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一个是“修辞取向”(台湾也称”语艺批评研究”)。管理取向聚焦危机传播中的传者环节,即组织自身的自主性、专业性、决策能力和传播沟通策略的有效性。这一取向与传播学效果研究一脉相承,大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格鲁尼格和亨特提出的“优化理论”。“修辞取向”则聚焦于危机传播中的信息环节,探讨危机发生后组织的“形象管理”和“辩护”策略。这一取向与修辞学和说服学一脉相承,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伯诺伊特提出的“形象修复理论”。近年来,以库姆斯为代表的学者对危机传播的两大传统取向进行了整合,构建出一套“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无论是管理取向还是修辞取向,或是SSCT这样试图整合两者的理论尝试,都是以组织为中心提出的,体现的是一种“传者中心”的思维定势,而把“受者”假定为“沉默的大多数”。随着网络等互动媒介的出现,传者中心的思维定势被打破,“受者”获

得了话语权,形成了多极化的传播格局。除了媒介形态的演变以外,全球化也是危机传播研究实现范式转变的驱动力。在全球传播的时代,某个区域性的突发事件往往会演变为一场跨国、跨文化的公共危机。因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危机传播研究需要拓展的一个新维度。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将社会与文化理论引入危机传播的研究中,作为对“管理取向”和“修辞取向”的延伸和补充,逐渐形成了危机传播研究的“批判取向”。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前两种取向将危机传播视为一个线性的信息传播过程,“批判取向”则把危机传播看作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和调和过程。“批判取向”中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式是麦克黑尔等人提出的“霸权”模式。 1 台湾学者吴宜蓁结合公共关系和语艺学两种范式对危机传播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以语艺观点研究危机传播的学者,主要是以辩解策略和形象恢复策略为研

究的理论基础,分析重点是危机发生时组织所采用的“语言反应策略”。

二、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1、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与功能研究过去, 我国在进行危机处理时,媒体不能参与,往往是在危机解决之后,再媒体来做一个回顾式的发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众媒体应作为危机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引起了广泛关注。赵士林在《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一书中认为,媒体在危机报道方面的理论创新是媒体自身的“第二次转型”,为了成功实现这次转型,中国媒体尤其是党报必须全面考虑自身在危机事件中的定位和功能,媒体从业人员也应该全面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有学者认为,我们坚持新闻媒体的“喉舌”定位,绝不意味着媒体是政府的附庸。他们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舆论监督的

“平台”,他们既要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应不遗余力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龚新琼在《环境守望——危机传播中大众传媒的核心功能》一文中认为,环境守望是大众传媒在危机传播中的核心功能,衡量守望是否实现的标准是所传播危机信息的质量即危机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政府观念的转变和传媒职业的自律是大众传媒环境守望功能实现的关键。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公器”,应坚持基本的职业操守,为民众代言。媒介应该不唯上、不唯强,尊重客观事实,报道事实真相,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谈悠的《主流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缓释作用》探讨了影响巨大的主流媒体的“舆论缓释”作用。这些媒体应努力充当“社会舆论的减压阀”,在危机传播中起到“公开信息、澄清事实、平息谣言、鼓舞人心”等舆论缓释的作用。但对于主流媒体到底如何发挥舆论缓释作用并没能阐述清楚。还有学者以矿难报道

为个案研究媒体的角色问题。岳璐认为,媒介在矿难事件中同时扮演着政府稳压器、为矿工发出声音的人以及矿主的监督者等多重角色, 并形成了多元的报道框架。然而, 于媒介的政府代言人角色具有强势地位,同时,市场的强大力量挤压了媒介其他角色的发挥空间,造成媒介的角色冲突和缺位,使得媒介建构的矿难呈现出强烈的官方色彩,缺乏舆论监督和人文精神。2、危机传播中媒介、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研究史安斌在《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中认为,危机发生后,政府和媒体应该各司其职,他们是工作伙伴的关系。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当确保新闻发布的及时、准确和一致。媒体在报道的角度选择上应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就危机事件本身进行探讨、争论和预测,充分发挥其“公共领域”的职能。对此,政府应当持包容的态度,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尊重媒体的专业主义和职业特点,让媒体自己来决定报道的内容。龚新琼(《环境

守望———危机传播中大众传媒的核心功能》)认为,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转变宣传观念:首先, 变信息的“堵”为信息的“通”,变被动的信息提供者为主动的信息发布者,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信息构筑公共信息平台,通过长期的信息决策透明化运作建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并使这种信任经受得住危机的考验。其次,应允许大众传媒在危机中自发言。

2 也有许多学者对危机传播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做了探讨。李岩在《危机传播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一文中指出,媒体作为同政府、公众共同架构起的互动系统,成为危机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的机制,构建政府的应急处理机制体系,从容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做好危机公关工作;它有利于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深入了解民意,充分反映民意,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政府必须从自身的

观念作风、法制建设、政务公开、反馈回应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姿态来实现互动,发挥和利用媒体的功能,塑造政府的新形象。3、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形象研究史安斌认为,危机公关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树立国家形象的良机。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政府尽管面临治管方面的困境,但同时也获得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公关时间段”。在这段时间中, 政府的多数政策会获得支持, 政府也可以利用此机会显示其责任。马艺等探讨了危机事件情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二维矩阵模型,用认知度和美誉度来建构政府形象传播的二维四象限矩阵模型。用这个二维矩阵模型来考察我国历史上的政府形象传播,可以看出政府形象传播的认知度大致呈上升趋势,但美誉度指标则因具体的历史情况不同,而表现出较大不稳定性。建立这一模式的现实意义在于危机一旦来临,在时间有限的约束下,通过调查,快速找到政府目前的形象传播区

间,分析原因,调整制定政府形象传播措施。周晓丽认为,面对不断发生的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具有透明、责任和高效的形象。但于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关理念缺失、形象意识不足、与媒体沟通不畅等因素,政府形象的建构受到严重制约。因此,要使公共危机治理更加顺利,必须设立专门的政府公关机构来处理公共危机,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对等沟通来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化解危机的能力。

4、危机传播的新闻报道观念和报道模式研究赵士林认为,新闻观念和新闻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闻观念从总体上对于新闻政策有一个规约作用,新闻政策是新闻观念在政策上的具体体现。于新闻观念和新闻政策的共同作用,媒体在处理各种新闻事件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新闻处理惯例,这些惯例经过时间的积淀会形成各种新闻处理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人们处理同类新闻的一个基本方式。他从“泛政治化的思维方

式”、“正面宣传为主的认知差异”、“对媒体舆论监督的认识”、“对于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具体规定”四个方面考察了我国新闻观念和新闻政策对于我国危机报道的影响。有研究者分析矿难报道时认为,于报道角度、报道重点各不相同,矿难报道形成了多元的新闻框架: 稳压框架: 发布权威信息;监督框架: 直面事故内幕;人文框架: 关注矿工命运。同时, 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矿难报道在稳压框架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监督框架与人文框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5、危机传播的应对和管理策略研究很多论文主要探讨营利性组织面临危机时应该如何进行危机传播, 一般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 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我国学者探讨危机传播的应对和管理策略时往往以政府和媒体为研究主体, 对另外一些组织的讨论比较少。对于危机传播的战略层面,有学者认为舆论安全是危机传播的语境,也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新

闻发布带来的良性知情民主,对于整个危机管理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杨军、张媛指出,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实践中暴露出两个 3 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缺乏完善的危机新闻体制;缺乏利用媒体进行有效传播的意识。因此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应重视四个方面: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制定危机新闻发布方案;通过媒体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掌握危机新闻发布的原则: 时间性、准确性、公开性、一致性。庄莉红认为,政府对危机传播的管理包括传播渠道管理、传播内容管理、谣言的传播管理。危机组织与新闻媒体应该从传统敌对关系转变到新型合作与相对独立的和谐关系,将危机传播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形成高速运转、相互链接的运行机制;其次, 了解民情,及时、客观、完整地传递信息;最后, 在信息公开前提下引导舆论,注重报道艺术。吴海荣特别强调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应经验走向科学,首先要培养科学的危机传播

管理意识,应尽快建设和完善一个科学的危机传播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一套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预警和舆论检测两个体系。史安斌专门研究了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的相关问题,对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的一些原理、规律和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为政府的主观领导、新闻发言人、新闻官员、公共信息官员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建构和实际操作的指南。洪瑾在《危机传播中信息对称的媒体问题研究》中借鉴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研究危机传播媒体的应对策略。他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危机传播中,公众常常处于信息不对称一方,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了公众的错误选择,因此对于危机的处理有赖于信息的相对对称模式的建立,有赖于信息的流通、有赖于信息是为主体与客体服务。在信息相对对称的模式建立机制中,媒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将媒体管理纳入危机管理的范畴,对传播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本身一样重

要。王想平、宫宇探讨了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形态和引导策略,认为危机传播过程中舆论具有剧烈性、多元化、趋利性的特点,因而舆论引导应该做好四个主动:主动在第一时间做出正面回应;主动发布周延性信息;主动介入“议程设置”;主动寻求信源合作。还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新的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如何调整的问题。钱珺认为,在第二媒介时代危机传播具有与第一媒介时代不同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信息源不再仅仅是政府, 过程中加入了政府、媒介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 传者与受者的身份界限也变得模糊。”。还有的学者探讨了手机等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三、危机传播研究的缺陷和不足目前,我国危机传播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的层面,定性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此外,研究多缺乏明确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单一。从研究内容看,有关危机传播中新闻传播与公共政策的互

动、危机传播中公众的角色及其权利的保护和实现等现实问题还缺乏关注。对于网络等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作用以及传播规律等问题还缺乏深入探讨。

(完整word版)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 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 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 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 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危机产生的诱因 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 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 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 三、公共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 6、无序性 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一些介绍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就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农村易爆发、可能爆发公共危机这一专题而写的综述,并为以后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处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确立的主题就是: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这篇综述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及研究领域通过广泛阅读理解2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观点后总结而成的。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对一般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危机、公共危机等;综合各学者对农村公共危机产生原因、影响等新观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判断题) 1.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的触发媒介。 2、194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民防法》。 3.四川遂宁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4.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 5.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共同决定的。 6.自2003年“非典”爆发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取得了不容否定的 成绩。 7.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了消防力量在社会应急救 援方面的职能。 8.当公共危机特别重大时,国防力量成为应急处置的最后一道屏障。 9.应急资金是公共危机保障系统的基础。 10.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11.2003年10月,北京建成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遗址公园。 12.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 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14.预警系统要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组织、协调多样化的预警组织。 15.绩效是衡量预警系统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它是指可否对处于风险威胁中的人提供有力的 保护。 16.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李·维特治下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推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 减缓计划,即“影响工程:建设抵御灾害的社区”。 17.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 18.当危机发生后,救人应成为响应活动的重中之重。 19.我国危机处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0.从本质上看,危机决策是一种有限理性决策。 21.公共危机响应与恢复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恢复活动往往在响应阶段就已经开始了。22.公共危机恢复中包含着减缓的因素。 23.恢复重建要以消除危机为基础,以谋求未来发展为导向。 24.短期恢复在危机发生后很快展开,与应急响应常常重合。 25.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26.恢复重建阶段是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实施减缓措施的最佳时机。 27.恢复重建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址。 28.灾害保险起源于1966年的伦敦大火。 29.美国政府于2002年通过了《恐怖主义风险保险法案》,由联邦来分担商业财产保险的部分赔付。 30. 1992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 31. 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应邀参与对死难者家属和伤员 的心理救援工作,我国首次开展灾后心理创伤干预。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题目财务预警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适用 性比较研究 文献综述题目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学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及其预警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财务危机及其预警研究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成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及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别按照模型的发展历史进行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陆续开始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问题,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和模型,一般将其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管理评分法等。其中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将企业的财务危机划分为四阶段,即财务危机的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实现期。由美国的Argenti(1977)提出的管理评分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他提出财务危机成因的模型,并强调管理层在其中的作用。其模型总分值为一百分,得分一旦大于25分,公司就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18-25分为灰色区域[1]。 由于定性分析主观性过强,因此国外很多学者开始转向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的研究,陆续地提出很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定量分析模型,主要有一元判定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多元逻辑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 1、一元判别法。一元判别法又称为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用单个财务变量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检验。FitZpatriCk(1932)最早开展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准确率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财务指标[2]。Beaver(1966)发现现金流量/债务总额,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三个财务指标的预测准确率是最高的,现金流量/债务总额在企业破产前一年预测准确率高达87%,资产收益率的准确率达到了88%,而且还发现,越临近破产日,误判的概率就越低[3]。但是单变量模型都有任何单个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致命缺陷,因此使得单变量分析方法逐渐被多变量方法所替代。 2、多元线性判别模型。为了克服单变量预警模型的不足,Altman(1968)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通过多元判别模型计算出了一个总的判别值-Z值,依据Z值的大小提出了企业破产的临界值。此模型中的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票市值/负债总额、销售收入/资产总额三个指标的财务危机预测效果最好。Z分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获利能力、变现能力、财务结构、运营能力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Z分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变动的情况[4]。Altman、Haldeman、Narayanan(1977)研究出的ZETA模型分析了样本公司的经营收益/总资产、利息保障倍数、留存收益/总资产、流动比率、普通股权益/总资产等7项财务指标,通过比较分析,表明ZETA预警准确度较高[5]。 3、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目前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是Logistic模型

公共危机管理笔记

第十二章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节公共危机概述 一、公共危机的内涵 危机,是指个人、群体和着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了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公共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等引发的,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公众带来灾难性影响,严重威胁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危机事件。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按公共危机发展的速度(罗森塔尔) 1、龙卷风型:来得快,去得也快、危害性大。 2、腹泻型:逐渐发展酝酿的,但是爆发后会很快结束。 3、长投影型:危机爆发的非常突然,但是后续的影响深远,通常在事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够平息。 4、文火型:危机开始的缓慢,逐渐升级,甚至看似没有爆发的过程,但是结束也缓慢。(二)按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 1、经济危机: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其实这是一种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危机。 2、政治危机:在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为,由于发生了某种对国家构成威胁的非同寻常的事件,比如说:战争、内战、大规模的抗议等等。 3、社会危机:主要是指源自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像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社会群体之间对立感的增强等这些都是属于社会危机。 4、生产危机:主要是由于技术因素、防护因素、质量因素、管理因素以及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所引发的。 5、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过程。 (三)按公共危机后果的严重程度 1、一般危机事件(IV):表示危机的影响是局限在基层范围,可被县级政府所控制。 2、较大危机事件(III):这类危机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是发生在一个县以内或者波及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探讨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专业200X级X班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界,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现在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财务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以及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里边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财务风险的概念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James C. Van Horn, John M. Wachowicz Jr(2001)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里面更宽泛地说明了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财务风险的类型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财务风险产生因素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共危机管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冯惠玲主编:《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建设完整规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中国行政管理》(京),2004年第4期第8-11页。 3、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莫纪宏编著:《“非典”时期的非常法治——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发一瞥》,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版。 5、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6、郭春明:《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8月版。 7、代鹏:《构建突发事件国家援助机制》,《国际金融报》(沪)2004年第6期。 韩大元莫于川主编:《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8、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9 [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杜2001版。 10、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高庆华主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2年版。 11、[美]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邓国良、贾江滔主编《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迟福林《警钟——中国:SARS危机与制度变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版。 15、夏保成编著《美国公共安全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 16、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宋功德、李娟娟《直面公共危机――论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防治》,《行政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成福《公共危机治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治理》[J],2003年第7期。 19、菲克著《危机管理》,韩应宁译,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20、[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1、朱立言、陈宏彩:《论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行政信息公开》,政府改革与创新[J]2003年第4期。 22、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3、朱力、韩勇、乔晓征《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4、刘子富《新群体性事件观》新华出版社2009年3月。 25、程美东主编《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 26、刘长敏主编《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阎梁、翟昆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8、马怀德《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张胜前《治安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院(中心):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研究生: 入学年月: 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学院

一、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题目来源 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第1章导论 1.1公共危机的界定 1.1.1何为危机 主要有以下见解: (1)危机是重要的系统性威胁。 (2)危机具有极强的决外性,是不可预测、不可规划、前所未有、甚至不 可管理的。 (3)危机具有独特的时间压力。 (4)危机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5)危机呼唤决策。 (6)危机具有断裂性,突发断层线出现,情况会走向极端。 (7)危机让我们不知所借,固守旧有的模式是致命的。 1.1.2关于危机的三个判断 (1)危机更多意味着威胁 (2)危机不一定导致转机 (3)危机是“过程”,而非“事件” 1.1.3何为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是指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严重威胁发生,通常由灾害或巨灾引发,对危机社会系统的核心价值与运行功能提出严竣的挑战,要求危机管理者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与心理压力下,在短时间内作出尽可能正确的 决策。 1.2公共危机的特征与分类 1.2.1公共危机的特征性 1.公共威胁性 2.不确定 3.紧急性

5.政治化 6.媒体化 1.2.2公共危机的类型 1.一致性与冲突性危机 2.结构良好型与结构不良型危机 3.速燃型、导泻型、慢烯型与长投影型危机 4.突发式、潜行式、慢性危林 5.常规型、不可预料型、难以驾驭型、基本型危机 1.3相关概论辨析与公共危机的演变 1.3.1公共危机源头——风险 1.风险的公式 (1)风险=致灾因子X脆弱性 (2)风险=可能性X严重性 2.致灾因子的定义及分类 (1)自然致灾因子 (2)技术致灾因子 (3)生物致灾因子 (4)人为致灾因子 3.脆弱性的定义与分类 所谓脆弱性,主要是指人或事物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脆弱性包括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环境脆弱性。具体而言,它们的定义如下:(1)物理脆弱性主要称量在不v的投入却让环境人与物相对于因子的易 损性。 (2)社会脆弱性指由个人、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相对于某一致灾因子的易损性。 (3)经济脆弱性指一下国家、城市、社区的财政状况所决定的其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论文(设计)题目: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2007 级1 班学号:070201110208 学生姓名:曹凯指导教师:邓廷梅2011 年 5 月30 日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 页一、课题意义在新的经济形式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中小企业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它的重要性,现在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其都相当重视,这使得它的发展迎来了好的契机。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发展规模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小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外汇风险等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就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找出相关的对策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才能使得中小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宏观上来看,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和财务承担风险的控制以及对收益风险的控制。从微观上来说,要使投资面向市场,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降低财务风险;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加强自己的财会队伍的建设,提升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了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这使得了解其财务风险的成因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背景(一)新经济形势下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与本行业大企业相比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清楚,通常用数量指标和质的指标来界定。一般来说,数量指标是利用企业的资本金额、销售额、雇用人数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质的指标主要是指从遵循经营学的角度,能反映企业经营本质特征的指标。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效益与风险同在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负债经营已成

(文献综述)连锁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连锁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也日益增高。连锁企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次的危机处理都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在愈发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危机管理能力成为企业出奇制胜的关键。特别是餐饮连锁企业,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一旦危机处理不当,将使消费者失去对该企业的信任,对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基于此,众多学者相继开始借鉴西方危机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危机管理实践开展相关研究。 一、关于企业危机及危机管理的界定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危机预防的认识比较早,古时即有“亡羊补牢”、“居安思危”、“福祸相依”等思考,这些都属于早期的危机辩证思想。但我国系统的危机理论成型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小天鹅集团“末日管理”、华为“冬天危机”、冠生园“陈科月饼”等事件的爆发,危机管理引起了相关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认识与界定,学者何苏湘(1986)着重于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并界定危机:她认为企业危机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产生的矛盾而引发的,是一种非常规的状态,如果能够恰当的处理,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机遇。学者魏加宁(1994)对危机管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其认为危机管理具有紧迫性、扩散性、复杂互动性等。沈灼林,何俊德(2002)两位学者指出,其业务及主要是在外部环境或者自身经营管理转变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组织结构不稳定、市场份额减少等问题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会使企业的正常运营受到阻碍。朱磊、朱峰(2004)两位学者则从预防角度阐释危机管理,其指出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企业预防、解决危机事件的必需,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推动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危机理论的研究最开始是为政治危机服务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4421188.html,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作者:刘亚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增加,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加强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公共危 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公共危机体制转轨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62-01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的变革中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间 进行重新分配、转移,产生了一些矛盾。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分类 我国的公共危机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官方文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却是在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所以对我们来说公共危机管理还是个比较新的领域,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的学者张成福根据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马琳综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公共危机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学者们对公共危机进行界定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公共危机,为公共危机的管理者更好 的控制和处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事件的损失成本。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的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在2003年“非典”爆发才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研究延伸向更多的领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取得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不断增加

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 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目前国内外企业破产风潮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专家对国内外企业破产案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企业破产与企业财务危机紧密相连。大多数企业破产固然有其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法律制度变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未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预警警告。如果企业建立了科学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那么,各种因素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的波动可通过财务预警系统予以反映,使利益相关者及早洞察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可以防止财务困境的进一步加深。因此如何利用会计数据,运用恰当的财务指标,在企业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防范、规避,为企业安全理财、持续经营创造一个安全的制度环境,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1 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不同定义 就如何定义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 Beaver(1966)将财务危机定义为: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和拖欠债务。Altman(1968),将财务危机定义为进入法定破产的上市公司。Deakin(1972)将财务危机公司定义为那些仅包括已经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为债权人利益而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Froster(1986)将财务危机定义为除非对经济实体的经营或结构实行大规模重组否则就无法解决的严重变现问题。Karels Prankish在 1988 给出了一张定义财务失败标准的表,包括不能支付到期债务、银行账户透支、净现值小于零等标准。Ross(1999)从四个方面定义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第一,上市公司失败,即上市公司清算后仍无法支付债权人的债务;第二,法定破产;第三,技术破产,即上市公司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付息还本;第四,会计破产,即上市公司的帐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资不抵债。 我国一些学者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纷纷借鉴西方学者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的学术成果,开展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深入研究,谷祺和刘淑莲(1999)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上市公司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由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而引发的支付能力不足,通常是暂时的和比较次要的困难,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通过资产抵押等借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于在平稳社会运行态势下的常规管理而言的。想要理解公共危机 管理的理论内涵,首先我们需要弄清危机、公共危机的内涵,然后 在此基础上探讨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内涵。 1危机的界定 危机是指个人,群体,组织或者社会因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导致其稳定的生存秩序受到威胁,甚至可能阻碍和破坏其正常的发 展进程的一种非正常的紧急状态。 2公共危机及其特征 所谓公共危机就是指政府在对外交往与对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危险困难的境地,其外延包括由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与自然原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国际、国内危机。因此,我们可以将 公共危机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对一个社会系统 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对公共安全和公 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以政 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种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公共危机的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其具有 如下共同特征: 第一,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公共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迹象可寻,通常是在政府 和民众思想松懈,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 的事件演变为一场灾难。故在危机发生初期,包括政府和民众在内的 整个社会必然对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以及危机本身发展状态茫然无 知或所知甚少。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必须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手段,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时间是公共 危机管理的生命。 第二,公共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危机事件的开端通常无法用常规 性规则进行判断,而且其后的衍生和可能涉及的影响是没有经验性 知识可供指导的,因此公共危机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难以控制,结果 难以估量,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 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的不确定性。 第三,公共危机具有社会性和扩散性。由于公共危机特指影响大众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危机,因此社会性是公共危机应有之义。扩散 性是针对公共危机影响的过程和波及范围而言的,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不一定局限于某一个部分,而是迅速蔓延,殃及整个地区、整个 国家甚至传播到其他国家;不仅影响某一部门、某一行业,而且影响 其他部门和其他行业。一些学者把它称之为“涟漪反应”或“连锁 反应”。 第四,公共危机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公共危机的本质特征。公共危机的爆发会导致社会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极易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无论是经济危机、社会危 机还是政治危机,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对特定社会群体产生不同程 度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负面影响。 3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龚维斌教授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 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 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 由于公共危机其与生俱来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及其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而使得其不仅对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能力提出了挑战,更是 对社会整体能力提出了综合考验。这决定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 体必须具有多元性,最大可能地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中的沟通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中的沟通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所遇到的各种危机事件日益增多,这些危机事件不仅仅包括一些自然灾害,还包括很多人为的事件,由于危机事件的增多就对于政府单位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政府单位在处理危机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政府单位在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很好的协调沟通信息和沟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使得政府单位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不能作很好地满足当前的生活需要,政府体制构架上的弊端暴露出来,由此,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从政府单位组织机构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的政府单位拥有十分复杂的组织构架,从国务院到省、市、县、乡等各级人民政府,分层分级,节节管辖。在这样的组织系统当中,能够有利于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通过党中央的集中领导能够保证政务处理方向的正确性,通过层层节制的部门构架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虽然这种构架模式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足,由于,组织层次分布过于严格,导致整个组织机构显得比较臃肿,这就使得在处理一些危机事务的时候容易误时误事,组织上下机构之间的沟通显得十分的不便,由于这种沟通的不顺畅心往往会导致对于事物的判断过于草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证其时效性。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社会对于公共危机理论的研究比较早,因此西方学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从公共危机理论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才是人们所关注的公共危机,主要是指政治层面的公共危机,包括国内的政治变革和冲突,国家外部的战争和争端,最开始人们希望通过对于这个理论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找到政治危机产生的根源,从而找到一些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政治上的争端。但是在早期人们并没有对于灾害学理论进行研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将灾害学理论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来进行研究,但是在这个阶段,只是研究灾害学理论的相关概念或定义,产生了一些学说,重点还是对于防范自然灾害的技术进行研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学术界,才开始涌现出大量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资料,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导致的,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上的竞争日益激烈,都想实现全球制霸,而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比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国家在完成民族独立战争之后,内部政局十分的不稳定,国内冲突不断,战争也在持续,全球的南北差距过大,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并且伴随着美国国内的种族冲突,能源危机的情况出现,在这一时期,对于危机事件的研究成为当时国际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系统体系的变化,让国家内部的民众感受到种种的不安,对于国内任何问题的处理都需要谨小慎微,万一有一些事情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并且另一些国家,正处在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当中,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由此也导致了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灾害的研究理论,为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于危机理论的研究,并且将这种危机理论扩张到各个研究领域当中。这个课题所涉及的范围面比较广泛,其研究的重点领域福建的邮政局开始走向社会和经济领域,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公共危机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以下属于公共危机识别与评估的方法的是()。 A、类推评估法 2、公共危机管理遵守()的原则。 D、生命第一 3、以下不是公共危机识别与评估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的是()。 C、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分开 4、以下不属于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内容的是()。 B、经济研究 5、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 C、开放的 6、公共危机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其危害性在呈()态势。 A、增长 7、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 B、公共产品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以下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的是()。 B、可预防性D、应激性 2、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有()。 A、社会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国际因素 D、政治因素 3、以下属于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角度有()。 A、国际关系问题C、决策研究D、灾难研究 4、公共危机的发展周期包括了()。 A、潜伏期 B、爆发期 C、持续期 D、解决期 5、公共危机的特点有()。 A、公开性 B、社会性D、扩散性 6、公共危机的持续期包括了()等过程。 A、危机调查 B、控制危机危害的范围与程度 C、实施危机沟通 D、开展各种恢复性工作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 1、公共危机管理的预控和预案具有确定性。 错误 2、公共危机遵守以防为主的原则,树立平战结合的理念。 正确 3、公共危机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地区性危机事件增加,跨国性的危机事件减少。 错误 4、现在公共危机信息扩散的速度在加快。 正确 5、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研究内容具有灵活多样性。 正确 6、文化因素也会使公共危机产生,其主要取决于文化是否多元化。 正确 7、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之一是遵守决策果断的原则,树立科学有趣的理念。

【文献综述】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吉尔、S·亨廷顿、C·蒂利等。目前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危机成因和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西方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比较重视,无论是学术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都会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促使危机管理理论不断完善。 近几十年来世界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国际关系研究、决策研究、灾难研究、冲突研究、个人与集团的心理研究、公共管理研究、全民综合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理论。目前西方关于危机管理的主要阶段划分理论有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划分理论(1986),即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米特洛夫的五阶段划分理论(1994),即信号侦测阶段、探测和预防阶段、控制损害阶段、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奥古斯丁的六阶段划分理论(1995),即危机管理的避免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阶段、危机管理的确认阶段、危机管理的控制阶段、危机管理的解决阶段和从危急中获利阶段。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1998),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在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整合了诸如一般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目前主要的理论体系有下面几个:1、危机管理的系统论。系统论是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市场所构建的平台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此系统的倡导者建议组织管理者从检测环境的变化(规避风险)、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并通畅环境信息渠道等方面来实施危机管理策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且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致使危机管理系统论的研究者还未提出具有实证性研究的一系列问题。2、危机管理的结构理论。由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在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架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危机管理的结构论。主要的贡献在于从总体的角度(或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并详细剖析了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组织可以从战略管理层面来实施应对环境威胁的管理策略。3、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由西蒙A布斯首先提出。他根据组织危机的成长特性,将组织危机管理划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及后遗症期,并详细阐述了对各阶段的生命特征及其处理策略的认知。主要贡献在于:使管理者对违纪及其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者对症下药、处理危机。4: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是研究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