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78 信息资源管理-培训机构内部笔记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培训机构内部笔记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培训机构内部笔记

02378信息资源管理-培训机构内部笔记

目录

第1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1.1 导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1.1.1 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1.1.2 信息化

1.2 信息

1.2.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1.2.2 信息的性质与分类

1.2.3 信息的测度

1.2.4 信息功能与过程

1.3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3.1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3.2 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

第2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2.1 组织战略与信息化

2.2 信息化规划

2.2.1 信息化规划概述

2.2.2 信息化战略规划

2.2.3 信息资源规划

2.2.4 信息化项目规划

2.3 信息化组织

2.3.1 信息化组织机构

2.3.2 CIO机制

关键词--组织战略,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战略,信息资源规划,职能域,主题数据库,数据标准化,信息化项目规划,信息化组织,信息化组织机构,CIO机制.

第3章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1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概述

3.1.1 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3.1.2 信息系统的资源观

3.1.3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2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3.2.1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3.2.2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内容

3.3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3.3.1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中的人员管理

3.3.2 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

3.3.3 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3.3.4 信息系统维护管理

3.3.5 信息系统运行中的IT服务管理

3.3.6 信息系统文档管理

3.3.7 信息系统的评价和审计

关键词

第4章信息资源内容管理

4.1 信息需求

4.1.1 什么是信息需求

4.1.2 信息需求的类型

4.1.3 组织中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

4.1.4 决策与信息需求

4.2 信息采集

4.2.1 信息源

4.2.2 信息采集原则

4.2.3 信息采集方法

4.2.4 信息采集途径

4.3 信息存储与检索

4.3.1 信息存储

4.3.2 信息检索

4.4 信息加工与分析

4.4.1 信息加工

4.4.2 信息分析

4.5 知识管理

4.5.1 知识管理的概念

4.5.2 知识管理工具

4.5.3 知识管理软件简介

4.6 信息传递与共享

4.6.1 信息传递

4.6.2 信息共享

关键词

第5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法规

5.1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

5.1.1 标准的基本概念

5.1.2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5.1.3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

5.1.4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

5.1.5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5.1.6 信息资源管理制定与实施

5.2 ISO 9000质量标准体系

5.2.1 ISO 9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5.2.2 ISO 9000系列标准的构成

5.2.3 ISO 9000标准的应用与发展

5.3 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范

5.3.1 概述

5.3.2 信息采集方面的法律规范

5.3.3 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规范

5.3.4 信息传播方面的法律规范

5.3.5 信息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

5.3.6 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规范

5.3.7 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

关键词

第6章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6.1 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内涵

6.2 信息资源安全的系统管理

6.2.1 信息系统安全模型

6.2.2 行为规范管理

6.2.3 实体安全管理

6.2.4 网络安全管理

6.2.5 软件安全管理

6.2.6 数据安全管理

6.3 数据加密技术及其应用

6.3.1 密码学基本概念

6.3.2 加密技术及其应用

关键词

第7章企业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7.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7.1.1 企业及其经营管理

7.1.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7.1.3 案例

7.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7.2.1 政府信息资源的类型

7.2.2 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

7.2.3 案例

关键词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1.1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信息技术(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有以下特点或趋势:

1)数字化2)小型化3)网络化4)智能化5)系统化

信息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技术科学化2)群体化3)智能化4)高新性

1.2信息化

信息的概念,从本体论客观意义上看,信息是被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或自我显示”。从认识论主观意义上看,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法,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效用”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是普遍的、绝对的而客观的,它描了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

从认识论层次可把信息分为3个层次,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3者合在一起成为全信息。

从全信息的基础上,引入认识主体与事物客体之间的关系,可衍生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对事物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不确定性做进一步分析,语法信息可分为:随机(统计)信息、模糊信息、偶发信息。信息的性质与分类:

物质、能量、信息组成世界三大基本要素。物质是基础,能量和信息都源于物质。

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物质、能量、时间或其他。

信息的性质:

1)信息是普遍的和无限的2)信息依附于媒体且可独立于源事物3)信息可共享4)信息可变换5)信息可传递但不增值6)信息是动态且有时效的7)信息是具体而

可被感知和处理的。

信息共可分为6类:分别从:存储介质、表现形式、记录方式、信息源顺序或信息效用层次、生成的范围、应用领域。

信息的功能可概括8个方面:

1)信息是存在的资源2)信息是知识的源泉3)信息是决策的依据4)信息是控制的灵魂5)信息是思维的材料6)信息是实际的准绳7)信息是管理的基础8)信息是组织的保证

从众多的概念、环节中,需把握2点本质的认识:

1)信息是有用的(资源),其本质是“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它是有层次的1迹象2事实3知识4智能(策略),3&4是最有效用的信息。

2)高层次的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过程才完成。

1.3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资源的概念

经济学赋予资源3个内在属性,即1需求性2稀缺性3可选择性

信息资源除了具备狭义的信息资源所具有的非物质性、共享性、易流动性(可变换性、传递性)、时效性等,从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看,信息资源还具备其他一些与物质、能量资源不同的特性:

1)不可分性2)积累性或消耗性3)认知相对性4)不同一性5)驾驭性

信息资源的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主要有3个因素:信息爆炸、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资源地位的提高

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数据库管理、记录或文献管理、数据处理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1物的控制2自动化技术3信息资源管理4知识管理。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2.1 组织战略与信息化

组织战略的定义:组织战略是组织为了在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审时

度势、科学规划的战略对于组织发展具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组织战略的结构:1.总战略 2.经营战略 3.职能战略。

组织战略制定过程:1.环境分析2.战略决策 3.战略规划的形成和完善。

组织战略的规划方法:1.SWOT矩阵法 2.波特五力模型3.价值链分析法。【S-strengths 优势,W-weaknesses 劣势,O-opportunities 机会,T-threats威胁】

2.2 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的战略目标体现四个方面:1.业务匹配2.竞争优势 3.管理资源4.技术架构

信息化规划的作用:

1.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信息资产,对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统筹安排,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孤岛“出现。

2.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风险和投资成本

3.使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4.改善业务部门与信息部门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

信息化规划的层次:主要包括

1.信息化战略规划(是纲,属于总体设想和安排,属战略管理层面)

2.信息资源规划(属管理业务层面,对各个部门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数据架构、数据标准全面分析和设计)

3.信息化项目规划(属技术实现层面,在战略规划指导下,从技术角度或称项目实施,对各个信息化项目的内容、进度、成本进行统筹规划)

信息化战略的内涵,信息化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信息化建设的愿景与架构

(1)组织战略、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2)管理提升与业务改进的方向

(3)信息化的作用点和愿景分析

(4)分析信息化现状、进行信息化能力评估

(5)分析差距,探讨改进构想

(6)业务需求调整

(7)分析信息化体系架构

2.项目方案选择与组织

(1)项目方案选择

(2)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组织

3.信息化项目规划

(1)信息化建设阶段规划

(2)风险管理质量监控策略

(3)主要实施计划与培训计划

信息化战略规划内涵: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步骤:1.基础信息调研2.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3.信息化战略目标设计和制定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法:1.战略目标集转化法2.价值链分析法3.关键成功因素法

信息化战略规划书:1.环境分析2.信息化战略3.信息化体系架构设计4.信息技术标准5.项目分派和管理

信息资源规划的产生,信息资源规划的提出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紧密相关。J.Martin(马丁)提出数据规划理论和方法--战略数据规划,认为存在4种数据环境需要

识别:1.数据文件Data files,2.应用数据库application data bases 3.主题数据库subject data bases 4.信息检索系统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信息资源规划的内涵:简称IRP,是对组织管理或经营活动所需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它是依据信息化战略规划规定的组织

信息化体系架构,从全局角度厘清现有业务和未来业务所需要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对数据架构进行细化,并建立数据标准,为后续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开发工作奠定

基础。

信息资源规划的步骤和重点工作:1.建立负责信息资源规划的工作组 2.分析职能域及其业务 3.对职能域数据进行标准化。

信息资源规划的重点工作是业务分析、主题数据库与数据标准化。

业务分析:是信息资源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

主题数据库:是一种集约化的数据库环境,构成组织独立于具体应用的数据资源。它是根据业务主题建库,不是按

照业务报表原样建库;它要求信息源的唯一性,

即所有信息源一次一处的进入系统;它结构的稳定性是以基本表作为技术保证,基本有3个主要特性:原子性;规范性;演绎性。

数据标准化包括数据元素标准化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元素是最小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信息分类编码决定着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检索

和传输的质量与效率。

信息化项目规划的内涵:就是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进行精心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以便项目能够在预算内按时、优质地完成。

信息化项目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指利用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MS project,甘特图)在项目实施前,对其所做的范围,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计划。

常用的工具:MSproject,甘特图,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

2.3信息化组织

信息化组织机构的职能:1.信息化战略制定及管理工作的组织2.信息系统研发与管理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4.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

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岗位设置,一般3个部门,系统研发与管理部、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部、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部。CIO机制

CIO是专门负责组织信息化建设、实施和运作的管理者,通常是组织决策层的成员。

CIO体系的组成:1.CIO,是体系的核心。2.信息化管理委员会,也叫信息化领导小组3.信息部门4.业务部门的信息人员。

CIO的3个职能:战略的参谋者,战略的执行者,信息的传播中介。

CIO应具备的2方面知识和3方面能力:1.技术知识2.管理知识3.沟通能力4.协调能力5.项目管理能力。

第3章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1信息系统资源管理概述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简称IS,是一个完成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信息处理活动的系统。现代信息系统特指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要

目的的数据密集型、人机交互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从技术层面看IS有4个特点:1.涉及的数据量大2.绝大部分数据是持久保存的3.数据为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4.除具

有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等功能外,还可以提供信息检索、统计报表、事务处理、规划、设计、指挥、控制、决策、报警、提示、咨询等服务。

信息系统经历3个发展阶段:简单数据处理系统-EDP,孤立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MIS ,集成一体化的智能信息系统-DSS

信息系统的组成:一般由人、硬件、软件、数据和处理规程五种要素构成。

信息系统分类:5个组织层次,6种系统类型。ESS、DSS、MIS、OAS、KWS、TPS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五个阶段

信息系统的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资源的认知或看法,它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进化的。主要包括4个观点,即资源系统观、资源辩证观、资源层次观、资源开放观。其中信息系统的资源观是核心思想。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从系统生命周期角度看,系统资源管理分为2个阶段: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3.2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意义;管理重要性有四点。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内容:1.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人员组织(项目管理负责人,项目评审小组,项目开发组开发技术人员)2.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管理(项目开发执行过程分3个阶段:项目授权、需求分析、项目实施管理) 3.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管理的质量控制。

需求分析主要完成:可行性评估、需求评估、项目总体安排。

项目质量控制标准主要包含8点内容:

(1)项目开发工作流程的合理化

(2)开发时间和成本预算控制

(3)项目风险控制

(4)开发工作安排效率

(5)开发工作的协调管理过程

(6)工程化开发方式的运用

(7)程序的运行效率和统一的信息标准

(8)信息系统需求方满意程度

项目质量控制最后步骤是采取调整措施,纠正措施有3种形式:

1)对开发流程合理化调整

2)协调项目资源合理分配

3)建立系统、全面、准确的技术文档资料

3.3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是指信息系统上线后对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人员、硬件、软件、数据、处理规程等进行管理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系统资源被充分利用的重要措施。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中人员管理的内容: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人员组织机构建设,各类人员的培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主要有: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软件、数据、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的内容:1)系统运行情况记录2)审计踪迹3)审查应急措施的落实4)信息系统硬件和耗材资源的管理5)系统升级与退化

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概念:系统运行阶段的数据都是已电子形式存在的多媒体数据库,对数据的管理实质就是对多媒体数据库管理。有DBA完成。

领会: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内容:即数据库管理,1)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2)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3)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4)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5)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信息系统维护的内容

信息系统维护的内外部因素有6种

系统维护的4种类型:1)改正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

系统维护的4种主要内容:1)程序的维护2)数据的维护3)代码的维护4)设备的维护。

在系统生命周期中,系统维护工作量占70%。系统维护流程:1)确定维护目标2)建立维护方案3)维护的实施4)系统维护档案的建立5)维护的验收、总结和评价

信息系统运行中的IT服务管理内容,ITIL标准中分为两大类核心流程:1.服务支持类。2.服务提供类。合成为十大流程,具体如下:

服务支持类: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

服务提供类: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能力管理。

信息系统文档的概念,它是记录系统项目建设过程,主要包括系统手册、用户手册、管理员手册、操作规程、管理

制度。

系统文档的作用,重要作用就是进行沟通交流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监理和审计作用。

系统文档管理工作的内容:1)制定文档标准与规范、2)指导文档编写、3)收存、保管文档和办理借用手续。文档类型主要分为:技术文档、管理文档、记录文档

信息系统评价:是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质量进行各种衡量,以判断其是否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

系统评价的目的: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

系统评价的内容:1)管理方面2)技术方面3)经济方面

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

信息系统审计分为3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系统审计方法:1.手工方法(面谈法,系统文档审阅,观察,计算机系统文字描述,表格描述,图形描述)2.计算机方法(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在线连续审计技术,综合测试,受控处理和受控再处理)

信息系统审计的重点环节:1.数据环节2.内部控制环节3.数据传输转移环节。

第四章信息资源内容管理

4.1 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指人民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对信息的需要。信息需求是引发信息行为的原动力。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分析就是信息分析。

作为信息用户的个体或群体具备3个方面特征:

1)拥有信息需求,即需求接受信息以解决未知问题

2)具备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即有能力接受、处理和利用信息。

3)具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即事实上接受和利用信息。

具备以上3点特征才是真正的信息用户。

决策问题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三类。

4.2 信息采集

信息源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它是自然界和人类一切活动和思维的反映,是人类知识和记忆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第一要素,信息源数量巨大、形式多样。

信息采集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可靠性原则

7)预见性原则

信息采集方法:

1)定向采集法2)定题采集法3)定点采集法4)主动采集法5)跟踪采集法6)社交采集法7)现场采集法8)

委托采集法9)间谍采集法

信息采集的途径:分为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

4.3信息存储与检索

信息存储的定义:将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将这些载体按照一定特征和内容性质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

信息存储的作用:1)方便检索2)延长寿命3)利于共享4)方便管理

信息存储的基本原则:1)统一性2)便利性3)有序性4)先进性

信息存储的类型:

1)存储载体的分类

2)信息库的分类

信息检索的类型:1)文献检索2)事实检索3)数据检索

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1确定检索的范围和深度2选择检索工具3选择检索途径4选择检索方法5实施信息查找6调取信息资料

4.4信息加工与分析

信息加工概念:

信息分类方法:1)地区分类法2)时间分类法3)内容分类法4)主题分类法5)综合分类法。

信息分析概念:

信息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信息分析工作中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1)综合法2)对比法3)相关法4)因果法

信息分析工作中常用的定量分析:1)文献计量分析法2)插值法3)回归分析法4)决策分析法5)预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常用的方法:比较法,分析与综合,推理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数据抽取分类发现、聚类、关联规则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1)关联分析2)决策树3)粗糙集4)人工神经网络5)遗传算法6)归纳学习

4.5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

组织知识管理包括四个方面工作:1)建立知识库2)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3)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4)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

组织知识管理涉及的技术有:

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工具:1)知识地图2)搜索引擎3)知识门户4)文档管理系统5)知识库6)群件和工作流系统7)在线学习系统

4.6 信息传递与共享

信息传递过程的3个基本步骤:1)完成信息采集检索2)选择信息传递工具3)接受使用信息

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法规

5.1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

标准的定义: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标准的级别:1)国家标准2)行业标准3)地方标准4)企业标准

标准编号规则:标准号-顺序号-年号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取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条款活动。标准化工作的特性:1)统一性2)政策性3)横向综合性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意义: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基础和尺度,是企业和组织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经营管理工作的依据,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最佳社会秩序为主要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作用:是信息技术监督工作的科学技术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它具有以下作用:

1)保证信息产品开发与使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衔接和协调

2)改进、保证和提高信息资源产品的质量

3)合理发展产品品种

4)促进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5)便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维护

6)缩短信息资源的开发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7)保护用户和消费者利益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1)标准化技术2)标准化设施3)标准化术语4)标准化管理流程

标准化术语应遵循以下4条原则:

1.优先原则。标准化术语优先技术标准化

2.简化原则。进行术语标准化应使用简练语言

3.灵活性原则。在术语标准化过程,应使用灵活的方针

4.广义性原则。标准化术语要以集体方式进行。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指导原则:

1)效益原则2)系统原则3)动态原则4)优化原则5)协商原则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一般方法:1)简化2)统一3)组合4)综合5)程序化

5.2 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

ISO9000系列原则由5个标准构成:

1)ISO9000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选择和使用指南

2)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3)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4)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实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5)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的指南,ISO8492:质量的术语

5.3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范

信息法是调整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里所说的信息活动包括各种法律主题从事的、与信息的生产、采集、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利用、保存等事务相关的一切活动。

信息法的特点:

1)信息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明确性、稳定性和执行的强制性

2)法律的规定性。信息法是信息政策的规范化、条文化

3)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4)稳定性

信息法的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法规基本概念,可归纳为6类:

1)信息采集方面的法律规范

2)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规范

3)信息传播方面的法律规范

4)信息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

5)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规范

6)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

第六章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6.1 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内涵

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是指针对普遍存在的信息资源安全问题,人们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组织手段,所进行的有计划管理活动。信息资源安全与信息的利用和权属相关,信息资源安全问题实际上是信息的可用性和权属收到威胁。

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关注的问题:1)可用性2)保密性也称机密性3)认证性也叫真实性4)一致性也叫完整性。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1)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信息资源可用,使信息和信息系统在任何时候可被合法用户使用。

2)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使信息在其处理过程中,内容不被非法者获得

3)建立有效的责任制,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

4)建立可审查机制,实现责任追究性。

6.2 信息资源安全的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安全模型,共分为7层,1~2层为行为规范,3~4层实体安全,5~7层技术安全(核心)

1层:法律道德规范;2.管理制度措施3.物理实体安全4.硬件系统安全5.通信网络安全6.软件系统安全7.数据信息安全

行为规范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行为规范管理包括国家和社会组织两个层面。

制定安全策略的步骤是:

1)理解组织业务特征2)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制3)确定信息资源安全的整体目标4)确定安全策略的范围5)安全策略评估6)安全策略实施。

实体安全问题及其安全管理策略:

1)场地环境安全,有(1)场地,(2)空气调节系统,(3)防火管理

2)硬件安全,有(1)硬件设备档案管理(2)防电磁干扰(3)防电磁泄露(4)电源安全

3)介质安全

网络安全技术:主要的网络安全措施和技术包括:网络分段,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病毒防治

Vlan划分的方法:1.基于端口的,2基于MAC的3.基于协议的,4.基于IP的

VPN的优点:1)经济2)结构灵活、管理方便3)安全

入侵检测,从检测方式分,实时入侵检测和事后入侵检测,从信息源划分,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入侵检测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特征识别或

模式匹配分析和统计分析。

病毒防治,病毒具有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

软件安全问题的层次及其主要安全技术

软件安全问题分为:系统软件安全、应用软件安全、恶意程序及防治

安全操作系统设计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最小特权

2.经济性

3.开放性

4.以许可为基础

5.公用机构最少

6.有效性

7.完全协调

8.方便性

应用软件安全管理,除了实体、网络和系统软件的安全支持以外,其自身也必须具备与安全级别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功能,即通过身份识别和鉴别、访问控制、最小特权管理、安全审计等机制,解决应用软件的安全问题。

恶意程序及其防治,恶意程序指未经授权在用户不指导的情况下,进入用户计算机系统中,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甚至危害或破坏系统的计算机程序。它具有破坏性、非法性、隐蔽性。

常见的恶意程序:

1)陷门

2)逻辑炸弹

3)特洛伊木马软件

4)病毒

5)蠕虫

从信息系统安全角度看,恶意程序破坏直接体现在:

1)系统资源不好用乃至不可用

2)信息机密性丧失

3)信息认证性被破坏

4)信息一致性丧失

数据安全管理的内涵,安全的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

1)数据库的可用性及易用性

2)数据库的保密性

3)数据库的完整性

4)数据库的可维护性

数据安全管理的主要安全技术:

1)用户及其权限管理

2)访问控制

3)数据加密

4)日志与审计

5)数据备份

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操作权限分2类:数据库模式修改权限(数据库管理权限)、数据库操作权限

数据库模式修改权限:1.索引权限2.资源权限3.修改权限4.撤销权限

数据操作权限:1.读权限2.插入权限 3.修改权限4.删除权限

6.3 数据加密技术及其应用

数据加密技术基本原理

第7章企业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7.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效益而获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制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企业信息化内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方面应用的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活动。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战略、客户、资源和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组成,它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信息化任务

企业信息资源有3个方面:1.企业网络2.企业信息系统3.企业信息

企业信息来自内外部的5个实体:1.企业内部信息2.消费市场信息 3.供给市场信息4.政府监管与服务信息4.同行业竞争信息

从时效上看,企业信息可划分为,沉淀信息、累积信息、即时信息。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需要完成的工作:1.信息化规划2.信息化组织建设3.信息化项目实施4.信息系统应用。

7.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按内容划分、按信源划分、按信息流通方式和传递范围划分、按信息种类划分

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

1.管理目标的多样性

2.管理模式的灵活性

3.管理手段的多维性

名词解释: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1.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递、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1.2信息化: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1.3信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

1.4资源: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1.5信息资源:狭义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的集合。广义包括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

1.6信息资源管理: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2.1组织战略:是组织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

2.2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前瞻性的全局安排,是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建设重点、步骤、人员技术资金等要素进行统筹谋划。

2.3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以组织战略为指导,以各个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定义出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规划出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未来架构----组织结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架构等,为组织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一幅完整的蓝图,全面系统地指导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4信息化战略:即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制定或调整组织信息化的指导纲领。

2.5信息资源规划:(简称IRP,information resource panning)是对组织管理或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

2.6职能域:也称职能范围、业务范围,是指主要管理活动领域,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或组织,职能域不同。2.7主题数据库:是一种集约化的数据库环境,构成组织独立于具体应用的数据资源。

2.8数据标准化:包括数据元素标准化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

2.9信息化项目规划: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精心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以便项目能够在预算内按时、优质地完成。

2.10信息化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信息化的目标,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对各类资源(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等)和活动进行统筹协调,以发挥最大效用。

2.11信息化组织机构:广义的是指整个组织机构。狭义的是指组织中专门负责信息化管理的机构,也称信息部门(或IT部门)。

2.12CIO机制:是以组织CIO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部门为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第三章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1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IS)是一个完成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等信息处理活动的系统

3.2信息系统资源:是由各种组成要素或者子系统资源构成。

3.3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充分利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的五大管理职能,对信息系统资源的进行科学的管理。

3.4信息系统开发管理:是为了使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可行并且目标明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完成开发任务,对需求、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及控制,保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有序、经济和优质而进行的一系统工程化的活动。

3.5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是指信息系统上线后对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人员、硬件、软件、数据和规程等进行管理的活动。

3.6信息系统维护:是为了使信息系统处开合用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纠正错误和改进功能,保证信息系统正常工作。

3.7数据管理:实质就是对多媒体数据库的管理。

3.8IT服务管理:是一种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它通过整合IT服务与业务来提高组织IT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的能力及水平。

3.9文档管理:包括文档制定、修改和存档等。

3.10信息系统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质量进行各种衡量,以判断其是否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的活动。

3.11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使用等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

第四章信息资源内容管理

4.1信息采集:是指根据用户的需要,寻找、选择相关信息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

4.2信息源:即信息的来源。

4.3信息需求: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对信息的需要。

4.4 信息存储:是指将进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将这些载体按照一定特征和内容性质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

4.5信息检索:是指对信息的寻找和调取工作。

4.6信息加工:是指将采集来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分类和排序、计算和研究、著录和标引、编目和组织从而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

4.7信息分析:是指以社会用户的特定需求为依托,以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为手段,通过对信息的整理、鉴别、评价、分析、综合等系列化加工过程,形成新的、增值的信息产品,最终为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服务的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智能活动。

4.8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4.9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4.10信息传递:是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它是指以信息提供者为起点,通过传输媒介或者载体,将信息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的过程。

4.11信息共享: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发挥信息的潜在价值。

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法规

5.1标准: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5.2标准化: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5.3ISO 9000: 是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ISO9000是由TC176(TC176指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ISO9000是ISO发布之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

5.4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

第六章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6.1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是指针对普遍存在的信息资源安全问题,人们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组织手段,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

6.2可用性: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

6.3保密性:也称机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被窃取,或窃取者不能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

6.4认证性:也称真实性。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身份认证),能对伪造来源的信息予以鉴别。

6.5一致性:也称完整性。保证信息是一致或完整的,即信息在生成利用全过程中,内容不被非法用户篡改(信息内容认证)。

6.6信息系统安全模型:用于解释任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国家的、企业的或个人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6.7信息资源安全策略:从整体上把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管理的平衡点,设置保护对象的安全优先级,提出信息系统的安全目录,以及实现这些安全目录所运用的手段和采取的途径。

6.8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

6.9密码学:是研究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技术科学。

6.10加密:把明文通过一定手段变成了密文的过程。

6.11解密:将“密文”变为“明文”的过程。

6.12对称(私钥)密码体制:是指Ke=Kd的加解密算法。

6.13非对称(公钥)密码体制:是指Ke≠Kd的加解密算法。

6.14数字签名:以电子形式存在于数据信息之中的,或作为其附件的或逻辑上与之有联系的数据,可用于辨别数据签署人的身份,并表明签署人对数据信息中包含的信息的认可。

6.15证书认证(CA):CA(Certificate Authority)是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简称,是指发放、管理、废除数字证书的机构6.16公钥基础设施(PKI):是一个基于公钥加密技术的安全技术体系,它是硬件产品、软件产品、策略和过程的综合体,其核心任务是创建、管理、存储、分配和吊销用户的数字证书。

第七章企业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7.1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效益而获得利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制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7.2企业经营管理:企业通过其生产运作向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在满足公益(消费者需求和国家税收)的同时,也得到最大的收益。持续经营和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7.3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活动。

7.4企业信息资源: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是企业信息化进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资源

7.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企业信息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提高企业各种业务和管理活动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和最大化的目标。

7.6联想信息化:

7.7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生产和收集的信息,它包括政府业务流程(办公)产生的大量的文书记录和报表数据、调查统计得到的信息等。

信息管理基础课堂练习第二部分答案

第二章信息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 基本内容: 2.1 信息源及信息组织 2.2 信息流与信息管理 2.3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2.4 信息流通与信息使用 2.5 信息管理的基本方法 思考问题 1、什么叫信息源? 信息发出的源头,既信息的起源。 “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在哪里? 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可以产生信息,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2、如何寻找信息源? 第一是:要善于发现 第二是:要主动出击。 3、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源? 第一:谁拥有信息源,谁就拥有话语权。第二: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在拥有信息源的一方,运用了心理学的一则原理:思维定式。第三: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信息源。 4、举例说明信息源的类别及其特点。 个人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数据库信息源、组织机构信息源 例:做股票和做任何生意一样,做什么东西,什么时间做最好,具体每一步该怎么做,这都是事先要想好的。 5、信息组织主要包括哪三方面?举例说明 信息描述、信息揭示、信息分析 例:众网 6、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来实现这个目的? 信息组织的目的:创新。对零散、无序、未加工的信息重新组织。 为实现这个目的,围绕着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增值两大过程展开。

7、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或者原则是什么? 及时性、可靠性、适用性、系统性、经济性、先进性。 8、什么叫信息流? 信息流是若干信息从信息传播者到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流动。 9、为什么要让信息流动? 必须让信息流动。起始点、终止点、以及数量。若干信息从信息传播者到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流动。必须在信息接收者创造出真正的经济价值时,才具有最高的价值和意义。 要使信息源产生的信息成为有用的信息,既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也要通过信息传播载体使信息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流动。信息在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的流动就形成了信息源。要想发挥信息的作用,需要对流动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0、如何让信息有效流动? 必须对于信息流动的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发挥信息的作用。11、在管理的支持下,什么样的信息流才是企业需要的? 把任务的信息细分到各个职能部门,分成有效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将不同的信息传播到工作点。 12、什么叫信息制动? 信息制动直接对信息流进行有效管理,发挥各种力量,保证了信息流的完整、健康和畅通,是实现社会有效管理的关键。 13、信息流的自身规律是什么? 信息流总是从信息密集度高的地方流向信息密集度低的地方,从知识密集型地区流向知识稀薄地区,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从不平衡状态到平衡状态再到新的不平衡状态的螺旋上升规律。 信息流的不平衡性是由信息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信息对象的差异、和信息传播工具的差异性决定的。 14、什么叫信息产品?有什么本质属性?与物质产品的区别 和联系在哪里? 由信息及物质载体构成,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的信息成果,并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成果均可视为信息产品。 信息产品的本质属性: (1)信息产品是信息含量很高的产品; (2)信息产品是信息劳动的结晶;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信息管理基础》复习资料

一、基本知识 1.面向21世纪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美国最先提出的; 2.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这是从对广义上来描述信息管理定义; 3.信息的特性有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独立性、信息存在具有普扁性和客观性等。 4.从涵盖范围上讲,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5.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中其技术管理阶段的核心是信息流的控制 6.1993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主持会议,对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工程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举世瞩目的“金桥”工程;所谓“三金”工程,实际上是“金桥”、“金卡”、“金关”三大基础工程式的简称。 7.从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8.齐夫定律要求的一篇较长文章的字数约为5000字以上; 9.对于守恒系统,R信息守恒的含义是信息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所特有的“0”或“1”的特征; 10.追溯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 11.信息检索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料; 12.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性资源,信息,物质和能量,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13.信息交流是一种单向传递 14.S行为有书写、绘画等 15.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 16.共时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 17.图书馆的书刊资料阅览和借阅服务是信息传递模式的多向被动传递 18.专业信息服务开展的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多向主动传递 19.根据信息栈的功能将其分为时间栈和空间栈; 20.多向对称性法的条件是信息在同介质中传递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完整版)信息管理基础试卷

信息管理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当今社会,成为与能源、材料三足鼎立的社会支柱是(c )A.土地和矿产 B.石油和天然气 C.信息和信息资源 D.计算机和汽车 2.揭示了文献中词汇分布规律的是(b ) A.洛特卡定律 B.齐夫定律 C.布拉德福定律 D.吉尔德定律 3.把信息分成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是按照哪种分类标准区分 的?(b ) A.按信息内容 B.按获取方式 C.按传播范围 D.按加工程度 4.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d )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C.气候资源 D.信息资源 5.计算机储存常用的基本储存单位是( b ) A.比特 B.字节 C.字长 D.字 6.信息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b ) A.社会物质化 B.社会信息化 C.社会经济化 D.社会现代化 7.文献信息源中期刊类标志是(b )

A.内容成熟,论述全面 B.知识新颖,反映灵活 C.专题性强,水平高深 D.可靠性强,内容规范 8.既是信息交流的归宿,又是信息交流的新起点的是(c ) A.信息源 B.信息渠道 C.信息用户 D.信息环境 9.信息技术服务的三角形结构要素中,中心部分是(a ) A.顾客 B.服务人员 C.服务系统D,服务战略 10.多媒体技术不具备的的特征是(d ) A.多样性 B.集成性 C.交互性 D.独立性 11.由美国建筑师R.S.沃尔曼于1975年提出,与信息组织具有密切关系的是(d ) A.信息资源 B.信息服务 C.信息建设 D.信息构建 12.信息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向用户提供并帮助用户选择所需要 的(d ) A..零次信息 B.一次信息 C.二次信息 D.三次信息 13.成为信息资源发展的里程碑、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的 是( d ) A.1979年的《信息管理者》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信息管理基础》考试大纲 .doc

《信息管理基础》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本科目涵盖“信息管理学基础”、“图书馆情报学概论”和“档案学概论”三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测验考生对这三门课的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三门课的试题比例各占三分之一。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掌握适中原则,既有能够选拔出优秀考生前沿研究领域的考题,也有考核考生对信息管理学基本原理掌握程度的考题。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问题相结合。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理论80分 热点问题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 9小题(选做其中3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 9小题(选做其中3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二)信息技术的组成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 二、信息管理活动 (一)信息管理活动的特征 (二)信息管理活动的原则 (三)信息管理活动的过程 (四)社会信息管理 三、信息资源人文管理

(一)信息道德的含义 (二)信息道德建设 (三)信息政策法规 (四)信息政策法规的管理实践四、信息资源经济管理 (一)信息经济 (二)信息商品 (三)信息市场管理 (四)信息产业管理 (五)经济信息及管理 (六)电子商务 五、信息资源系统管理 (一)信息系统及特征 (二)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信息系统开发 (四)信息系统管理 六、信息资源管理专门化(一)企业信息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 (三)行政信息管理 (四)电子政务 (五)文献与信息机构 (六)数字图书馆建设 (七)科学数据管理 第二部分:图书馆情报学概论 一、图书馆学的研究范畴(一)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二)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三)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四)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二、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图书馆学的萌芽 (二)图书馆学的形成 (三)图书馆学的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自己整理笔记.doc33

参考答案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 C不确定程度)。 2、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D U/C矩阵中,纵向表示功能,横向表示数 据类)。 3、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4、对于大型程序设计来说,首先应强调的是程序的( B、可维护性 )。 5、在工资系统中,水电费扣款一项,属于( B定个体变动属性)。 6、数据流程图DFD中,符号圆圈“B、外部实体)。 7、一般要求达到(A、第三范式)。 8、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A 、系统分析阶段)。 9、中小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般是(C、SQL Server )。 10、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各管理层次需求的阶段是( D、成熟阶段)。 11、身份证编号属于编码中的( C、区间码)。 12、与数据流程图相比较,业务流程图独有的内容是( D、系统中的人员) 1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信息特性的是( C、系统性)。 14、项目管理时可利用( C 、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技术),以便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料消耗量来完成计划。 15、管理信息按决策层次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级,即(C.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16、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 C、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17、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B、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8、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B、吞吐量)。 19、判断树和判断表的功能是用于描述(C、处理逻辑)。 20、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不属于系统分析阶段的是(A编写程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2.程序调试时,测试数据除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编造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可行分析报告的结论为:(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和(条件具备再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代码)维护, (程序)维护, (数据文件)维护和机器维修。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购买软件包)等. 6. 网络的拓朴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树型等多种,实际应用中,常将它们综合起来混合使用以构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三、简答题 1. 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详细调查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分析准备。 详细调查方法常有:(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_知识点

第一章 1.1简答或者选择 1.信息的要素:语义要素、差异要素、传递要素和载体要素 2.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3.按信息加工深度划分,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4.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献型、档案型、统计型、动态型等。 5.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6.信息一般表现为四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 7.从时间和空间上,信息运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信息运动、生物信息运动和人类社会信息运动三种不同的类型。 8.信息产业包含四大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1.2知识点【判断】 1.核心资源、支持资源和环境资源构成了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 2.冗余是指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用较多的信息量来实现较少的信息传递。 3.自然信息运动过程是随机的和盲目的; 4.自然信息是不完整的,只有信息的生成和存储,而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存在着过程上的断层。 5.信息产业是智力和资本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 6.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以及社会支持环境这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也称为信息基础设施。 7.信息:信息是按照用户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信息的加工是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 8.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也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广义的信息资源把信息活动的各个要素都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范畴,强调系统的概念。 9.信息差异:由于客观事物差异性的存在,信息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越是表现细微差异的信息,越有使用价值。

1.3综合 1.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多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单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信息收集者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单向被动传递:这种传递方式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举例论述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 2.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辐射式运动:信息生成以后便向四面八方做辐射式传播和扩散。主要手段有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络、报刊杂志等形式。有序性运动:信息运动的有序性既表现在信息自身的有序性,也表现在运动过程的有序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按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以一定的方式,沿着固定的方向运动。主要手段是传真、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等。接力式运动:信息运动从信源到信宿是需要多次接力传递的。布朗运动:信息在人的作用下往往做无规则、无休止的运动。人际交谈、小道消息是这种信息流动的主要方式。【举例论述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 2.1简答或者选择 1.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2.信息源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可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和零次型。 3.记录型信息源按不同的物质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网络型、视听资料。 4.信息搜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针对性、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5.常用搜集信息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采购、调查、交换、索取和检索。 6.信息组织形式可按不同方式划分: ?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有文字信息组织、图像信息组织、声音信息组织和视频信息组织。 ?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和三次信息组织。 ?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分为文献信息组织和非文献信息组织。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第一篇:《管理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读书笔记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有些疑惑,管理是什么、信息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什么。通过阅读,我在书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管理: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信息: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系统: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而有机地结合的一个整体。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能够追溯到xx世纪xx 年代。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出自管理,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直到xx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才给出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我们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定义如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依靠计算机等实现管理,而是一个将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一个管理系统,一个社会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具体进行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建立领导小组、组成系统组、进行系统规划。领导人员应具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有提高自己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设想;懂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及主要工作并要善用人,能够组织队伍。 在组成系统组织前应由领导者建立信息系统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确定系统目标,审核和批准系统方案,验收和鉴定系统及组建各种开发组织。在信息系统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系统组。系统组应有各行各业的专家,例如管理专家、计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 组建队伍后,进行全系统的规划。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课程考试试卷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课程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每小题,共20分) 1、信息的属性包括()。 A事实性、变换性、传递性B时效性、依附性、价值性 C等级性、压缩性、可视性D共享性、事实性、规律性 2、找出正确的叙述() A DROP TABLE表示删除表的定义 B DELETE FROM TABLE表示删除表的定义 C DROP TABLE等于DELETE FROM TABLE D DROP TABLE属于数据操纵语言 3、关于SQL的叙述,错误的是()。 A SQL表示“结构化查询语言” B SQL表示“标准化查询语言” C SQL是通用的关系数据库语言 D用户不必了解SQL的执行过程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有()。A MIS的纵向结构、MIS的横向结构、MIS的垂直结构 B MIS的纵向结构、MIS的横向结构、MIS的水平结构 C MIS的纵向结构、MIS的横向结构、MIS的交叉结构 D MIS的纵向结构、MIS的横向结构、MIS的纵向横向综合结构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4个大的阶段,它们是()。 A初步调查、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 B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物理设计和程序设计 C流程设计、数据设计、程序设计和代码设计 D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 6、以下表述中,错误的是()。 A“二维表”可称为关系 B一个元组是一个关系 C属性相当于记录中的一个字段 D域是属性的取值范围 7、系统切换不包括()。 A直接切换B平行切换C逐步切换D迭代切换 8、从原始的数据到数据库的设计,要经历3个世界。以下哪个不属于这3个世界: A技术世界B现实世界 C信息世界D数据世界 9、通常唯一识别一个记录的一个或若干个数据项称为()。 A主键B副键 C鉴别键D索引项 10、关于数据规模的金字塔结构,正确的叙述是:()。 A高层管理是非结构化的B基层管理是非结构化的 C中层管理是非结构化的D高层和基层是非结构化的 11.数据库系统体系的三级模式结构包括()。 A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B概念模式、逻辑模式和物理模式 C单模式、双模式和多模式D理论模式、物理模式和应用模式 12、数据流图有4种基本元素,以下哪一个不属于这4种之一()。

信息管理学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机构等进行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二)信息管理的视角: ①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②经济角度: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解决和协调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等,促进社会更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三)信息管理的流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问题是拼命追求新技术,完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阶段:概念剔除的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并对它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带来的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扩大,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四)知识管理阶段: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其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信息管理基础复习资料1111

信息管理基础 名词解释; 1.信息: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2.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3.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产生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4.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信息发出的源头即信息的起源。事物、人、组织机构等都可以产生信息,故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5.信息组织: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使信息由无序集合变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6.信息流:广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 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 7.信息产品:凝结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的信息成果,都可视为信息产品。 8.首席信息主管(CIO):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 9.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整体效率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10.虚拟企业:狭义指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如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暂时性的企业网络,以共享技能,共同分担成本,并开发新的市场。 广义指一些相互独立的业务过程或企业等多个伙伴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各自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11.信息资源:狭义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 广义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