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治疗的1例分析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治疗的1例分析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治疗的1例分析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治疗的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11T14:14:34.5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1期作者:王凡1 李培2

[导读] 对于多程、多线以及体力评分下降迅速的患者如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经综合判断后可选择内分泌的治疗。

(1新疆独山子人民医院肿瘤科新疆克拉玛依市 833699)

(2新疆独山子人民医院外二科新疆克拉玛依市 833699)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程、多线治疗后的乳腺癌患者,探讨对于患者体力评分下降迅速以及后期可选择治疗的药物有限的情况下的治疗模式探讨。结果:该患者在氟维司群治疗进展后,根据进展的时间和形式,考虑为局部进展,在继续使用氟维司群的基础上再予以胸膜的局部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对于多程、多线以及体力评分下降迅速的患者如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经综合判断后可选择内分泌的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氟维司群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199-02 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构成比的32%,占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18%,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严重影响了女性健康和生命,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首选内分泌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首选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第三代AI类药物治疗失败后,采用氟维司群治疗有有效的戒酒治疗,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氟维司群耐药后的治疗模式,到目前为止仍无定论,本文报道一例多程治疗后氟维司群解救治疗进展的患者的治疗病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9岁,因“确诊乳腺恶性肿瘤17年”住院治疗,1998年发现右侧乳房包块,在外院行右侧乳房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具体的病理报告不详),并给予乳癌根治术及卵巢摘除术,术后不久开始局部放疗及化疗(具体的放化疗均不详)。定期随访,于2005年6月发现右乳癌术后化疗后肺、胸膜、骨转移,随后予以4周期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全身化疗,病情稳定后口服来曲唑治疗3年余,期间出现病情进展并口服卡培他滨化疗5周期,随后患者骨转移进展,并予以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3周期,因复查提示病情进展停药,于2008年口服希罗达化疗治疗11个周期,2009年12月复查发现病情进展并再次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2周期,因出现IV°骨髓抑制,无法耐受而终止上述化疗,2010年10月因出现病情进展,曾转新疆肿瘤医院就诊并改为口服易瑞沙处理,于2010年11月因发现左侧锁骨后方肿物,相关检查提示乳癌并左肩部转移以及脑转移,后行局部放疗,放疗结束后在2011年口服依西美坦治疗3月,随后检查发现病情进展,2011年3月29日改为口服特罗凯,4月后复查提示病情进展,随后改为诺维本单药化疗4周期,因其乳腺癌晚期肝脏多发转移,并于2011年12月7日在DSA下行肝动脉造影及灌注5-FU 1000mg+表柔比星 20mg+丝裂霉素 6mg化疗,上述治疗后肝脏病灶稳定,但肺部病灶进展,故更改为EC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于2011年12月26日开始采用表柔比星 100mg d1+ 环磷酰胺 900mg d1 q21d+贝伐珠单抗400mg q14d,共完成6周期化疗,随后复查提示病情稳定,于2012年8月开始采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具体为500mg 肌注 q28d,总共完成12周期治疗,于2013年9月14日复查提示肺内转移病灶较前增多,余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于2013 年10月开始予以希罗达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具体为希罗达 1500mg bid d1-14 q21d+贝伐珠单抗 0.4g d1 q14d,共完成3周期上述全身化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继续以希罗达单药化疗处理为主,因患者手足综合症状明显,故改为希罗达连服14天,休息14天,共完成6周期单药希罗达治疗,于2014年6月复查提示肺内病灶较前增多,增多,于2014年7月开始改为多西他赛 50mg每周+环磷酰胺

800mg d1 每21天1周期,共完成2周期上述方案化疗,随后复查提示病情稳定,因考虑患者完成多程化疗,目前病情稳定,故于2014年10月改为氟维司群 500mg 每21天给药,于2014年12月复查CT检查提示右侧壁胸膜增厚并转移,范围较前增大,考虑局部病灶进展,故行胸腔灌注治疗,并继续原氟维司群治疗2周期,复查提示病情稳定。

2.讨论

氟维司群是一种ER拮抗剂,该药与TAM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它与ER有极强的亲和力,并能有效地降解ER受体蛋白,下调ER受体水平[1-2],王佳玉等[3]研究发现氟维司群的疗效与患者肺转移相关,肺转移者与无肺转移者CBR分别为55.6%和16.7%

(P=0.061),两者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且4例经氟维司群治疗获PR的患者均有肺转移。Robertson等[4]曾报道,氟维司群并不像传统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对内脏转移的疗效欠佳,该药在Her-2阳性及有内脏转移的乳腺癌中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CBR为44%)。本例患者乳腺癌出现脑、骨、双肺内、肝内多发转移,经放疗、TACE、二膦酸盐等治疗,除肺内病灶均稳定,但肺内病灶处于进展状态,在有效的化疗稳定的情况下,换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病灶稳定,12月后肺内病灶再次进展,换用化疗病情控制稳定后,再次采用氟维司群治疗6月余,出现胸膜转移病灶较前增多,予以局部灌注治疗后,继续采用氟维司群治疗2月,仍显示治疗有效。氟维司群的疗效是否与肺转移有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对于多程及多线治疗后或无法耐受治疗的患者,或者体力评分下降迅速的患者,病情进展后的治疗选择余地有限,前期采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后能有至少6月以上的病情稳定,一旦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出现进展后,后续的治疗模式能否结合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模式,如将氟维司群的治疗分为缓慢进展型、快速进展型以及局部进展型,如患者出现有症状或影像学多脏器的快速进展,提示内分泌治疗无效,需及时更换为其他治疗方案,如患者出现无症状性以及影像学检查单脏器如肺内病灶的进展,提示内分泌治疗仍有效,但需进行全身有效化疗稳定后,可继续使用氟维司群联合依维莫司等治疗,如患者出现脑转移或肝转移等局限性转移,其他病灶稳定的情况下,可采用局部放疗或TACE治疗,同时继续采用氟维司群治疗,而本例患者曾采用AI类药物治疗,失败后化疗,稳定后采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并能达到6月以上的稳定,再次出现局限的进展(胸膜转移病灶进展),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继续应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仍能显示至少2月以上的有效,对于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模式分型,能更有效的管理和治疗患者,但仍需要大型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因本例患者拒绝再次活检,如该患者能进一步行肝脏转移病灶或肺部转移病灶的活检,并行病理检查以及受体的分析,可能对该患者氟维司群治疗后进展后的治疗模式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佳玉,袁梵,马飞,梵英,张频,李青,徐兵河.氟维司群治疗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癌症杂志,2011,21(6):461-464.

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说明书

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说明书正文 [芙仕得药物名称] 通用名称:氟维司群注射液 商品名称:芙仕得 英文名称:FUIVeStrant InjeCtiOn 汉语拼音:FUWeiSiqUn ZhUSheye [芙仕得成份] 活性成份为:氟维司群, 化学名称为:7α?[9?(445,5,5■五氟戊基亚硫酰基)壬基]雌淄 -1,3,5(10)-三烯?3,17?卜二醇淇辅料为:乙醇96% ,苯甲醇,苯甲酸苯酯,^≡麻油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32H47F5O3S o 分子量:606.8o 其辅料为:乙醇96 ,苯甲醇,苯甲酸节酯,萬麻油

[芙仕得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黄色的澄明黏稠液体。 [芙仕得适应症] 本品可用于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后或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或是在抗雌激 素治疗中进展的绝经后(包括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雌激素受体阳性的 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芙仕得规格] 5mkO.25g 【芙仕得用法用量】 成年女性(包括老年妇女): 推荐剂量为每月给药一次,一次50Omg ,首次给药后两周时需再给予50Omg剂量。 儿童及青少年:因尚未确定本品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故 不推荐在该 年龄层中使用本品。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对于轻度至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酉千清除率≥30 mL∕min),无 需调整剂量。未在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酹清除率<30 mL∕min) 中评价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建议这些患者慎用(见(注意事项))。 旺功能损害的患者: 对于轻度至中度旺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由于在这些患者中

氟维司群的暴露可能增加,故应慎用本品。没有本品对于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研究资料(见(禁忌)、(注意事项)和(药代动力学))。 使用方法:臀部连续缓慢肌注两支5ml注射液(1?2分钟∕5ml),每侧臀部注射一支。 由于接近下面的坐骨裡经,在臀部肌肉外上象限注射本品时应谨慎。用 药指南: 由于接近下面的坐骨裡经,在臀部肌肉外上象限注射本品时应谨慎 (见(注意事项))O 注意:使用前不得对安全型针头(BD SafetyGlide Shielding HyPOdermiC NeedIe )进行高压灭菌。在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将手置于注射针之后。 每一支注射器的使用步骤: 由托盘中取出玻璃注射针筒,检查是否有破损。 撕开安全型注射器(SafetyGIide?)外包装。 用药溶液使用前应进行目测,确保无微粒物质或者变色。 直立握住注射器的有棱纹部分(C)O另一只手握住盖子(A )并小心地 前后翘起,直到盖子断开并可以被拉下,不要旋转(见图1) 5.沿笔直向上的方向取下盖子(A)O为了保持无菌,不要接触注射器尖 端(B)(见图2 ) 6?将安全针头连接到LUer-LOk接口并拧紧(见图3 ) 7.在垂直平面移动之前,检查针头是否已固定到LUer接口。 8 ?将保护罩由注射针处拔出,不得损伤针尖。

(讲解)process chemistry ——氟维司群

氟维司群:从实验室到商业规模的生产 摘要: 本文描述了氟维司群(在Faslodex中的活性成分)的商业规模生产的发展过程。它合成的关键步骤是有机铜试剂对甾体二烯酮的1,6加成的立体选择性,及接下来铜离子催化的A环的芳构化。本文也概括了处理非结晶性中间体的策略。获得能被接受质量的药物产品关键是取决于限制关键杂质的形成。讨论了这些杂质的来源及阻止或控制它们形成的策略。 引言 氟维司群6是‘Faslodex’的活性成分,是被证明了治疗晚期乳腺癌安全有效的雌激素受体下调剂。将药物设计为油状溶液并且作为长效的肌肉注射给药。它合成的关键步骤是有机铜试剂对甾体二烯酮的1,6加成的立体选择性,及接下来铜离子催化的A环的芳构化。生产出的氟维司群是亚砜旋光异构体,它们本质上具有一样的药理与毒理性质。 本文考虑了几个分子以不同顺序组装的潜在合成路径。19-去甲睾酮,1,1,9-壬二醇,7,及五氟戊醇,10都可以购买的(尽管很贵)并且都可以被假设为任一合成路径的起始原料。生产10的最有可能是从碘代五氟乙烷开始,但是碘代五氟乙烷由于容易挥发(bp13℃)及产生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含碘化合物造成合成10很难操作。对于最初的生产项目中10的供应是很难有保障的,所以明智的举措是将主要心思放在将这一关键的原料用在最经济的很成路线上并且最晚合成这一步。用来合成克级的氟维司群的合成路径涉及到硅基保护的1-溴-9-羟基壬烷及它对甾体二烯酮的共价加成的制备。 本条路径主要关注的内容是:(a)大规模生产10五氟戊醇的容易性问题,(b)用色谱法纯化几个非结晶性中间体问题,(c)在低温条件下,甾体二烯C7位取代物的合成,产生了以需要的以7α构型为主的产物(异构体比例为1.9:1)。最后产物通过结晶是除非色谱法以外的唯一纯化的方法,幸好出去了不需要的7β-异构体。 最后,建立了10五氟戊醇的生产,并且由于它的生产成本的下降,使其并不是选择合成路径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开始用的甾体原料是目前为止合成路径中所用的最贵原料,所以有必要关心利用这一原料最有效的方法。而通过甾体与有硫侧链的前组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因此减少了从甾体二烯到氟维司群的合成步骤。本文也研究和探讨了在含硫侧链加成到甾体二烯前的第二种合成路径。由于含硫侧链在反应条件下与烷基亚砜的不兼容性,使可供选择的有机铜催化的耦合反应的效果显著下降。第二种合成途径涉及比方法一更少的非结晶性中间体,发现在有机铜加成步骤能得到更大比列的7α与7β异构体比例(2.5:1对1.9:1),并且能显著提高昂贵的甾体原料的利用率。使第二种合成路径选择成为大规模合成的路径。 结果与讨论 第二种合成途径。在发展第二中合成途径中考虑选择硫醇作为取代合适的烷基衍生物的离去基团(例如甲磺酸酯基)来生产硫化物。由于五氟戊醇的相对易挥发性(112℃的沸点)及难闻,所以选择更小挥发性的化合物12 5-甲咪

氟维司群注射液Fulvestrant Injection-详细说明书及重点

【名称】通用名称:氟维司群注射液 商品名称:芙仕得 英文名称:氟维司群注射液Fulvestrant Injection 汉语拼音:Fuweisiqun Zhusheye 【成份】活性成份为:氟维司群, 化学名称为:7α-[9-(4,4,5,5,5-五氟戊基亚硫酰基)壬基]雌淄-1,3,5(10)-三烯-3,17-β-二醇;其辅料为:乙醇96%,苯甲醇,苯甲酸苄酯,蓖麻油 化学结构式: https://www.360docs.net/doc/be3131361.html,/drugref/ChemPreparationDetail/201511061119260782.png 分子式:C32H47F5O3S。 分子量:606.8。 其辅料为:乙醇96,苯甲醇,苯甲酸苄酯,蓖麻油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黄色的澄明黏稠液体。 【适应症】本品可用于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后或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或是在抗雌激素治疗中进展的绝经后(包括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规格】5ml:0.25g

【用法用量】成年女性(包括老年妇女): 推荐剂量为每月给药一次,一次500mg,首次给药后两周时需再给予500mg 剂量。 儿童及青少年: 因尚未确定本品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故不推荐在该年龄层中使用本品。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 对于轻度至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肌酐清除率≥30 mL/min),无需调整剂量。未在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 mL/min)中评价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建议这些患者慎用(见(注意事项))。 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对于轻度至中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由于在这些患者中氟维司群的暴露可能增加,故应慎用本品。没有本品对于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研究资料(见(禁忌)、(注意事项)和(药代动力学))。 使用方法:臀部连续缓慢肌注两支5ml 注射液(1-2 分钟/5ml),每侧臀部注射一支。 由于接近下面的坐骨神经,在臀部肌肉外上象限注射本品时应谨慎。 【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研究、上市后研究或自发性报告提供的全部不良反应信息汇总以下不良反应,最常见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反应、无力、恶心和肝酶(ALT、AST、ALP)升高。 以下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是基于下述研究中本品500mg 治疗组的合并安全性分析计算而得的:CONFIRM(D6997C00002 研究)、FINDER 1 (D6997C00004 研究), FINDER 2 (D6997C00006 研究)以及NEWEST(D6997C00003 研究,该研究用于比较本品500mg 剂量及250mg 剂量)。下表所列的频率基于所有报告的不良反应,无论研究者评估认为是否与治疗存在因果关系。 【禁忌】本品禁用于: 已知对本品活性成份或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见[注意事项]和[药代动力学])。本品含苯甲醇,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

《氟维司群注射液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氟维司群注射液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氟维司群注射液于2019年6月被国家卫健委列入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截至2020年7月,国内尚且仅有原研品获批上市。为缓解氟维司群注射液的临床供应短缺,加速仿制药上市,起草了该指导原则。 二、起草内容与说明 概述部分,说明氟维司群注射液制剂特点,明确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同时强调了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目前对于本品的观点和认识。 整体研究思路部分,首先强调参比制剂确定的重要性。其次,结合本品特点提出应通过药学与非临床研究证明仿制药与参比制剂一致,从而豁免人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最后再次申明仿制药研究需符合相关法规及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与参比制剂处方(辅料种类和用量)不一致的氟维司群注射液的研究与开发。 技术要求部分包括药学研究和非临床研究。 1.药学研究: 处方部分同各国注射剂仿制药的基本要求一致,明确所用辅料应按关联审评审批相关要求提供研究资料,并结合对

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情况等制定合理的内控标准,强调与参比制剂关键辅料(如蓖麻油)进行对比研究。 本品为油溶液,建议仿制药申请人关注生产过程中水分、氧气和光照控制。批量应符合《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试行)》。 仿制药的质量研究应符合注射剂的一般要求,结合制剂特点并参考文献(如EMA审评报告),建议关注仿制药与参比制剂在脂肪酸组成、黏度、释放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 稳定性研究建议关注反映油溶液质量变化和产品性能变化的相关指标,并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包材相容性和容器密封性研究。 本品临床使用情况(如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注射后贮库的形态等)可能影响药物的扩散和吸收,建议关注预充式注射器的性能、针管和针尖等材料部件、润滑油残留等。 2.非临床研究: 氟维司群注射液仿制药非临床研究内容包括制剂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本品制剂安全性应符合注射液的一般要求。结合氟维司群注射液的特点,本指导原则明确了本品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设计实施、考察指标和评价要求。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治疗的1例分析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治疗的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11T14:14:34.5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1期作者:王凡1 李培2 [导读] 对于多程、多线以及体力评分下降迅速的患者如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经综合判断后可选择内分泌的治疗。 (1新疆独山子人民医院肿瘤科新疆克拉玛依市 833699) (2新疆独山子人民医院外二科新疆克拉玛依市 833699)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程、多线治疗后的乳腺癌患者,探讨对于患者体力评分下降迅速以及后期可选择治疗的药物有限的情况下的治疗模式探讨。结果:该患者在氟维司群治疗进展后,根据进展的时间和形式,考虑为局部进展,在继续使用氟维司群的基础上再予以胸膜的局部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对于多程、多线以及体力评分下降迅速的患者如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经综合判断后可选择内分泌的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氟维司群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199-02 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构成比的32%,占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18%,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严重影响了女性健康和生命,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首选内分泌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首选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第三代AI类药物治疗失败后,采用氟维司群治疗有有效的戒酒治疗,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氟维司群耐药后的治疗模式,到目前为止仍无定论,本文报道一例多程治疗后氟维司群解救治疗进展的患者的治疗病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9岁,因“确诊乳腺恶性肿瘤17年”住院治疗,1998年发现右侧乳房包块,在外院行右侧乳房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具体的病理报告不详),并给予乳癌根治术及卵巢摘除术,术后不久开始局部放疗及化疗(具体的放化疗均不详)。定期随访,于2005年6月发现右乳癌术后化疗后肺、胸膜、骨转移,随后予以4周期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全身化疗,病情稳定后口服来曲唑治疗3年余,期间出现病情进展并口服卡培他滨化疗5周期,随后患者骨转移进展,并予以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3周期,因复查提示病情进展停药,于2008年口服希罗达化疗治疗11个周期,2009年12月复查发现病情进展并再次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2周期,因出现IV°骨髓抑制,无法耐受而终止上述化疗,2010年10月因出现病情进展,曾转新疆肿瘤医院就诊并改为口服易瑞沙处理,于2010年11月因发现左侧锁骨后方肿物,相关检查提示乳癌并左肩部转移以及脑转移,后行局部放疗,放疗结束后在2011年口服依西美坦治疗3月,随后检查发现病情进展,2011年3月29日改为口服特罗凯,4月后复查提示病情进展,随后改为诺维本单药化疗4周期,因其乳腺癌晚期肝脏多发转移,并于2011年12月7日在DSA下行肝动脉造影及灌注5-FU 1000mg+表柔比星 20mg+丝裂霉素 6mg化疗,上述治疗后肝脏病灶稳定,但肺部病灶进展,故更改为EC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于2011年12月26日开始采用表柔比星 100mg d1+ 环磷酰胺 900mg d1 q21d+贝伐珠单抗400mg q14d,共完成6周期化疗,随后复查提示病情稳定,于2012年8月开始采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具体为500mg 肌注 q28d,总共完成12周期治疗,于2013年9月14日复查提示肺内转移病灶较前增多,余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于2013 年10月开始予以希罗达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具体为希罗达 1500mg bid d1-14 q21d+贝伐珠单抗 0.4g d1 q14d,共完成3周期上述全身化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继续以希罗达单药化疗处理为主,因患者手足综合症状明显,故改为希罗达连服14天,休息14天,共完成6周期单药希罗达治疗,于2014年6月复查提示肺内病灶较前增多,增多,于2014年7月开始改为多西他赛 50mg每周+环磷酰胺 800mg d1 每21天1周期,共完成2周期上述方案化疗,随后复查提示病情稳定,因考虑患者完成多程化疗,目前病情稳定,故于2014年10月改为氟维司群 500mg 每21天给药,于2014年12月复查CT检查提示右侧壁胸膜增厚并转移,范围较前增大,考虑局部病灶进展,故行胸腔灌注治疗,并继续原氟维司群治疗2周期,复查提示病情稳定。 2.讨论 氟维司群是一种ER拮抗剂,该药与TAM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它与ER有极强的亲和力,并能有效地降解ER受体蛋白,下调ER受体水平[1-2],王佳玉等[3]研究发现氟维司群的疗效与患者肺转移相关,肺转移者与无肺转移者CBR分别为55.6%和16.7% (P=0.061),两者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且4例经氟维司群治疗获PR的患者均有肺转移。Robertson等[4]曾报道,氟维司群并不像传统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对内脏转移的疗效欠佳,该药在Her-2阳性及有内脏转移的乳腺癌中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CBR为44%)。本例患者乳腺癌出现脑、骨、双肺内、肝内多发转移,经放疗、TACE、二膦酸盐等治疗,除肺内病灶均稳定,但肺内病灶处于进展状态,在有效的化疗稳定的情况下,换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病灶稳定,12月后肺内病灶再次进展,换用化疗病情控制稳定后,再次采用氟维司群治疗6月余,出现胸膜转移病灶较前增多,予以局部灌注治疗后,继续采用氟维司群治疗2月,仍显示治疗有效。氟维司群的疗效是否与肺转移有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对于多程及多线治疗后或无法耐受治疗的患者,或者体力评分下降迅速的患者,病情进展后的治疗选择余地有限,前期采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后能有至少6月以上的病情稳定,一旦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出现进展后,后续的治疗模式能否结合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模式,如将氟维司群的治疗分为缓慢进展型、快速进展型以及局部进展型,如患者出现有症状或影像学多脏器的快速进展,提示内分泌治疗无效,需及时更换为其他治疗方案,如患者出现无症状性以及影像学检查单脏器如肺内病灶的进展,提示内分泌治疗仍有效,但需进行全身有效化疗稳定后,可继续使用氟维司群联合依维莫司等治疗,如患者出现脑转移或肝转移等局限性转移,其他病灶稳定的情况下,可采用局部放疗或TACE治疗,同时继续采用氟维司群治疗,而本例患者曾采用AI类药物治疗,失败后化疗,稳定后采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并能达到6月以上的稳定,再次出现局限的进展(胸膜转移病灶进展),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继续应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仍能显示至少2月以上的有效,对于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模式分型,能更有效的管理和治疗患者,但仍需要大型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因本例患者拒绝再次活检,如该患者能进一步行肝脏转移病灶或肺部转移病灶的活检,并行病理检查以及受体的分析,可能对该患者氟维司群治疗后进展后的治疗模式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佳玉,袁梵,马飞,梵英,张频,李青,徐兵河.氟维司群治疗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癌症杂志,2011,21(6):461-464.

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说明书

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说明书正文 【芙仕得药物名称】 通用名称:氟维司群注射液 商品名称:芙仕得 英文名称:Fulvestrant Injection 汉语拼音:Fuweisiqun Zhusheye 【芙仕得成份】 活性成份为:氟维司群, 化学名称为:7α-[9-(4,4,5,5,5-五氟戊基亚硫酰基)壬基]雌淄 -1,3,5(10)-三烯-3,17-β-二醇;其辅料为:乙醇96%,苯甲醇,苯甲酸苄酯,蓖麻油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32H47F5O3S。 分子量:606.8。 其辅料为:乙醇96,苯甲醇,苯甲酸苄酯,蓖麻油

【芙仕得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黄色的澄明黏稠液体。 【芙仕得适应症】 本品可用于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后或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或是在抗雌激素治疗中进展的绝经后(包括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芙仕得规格】 5ml:0.25g 【芙仕得用法用量】 成年女性(包括老年妇女): 推荐剂量为每月给药一次,一次500mg,首次给药后两周时需再给予500mg 剂量。 儿童及青少年: 因尚未确定本品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故不推荐在该年龄层中使用本品。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 对于轻度至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肌酐清除率≥30 mL/min),无需调整剂量。未在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 mL/min)中评价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建议这些患者慎用(见(注意事项))。 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对于轻度至中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由于在这些患者

中氟维司群的暴露可能增加,故应慎用本品。没有本品对于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研究资料(见(禁忌)、(注意事项)和(药代动力学))。 使用方法:臀部连续缓慢肌注两支5ml 注射液(1-2 分钟/5ml),每侧臀部注射一支。 由于接近下面的坐骨神经,在臀部肌肉外上象限注射本品时应谨慎。用药指南: 由于接近下面的坐骨神经,在臀部肌肉外上象限注射本品时应谨慎(见(注意事项))。 注意:使用前不得对安全型针头(BD SafetyGlide Shielding Hypodermic Needle)进行高压灭菌。在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将手置于注射针之后。 每一支注射器的使用步骤: 由托盘中取出玻璃注射针筒,检查是否有破损。 撕开安全型注射器(SafetyGlide?)外包装。 用药溶液使用前应进行目测,确保无微粒物质或者变色。 直立握住注射器的有棱纹部分(C)。另一只手握住盖子(A)并小心地前后翘起,直到盖子断开并可以被拉下,不要旋转(见图1)5. 沿笔直向上的方向取下盖子(A)。为了保持无菌,不要接触注射器尖端(B)(见图2) 6. 将安全针头连接到Luer-Lok 接口并拧紧(见图3) 7. 在垂直平面移动之前,检查针头是否已固定到Luer接口。 8. 将保护罩由注射针处拔出,不得损伤针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