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

教材分析:

本课《桌子有多长》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聪明,活泼,乐于表现自己。他们年龄虽小,还没有正式学习过长度单位,但他们对尺子并不陌生,一部分孩子也大概知道怎么测量(当然不一定很准确,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经验;而二年级的学生都善于模仿,不知道的学生会主动地看别人怎么做,从而形成主动地交流。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时间,对于传授经验的学生要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于模仿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提问,质疑,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知道1里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现,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本吃肚里,自己不会走。(课桌)

看看我们班的两位同学是怎样知道课桌有多长的。(课件出示学生示范)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你有办法知道桌子有多长吗?(先让学生说一说准备用什么量,怎么量)

(一)两人一小组合作量一量桌子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质疑:大家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可是你们发现问题了吗?一样的桌子,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小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单位不同,所以结果就不一样。有没有办法统一我们的测量,使测量的结果一说大家就都明白。(引出“尺子”)【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测量物体方法的多样化;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也不尽相同,进而深刻地体会到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也是本课的过程性目标,实际教学中大家容易出现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的现象,本环节一定不能形同虚设,要切实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这样也是在为下面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出示生活中各种尺子的图片

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根据生洛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找找看,你们的尺子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环节二: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1.认识刻度尺[课件]

①认识刻度线

②认识0刻度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它表示测量的起点,我们在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都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这个0。我们给这根刻度线取个名字,就叫0刻度线。

③认识“cm”

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板书并带着学生读一读)

2.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意义。

①认识1厘米。

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CM有多长吗?同桌之间互相找找看。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课件动画展示)

尺子上还有别的1CM吗?找找看!

(学生试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纠正。)

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尺子上的一厘米可多啦,谁用一句话来说说1CM在哪?

小结:两个相邻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思考发现尺子的构造秘密,进而掌握有关刻度尺的知识,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会更深刻,远远优于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请其他能解答的同学先解答,教师再适时补充。这样更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③找一找:你能在你的身边找出长大约是1CM的物体吗?

(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因为只是一个大约的数,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好表示估计的词)

【设计意图】在测量的学习中,应该始终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但是估测能力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这个估量活动从第一次的估计1cm对照修正。到第二次再出1cm,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修正后的一次更接近准确值的再现,同时是后面认识几cm的基础。孩子们的估计能力建立起来了,才会在后面的估一估、量一量中有章可循,顺理成章。

环节三、认识几厘米

①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0刻度到4刻度之间是几厘米?

从0刻度到7刻度之间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②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为什么?

从2刻度到8刻度是几厘米?为什么?

从数一数的方法,再让学生体会到也可以用终点刻度数减起点刻度数的方法。

③抢答练习

环节四、动手量一量

①认识了尺子,你会测量铅笔的长度吗?

课件出示错误图片,请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②你们手中的铅笔有多长呢?

请同学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我们要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0,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就是几厘米。)

③合作学习,量一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再让同桌验证一下。

集体交流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测量过程,读出铅笔长度。(注意展示一些错例。)交流不同的量法。从其他刻度开始量。测量时应把物体的一端对准一条刻度线。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不仅是本课的技能性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进行示范引导,留给学生正确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也就避免了盲目性。在测量实践中进行合作验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注意展示一些错例,面

对错例让学生发表意见,在思辨之后达成共识,以达到真正地会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

三、巩固练习:我来当判官

四、拓展

再量一量桌子有多长

现在我们学会了量东西,同桌合作,量量你们的桌子有多长?

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厘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 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准备: 直尺、1厘米长的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每天都坐在课桌旁认真地学习,你想知道课桌有多长吗?有两位小朋友测量了自己的课桌,看,他们分别是怎么测量的?测量结果是什么? (女孩用拃来量,她量的课桌有6拃长;男孩用铅笔测量,他量的课桌有4支铅笔长) 思考: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选择的工具不一样)测量的标准不一样。 你知道生活中我们都用什么来测量吗?(尺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和尺子交朋友。(板书:尺子) (二)活动感知,形成表象 1、认识尺子 尺子上有什么?请大家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为了便于观察,老师把尺子放大了) ①有数字——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从小到大 最小的数字是什么?——0——0表示什么?——开始、起点 ②有格——什么把尺子分成一格一格?——竖线——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刻度线下写0,叫作“0刻度”,谁来大声叫叫它的名字? ③有字母cm——读作:cm,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cm就是厘米的意思,1厘米就是1cm。厘米是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1厘米 ①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从哪到哪表示1厘米) 从0到1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课件、教学用尺子、课桌 教学流程: 一、自然导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老师做一张课桌,现在想知道课桌有多长。你能告诉我课桌有多长吗?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二、探究新知 1.测量:在学生估计后,师:同学们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量一下呢? 展开讨论,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测量。(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3.认识尺子:(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 师: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 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 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 尺子)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二、教学目标: 1、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四、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谜语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测量“课桌有多长”。 (引进课题) 二、自主探索,讲授新知 师:同学们,要想知道课桌有多长,我们得先知道课桌得长在哪 儿? 师:红线经过的地方就是课桌的长。

师:你能想到用什么工具测量出它的长度? (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 (师顺势提问: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所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让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导生体会到测量同一物体时应先统一测量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师: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尺子。说到尺子, 尺子的种类就有很多。 (介绍尺子的种类,丰富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引出直尺的测量工具) 活动一:看一看 师:请你仔细观察,在尺子上你能发现有哪些秘密呢? (引导生观察交流,老师借机补充与小结) 活动二:找一找 师:尺子上有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 (通过在尺子上找一找,让生领悟:每相邻的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用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捏一捏1厘米的小棒等操作活动,让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从而将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师:尺子上有1厘米,生活中哪里藏着1厘米?(找一找,比一 比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中心小学张秀丽 教学内容: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多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进而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学情分析: 尺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本班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厚实,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能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课桌有多长-北师大版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 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长度。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接到了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打来的电话,她说她们学校也想购买一批和我们一样的课桌,问我们的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她想请同学们帮忙测量一下,你们愿意吗? 学生思考,汇报。 二、新知探究 1.眼睛估测。 组织学生先来估计课桌有多长,提示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

2.用物测量。 师:同学们估计出这么多结果,我们怎么告诉笑笑课桌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一下。可以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测量,然后再共同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生:5拃、3支铅笔长、4个文具盒长……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统一长度单位。 在学生汇报了之后,询问他们对这些结果有什么疑问。 师:我们的课桌是一样长的,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 师:要使量的结果一样,该怎么办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用同样的测量工具的结论。 教师小结: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板书:尺子) 4.认识尺子。 师:尺子的种类很多。不仅有你们手中用的这种学生尺,还有其他很多类型。(课件出示各类尺子)它们各自用在不同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这种。(从学生手中取来学生尺)请你们仔细看看,这种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认识刻度线。 让学生按顺序读出刻度线旁边的数字。(课件闪烁0、1、2等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 教材分析: 本课《桌子有多长》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聪明,活泼,乐于表现自己。他们年龄虽小,还没有正式学习过长度单位,但他们对尺子并不陌生,一部分孩子也大概知道怎么测量(当然不一定很准确,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经验;而二年级的学生都善于模仿,不知道的学生会主动地看别人怎么做,从而形成主动地交流。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时间,对于传授经验的学生要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于模仿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提问,质疑,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知道1里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现,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本吃肚里,自己不会走。(课桌) 看看我们班的两位同学是怎样知道课桌有多长的。(课件出示学生示范)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你有办法知道桌子有多长吗?(先让学生说一说准备用什么量,怎么量) (一)两人一小组合作量一量桌子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质疑:大家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可是你们发现问题了吗?一样的桌子,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小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单位不同,所以结果就不一样。有没有办法统一我们的测量,使测量的结果一说大家就都明白。(引出“尺子”)【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测量物体方法的多样化;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也不尽相同,进而深刻地体会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课桌有多长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5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会正确使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直尺,铅笔、数学书,一厘米的塑料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校长想给我们班换一批新的课桌但是工人师傅又不知道课桌的长度是多少,同学们能不能帮他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互动新授、探索交流 1、活动一:老师带来的这张纸和你们的课桌是一样长的,谁能告诉老师要测量这张纸的长度要用那些工具? 生:手,课本、铅笔 生1:奇思是用手量的,她量的结果是6择长。

生2:妙想是用铅笔量的,他量的结果是4支铅笔长。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因为工具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那我们要想把课桌的长度测准确,结果一样,我们就必须用同样的工具,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种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 2、出示:卷尺,皮尺,卡尺、米尺,直尺,我们小朋友们常用的就是直尺 3、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手中的尺子。 ⑴我们手中的尺子上有哪些小东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仔细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并在小组里交流,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说说交流的结果 A、数字(集体读一读数字。单独再读一读。请同学读读自己尺子上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林甸四中小学部姜艳芝

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P51-52页。(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 学生:尺子、铅笔、橡皮、曲别针、小棒1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的面是什么形?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具量的?师: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设如下) 1:我用手量的,有5个手掌那么长。 2:我用书量的,有2本半书那么长。 3: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尺子。(教师出示实物直尺。)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出示课件尺子图: 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两个人比一比,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1格,是不是一样长? 2.认识厘米 这1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指导看书体会一厘米的长度。 帮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尺上还能找出这样的一厘米吗?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别针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曲别针的一端,看曲别针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曲别针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曲别针,再轻轻地抽出曲别针,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0 刻度到3刻度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4刻度是几厘米?从2刻度到5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 多长?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 设计 蜀南刘文兰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2、认识尺子,知道尺子的组成局部。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三、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教师课前准备:课件、1㎝小棒、①号袋、②号袋、双面胶纸、练习题单 学生准备:每人一把尺子、每桌1支约9㎝的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激发兴趣 师谈话:我们的课桌每天都和我们一起学习,笑笑很想知道她的课桌有多长〔板书课题〕,她请来了两个好朋友大象和小熊猫帮她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测量的情况。〔PPT展示〕她还请了我们班同学帮她测量,我们看看同学们测量的情况吧:〔播放视频〕为什么时候

同样的课桌大家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师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时要统一测量的工具。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呢?〔尺子〕 〔二〕、体验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直尺 PPT展示一把白板尺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老师这把尺子和你们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观察、比照、汇报 老师板书〔字母:cm——厘米数字竖线——刻度〕 2、认识1㎝有多长 〔1〕感受1厘米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小棒就刚好1㎝长,同学们看一看,想不想感受一下1㎝有多长。 师:请大家从①号袋拿出一根小棒像老师这样放在拇指和食指的中间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轻轻地抽出小棒,注意你的拇指、食指不要动哦,不要动,这时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慢慢地将小棒再放回去,再将小棒拿出来。好了,请将小棒放回家。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给 〔2〕在袋子中找1厘米 师:既然孩子们都知道了1㎝有多长,那请大家拿出②号袋,在②号袋里找一找,那些物体身上藏着大约1cm。

《课桌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 理解“长度”的概念,能够用毫米、厘米对物品进行测量。 2. 能够根据实例理解低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 3. 能够掌握“用长度单位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能够识别毫米、厘米并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 1.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理解毫米、厘米等 长度单位,根据实例进行测量。 2. 学生在测量长度时需要注意精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毫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使用。 2. 学生掌握精确测量长度的方法,避免出现疏漏。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课桌有多长》这个故事中的数学知识点。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了解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钢笔、圆珠笔、书等让学生猜测它 们的长度,并引导学生想一想如何才能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

第二步:讲授 1. 老师讲授“用长度单位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和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等。 2.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观察教室的物品,并学习如何用毫米或厘米来测量物品的长度。 3. 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精度、单位等。 第三步:练习 教师将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放在一起让学生尝试测量,然后与同桌分享结果,并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第四步:总结 教师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让学生理解“长度”这个概念、记住不同的长度单位及其使用方法。 第五步:作业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品,写出物品的名称和用毫米或厘米测量后的长度,并带回班级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和长度单位,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数学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会总结,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2课桌有多长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2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地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分析原因: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有的用书测量,有的用笔测量,还有的用手测量,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那该怎样测量呢,我们来听听智慧爷爷怎么说吧!适时用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2认识测量工具和厘米。 (1)介绍尺子。 测量物体的长短一般都用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出示常用的尺子:三角尺、米尺、圈尺等,简单介绍各种尺子的名称、用途),我们手中拿的是直尺,课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2)认识直尺。 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完整介绍:直尺上标有许多刻度线,0表示开始,每一大格表示1厘米,每一大格之间有10个小格。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小结: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写作cm。 (3)认识1厘米。 师:从刻度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能比划1厘米的长度吗?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宽约1厘米,图钉长约1厘米。 师:在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 生:从1到2,从5到6…… 小结:直尺上两个相邻数字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从0到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到8之间呢? 猜一猜,从数字2到5之间,6到8之间,0到6之间分别是多少厘米? 同桌互相说一说。 比一比,4厘米有多长?5厘米有多长? 3量铅笔。 (1)自己动手测量自己写字的铅笔有多长,量完后请一学生上台展示,大家教师出示尺子,学生观察汇报,发现尺子的特点。 仔细观察,发现并感受1 cm的实际长度。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测量的方法。 动手操作,画一画。

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 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研究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研究重点: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研究难点:能用直正确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1根长小棒和一截1厘米长的小棒 研究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5分) 同学们,昨天我们测量了教室的长度,你还记得吗?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抽生说:教室有本书那么长……)今天我们来测量课桌有多长(板题)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30分)A你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试一试(5分)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汇报。

Q:大家的课桌都一样,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工具不同,也就是标准不同) 小结: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方便应用,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那我们可以用到谁?(尺子朋友)尺子有好多种,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是直尺朋友。 B认识厘米(15分) 活动一:看一看、指一指: 1、赶快请出我们的直尺朋友,认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 交流汇报:预设:①有数字——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从小到大最小的数字是甚么?——,表示甚么?——开始、起点 ②有竖线——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它们都是刻度线,刻度线下写,叫作“刻度”,谁来大声叫叫它的名字? ③有字母cm——读作:cm,在本子上写一写。cm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厘米的意思,1厘米就是1cm。厘米是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吗?用铅笔指一指,说一说从哪到哪表示1厘米?(从到1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还有哪到哪也是1厘米吗?(1到2,2到3……)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6.2《课桌有多长》(28页教案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题课桌有多长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 学习目标1.利用测量课桌有多长,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探究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2.比一比,谁长一些? 二、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淘气和笑笑学习了测量教室有多长,下课了红红和明明也测量起了自己的课桌。 课件出示: 板书课题:教室有多长 通过复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准备。 通过谈话,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感受长度单位的统一性 课件出示: 师:课桌有多长呢?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得出: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同一个物体,量出的结果就不同。 师:大家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看来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其实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认识尺子 课件出示: 师:拿出尺子,大家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根据 图中的信息自 由说说。 学生:同 样的课桌测量 的结果不一 样。 学生自由 说说。 学生独自 思考后自由说 说:可以选用 同一个物品做 标准测量。 通过说一说 的环节让学生感 受到用不同的物 品做标准测量同 一个物体,量出 的结果就不同。

二年级数学《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1)

课桌有多长 北师大数学二上第六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小棒、记录单等。 学生:尺子、铅笔、橡皮、小棒、彩色荧光笔一只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课桌工厂的叔叔请我们测量课桌有多长,我们的课堂来了三位好朋友,小鹿、小狗、小蜗牛,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测量的吗? 出示PPT课件。(小鹿说) 生1:小鹿说课桌是我的身体那么长。 生2:小狗说课桌是我的两个身体那么长。 生3:小蜗牛说课桌是我的4个身体那么长。 师:工人叔叔应该相信谁呢?同样是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相同呢? 生:用他们身体的长度去测,因为身体长度不相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工人叔叔准确的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 生1:用统一的工具,同样的工具。 生2:用相同的标准去测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当我们测量像课桌这样较短的物体时,选择的工具是直尺。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用不同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测量工具——直尺(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生:直尺上有很多竖线。

北师大二上《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刻度尺上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操作的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 教具学具: 课件、直尺、铅笔、数学书。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喜羊羊的请求测量自己课桌的长是多少。 同桌两人分工,分别测量课桌面的两个长。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生: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却不同,是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造成的,所以我们要统一测量工具。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谈话: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你们非常喜欢的朋友(出示喜羊羊),它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想问问你们的课桌有多长?(板书课题) 2.师:谁想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 3.师:一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呢? 二、点拨自学 1.活动一:观察尺子 (1)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尺子。

(2)学生拿出直尺找一找尺子上都有什么? 2.活动二:我们一起做尺子。 学生根据观察自己尺子的结果说出: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cm 3.活动三:看一看(认识1厘米)

学生根据喜羊羊出示的动画,猜测它的长度是1厘米。 生:3-4之间也是1厘米,5-6、10-11…… 生: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长度都是1厘米。 4.活动四:拿一拿(感受1厘米) 师:你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1厘米到底有多长? 师:我们一起用这个高度大约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感受一下。 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小正方体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然后把正方体抽出,体验两个手指之间大约1厘米有多长。 5.活动五:找一找。 师:你能找出身边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吗? 学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物品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同桌互相交流后全班汇报。 生:我的门牙宽度大约1厘米。 生:我的眼珠宽度大约1厘米。 生:我的铅笔尖长度大约1厘米。 …… 学生通过直尺验证食指的宽度是否大约是1厘米。 6.活动六:认识几厘米。

课桌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盲盒、1厘米小棒、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5分钟) 师:(摇一摇身后的盲盒)同学们,猜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看,这是一个盲盒,想不想里面有什么呢?那就要测量出这个盲盒有多长,你们有什么测量的方法呢?(如果没有尺子的情况下,能否借助身边的物体来测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盲盒的长度。(汇报测量结果) 师:为什么同样的盲盒测量结果不一样?看来要想知道这个盲盒有多长,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也可以用字母cm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就是尺子。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一认。(15分钟) ①认识尺子。请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短不同的竖线 叫刻度线,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字叫刻度数,数字几在尺子上就叫刻度几,知道刻度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齐读3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字母用cm表示,平时书写长度单位时可以写厘米,也可以写cm。 ②介绍1 厘米。指出:从刻度0 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即 一大格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 (哇,你这么厉害找到了1个1厘米,又找到一个,你也很厉害,)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③建立1 厘米的表象。现在请同学们用拇指和食指在自己的尺子上 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厘米,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请同学们先将小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再将小棒移开,像这样来回操作感受1厘米的长度。现在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比划出1厘米。好,请大家睁开眼睛,将小棒放回手指中检验是否正确。都正确了吗?现在把小棒送回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观察的眼睛,找到了这么多。 ④认识几厘米。

小学数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六测量《课桌有多长》教案

《课桌有多长》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直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课桌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朋友,那你想不想知道这些课桌的长度呢?(想!)。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课桌有多长”这一课的内容。 (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自主探索,讲授新知。 1、估计课桌有多长 师:要测量课桌的长度,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呢? (学生回答采用铅笔、书本、手等工具,老师把方法依次写在黑板上) 师:那我们就用你们说的方法来测量一下? (师巡视,学生动手测量) (板书:铅笔:3枝手:4拃书本:2本)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谁来说说原因? 生:因为他们用的方法、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总结:同意她的说法吗?(同意!) 测量同样的物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只有当工具相同时, 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要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那我们采用什么工具测量好呢?——尺子 活动(一)看一看!(认识直尺和1cm)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尺子,认真观察一下,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字0、1、2、3、4……有许多线,有长的短的,有字母cm。

师补充:数字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三种长度不同的竖线叫刻度线;0刻度在尺子最左边,表示起点;尺子上的“cm”是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也 可以用厘米表示。(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师:请看大屏幕!0刻度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可以说是1cm,即1厘米=1cm。(板书:1厘米=1cm) 师:0刻度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那在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 米呢?请大家指出来。(PPT展示) 师:我们用一句话话来说,即尺子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请生找一找身边的1cm。(食指的宽度、指甲盖的宽、鼻孔等;橡皮的厚、钉书钉的长、书本的厚度、透明胶的宽等)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其实还有许多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例子,这个留给大家课后再找。 2、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有多长呢?请你们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表示2厘米的长?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2厘米的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或者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相差几厘米就是几厘米(即大的刻度减小的刻 度)) 接着可以让学生陆续说出2—4,7—9,5—7等都是2厘米长。 师:那从哪儿到哪儿是表示5厘米的长呢? 师总结:为了能够又快又准地在尺子上找出表示几厘米的长度,我们就看它是不是从0刻度开始的,如果是从0刻度开始,那么0刻度到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就看两个整刻度相差多少,也就是用大的刻度 减去小的刻度,得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认识了测量工具——尺子,我们就要学会用它来测量我们所要测量的物体,老师这里有一支铅笔,想跟大家一起测量出它的长度。 1、演示课件:铅笔有多长? 师:在测量之前,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指名回答)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 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 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质疑、启思、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课件、一立方厘米的小方块73块、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智慧老爷爷的班上要换一批新的课桌,但必须先量出课桌的长度才能换上和这些课桌大小相等的桌子,乐于助人的小芳和乐乐来帮忙了,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二、探究新知 1、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情境图,说一说他们的测量工具和结果? 生:小芳是用手来测量,乐乐用铅笔来测量。 生:小芳量出来课桌长6拃,(师介绍一拃的长度)乐乐量出来课桌有4支铅笔长。 (2)思考:同一张桌子,为什么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不同呢? 生思考、回答:因为他们测量时用的东西不一样长。

师补充:所以在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师:小芳和乐乐也很苦恼,这该怎么办呢?这时,智慧爷爷告诉他们,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发明了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说一说,你们都见过那些尺子?(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尺子,而我们学生常用的是直尺。 2、认一认,建立1厘米的表象 (1)出示一把空尺,没有刻度线和数字、字母。 师:老师有一把尺子,可是用的时间太久,把上面的东西都磨掉了,今天老师把它放大了放在大屏幕上,看一看你自己的尺子,说一说,老师的这把尺子上都少了哪些东西? 生:老师的尺子上少了许多条线,还少了数字。 (2)认识刻度线 出示长短不一的刻度线。 介绍:这些线一样长吗?(不一样长) 师:这些在尺子上有长有短的线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刻度线。(板书)尺子上长线和短线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像这样两根短线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一小格,两根长线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一大格。 (3)认识刻度 师:尺子上都有哪些数字? 生:0 1 2 3 4 5 6 7 8 9 10 师:(出示数字),在尺子上的这些数字也有它的名字,它们叫刻度(板书)它叫刻度0,它叫刻度1…… 师:(指着刻度0)0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0表示什么都没有,开始、起点。 师:是的,0在这里表示起点(板书) (4)厘米的表示方法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发现字母cm,师介绍:cm是英语单词centimeter的缩写,猜一猜它表示什么呢?cm表示厘米。所以1厘米,我们还可以写成1cm。(板书)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

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教材第51页)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估测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尺子、铅笔、文具袋(含图钉、方格纸、小方块)。 学生准备:尺子、铅笔。 一、情境引入 师:学校要添置一批新课桌,工人叔叔需要知道我们课桌的长度。你能利用身边不同的物品量一量,再把测量结果告诉他们吗?(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 师:同样长的课桌边,同学们有不同的测量方法,那么工人叔叔以谁的测量结果为准呢?(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学习新课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问题1情境图) 师: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教师引导:看一看,两个小朋友分别是用什么工具测量课桌长的。(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 学生汇报:①小女孩用“拃”量,量得课桌有6拃长。 ②小男孩用铅笔量,量得课桌有4支铅笔长。 ③他们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一样。 师:测量课桌长的结果不同,是因为选取的测量标准不一样。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我们怎样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呢?如果去一一验证,这样不是很麻烦吗?(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2.认识测量工具——尺子。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和不同的数,使学生对尺子的认识更深刻) 教师明确:尺子上的“cm”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它通常用字母“cm”表示。 3.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引导学生拿出尺子观察) 板书:尺子上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自由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提示:如尺子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2)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互相比划、小组比划,全班汇报)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1厘米长的物体,(事先发给小组的学具袋里有图钉、方格纸、小方块等)可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 最后在尺子上再看看1厘米有多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