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1

古:小的方面今:小学生的学校

③今之众人

古:普通人今:表示大众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⑦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今:道理

三、一词多义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2

(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①惑而不从师(名作动,有疑难问题).②吾师道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名作动,学习)..③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在……之下,低于).⑤君子不齿(名作动,挂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⑥则群聚而笑之(名作状,成群地).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愚人)..⑧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⑨吾从而师之 /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以……为师)..⑩而耻学于师 / 则耻师焉(形容词意动,以……为耻认为……可耻)..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句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式判断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者也”:“者也”连用式否定判断句)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者”式)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3.倒装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

(状语后置)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③而耻学于师。④学于余。(状语后置)“难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意即:(状语后置庸……乎: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⑥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道……吗”或者“怎么……呢”(状语后置)⑦不拘于时。.省略句:4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就近于谄媚。((以)高官为师((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六、文言知识梳理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受”通“授”传授①通假字: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不”通“否””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跟随而且)②古今异义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③“所以”用法:表原因…原因

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

举例: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

“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

表婉商吾其还也

4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归结“其”的用法】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在这里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

总结: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④语气词⑤乃尔

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

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有碑仆道(道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思想)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

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

①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苌弘 B 名词用作动词 a 吾师道...也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形容词用作名词 a 圣益圣,愚益愚 b小学而大遗....

5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一《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必修一《鸿门宴》)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必修二《兰亭集序》)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必修二《赤壁赋》)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必修三《劝学》)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必修三《劝学》) 1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过秦论》) 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必修三《过秦论》) 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秦论》)

(完整版)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一、《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花)缤纷 ..(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对……感..(新鲜美好),落英 到惊异,意动用法)之,复前.(向前,名作状)行,欲穷.(尽)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若.(像,好像)有光。 便舍船,从口如,初极狭,才.(仅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阡陌 ..(交错相通),鸡犬相. ..(田间小路)交通 闻.(可以互相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像)外人,黄发 .. ..(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于是,就)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答之,便要.(同“邀”,邀请)还家。 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同县的人) ..(妻子儿女)邑人 来此绝境 ..(隔绝、不通音讯)。问..(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就)与外人间隔 今是何世,乃.(竟然,居然)不知有汉,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对、向) 具言所闻,皆叹惋 ..(感叹)。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 诉)云.(说):“不足 ..(不值得,不必)为.(对、向)外人道.(说)也。” 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路,处处志.(做记号)之。及.(到)郡下,诣.(拜访)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派、派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终于、最终) 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打算,计划)往,未果 ..(没有实现),寻. (随即,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 ..(访求、探求,津:渡口)者。 二、《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向西,名作状)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竹林),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水中 高地),为屿,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 ..(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穿透),影布石上,佁然 ..(静 止不动的样子)不动;俶尔 ..(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像北斗星那样,名作状)折蛇.(像蛇那样,名作状)行,明灭可见。其.(那)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忧伤)幽邃.(深)。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跟随,随同)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核舟记》【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 ...(手艺奇妙精巧的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直径)寸之.(的)木,为.(做, 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势象.

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全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习题班级:姓名: 古文目录: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 四、登泰山记/姚鼐 一、《劝学》 【习题】 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 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二、《师说》 【习题】 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参考答案】 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一、《三峡》【北朝魏】郦道元 自.(相当于“于”,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如果)非.(.不是)亭午夜分不见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冲上、漫上)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 御风不以疾 ...(没有这么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 影。绝巘 ......(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其间。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良.(甚,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 ..(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 属.(连接)引.(延长)凄异 ..(声音悲凉婉转)久绝. ..(凄惨悲凉),空谷传响.(回声),哀转 (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青 林翠竹,四时 ..(四季)俱.(都)备。晓.(早上)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 落),沉鳞 ..(指水中潜游的鱼)竞跃。实是欲界..(人间)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其奇者。 三、《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考虑,想到)无与为 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 ..(共同,一起)步 于中庭 ..(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大概是)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罢了)。 四、《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从.(跟、随)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

最新春季高考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练习 1.《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由古至今的变化规律,自成一家之见解。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7.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至于那些被义理所激发的人不这样,那是有不得已之处的。 8.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懦夫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 《劝学》重点句子翻译练习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一)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停顿断句,不能解答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道理的。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明,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像这样罢了。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愧;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经的经文和解释传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代风气所束缚,向我求学。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文言文字词翻译

文言文字词翻译 41.绝,jué (1)动词 断绝 例: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绝交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横渡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停,止 例: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译文: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达到极点 例:以为妙绝。(《口技》)译文: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陡峭的 例: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隔绝的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译文: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很,非常 例: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译文:佛印很像弥勒佛。 全然

例: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译文: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42.堪,kn 动词 经得起,受得住 例: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译文: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胜任 例: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译文: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能够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不能回想,在佛狸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43.克,kè 动词 战胜,攻下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译文: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成功,完成 例:前虞跋胡,后恐疐zhì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译文: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能够 例: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克制,约束 例:克已复礼。(《论语》)译文: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通"刻",刀刻,雕刻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劝学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日参省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绝.江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12、文化常识判断 跬步,指一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1、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 ..........。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文化常识判断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此外,它还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1.《咏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高兴地)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 ..(正午时分)。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 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表承接,然后,就)时.(按时,名作状)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愠.(生气, 恼怒),不亦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乎?” 曾子曰:“吾日.(每天,名作状)三.(泛指多次)省.(反省、自我检查)吾身,为.(替)人谋.(谋划)而.(表转折,但是、却)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动作名)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 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 ..(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 ..(能 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形作名)而.(表承接,然后、就)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形作名),可以.(凭借)为.(成为,做)师矣.(了)。” 子曰:“学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及答案【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参考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

地方。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出他高明的地方[或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么!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翻译: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扁鹊见蔡桓公》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解词:居:停留;还:同“旋”,掉头;走:跑。 翻译:过了十日,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3、立有间。 解词:间:一会儿。 4、汤尉之所及。 解词:汤:同“烫”,用热水焐;及:到达。 5、火齐之所及。 解词:齐:同“剂”,药剂。 6、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解词:属:管。 翻译: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7、使人索扁鹊。 解词:使:派;索:寻找。 1、臣是以无请也。

最新师说重点句子翻译(十句-有得分点)

师说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得分点:判断句、所以、语句通顺。(3分,每点一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得分点:非、而、孰、语句通顺。(4分,每点一分)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得分点:师道、庸、于、语句通顺。(4分,每点一分)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得分点:无、所存、判断句、语句通顺。(4分,每点一分)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昧的人就更加愚昧。 得分点:是故、第一个圣、第二个愚、语句通顺。(4分,每点一分)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道理的。 得分点:宾语前置句、或、师、小、语句通顺。(5分,每点一分)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愧,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得分点:位卑、则、足、语句通顺。(4分,每点一分)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得分点:于、攻、如是、语句通顺。(4分,每点一分)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六经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 得分点:传、通、被动句、状语后置句。(4分,每点一分)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句子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句子翻译 必修1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答案 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 3.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微”,如果没有;“谒”,请求) 4.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 5.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6.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 7.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 8.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出入”,偏意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 9.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

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木兰诗》 1.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 2.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3.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 5.女:女子,这里指木兰。 6.何所思:想什么。 7忆:思念。 8.军帖:军队的文告。 9.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10.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1.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12.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名词作动词,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马鞍下的垫子。 13.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4.溅溅:水流声。 15.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 16..旦:早晨。 17.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啾啾:形容战马嘶鸣的声音 19.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军事。文中指战争。 20.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关山,关塞和山脉。度,过。 21.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铜锅,白天 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2.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带甲的护身服装。 23.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24.明堂:古代帝王祭祀祖先、接见诸侯、选拔人才的地方。 25.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zhuǎn),当时官爵分为若干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26.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27.问所欲:询问(木兰)想要什么。 28.不用:不当,不做。 29.尚书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下设若干曹,管某一曹事物的 官员称尚书郎。 30.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千里足,跑得极快的马。 31.郭:外城。 32.相扶将:相互搀扶。 33.红妆:红色装束,泛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妆,妇女所用的脂粉、衣物等事物。 34.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35.著:通“着”,穿。 36.裳: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37.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贴在额头正中的一种装饰。 38.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伙伴”。 39.扑朔:动弹

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口技》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施.八尺屏障 3.众妙毕.备 4.但.闻屏障 5.夫斥.大儿声 6.宾客意.少舒 7.虽.人有百手8.妇抚儿乳. 9.奋.袖出臂9.会.宾客大宴 《伤仲永》 1.日扳.仲永环谒 2.忽啼.求之 3.父异.焉 4.父利.其然也 5.稍稍宾客 ..其父 6.或.以钱币乞之 7.未尝.识书.具8.借旁近与.之 9.指物做诗立就.10.文理 ..皆有可观者《记承天寺夜游》 1.月色入户. 2.欣然 ..起行 3.藻荇交横 .. 4.念.无与为乐 5.寻.张怀民 6.相与 ..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如吾两人者耳.9.盖.竹柏影也10.但.少闲人 《送东阳马生序》 1.嗜.学 2.弗之怠. 3.又患.无硕师 4.稍降辞.色 5.援.疑质.理 6.礼愈至. 7.俟.其欣悦8.负.箧曳.屣 9.四支.僵劲10.持汤.沃灌11.寓.逆旅12.主人日再.食13.皆被.绮绣14.腰.白玉之环15.右备容臭.16.蕴.袍蔽衣 17.烨然 ..若神人18.余立侍.左右《孙权劝学》 1.权谓.吕蒙曰 2.当涂 ..掌事 3.蒙辞.以军中 4.孤岂.欲卿治经 5.见.往事耳 6.孰.若孤 7.蒙乃.始就学8.及.鲁肃过寻阳9.即更.刮目相待10.见.事之晚乎《公输》 1.请说.之 2.胡.不见我于王 3.以牒.为械 4.吾义.固不杀人 5.愿借.子杀之 6.方.五千里

7.守圉.有余8.公输盘诎. 9.吾之所以距.子10.待楚寇.矣 11.公输盘不说.12.知而不争. 《愚公移山》 1.惩.山北之塞 2.出入之迂.也 3.杂然相许. 4.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固不可彻. 6.操.蛇之神 7.二子负.二山8.汝之不惠. 9.寒暑易.节10.智叟亡.以应 11.且焉.置土石12.毕力平险. 13.损.魁父之丘14.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曹刿论战》 1.齐师.伐我 2.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 4.弗敢专.也 5.小惠未徧. 6.小信未孚. 7.神弗福.也8.小大之狱. 9.齐师败.绩10.公将驰.之 11.遂逐.齐师12.既克. 13.公问其故.14.一鼓.作气 15.彼竭我盈.16.望其旗靡. 17.虽不能察.18.衣食所安.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朝服.衣冠 2.王之蔽.甚矣 3.面刺.寡人之过 4.期.年之后 5.吾妻之美.我者 6.闻.寡人之耳者 7.左右莫不私.王8.能谤.讥于市朝 9.时时而间.进10.孰.视之 《三峡》 1.略无阙.处 2.重峦叠嶂. 3.不见曦.月 4.夏水襄.陵 5.沿溯.阻绝 6.或.王命急宣 7.虽.乘奔御风8.虽乘奔.御风 9.绝.巘多生怪柏10.良.多趣味 11.晴初霜.旦12.林寒间肃. 13.飞漱.其间14.属.引凄异 《岳阳楼记》 1.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墙倾楫摧. 4.把.酒临风 5.是进.亦忧 6.是退.亦忧

必修1-5重点句子翻译

人教版必修1至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编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一《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必修一《鸿门宴》)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必修二《兰亭集序》)

1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必修二《赤壁赋》) 1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5.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0.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游褒 禅山记》) 2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