学生答题讲述自己的想法及解题的思路,真正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视频估算3是这节课的练习提升部分,吴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结合实际,间接的回答了视频估算1学生提出的问题,(1)我们为什么估算?(2)估算有什么好处?(3)生活中有什么好处? 吴老师的这节课我反复的看了好几遍!看完以后再联系自己的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