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应当特别关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变革和伟大成就。亿万城乡居民群众亲身参与了民主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民主实践中提升了民主素质和对民主的认知。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逐步明确了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路径和优先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促进“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并明确把基层民主概括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三个方面。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四项重要制度之一,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二、四个民主:亿万城乡居民群众的民主实践

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民主实践作了高度精辟的提炼和概括,即“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民主选举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前提。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是民主选举村委会干部。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海选”、“无候选人选举”、“自荐海选”等方式,实现了村民委员会干部由过去的组织任命到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的过渡,并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受农村村委会选举的影响,各地对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制度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民主决策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关键。所谓民主决策,是指涉及全体村(居)民利益的事项,由村(居)民群众遵照一定的程序集体讨论,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而所作出的决定,全体人员必须共同遵守。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农民群众创造了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划片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以增强民主决策的效果。在城市居民自治实践中,居民群众创造了民主听政、议事协商、网上投票等方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

民主管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根本。所谓民主管理,就是发动和依靠村(居)民群众,共同管理村(社区)内事务。广大村(居)民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约章程、开展议事协商、网上论坛等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达到自治的目的。

民主监督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保证。所谓民主监督,就是通过村(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村(社区)干部和村(居)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由村(居)民监督村(社区)中重大事务,监督村(居)委会工作和村(社区)干部行为。民主监督的重点是村(居)务公开,凡是村(社区)里的重大事项和村(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群众公开。

三、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的伟大成就

目前,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已成为我国城乡基层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基层自治组织不断健全,居民群众参与管理、反映诉求的渠道逐步拓宽。在城乡基层,社区自治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07年底,全国设有村委会61万多个,村委会成员265.7万人,设有居委会8万多个,居委会成员45.4万人。全国绝大多数村(居)委会都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下属委员会。近年来,城乡基层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社会组织,在管理基层公共事务、服务居民群众、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全国约有15万个,成员总数达到2363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在城市,各种类型的社区民间组织得到培育和发展。目前,全国76%的社区建立了志愿者组织、68%的社区建立了残疾人组织、72%的社区建立了老年人组织。

民主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城乡社区的自治功能逐步增强。城乡村(居)民自治制度基本建立,较好地保障了村(居)民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民主权利。社区建设在城市全面铺开,并逐步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城乡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村委会直接选举起步较早,最多的已进行了9届,最少的也进行了3届,已基本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委会已全部依法实行了直接选举。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范围逐步扩大,有22%的居委会实行了直接选举。经常性民主活动普遍开展,民主决策程序逐步规范,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大事

项,基本上都能通过民主决策程序让广大村(居)民讨论决定。全国35%的村每年都召开村民会议,57%的村每年都召开1次以上村民代表会议,50%的村庄或社区制定了自治章程或者居民公约。村务公开制度普遍推行,群众可以通过民主评议、任期或离任审计、辞职罢免等制度监督和约束村(居)委会干部,对干部实行有效监督。

城乡居民群众经受了民主锻炼,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据统计,各地村委会选举的参选率都在80%以上,许多地方在90%以上,居委会选举的参选率也逐步提高。在选举中,“海选”方式被广泛采用,并在实践中创造了“候选人自荐海选”等方式。在民主决策中,一些地方创造了设立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强化村民代表会议职能的做法,一些地方创造了“村务大事村民公决”的办法,有效保障了村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为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一些地方设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干部的工作。为克服居民群众联系松散、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些地方在城市社区创立了协商议事会、居民论坛、网上投票等方式,保障居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基层民主犹如一所民主的“大学校”、“培训班”,广大居民群众在一次次民主实践活动中经受了锻炼,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管理、依法维权的能力不断提高。

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逐步改善。党在城乡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实现了一村一党组织,有的地方还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把支部建在协会和村民小组。城市把党组织建在社区,组建率达到98.5%,加强对社区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广大党员干部逐步适应基层民主建设的需要,经受了民主的考验和锻炼,工作方式、工作方法逐步改变,“两推一选”或“公推直选”普遍推行,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强,威信提高。越来越多的村(居)委会干部,经过党组织的考察培养,被吸收进党组织中来。

四、健全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积累了许多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党和政府主导。在推进基层民主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无论是制度设计、法律制定,还是组织实施、规范要求,都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与有力推动下进行的。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发展基层民主就不可能写进宪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就不可能出台,城乡基层民主就不可能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党和政府在推进基层民主中的主导,是基层民主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客观需要。

二是始终坚持法律法规政策先行。把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健全法制紧密结合,纳入法制轨道,是党和政府推进基层民主始终如一的方针。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首先确立了代表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针。1982年,发展基层民主被写进了新修订的宪法。之后,又相继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各地也相继制定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的配套法规,把城乡居民群众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民主权利通过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侵犯与剥夺。在发展基层民主实践中,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行使民主权利,开展自治活动,有力保障了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三是始终坚持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和维护广大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在民主实践中,各地始终把维护广大居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基层的创造,并不断把群众的创造上升为政策和法律;把居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群众的参与作为第一动力,把居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从而保持了我国城乡基层民主的巨大活力和持久动力。

四是始终坚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地在发展基层民主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的中心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公共生活需要为动力,与整体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始终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框架内,有秩序、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是与城市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相适应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是正确的。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

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逐步明确了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路径和优先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促进“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并明确把基层民主概括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三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四项重要制度之一,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浅析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浅析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民主政治;问题;对策 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变化莫过于民主政治的出现,这次民主化的作用将更加重要。人们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民主政治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断地发展民主政治并遏制独裁专制,是全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潮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也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大潮,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领导人多次谈到民主。2005年10月19日,我国官方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白皮书的形式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验”。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专门阐述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这些言论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到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人民代表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代表选举范围的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举手表决等浅层次方面,而是更进一步地反映人民的心声。二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成立,村干部由村民直接提名,然后参加投票选举,选举过程采取全透明方式,选举结果当场宣布。三是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是党建工作的生命线。党内民主的不断扩大,符合民主政治建设的趋势[2]。四是我国的民主政治环境越来越开放自由,各种民主政治思想交锋交融,在不同层面促进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世情、国情、党情的复杂性,特别是我国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期,我国

浅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浅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 人从国情出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把握本质和核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到“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历程,标志着我国已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发 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笔者认为,主 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治 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要立足本国国情。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这一政治原则,凸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源于党在理论、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选择。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探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首先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苦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及意义。 自学导练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背景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__________年9月,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__》;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等。 (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职能 (1)1954年以前,代行_____________职权。(2)1954年以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召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制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原则(2)意义: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为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县)和,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概况:1947年,____________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__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4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实现了人民民主,也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的团结。 问题探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我国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解疑精讲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后,关于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民主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文章主要对民主政治的基本含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 民主政治;实现途径;十八大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报告从民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要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民主的本质。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2]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

级、阶层之间及内部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民主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民主制度不健全 60年来,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和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和基础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的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民主自治制度主要由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和行业职工自治三大体系构成。[3]但有目前,我国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官员比例过多,代表提议难以执行,监督难落实;拥有社会财富多的代表过多,“人大代表老板化”,“选票金钱化”,人大代表的身份成为一些人捞取个人资本和实惠的“红色保护伞”、“护身符”。人大运作机制不完善,议事无辩论。代表选举形式化,候选人提名主要是组织推荐,代表选举变成人事安排,只有“举”,没有“选”。政治协商上,事前协商不够;民主监督力度不够。[4] (二)民主形式和基层民主建设滞后 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程度:不成熟、不完善 3、怎么样 (1)要求和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原则 ①三统一(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制度(政策)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A、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B、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A、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与共产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典型试题】 1.(06广东34)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9分)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予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已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分)(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2分)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1分)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l分)(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可给2分。但本要点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3分) 2.(08年四川38)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十七大报告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广大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它对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村民自治; 党的领导; 法治建设 一、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生活日渐丰富,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农民对民主的有序参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对本村(本地)公共事务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正常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对他们而言,生计问题大于民主,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有的因回家参与选举经济成本高,甚至放弃了选举权。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使”廉价贿选”有机可乘,在某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甚至花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张选票,”民主”荡然无存。[1] 第二,文化素质低和封建保守意识的影响。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成正比,”政治能力随着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的升高而增长”。[2]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者居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诚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民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此外,我国农民受封建皇权主义、”官民相对”等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虽然强烈不满,但多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息事宁人的态度或者干脆忍气吞声。 第三,民主参与的渠道欠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从实际情况看,在当前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大部分农民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其它三个民主权利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在部分行政村合并后变得更加严重。目前,尽管各行政村都在积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但由于受村民代表数量和推选方法及村务、财务公开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地参与到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村民的知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加快政治发展进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政治发展进程 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里,其政治发展进程或政治发展类型总是受到其本国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的制约或影响,而一个国家政治发展进程(或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文明程度。 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它包括政治行为性质、主体、方向、方式的变革和调整,政治体系性质、基本构成和运行方式的变革,政治文化取向、观念、情感、态度、熟悉、思想、理论规范的变革和调整。现代政治发展一般采取“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形式①。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根本性质变过程,是从根本上否定和彻底改变既存政治关系、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等等;政治改革则是在保持既存政治关系、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的主体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针对现存政治关系、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的自我完善和改进,属于政治关系的量变。 由于政治发展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必然形成政治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才能正确确定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依据深深植根于我国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不断的探索,选择了一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建立起了一整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但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加快中国的政治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这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而紧迫任务之一。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政治发展进程,我认为应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商品生产者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为前提的。随着商品经济在一个社会中逐步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平等自由思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和创造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新方式,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如何推进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侠客丹心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政治利益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就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从以下五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政治意识是关键 多年来,农牧区居民的法制和民主政治观念淡薄,重家族和亲戚利益至上,在村民选举中,注重的是关系的远近,而不是整个嘎查的长远发展,往往忽视了正确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社会责任。在农牧区,作为实践基层民主政治主体的农牧民群众,他们关心、支持、参与程度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首要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训和教育广大农牧民群众,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民主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同管理,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矛盾,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正确划分苏木和嘎查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中的权益是核心 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权机关、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把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苏木作为嘎查的上一级基层政权机构,最主要的是把握好正确的方向,领导好、引导好嘎查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完善村民自治,形成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自治权,而不是越权代办或者直接包办。 三、统筹兼顾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法 要统筹兼顾就是要全面关注、长远规划、利用有效的手段有效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解决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具体应做到:扩大基层民主,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教育基层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参加民主政治活动的热情和能力,保证公民依法实行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村民的自治行为,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扶正祛邪,促进村风民风根本好转。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

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政治要求的根本特征。经走过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我国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实践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的方面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的任务政策,民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特别是某些利益群体的政治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就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保持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因此,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十六大报告重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强调“适应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号召我们扎实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提出“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证,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的具体要求。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司法腐败,犯罪猖獗等严重问题,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要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权力监督等方面扎实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证。 3第三,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巨大进展而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在多个方面向深度推进。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只有理顺了党的领导方式,才能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高度而有效,才能规范党的工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党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断增强执政的基础。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再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以行为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应当特别关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变革和伟大成就。亿万城乡居民群众亲身参与了民主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民主实践中提升了民主素质和对民主的认知。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基础。近几年来,____(省、市、区、县)顺应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探索出了切合实际、符合发展要求的新路子,效果十分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 一、我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第一,深化选举的民主程度,更加深入地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选择权。一是在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全面推行“海推直选”。坚持把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选举,作为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来抓。早在____年,我县就在全省率先在宋河镇鲍河村村委会换届时推行“海推直选”,正式候选人由全体选民直接推荐产生,村委会成员由全体选民直接、差额选举产生。XX年、XX年两次村委会换届,全面推行了“海推直选”。 XX年,我县将村委会换届模式由农村向城镇社区进行延伸,在新市镇云杜社区进行了社区居委会成员“海推直选”试点。在____年2月份启动的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又全面推行了这一选举模式,顺利产生全县30个社区居委会新一届班子。“海推直选”这一选举模式的全面广泛深入的推进,使广大群众的选举权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二是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进行“两推一选”。 XX年8月,我县又在在杨集镇进行了以“两推一选”镇党委书记和镇党委其他成员为主要内容的“杨集选举”,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以“杨集选举”为契机,乘势而上,分别在村党支部、社区党组织及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三是在县直事业单位中试行领导班子成员“直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后,关于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民主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文章主要对民主政治的基本含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 民主政治;实现途径;十八大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报告从民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要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民主的本质。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2]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级、阶层之间及内部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民主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民主制度不健全 60年来,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和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和基础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的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民主自治制度主要由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和行业职工自治三大体系构成。[3]但有目前,我国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官员比例过多,代表提议难以执行,监督难落实;拥有社会财富多的代表过多,“人大代表老板化”,“选票金钱化”,人大代表的身份成为一些人捞取个人资本和实惠的“红色保护伞”、“护身符”。人大运作机制不完善,议事无辩论。代表选举形式化,候选人提名主要是组织推荐,代表选举变成人事安排,只有“举”,没有“选”。政治协商上,事前协商不够;民主监督力度不够。[4]

略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略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把握本质和核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标签:民主政治有机统一本质核心政治体制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到“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历程,标志着我国已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筆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要立足本国国情。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这一政治原则,凸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源于党在理论、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选择。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探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首先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苦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人民当家作主,就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从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都要致力于为人民谋利益,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政治建设的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后,关于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文章主要对政治的基本含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 政治;实现途径;十八大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1]报告从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一、政治的涵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个政治畴,是政治的主要容和表现形式。我们要理解政治的基本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的本质。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2]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级、阶层之间及部的

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 二、我国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制度不健全 60年来,我国的基本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和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和基础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政治的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自治制度主要由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和行业职工自治三大体系构成。[3] 但有目前,我国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官员比例过多,代表提议难以执行,监督难落实;拥有社会财富多的代表过多,“人大代表老板化”,“选票金钱化”,人大代表的身份成为一些人捞取个人资本和实惠的“红色保护伞”、“护身符”。人大运作机制不完善,议事无辩论。代表选举形式化,候选人提名主要是组织推荐,代表选举变成人事安排,只有“举”,没有“选”。政治协商上,事前协商不够;监督力度不够。[4] (二)形式和基层建设滞后 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法律0702 麦合默旦 1 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十多年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切实保障了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力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政治方面,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党心民心,必将对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方面,在广大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村民自治符合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能够极大的跳动生产积极性。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符合各种行政职能转移到社会的迫切要求。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人民群众直接选举居民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决定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工艺事业的管理。这样一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民主制度,已经可以充分跳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穿造粒,而且有利于人们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政治建设,用民主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融洽人际关系,建设幸福家园,创造美好未来。 2 现实意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直接的,经常地接触城乡社会,是基层政权的基础,是党和国家联系城乡社会最直接,最广泛,最经常的基层组织,亦是国家法律法规在城乡贯彻实施的落脚点。它既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工程。发展社会民主政治,除了坚持和完善人面代表大会制度,还必须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从民主主体的范围看,发扬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组织和成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使数亿计的基层群众能够得到民主的锻炼,这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生动的实践;从民主建设的目的和途径看,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实现这个目的,除了让人民群众有权选举和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外,更重要的一个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