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质设计与混响时间、声压年级的计算

音质设计与混响时间、声压年级的计算
音质设计与混响时间、声压年级的计算

音质设计与混响时间、声压级的计算

(一)厅堂音质的设计要求

参见表1-11、表1-12及图1-12。

厅堂音质设计要求与相关的客观指标表1-11

部分民用建筑的允许噪声级表1-12

旅馆客房30 42

办公室35 46

体育馆35 46

大办公室40 50

餐厅40 50

(二)混响时间的计算与选择

1.混响时间T60的计算公式参见表1-13。

式中V——房间容积(m3);

S——室内总表面积(m2);

--平均吸声系数。称为室内总吸声量,且有:

式中S1…Sn——室内不同材料的表面积(m2);

α1…αn——不同材料的吸声系数。

4m——空气吸声系数(表1-14),在1000Hz以下时可省略。空气吸声系数4m值(室温20℃)

表1-14

频率(Hz)

室内相对湿度(%)

30 40 50 60 70

1000 0.005 0.004 0.004 0.004 0.003 2000 0.012 0.010 0.010 0.009 0.009 4000 0.038 0.029 0.024 0.022 0.021 6300 0.084 0.062 0.050 0.43 0.040 8000 0.120 0.095 0.077 0.065 0.057

2.混响时间的选择

参见表1-15及图1-13、图1-14。

混响时间推荐值

(500Hz与1000Hz平均值)表1-15

房间类型T60(s)

音乐厅 1.5~2.1

歌剧院 1.2~1.6

多功能厅 1.2~1.5

话剧院、会堂0.9~1.3

普通电影院 1.0~1.2

立体声电影院0.65~0.9 体育馆(多功能)<2.0 音乐录音室(自然混响) 1.2~1.6 强吸声录音室0.4~0.6

电视演播室语言0.5~0.7

电视演播室音乐0.6~1.0

电影同期录音棚0.4~0.8 语言录音室、电话会议室0.3~0.4

琴室0.4~0.6 教室、讲演室0.8~1.0

视听教室语言0.4~0.8

视听教室音乐0.6~1.0

3.混响时间计算示例

参见表1-16(先求各表面积S,再根据材料吸声系数α,代入表1-13公式算得)。

(三)声压级计算公式

1.室外点声源的声压级

Lp=Lw-20lgr-11(1-1)

式中Lp——空间某点的声压级(dB);

Lw——声源的声功率级(dB);

r——被测点与声源的距离(m)。

对于有地面反射的情况,上式改为:

Lp=Lw-20lgr-8(1-2)

2.扬声器电功率与声压级的关系式

扬声器作为声源,其直达声压级Lp表为:

Lp=L0+10lgPL-20lgr(1-3)

式中PL——加到扬声器的电功率(W);

r——扬声器到听音点的距离(m);

L0——扬声器特性灵敏度(dB)

由上式可见:

(1)若扬声器的电功率加倍,则声压级Lp增加3dB;

若电功率PL增至10倍,则声压级Lp增加10dB。

(2)若听音距离加倍,则声压级Lp减少6dB;

若听音距离增至10倍,则声压级Lp减少20dB。

当听音点偏离有指向性的扬声器轴线为θ角时,其声压级Lp(θ)为:

式中Lp——(1-3)式值;

r——辐射距离(m);

R0——与轴成θ角的听音点辐射距离(m);

D(θ)——扬声器的指向性系数,由厂家提供。

3.室内声压级Lp的计算式

(1-4)

式中Lw——声源声功率级(dB),,其中P为声源声功率(W);

r——听音点与声源的距离(m);

R——房间常数(m2),,其中S为室内总表面积(m2),为平均吸声系数;Q——指向性因数。

当声源在房间空中或舞台上时,Q=1;在墙上或地面上时,Q=2;在两墙交界处时,Q=4;在三界面交角处时,Q=8。图1-15表示相对声压级(Lp-Lw)与r的关系曲线。

在厅堂扩声中,常用有指向性的号筒组合音箱等,它可被看作指向性声源,此时Q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α——音箱的水平指向性角度;

β——音箱的垂直指向性角度。

例如,JBL公司SR4704型音箱的指向性(α×β)为90°×40°,则代入(1-5)式得Q=12.8。

4.扬声器最远供声距离

rm≤(3~4)rc

式中rc——临界距离,;

其中Q——扬声器指向性因数;

R——房间常数(m2)。

对于清晰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则取rm≤3rc。当最大距离超过3rc时,清晰度变差,此时可增加吸声处理,使rc增大。

图1-15为室内声压级计算图表。

体育馆混响时间测量观摩实验

体育馆混响时间测量观摩实验 一、实验目的 厅堂混响时间的测量原理与实验方法 二、实验仪器 B&K公司Diarc建筑声学测量系统、特制脉冲声源发生器、A计权声级计 信号源:脉冲声源、MLS信号、E-sweep信号 三、实验原理 1、混响时间 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要被墙壁、天花板、地板等障碍物反射,每反射一次都要被障碍物吸收一些。这样,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波在室内要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后才消失,我们就感觉到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还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混响时间不仅在音质评价方面,还在材料声学性能的测试、噪声控制等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参数。适度的混响,可以明显改善声音质量,改变音乐的音色和风格。 混响时间的定义:声能密度降为原来的1/106时所需的时间,相当于声压级衰变60分贝。某频率的混响时间是室内声音达到稳定状态,声源停止发声后残余声音在房间内反复经吸声材料吸收,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用T60或者RT表示。 赛宾公式: 其中:V为房屋的容积、 S为室内总面积、 为房间内所用表面材料的平均吸声系数。 2、混响时间的测量方法 2.1稳态噪声切断法 稳态噪声切断法是最常见的,使用起来也最方便,它先在房间内用声源建立一个稳定的声场,然后使声源突然停止发声,用传声器监视室内声压级的衰变,同时记录衰变曲线,最后从衰变曲线计算声压级下降60dB的时间而测得混响时间。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声衰变严重地受到无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瞬时起伏的影响,所以对相同的声源和传声器点必须测量多次进行平均。其测量原理图如图1所示。

稳态噪声切断法测量混响时间测得的响应和声压级衰变曲线如图2、图 3 所示。 2.2 MLS 最大长度序列信号或扫频信号测量法 采用具有随机性、自相关近似为D函数,长度为N的周期序列信号作为声源,可以求出系统的脉冲响应,并抑制背景噪声的影响,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测量混响时间。此时,系统的脉冲响应等于输入输出互相关,其中,h(t)—系统的脉冲响应,S i—输入信号,S o—输出信号。 3、测量频率 测量混响时间所选取的频率,不应少于以6个倍频程中心频率:125Hz、250Hz、500 Hz、1000 Hz、2000 Hz、4000 Hz。如有必要,应增加频率间隔为1/3倍频程的中心频率。 4、测点选择 为保证数据可靠,建议作多次测量求平均,测点应均匀分布在厅堂内,一般不少于4-9点。 四、实验内容 1、一般规定: 1.1被测厅堂应提供满场状况、排演状况和空场状况三种被测状况,本实验仅对空场状况进行测量 1.2厅堂的门、窗均应关闭,门窗帘应展开 1.3在所选测点上混响时间测量时信噪比至少满足40dB要求(MLS可低至20dB) 1.4测量传声器应是无指向性的,离墙1.5米以上,高度置于离地1.5米左右 2、混响时间的测量的观摩实验 2.1连接Dirac测量系统 2.2调试测量仪器并对其进行校准

优质课《计算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优质课《计算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

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三篇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了解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会通过观察、数格子、计算来知道所经过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时、分、秒进率 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2、填空题 2时=()分2分=()秒 180分=()时120秒=()分

1时40分=()分6分=()秒 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东跑一100米要用16()。 二、探究新知 1、小学作息时间表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自读问题,依次解决问题 (1)上午第一节课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你有什么方法?你会不会列算式。 (老师讲解列算式计算) 板书:8:50–8:10=40分 8:50 -8:10 40 答:这节课上了40分钟。 (2)反馈练习:学生板演,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3)深入探究,10:50~11:30第四节上了多少时间? 学生先试做,问在计算中发现有什么问题? 重点讲解分不够减,到时退一作60分。 (4)反馈练习: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先看钟表,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统一厅堂混响时间的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使不同单位测量的结果具备互相可比的统一基础,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一般厅堂的混响时间的测量。 第1.0.3条测量厅堂混响时间,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或规范。 第2章测量系统 2.3接收设备 第2.3.1条接收系统应包括传声器、测量放大器、1/3倍频程滤波器和记录仪器。接收系统的设备,宜符合下列要求: 一、传声器应是无指向性的。 二、记录系统宜采用声级记录仪(电平记录仪)。记录时,所选用的记录仪的笔速,不得影响衰变特性,并应调节记录仪的纸速使衰变曲线的斜度接近45°。 记录系统亦可采用与声级记录仪(电平记录仪)性能相当的能直接读出混响时间数字的记录仪器。 如采用录声机(录音机)记录声衰变,录声机(录音机)的录放系统则应在本规范要求的频率范围内具有线性频率特性,其信噪比不应少于40分贝。 测量用的录声机(录音机),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磁带录音机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中盘式二级、盒式三级的规定。

第3章测量方法 3.2测点选择 第3.2.1条测量厅堂的混响时间的测点数,满场时不应少于3个,空场时不应少于5个。 对于非对称性厅堂,应适当增加测点。 第3.2.2条所选择的测点应有代表性。对于对称性厅堂,测点必须在偏离纵向中心线1.5米的纵轴上及侧座内选取。 测点位置的选择,应包括池座前部约1/3处,挑台下以及侧座,但应避免在直达声场内。 对于有楼座的厅堂,应有楼座区域的测点。 满场时的测点位置应尽量与空场时的测点相重合。 如有必要应加测舞台测点;对有明显耦合的厅堂,应在耦合变异外加测点,其结果不计入全场平均。 第3.2.3条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应为2.3米,与墙面的距离,应大于所测频带下限中心频率的半波长。 3.3记录数目与选值 第3.3.1条每一测点对于每一测量频率的有效混响时间衰变曲线不应少于三条。 第3.3.2条衰变曲线的衰变范围不应少于35分贝,在该范围的衰变曲线应从起始水平以下5分贝到25分贝呈直线形,并应由此直线的斜率决定混响时间。

时间的换算与计算教学设计23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三篇时间计算是继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之后安排的一个内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 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 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 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 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 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 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 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 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 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02第二讲室内声学及混响时间

噪声治理课程第二讲室内声学及混响时间 1、声音的传播 1.1 声音在室外的传播 在室外,声音将不断传播开去。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由于能量分散开来,声压级不断下降,理论上,对于点声源,离声源距离增加每两倍,噪声下降6dB。若某机器设备1米处的噪声为100dB,那么距离它100米远(相当于距离增加约7个两倍),那么噪声将下降40dB,降低到60dB,距离它1公里远(相当于距离增加约10个两倍),噪声将下降60dB,变为约40dB。另一方面,大气对声音也有吸收作用,尤其对超过2000Hz的高频声音,吸收效应更加明显,使噪声随与声源距离的增加衰减量变得更大。实验表明,常温常湿常压下,100m距离对125Hz、500Hz、2000Hz的声音衰减量分别为0.05dB、0.27dB、2.8dB。雷电产生时的声音是含有大量高频成分的霹雳声,由于距离很远,大多高频成分被大气吸收了,因此传到我们耳朵里往往是隆隆的低频声。 不同区域大气温度的变化会使声音的传播方向发生弯折,当上层空气是高温,下层地面附近空气是低温时,沿地面传播的声音会弯向地面,之后被被地面反射,继续前进,还将弯向地面,可能耗散在上空的声音返回地面,并“匍匐前进”,这样,声音会传得很远。冬季结冰的湖面就是这种情况,在冰上上讲话,对面几百米外都能听到。夏季的午后,地面被晒热,情况正好相反,上层空气是低温,下层空气是高温,声音向上弯折,很快

耗散在大气中,因此50-60米时就很难听到人的讲话了。有风的时候,如果风的气流速度上下完全一致,那么对声音将没有影响,但一般情况,上面的风速比地面的风速快,顺风时,声音向地面弯折,逆风时,声音向天空弯折,顺风因传播声音比逆风更有利。认为顺风把声音了声吹走、逆风阻住了声音是不正确的,风速最快仅每秒一、二十米,而声速为每秒340米,风如何跑得赢声音呢? 在室外,声音有绕过障碍物的本领,被称为声音的绕射或衍射,这是声音波动现象的体现,躲在围墙后面的人依然可以听到外面的呼喊。使用隔声屏障可以使声音最多衰减15dB,但因衍射不能完全隔离声音。道路两边的声屏障,或工业厂房机器的隔声板可以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效果在15dB以内,一般在5-10dB。由于低频声音波长长,容易绕过声屏障,隔声效果不如高频声。 草地、灌木林等对声音的传播也有衰减作用,但对高频的作用较明显,对低频的作用有限,100米的草地、灌木林对1000Hz的声音有23dB的衰减,而对100Hz的声音仅有5dB 的衰减。100米以上的长绿阔叶草地或灌木林在实际降噪中才有效果。 1.2 声音在室内的传播 声音在房间室内传播时,不但遵循室外大气中传播的规律,还会被房间天花、地面、墙面反射回来,声源不断发声时,入射声波与反射声波相叠加,形成复杂的室内声场。大的平表面会象镜面一样反射声音,而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内凹型的表面会聚拢声音,形成声聚焦。外秃的表面能够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2篇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time calculation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2、篇章2: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章1:《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教科书p62 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幻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提问: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2、1时=()分 1分=()秒 3、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例1:2时=()分 1) 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学生汇报: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师板书小结: 2时=( 120 )分 60×2 5)巩固练习:

时间的计算_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例1、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延时器与混响器的使用

在礼堂中进行会议报告、各种演出的扩音操作时,常遇到声音效果(特技)器的应用,通常将延迟器与混响器和多效果处理器统称效果处理器。 1、延迟器 延迟器与混响器是模拟室内声场声音信号特性的专用设备。在节目录音制作中,延迟器和混响器可以在模拟的艺术声场中传递时间、空间、方位、距离等重要信息,并且可以制作某些特殊效果。虽然延迟器只对声音信号起简单延迟作用,但它却有着许多重要而特殊的用途。 (1)较大厅堂需要提高扩声系统的清晰度 在较大的厅堂中扩声通道通常不止一个,除原声(演讲或演唱)声源外,还设置不少音箱,各个音箱与听众的距离不同,比如后排听众就先听到后场音箱发声,再听到前场的音箱发声,最后还可能听到原始声,这几种声音到达后场听众的时间不同,若时间差大于50ms(相当于距离17m),扩音提高声压级后,会因这些不同时到达的声音造成回声干扰而破坏清晰度影响扩声质量。 延时器的应用 如图9所示,需在后场功放之前加入延迟器,精确调整其延迟时间,以使前排音箱和后场音箱发出的声音能同时到达后排听众,从而获得很好的扩声和听音效果。 (2)在立体声录音和放音中,用来扩展声场,增强立体感 声像扩展程度与延迟时间有关,延迟时间越长,声像分布越宽,但延迟时间太大会使声音清晰度下降,一般延时量取0. 2ms~5ms为宜。 (3)加工润色声音,改善声音厚度和力度感,使声音甜润悦耳 利用调音台将直达声与一个延迟声相加,只要延迟时间选择恰当,声信号的清晰度就不会受影响,厚度和力度感也得到明显改善,听起来甜润悦耳。延迟时间的长短与声音的频率高低和节奏快慢有关,频率越低,节奏越慢,则延迟时间可适当取长些;反之,延迟时间取短些。对于语言声,男声约取40ms,女声约取20ms~30ms较为合适。低音乐器声还可适当取长些。 采用混响方法可以提高声音的厚度感,但清晰度损失较大,力度感也有所降低。 (4)产生各种音响效果 把若干个延时信号与直达声信号相加(相加功能也可用调音台实现)后输出见图10,就能使独唱或独奏声变成合唱或合奏声,一般称为合唱效果。各个延迟器的延迟时间约5ms~30ms,互相之间不要成整数比,以免混合后产生过大的频率畸变。延迟时间若大于50ms,还能听到一次或若干次回声,除能用于戏剧效果外,还常用来处理跳跃轻快的音乐

三年级数学上册- 时间的计算教案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为1小时=60分。 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时分秒三者的关系及换算。 时间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 学习难点: 时间单位之间的计算和换算。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60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混响时间测量

混响时间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响时间的基本测量方法。 2、了解室内声场的衰减过程。 3、巩固混响时间的概念以及在厅堂音质设计中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 声学分析系统,功率放大器,球型声源等。 三、预习要求 《建筑物理》第十一章。 四、实验原理与方法 1、概述 混响时间测量是建筑声学中最经常的测量。一方面混响时间是目前评价厅堂音质的最重要的和有明确概念的客观参量;另一方面吸声材料和结构的扩散入射吸声吸数的测量、围护结构的隔声测量等都需要用到混响时间的测量,声源的性能测量。因此,混响时间的测量是建筑声学实验中最为基本的实验项目。 在封闭的声场中,声源开始辐射声能,声波即在同一时间开始传播,声源停止发声,室内接收点的声音并不会马上停止,而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声音的衰减过程。通过研究,定义“室内声场达到稳态,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60dB所用的时间”为混响时间(T60)。并且得出了著名的“赛宾公式”和“伊林公式”。 2、混响时间测量 混响时间的测量就是由信号发声器通过发大器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并纪录,在室内声场达到稳态时,切断发声,记录声音的衰减过程,可以得出衰减曲线和混响时间的测量结果。 信号发声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噪声法,发出调频的正弦信号或无规则噪声,目的是避免单纯正弦信号会出现驻波现象;一种是脉冲法,声源型号采用脉冲声,包括发令枪、爆竹、气球炸裂等。 在厅堂内进行混响时间测试时,声源的位置一般在自然声源位置。传声器布置在代表性的位置。测试时需要纪录不同频率的混响时间,评价不同频率声波在声场中的衰减性能。 五、实验步骤指导 1、检查仪器以及校准仪器

2、采用声学分析系统测量混响室的混响时间

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主备人: 复备栏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 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 的问题。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1、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2、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3、同桌两人练习。 二、新授

1、教学整时的计算。 出示节目预报表。 说说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各要多少时间。 思考“六一剧场”播放了多少时间。 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2、教学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 思考“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时间。 出示时间线段图。 在时间线段图上找出8:50和9:30。 交流怎么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再算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一共播放了40分钟。 (2)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三、练习 1、完成P53(1)。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00到16:30是1小时30分,合起来是3小时。 (2)先算12:00到16:30是4小时30分,再从4时30分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00是1小时30分,所以是3小时。

室内混响时间测定

室内混响时间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会用定量的方法了解分析室内声环境质量,混响时间是目前用于评价厅堂音质的一个重要的和有明确概念的客观参数,是判断室内的语言清晰度和音乐丰满度的一个定量指标,是厅堂音质设计的主要依据。因而混响时间的测量也是建筑声学测量的重要内容。 二、实验内容 测量封闭办公室的混响时间。 三、测试原理 W ·C ·赛宾通过研究提出,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能的衰减率对人耳的听觉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他曾对室内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到刚听不到的水平所需时间(秒)进行了测定,并定义此过程的时间为“混响时间”。他发现这一时间为房间容积和室内吸声量的函数。 混响时间T 60:当室内声场达到稳态后,突然停止发声,室内声压级将按线性规律衰减,衰减60dB 所经历的时间定义为混响时间,即平均声能密度自原始值衰减至百万分之一所需的时间,单位s 。 计算混响时间的赛宾公式为: A V T 161.060= 计算混响时间的伊林—努特生公式: mV a S V T 4)1ln(161.060+--= 60T —混响时间(s ) 0.161—常数 V —房间容积(m 3 ) S —室内总表面积(m 2 ) 4m —空气吸收系数 a —平均吸声系数 本实验因使用JT121声学分析仪,可直接读出混响时间值。 四、测试设备 声源部分:噪音信号源、滤波器、GZ021-A 功率放大器、全指向声源 接收部分:传声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JT121声学分析仪

五、实验步骤 1、按被测房间(4.1m×5.5m×6.9m)的要求布置好声源和测点位置,关闭好门窗,接好仪器设备。仪器应事先做好核对工作。 2、将传声器放在规定的测点处,高为1.5m,离声源1.5m以外,离开反射面1m。测点数不少于3个,每个测点上至少重复测量两次,各测点之间距离不小于1.5m。 3、调整信号源,发出100—4000HZ中心频率的1/3倍频程的白噪声,并使声场达到稳态,调整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使声级记录仪指针上升到35dB以上(相对于0线),即记录仪的指标值高于本底噪声声级35dB以上,最好高出40dB。 4、中断信号,记录各频率的T60。每个频率至少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即为该测点的混响时间。 六、注意事项 1、传声器放在规定的测点处,高为1.5m,离声源1.5m以外,离开反射面1m。 2、测量时房间的门窗必须关闭,防止外界噪音的干扰。

录音插件的使用及最佳参数表

插件的使用及最佳参数表 (1)降噪:人声之前会有一段噪音,那就是环境噪音,选中那段环境噪音,然后在菜单栏上选择“效果”,接着选择“刷新效果列表”,出现对话框,选择“是”刷新完后,接着选择菜单栏上“效果”里的“噪音消除”选项,然后选择“降噪器”,进去后选择“噪音采样”,然后按“关闭”。再重新选择菜单栏的“效果”里的“噪音消除”的“降噪器”,最后按确定,这样录音过程中的环境噪音就消除了。这只是环境噪音的消除,人声末尾的尾音这也要消除,否则会影响整首歌曲的效果消除这个噪音有专门的插件“waves”的“Rvox”效果器,这个效果器能剪除人声末尾的尾音,建议设置不要过,否则在每句话的首尾处会有明显的突然消失声音的感觉。 (2)激励人声:双击人声音轨切换到波形编辑界面,选定全部波形,然后在“效果”里选择“DerectX”里的“BBESonicmaximizer”插件,然后大家会看到三个旋钮,第一个调的是低音,第二个调的是高音,第三个调的是总输出音量。大家可以根据人声来调整高低音还要总音量,开始录进去的人声不是很有力度,这就需要加高音激励起来,这样听起来就好听些,不信大家可以试试看咯。 (3)压限:安装waves 4.0后,在“DerectX”选择“wavesC4”,出现调整窗口。这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声音对高低频进行调节,开始使用软件的时候也许还不知道怎么调整相关数据,大家可以这样,在调整窗口选择“load”,进去后会看到很多种效果,大家可以选择倒数第四个“pop vocal”,然后按确定。压限的作用就是人声的高频不要“噪”,低频不要“浑”。开始不知道怎么用上面的方法,以后熟练以后要根据自己的人声调整正确数据。 (4)增强人声的力度和表现力:安装“Ultrafunk fx”效果器后会有名称叫“Compressor R3”的效果器,这效果器的作用就是增强人声的力度和表现力。打开后会看到上面有四个小方框,不同的数据会有不同的效果,开始不知道怎么用的时候可以把这四个数据输进去,第一个输入:-20 第二个输入:4.0第三个输入:16 第四个输入:7.0 除了顶上这四个,底下还有2个,第一个输入:40 第二个输入:200 然后按确定就可以增强人声的力度和表现力了。上面提供的只是大概的数据,具体数据还要靠大家去感觉,最后确定。 (5)混响:安装“Ultrafunk fx”效果器后有会叫“Reverb R3”的效果器。此工作需要很细心,不同的录音环境,不同的曲风混响效果都不一样的。这需要大家不断的积累经验,容积较大、吸声不足的房间,效果器的人工混响时间要短。男声演唱时混响时间应短些;女声演唱时混响时间可长些。专业歌手混响时间应短些,否则会破坏原有音色的特征,业余歌手可用较长的混响时间,以掩盖声音的不足之处等等……开始使用这个软件的朋友可以具体我提供的数据输进去,一共有13个小方框,第一:0.0 第二:75 第三:7.1 第四:0 第五:50 第六:100 第七:1.0 第八:500 第九:2.2第十:7.8 第十一:0.0 第十二:-14.3 第十三:-12.3 。再次声明,上面提供的不是标准数据,这只是给刚开始用此软件朋友提供的,具体的数据要靠自己的耳朵去感觉。 (6)均衡人声:安装“Ultrafunk fx”效果器后有会叫“Equalizer”的效果器。主要作用就是均衡人声,让高频在保持不噪的前提下调整到清晰通透;低频保证不浑浊的前提下调整到清晰、自然。同样开始使用此软件朋友可以先使用我提供的这些数据,不是标准数据,具体数据还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 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 ?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 3 (小时),3 + 6= 9 (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3)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将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结束的时刻减开始的 时刻,就等于经过的时间。下午6时是18:00, 18-9 = 9 (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时间的计算-教案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重点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情景导入】 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提问: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2.1时=()分1分=()秒 3.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 【进行新课】 1.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2时=()分 (1)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学生汇报: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2时=120分 (4)师板书小结: 2时=(120 )分 (5)巩固练习: 5时=()分120分=()时 2.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 1分=()秒3分=()秒 (1)学生尝试练习。 (2)学生讨论:你是怎么做3分=()秒的?(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1分=(60)秒3分=(180)秒3.让学生做P4的“做一做”和补充题。 3时=()分4分=()秒 180秒=()分60秒=()分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4.教学例2。 教师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1)师拨7时30分到7时45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间的变化。 (2)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①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②45-30=15,是15分钟。 5.小结。 6.生生互动: 学生分组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他的学生帮忙算一算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 【课堂作业】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完成P5“做一做”,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8时40分再加上()就是9时。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 模板三篇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了解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会通过观察、数格子、计算来知道所经过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时、分、秒进率 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2、填空题 2时=( )分2分=( )秒 180分=( )时120秒=( )分 1时40分=( )分6分=( )秒

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东跑一100米要用16( )。 二、探究新知 1、小学作息时间表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自读问题,依次解决问题 (1)上午第一节课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你有什么方法?你会不会列算式。 (老师讲解列算式计算) 板书:8:50–8:10=40分 8:5 0 -8:1 0 4 0 答:这节课上了40分钟。 (2)反馈练习:学生板演,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3)深入探究,10:50~11:30第四节上了多少时间? 学生先试做,问在计算中发现有什么问题? 重点讲解分不够减,到时退一作60分。 (4)反馈练习: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先看钟表,再请列式计算。

混响时间测量实验

混响时间测量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 混响时间是目前用于评价厅堂音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各种用途不同的房间对应有不同的混淆时间,因此在厅堂音质设计中混响时间的设计师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音乐厅,影剧院,多功能厅,会议厅等鉴定其音质质量,混响时间测试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混响时间测量国内外一般都采用专用的直读式混响计,测量0。3到10秒的混响时间。 二、 实验原理与要求 混响时间T60的定义:室内声场达到稳态,声源停止发声后,房间内声能密度衰减60Db (即为百万分之一)时所经历的时间(秒)。房间混响时间的测量就是根据这一定义,通过测量声场中声压级的衰减曲线求出混响时间的。由于实测中难以得到高于室内本底噪声60dB 的声压级,且从实测中发现,衰减曲线的初始阶段的声场是扩散,故常取衰减曲线以其声压级5~35dB 一段为准,因此测量时稳态声压级必须高于本底噪声40dB 以上,最后根据曲线斜率计算混响时间。要求每个中心频率测量三次 三、 实验装置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的常用仪器设备分为声源装置和接收装置两大部分。 1、 声源装置:由讯号源、功率放大器和输出声源信号的扬声器组成。常见的声源有白噪 声、转音和脉冲声。 2、 接受部分:由传声器、测量放大器或声级计带通滤波器和电平记录仪组成。 四、 实验方法 1、 声源的布置:为了激发所有的低频简正振动方式,扬声器应放在墙角处。因为该处所有简正振动方式均为极大。扬声器要求在使用频段内频响较平直。一般不宜采用 号筒式或声柱。常用两只扬声器置于两角并朝房间的主对角线方向。 2、 传声器的位置:对于声场是完全扩散的,测点位置将于衰变曲线无关,因此测点 应保证在混响声场内进行,一般传声器的位置应离开声源1.5米以外,离开反射面1米以外,高度1.5米。在实际声场中一般选择若干测点(三点以上)进行测 量,然后取其平均值 3、 仪器校正 五、 测量步骤 1、打开仪器并校正 2、记录测量数据 3、关闭仪器 六、 实验数据记录 125 250 500 800 1000 2000 4000 5000 6300 1 0.84 1.06 0.97 0.99 1.19 1.10 1.05 0.96 0.79 2 0.98 0.78 0.95 1.11 1.10 1.15 1.02 0.96 0.85 频 率 项 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