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第三代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第三代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第三代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沈慕昌张岷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610023)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Cohn领导的研究组连续报道采用低温乙醇工艺从血浆蛋白中成功地分离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纯品的血液制品,以供临床应用。但后者不能作静脉输注,否则会产生严重副反应。一直到70年代初获得诺贝尔奖的Edelman , Orter报告抗体分子结构才搞清楚由于免疫球蛋白在提制过程中,有一部分产生聚合体,输入机体内有可

)。为解决ACA问题,而采用能激活补体,产生类过敏样的副反应,关键是抗补体活性(ACA

酶解法切除免疫球蛋白的恒区(Fc)或采用化学修饰的办法,所以,有静丙的第一代、第二代之称。以后经过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可以从血浆中制备出天然分子结构的单体,不存在ACA问题。按照WHO血液制品专家委员会的规定特性,可以完全符合要求,故称为第三代静丙,其功效安全性等均有明显的提高。

大规模临床使用静丙,国际上要比我国早一点,国产的静丙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投放市场。笔者从90年代中期连续3年征文活动中收到临床应用的论文、报告263篇。本文准备将应用的情况归纳一下,供临床专家和血液制品工作者参考。

一(药理学,免疫学作用机理:

第三代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病种广泛,疗效显著,与制品内包含各种特异效应

7×10分子发挥药理学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每克分子静丙内含10效应分子。

替代治疗提高血清中抗体水平:

1(增强调理作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具有与IgG高亲和力的受体(FcRI),尤其是IgG、IgG亚类起主要的调理作用。多形核白细胞发挥作用,也需要正常水平的抗体。 13

2(阻断传染的病毒,细菌与靶细胞结合;中和传染性抗原、病毒和超抗原。Rich、Takei等报告,IVIG含高滴度的抗链球菌性超抗原的抗体,能抑制T-细胞的反应。

3(竞争性结合网状内皮细胞Fc受体(FcR),阻断自身抗体包被的红细胞、血小板被吞噬、廓清。这是IVIG治疗ITP和继发于SLE的血细胞减少症有效的机制。

4(抗体的Fc可以和活化的Cb、Cb补体成分结合;IgG的碎片Fd和补体C3、C4形成34

异种二聚体,可以象海绵一样吸附活化的补体,并能抵抗补体的降解。这两种情况均可以防止补体介导的免疫损伤。如Basta等报告,输注IVIG可以保护补体介导的Forssman休克的豚鼠模型免于死亡,这机理对逆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特别重要。

5(改变免疫复合物(IC)的结构和可溶性:Tomino等证实肾活检样品和IVIG孵育可

1

溶解沉积在肾小球内的IC。这种效果对SLE的临床是有利的。Lin C.V等用IVIG治疗9例对类固醇和细胞毒治疗无效的肾病患者,减轻了蛋白尿,改善了肌酐的廓清。IVIG治疗清

s而在组织中沉积。当治疗时循环血液中积存大量抗除抗原,使过剩抗原不致形成的细小IC

体,抗体过剩时形成巨大的复合物,易被吞噬廓清。

6(增加末梢血中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Engelhard等用IVIG治疗ITP后末梢血中NK细胞数量增加。Finberg等报告IVIG治疗KD和顽固性癫痫时,抑制NK细胞着壁(margination),从而下调内皮细胞的活化和粘附分子的表达。

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1(抗独特型抗体中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的病理性自身抗体因为提制IVIG时的原料血浆来自有产妇、输血受体、年长者,他们较广泛表达公共的独特型抗体,都浓缩在制品中。Kaveriss、Rossi F. 等以IVIG治疗重症肌无力、SLE、ANCA血管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血友病抗FVIII因子的临床观察中,均发现含有抗独特型抗体。Silvestris等检查11种IVIG制品,发现均含抗DNA独特型抗体。Evans证实混合IVIG制品内含有抗DNA抗体的独特抗体,可以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和DNA结合。Ziegler等以IVIG治疗19例输HLA配型的血小板的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结果有13例持久性血小板康复,他们的血小板相关的IgG水平均下降。

2(调节细胞因子如Anderson等许多研究人员报告,IVIG治疗可抑制单核细胞合成和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如IL-1、 IL-2、TNF-α、IFN-γ。由于输注IVIG,使患病时高水平的这类细胞因子得到调节,并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可解释治疗KD病的早期效果如退热、减轻血管炎症。Achiron的理论,IVIG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和自身免疫动物模型的有效作用,是由于抑制T-细胞活化产生TNF-α的结果。IVIG治疗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少或继发性癫痫,输后IL-1R的拮抗剂和可溶性TNF-α的受体以及IL-6、IL-8、IFN-γ或TNF-α的水平很快升高,认为是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激动剂及拮抗剂的效果。IgG制剂中含有IL-1a、IL-6、IL-10、TNF-α、GM-CSF 高亲和力的多克隆自身抗体,以IgG1亚类为主,IgG4、IgG2不含抗IL-1a自身抗体。活动性SLE时IL-6水平高,IL-6是一种多嗜性细胞因子,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的分化因子。人体异常IL-6产生,会同时伴有自身免疫现象。IVIG能明显抑制丝裂原(PWM)刺激PBMCs产生Ig,强烈抑制IL-6、IFN-γ、IL-2、IgG mRNA的产

生和IL-6、IFN-γ蛋白的表达。KD急性期IL-1、TNF-α、INF-γ和IL-6水平升高,伴有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和调高粘附分子(AM)的表达。Furukawa等报告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升高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受损病人血清中sICAM-1较未受损者高,可以作为血管

2

炎症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SLE患者血清中sVCAM,sE,sP-选释素升高与病情活动有极好的相关性。有资料表明IVIG可抑制细胞因子分泌,内皮细胞活化和粘附分子表达。IVIG内含

-1抗体,IL-1R拮抗剂,可以减少内皮细胞活化和AM的表达。如KD细胞因子的拮抗剂如IL

经IVIG治疗后病情即缓解,血清中sE选释素和sICAM-1下降。多种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狼疮肾等肾组织内,肾小球上皮表达ICAM-1常伴有肾小管萎缩。如肾小管表达ICAM-1是伴有严重肾小球病变。现已证实驱动炎症细胞进入肾小球的最主要因素是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

(和其他细胞表面抗原之间的反应 IVIG制品内含T细胞受体β链(TCFR-Vb)的3

抗体,在SLE、RA和正常人已测到这些表位的抗体,随年龄表达增加,认为是自发机制,可以调节TCR表达和功能。如依赖T-细胞自身免疫葡萄膜炎的动物模型,经IVIG治疗降低了特异性自身抗体介导的T-细胞增生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二(临床应用

IVIG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等已为国内外许多临床专家研究证实。我们征集到的论文和临床报告,可以归纳为6个治疗领域:原发性、继发性免疫缺损;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血液病和

其他。斯坦福大学V. Strand调查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继发性免疫缺损感染亦有较为详细陈述。

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症

以B-细胞发育或功能异常者约占50~70%,骨髓造血干细胞缺损所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T-细胞,B-细胞联合缺陷)占10~25%。性联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系母亲X 染色体携带缺陷基因传给儿子,患儿反复发作结膜,咽部,皮肤,中耳,气管和肺部化脓性感染。

IVIG治疗,控制继发性感染为原则:正常人血浆中IgG为1250~1320mg/dL。输注IVIG以达到血清中总的IgG,400mg/dL,或血清中IgG水平比治疗前提高300 mg/dL,这样可以防止明显的感染或肺部损伤。IVIG治疗剂量200~600mg/Kg(体重)/次,每3-4周输注一次。

2( 继发性免疫缺陷

2(1 儿童爱滋病 1999年华盛顿特区总医院Olopoonia报告,IVIG治疗儿童爱滋病135例,剂量200mg/Kg体重,每月一次,明显降低中耳炎,支气管,肺,尿路和胃肠道炎症。Yap报告,IVIG治疗,不仅感染减少,而且保护CD4 T-细胞不受病毒侵犯,有利恢复免疫调节功能和降低死亡率。对伴有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感染者,IVIG的剂量可以加大。

2(2 严重感染的外科病人由于应激激素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性细胞

3

因子释放,机体免疫防御机能抑制。输注IVIG可以在手术日或术后48小时分别输400mg/Kg和200mg/Kg,必要时在第5天再输400mg/Kg。病死率从67%降到38%,感染性休克从33%降至7%。

2(3 心血管体外循环外科手术术后3天内IgG均有明显下降,输注IVIG配合抗生素治疗系最佳选择,尤其对多种抗生素过敏或有反应者。

2(4 早产儿败血症新生儿的B-细胞,经抗原刺激产生IgM,而合成IgG,IgA 受限制。早产小于34周,经胎盘从母体转输IgG水平很低,为4-6g/L,故受到的细菌感染常为致命的;B-细胞CD46配体与活化Th2的CD154作用分泌Ig,由IgD 转换成IgG,IgE,新生儿此作用很弱。产生IgG亚类中以IgG1,IgG3为主,缺少IgG2,IgG4,针对细菌性的抗体。

2000年郭俊良报告IVIG预防早产儿283例院内感染观察

住院(天) 体征消失(天) 治愈率(%) 好转率(%) 死亡率(%)

80 20 0 IVIG组(149例) 9.5?3.0 6.8?2.7

40 55 5 对照组(134例) 16.7?10.7 11.0?5.8

IVIG剂量为500~1000mg/Kg,用法:出生后3-5天,每天输注IVIG1.25g,以后改为每周输一次,直到出院。

3( 感染性疾病

3(1 反复呼吸道感染和经常性腹泻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应考虑IgG亚型缺陷。1983年WHO公布IgG1,2,4亚型缺乏,临床症状往往产生肺部感染和鼻窦炎。1998年Hokkiado医学院Sakiyama报告多中心研究结果,IVIG治疗IgG亚型缺乏,对反复感染症状的改善是有效的。

3(2 湖南和河北医大马素苓报告,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治愈率分别为90.9%和100%。

3(3 山东李萍等报告IVIG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26例,治愈21例(80.8%),好转5例(10.9%),总有效率91%,对照组仅68.6%。广东冯宁益报告,IVIG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27例,治愈率100%。

3(4 河北医大台俊现等报告,IVIG治疗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输注IVIG400~1000mg/Kg体重,连续2-5天,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者占2/3,第五天都恢复正常。

4

3(5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输注IVIG治疗 1990年美国洛杉矶,芝加哥以及欧洲等已采纳。山东医大王振先等亦采用IVIG400mg/Kg d,连用5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以消除病毒性抗原诱发CTL攻击靶(心肌细胞)和激活单核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并提出有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稳定性,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诱发脂质过氧化的损害。

( 自身免疫性疾病 4

4(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somlocytoponic Purpura, ITP) 1981年瑞典皇家儿童医院Imbach首次用IVIG治疗13例,400mg/Kg d,连续5天获得成功。近年来欧美许多国家都采用IVIG治疗儿童,成人的特发性,继发性,急性或慢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均有疗效。妊娠合并ITP,糖皮质激素治疗常失败,且有副作用。IVIG与激素比较:起效快;转为慢性少;副反应少等特点。

目前国内临床专家认为无论急性或慢性ITP,当患者有明显黏膜出血,内脏出血或疑有

9颅内出血,血小板低于10×10/L,手术前及分娩准备均应采取紧急治疗。输注IVIG400mg/Kg d,连用5天。输注IVIG之后可以输血小板1~2个治疗单位。由于采用这种“软切脾”的疗法,已很少采用紧急切脾术。

对难治性ITP,约30%ITP患者经激素,脾切除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者,可以采用IVIG400mg/Kg d连续输注5天,必要时重复1疗程。用后5-10天血小板上升,64%可超过

91010×10/L,83%可以超过5×10/L,持续约15日。也有采用小剂量疗

法:1000mg/Kg d用1天;800mg/Kg d用2天。

999妊娠合并ITP,血小板高于50×10/L或妊娠早中期血小板在30×10/L-

50×10/L均无

999症状,可观察病情,不需治疗;血小板低于10×10/L或为10×10/L-

30×10/L伴有出血症

999状,或晚期妊娠血小板为30×10/L-50×10/L应积极治疗。新生儿血小板数低于20×10/L或有临床出血征象应立即输注IVIG治疗。

99外科手术ITP患者,血小板高于80×10/L,术中出血的可能性不大。若低于50×10/L,

9会出现创面渗血过多或血肿形成,因此,术前24小时,必须使患者血小板达到70×10/L,术中或术后72小时应维持血小板在这一水平。增加血小板的方法,输注大剂量IVIG和血小板。

4(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 为儿童不明原因的急性脉管炎,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目前较多认为病原微生物毒素刺激产生超抗原免疫反应。免疫细胞激活后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1967年川崎富作首次报告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高达15-30%。

5

1984年Furusko首次应用IVIG治疗14例川崎病,对照组为APC。结果,IVIG 组发生CAA仅1例(7%),对照组为17%。

川崎病发病率为小儿急性风湿热的2倍,1986年Feigin报告亚洲人发病率为黑种人的3倍,为白种人的6倍。主要症状:持续高热,黏膜充血,指趾端皮肤红肿,后期呈膜样脱皮,皮疹多形性,淋巴结肿大等。

治疗:1990年起北京儿童医院应用IVIG治疗。其疗效统计:退热特快,减少后遗症,CAA发生率从50%下降到30%,巨大冠脉瘤降低至5%以下。

IVIG剂量:各地有所不同,北京,西安,深圳,成都,石家庄报告,400mg/Kg d,连用5天;1000mg/Kg d,用2天;2000mg/Kg d,用1天。这是1991年Newferger首次采用。成都,深圳,石家庄等地的结果表示,1000mg/Kg d,连用2天,性/价比高,推荐作为首选。

4(3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 Barre Syndrome, GBS) 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生,发病率约10/10万,似有地区季节性的趋势。以上下肢进行性对称性为特征的急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炎。

治疗:1992年荷兰Vander Meche报道147例GBS病人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血浆交换组(PE),血浆5-10ml/Kg,隔日一次,共5-7次;IVIG组400mg/Kg d,连输5天;IVIG+甲基强的松龙(MP)组。结果,按四周功能恢复:

PE组为34%;IVIG组为53%;IVIG+MP组为76%。

1996年,Sharshar报告IVIG治疗24例重症GBS,24-48小时肌力改善;其中20例(76.9%)1周后可以独立行走;有1例治疗3天后撤离呼吸器。

1998年,北京儿童医院刘天慈等报告,IVIG治疗65例结果,IVIG治疗可以缩短病程,缓解病情;发病至独立行走平均为94天(57-131天)。

IVIG治疗:400mg/Kg d,连输5天或400mg/Kg d,第一天输注,继而改为

200mg/Kg d,连用4天,以后改口服硫唑嘌呤。

据刘天慈报告认为,我国重型GBS病例为轴索型,是典型的节段型脱髓鞘病变的一种亚型。河北医大李春岩院士研究报告炎性脱髓鞘神经病新亚型,所以比国外报告症状重。空肠弯曲菌是致病因子之一。

4(4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 是一种神经肌肉突触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免法检查患者血清,70~90%有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

(AchR-Ab),主要IgG表型IgG1,IgG2为主,IgG3次之,也可检出IgM亚型。不同类型MG血清中AchR-Ab为一种多克隆,异质性抗体。不同亚成分致病作用不相同,故抗体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并不

6

一致。

2000年,张旻等报告,22例激素和胆碱脂酶抑制剂治疗无效的MG患者,IVIG 治疗100-200mg/Kg,每周1次,5-10次为一疗程。危重病例可1日1次,连用5天,以后改为每周1次。结果:起效时间平均为3.74?2.85d;最大效应时间为

10.88?5.15d。基本痊愈14例;显效6例;好转2例;近期有效率达90%。

1988年,许贤豪报告,1983-1998年治疗1400多例,IVIG剂量为400mg/Kg d,连用5-7天,有效率95%;其中显效55%;有效40%。

4(5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早期为发作-缓解过程,随后进入不可逆阶段。MS是中枢神经脱髓鞘病,病灶多发,归属自身免疫性疾病。靶抗原是髓鞘碱性蛋白。

Fugekes等治疗150例复发-缓解型MS(RRMS)持续2年,每月输注

IVIG0.15~0.2g/Kg,病情改善,稳定,复发率少。Achiron治疗40例RRMS,证明IVIG可以减少复发率。国内刘萍对150例RRMS进行一次为期2年随机对照试验:显示IVIG0.15~0.2g/Kg,每月1次,能明显降低RRMS的复发率。

据四医大栗秀初报告,IVIG治疗适用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以及各种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重症病人。

IVIG治疗剂量:200-300mg/Kg,每日或隔日2-3天治疗1次,连续3-5次。

4(6 风湿性疾病

4(6(1 抗磷脂抗体(APA)综合征常见于妇女,主要危害是反复流产,死胎,先兆子痫和动静脉栓塞。

4(6(2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主要累及骨骼肌,先软弱无力,疼痛,以后发生

萎缩,引起肌无力,行走困难,甚至出现吞咽及呼吸困难。如皮肤,肌肉同时受累,则面颈,肩胸,上臂等皮肤呈现水肿样紫红色斑疹,称皮肌炎。

4(6(3 系统性血管炎结节性动脉炎多见,男性多发于女性,为女性3-4倍。IVIG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及副作用。

4(6(4 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于20~40岁,女性为男性4倍。对称多发性关节

炎以中小关节受累明显。早期为红肿热痛,运动障碍,晚期关节变形变硬。可伴有关节外各种表现,如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等。病程长,多次缓解和加重。IVIG可以大大减少激素用量,关节症状和全身症状显著改善或缓解。

4(6(5 红斑狼疮多克隆B-细胞(CD5)活化,产生众多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

7

合物积累于器官及组织,致多系统疾病。其为结缔组织多种病的组合体,不仅累及皮肤,短时间内肾,心,脑,肺,肝胆和胃肠相继受损。

全球每年发病率420万,我国至少有100万,流行病学调查,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比为1:9。SLE感染是促发因素最重要的并发症。

4(6(6 风湿病的IVIG治疗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从妊娠5周起,每3-5周输注300-400mg/Kg,1次,直到分娩。皮肌炎,多发性肌炎:1000mg/Kg,1次,每月2次,平均应用4个月。系统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400mg/Kg d,连用5天。类风湿性关节炎:500mg/Kg,1次,每月2次,连用6个月。系统性红斑狼

疮:400mg/Kg,1次,每4周1次,连用1-2年。

北京儿童医院关凤岐,何晓琥等治疗狼疮危象合并重症感染,以及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者,均呈暴发或急性发作,同时伴有3个以上脏器受损,发热,高滴度抗核抗体,80%抗dsDNA,74%抗心磷脂(ACA)升高。共35例分成两个组:治疗组输IVIG400mg/Kg d,连续3-5天,加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

结果按Out活动积分表测定:治疗组20例,显效18例,有效0例,无效2

例,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北京协和医院张煊,唐福林,董怡等,用IVIG治疗SLE与MP冲击疗法,血清学对照研究,SLE评估DAI活动指数,包括常累及9个器官,24项临床指标经统计处理,结果:IVIG结合治疗比MP冲击,DAI降低有明显差异。SLE伴血小板减少,IVIG治疗比MP使血小板达到常值明显有缩短。狼疮肾不同治疗组之间没有差异。

4(7 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是多种肾小球疾病(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约占我国肾活检病人50%。该病多以肾病综合征和血尿为临床特征。其中IgA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0-40%。

狼疮肾(Lupus Nephritis, LN)和IgA肾病均属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的疾病,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副作用较多,如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继发性感染,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1994年,Fruncioni等给12例常规治疗无效病例,输注IVIG400mg/Kg d,连

用5天,每月重复1次,持续6-24月,11例获得临床明显改善,未见任何副作用。

Lin等治疗激素免疫抑制剂无效9例,输注IVIG,并作病理分析,肾小球沉积IgG明显减少,尿蛋白明显减少,血清肌酐、抗ds-DNA抗体降低。

中山医大莫樱等治疗29例,对照组33例,输IVIG200-400mg/Kg d,连用3~5天,以

8

后改为2.5~5g,每月1次,连输3-5个月。结果:LN活动指数1.11:2.30(6个月),1.07:2.11(12个月),P, 0.01。对比血尿,蛋白尿,ANA,抗DNA阴转,院

内感染率从66.7%降为27.6%。

治疗IgA肾病,输IVIG400mg/Kg d,共3天,每月1次,共3个月,以后改为每月输IVIG2.5g两次,到6个月。

5( 恶性血液病

IVIG应用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的本身,而是改善和控制并发症。

(1 抗感染这种病例由于免疫机能损伤或受到抑制,很容易继发感染,如采用激5

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更加重机体免疫机能的损害。长期应用抗生素非常容易产生耐药性,达不到控制感染的目的。输注IVIG可以获得优异的效果。

5(2 防止出血有减少或防止同种异基因血小板的免疫或破坏作用。

5(3 缓解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恶性血液病最终治疗手段是异基因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等。移植后产生GVHD的启动因子是供体的淋巴细胞,合理清除供骨髓中T-细胞可降低GVHD发病率。但是移植物衰竭发病率和白血病复发率增加。GVHD有抗白血病作用,降低白血病的复发率。重症自身免疫病与急性GVHD免疫病理特点相似,证明多价IVIG有效。

Sullvan等研究,移植后输IVIG500mg/Kg,每周1次,直到90天,以后每月输1次,直到1年,证实Winston的IVIG受体降低GVHD从?到?级,亦降低IP的死亡率。国内同济医院,同种异基因移植根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移植后采用IVIG治疗并设对照,术后+1,+8,+15,+22天输注IVIG20~25g/次。结果,IVIG 治疗组均健存,对照组半数病例生存期未超过半年。

5(4 防治巨细胞病毒(CMV)间质性肺炎(IP) 异基因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和CMV-IP是死亡的主要原因,IP约占37%,死亡率80%。多价IVIG或CMVIG和无环鸟苷合用可以明显改进IVIG治疗作用,CMV发病率从44.4%降为

5.8%,IP死亡率从50%降为5.8%。

Emanuel等采用输IVIG和病毒抑制剂治疗10例间质性肺炎,输

IVIG500mg/Kg,每2天1次,共10次,以后改为每周2次,再给予4周,同时合并使用病毒抑制剂。结果,10例间质性肺炎患者7例成活。

6( 其他

6(1 原发性癫痫有可能是免疫性疾病,常伴有IgG2,IgG4缺陷,易患病毒性脑

9

病,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Van Engelin近20年,368例难治性癫痫的IVIG治疗结果,输注

IVIG400mg/Kg d,连用5天,以后每2周输1次,共3个月,临床发作减少52%,脑电图改善45%。

6(2 哮喘,毛细支气管炎重庆医大杨锡强,成都儿童医院徐鸣等报告,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输注IVIG300-500mg/Kg,结果显示咳嗽,气促,哮喘症状和肺部哮鸣音消退时间明显缩短。IVIG治疗抗感染作用很强,疗效确切,为治疗感染与喘息性疾病提供有效的手段。

三(结论

根据征集到蓉生静丙263篇临床应用论文和报告,归纳为6个治疗领域前面作了一个简要介绍。经过IVIG治疗,疗效显著,耐受性好,作用机理也有较透彻的论述。近年内对IVIG的免疫调节的认识有较快的进展。免疫调节是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不仅有免疫应答,而且要识别并作出免疫耐受的反应。免疫调节领域涉及独特型抗体网络;促进或抑制T,B-细胞增生;分泌细胞因子,或其激动剂,拮抗剂;以及内皮细胞激活或抑制黏附分子表达等作用。IVIG临床应用副反应很少,一般都是自限性的。

但是, IVIG在各治疗领域疗效报告,多数病例数较少,缺乏严格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研究结果。提出这个问题,目的是希望临床专家进一步扩展较大范围的对照研究,获得更确切临床资料,并推广到常规临床应用中。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知识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不足,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批评、指教。

10

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

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NK 细胞在妊娠的免疫防御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RSA 患者体内,NK 细胞毒性及比例异常升高,而且与妊娠结局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IVIG治疗抗磷脂抗体阳性RSA 患者的机理可能为: 增加自身抗 体(抗磷脂抗体)的清除; 通过与B 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以及降调节受体,减少抗磷脂抗体的产生; 通过Fc 受体的阻断减少抗磷脂抗体对血小板的结合和激活。 IVIG 治疗同种免疫异常型RSA 的机制可能为:1.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进入机体,球蛋白的Fc 段与NK 细胞的表面抗原CD16 结合,部分阻断了病理状态下自身抗体的Fc 段与NK 细胞结合,从而抑制了NK 细胞的ADCC 效应,达到降低NK 细胞毒性的效果。2.IVIG 治疗有利于促使免疫系统Th1 细胞向Th2 胞转化。在正常妊娠过程中, Th2 细胞反应活性高于Th1 细胞活性。而RSA 患者体内,Th1/Th2 细胞比例失调,Th1 细胞占主导地位。Th1相关的细胞因子,如IL-2、INF-γ、TNF-α、β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体内是明显升高的。Th1 相关因子可以诱导NK 细胞增值活化,Th1细胞占主导地位,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也相应的升高,这样可部分解释RSA 患者NK 细胞毒性及比例都有所上升的现象。因此,IVIG 对NK 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也与Th1 细胞向TH2 细胞的转化,使可诱导NK 细胞增殖活化的Th1 细胞相关因子减少有关。 副作用:1:IVIG价格昂贵。因为是从人血中提取,属于血液制品。

所以,有传染疾病的可能。例如:肝炎,梅毒,HIV等。 2:极个别病人在输注时出现一过性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可能与输注速度过快或个体差异有关。上述反应大多轻微且常发生在输液开始一小时内,因此建议在输注的全过程定期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生命特征,要减慢或暂停输注,一般需要多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个别病人可在输注结束后发生上述反应,一般在24小时内均可自行恢复。 3:IgA缺乏患者,输注IVIG后可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IVIG时上课产生过敏反应,少数发生溶血,因此IgA缺乏症患者禁用。 4:有偏头痛史患者IVIG治疗易诱发头痛发作及发生无菌性脑膜炎。5: IVIG中含有蔗糖等稳定剂,易引起肾小管坏死,造成肾功能衰竭,因此IVIG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查肾功能。 6.输注过程中药多饮水。多小便。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静脉注射纯度级别人血浆丙种球蛋白(IgG)纯化流程

A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human immunoglobulin G solution for intravenous use K. Tanaka, E. Sawatani, Divis?o de Produ??o e Desenvolvimento Industrial, E.M. Shigueoka, Funda??o Pró-Sangue Hemocentro de S?o Paulo, S?o Paulo, SP, Brasil T.C.X.B. Campos, H.C. Nakao, G.A. Dias, R.K. Fujita and F. Arashiro Abstract Correspondence Immunoglobulin G (IgG) of excellent quality for intravenous use was Key words K. Tanaka obtained from the cryosupernatant of human plasma by a chromato-?Immunoglobulin G Divis?o de Produ??o e production graphic method based on a mixture of ion-exchange, DEAE-Sepharose Desenvolvimento Industrial ?Hemoderivate production FF and arginine Sepharose 4B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a final Funda??o Pró-Sangue Hemocentro ?Intravenous gamma purification step by Sephacryl S-300 HR gel filtration. The yield of 10 de S?o Paulo globulin production experimental batches produced was 3.5 g IgG per liter of plasma. A Av. Enéas C. Aguiar, 155, 1o andar ?Industrial chromatography 05403-000 S?o Paulo, SP solvent/detergent combination of 1% Tri (n-butyl) phosphate and 1% ?Downstream process Triton X-100 was used to inactivate lipid-coated viruses. Analysis of the final product (5% liquid IgG) based on the mean for 10 batches Publication supported by FAPESP. showed 94% monomers, 5.5% dimers and 0.5% polymers and aggregates. Anticomplementary activity was 0.3 CH50/mg IgG and prekallikrein activator levels were less than 5 IU/ml. Stability at 37o C for 30 days in the liquid state was satisfactory. IgG was stored in flasks (2.5 Received April 28, 1998 Accepted August 18, 1998 g/flask) at 4 to 8o C.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1997 Pharmacopée Européenne. Introduction or purification by ion-exchange and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4,5). The IgG is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liquid or lyo-lated from human plasma in the 1940’s and philized immunoglobulins G (IgG) are pro-1950’s by the method of fractionation with duced from pooled human plasma from a cold ethanol of Cohn and Oncley (2,6,7) was large number of donors, usually more than suitable for intramuscular use and could not one thousand, so that a wide variety of anti-be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because of bodies will be present in the product (1).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疗法

【编号】B2.6.2.41 【名称】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疗法 【别名】IVIG 【适应证】 免疫球蛋白是由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分支中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具有抗原特异性的免疫物质。其应用于临床已有近50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用大剂量人血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获得良效。由此,该疗法引起广泛兴趣,并渐应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为一些难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1.重症肌无力 2.格林-巴利综合征 3.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 4.多发性硬化(MS) 5.癫痫 6.多发性肌炎 7.病毒性脑炎 【禁忌证】 对IVIG过敏反应者。 【准备】 1.向病人解释治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消除顾虑,争取配合。 2.诊断明确,严格掌握适应症。 3.建立静脉通道,便于用药。 【方法】 1.机理 研究证实在不同的IVIG治疗应用中可能有不同的机理,包括:①对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的替代治疗;②特种被动免疫;③特种炎症和/或免疫失调的治疗。 具体环节可能有:①大剂量Ig与患者体内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丧失抗原递呈功能,中断免疫反应;②大剂量Ig可中和患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③大剂量Ig与患者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于靶组织部位,从而起到保护作

用;④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浆细胞产生自身抗体;⑤使T8升高,抑制NK细胞的功能;⑥充当活化补体成分的受体,防止补体介导性免疫损害;⑦Ig有直接修复髓鞘的功能。 2.临床应用 (1)重症肌无力:研究表明,IVIG可导致神经功能的改善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降低。对全身型和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效果更好。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为重症、难治的重症肌无力病人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疗法。 常用量:200~400m g/k g/日,每日1次,共用5~7天。 (2)格林-巴利综合征:为一种免疫反应疾病。特别对重症病例,IVIG可迅速改善症状,明显缩短恢复时间,使病情得到缓解,尤其适用于激素无效或因副作用而不适合应用激素者。 常用量:150~500m g/k g/日,共3~5天。 (3)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IVIG可促进病情恢复,并可改善因长期应用激素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用法:200~400m g/k g/日,连用5天,部分需间断IVIG以维持疗效。 (4)多发性硬化(MS):IVIG可明显改善病情及症状体征,对严重病情恶化发展的病人,应用IVIG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可得到迅速好转,并可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复发时程度。 用法200~400m g/k g/日,连用3~5天,以后每2月1次。 (5)癫痫: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某些癫痫患者存在免疫状态异常现象,IVIG 通过免疫调节机制而起到治疗作用。低温乙醇处理后的人血免疫球蛋白含有补体结合的Fc段,具有较好的抗惊厥作用。对于某些与免疫缺陷相关的癫痫,IVIG 可直接作用于病因。 常用量:20~40ms/k g/次,连用50~60日;亦可采用200~400m g/k g/次,第1周3次,以后每周1次,共6~7次;尚可采用400m g/k g/日,分别在第1、15、21天静脉滴注,多数病例在治疗2月内发作完全控制。 (6)多发性肌炎:对激素无效的病例可用。 剂量:200m g/k g/日,每月连续用2天,坚持半年,可促进症状恢复。 (7)病毒性脑炎:在常规治疗(脱水降颅压、降温止痉、激素、抗生素及对症

丙种球蛋白自费使用谈话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自费使用谈话记录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住院号:床号: 患者现病情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该药主要作用机理: 本品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另外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和独特型抗体能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所以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经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对抗体内存在的异常免疫反应。 该药主要适应症: 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 2.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 4. 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具有异常免疫反应的疾病。 该药主要不良反应: 1. 输注时出现一过性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可能与输注速度过快或个体差异有关。上述反应大多轻微且常发生在输液开始一小时内,因此建议在输注的全过程定期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生命特征,必要时减慢或暂停输注,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 2. 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 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 该药使用主要禁忌: 1.对人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 2.有抗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 主要注意事项: 1.患者使用该药后不能保证一定对现病情治疗有效,甚至可能完全无效。 2.该药使用需要自费,且费用昂贵。 3.该药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任何不适需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及时判断、处理。 4.该药静脉滴注一般5天为一个疗程,可能需要重复使用多个疗程,方能有明显疗效。 以上该药(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使用的不良反应、风险、注意事项以及需要全自费使用等情况已详细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其表示知情理解,并表示对使用注意事项已充分理解,并经过充分考虑,决定自费使用该药治疗,特签字为证:

最新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区别

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区别 冯媛

《离骚》理解性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包含

父亲对自己美好期望并给自己取美好名字的句子是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3、我们可以从《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5、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的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6、《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7、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8、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9、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0、屈原在《离骚》中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体现其对人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儿科的应用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 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治疗50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 1 抗感染 IVIG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抗原多种功能,IVIG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2.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IVIG直接抑制未成熟T细胞的成熟和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炎性介质(IL -2.3.4.5.10和TNF-a)的分泌与产生,IVIG中有特异性抗IL-1、LI-6、IL-8和TNF抗体,可直接中和这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其血中浓度下降IVIG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吞噬细胞不被激活,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3.免疫调节作用 IVIG对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大量IgG可与患者血中抗原结合,改变其比例,使免疫复合物分子变小,不易沉积,从而避免补体激活沉积后产生的免疫性血管内炎症故IVIG在临床上可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 二、丙种球蛋白的投药方法 1.目前主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 2.肌肉注射其容量有限,并起效缓慢,局局部刺激性大,现多不用。 三、IVIG的临床应用 1.细菌感染性疾病 a.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 早产儿因胎盘转移输送的母体IgG不足,血清IgG水平较低,故可考虑用IVIG 预防治疗 方法:新生儿细菌感500mg/kg.d,每周一次。共4次 早产儿细菌感染500-750mg/kg.d.每2周1次,共3次 b.烧伤脓毒败血症 细菌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是导致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烧伤面积的烧伤后的时间在关,烧伤后48小时内IgG水平下降,主要与IgG的分解有关,而与合成速度无关。 常用剂量为400mg-750mg/kg.d 2.病毒感染 a.巨细胞病毒感染 IVIG能防止或缓解病毒感染,尤其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为著 常用方法400-500mg/kg.d,每周1次,连用4-8周

抗体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体药物的临床应用 以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主体的抗体工程药物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一方面,随着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将发现与确定越来越多新的与疾病相关的分子靶点,而与这一发展相适应的、具有高度特异性、针对疾病相关分子靶点的抗体药物将被陆续研制成功;另一方面,抗体药物用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感染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受到广泛关注。日前,在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共同在深圳主办“抗体靶向药物研究与临床应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这一前沿领域中的成绩、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共同推动我国抗体药物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发展。 自抗体被发现以来,人们有计划地对抗体基因序列进行改造,使抗体及其相关产品在多种疾蓑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述了抗体改造研究经历的3个不同阶段,即免疫血清学研究阶段、单克隆抗体研究阶段和基因工程抗体研究阶段,以及抗体的研究现状。 抗体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抗体的2条重链和2条轻链根据氨基 酸序列变化程度分为V区和C区,其抗原结合特异性主要由V区中高度变异的超变区决定,3个超变区共同形成1个抗原决定簇互补的表面,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wrminingregion,CDR).抗体的改造研究过程经历了免疫血清学研究、单克隆抗体研究和基因工程抗体研究3个不同阶段。 开发多功能抗体 正如沈倍奋院士所言,制备双功能和多功能抗体是对治疗性抗体进行结构改造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研究人员目前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 SM-FL双功能抗体SM5-1是一个新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肿瘤靶向治疗单抗。Flt3配体(FL)是一种能够刺激早期造血的细胞因子,可促进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为了克服单抗用于恶性肿瘤治疗中出现的肿瘤不能彻底治愈的问题,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郭亚军教授说,他们设计构建了SM5-1人源化抗体和FL的双功能抗体分子,并使其在CHO细胞中获得了高效表达。 体外实验表明,SM-FL双功能抗体具有与FL相似的扩增人脐血CD34+细胞的作用,并能有效地诱导人肝癌细胞、黑素瘤细胞凋亡,提示所构建的双功能抗体同时具有SM5-1单抗和FL的双向功能。深入研究表明,与单纯应用SM5-1单抗或/和FL相比,双功能分子的抗肿瘤作用明显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双功能抗体激发机体产生了有效的抗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力”,对肿瘤复发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郭亚军教授强调,这种治疗药物模式亦可应用于其他的抗肿瘤单抗,使其治疗效果显著增加。 (scFv)2VH型单链抗肿瘤三特异抗体北京安波特基因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王祥斌博士等将抗CEA单链抗体、抗CD3单链抗体和抗CD28单域抗体串联融合,构建了一种(scFv)2VH型单链抗肿瘤三特异抗体(抗CEA/CD3/CD28scTsAb)。由于提供辅刺激信号的抗CD28单域抗体亲和力较弱,该三特异抗体有可能克服非

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1.什么是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2..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生理作用 3.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提取工艺 4.白蛋白国内外市场分析 5.白蛋白国内外研究和发展趋势 1.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 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2. 3.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 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 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 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水肿。 (2)血浆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可逆地结合形成易溶 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由此可见白蛋白属于非专 一性的运输蛋白,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救命药白蛋白告急! 目前,白蛋白的唯一来源是人类血浆,由于血液资源有限,加上艾滋病、肝炎等血液传染病的威胁,白蛋白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近几年我国各大主要城市、医院相继出现了白蛋白告急的情况,迫使国家出台了多种限制性措施,同时也导致了救命药白蛋白进入走私和黑市高价交易等畸形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血液资源的进一步紧张,白蛋白的紧缺状况将日益严峻。 5.白蛋白:目前白蛋白的价格已经纳入国家法定定价,它有国家发改委来进行制定最高的零 售价格。如国内生产的20G(冻干粉)/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609 元,白蛋白价格国内生产的10g:50ml/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360元。 6.人血丙种球蛋白:别名:普通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球、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7.人血球蛋白的生理作用:本品为专供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以低温乙醇法从健康 人鲜血浆分离制备的制品,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有补充抗体和免 疫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多种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主要 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水痘等,也可用于其 他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8.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中抗体含量随来源人群的免疫状态、身体素质、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居住环境、遗传因素的不同而异,其适应证也是有限的,仅对下述疾病的防治有效。1. 预防麻疹自前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已很少用丙种球蛋白。 2. 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后7~1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保护时间4~8周,对已发病者无效,也不能预防乙型肝炎。 3. 预防脊髓灰质炎由于活疫苗糖丸的普遍应用,已基本不用丙种球蛋白。但对未接受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病毒安全性概况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病毒安全性概况 黄丽花 (广西百色市卫生防疫站,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非甲非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安全性 文章编号:1003-1383(2004)03-0284-03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识码:A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 IG)作为治疗各种自身免疫病、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症、防治获得性免疫缺陷者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已为国内外许多临床工作研究者证实,并将IV IG归纳为6个治疗领域。然而,随着Lane1对输注IV IG后发生非甲非乙肝炎传播的首次报道后,多个国家多个制造厂家的数批IV IG输注后引发上千例非甲非乙肝炎传播也相继报道,IV IG的病毒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发现,IV IG传播病毒性疾病可能与IV IG的分离纯化工艺;原料血浆的病毒性抗原、抗体筛选;IV IG生产工艺中病毒灭活工艺的加入及灭活方法的选择等密切相关。 可经血与血液制品传播的病毒 1.丙型肝炎病毒 Y ap2报道10多年时间来发生IV IG 输注后传播HCV的几种IV IG制剂中包括试验产品和正式产品。首次由Lane1报道的是英国Herts血液制品实验室(BPL)的一批试验IV IG,它采用低温乙醇分离后加入Sephadex2G25凝胶过滤纯化,最终加入人血白蛋白作为稳定剂后冻干而成,该批试验IV IG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在临床使用中接受输注的12人均发生了非甲非乙肝炎的感染3;随后Baxter中试工厂生产的两批试验IV IG4和瑞典K abi公司生产上市的IV IG产品G ammonativ5,均采用低温乙醇分离加DEAE2Sephadex凝胶过滤纯化,也有输注者发生非甲非乙肝炎感染事件。上述产品尽管在回顾性调查中均未找到发生输注后非甲非乙肝炎传播的确切原因,但是很明确的一点是产品在生产中均未加入特定的病毒灭活步骤。其次是由苏格兰国家输血机构(SNB TS)采用低温乙醇分离加低p H和酶处理生产的一批IV IG,输注者中同样发生了非甲非乙肝炎感染的病例6,根据推测其原因可能与生产过程中执行GMP的失败有关。IV IG中发生HCV传播例数最多的产品是东德7和以色列输血协会(B TSB)8生产的抗2D IV IG,由于高效价的抗2D血浆来源短缺,两者均采用了收获率较高的分离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柱层析替代低温乙醇分离的方法)进行小规模的特异免疫血浆的分离。回顾性调查已证实,在为数较少的抗2D免疫血浆的供血者中有个别发生过急性HCV感染,其中东德的两名供血者因接受了HCV感染的Rh 阳性红细胞免疫而致HCV,在以色列的供血者中一例也发生过HCV感染。未经筛选的HCV感染血浆导致小规模混合血浆的HCV含量较高,而分离过程又不足以灭活和去除其中HCV,加上在生产工艺中未加入特定病毒灭活步骤,由此导致多批污染制品在上千例接受者中发生多例的HCV感染。十多年时间的跟踪调查证实两种抗2D IV IG均使接受输注者中大约60%的病人发生HCV感染9,事实表明分离工艺的选择对于原料血浆中病毒的去除和灭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IV IG输注后发生HCV传播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各国血液制品生产厂家开始对原料血浆进行抗2HCV 筛选,采取这一措施的确对降低原料血浆中HCV负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抗2HCV筛选是否会去除血浆中HC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一直是受到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有研究发现, HCV外膜蛋白的抗体通过封闭HCV的吸附对其产生一定的中和作用,从而使HCV在IV IG分离过程中被去除,但是由于HCV RNA的高变异性,使这种中和抗体在临床上不能显示其对HCV感染的有效保护10。有报道认为原料血浆中抗2HCV的去除,可能改变在IV IG分离过程中HCV在各组分中分布特性11,对分离过程中HCV的去除产生一定影响。抗2HCV筛选毕竟不是HCV病原学检测,但随着HCV2 RNA检测工作的进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供血者中采用更为灵敏、特异和快速的HCV2RNA检测将会变成现实。 2.人类细小病毒B19 人类细小病毒B19可污染血浆和血液制品而引起慢性病毒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由于该病毒为非脂包膜病毒,具有耐热、抗理化处理的特性,因此目前尚无稳定可靠的方法对其灭活,并有经凝血因子传播B19病毒感染的报道。采用PCR检测免疫球蛋白时发现,在经SD灭活处理的IV IG中的B19病毒DNA阳性率较高,而在经低p H处理、酶处理和巴氏消毒处理的IV IG中则未检出该病毒12。尽管如此,目前尚无资料表明PCR检测阳性的IV IG具有感染性。中和性抗2B19抗体可阻止病毒与细胞的结合,但是否具有对B19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有资料报道IV IG的分离过程对B19病毒具有去除作用,但不同工艺对该病毒的去除有较大差异13。尽管到目前为止经输注IV IG致病毒感染尚未见临床报道,但在IV IG制品中检出B19病毒DNA的情况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建立原料血浆中B19病毒的筛选方法以及采用适宜的病毒灭活工艺对于提高IV IG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巨细胞病毒(CMV) ①HAV属非脂包膜病毒,SD方法不能对其有效灭活,曾有报道经SD灭活的 作者简介:黄丽花(1966-),女,广西田阳县人,主管技师。 ? 4 8 2 ?Y oujiang Medical Journal2004,Vol.32No.3

人血丙种球蛋白

人血丙种球蛋白 *导读: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又名Bruton。…… 人血丙种球蛋白(别名:普通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球、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Human Normal Immunoglobulin (Human Normal γ-Globulin) 【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专供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以低温乙醇法从健康人鲜血浆分离制备的制品,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有补充抗体和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多种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主要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水痘等,也可用于其他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剂量与用法】 预防麻疹,仅用于未注射过麻疹活疫苗而又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的儿童,一般在接触麻疹病人5日内肌注效果较好,超过7日仅可减轻症状。用量 0.2ml~0.3ml/kg。或5岁以下注射5ml,6岁以上最高不超过10ml。预防传染性肝炎,最好于接触后5日内注射,最多不超过15日,用量为儿童0.1ml~0.2ml/kg,成人3ml~6ml/次,可起到延长潜伏期、减轻症状和防止发病的作用,1次注射的有效期为4~6周。治疗传染性肝炎,肌注,5ml~

6ml/次,6日1次,6次为1疗程,也可每日或隔日注射。 【副作用】 1 注射部位有发红、疼痛、硬结。 2 偶见暂时性红斑、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及休克等过敏反应。 3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 4 上述剂量均为血清丙种球蛋白(含蛋白10%)的剂量,如用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应按比例增加。本品仅供肌注。 【规格】注射剂:肌注用10%3ml(300mg), 1.5ml(150mg). 冻干低pH静注用2.5g, 1.5g. 【类别】免疫增强剂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年级:大三 专业:护理 学生姓名:袁飞燕 指导老师 姓名:雷欢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袁飞燕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6例,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B组。实验A组(28例),在常规阿司匹林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B组(28例),采用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B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6例川崎病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早期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同时也明显的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其次针对疾病特点实施科学护理,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阿司匹林;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由日本川崎富首先报道,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临床发现为发热伴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样舌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也是属于小儿后天性心脏病重要诱发原因。因此,儿科临床必须加强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传统治疗多采用阿司匹林,随着丙种球蛋白的研发,两者相联合可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则迅速在临床中应用。笔者我选取我科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其中28例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科川崎病患儿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平均为 2.4岁。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A组(28例)和B组(2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治疗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第三代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第三代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沈慕昌张岷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610023)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Cohn领导的研究组连续报道采用低温乙醇工艺从血浆蛋白中成功地分离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纯品的血液制品,以供临床应用。但后者不能作静脉输注,否则会产生严重副反应。一直到70年代初获得诺贝尔奖的Edelman , Orter报告抗体分子结构才搞清楚由于免疫球蛋白在提制过程中,有一部分产生聚合体,输入机体内有可 )。为解决ACA问题,而采用能激活补体,产生类过敏样的副反应,关键是抗补体活性(ACA 酶解法切除免疫球蛋白的恒区(Fc)或采用化学修饰的办法,所以,有静丙的第一代、第二代之称。以后经过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可以从血浆中制备出天然分子结构的单体,不存在ACA问题。按照WHO血液制品专家委员会的规定特性,可以完全符合要求,故称为第三代静丙,其功效安全性等均有明显的提高。 大规模临床使用静丙,国际上要比我国早一点,国产的静丙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投放市场。笔者从90年代中期连续3年征文活动中收到临床应用的论文、报告263篇。本文准备将应用的情况归纳一下,供临床专家和血液制品工作者参考。 一(药理学,免疫学作用机理: 第三代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病种广泛,疗效显著,与制品内包含各种特异效应 7×10分子发挥药理学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每克分子静丙内含10效应分子。 替代治疗提高血清中抗体水平:

1(增强调理作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具有与IgG高亲和力的受体(FcRI),尤其是IgG、IgG亚类起主要的调理作用。多形核白细胞发挥作用,也需要正常水平的抗体。 13 2(阻断传染的病毒,细菌与靶细胞结合;中和传染性抗原、病毒和超抗原。Rich、Takei等报告,IVIG含高滴度的抗链球菌性超抗原的抗体,能抑制T-细胞的反应。 3(竞争性结合网状内皮细胞Fc受体(FcR),阻断自身抗体包被的红细胞、血小板被吞噬、廓清。这是IVIG治疗ITP和继发于SLE的血细胞减少症有效的机制。 4(抗体的Fc可以和活化的Cb、Cb补体成分结合;IgG的碎片Fd和补体C3、C4形成34 异种二聚体,可以象海绵一样吸附活化的补体,并能抵抗补体的降解。这两种情况均可以防止补体介导的免疫损伤。如Basta等报告,输注IVIG可以保护补体介导的Forssman休克的豚鼠模型免于死亡,这机理对逆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特别重要。 5(改变免疫复合物(IC)的结构和可溶性:Tomino等证实肾活检样品和IVIG孵育可 1 溶解沉积在肾小球内的IC。这种效果对SLE的临床是有利的。Lin C.V等用IVIG治疗9例对类固醇和细胞毒治疗无效的肾病患者,减轻了蛋白尿,改善了肌酐的廓清。IVIG治疗清 s而在组织中沉积。当治疗时循环血液中积存大量抗除抗原,使过剩抗原不致形成的细小IC 体,抗体过剩时形成巨大的复合物,易被吞噬廓清。

新冠病毒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否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增强新冠病毒患者的免疫系统

SARS-CoV-2, COVID-19 和免疫相关文献3——新冠病毒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否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增强新冠病毒患者的免疫系统 Title:Coul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Collected fromRecovered Coronavirus Patients Protect againstCOVID-19 and Strengthen the Immune System ofNew Patients? (新冠病毒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否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增强新冠病毒患者的免疫系统)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IF:4.556 auther and team: Samir Jawhara,University of Lille, F-59000 Lille, France publish time: 25 March 2020 摘要 中国武汉出现的新冠状病毒引起的人严重呼吸道感染(COVID-19)已经成为了全球卫生健 康问题。大多数冠状病毒感染动物,但可以进化成跨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的菌株。目前, 还没有针对COVID-19的单一特异性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疗法。最近,我们发现静脉注射免 疫球蛋白(IVIg)可以减少肠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并消除小鼠肠道中机会性人类真菌病原体 白色念珠菌的过度生长。免疫治疗与IVIg可用于中和COVID-19。但是,如果从同一城市或周 边地区的COVID-19康复患者中收集免疫IgG抗体,以增加中和病毒的机会,IVIg的效果会更 好。这些免疫IgG抗体将增强新感染患者的免疫应答,对COVID-19具有特异性。可以使用不 同的程序从康复的冠状病毒患者的免疫IgG血浆中去除或灭活任何可能的病原体,包括溶剂/洗涤剂、60℃热处理和纳滤。总的来说,在疫苗等更有力的选择出现之前,免疫IgG抗体结 合抗病毒药物的免疫治疗可能是对抗COVID-19的替代治疗方法 关键词 冠状病毒;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ncov - 2019;病毒 正文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中国武汉的出现,引发了严重的人类呼吸道感染,已成为全球健 康问题。大多数的冠状病毒感染动物,但也可以进化成毒株感染人类。最近,我们发现静 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以降低肠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消除小鼠肠道中机会性人类白念 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过度生长,这与促炎介质的下调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上调有关 【1】。 冠状病毒是属于冠状病毒科家族的有包膜的正链RNA病毒【2】。包膜固定的刺突蛋白通过 与宿主受体结合,融合病毒和宿主细胞膜,促进冠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RNA全基因组

最新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应用资料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在儿科的应用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20 世纪80 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 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 治疗50 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 1 抗感染 IVIG 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 抗体。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 抗原多种功能,IVIG 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 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2. 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IVIG 直接抑制未成熟T 细胞的成熟和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炎性介质(IL-2.3.4.5.10 和TNF —a)的分泌与产生,IVIG中有特异性抗IL —1、LI - 6、IL —8和TNF抗体,可直接中和这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其血中浓度下降 IVIG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以及相应的细 胞因子结合,吞噬细胞不被激活,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 3. 免疫调节作用 IVIG 对T、B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大量IgG 可与患者血中抗原结合,改变其比例,使免疫复合物分子变小,不易沉积,从而避免补体激活沉积后产生的免疫性血管内炎症故IVIG 在临床上可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 二、丙种球蛋白的投药方法 1. 目前主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 2. 肌肉注射其容量有限,并起效缓慢,局局部刺激性大,现多不用。 三、IVIG 的临床应用 1. 细菌感染性疾病 a. 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 早产儿因胎盘转移输送的母体IgG 不足,血清IgG 水平较低,故可考虑用IVIG 预防治疗方法:新生儿细菌感500mg/kg.d, 每周一次。共 4 次 早产儿细菌感染500—750mg/kg.d. 每2周 1 次,共 3 次 b. 烧伤脓毒败血症 细菌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是导致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烧伤面积的烧伤后的时间在关,烧伤后48 小时内IgG 水平下降,主要与IgG 的分解有关,而与合成速度无关。 常用剂量为400mg-750mg/kg.d 2. 病毒感染 a. 巨细胞病毒感染 IVIG 能防止或缓解病毒感染,尤其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为著常用方法400 —500mg/kg.d, 每周1 次,连用4—8 周 b. 其它病毒感染 IVIG 对埃可病毒、EB 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的感染有治疗作用,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常用方法:200 -300mg/kg. 次,2-3天重复 1 次,共 2 次 3. 血液系统疾病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30T16:01:45.3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作者:王艳涛[导读] 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1205)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实施静脉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实施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且观察组实验室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实验室指标,又可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川崎病;疗效对比 川崎病又称之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血管病变,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给予有效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常规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经临床研究发现,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效果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剂量的多少存在较多争议。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1±1.4)岁,病程2.2-15.2d,平均病程(10.5±2.1);观察组男26例、女14,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0±1.3)岁,病程2.4-15.5d,平均病程(10.6±2.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以下数据对比。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疾病者;排除丙种球蛋白禁忌症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应体征检查,确诊病情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口服给药,待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后,根据其临床症状酌情减少此药物剂量。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静脉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治疗,将该药物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稀释后给药,开始滴速为20滴/min,如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可加快滴注速度,最快不可超过60滴/分;观察组实施静脉注射800mg/kg丙种球蛋白(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治疗,稀释方法及滴速同对照组一致。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w。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量、血沉速度)、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出院后3个月)。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表示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实验室指标,组间采用t检验对比;采用%表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组间对比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详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