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委婉语

委婉语的定义及起源
莫里哀说过:“ 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 ②美国语言学教授Edward Sapir也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③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委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对人类思想感情的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了解委婉语,首先要了解它的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汉语委婉语的定义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④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⑤由以上两种定义可见: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委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及发展
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恐惧,也是最大的恐惧来源。对生命,神灵,甚至有些现代科学都不能解释的东西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恐惧。但是当人们不得不谈论它们时,委婉语就应运而生了。死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什么场合,关于“死”一般都会借用其他的词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这时候委婉语实质上就成了禁忌语的变体,担负着重要的交际角色。
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遇到它时惧怕谈论它,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委婉词代替“死”。据调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上百种之多。中国古代,因为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关于“死”的委婉语也有所不同。由此我们可以从委婉语上一瞥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崩”,天崩地塌,国之大难,用来委婉表达帝王之死。“薨”,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用以婉指诸侯之死。“不禄”则专指士大夫等一般官吏之死。而现在,随着社会变迁,都已不用。多用安息、逝世、牺牲、长眠等。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会说话的人在与人交流时总是会带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这也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儒家文化

对汉语的影响非常之大。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儒家文化的一个突出思想就是“中庸”,说话不能太满,太绝。因此人们语言中更多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大文豪苏轼的好友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隐喻是构成汉语中委婉语的重要手法,占了一半以上。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构成方法有谐音(失心风),语义转换(白衣天使),借代(红脸、白脸)。“令堂”、“令尊”、“令爱”、“鄙人”、“犬子”和“贱内”等词语都是汉语委婉语中礼的体现。在人与人交流中,表达了对别人的尊敬和自己的谦虚。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殊性还产生了一些特定的委婉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一词已经产生,但是刘秀做了皇帝之后为避其讳,改“秀才”为“茂才”。又比如,明朝的人对元朝十分痛恨。所以将“元来”、“元由”改成了“原来”、“原由”。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说话办事都要求个“雅”字,以此来表示礼貌,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心理都未曾改变过。而正是这种“求雅”心理让委婉语的存在显得必不可少。一直以来,有关性、排泄、隐私等方面,人们常常把它们与 “粗俗”、“不洁”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是不可谈及的、难于启齿的字眼。因此这些方面的词多用委婉语,于是有了“去一号”、“方便一下”等词。其它领域不愿直说的字眼也可用委婉语表示,如“停尸房——太平间”、“身体有病——不舒服”、“没钱——囊中羞涩”、“傻——弱智”。这些委婉语表达的意思与原词一样,但它们力图掩饰、衰减、代替原词的直接和粗鄙,听起来更舒服一些,这与人的心理作用有关,显示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又如交通安全周期间,某市交通部门贴出标语:“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三十公里,可以欣赏本市的美丽景色;超过六十公里请到法庭作客;超过八十公里,欢迎管理本市设备最新的医院;上了一百公里,祝您安息吧!”标语以委婉的手法,告诫人们要按规定的时速行驶,否则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经常会用“富态”、“发福”等字眼来描述一个比较胖的人。而对残疾人我们也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委婉描述,比如“腿脚不方便”、“眼睛不好使”等等。
汉语委婉语的功能
1、避讳功能
我们知道委婉语是在禁忌语的

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所以委婉语的避讳功能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语言的产生以及发展是深受文化的制约的。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委婉语的避讳功能上体现得透彻。我们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这种思想也逐渐被淡化,但是由此而产生的委婉语却一直被沿用着,如“膝下荒凉”、“断了香火”等。委婉语的很多避讳功能其实是和很多禁忌观念有关的。某些禁忌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随着文化的传承,它们很难在人们的思想中消除。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委婉语的避讳功能是消极的、迷信的,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给予本能地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对于无法预料的旦夕祸福,人们总是采取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避讳功能的委婉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出生、死亡、衰老、疾病的委婉语。 这类词有很多,它们的存在不仅能使听者理解其意,并且也更容易在心里面接受。如:“聂耳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的写下他生命的休止符。”⑥其二是关于人体器官和人的生理行为的委婉语。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谈及这方面的事情时一般都很含蓄羞涩。从古至今,大都有关人体器官、生理现象等词汇在人们的观念里都是不洁甚至于难于启齿的事物。所以才会有古时候的“净房”、“官房”,现代的“洗手间”、“卫生间”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