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高分析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高分析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高分析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

第一章 绪论

● 系统误差:由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具有单向性、重现性、可校正

● 偶然误差:随机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大小正负难以确定,不可校正,无法避免,

服从统计规律

(1)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2)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 准确度: 在一定测量精度的条件下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衡量

● 精密度(precision):多次重复测定某一量时所得测量 值的离散程度。用偏差衡量 ●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精密度好是准确度好的前提;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 ● 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

(1)对于偏差较大的可疑数据按Q 检验法进行检验,决定其取舍;

(2) 计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平均偏差与标准偏差等;复习p12例题

●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有效数字:实际能测得的数据,其最后一位是可疑的。对于可疑数字一般认为有±1的误差 例: 滴定管读数 21.09 mL 分析天平读数 0.2080 g 最后一位为可疑值

注意: (1) “0”的作用:有效数字(在数字的中间或后面)定位作用(在数字的前面)

(2)对数值(pH 、pOH 、pM 、pK 等)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

计算规则:(1) 加减法:计算结果小数点后的位数与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2)乘除法(乘方、开方、对数)计算结果的有效位数与有效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 基本概念:化学反应进度、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特征)、热与功(热

与功的符号、体积功的计算=-??W p V )、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定律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ΔU = Q + W )(p43例3-1)

● ?r H θm 的计算

△r H m :摩尔反应焓变,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反应进度为1mol 时的反应热

?rH θm :化学反应中,任何物质均处于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

?f H θm :在温度T及标准态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1mol 物质B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即为物质B在T温度下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参考状态单质的标准生成焓为零。

1.利用?f H θm 计算?rH θm

r m B f m.B B

H (298.15K)H (298.15K)θθ?=ν?∑, ?rH θm ≈?rH θm (298.15K);

2.盖斯定律:在恒容或恒压同时只做体积功的情况下,任一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几步完成的,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总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热效应只与始、终状态有关而与具体途径无关。根据盖斯定律若化学反应可以加和,则其反应热也可以加和。 ● 反应的方向

热力学中,有两条重要的自然规律控制着所有物质系统的变化方向

(1)从过程的能量变化来看,物质系统倾向于取得最低能量状态;(2)从系统中质点分布和运动状态来分析,物质系统倾向于取得最大混乱度。

热力学中,体系的混乱度用熵来量度的。符号:S

对于物理或化学变化而论,几乎没有例外:一个导致气体分子数增加的过程或反应总伴随着熵值增大,即: ?S > 0;如果气体分子数减少,?S < 0。

标准摩尔反应熵变的计算:r m B m.B B S (298.15K)S

(298.15K)θθ?=ν∑,

?rS θm ≈?rS θm (298.15K)

● 用熵变判断反应自发性的标准是,对于孤立系统:

ΔS (孤) >0 自发过程;ΔS (孤) =0 平衡状态;ΔS (孤)<0 非自发过程

● 判断反应方向的判据是ΔG(适用条件:恒温恒压只做体积功):

ΔG < 0 自发过程;ΔG > 0 非自发过程;ΔG = 0 平衡状态

● ΔH 、ΔS 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ΔG =ΔH - TΔS )

ΔH<0, ΔS>0,则ΔG <0,任意温度下均自发

ΔH>0, ΔS<0,则ΔG>0,任意温度下均非自发

ΔH>0, ΔS>0,则高温下ΔG<0, 低温下ΔG>0,即高温自发,低温非自发

ΔH<0, ΔS>0,则高温下ΔG>0, 低温下ΔG<0,即高温自发,低温非自发

● Δr G θm 的计算

(1)利用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计算

r m B f m.B B

G (298.15K)G (298.15K)θ

θ?=ν?∑(只有298.15K 时的Δf G θm,B 数据,该方法只能

计算298.15K 时的Δr G θm )

(2)任意温度下的Δr G θm 可按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近似计算

Δr G θm (T)≈Δr H θm (298.15K)-T Δr S θm (298.15K) (Δr H θm —KJ·mol -1, Δr S θm —J·mol -1·K -1注意单位换算) ● 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范围的计算

Δr G θm (T)≈Δr H θm (298.15K)-T Δr S θm (298.15K)

Δr H θm (298.15K)-T Δr S θm (298.15K)<0 (反应自发)

Δr H θm (298.15K)和Δr H θm (298.15K)可以通过热力学数据算出,从而可求出自发进行的温度范围。(p58例3-7,p60,14)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瞬时速率、平均速率

●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活化分子、活化能(能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解释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速率方程、反应级数

●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的活化能大小;(2)外因:浓度、温度、催化剂(不要求计算)

● 标准平衡常数 K θ

(1) K θ表达式的书写 溶液用相对平衡浓度表示,B c c

θ即平衡浓度除以c θ (1 mol ?L -1) 气体用相对平衡分压表示,

B p p θ即平衡分压除以p θ (100 kPa),标准平衡常数是量纲为1的量。复相反应中,固体、纯液体和溶剂不写入式中,即用“1”表示

(2)K θ的求算:a 通过表达式求得;b 由θθr m ΔG RTlnK =-求得

θθr m ΔG RTlnK =- (1) 此式把动力学与热力学联系起来,只要知道了某温度下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θr m ΔG ,就可以求出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

(2) θr m ΔG 值愈小(越负),则K θ值愈大,反应达到平衡时进行得愈完全。

● 非标态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为:当 Q

Δr G m =0 处于平衡状态;当 Q>K θ Δr G m >0 反应正向非自发

● 多重平衡规则

若干反应方程式相加(减)所得到的反应的平衡常数为这些反应的平衡常数之积(商)。

反应1=反应2+反应3 123=?K K K θθθ;反应1=反应2-反应3 123/=K K K θθθ

反应1=m×反应2 12()=m K K θθ

● 化学平衡的移动(吕.查德里原理)

1.浓度(分压) 、总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此时温度不变,因而K θ为定值)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影响K θ)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1.写出反应方程式;

2.找出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分压);

3.设定未知数表示出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分压)

4.表示出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或实验平衡常数) →得到方程

5.求解方程解出未知数(p87例4-10,p91,18)

第五章 物质结构基础

●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征是波粒二象性,具体体现为量子化(能量不连续)和统计性

● 微观粒子质量小,运动速度大,如电子在原子核为10-10m 的范围内以106~108m/s

的速度运动(没有固定的轨迹,不服从牛顿定律)→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能同时准

确测定

●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

单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准确测定,但是一个电子的多次运动,或大量电子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即电子在原子核外任何空间都能出现,只是在某些空间范围出现的概率大,某些空间范围出现的概率小

● 波函数

(1)波函数ψ(r, θ , φ)和其对应的能量E 代表了核外电子的一种运动状态,所以波函数又称为原子轨道(函), 原子轨道不再是经典力学中描述的某种确定的几何轨迹。

(2)波函数ψ(r, θ , φ)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只是电子的运动状态满足波函数的函数式。

|ψ|2表示空间某处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概率(即概率密度)

● 原子轨道(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

将波函数角度部分Y (θ , φ)随θ,φ的变化作图,即得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即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作图方法是:从原点(原子核)引出不同(θ , φ )的直线,直线的长度为|Y |,将所有直线的端点连接起来,在空间则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并给曲面标上Y 值的正、负号。

则曲面上任意一点到原点的距离就是此时(θ , φ )对应的Y (θ , φ)函数值的绝对值

(1)s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球面形,即S 轨道角度部分函数值在在r 一定时,每个方向上取值相同

(2)p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双球面形,d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四橄榄形

即p 、d 、f 原子轨道角度部分函数值在r 一定时,在各个方向上有大小、正负不同的分布

●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是波函数角度部分函数Y(θ , φ)的平方|Y|2随θ、φ 角度变化的图形 作图方法与波函数角度分布图一样,只是线段的长度为|Y|2

与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的区别在于:

(1)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中Y 有正、负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中|Y |2全为正

(2)由于Y < 1,|Y |2<|Y|,电子云角度分布图要比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稍“瘦”些。

|ψ|2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密度,n, l, m n, l l, m (,,)()(,)=?r R r Y ψθφθφ

则|Y|2表示r 一定时电子在核外空间某方向上出现的概率(密度)(方向一定,体积为单位体积) s 轨道上电子在离核的距离一定时,在每个方向上出现的概率相同

p ,d ,f 轨道上电子在离核的距离一定时,在不同方向上出现的概率有一定大小分布,某些方向上(对称轴)出现的概率最大。

●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R|2表示方向(θ , φ)一定时电子,电子离核远近不同时出现的概率密度,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体积空间越大,则 概率=概率密度× 体积;即概率=R 2(r )?4πr 2

R 2(r )? r 2对r 作图即可得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反映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离核远近的变化

(1)当l 相同时,n 越大,主峰(具有最大值的吸收峰)距核越远,即电子出现的最大概率区域离核的距离越远

(2) 当n 相同时,l 不同时,主峰离核的距离相近,即电子出现的最大概率区域离核的距离相近。→电子(最大概率区域)分层分布

● 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物理意义

(1)主量子数n :取值:1,2,3,…n 等正整数。描述原子中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远近,n 越大,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距离越远, 能量越高,同时n 决定电子层

(2)角量子数l :0 1 2 3… n -1

物理意义1:决定波函数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的形状

物理意义2:在多电子原子中与主量子数n 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n 相同,l 越大能级越高 Ens

(3)磁量子数 m m=0,±1,±2,…± l

物理意义:波函数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即取向数目

n,l 相同,m 不同的轨道叫等价轨道(简并轨道)

(4)自旋量子数m s ,电子有两种自旋方向;

m s = +1/2或m s = -1/2;图示用箭头↑、↓符号表示

● n 、l 、m 三个量子数决定一个原子轨道(波函数);n 、l 、m 、 m s 四个量子数决定一个电

子的运动状态

● 能级组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7p (一定记住能级组) ● 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原则

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Hund )规则

注意洪特规则(不容易理解):当电子在n, l 相同的数个等价轨道上分布时,每个电子尽可能占据磁量子数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洪德规则的补充:简并轨道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比较稳定,全充满: p 6, d 10,f 14 半充满: p 3, d 5, f 7 全空: p 0, d 0, f 0

能级交错时(4s3d ,5s4d , 6s4f5d ,7s5f6d),可以s 轨道未填满,而让简并轨道半满,全满,这时能量更低更稳定,如24Cr 51[]34Ar d s ,29Cu 101[]34Ar d s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通过电子排布式能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之亦然)

1.能级组与元素周期(行)

(1)各周期元素数目=对应能级组中原子轨道的电子最大容量

(2)原子的电子层数=原子所在的周期数(钯Pd除外)

2.价电子构型与元素周期表中族的划分(列)

价电子:原子发生化学反应时参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价电子构型:价电子层的电子排布

主族元素(A): 最后一个电子填入ns或np轨道的元素

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最外层电子(nsnp) IA~VIIIA(VIIIA也称零族)

副族元素(B): 最后一个电子填入(n-1)d或(n-2)f 轨道的元素

副族元素的价电子:最外层s电子,及(n-1)d电子(甚至(n-2)f电子)

IIIB~ VIIIB, ⅠB ,IIB ,其中VIIIB元素有3列

族号数=价电子总数

(VIIIA为8或2,ⅠB,ⅡB d10不计入,Ⅷ 8~10)

3. 价电子构型与元素的分区

s 区:最后一个电子填入s轨道的元素

p 区:最后一个电子填入p轨道的元素

d 区:最后一个电子填入d轨道且d轨道未满的元素

ds 区:最后一个电子填入d轨道且d轨道填满的元素

f 区:最后一个电子填入f轨道的元素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掌握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电离势、电负性的递变规律

●离子键

离子键——当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互相接近时,前者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后者得到电子形成负离子。正、负离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成离子型化合物

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力

生成离子键的条件: 原子间电负性相差足够大,一般要大于1.8左右

离子键的特征:没有方向性、没有饱和性

离子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离子的电荷越高、半径越小,静电作用力就越强,

熔点和沸点就越高

●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本质:原子轨道发生重叠,两核间电子出现概率增大,降低了两核间的正电排斥,又增强了两核对电子云密度大的区域的吸引,系统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价键理论要点:

?成键原子的未成对电子自旋相反;

?最大重叠原理: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面积)越大,键越牢。

?对称性匹配原理:原子轨道的重叠必须发生在角度分布图中正负号相同的轨道之间●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电子配对后不再与第三个电子成键

方向性——共价键具有方向性的原因是因为原子轨道(p, d, f)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必须沿着特定的方向重叠,它和相邻原子的轨道重叠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类型

σ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头碰头”式重叠; π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肩并肩”式重叠

●σ键与π键的识别

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及三键)中:有一个σ键,其余为π键。

σ键,重叠程度大,较稳定;π键,重叠程度小,较活泼。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1)同一原子中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成数目相同、能量完全相同的新轨道→杂化轨道

(2)杂化轨道(一头大,一头小)在某些方向上的角度分布更集中,因而杂化轨道比未杂化的原子轨道成键能力强

注意只有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进行杂化

杂化形式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分子空间构型示例键角

sp等性0 AX2直线形CO2, BeCl2 ,炔烃180°sp等性0 AX3平面三角形BF3, SO3,炔烃120°sp3等性0 AX4正四面体CH4, NH4+烷烃109°28′sp不等性 1 :AX3三角锥NH3,PCl3 <109°28′

2 :AX2V字形H2O, SF2<109°28′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能区分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能判断分子的极性)

●分子间力

(1)取向力:极性分子中永久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2)诱导力:诱导偶极与永久偶极间的作用力。

(3)色散力:瞬间偶极间的作用力。

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存在:诱导力、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存在:色散力

●分子间力的特征:弱作用力、近距离力、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间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构相似的同系列物质(如:卤素、稀有气体等),

分子量越大,瞬间偶极越频繁,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分子量相等或相近,体积大的变形性大,熔沸点高。

●氢键X-H┄Y (有方向的分子间力)

●X、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而且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可相同,也可不同。

●形成条件:

(1)分子中有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元素(X)成强极性共价键的H

(2)分子中有电负性大,半径小,含孤电子对的Y。

●氢键的特点

方向性:X-H┄Y,尽量在同一直线上。除非其它外力有较大影响时,才改变方向。

饱和性:一个H只能与一个Y结合。

●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同系列物质中, 分子间存在氢键时, 大大地影响了分子间的结合力, 故物质的熔点、沸点将

第六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 酸碱质子理论

质子酸、质子碱、两性物质;共轭酸碱对

酸碱反应的实质:两对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的传递。

共轭酸碱对解离平衡常数的关系:共轭酸碱对的解离平衡常数乘积为K θw

32H A H A -- 13w ?=a b K K K θθθ 22H A H A --- 22w ?=a b K K K θθθ 2HA -A -3- 31w ?=a b K K K θθθ ● 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 各种溶液pH 值的计算

1.一元弱酸(碱)

浓度为c a mol/L 的 HA 溶液 a HA H A c +-

+ 初 0 0

a c H H H +++平 -[] [] [] 5%c /400,c []c +<>-≈a a a a K H θα若,则

5%c /400,>

一元弱碱完全一样,只是把H +

换成OH -, a K θ换成b K θ

2.多元弱酸(碱)

对于多元弱酸(碱)一般 ,则可忽略第二级及其以后的解离,多元3H A -2H A 2-HA 3-A

1a

K θ2a K θ3a K θ3b K θ2b K θ1b K θa1b3

K K θθ酸 碱a2b2 K K θθ酸 碱a3b1

K K θθ酸 碱2a [][][][]c []

a H Ac H K HAc H θ+-++==-22a a [][][][][]c []c a H Ac H H K HAc H θ+-+++==≈-+[H 2

a [][][][]c []a H Ac H K HAc H θ+-++==-+2+a a a [H ]+K [H ]-c K =0θθ+[H 12...n

a a a K K K θθθ>>>>

弱酸可近似当做一元弱酸处理,多元弱碱也可以同样处理。

3.两性物质

NaHCO 3溶液;NaH 2PO 4溶液:

Na 2HPO 4溶液:

(4.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或稀释而能保持溶液pH 值基本不变的溶液) 组成:弱电解质的共轭酸碱对

原理:同时存在抗酸组分和抗碱组分

由C a mol/L HB 和C b mol/L B - 构成的缓冲溶液

由C b mol/L 弱碱和C a mol/L 共轭酸 构成的缓冲溶液 影响缓冲溶液缓冲能力的因素:共轭酸碱对的总浓度、共轭酸碱对的浓度比

总浓度一定时,浓度比等于1时,缓冲能力最强

此时对应的pH 范围称为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

缓冲溶液的选择:

那么配制一定pH 值的缓冲溶液时,为了使共轭酸碱对的浓度比接近于1,所以要选择pKa θ接近pH 值的缓冲溶液(p167 例6-17,6-18, p192,9)

● 滴定分析概述

定量分析的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重点掌握按测定原理、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分类

按测定原理分类:化学分析法(主要有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按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分类:

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0.01%)

●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采样 → 前处理 → 测定 ( 消除干扰 ) → 数据处理 ● 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滴定方式

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sp)、滴定终点(ep)、

终点误差(计量点和滴定终点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分析误差)

滴定分析的方法: 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

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反应必须定量进行、反应必须速进行、有简便可靠的确定终点的方法

滴定方式: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间接滴定法、置换滴定法

标准溶液的配置:直接配制法、标定法

[]H +=[]H +=a b a b HB H B c c c H H c H +-+++??→+←?? 初 0 平 -[] [] +[] b a []c [][] []c a H H B K HB θ++-==a ≈C b ≈C a b b []c c OH K θ-=a b c 1=[,10]c 10

共轭酸碱对的总浓度足够大时,时,有较强的缓冲能力a b c p p lg p 1c a a H K K θθ=-=±b a []c [][] []c a H H B K HB θ++-==θθa a b b c =1pH=pK pOH=pK c 时缓冲能力最强,此时(或)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物质的量的比等于反应式中系数比

● 酸碱滴定法

1.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

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变色范围: 注意: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理论变色范围与实际变色范围有一定差别 ● 酸碱滴定曲线

强酸(强碱)的滴定:化学计量时产物为H 2O,则pH=7.00

弱酸的滴定:化学计量时产物为该弱酸的共轭碱,则pH>7.00

弱碱的滴定:化学计量时产物为该弱碱的共轭酸,则pH<7.00

多元弱酸(碱):会判断有几个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时生成什么物质

酸碱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前后±0.1%范围内pH 值的急剧变化

指示剂选择原则:

(1)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 或部分处于滴定突跃范围之内。

(2)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尽量接近

指示剂在滴定突跃范围内变色,则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

弱酸弱碱滴定突跃的影响因素:浓度、解离常数

浓度越大、解离常数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宽

弱酸(碱)准确滴定的条件:-8a cK 10θ≥( -8b cK 10θ≥)

对多元弱酸滴定:

(1)判断能否准确滴定,根据:8 10-≥ai cK θ;

(2)判断能否准确分步滴定,根据:41/10+≥ai ai K K θθ

若条件(2)成立,相邻两步解离相互不影响,则滴定时分别与NaOH 中和反应,即可以分别滴定

例:滴定下列多元弱酸或弱碱溶液时,有几个滴定突跃

1. 0.1mol/LH 2C 2O 4 1个 化学计量点时生成Na 2C 2O 4

2. 0.1mol/LNa 2CO 3 1个 化学计量点时生成Na 2SO 4和H 3BO 3

3. 0.1mol/LH 2S 1个 化学计量点时生成NaHS

● 酸碱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盐酸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无水碳酸钠和硼砂(Na 2B 4O 7·10H 2O )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有草酸、邻苯二甲酸氢钾

● 双指示剂法(酚酞、甲基橙)滴定混合碱(能根据V1和V2的大小关系判断混合碱的组

成,并计算各成分的百分含量)

混合碱的组成:纯Na 2CO 3、Na 2

(1)酚酞变色(pH=9.1) 1l HC V 用去的体积为

θ

a pH=pK (HIn)

()1

a pH pK HIn θ=±则25125.410, 6.410

--=?=?a a K K θθ3.757.63122110, 10--====w w b b a a K K K K K K θθθθθθ713121.0710, 1.310

--=?=?a a K K θθ

(2)甲基橙变色时(pH=3.8)发生的反应:NaHCO 3+HCl→NaCl+H 2CO 3,用去HCl 的体积为 V 2 V 1= V 2 组成为Na 2CO 3;V 1> V 2 组成为NaOH + Na 2CO 3;V 1 < V 2组成为Na 2CO 3 + NaHCO 3(p193,17, 20题)

第七章 沉淀溶解平衡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溶度积常数 K θSP

●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纯水中)

初: 0 0 平衡: nS mS

对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可用溶度积K θSP 的大小来比较溶解度S 的大小。但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则不宜直接用溶度积K θSP 的大小来比较溶解度S 的大小。

● 溶度积规则

Q i >K θSP 时,溶液为过饱和溶液,沉淀析出;Q i =K θSP 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处于平衡状态 。 Q i <K θSP 时,溶液为未饱和溶液 ,沉淀溶解 。

● 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本性、温度、同离子效应、盐效应(注意不在纯水中,

溶解度的计算p198例7-3,p200 例7-7)

第八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 氧化数、氧化还原电对、电极 、原电池,原电池的符号(p221,例8-5)

● 离子—电子法(半反应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 电极电势的绝对值无法测定解决方法就是使用参比电极——标准氢电极

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V

● 标准电极电势/E θ

氧化型还原型标准电极电势:电极处于标准态时的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表示在电极反应条件下,对某物质氧化型得电子或还原型失电子能力的量度 电极电势数值越小→还原型的还原能力(失电子倾向)越强

电极电势数值越大→氧化型的氧化能力(得电子倾向)越强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组成电极的氧化还原电对的性质、溶液的浓度、体系的温度

对于一个特定的电极,标准状态时,其组成、浓度(分压)、温度均唯一确定,所以一个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唯一确定

● 电动势和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G =-nF ε

标准状态下: ● 能斯特(Nernst)方程

应用Nernst 方程的注意事项(p228 例8-10,p257 16题)

(1)电对中的固体、纯液体用1表示,溶液浓度为相对浓度,气体为相对分压,p/p θ

(2) 如果还有其他物质参加电极反应,如H +、OH -,这些物质的浓度也应表示在能斯特方

程式中。

●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r G m <0,电动势 ε >0, E +> E - 反应正向进行

△r G m =0 ,电动势 ε =0, E += E - 反应处于平衡

△r G m >0 ,电动势 ε<0, E +< E - 反应逆向进行

●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计算

n------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注意K θ对应标准电动势,与浓度无关

n m sp K =[nS][mS]

θ

m+n-n m A B (s) = nA (aq) + mB (aq)m G nF θθε?=-(/c )0.059lg n (/)a b C E E C c θθθ=+氧化型氧化型/还原型氧化型/还原型还原型(+)(-)n(E E )nF lgK 2.303RT 0.0592-==θθθθε

● 氧化还原滴定法

KMnO 4的自动催化反应、诱导反应

氧化还原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前后±0.1%范围内滴定剂和待测物两个氧化还原电对的电势的急剧变化

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中影响电势突跃的主要因素是反应完全程度,即是两个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差,两个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差越大,反应越完全。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指示剂:自身指示剂(KMnO 4)、特殊指示剂 (淀粉)、氧化还原指示剂 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及选择(与酸碱指示剂相似)

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区间全部或部分存在于突跃区间内。由于指示剂的变色区间很小, 常直接用指示剂的条件电位来进行选择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碘量法(直接碘量法、间接碘量法、淀粉指示剂加入的时机)

碘量法指示剂加入的时机:

1.直接碘量法:滴定开始即加入淀粉,终点: 出现蓝色

2.间接碘量法:接近终点(浅黄色)时加入淀粉,终点: 蓝色消失

第九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

● 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滴定前加入指示剂: 游离态颜色 络合物颜色

滴定开始至终点前:

MY 无色或浅色,以MIn 形成背景颜色

终点:

络合物颜色 游离态颜色

络合物颜色(+MY 的颜色)→游离态颜色(+MY 的颜色)

● Ca 2+、 Mg 2+混合溶液中Ca 2+的测定: 调节pH>12,Mg 2+变成Mg(OH)2 ↓,从而不干扰 Ca 2+

的滴定——沉淀掩蔽

● Al 3+的测定——返滴定法(Al 3+与EDTA 反应慢,Al 3+要封闭指示剂, Al 3+很容易水解)

In +M

MIn Y + M MY Y + MIn

MY + In Zn —EDTA

无机化学心得

姓名: 班级: 学号:

无机及分析化学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感触颇多。因为我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大二的时候才开始上这门课。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到自我感觉良好,到有点小小的紧张,再到立志要开始认真的学习,到感觉状态有所好转,再到充满自信。这其中的纠结、艰辛和自豪,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再加上因为我想要获得保研的资格,因此我对于将这门课学好是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心情。下面我就将会将我这一学期所收获的一一讲来。 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这其中的莫名的自信感来自于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一名理科生,当时的化学成绩自我感觉还行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说实话根本就没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当做我所学的重点去认真的准备。到后来在开学的第四周的时候开始上无机化学的第一节课,那节课老师在无心之间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在高中的时候是学的文科啊?”当时我们就只看见前后左右的人都举手了,还认识到只有我们极少数的人是大二的师兄师姐,所以在当时出于身为少数理科生的骄傲和一点点身为师姐的骄傲对这门课的自信又多了一层(虽然其中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当时我还真就这么想了,现在想想当时还真幼稚)。在上了3、4 节课的时候吧,紧张感开始出现了,在当时老师其实讲课是讲的很慢的,而我们差不多学到了胶体溶液那一节,当时在听胶团结构的时候,真的就只感觉眼前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符在眼前飞舞,脑袋中是一片空白,感觉平时都听得懂得字怎么现在就不明白了呢?直到后来在课下复习的时候才渐渐的弄明白。比如:AgNO3 溶液与过量的KI 溶液反应制备AgI 溶胶,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AgNO3+KI=AgI+KNO3 又因为过量的KI 溶液和固体AgI 粒子在溶液中选择吸附了与自身组成相关的I -,因此胶粒带负电。而此时形成的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 - + x- + 为:【(Agl) m? nI ?( n-x)K 】?XK 此时,(AgI) m为胶核,I-为电位离子,一部分K+为反离子,而且电位离子和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吸附层与胶核一起组成胶粒。由于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为负电荷。其余的反离子则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扩散层,胶 粒与扩散层的整体成为胶团,胶团内反离子和电位离子的电荷总数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存在的状态………………………………………………………………2 一、气体 .......................................................................................................... 2 二、液体 .......................................................................................................... 3 ①溶液与蒸汽压 ................................................................................................ 3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 3 ③渗透压 .......................................................................................................... 4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 4 三、胶体 .......................................................................................................... 4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5 一、化学反应速率 ............................................................................................ 5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 6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6 2、温度 ............................................................................................................ 7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8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 8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 9 4、自由能 ....................................................................................................... 10 ①吉布斯自由能 .............................................................................................. 10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 11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11)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篇一:无机化学学习心得】 《普通化学》培训总结 本人作为化学专业的一名普通老师,有幸参加了高等学校教师网络 在线培训课程,同济大学吴庆生教授主讲的《普通化学》生动形象,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丰富的经验以及独特的教学艺术,给 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良多。 本门课程的培训视频以在校的普通化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为 对象,主要介绍了普通化学的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 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 沿等内容。通过主讲教师对其多年课程教学经验的分享,经过面对 面交流,为我们指点迷津,提高了我们对本门课程教学能力。 我作为一名老师队伍当中的新人,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和立 场迅速切换到老师的授课思维状态,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有 了一定的感悟。我初步明白,作为一名老师,要竭尽所能的将知识 传授给学生,但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 潜能,这是我目前以至于以后都要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经过此 次的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教学形式。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当代 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拘泥于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要采用富有激情、 生动形象、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 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理论与 实践完美结合。当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无机 化学当中抽象的内容,要采用动画的方式,具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 第三,教学要详略得当,对于重难点问题,要深入解析,以具体的 教学案例深入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同时,要将所学内容完美结合,前后串起来,在学习新知识 的同时,复习旧知识,而且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非常感谢吴教授的精彩授课, 同时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可以跟吴教授面对面交流学习,使我我受 益匪浅,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习题

《无机与分析化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本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张凤、王耀勇、余德润主编的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材配套使用) 《无机与分析化学》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与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有关的因素为()。 A. 溶质的本性 B. 溶液中溶质的粒子数 C. 剂的体积 D. 溶液的体积 2. 高原地区水的沸点一般( )。 A. 等于100℃ B. 高于100℃ C. 低于100℃ D. 无法确定 3. 在常压下,海水的沸点一般( )。 A. 等于100℃ B. 高于100℃ C. 低于100℃ D. 无法确定 4. 在常压下,海水的凝固点一般( )。 A. 等于0℃ B. 高于0℃ C. 低于0℃ D. 无法确定 5. 溶液的凝固点总是( )纯溶剂的凝固点。 A. 等于 B.高于 C.低于 D. 无法确定 6. 静脉注射时,注射液应与血液是( )。 A. 等渗溶液 B.高渗溶液 C. 低渗溶液 D. 无法确定 7. 常量分析的称量一般在( )。 A. 0.1g以上 B. 10g以上 C. 0.01~0.001g D. 1~10g 8. 确定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属于()。 A. 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结构分析 D. 滴定分析 9.对微量成分进行分析一般采用()。 A. 滴定分析 B. 重量分析 C. 气体分析 D. 仪器分析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C. 系统误差具有重现性 D. 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11.下列()种情况可引起系统误差。 A. 天平零点突然有变动 B. 看错滴定管读数 C. 加错试剂 D. 使用的蒸馏水不纯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图文稿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无机化学基本知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中,决定原子轨道形状的是______,觉得原 1.在4个量子数n,l,m,m s 子轨道在空间伸展方向的是______。 2.我国化学家提出能及的相对高低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是______,其值越大,轨道能量越高。 3.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散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系。NaCl、碘酒和泥浆都是分散系,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与溶液溶质的性质无关,仅取决于____________的性质成为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丁达尔效应能够证明溶胶具有________性质,其动力学性质可以有________实验证明,电泳和电渗实验证明溶胶具有________性质。 7.常压下,海水的沸点________100℃.(填<,>,=) 8.人类不能饮用海水,吃冰激凌不如喝水解渴,以及海生生物不能在淡水中生存等现象都是与溶液的依数性之一________密切相关。 9.在寒冷的冬天施工是,常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如CaCl、NaCl防冻,依据的化学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 10.溶液产生渗透现象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和_______。 11.溶胶具有聚结稳定性的原因是有二,一是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_。 12.胶粒带电的原因有二,一是_______带电;二是_______带电。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科目代码483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无机化学部分(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基态原子具有下列价电子构型的元素第一电离势最大的是() A.2s22p1B.2s22p2C.2s22p3D.2s22p4 2、O, O2, N, N2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O<O2<N<N2B.O2<O<N<N2 C.N<N2<O<O2D.N2<N<O<O2 3、共价型分子AB n的中心原子A采用sp3d杂化轨道成键时,则分子的空 间构型不可能是() A.直线型B.T型C.三角双锥D.三角锥 4、在0.1 mol·dM-3的氨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铵固体,结果是() A.NH3的电离度变小,电离常数变小。 B.NH3的电离度变大,电离常数变大。 C.NH3的电离度变小,电离常数不变。 D.NH3的电离度变大,电离常数不变。 5、对于配合物中心体的配位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与中心体键合的配位体的数目。 B.直接与中心体键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 C.中心体接受配位体的孤对电子的对数。 D.中心体与配位体之间所形成的。配键数。 6、己知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大小的顺序是: K sp(Hg2S)<K sp(AgI)<K sp(Ag2CrO4)<K sp(PbI2)则溶解度最大的是()A.Hg2S B.AgI C.Ag2CrO4D.PbI2 7、在酸性溶液中,与H2O2作用不能生成过氧化物的是() A.Na4TiO4B.(NH4)3VO4C.K2Cr2O7D.KMnO4 8、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A.水解能力PH4+>NH4+B.碱性NH2-<PH2- C.水解能力AsO33->SbO33-D.酸性BF3>BCl3 9、加热分解下列物质时,该物质中的各元素氧化数都发生了变化的是() A.LiNO3B.NH4NO3C.Mn(NO3)2D.AgNO3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 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 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 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

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上)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存在的状态 一、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理论 ①气体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直径; ②气体分子处于永恒无规则运动状态; ③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除相互碰撞时; ④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⑤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①假定前提:a 、分子不占体积;b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 ②表达式:pV=nRT ;R ≈8.314kPa 2L 2mol 1-2K 1- ③适用条件:温度较高、压力较低使得稀薄气体 ④具体应用:a 、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 b 、测量气体的分子量:pV=M W RT (n=M W ) c 、已知气体的状态求其密度ρ:pV=M W RT →p=MV WRT →ρMV RT =p 3、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①混合气体的四个概念 a 、分压: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体积时的压力; b 、分体积: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压力时的体积 c 、体积分数:φ= 2 1 v v d 、摩尔分数:xi= 总 n n i 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a 、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压力之和; 某组分气体压力的大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或摩尔数成正比 b 、适用范围:理想气体及可以看作理想气体的实际气体 c 、应用:已知分压求总压或由总压和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分压、 4、气体扩散定律 ①定律:T 、p 相同时,各种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2 1 u u =21p p =2 1 M M (p 表示密度) ②用途:a 、测定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b 、同位素分离 二、液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 8、314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下压强为101、325KPa =760mmHg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大学无机化学方程式整理

第一章氢及稀有气体 1.氢气的制备 实验室:Zn+2HCl=ZnCl2+H2↑ 军事上:CaH2 +2H2O → Ca(OH)2 + 2H2↑ 2.稀有气体化合物 ①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Xe + PtF6 → Xe+[ PtF6] (无色)(红色)(橙黄色) ②氙的氟化物水解: 2XeF2+2H2O →2Xe↑+4HF+ O2↑ 6XeF4 + 12H2O == 2XeO3 + 4Xe↑+3O2↑ +24HF XeF6+3H2O →XeO3+6HF ③氙的氟化物为强氧化剂: XeF2 + H2─→ Xe + 2HF XeF2 + H2O2─→ Xe + 2HF + O2↑ 第二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与碱土金属(铍、镁除外)元素溶于液氨, 生成溶剂合电子和阳离子成具有导电性的深蓝色溶液。 碱金属M(S) + (x+y)NH3 M+(NH3)x + e-(NH3)y

碱土金属M(S) + (x+2y)NH3 M2+(NH3)x + 2e-(NH3)y 二、氢化物 氢化物共分为离子型、共价型、过渡型 离子型氢化物是极强的还原剂:TiCl4+4NaH Ti+ 4NaCl+2H2↑ LiH能在乙醚中同B3+Al3+Ga3+等的无水氯化物结 合成复合氢化物,如氢化铝锂的生成。 4LiH + AlCl3乙醚Li[AlH4] + 3LiCl 氢化铝锂遇水发生猛烈反应Li[AlH4]+4H2O=LiOH↓+Al(OH)3↓+4H2↑ 三、氧化物 1、正常氧化物 碱金属中的锂和所有碱土金属在空气中燃烧时,分 别生成正常氧化物Li2O和MO。其他碱金属正常的氧 化物是用金属与他们的过氧化物或硝酸盐相作用制 得。 Na2O2+2Na=2Na2O 2KNO3+10K=6K20+N2↑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篇一:大学化学1实验报告 贵州大学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册 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实验报告应体现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要求这三个过程在一个实验报告中完成。 1、实验预习 在实验前每位同学都需要对本次实验进行认真的预习,并写好预习报告,在预习报告中要写出实验目的、要求,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物品资料以及简要的实验步骤,形成一个操作提纲。对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现象等做到心中有数,但这些不要求写在预习报告中。 设计性实验要求进入实验室前写出实验方案。 2、实验记录 学生开始实验时,应该将记录本放在近旁,将实验中所做的每一个词组、观察到的现象和所测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如实地记录下来。实验记录中应有指导教师的签名。 3、实验总结 主要内容包括对实验数据、实验中的特殊学校、实验操

作的成败、实验的关键点等内容进行整理、解释、分析自己,回答思考题,提出实验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具体说明 1、实验报告册是由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大学化学”教学与实验中心《大学化学》教学小组设计,供全校开设《大学化学》实验的学生使 用。 2、“报告册”中的实验内容主要参考了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组编《无机化学》实验、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组编《无机化学实验》、贵 州工业大学无机化学教研组编《无机化学与普通化学实验》等实验指导书自编而成。实验前请参阅这些实验书。 3、“报告册”中“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制备实验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和“产品纯度(或性能)检验”、实验中的“混合离子分离鉴定示 意图”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的预习阶段完成,并写于报告中。 4、“报告册”中“实验内容”栏有若干空格,是留给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阶段自行设计出

无机化学心得体会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心 得 姓名:班级: 学号:

无机及分析化学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感触颇多。因为我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大二的时候才开始上这门课。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到自我感觉良好,到有点小小的紧张,再到立志要开始认真的学习,到感觉状态有所好转,再到充满自信。这其中的纠结、艰辛和自豪,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再加上因为我想要获得保研的资格,因此我对于将这门课学好是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心情。下面我就将会将我这一学期所收获的一一讲来。 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这其中的莫名的自信感来自于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一名理科生,当时的化学成绩自我感觉还行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说实话根本就没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当做我所学的重点去认真的准备。到后来在开学的第四周的时候开始上无机化学的第一节课,那节课老师在无心之间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在高中的时候是学的文科啊?”当时我们就只看见前后左右的人都举手了,还认识到只有我们极少数的人是大二的师兄师姐,所以在当时出于身为少数理科生的骄傲和一点点身为师姐的骄傲对这门课的自信又多了一层(虽然其中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当时我还真就这么想了,现在想想当时还真幼稚)。在上了3、4节课的时候吧,紧张感开始出现了,在当时老师其实讲课是讲的很慢的,而我们差不多学到了胶体溶液那一节,当时在听胶团结构的时候,真的就只感觉眼前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符在眼前飞舞,脑袋中是一片空白,感觉平时都听得懂得字怎么现在就不明白了呢?直到后来在课下复习的时候才渐渐的弄明白。比如: AgNO 3 溶液与过量的KI 溶液反应制备AgI 溶胶,其反应的方程式为:AgNO 3+KI=AgI+KNO 3 又因为过量的KI 溶液和固体AgI 粒子在溶液中选择吸附了与自身组成相关的I -,因此胶粒带负电。而此时形成的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 -+x-+为: 【(AgI)m ·nI ·(n-x)K 】·xK 此时,(AgI)m 为胶核,I -为电位离子,一部分K +为反离子,而且电位离子和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吸附层与胶核一起组成胶粒。由于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为负电荷。其余的反离子则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扩散层,胶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与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与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与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与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与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与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与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就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瞧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与。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与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就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 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她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就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她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她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与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与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就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P 下的状态,混合气 体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就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压力为θ P 时的状态。 液体溶液中溶剂或溶质的标准状态—溶液中溶剂可近似瞧成纯物质的标准态。在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就是指压力θP P =,质量摩尔浓度θb b =,标准质量摩尔浓度

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结构化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硕士《化学综合》(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结构化学) 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化学综合 考试科目代码:663 适用专业:化学 一、 考试要求: 闭卷考试,书写规范、工整,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二、 考试内容: (一)无机化学(占总分比例30%) (1)原理部分 1、化学热力学基础 了解体系、环境、相、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热、功、热力学能、焓、熵和 自由能等热力学基本概念,能计算化学反应的r m H θ?、r m S θ?和r m G θ?以及用r m G ?和r m G θ?判 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乎衡 了解质量作用定律和阿仑尼乌斯公式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 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利用r m G θ?计算K θ。由K θ能计算出 平衡组成。 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缓冲溶液等有关计算。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并进行有关计算。计算配体过量时配位平衡的组成。 4、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能熟练运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和表示方法。了解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和电动势的计算。掌握电极电势和元素电势图的应用。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5、物质结构 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于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概念。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并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了解前五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习题解析 林培喜等编

%36101044.022===--A T 44.01222.01212=?=?=cm cm d d A A Ts Tx Cs As CsAx Cx lg )lg (--?==L /mol 105.3%48lg --lg28%)(L /mol 100.24-4-?=??= mol dm L mol dm dCs Ts dCs As /100.8/100.22.0%48lg lg 234?=??-=-==-κ无机分析化学与分析化学 P171 吸光光度法 计算题 14、已知某有色物质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用1cm 吸收池测定时T 1=60%,A 1=0.22,若在其他条件相同下改用2cm 吸收池测定,试计算此有色物质溶液的透光率T 2和吸光度A 2。 解:在其他条件相同下用2cm 吸收池测定时,此时有色溶液的吸光度和透光率分别为: 15、某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为2.0×10-4mol/L 时,在2cm 吸收池中,测得其透光率为48%。在同样条件下测得该有色物质的透光率为28%,计算此试液的浓度和该有色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 解:试液的浓度为: 该有色溶液的摩尔吸收系数为: 17、什么是吸收曲线?绘制吸收曲线的目的是什么? 答:以入射光的波长为横坐标,溶液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吸收曲线,绘制吸收曲线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测定波长,通常选择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作为测定波长。 18、在吸光光度分析中,为了使测定的误差较小,通常将吸光度控制在0.2-0.7范围内,若吸光度超出了上述范围时,应采取何种措施? 答:由朗伯-比尔定律A=Kcd 可知,当吸光度<0.2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大溶液的浓度或改用厚度较大的吸收池,当吸光度A>0.7,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溶液的浓度或改用厚度较小的吸收池。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各章小结 第一章绪论 平衡理论:四大平衡 理论部分原子结构 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 分子结构, 晶体结构 元素化合物 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 古代化学 3.化学发展史:近代化学 现代化学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 2.质量作用定律 元反应aA +BbYy + Zz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得因素: 温度, 浓度,催化剂, 其它、 温度就是影响反应速率得重要因素之一。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得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得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得影响就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她因素, 如相接触面等。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得反应,如固体与液体,固体与气体或液体与气体得反应等,除了上述得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得接触面得大小与接触机会有关。超声波、紫外线、激光与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得速率产生影响 4.化学反应理论: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 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得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 素 (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得特征常数,就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得标度。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得程度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2)书写与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 a、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得浓度或分压,必须就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得值。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得指数,就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得化学计量数。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得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 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她们得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在稀溶液中进行得反应,如反应有水参加,由于作用掉得水分子数与总得水分子数相比微不足道,故水得浓度可视为常数,合并入平衡常数,不必出现在平衡关系式中。 由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而改变,使用就是须注意相应得温度 (3)平衡移动原理如以某种形式改变一个平衡系统得条件(如浓度、压力、温度),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得方向移动. a浓度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增大反应物得浓度或减小生成物得浓度,平衡向右移动,减小反应物得浓度或增大生成物得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b 压力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压力变化只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变化得反应平衡系统有影响 在恒温下增大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得方向移动;减小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得方向移动 c温度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温度变化时,主要改变了平衡常数,从而导致平衡得移动. 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变小。此时,反应商大于平衡常数,平衡将向左移动。反之,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此时,反应商小于平衡常数,平衡将向右移动。 d 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得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得时间.由于它以同样倍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平衡常数K并不改变,因此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 6.化学平衡得综合利用.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

无机及分析化学重要知识点汇编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重要知识点汇编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绪论 一、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自然科学在纵向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变化中的能量转换。 化学理论已渗透到许多技术学科当中,如采矿和冶金工业的需要,推动了无机和分析化学的发展;纺织、印染、煤、石油的综合利用又使有机化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四大化学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四大化学"这些都属于纯粹的化学。 无机化学:以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除C、H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 有机化学:以C、H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鉴定方法及其原理; 物理化学:以应用物理测量方法和数学处理方法来研究物质及其反应,以寻求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间本质联系的普遍规律。 另外,随着化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又产生了许多应用化学:如工业化学、高分子化学、放射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半导体化学等等。 三、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目的:化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 2、主要内容:主要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应用以及其变化的基本原理。 本教程分为两部分:化学理论与元素及其化合物 其中化学理论又分为:四大平衡(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及结构理论。 3、学习方法: (1)理论课 大学的学习模式: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多,讲授内容重复性小,作业量少,无课堂练习,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针对大学学习特点,提出如下要求: ①课堂认真听讲,跟上教师讲授思路,有弄不懂的问题暂且放下,待以后解决,不然,由于讲授速度快,容易积累更多的疑难问题。 ②作好课堂笔记,留下一定的空白处,做标记,提出问题,写出结论。 (2)实验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理论的理解十分重要。 目的:掌握基础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深化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试卷

1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 考试时间 120分钟 阅卷教师签字 一、是非题 (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ⅹ”表示,每小题1分,共5分) 1. 一般情况下,不论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都增大。 ( ) 2. 还原性最强的物质应该是电极电位最低的电对中的还原型物质。 ( ) 3. 基态氢原子的能量具有确定值,但它的核外电子的位置不确定。 ( ) 4. s 电子在球面轨道上运动,p 电子在双球面轨道上运动。 ( ) 5. 依据能级由低到高顺序、遵守Pauli 不相容原理排布电子就能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 (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正常人血浆中每100mL 含(摩尔质量为23g/mol)Na + 326 mg ,(摩尔质量为40 g/mol)Ca 2+ 10mg 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mmol/L )为: ( ) A. 142mmol/L 2.5mmol/L B. 142mmol/L 27mmol/L C. 27mmol/L 2.5 mmol/L D. 2.5mmol/L 142mmol/L 2. 在用0. 1002 mol·L ―1 的NaOH 溶液滴定25. 00 ml 某浓度的 HAc 溶液时,滴定管液面如左图所示,其读数应为下列数据 中的 ( ) A.25. 6 ml B. 25. 60 ml C. 26. 40 ml D. 26. 4 ml 3. 反应 (CH 3)2N 2H 2(l) + 4 O 2(g)=N 2(g) + 2 CO 2(g) + 4 H 2O(l) 在确定条件下进行,当ξ= 2. 0 mol 时,消耗掉 O 2 的物质的量是------------------- ( ) A. 2. 0 mol B. 0. 50 mol C. 8. 0 mol D. 4. 0 mol 4. 对于某放热且熵增的反应,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 高温下能自发 B. 低温下可能自发 C. 都不能自发 D. 都能自发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密封装订线 密封装订线 密封装订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