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复位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复位

肠套叠护理常规

小儿肠套叠 【定义】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状之一。 【分类】 肠套叠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两种。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1岁以内多见,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罕见。男女之比为2~3:1。四季常见,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 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二周以上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 【临床表现】 1、婴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以前者多见。婴儿肠套叠的患者一般<2岁,常为肥胖健康儿,其症状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闹不安:突然哭吵、烦躁,阵发性15—30分钟,与肠蠕动相符合,因肠系膜被牵拉, 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占90%以上。其他疼痛表现为神萎、面色发白、痉挛。 (2)呕吐:呕吐物早期为乳汁,稍后带有胆汁, 晚期为粪质。 (3)便血:果酱色血便,多发生在疾病开始后8~12小时。 (4)腹部肿块:腊肠样包块,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5)全身情况: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表情呆钝、嗜唾、高热、严重脱水、腹胀、休克等。

2、儿童肠套叠 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肠梗阻是不完全性, 肠坏死发生较迟。症状不典型,有阵发性腹痛,腹块能明显触及,常无便血或发病数天后出现,呕吐亦不多见。 【术前护理诊断】 1、电解质紊乱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分丢失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囊肿破裂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本病预防、护理知识有关。 【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减轻家长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 3、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情况。若患儿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①安静入睡,不再哭闹,停止呕吐;②腹部肿块消失; ③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臭味的黏液血便,继而变为黄色粪水;④如患儿仍然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4、备好吸氧管、监护仪器等用物。 5、术前用药通常用安定、阿托品等注射药物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胃管通畅,减少术后并发症。 6、饮食加强营养,食用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食物,适当限制盐的摄入量,少量多餐。 【术后护理诊断】 1.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 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 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 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 ++++/HP。(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腹部压痛部位 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1.3辅助检查1.3.1大便常规共检查

36例,红细胞++?++++/HP,少数白细胞+?++/HP。132 影像学检查有68例应用彩超检查即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其余14例在腹部X 线透视检查下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1.4临床诊断在行影像学检查前被临床诊断为(1)急性肠炎21例占25%(2)急性胃炎11例占13% (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13例占15%(4)肠套叠28例占34% (5)其他如呕吐原因、腹痛原因等共10例占12% 1.5治疗及转归本组72例全身情况好,腹胀不严重,无腹膜刺激征者,在腹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其中2例在压力达12kPa持续时间约10min不能复位而转行手术治疗。1例在压力达12kPa后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X线示腹腔积气,遂急症行手术治疗。其余10例均因套叠时间超过24h,血便明显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中有6 例行套叠肠管复位后肠系膜折叠,7例因已发生肠坏死而行回肠及回盲部切除。82例患儿均成功抢救。2讨论肠套叠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的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4:1 :2]。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血便,查体可触及套叠肿块。本组临床观察男女发病比率接近于1 : 1,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另外,肠套叠因常继发于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部分患儿来诊时已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等中毒症状,而此类患儿可无腹痛、便血表现,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而延误非手术治疗时机。因此在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证实前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耐心细致地查体尤为重要,查体时尤其要注意腹部体 征如套叠肿块、腹部空虚感等。在便血患儿中,如镜检红细胞每高倍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是否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腹部包块及腹胀的情况、是否伴有呕吐及有无果酱样血便等。治疗的经过和对治疗的反应。 检查 1. 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检查腹部情况, 作肛门指诊。 2. 怀疑肠套叠必须行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必要时行腹部B 超检查。 3. 血常规检查及血电解质检查是必要的。 诊断 1. 凡具有典型的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包块等可作出诊断。 2. 凡临床症状不典型又怀疑为肠套叠,可以利用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帮助诊断。

3.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包括细菌性痢疾、蛔虫肠梗阻、腹型紫癜、直肠脱垂等。X线检查、B超检查及实验室常规化验检查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2. 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或钡剂灌肠等方法,这既是诊断过程又是治疗过程,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为发病时间不长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发病时间长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腹部异常膨胀,X线透视可见小肠严重积气,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肠套叠达到脾曲的远端者;试用空气灌肠时如逐步加压而肠套叠阴影仍不移动,形态不变者。 3. 对空气灌肠复位的鉴定包括碳剂试验等方法。 4. 空气或钡剂灌肠如出现肠穿孔等情况,必须立即用粗针头行腹穿减压,并进行急诊手术。 5. 手术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补液、纠正水盐失衡、胃

肠减压、给氧、退热等对于手术后的康复是有益的。 6. 处理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及裂开、感染性休克、肠坏死及穿孔、肠粘连等。 7. 病情复杂或处理困难者,需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经空气或钡剂灌肠或者经过手术治疗肠套叠整复,症状消失,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急性肠套叠健康教育

小儿急性肠套叠健康教育 尊敬的患儿家长:您好!孩子被确诊或高度疑诊为急性肠套叠。此刻,您可能非常想了解这种病,接下来我将给您介绍一下急性肠套叠这个疾病。 一、什么是小儿肠套叠? 答:小儿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以3~12个月多见。.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是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 二、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腹痛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拒食。持续数分钟,腹痛缓解果酱样便及腹部包块。最初2~3分钟里显得很痛苦,过了一会儿,疼痛似乎消失,孩子又玩起来。可是约隔10~60分钟,孩子又会像先前一样,因为疼痛而哭起来,继而又是呕吐。这种情况会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如果是原发性肠套叠,在发病48小时内,没有脱水表现,腹不胀,可在医院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可达95%以上。套叠时间过长,孩子可以排果酱样大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肠管缺血、坏死的表现,需要及时手术;否则,易造成肠破裂。因此,对于阵哭的孩子,怀疑到肠套叠时,应争取时间及时到医院就诊,切勿拖延。 三、为什么孩子会得肠套叠? 答:肠套叠的病因至今尚不明了。目前,医生们认为,孩子在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相对来讲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有的随便给孩子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会使肠道负荷更重,诱发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四.小儿肠套叠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非手术治疗可以采取空气灌肠法,充气成功临床指证有哪些? 答(一)、适应症 ①病程<48h全身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及腹膜刺激征。 ②严格掌握空气灌肠压力,一般不超过13.3Kpa其原因主要是:套叠肠管时间长,肠壁水肿较为明显,承受压力下降。 ③第一次空气灌肠套叠头阴影已退缩至回盲部,阴影呈类圆形,这类病例无需即行剖腹探查,可行空气灌肠。

小儿肠套叠的X线诊断与整复

小儿肠套叠的X线诊断与整复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急性肠套叠的X线表现,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的复 位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经空气灌肠整复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儿一次性空气灌肠整复成功24例(92%),其中回结套和回回套 各一例。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与整复特别有效的方法,既简 单又安全,又整洁,整复率很高。 【关键词】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断与整复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5)34-0021-02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of X-ray diagnosis and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Feng Guoqiang. Peixian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Province, Peixian 2216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Conclusion X-ray manifestation of infantile acute intussusception,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 air enema redu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6 patients with children acute intussusception with air enema reduction of clinical data. Results 26 cases succeeded in air enema reduction 24 cases (92%), including back and set and and set the example. Conclusions Air enema is pediatric acute intussusception diagnosis and reconstructiv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method, simple and safe, and orderly, reduction rate is very high.. 【Key words】Pediatric acute intussusception; Air enema; Diagnosis and reconstructive 肠套叠是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1],位于儿童肠梗阻之首,又称儿童型肠套叠,多见于两岁以下的小儿。空气灌肠不仅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 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进行整复治疗。并且整复成功率高达92%左右,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高效的X线诊治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0.7岁。其26 例患儿皆进行B超或CT检查诊断明确。 1.2 方法 常规拍腹部立位平片及血常规检查,肌注654-2行胃肠解痉,15分钟后行X 光透视下利用我院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行空气灌肠诊断与整复。起初在6~8KPa压力下缓慢持续注入气体进行诊断,之后持续脉冲式注入气体使套入端 向近端退回,直至套叠整复,必要时加大压力或辅以手法按摩复位。 2.结果 2.1 临床特征 发病年龄多在4~10月,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多见于体健肥胖婴儿,男性 患儿约占2/3[1],发病骤起,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果酱色大便此为患 儿肠套叠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套叠肠管血液循环障碍肠壁粘膜渗血和肠内容物混 杂所致,一般于发病6小时后出现。(二)阵发性腹痛表现为无诱因下小儿突然 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每次发作约15分钟左右,而后又恢复安静状态,此症状 出现最早。(三)反射性呕吐期初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当出现小肠低位梗阻是 呕吐物可为胆汁甚至为粪便。此症状小儿发病不久即可出现。(四)活动性肿 块肿块可位于结肠的任何部位,此体征对肠套叠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X线表现

探讨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临床效果

探讨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6-05-31T14:58:33.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3期作者:胡宇 [导读] 大庆市第五医院在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治疗方法较为有效,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大庆市第五医院136714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06年6月~2011年6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灌肠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6、21和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患儿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0、19和1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治疗方法较为有效,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儿能够尽早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套叠;手术治疗;灌肠治疗;临床疗效 肠套叠是小儿急腹症,多发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肠套叠可分为继发性肠套叠和原发性肠套叠两种,是由于患儿肠道中某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进而使肠道排气功能受到损害[1]。在对肠套叠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如未及时有效的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会导致患儿出现肠管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2]。而传统治疗肠套叠的方法是应用灌肠治疗,该方法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提高,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也进行了更新,手术治疗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为了提高肠套叠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减轻疾病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尽早让患儿得到康复,应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本文选取本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中40例肠套叠患儿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取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本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中选取80例为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均出现肠道运输不畅、排气、通气功能损伤等临床表现,同时患儿还会发生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10个月,平均年龄(5.8± 2.3)个月;原发性肠套叠患儿35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5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9个月,平均年龄(5.6±2.1)个月;原发性肠套叠患儿36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灌肠治疗:常用灌肠方法为空气灌肠,压力不超过100 mm Hg(1 mm Hg=0.133 kPa)。 观察组患儿采用手术治疗:患儿采取单次硬膜外麻醉加基础麻醉,对年龄较小且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应用气管插管麻醉。进入腹腔的切口选择在右下腹,术中对诊断进行证实,手术复位过程中,患儿肠套叠处肠管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穿孔,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切除方式。其中,回肠切除共23例患儿,采用回肠端端吻合术,结肠切除共11例患儿,采用结肠端端吻合术,其余6例患儿采用回结盲端端吻合术切除回盲部及部分结肠。将2~3 ml透明质酸钠涂抹于患儿套叠部位及吻合口部位。术后5~7 d给予胃肠道外静脉营养,术后需进行3~5 d胃肠减压,并采用抗生素治疗1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患儿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①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同时,未发生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②有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改善,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未发生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出院后出现稀便症状;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并无变化,而且与治疗前相比有加重迹象[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术后2例患儿发生皮下感染,对其换药后实施再次缝合,2例患儿出现肠梗阻,采取保守治疗,4例患儿症状均消失,痊愈出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儿治疗后7例出现稀便,4例出现肠粘连性肠梗阻,转为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腹症,多发于婴幼儿,其中4~10个月大的患儿占总患病人数的90%~95%之多。临床对于肠套叠的病因研究结果尚未明确,但据推测主要是与患儿日常饮食改变及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失调等因素有关[4,5]。肠套叠患儿临床症状较为明显,结合B 超、X线检查极易确诊。传统治疗方法多以保守灌肠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无法满足临床治疗及患儿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专家不断研究,最终提出采用手术对肠套叠患儿实施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6,7]。在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若患儿症状不严重,可给予复位手术治疗,倘若患儿局部病灶未清除,仍可针对患儿实际情况采用肠切除术,复位手术治疗与切除术联用,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2.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手术方法治疗肠套叠较为有效,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儿能够尽早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勇剑.肠套叠行肠切除18例报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3(9):74-75. [2]郑雪勇,李斌,冯联忠.成人肠套叠 23 例诊治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4):322.

小儿急性肠套叠时肠坏死的诊断及治疗

小儿急性肠套叠时肠坏死的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 ,,,,肠套叠/并发症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急性肠套叠时肠缺血坏死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3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35例肠套叠分为无肠缺血坏死组22例和肠缺血坏死组13例,分别比较下列观察指标:持续性腹剧痛;固定性压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体温和白细胞计数。结果:经统计方差分析,肠缺血坏死组患儿上述指标的发生率或绝对值明显高于无肠缺血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急性肠套叠应予以高度警惕,要密切观察上述指标,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肠缺血坏死的关键。 关键词:肠套叠/并发症;诊断;治疗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owel Necrosis in Pediatric Acute Intussusception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owel necrotic in pediatric acute intussusception. Method: Clinical situa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of 35 cases with pediatric acute intussusception were analyzed. 35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schemia-necrosis of intestine and noischemia-necrosis of intestine.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following indexs: continuity abdominal agonia, fixity tendemess, emesis, bloody stool, abdominal mass, body temperature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

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 发表时间:2016-10-09T13:31:21.7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2期作者:刘珈蔡英君仇妍李东海张佳航 [导读] 对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鸡西市人民医院儿科 158100 【摘要】目的:对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小儿肠套叠在临床中的治疗特点。方法:以某院患有小儿肠套叠的120例患者为例,对他们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效果进比较性观察。结果:患有原发性肠套叠的患者有116例,有71例患者是肥胖患儿,占总人数的59.2%,有62例患者是人工喂养,占总人数的51.7%,有16例患者出现误诊的现象,占总人数的13.3%,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有86例,复位率达到71.7%,其中手术复位的患者有34例。有4例患者属于继发性肠套叠,是由倡导器质性病变造成的。结论:造成小儿肠套叠现象主要是因为喂养、病毒感染以及肥胖等因素造成的,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有些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并不明显,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与B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检查,不需要采用手术治疗,非手术的治疗方式不需要长时间住院,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也相对较少。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诊断;治疗;特点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42-02 小儿肠套叠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儿科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疾病,尤其是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出现急腹症的现象,在2岁以后的发病率就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男孩相对于女孩而言,更容易发病。造成肠套叠的原因并不明晰,有些是因为肠管的发育不正常导致的,在临床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病情变化快,因为小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有些时候在喂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添加辅食,就会造成肠管在蠕动的过程中出现紊乱的现象,这样也会引发肠套叠的现象。本文主要以120例患有小儿肠套叠的患者为例,对其临床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合理的诊断方式,减轻患者的病痛折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1个月~13岁,其中年龄1~6个月者39例,7个月~2岁者78例,3~13岁者3例。单纯肠套叠108例,套叠合并肠坏死者12例。病程≤12h的40例,12~48h的52例,>48h的28例。以上所有病例均经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或手术证实为肠套叠。 1.2临床表现 因为小儿患病时还小,所以在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均有哭闹的现象发生。健康的婴幼儿会突然出现哭闹的现象,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对于典型者而言,则主要表现为出现突发性的哭闹,同时伴有尖叫,脸色也呈现出苍白的情形。在几分钟内趋于平缓,但是在十分钟后又会再次发作,常见的表现有腹泻、腹胀、血便以及腹部出现包块等,还有些患者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的迹象,从整体上来看,患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3误诊情况 误诊为急性菌痢3例,急性胃炎8例,肠痉挛1例,急性胆囊炎1例,脑炎1例,电解质紊乱1例,急性阑尾炎1例。 1.4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将患儿分为两组,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一种方式是空气与水压灌肠复位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有86例,选择这种治疗方式的患者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距离发病时间不足24h,患儿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没有出现腹胀、腹膜炎以及发热等症状,也没有出现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如果患儿距离发病时间已经超出了48h,并且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还存在有严重的脱水现象,精神呈现出萎靡的状态,有休克现象的出现,并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尤其是需要对3个月以下的婴儿加以注意,腹部出现高度腹胀,按压腹部有明显的痛感,可能是腹膜炎的症状。采用X线对腹部平片进行检测,能够发现多数液平面的患者,出现多次复发现象的患者极有可能是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患者。另外一种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4例,在这之中有3例患者是因为空气灌肠复位失败之后才采用手术治疗的,在所有的患者中,有12例出现肠坏死的症状,并且均已得到证实。 2、结果 原发性肠套叠116例,灌肠复位成功86例。其中肥胖患儿71例,(59.2%);人工喂养62例(51.7%)。追问病史,该11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中,有46例发病前存在易发因素,上呼吸道感染19例、肠道感染1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12例。继发性肠套叠4例,均为肠道畸形,美克尔憩室2例,回盲部肠囊肿1例,阑尾内翻1例。 3、讨论 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绝大多数是单发性肠套叠,偶见多发性肠套叠同时发生者。肠套叠的外管部分称为鞘部,进到里面的部分称为套入部,套入部进入鞘部后,同时其所附肠系膜也被牵入,结果不仅肠腔发生梗阻,而且肠系膜血管也受压,套入部肠管可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受阻,组织瘀血水肿,套入部肠壁静脉怒张破裂出血,与肠黏液混合成果酱样,肠壁水肿继续加重,动脉受压,套入部供血停止而发生坏死。 在婴幼儿疾病中,小儿肠套叠无疑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4个月至10个月大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肠套叠的现象,2岁以内的发病率是最高的,达到80%以上。对小儿肠套叠的类型进行划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的,另外一种是继发性的,前者在患病中的概率更高,可以达到90%以上,产生小儿肠套叠的现象大多都是因为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的肠蠕动紊乱,由此造成局部痉挛的状况,最终在肠腔中发生套叠的现象。在现有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发生原发性肠套叠的主要原因是喂养、肥胖以及病毒感染等,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患儿在套入肠段头部的位置上会发现肠壁淋巴结。有些研究报告中指出,腺病毒以及轮状病毒感染是引发肠套叠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结果同样也就解释了淋巴结为何出现肿大的情况,进而引发小儿肠套叠。从本文的研究中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其中有51.7%的患者主要采用了人工喂养的方式,在母乳期进行更替的过程中,或者是因为受到乳品种类替代的原因会造成小儿肠蠕动异常的情况。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人乳与乳品中所含有的成分是不同的,由此也会造成肠道在蠕动的过程中内分泌出现异常的现象。 在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治疗方式,一种是手术治疗,另外一种是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中,主要是利用空气

肠套叠的常见检查方式

肠套叠的常见检查方式 急性肠套叠时,粪便检查可见暗红色黏液血便,镜下以红细胞为主;慢性肠套叠,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肠套叠的检查包括以下几种: 1.肛门指诊 为本病的常规检查,可见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个别肠套叠严重时套入顶点可达直肠,此时直肠指检可扪及子宫颈样肿块。 2.X线检查 (1)腹部平片:肠套叠多无可靠征象,完全性梗阻时腹部平片可见部分肠管积气积液和持续扩张的小肠袢,并发肠坏死,腹膜炎者,有肠麻痹,腹腔积液征象,偶可在腹部平片见到肠套叠直接征象,如在右下或右腹部见到一段充气结肠内有腊肠样软组织肿块,肿块近侧结肠影缺如,有时肿块影四周有一薄层壳样气体包围。 (2)钡餐检查:用于诊断小肠套叠,成人慢性和空肠-胃吻合口套叠,以及少见的十二指肠套叠。 (3)空气灌肠检查:空气灌肠检查肠套叠,是随着水压灌注进行整复成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空气灌肠是借透亮气体,把套入部衬托为密度高的软组织包块影,不仅能早期确诊,且有整复作用,因而具有双重临床意义,以空气灌肠器做结肠注气,压力为6~8kPa,在萤光透视下由肛门缓慢注入空气,开始时空气注入肠腔比较容易,到达套叠头部时突然停滞不前,由于套叠头部向充气结肠内突出,气柱前端形成明显之杯口状影,在无空气灌肠器时,亦可采用低压钡灌肠方法。 3.内镜检查: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套叠可行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内镜可见充血水肿的小肠黏膜经吻合口向胃内突出,慢性小肠型套叠可采用纤维小肠镜来诊断,同时可取活检,有助于确定病理性质,累及结肠的套叠根据情况可选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 4.超声检查: 肠套叠声像主要为肠梗阻,套叠局部和肠壁缺血等特征表现。 (1)肠梗阻的表现:套叠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内充满液性或半液性内容物。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述 肠套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最多发生在1岁以,4~10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肥胖男婴更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本症,冬春季发病率最高。肠套叠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病毒感染等,也有继发于回盲部游动、淋巴结肿大、肠道肿瘤或美克尔憩室等器质性病变者。此外,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肠套叠也并非少见。临床所见到的大多数是近端肠管按肠蠕动方向套入远端肠管,称为为顺行套叠,偶见逆行套叠。根据肠管套入情况将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复套)、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其中回结型和回盲型占75%以上。 二、肠套叠常见分型 (幻灯3)上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小肠型肠套叠、结肠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以回盲瓣及阑尾为套入点;下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回结型肠套叠,以回肠末端为套入点、复杂型,此图显示为复套以及多发型肠套叠。 三、临床表现 肠套叠通常有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肿块4大临床表现。 (一)腹痛 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婴幼儿不能自述,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哭闹。通常每10~20分钟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患儿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也有些患儿不出现哭闹,而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面色苍白、辗转不安、躁动及不适表情。 (二)呕吐

在婴幼儿相当常见,早期呕吐为胃容物,为肠系膜受到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呕吐。随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甚至吐出粪便样物,为完全性肠梗阻所致。 (三)血便 也比较多见,一般出现在发病数小时后。由于肠套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为血便发生的原因。大多为果酱样便,个别出血量大,可排出红色血便。偶有间断发作的肠套叠或套叠较为松弛,发病很长时间不出现血便。发病数小时,患儿尚未排便时,可通过肛门指诊尽早了解大便性状。 (四)腹部肿块 大多数患儿可触及由于肠套叠形成的“腊肠样”腹部肿块,根据套叠肠管长度肿块大小不一,可呈椭圆形或柱状,有一定韧性,多伴有压痛。肿块可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各个部位,但最多位于右上腹。由于肠管套叠移位,右下腹触诊可有“空虚感”。极少数特别严重的患儿,肠管可自肛门套叠脱出,需要与直肠脱垂鉴别。 发病初期,频繁呕吐可导致腹部肠管充气减少,并无腹胀表现,甚至出现腹部平坦或凹陷。随病程延长,出现肠管血运障碍、肠功能不良与机械性肠梗阻,逐渐出现腹胀。腹胀严重时可使横膈抬高,影响呼吸。如果腹胀明显伴有腹壁水肿、发红、腹部压痛、肌紧等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肠坏死。此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征象,还可伴有脉搏细数、体温升高、甚至发生休克。 四、影像学检查 (一)放射科检查 包括腹立位或卧位X线平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腹立位X线平片: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呈肠梗阻征象。(幻灯8)左图为肠套叠早期腹立位X线平片,表现为腹不胀,腹部肠管充气较少,未明显扩肠管,与阶梯状叶平面。

肠套叠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称为肠套叠,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肿瘤)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 一、发病率 急性肠套叠的发病率,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发病率有差异。发病率占成活新生儿的1. 5‰~4‰。 1.性别 许多报告证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1.5~3):1,高者为3. 9:1。 2.年龄 最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据文献报道60%~65%病例年龄低于1岁,以5~9个月时为高峰期。2岁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5岁后甚为罕见。新生儿肠套叠约占本病的0. 3%,且多数合并肠闭锁。 3.季节 肠套叠终年可见,以春末夏初发病较为集中,这可能与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及肠道淋巴系统感染有关。据统计,10 % ~30%的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人认为,该病多发生于营养良好、体重超常的婴儿,但调查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 4.遗传 近来不断有报道肠套叠与家族的关系,但其家族发病率各地作者报道差异较大。 二、病因 肠套叠是婴幼儿期较多见的急腹症,尤其4~11个月的婴儿。肠套叠的病因不十分清楚,较大的婴幼儿一般为原发的,即在套叠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到器质性病变,可能和回盲部的游动有关,仅2%~8%的病例为继发性。肠管发育不完善是新生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1.绝大多数婴幼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发生肠套叠的常见原因如下。①解剖特点: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致使回盲部游动度过大,易发生肠套叠。②肠蠕动紊乱:当小儿发生腹泻、发热或饮食改变时,均能引起肠蠕动不协调,导致肠套叠。③病毒感染:有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有关,因为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邻近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时,肠运动功能常发生紊乱,使小儿易于发生肠套叠。④蛔虫感染: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 2.成年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成年人肠套叠多继发于息肉、小肠良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肠道异物(粪石)、梅克尔憩室及炎性水肿。这是因为肠壁的损伤或肠腔内的肿物刺激导致肠蠕动方式改变,从而诱发肠套叠。 三、类型 套叠多与肠蠕动的方向一致,即近侧肠管突入远侧肠管腔内,称为顺行套叠,

小儿肠套叠家长要重视

小儿肠套叠家长要重视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简而言之,就是一段肠管跑到邻近肠管里面去了。 二、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发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小儿有器质性病变者不足8%,无器质性病变的特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无统一学说,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婴儿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月龄4~10个月是发病高峰,2岁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后发病极罕见。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肠套叠中回盲型约占95%。婴儿盲肠相对宽,容易形成肠套叠。 3.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淋巴增生,肠壁限局性增厚,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形成肠套叠。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因素。 5.遗传因素。 Tips: 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 三、肠套叠的病理? 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继续前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束紧不能自动退出。套入部发生循环障碍,组织充血水肿,分泌大量粘液,进入肠腔,与血液,粪便混合,呈果冻样排出。肠壁动脉受压,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穿孔,急性

腹膜炎等严重急腹症。 四、肠套叠的症状? 一句话概述:剧烈阵发性哭闹,呕吐,排果酱样大便,就要到医院就诊。 婴儿肠套叠起病急骤,多见健康婴儿突然出现哭闹不安。并且是阵发性的,有规律性的哭闹不安。一般安静5-1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又出现哭闹不安,持续10-20分钟,如此反复发作。哭闹时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宝妈们要牢记这些表现啊)这种阵发哭闹是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剧烈腹痛,当蠕动波过后,病儿即转为安静。其次,呕吐也是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 千万不要等到吐带臭味的肠内容物再就诊! 此外,便血也是肠套叠常见症状,一般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的可以在3-4小时出现。常见肛门排出稀薄粘液胶冻样果酱色血便,几小时后可重复排出几次。 五、肠套叠的诊断治疗? 早期就诊的肠套叠患儿,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 晚期可有脱水,离子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 当病儿已经具备阵发性有规律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触及腊肠形肿块时,即可确定诊断。这种情况,医生会给宝宝做钡剂灌肠,空气灌肠或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等。这些检查方法也是非手术疗法,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套叠的部位就被打开了。但是,如果耽误时间太长了,就会出现腹胀,肠坏死,穿孔,就危险了,就需要手术治疗了。所以,大家要提高警惕,发现有肠套叠可能性时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防止发生肠穿孔,造成严重后果。 六、如何预防肠套叠? 1. 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 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儿肠套叠得诊断与治疗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述 肠套叠就是临床上最常见得小儿急腹症之一。最多发生在1岁以内,4~10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肥胖男婴更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本症,冬春季发病率最高。肠套叠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得肠功能紊乱、肠痉挛与病毒感染等,也有继发于回盲部游动、淋巴结肿大、肠道肿瘤或美克尔憩室等器质性病变者。此外,过敏性紫癜引起得肠套叠也并非少见。临床所见到得大多数就是近端肠管按肠蠕动方向套入远端肠管内,称为为顺行套叠,偶见逆行套叠。根据肠管套入情况将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复套)、小肠型、结肠型与多发型,其中回结型与回盲型占75%以上。 二、肠套叠常见分型 (幻灯3)上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小肠型肠套叠、结肠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以回盲瓣及阑尾为套入点;下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回结型肠套叠,以回肠末端为套入点、复杂型,此图显示为复套以及多发型肠套叠。 三、临床表现 肠套叠通常有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肿块4大临床表现。 (一)腹痛 腹痛就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与最早出现得临床症状。婴幼儿不能自述,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得哭闹。通常每10~20分钟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患儿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也有些患儿不出现哭闹,而表现为阵发性发作得面色苍白、辗转不安、躁动及不适表情。 (二)呕吐

在婴幼儿相当常见,早期呕吐为胃内容物,为肠系膜受到刺激引起得神经反射性呕吐。随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甚至吐出粪便样物,为完全性肠梗阻所致。 (三)血便 也比较多见,一般出现在发病数小时后。由于肠套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为血便发生得原因。大多为果酱样便,个别出血量大,可排出红色血便。偶有间断发作得肠套叠或套叠较为松弛,发病很长时间不出现血便。发病数小时,患儿尚未排便时,可通过肛门指诊尽早了解大便性状。 (四)腹部肿块 大多数患儿可触及由于肠套叠形成得“腊肠样”腹部肿块,根据套叠肠管长度肿块大小不一,可呈椭圆形或柱状,有一定韧性,多伴有压痛。肿块可位于沿结肠框走行得各个部位,但最多位于右上腹。由于肠管套叠移位,右下腹触诊可有“空虚感”。极少数特别严重得患儿,肠管可自肛门套叠脱出,需要与直肠脱垂鉴别。 发病初期,频繁呕吐可导致腹部肠管充气减少,并无腹胀表现,甚至出现腹部平坦或凹陷。随病程延长,出现肠管血运障碍、肠功能不良与机械性肠梗阻,逐渐出现腹胀。腹胀严重时可使横膈抬高,影响呼吸。如果腹胀明显伴有腹壁水肿、发红、腹部压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肠坏死。此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征象,还可伴有脉搏细数、体温升高、甚至发生休克。 四、影像学检查 (一)放射科检查 包括腹立位或卧位X线平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腹立位X线平片: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呈肠梗阻征象。(幻灯8)左图为肠套叠早期腹立位X线平片,表现为腹不胀,腹部肠管充气较少,未明显扩张肠管,与阶梯状叶平面。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 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HP。(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1.3辅助检查1. 3.1大便常规共检查 1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