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手术技巧

乳癌手术技巧
乳癌手术技巧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手术技巧

发表者:黄东航1320人已访问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Patey手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和Auchincloss手术(同时保留胸大、小肌)之分,也称改良根治术Ⅱ式和I式。二者对腋窝淋巴结清扫基本上可达到与Halsted根治术相同的效果。比较而言,改良根治术Ⅱ式手术暴露清晰,较I式易于清扫高位的淋巴结.但增加了手术创伤,并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改良根治术适应证较广泛,适用于临床I、Ⅱ期及Ⅲ期浸润性乳腺癌。当然,现在对临床I期、部分Ⅱ期病例,主要考虑行保乳手术。对于保乳手术以外的病例,目前更多采用Auchincloss手术。

手术切口的设计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手术切口设计因人而异,与肿瘤大小和位置相关.也受原活检切口位置的影响。一般取横行、纵行或斜行切口,即Halsted切口、Meyer切口或Stewart横行切口.临床实践中多采用改良的Stewart横行梭形切口。其优点为:①因胸壁的血管神经多沿肋间横向走行.所以横行切口不易切断皮肤细小血管神经,切口上、下方皮瓣的血运由于有完整的血管网.有利于皮瓣的存活与感觉:②横行切口并不影响手术暴露;③乳房多为下垂型.横行切口利于切除乳房多余的下垂皮肤。避免了纵行切口切除乳房后.两侧皮瓣多余皮肤形成“猫耳”而使皮瓣贴附欠佳;④外观好,瘢痕隐蔽,愈合后为一横线;⑤对肩关节影响小,缝合时张力小,穿着低领衣服时切口不外露。如精心设计,90%以上的手术切口可取横行。

具体皮瓣设计可采用“平行四边形法”或称S型切口.即取两个基本平行于横向切口的长边,两端弧形处理,两端切口终点在两侧游离边界的中间1/3处。这样,两面皮瓣宽度一致、皮缘长度一致、皮肤张力相当,可使皮瓣贴附好,易于缝合,外观更佳。需注意的是,乳房内侧较平坦,皮肤的切除范围要小;皮肤切口向内不宜超过正中线;外侧切口达到腋前线附近即可,切忌达到腋窝.以避免瘢痕挛缩造成问题;此外,腋窝出汗和上臂内侧与胸壁摩擦也可影响腋窝切口愈合;腋窝皱襞破坏也影响外观。皮瓣上、下皮缘应平缓对合,避免切口外端的“狗耳”现象。

皮瓣的游离

方法有多种,有非直视下直接手术刀刺皮的,有直视下电刀分离皮瓣的,还有直视下直接手术刀游离的。直接手术刀分离皮瓣可先皮下注入带肾上腺索的生理盐水,以减少刺皮时的出血。电刀分离皮瓣虽时间需要长一些,但出血可减少许多。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刀在刺皮时要平行于皮瓣,平滑运行,避免出现高低不平、厚度不一的皮瓣,助手则注意展平皮瓣。不要松弛。理想的皮瓣薄厚程度是术后不会引起坏死,而皮下又无癌细胞残留。

皮瓣游离的范围:向内至胸骨缘,外达背阔肌前缘,上到锁骨下,下达肋弓处腹直肌上端。肿瘤附近的皮瓣厚度以薄为宜,在皮肤与浅筋膜之间游离,距皮肤切开线3~5 cm之后可保留少许脂肪,保持皮瓣为斜形,使皮肤上的脂肪从切口缘向外依次增厚,以使切口的内侧部与健侧相比差别不明显,达到美观效果。

乳腺的切除

皮瓣游离完成后,乳腺连同胸大肌筋膜一并从胸大肌上切除,切除的乳腺向外方向翻转,充分显露胸大肌表面。现存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需要保留胸大肌筋膜?我们认为对于浸润性癌还是要切除胸大肌筋膜,而对于病灶范围广泛的非浸润性癌则不必切除胸大肌筋膜。

在此阶段操作需注意的问题是,可稍用力牵拉乳腺组织,使筋膜有张力,便于切除。手术接近胸骨侧时,注意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对其可予分离结扎或电凝切断。如不小心损伤,动脉断端收缩于肌肉中,将导致止血困难。另外,在解剖胸肌外缘时避免损伤胸大肌外侧的胸内侧神经和血管,在下方不要损伤腹直肌前鞘。

腋窝筋膜在手术中的意义

构成腋窝的筋膜分为浅、深两部分。浅层筋膜包括胸大肌筋膜,其在胸大肌外侧缘向内后方反折覆盖腋窝底部,进而与棘上肌筋膜、棘下肌筋膜、小圆肌筋膜、大圆肌筋膜和背阔肌背侧筋膜在腋窝底连接为浅层腋筋膜。而锁骨下肌筋膜、胸小肌筋膜、肩胛下肌筋膜在腋窝底连接为深层腋筋膜。腋窝的筋膜将腋窝分为几个间隔,应熟悉这些间隔的范围和连接,清扫淋巴结时,选择筋膜作为分离进刀的间隙,这样才可更快速地分离。避免触及肥胖病人过多的脂肪,其中有无数毛细血管,常可出现持续渗血,影响操作。尽力正确选择自然间隙,不切入脂肪组织,这样可避免过多出血,保证术野清晰,更不用担心损伤重要器官或组织。与腋窝清扫相关问题

理论上讲,腋窝清扫应逆淋巴引流方向,但在实际手术时很难从最高位做起,尤其对所有病人均应尽可能保留胸肌神经和肋间臂神经,因此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术的高位清扫需要很高的技巧,受暴露的限制而手法操作困难。

Auchincloss手术时,先进行胸大、小肌之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清扫,将胸大肌外缘向上拉起。用电刀逐步向内侧分离,使胸大肌与胸小肌分离,注意保护在胸大肌外缘走行的胸内侧神经及其伴行血管。清除胸大、小肌之间的脂肪及淋巴组织。此处注意保护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及胸外侧神经。腋淋巴结清扫时,应用拉钩向内上方牵拉胸大肌和胸小肌,即可显露锁骨下区的锁胸筋膜,切开此筋膜,即可显露出腋静脉。腋鞘将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神经包绕。小心提起腋静脉鞘,用电刀切开后,仔细解剖腋静脉,解剖分离全部腋窝脂肪组织及淋巴组织,并从胸壁上分离。再将腋静脉下方的腋动、静脉各分支一一分出、钳夹、切断,细线结扎,然后经胸小肌后方向深部继续解剖分离,直至腋顶。清除腋顶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后,沿侧胸壁向下即可见到与胸外侧血管伴行的胸长神经和与肩胛下血管伴行的胸背神经,在解剖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

Patey手术由于切除了胸小肌,术野暴露好,易于操作。手术步骤基本与改良根治I式相同。不同的是,将乳腺与胸大肌解部分离后,切断胸大肌的第4、5、6肋附着点,然后将胸大肌向上翻起。保护胸大肌深面走行的胸前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用电刀将胸大肌深面的脂肪和淋巴组织清除。解剖分离腋静脉方法同前,至胸小肌外缘时,将胸小肌在肩胛骨喙突部的附着点处切断。将胸小肌向下翻,充分暴露腋窝术野,清除腋静脉周围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最后将胸大肌及其附着点间断缝合。

有人认为不切除胸小肌,暴露不好,难以清扫第三水平,而实际上只要拉钩方向力度合适,是完全能够暴露至腋尖的。如仍觉困难,手术时可使患侧上肢保留可以屈曲肘关节的“活”体位即可。腋窝清扫时应注意的是,行全腋窝清扫一定要彻底,向内侧清扫到腋尖,也就是到半月韧带。我们的病例中,腋尖转移并不少见,腋尖组织要单独送病理。向后一定要清扫到深筋膜腔的后壁,此处以肩胛下脉管系统为界,分为“内三角”和“外三角”,要分别清理。我们常见在外三角部位腋窝淋巴结存在和复发。向外要彻底清扫外侧组淋巴结。“内三角”和“外三角”的清扫并不难,从腋静脉下找到深筋膜,在肌肉表面,提起此深筋膜向下清扫就很容易。

血管神经的解剖和保留

一、动脉

根据与胸小肌的位置关系可将腋动脉分3段,胸小肌的内侧、背侧和外侧,相当于淋巴结分组的3个水平。腋动脉在胸小肌的内侧仅发出一支胸最上动脉;在胸小肌的背侧发出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两支,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穿过胸大肌进入乳腺,在行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的改良根治术时,不应结扎切断此动脉;腋动脉在胸小肌的外侧发出肩胛下动脉,其在肩胛下肌下缘处发出,走向后下方,发出旋肩胛动脉后下行,即称胸背动脉,营养背阔肌和前锯肌。腋动脉的分支在乳腺手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掌握其走行,便于手术中的保护。

二、静脉

主要应注意腋静脉的变异,有下面几种情况:肱静脉和贵要静脉汇合点高,手术时可见到两条粗细相等的静脉;头静脉注入腋静脉时夹角小,则亦可见到粗细相等的2或3条静脉;腋静脉在腋动脉后方;腋动、静脉相互缠绕;肩胛下静脉位置较浅。手术时应仔细辨认,避免损伤血管。

三、神经

乳腺癌手术时,在术野中可见到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和肋间臂神经。以往手术时更多注意淋巴清扫的彻底,而忽视对胸肌神经的保护,以至虽然保留了胸肌,但术后胸肌萎缩,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保留肋间臂神经的问题过去曾被忽视,认为保留该神经不利于腋下清扫,可增加乳腺癌局部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此,不保留此神经的病人常常术后感觉患侧上臂及腋后部皮肤有疼痛、麻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这种难以用药物及其他方法控制的感觉异常已成为病人长期不能摆脱恶性肿瘤阴影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肿瘤病人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巨大。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有效地防止术后上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能明显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且手术时间不长、难度不大,并不增加复发率,应作为一种常规方法施行。保留肋间臂神经操作时,寻找该神经可有3种方法:经腋静脉下方途径(中间途径);经其起始部途径(顺行途径);经背阔肌途径(逆行途径)。中间途径,在找到腋静脉后向下清除腋下组织,在距腋静脉下缘2 cm处常可看到横行的琴弦样条索状物。如看不到,可向外牵拉已切下的乳腺标本,则多可看到绷起的条索状物,即为肋间臂神经,可顺行解剖之,最快2~3 min 即可完成解剖。如淋巴结肿大与之粘连紧密无法分离时,为保证清扫彻底性.应放弃保留;如遇单干分支或多干型者无法全部保留,应尽量保留其中一支(最好是上支)。手术时手法尽量轻柔,避免粗暴牵拉造成神经损伤。

手术刀与电刀的不同特点与应用

普通型手术刀与电凝手术刀各有优点。普通型手术刀刀刃锐利、切开创面整齐,手术经验丰富者可显露神经血管。电刀操作时不易掌握深浅,易损伤创面和组织,但好的电刀,输出功率稳定,以刀尖在欲切割的组织表面划过,切忌明显地接触到组织,达到与普通型手术刀相同的准确切割效果。

在术野狭小的高位区,若要确切、干净地清除淋巴结,需要清楚的解剖知识和熟练的外科技术,此时便显示电刀优势。如以手术刀或手术剪解剖,易损伤软组织中细小血管而形成局部渗血,需要用钳子或镊子夹住出血处,电凝止血,但下一步切割后又出血,往往重复上述步骤,无法继续前行。而应用电刀,操作一如既往,当然就电刀的使用来说,个人的手感和娴熟的技术需要训练、积累和悟性。电刀操作确实较运用普通型手术刀时有困难和风险,尤其在应用质量较差、输出功率不稳定的电刀,掌握起来尤需小心。但只要用心体会,熟练应用电刀是应该可以做到的。

手术操作技巧

手术操作技巧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纯手术技巧,如各种器械的使用,具体操作时的手感和手法。肿瘤手术讲究的是锐性分离,当刀刃在组织上划过时如下面有神经、血管,手术医师应有所感觉,此时应将刀向上轻微提起,避免切到神经、血管;左手运用镊子抓持组织时,其部位和多少也是一重要技巧,抓持部位得当,便于右手的切割,抓持过多可能混有神经、血管。另一部分为相对技术,或可称之为意识,如解剖标志的寻找。外科手术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此。同理,在乳腺癌手术中,关键在于迅速找到那些解剖标志如胸大肌缘、胸小肌缘、背阔肌缘、腋静脉和肩胛下脉管等。特别是在行保乳手术时,从很小的腋下切口进入,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寻找到上面的胸大肌缘、胸小肌缘,下面的背阔肌缘,找到这些解剖标志,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就容易多了。

乳腺癌根治术

编辑

乳癌根治术是针对乳癌患者采取的常见的外科治疗手段,也是乳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根治术的范围是将整个患病的乳腺连同癌瘤周围5cm宽的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大小肌和其筋膜以及腋窝、锁骨下所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整块切除。

目录

1切口

2游离皮瓣

范围

超越边界

3切断胸肌

4腋静脉

5淋巴结

6术中出血

皮瓣创面出血

穿支出血

胸肌出血

腋静脉及分支出血

腋尖出血

术后出血

7引流

8缝合

9负压引流

1切口

乳腺癌根治术无论竖切口、横切口还是斜切口,里面的操作是差不多的,只有依靠切口作为解剖标志的医生会转向。但是,不同的切口对皮瓣的松紧要求不太一样,缝合后张力最高点的位置也稍有不同,因此切口的弧度会有差别。

缝合时皮瓣的松紧实际上是切口决定的,许多医生采用术前掐起肿瘤两侧皮瓣对合,来判断切除的宽度,但是经常会出现切除过多,皮瓣张力高的情况。说明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可靠。为什么明明术前感觉挺好,且完就不够了哪?第一、仅仅掐住中心,以为中间够了两边就没问题,实际上中间够了是使用了两边皮肤的扩展潜力,当两边皮肤自己也需要扩展缝合时,无力支援中间,它就不够了。第二、仅仅两指能够对合是不够的,中间的组织厚度要减去,紧贴在胸壁上比盖在胸壁上需要更多的皮肤。第三、缝合本身也要用掉一些宽度。第四、与感觉不同,瘦人的皮肤潜力比胖人小,可能与皮瓣切除的组织更少、保留的层次更多有关。第五、由于梭形切口两侧弧度并不对称,你掐得正好的两点,不一定就会缝在一起。

怎样才能更准确一点哪?

积累经验当然是个办法,但是现在怎么办?可以试一试这个办法。

画好切口后,经切口两端、乳头、肿块另加一条中间线并向两端延长。将双手的手指分别压在切口线一侧,向内推。如果切口线可被整体推过中间线,就算合格。如果不到并且受肿块影响切口不能继续向内,可适当调整切口弧度,然后分别将外侧切口线下部向内推,内侧上

部向外推,可同时过线也可。

微创小切口不推荐使用。

2游离皮瓣

有战友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我简单说几个于术式演变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些道理。

很久以前,乳癌皮瓣比较厚,有时是紧贴乳腺腺体表面游离。那时,电刀质量不高,应用也不广泛,大家都使用手术刀游离皮瓣,技术要求不高,层次较清楚,止血也不难,相当于一个单纯乳腺切除加腋窝清扫。

后来发现皮下淋巴管可以被肿瘤直接或间接侵犯,皮瓣变薄。对刀功要求很高,既要在血战中找到合理的层次,还要完美的保持这一层次,不仅对主刀,也对助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出血也只能先压后止了,出血量较大。此时,电刀由辅助止血工具渐渐变成了游离皮瓣的主角。由于主刀可以即时止血,保持视野清晰,又不用助手帮忙,明显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那些被皮瓣游离挡在门外的医生由此进入了乳癌根治的大门。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再后来,又有人说浅淋巴管与深层淋巴管相通,肿瘤细胞也可能侵及,需要划入切除范围内。于是游离面又进一步向皮肤靠拢,几乎达到全厚皮瓣的程度。在这个层次,几乎都是渗血,而且紧贴皮肤,风光一时的电刀优势全无。更大的影响是皮瓣坏死。由于切除了皮下血管网,皮瓣早期依靠间隙组织液,后期依靠再生血管,把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这种皮瓣坏死愈合之慢,令人寝食难安。这时已经风光不再的手术刀卷土重来,特别是配合止血水的应用,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如此菲薄的皮瓣,原先的游离方式依然被大量使用。游离皮瓣常见问题

范围

许多医生术前会用标记笔在胸壁画出游离范围,这是一个好方法!但是我发现,大部分画线的医生手术中并没有有效的利用这些线,而是依然寻找固定的解剖标志。的确,皮瓣受牵拉后,画线位置也会随之移动,与解剖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也随之改变,依靠画线来决定,很有一点郑人买履的意思!既然这样,还算是一个好方法吗?当然算!只是部分医生使用不当!他们画的线是解剖标志的皮肤投影,如上方画锁骨,下方画肋弓,如此明显的解剖标志,还用画?应该画出实际皮瓣需要游离的范围,特别是背阔肌前缘、腋窝中分,肋弓下5厘米线等。

超越边界

在游离皮瓣中,超过一点预设的边界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有些边界是非常关键的解剖标志,错过他们不但前路坎坷,而且会增加意外损伤的机会。

上:胸大肌---三角肌间沟。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头静脉都要保护。

外:背阔肌前缘。胖人容易靠外,瘦人容易靠内。

下:肋弓是标志,但不是边界。乳房下内侧部的淋巴管,向下达胸骨剑突处,经腹前壁上部,与腹直肌、肝和膈肌的淋巴管丛相交通。

腋窝:有不少人清扫腋窝会扫到上臂。

3切断胸肌

1、皮瓣游离完成后,如果行根治,需要切断胸肌止点,显露腋窝。第一个解剖标志就是胸大肌外侧缘,接近耾骨大结节处边缘最为清晰,可由此向下解剖胸大肌外缘,进入胸大小肌

间隙内。

2、确定劈开胸大肌界限,为了简化程序,已经不再解剖胸大肌三角肌间沟,而是切除胸大肌胸肋部,保留锁骨。这样胸锁关节与耾骨大结节的连线就是胸大肌劈开线。一般不要先将胸大肌从中间劈开,然后切断止点,因为胸大肌劈开间隙小,有张力,容易造成胸大肌断端术后出血。可以先切断止点下1厘米的腱性部分,然后沿肌纤维方向直视下劈开,仔细止血。为了获得良好的显露,常常需要将胸大肌胸骨不上段切断,注意处理穿支血管。

3、结扎切断胸肩峰动、静脉。

4、切断胸小肌,先游离胸小肌内侧缘,分离胸小肌后方,切开外侧缘,直视下切断止点。至此,胸肌全部切断,向下牵拉,显露腋窝。

4腋静脉

在清扫腋窝中,显露腋静脉是最重要的步骤,常用三种方法:

一、向下牵引胸锁筋膜,用手术刀或解剖剪沿腋静脉方向(估计)切开胸锁筋膜,向下解剖显露腋静脉前壁。然后以此为界结扎分支血管,清除淋巴脂肪组织。对解剖和操作要求高,容易偏离正确的平面。

二、与一相似,但是仅仅切开胸锁筋膜,用纱布向下推腋静脉前方脂肪组织,显露腋静脉。比较简单易行,但是容易撕断细小的血管和淋巴管,造成术中视野不清和术后淋巴瘘。三、先不显露腋静脉,沿胸壁向上分离,直达腋顶。可以显露腋尖淋巴结和其下方的腋静脉。然后,清除腋尖组淋巴结,沿腋静脉向下游离。将清扫和显露和二为一,自内而外、自上而下顺势完成。对于喜欢结扎腋窝淋巴管的战友,更为适合。

5淋巴结

腋窝是淋巴结清扫的重点,由于术后需要对淋巴结进行分组病理检查,因此推荐对腋窝淋巴脂肪组织进行整块清除。同时,为了减少术后淋巴瘘的发生,建议对淋巴管进行结扎或电凝处理。

方法一、自上而下

切开胸锁筋膜后,从腋动静脉沟淋巴脂肪组织开始,向下清除,结扎淋巴管(电凝需特别小心)。显露腋静脉鞘,如果淋巴结与静脉鞘关系密切,可以沿血管方向切开静脉鞘。靠近静脉主干结扎向下的血管分支,分离腋尖部淋巴结与血管间隙,结扎上行的淋巴管。将淋巴脂肪组织整体下翻至腋静脉下,结扎下方淋巴管。对于胸背血管神经周围淋巴脂肪组织,可切开其前方筋膜,将淋巴脂肪组织经血管神经后方外侧清除,即可保护血管神经安全,又可同时显露胸长神经。

方法二、自内而外。

较方法一分离面小,处理淋巴管更清晰。现在根据病人病情可以采用乳房改良根治术。保留胸大肌和肋骨,肋软骨,清除皮下脂肪和淋巴结。

6术中出血

皮瓣创面出血

对于菲薄的皮瓣,皮瓣一侧出血以渗血为主,注射止血水后,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压迫即可。电凝需谨慎。

穿支出血

胸大肌胸骨附着点是穿支出血的多发区,主要原因是一、过度靠近胸骨切断,致使血管断端

过短,不好处理。二、切断时过度牵拉胸大肌,致使血管断端回缩或直接将血管撕断。三、钳夹血管过浅、过晚。四、血管切断后轻率地采用直接电凝,不但无法有效止血,还可将血管外露部分破坏。

正确的方法为切断胸大肌止点前,先分离胸大肌与胸壁间隙,将胸大肌向前挑起,自上而下电刀切断,电刀应一层一层地切断胸大肌纤维,几乎每一个肋间都会有一根穿支血管,应提前发现钳夹后切断。即使不能先发现,也应该在切破血管,尚未切断时钳夹,保证能完整钳夹血管断端。

胸肌出血

胸肌腱性止点切断应在靠近止点的腱性部分缓慢电凝切断,尽量直视下彻底止血。胸大肌劈开部分出血,最好采用缝扎止血。电凝虽然可能暂时止血,但是术后上肢活动肌肉收缩或牵拉会再次出血,而且胸大肌劈开部靠近腋窝间隙,皮肤也很难形成有效压迫。

腋静脉及分支出血

常见原因是一、粗暴分离撕裂。二、结扎撕裂。三、剪刀误伤。四、电刀分离。刺激神经后误伤。五、沿背阔肌向上游离过高。

腋尖出血

处理腋尖部淋巴结时,容易出现分离时出血或清除后出血。注意不要将腋尖淋巴结分散清除,应该整块清除。先分离与胸壁间隙,然后分离腋静脉前间隙、淋巴结前间隙,不要试图分离淋巴结上部及尖部间隙,这是血管和淋巴管汇集区,应该结扎切断。

术后出血

术后出现重新切开处理的出血几乎都是胸大肌劈开部出血,应该术中谨慎处理。

7引流

引流管放置应该没有疑义。需要注意的就是引流管末端不要距腋静脉太近,也不要位置太靠外。

近几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医生放置两条引流,即在胸骨旁另加一条引流。希望可以提高引流效果,特别是对胸大肌断端出血。

多放一根引流管没问题,问题是这根引流管的位置正好横跨张力最高的皮瓣区,对覆盖在它上面的皮肤形成压迫,经常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成为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这根引流管具有一个圆形的头部时。而它的作用通过引流量可以看出,主要是预防。如果一定要放,建议将皮下部分剪成斜坡半管状,凹面反扣在胸壁上,应该会好受一点。

8缝合

面对30厘米的切口,你有没有信心完美的缝合,你会不会担心缝偏或不对称。我年轻时曾经使用过一种方法,就是牵拉切口两端,在接近中点处缝一针,然后是中点、中点、中点------。这样可以把两侧不对称的切缘差距平均分摊。不知从哪年开始直接从一头缝到另一头。如果你有时间,或者你获得一次缝合乳腺切口的机会并加以珍惜,你应该做全切口的垂直褥式缝合,你会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和一个漂亮的缝合切口。

9负压引流

加压包扎?负压引流?或两者结合?

我基本上倾向于单纯负压引流,如果说加压包扎可以有更好的压迫止血效果,我宁愿术中多花点心思彻底止血。

接好负压管后,将皮瓣下的液体吸出,使皮下间隙形成有效负压非常重要。用手挤压非常不可靠,应该使用纱布卷,滚动压迫。滚动方向为切口两侧由外滚向切口,切口上由内下滚向外上。抽液完成后,不要忘了用手指在皮瓣上轻轻敲动,不但可以使皮瓣与胸壁之间贴附更为紧密,而且使皮瓣所受张力更均衡的分布。

乳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

乳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 发表时间:2017-08-03T15:00:43.1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3期作者:黃开伦 [导读] 支持她们勇敢战胜癌症,乐观配合手术及后期恢复。尽最大努力提升癌症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使她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南川宏仁医院普外科重庆 40840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选择适宜手术方式的方法。方法:对我院乳腺外科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在术后恢复时间、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乳腺癌患者因病情需要和身体素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是获益的。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方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095-03 临床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癌症发病率的榜首。目前,最适宜的诊疗方式仍旧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乳腺癌根治术、乳 腺癌扩大根治术、保乳手术和微创手术等。而患有该疾病的老年人的个体情况不甚相似,为她们制定的诊疗方案也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综上,如何为老年患者安排合理的手术方式成为重中之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采取了便利的方式,把我院已经入院并排期进行手术的230位乳腺癌患者选取为采样目标,纳入标准:术前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乳 腺癌;肿瘤单发,直径<3cm,与乳头距离超过2cm;准备进行手术治疗;愿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慢性疾病感染者;肝肺肾等器官功能损伤者;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工具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量表由我院专家自行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年龄大小、生育现状与婚否、医保情况、 文化水平与收入、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以及家属手术方式选择的意向等。 1.3 研究方法 调查方式为面对面调查,调查形式为发放调查表,发放人员为受过专业训练的的调查员。资料收集时间为患者确定手术前1d。调查表 一律采取尊重知情权和一切自主自愿的原则,被调查的患者填写问卷全凭自主意识,问卷在获得调查者准许的前提下进行,在答题过程中,采用统一指导用语,患者提出问题,调查员的答案遵循一律保持相同的原则。问卷答完后立即收回,并对回答的完整性进行核对,对于自主填写问卷有问题的患者,可由研究者代为完成,所有问卷要求在规定的10分钟内必须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2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排除错填等无效问卷,最后剩余有效问卷209例,有效率为90.87%。调查对象年龄20岁~83岁,来自不 同行业,其中文职、技术职业人员116例(55.50%);207例(99.04%)已婚;206例(98.56%)已生育;130例(62.2%)初中以上学历;收入水平较低(低于3000元/月)137例(65.55%)。 2.2 单因素分析 在保乳手术和非保乳手术选择上,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育情况和医保情况在保乳手术 和非保乳手术选择上无明显差异(P>0.05)。 2.3 多因素分析 将是否选择保乳手术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布以及经济 收入水平是影响患者选择保乳手术方式的相关因素。见表。 表 209 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是否愿意选择保乳术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呈现上升之势,渐渐成为笼罩我国女性健康生活的阴影,甚至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医学临 床研究在不断发展,在乳腺癌症的诊疗方面也随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癌细胞众多特点中最显著的就是转移模式不固定,遵循这种特点,在早期对乳腺癌的诊疗方法多是选择放射结合保乳术。通过临床研究,多年来统计学数据显示,在无瘤生存率和生存期两项指标的对比中,保乳术和切除术是没有差别的。 对于那些符合保乳条件的患者来说,社会大环境、自身身体状况、个人对医学的认识程度以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都会影响她们去选择 何种手术方式。其他国家的治疗数据表明,西欧和美国保乳率可达到50%,新加坡为70%~80%。但是我国目前临床研究成果显示,在确保符合条件的患者中,保乳术的成功率不到20%,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乳腺癌症的治疗上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判断以何种方式进行手术时,患者会受到来自心理上、生理上以及社会环境等原因的影响。鉴于此种原因,具备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在术前以及术后对癌症患者进行以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宣讲教育。这个环节不能忽略,因为它不仅可以缓解癌症患者紧张情绪,使手术达到最佳效果,帮助疾病治愈;更是一种最直接的预防疾病和宣传健康保健知识的方法。 根据对乳腺癌患者的跟踪调查以及肿瘤病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可能成为癌细胞转移和扩散的催化剂。在住院期

乳腺癌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及进展

乳腺癌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及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内统计病发率为23/10万。大多发生在40-60岁绝经期前 后的妇女。其中以45-50 岁最为多见,男性乳腺癌少见,仅占乳癌1/100。乳腺癌均需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以乳腺癌根治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 现就其手术选择谈几点体会。 1 早期乳癌的保乳手术 早期乳癌的概念[1]:早期乳癌的概念在临床和美丽学上有时仍有所不同。临床上经常将TNM 分期中Ⅰ、Ⅱ期病例统称为早期乳癌。但是,即使肿瘤直径<1cm的Ⅰ期乳癌,亦有发生亚临床 的微转移的可能。Ⅱ期病人中包括了有腋淋巴结转移。当肿瘤直径>2cm,全身的亚临床转移高达25%~30%。从生物学角度看,真正的早期癌应指那些尚未有邻近组织浸润和未发生转移的 乳腺癌,如病理上的非浸润癌、早期浸润癌、原发癌直径<0.5cm、病理证实淋巴结无转移的浸 润性癌。因而, Ⅰ、Ⅱ期病人中有部分严格讲并不属于早期,而一些肿块直径>2~3cm ,但始终 不发生转移,也可以认为是早期乳癌。确定早期癌的概念,是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保乳手术。 早期癌的保乳手术:近20年来,保乳手术在欧美各国盛行,已作为Ⅰ、Ⅱ期乳腺癌的首选术式。其原因: (1)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的认识。(2)NSABP~B~06研究,保乳手术与全乳切除 对比,10年总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无差异。(3)高质量的钼靶普查使早期乳癌得以被诊断。Halsted最初的50例中至少有2/3为局部晚期乳癌,60%以上有淋巴结转移,而美国80年代普 查已有85%为Ⅰ、Ⅱ期乳癌,腋淋巴结阳性率已降至40%,且有不少未触及肿块的原位癌[2]。(4)现代女性对保乳愿望强烈。(5)抗癌新药的出现,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或早期化疗能缩小原发灶,减少乳腺的切除量,增加保乳机会,并能减少或灭杀亚临床转移。 2改良根治术在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Patey 在1932年已报道改良根治术。胸大肌筋膜相对无淋巴管,胸肌筋膜是一个天然的防御 屏障,因此手术时可将胸大肌筋膜切除,保留胸肌,同时清除腋淋巴结。Ⅰ式Auchindos 保留胸大小肌,Ⅱ式Patey切除胸小肌,保留胸大肌,较易于清除腋上群和腋中群淋巴结。二者对腋窝淋 巴结清扫范围基本上可达到Halsted 根治术的相同效果。但Ⅱ式相对增加了手术创伤,从而增 加了诸如上肢肿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有作者认为,对早期乳癌来说,腋淋巴结的转移 不多,即使有亦按自下而上的转移规律,Ⅰ式清扫范围已足够,除非术中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较重,为能彻底清扫上中群淋巴结时才采用Ⅱ式。 3Halsted 根治术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Ⅲ期乳腺癌或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 的诊断率有所下降,但仍占就 诊病人的10%~20%。对于此期病人,根治术仍然是必要的,同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行放疗、化疗 和内分泌治疗。对于肿瘤或淋巴结融合已侵犯胸肌,肿瘤距胸肌近或肿瘤位于乳房深部,或 乳腺小而肿瘤大有侵犯胸肌可能时,Halsted 根治术仍是一个可采用的术式,因其切除了被侵 犯的整块组织,减少了局部癌块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而且作为乳腺外科医生能正规地施行Halsted根治术是一项基本功。掌握了Halsted,则对各种乳腺手术的术式更有把握。 4关于腋淋巴结清扫 不管何种手术方式,腋淋巴结清扫是乳腺癌手术重要的组成部分,Ⅰ、Ⅱ期乳腺癌如不行腋淋 巴结清扫,约有30%以上的病人遗留已发生转移的淋巴结。乳腺癌病人行腋淋巴结清扫的主要 目的:(1)预测预后。(2)指导辅助治疗。(3)清除有转移的淋巴结,发挥治疗作用。Fisher认为,腋 淋巴结清扫并不能延长淋巴结阴性病人的生存期。理想的腋淋巴结清扫应是:阴性者不清扫, 阳性者清扫。Veronosi报道了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活检的方法,发现该方法预测腋淋巴结有否转移的准确率达97%,认为通过对前哨淋巴结 的确定和活检,可以达到避免不必要的腋淋巴结清扫,减少手术并发症。美国Tafra教授在来华

乳腺癌外科手术方式的发展

乳腺癌外科手术方式的发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达80/10万,占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1];我国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同时还出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的倾向,在我国很多地方,其发病率已上升至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2]。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从一百多年前halsted开创乳腺癌的标准手术以来,逐渐得到细化和个体化,通过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更深入认识,在保证生存的同时,更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1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目的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乳腺癌外科手术方式的发展,有必要探讨一下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目的。我们认为“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局部无瘤”就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目的。这里的代价包括:乳腺的功能、乳腺的完整与美观、腋窝淋巴结的免疫功能、上肢淋巴回流、经济等。无瘤就是手术切干净,这是任何肿瘤外科追求的目的。19世纪末,halsted的乳腺癌观点认为:乳腺癌主要是一个局部的疾病,先有淋巴结转移,以后再引起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肿瘤播散的标志,区域淋巴结切除对肿瘤的转移有治疗作用,手术操作的方法影响预后。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外科在不惜代价地扩大手术范围,以求无瘤,出现了扩大根治术[3]、超扩大根治术,然而扩大手术范围并未获得更好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fisher研究肿瘤血管时发现乳腺癌不一定完全经淋巴结途径有序播散,早期即有血行或骨髓的微小转移及与局部治疗无关的微小转移,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局部治疗方式不决定预后。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发现达到乳腺癌术后无瘤很困难,有赖于化疗、内分泌等的配合,外科手术只能做到局部无瘤。 2 外科手术方式的发展 2.1 19世纪末,halsted乳腺癌根治术的出现,彻底改观了乳腺癌治疗的面貌,其治疗术式包括:(1)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的整块切除;(2)切除全部乳腺组织,同时广泛切除其表面覆盖的皮肤;(3)切除胸大肌、胸小肌;(4)腋淋巴结做彻底清除。此术式主导乳癌外科治疗上百年。20世纪50年代,出现扩大根治术,随后出现超扩大根治术。目前,我院已放弃后两种术式,但如果胸大肌和胸小肌受侵犯,根治术仍有必要。 2.2 20世纪70年代,改良根治术在欧美成为主流术式手术。虽然缩小了手术范围,并未降低治疗效果;而且减少创伤,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保持患肢功能,保持较好外形,为乳腺重建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目前我院以此术式为主,美国也仍有50%的病人采用改良根治术[4]。 2.3 20世纪80年代,出现早期乳癌保乳手术,并获得和根治术相同的效果[5]。近20年来,保乳手术在欧美各国盛行,已作为ⅰ、ⅱ期乳腺癌的首选方式。其原因:(1)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的认识;(2)nsabp-b-06研究,保乳手术与全乳切除对比,10年总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无差异;(3)高质量的钼靶普查使早期乳癌得以被诊断。fisher最初的50例中至少有2/3为局部晚期乳癌,60%以上有淋巴结转移,而美国80年代普查已有85%为ⅰ、ⅱ期乳癌,腋淋巴结阳性率已降至40%,且有不少未触及肿块的原位癌[6];(4)现代女性对保乳愿望强烈;(5)抗癌新药的出现,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或早期化疗能缩小原发灶,减少乳腺的切除量,增加保乳机会,并能减少或灭杀亚临床转移。

从电视剧看乳腺癌手术方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772819.html, 从电视剧看乳腺癌手术方式选择 作者:张董晓 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12期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保乳手术切除范围小了,乳腺外形比全切好看了,但局部复发率是增高的。 乳腺癌诊断明确后,手术是十分关键的治疗步骤之一。乳腺癌的手术方式有哪些?该如何选择?通过最近热播电视剧>中患了乳腺癌的男主角手术过程,大家可以对乳腺癌手术方式有简单的了解。 乳腺癌手术方式选择 乳腺癌的手术方式以是否做全乳切除,分为乳房切除术和乳腺癌保乳术两种手术方式。传统的手术方式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即需要完整切除乳腺腺体,而乳腺癌保乳术指的是仅切除肿瘤而保留乳腺的方式,也就是剧中男主角所说的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 这种手术方式的变化是因为随着对乳腺癌的认识不断深入,医务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乳腺癌是一个全身疾病而非局部疾病,从出现第一个癌细胞到肿瘤生长到1厘米通常需要1~3年时间,肿瘤已有了充分的转移时机。局部病灶只要切除干净即可,过于扩大的切除并没有太大意义,术后必要的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全身治疗具有更大的价值。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发现只要肿物切除干净完全可以起到和乳腺全切相同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和生存率并没有明显差异,如此一来,许多希望保留乳腺外形的患者更多的愿意选择部分切除而非全乳切除的方法。 全切还是保乳,并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社会人文学问题,临床上既有肿物较小完全符合保乳条件的患者拒绝保乳的病例,也有肿物很大保乳具有一定风险的患者保乳意愿强烈,要求先化疗再保乳的病例。对于个人的选择而言,没有最佳的方案,只有个人认为的最适合的方案。 即使选择了保乳手术,关于切口选择等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剧中男主角就选择了环乳晕切口,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切口,比较隐蔽不容易留下疤痕。这点相信乳腺外科的医师都有体会,甚至于我本人手术过的患者找我复查的时候有时不仔细辨认也找不到切口。当然切口的选择还要根据肿物得位置、大小等综合确定。 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免疫组化情况等还会有进一步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

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文章简介:乳腺癌手术治疗由于手术范围较广泛,创伤较大,所以手术后会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 乳腺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一、出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行肿块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后均可有此种并发症的出现。 乳腺癌病人手术后出血的原因常为: 1、术中止血不彻底遗留有活动性出血点。 2、术后由于应用持续负压引流体位改变或剧烈咳嗽等原因使电凝的凝血块脱落或结扎的丝线滑脱导致引流出血。 3、术前应用化疗或激素类药物使伤口容易渗血。 二、积液指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有液体积聚,造成皮瓣不能紧贴于创面,它也是乳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常见的原因有: 1、引流不畅使创面的渗出液不能及时引出而积聚; 2、创面内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不能引流出以后液化形成积液; 3、解剖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时一些小的淋巴管损伤而未结扎伴引流不畅形成积液一般发生在腋窝外侧; 4、用电刀解剖腋静脉时发生积液的机会较使用手术刀为多可能电刀对创面的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且经电刀解剖后一些小的淋巴管暂时封闭而在负压吸引后又有开放造成积液;

5、此外,皮瓣张力过大使伤口不易覆盖以及引流管拔除过早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皮瓣坏死也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皮片坏死愈合延迟可能影响后续的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常需切除较多的皮肤,加之皮瓣分离的范围较大,皮瓣剥离得过薄或厚薄不均,会使真皮内毛细血管破坏而影响术后皮瓣的血供;或者皮瓣缝合时张力过大,术后伤口积液时也会引起皮瓣的缺血坏死。有时因使用电刀操作不当造成局部皮肤烧伤或血管凝固性栓塞也容易导致皮瓣坏死,皮瓣坏死一般术后24小时即见缺血的皮肤变苍白,逐步呈青紫色水肿,表面有小水泡3~7日后坏死区域的界限逐步清楚,皮肤逐渐呈黑色硬痂状。 四、上肢水肿。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上肢的淋巴及血液回流受障碍易引起上肢的水肿,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各家报道自5%~40%不等,近年来严重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不超过5%,造成上肢严重回流障碍的原因: 1、腋窝清扫范围不当,破坏了局部的侧枝循环.以往对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解剖,常同时将腋鞘一并删除,亦影响术后的淋巴回流。因而手术时如未见有明显肿大淋巴结时,可不必将腋血管鞘拨除,实际上腋窝如有肿大淋巴结侵犯腋鞘时,常已非手术所能完全达到根治目的。 2、腋区有积液或感染,造成局部充血,纤维化,疤痕形成防碍了侧枝循环的建立。

乳腺癌手术步骤

乳腺癌手术步骤手术步骤: 1、体位: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90°并固定在手术台的肢架上,注意不要过伸,防止臂丛神经麻痹,并以软枕将胸部垫高5cm左右。 2、切口及分离皮瓣:一般采用喙突到脐方向的纵行梭形切口,上端在胸大肌外缘锁骨之间的中点,下端到肋弓下2~横指,以显露腹直肌前鞘。切口应根据肿瘤的位置作用相应的变化。切缘距肿瘤为3横指。注意在消毒前先用龙胆紫药液自我上至下画一梭形切口线。 先作外缘切口,再作缘,切至皮下组织后,以止血钳夹住少许皮下组织,每隔3cm夹钳一把,左手提起止血钳,并以手指从外侧顶起皮肤使其呈水平拉紧,右手持阔面刀削切皮下脂肪组织,紧贴皮肤向周围作潜行切削,边切边止血。侧皮瓣分离至胸骨中线,外侧分离

至背阔肌前缘,上至锁骨,下至腹直肌前鞘,分完一侧皮瓣后用热盐水纱布垫压迫止血,如遇较大出血点,应予结扎或电灼。亦可用低电压电刀切削皮下脂肪组织,形成皮瓣,这样边切边止血,可大大减少术中失血。 分离皮瓣后,需辨认出腹直肌鞘、前锯肌、背阔肌、三角肌、头静脉等组织,然后用消毒巾保护切口[图2]。 3、切断胸大肌在胸大肌浅面覆盖有腋筋膜和脂肪组织。分离后,在胸大肌和三角肌的肌间沟找到头静脉,应妥加保护以免损伤。在胸大肌外缘切开腋筋膜,再用左手示指从胸大肌外缘钝性向侧分离,直至靠近头静脉的胸大肌锁骨部分。保留少许肌纤维,以保护头静脉。再将胸大肌腱分离到肱骨大结节嵴处,用电刀徐徐切断该肌肌腱,在出血点处电灼或缝扎止血。用示指紧贴锁骨下缘继续分离胸大肌与锁骨、胸骨联接部分,用电刀切割和缝扎止血。并切断缝扎自深部进入肌肉的胸肩峰动、静脉及神经分支。

4、切断胸小肌先将胸大肌翻转向下,显露被喙锁胸筋膜包绕的胸小肌,在胸小肌下缘用止血钳挑开此筋膜,用左手示指伸入胸小肌后方,紧贴胸小肌后面分离至肩胛骨喙突处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参考 乳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骨转移较肺癌发生的多且早。发病年龄较轻,平均45岁,据报道,在所有乳腺癌中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5%-75%,这与乳腺癌良好的预后有关。因为乳腺癌患者发现骨转移灶之后的中位生存期仍长达2年,所以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策略。 对乳腺癌骨转移瘤多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手术、放疗、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对原发病的系统治疗(全身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疼痛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 一、外科治疗 手术治疗骨转移瘤的目的是延长生命、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预防或处理病理骨折、解除神经压迫。决定哪些病人最适合接受外科治疗,特别是进行预防性手术仍然较为困难。外科手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方法包括骨损伤固定术、置换术和神经松解术。固定术治疗可考虑选择性用于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预期生存时间>4周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预防性固定术可考虑选择性用于股骨转移灶直径>,或股骨颈骨转移,或骨皮质破坏>50%,预期生存时间>4周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当病变影响临近的关节或内固定不能提供早期和完全的负重时,就应采取肿瘤切除和关节成形术进行重建。假体应采用骨水泥固定,以利于早期恢复功能。因需要等待骨愈合及接受放疗,异体骨等生物重建方式不适合于骨转移瘤患者。随着四肢、脊柱内固定器材的改进,以及肿瘤假体的发展,使重建更加简单而持久,拓宽了骨转移瘤的手术治疗范围。 但由于乳腺癌的骨转移经常发生在脊柱等较复杂位置,所以手术难度较大,经常会造成切除不彻底的情况发生,导致复发或继续多发转移,所以手术治疗只适用于情况并不复杂的病情。 二、化疗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如果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均阴性、术后无病间隔期短、疾病进展迅速、合并内脏转移、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则应考虑化疗。推荐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紫杉类、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可以选择的化疗方案有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5-氟尿嘧啶)、AC(多柔比星+环磷酰胺)、AT(蒽环类+紫杉类)、XT(卡培他滨+多西他赛)和GT(吉西他滨+紫杉醇)方案。

乳腺癌手术方式的回顾和选择

乳腺癌手术方式的回顾与选择 来安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盛晓梅 外科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尤其对0、Ⅰ、Ⅱ、Ⅲ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仍首选手术治疗。手术范围由最早期的局部切除发展到19世纪末的Halsted根治术;50年代的扩大根治术;60年代的改良根治术;自80年代以后的保乳手术。美国1982年保乳手术仅占7.2%,现在超过50%。而且还在继续增加。日本和香港也达40%和30%[1]。但国内大都采用根治及改良根治术,只部分医院在开展保留乳房的手术。本文旨在对几种常用的乳腺癌手术方式进行简单总结与比较。 一、乳腺癌根治术[2]:自Halsted创立至今已100多年,一直是外科界广泛采用的术式,也是乳腺癌根治术中首先被确立的一种术式。它的创立,在乳腺癌治疗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因为它使乳腺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由以往的60%以上减少至10%以下,故至今仍为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术式之一。主要适用于Ⅱ期晚期及Ⅲ期病例。这一术式手术范围包括:(1)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的整块切除,(2)切除全部乳腺组织,同时广泛切除其表面覆盖的皮肤,(3)切除胸大、小肌,(4)腋淋巴结作彻底的清除。李树玲等报道根治术666例,按国际分期统计其Ⅰ、Ⅱ、Ⅲ期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0%、69%、47%,效果较好。

但根治术也有一定禁忌症,1978年全国乳腺癌临床与基础理论座谈会曾提出过绝对禁忌症:①炎症样乳腺癌;②皮肤水肿,范围超过乳房面积的1/3;③乳房皮肤卫星结节;④癌瘤侵犯胸壁;⑤患侧上肢水肿;⑥胸骨旁肿物,示内乳淋巴结转移;⑦远处转移,包括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等。相对禁忌症:①癌瘤破溃;②皮肤水肿,范围不超过乳房面积的1/3;③癌瘤与胸大肌固定;④肿大的腋淋巴结直径超过2.5厘米;⑤腋淋巴结互相粘连或与皮肤、深部组织粘连。兼有上述五条中任何二条或二条以上时,也视为根治术的禁忌。 二、扩大根治术[3][4]:20世纪50年代,人们认为乳腺癌是局部疾病,其扩散是遵循时间与解剖学的规律进行的,初期沿着局部淋巴结,以后再出现血道扩散。而内乳淋巴结也是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引流淋巴结。为了清楚内乳淋巴结,故在根治术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新术式----即扩大根治术。该术式自创立以来历时近70年,对提高乳腺癌的疗效起了一定作用,主要是为了清除内乳淋巴结,尤适用Ⅱ、Ⅲ期,肿瘤位于乳房内侧或中央的病例,扩大根治术确实祈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对部分Ⅲa期乳腺癌仍采用该术式。 三、简化根治术:顾名思义是在手术步骤上稍加简化的根治术,也有人称改良根治术,仿根治术。基本方法是:全乳房及胸大肌筋膜切除加腋淋巴结清除----即Auchincloss手术。也有人将胸小肌一并切除----即Patey Dyson手术。最先由Moore(1867)提出,早年作为根治性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