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留给学生

把时间留给学生

把时间留给学生

上课,是学生在报告和讨论,而不是一味地听讲;是老师在指导和纠正,而不是一味的讲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有专家建议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教师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剩下的三十分钟应全部交给学生活动。具体的操作过程能够从以下两个入手:

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初学一篇课文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你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取得成功。

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地加宽加深。教师也可适时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升。

新概念指导下的新课堂教学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员”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双语部王业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我也尝试过很“蹩脚”的生生互动。这也是顾校长听过的第二节课,之后的反馈最深刻印象的是很别扭。这节课,我一直在尝试学生设疑,学生释疑。我把自己的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主持人。一问一答之间,孩子们的差距显露无遗。孩子们的问题设置层次不同,当然回答起来难度也不一样。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总结了一句话:“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也是关注人的发展的过程。我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我应该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孩子们自主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也许,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对我最大的感悟。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外的孤立位置。我一直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把书教得多么的好,而是教会孩子做人。我认为会做人的孩子,一定会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年、月、日

铁山中心小学何逸春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年、月、日,24时计时法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以及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区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掌握两者之间的转化方法;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分配: (1)年、月、日(1) (1课时) (2)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时) (3)24时计时法 (1课时) (4)利用24时计时法解决问题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1课时) 综合与实践制作活动日历 (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和“时间轴”的作用;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知识,发展应用能力。

第1课时年、月、日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8分钟) 1.课件出示谜语,学生猜谜语: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 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 皮。 2.教师出示2011年、2012年年 历,揭示课题。 (1)我们学习、生活一天,就 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日。板 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1月31 日这一天,要经过多长时间?学生 答,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 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学生答, 教师板书“年”字。 (4)年、月、日和时、分、秒 一样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 秒是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年、月、 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揭题: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 知识。 1.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猜出底:日历。 2.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 问题,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1.说说我们学过哪 些时间单位?他们之间 的进率是多少? 答案:学过的时间单 位有时、分、秒。 1时=60分, 1分=60秒。 2.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1)2月的最后一天 是2月30日。() (2)大月都是单数 月,小月都是双数月。() (3)大月有31天, 小月有30天。() 答案:(1)(2) (3)√ 3.(1) 蛋糕的生产日期是 2015年4月13日,保质 期5天。2015年4月17 日,这块蛋糕能吃吗? (2) 二、探究新知,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分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主题图,引 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标注的特别日 子。 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2011年有多 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 月是30天,2月有多少天。 3.课件出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说说与2011年 1.仔细观察2011年年历, 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找出主题 图中标注的特别的日子。 2.观察后汇报:2011年有 12个月,1月、3月、5月、7 月、8月、10月、12月是31 天,4月、6月、9月、11月 是30天,2月有28天。

教育综合知识: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德育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模式等内容。主观题和客观题均会出现,考试出现频率较高。今天河北华图老师就“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为正在备考的考生提供借鉴。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这是由人类认识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级阅读理解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阅读训练

级阅读理解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阅读训练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阅读训练 (一)小草 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夏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与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贡献。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 “,。”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在文中横线上正确地填上一句诗。 2、文章按照的顺序写小草。 3、从文中找出“严寒”的反义词。 ()——() 4、短文是围绕“”来写的。 5、哪句话说明小草胸怀宽广?画上“——”线。 (二)姥姥家的小院 今年暑假,我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最有趣的是到农村的姥姥家,我最喜欢姥姥家的小院。

早晨,一轮红日渐渐升起,给小院涂上了一层金黄色。鲜艳的花朵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晨风中夹带着它的香味迎面扑来。 院子西南,几根长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稠密的绿叶衬着紫红色的花朵,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好像一匹美丽的花布。 院子的东北角是由金瓜架搭起来的棚子。光滑滑的金瓜像吊灯似的挂在藤上。瓜棚下面有桌子。晚上,灯亮了,孩子们在这里读书、下棋,大人们也在这里乘凉、闲谈。 院子东面栽着几株像巨人一样高大的白杨,还有几株果实累累的果树。白杨树挺直了高大的躯干,碧绿的叶子像风吹得哗哗直响,在响声中,可以闻到果子的清香。 院子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韭菜绿油油的,茄秧上挂满了嫩茄,半红伴绿的辣椒像害羞似的,藏在茂密的绿叶中,还有西红柿、黄瓜……各种各样的蔬菜,为农家增添了乐趣。 姥姥家的小院,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花朵()的金瓜()的果树()的露珠()的韭菜 ()的蔬菜()的绿叶()的辣椒()的菜园()的白杨 2、选字填空组词。 扑朴娇骄 ()灭()实艰苦()素()嫩()气()傲自大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表示的词语 有。 4、根据词义写成语。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射阳县初级中学王瑞玉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参与改革的实验者之一,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下面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存在哪些困惑”三个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一、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导性,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一)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例如我所教的初三数学,复习时知识点较多,以前每堂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学生在下做笔记,一节课讲30多分钟,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甚至有时候满堂灌。 (二)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几乎每堂课,我们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成了“录音机”和“打字机”,机械的听和记,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 (三)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长久以来,并很可能在某些环境中持续下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自己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或进行冷处理,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 (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在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毫无人格的尊严和思想的尊严,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个题型经过高三三轮复习做十几遍仍然不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 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获得同仁们指正。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巩固课--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学习(1)

巩固课--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1) 一、开篇小语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存在一个认知--理解--巩固的过程。巩固课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即使是学生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不巩固也会遗忘,不练习也难以继续深化并达到熟练。外语课的整个过程都有巩固工作,大部分课堂教学都有巩固环节。巩固环节的目的在于保持、再认、再现刚学不久的话语材料以及刚刚识记的话语规则。巩固的形式是各种练习、概括、总结。所以,在巩固环节中应注意练习由浅入深、多样化、口笔并重、点面结合,还应注意练习曲线中的高原期以及巩固得适时。 巩固课是巩固新知识这一环节的扩大,也称练习课或发展口笔语技能课。它一般是新课、综合课的持续。同时,我们也把作业或测试分析课或分析之后的练习课,称作巩固课。巩固课的目的是达到教学过程的巩固要求,即通过口笔头练习刚识记的材料,使达到保持;或类推使用刚保持的教材,以求在听说读写中再认再现以至自由运用。巩固课一般不采用辨识性练习,其目的跨度很大,需视学生对需要巩固的材料的掌握程度确定教学目的。 二、案例展示 【案例1】人教新起点英语四年级巩固课例 创新教育的要点提示: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一)巩固内容:词汇Tian’an men Square,the Great Wall,the Summer Palace, Beijing Zoo,Beihai Park 功能句型:Where do you want to go? I want to go to the… 注:?1 want to go to the…?是本课要完成的重点。 (二)巩固目的与要求: 认知目标:感知北京的主要景点及相关文化。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知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既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也是我在近几年思考最多 的难题。我接下来从以下方面。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场所。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性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因此必须而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的历程。我就此谈点个人的想法。 1、课堂准备:蹲下来,天地将更宽广 在《中国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激情与梦想》一书中,有个学生家长在亲自参加集训后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蹲下来做父母,因为这样父母就和孩子一样大了,看出去的天地是一样的。我对此大为认可,以为在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妨蹲下来,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样高低的地位,这样看出去的天地会比较接近学生。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2、课堂引导: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法。

小学新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小学新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实际工作,以创“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创建优秀班集体和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师德教育为保证,优化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为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主动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少先队队伍建设,强化浓厚的育人意识. 2:坚持活动育人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狠抓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的德育环境. 5: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 主要措施 〔一〕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要逐步健全完善制度,不断充实师德教育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学习培训和考核奖惩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做到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时为师,处处为表.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采取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工作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和能力.通过培训会、新老班主任结队子活动,加强年轻班主任的培养.

3: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要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人”——真实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差异的人、有潜能的人来看待,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内驱力,坚持激励和正面教育. 〔二〕扎实开展德育活动. 1:强化养成教育.加强新学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各班队继续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和《班级公约》,要求学生熟背并落实到行动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点抓好两操、路队、安全活动.继续推行领导班子值周,红领巾监督岗制度,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及时公布情况,保持校园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抓好法制、安全教育.学校将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各班队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要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和安全演练等形式,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发挥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特别是对一些单亲学生及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尽最大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发展. 4:落实感恩教育.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劳动节为契机,从感恩父母入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献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活动.如:开展“争当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主题活动,以班级为主体,举办“感恩教育”主题班队会,组织开展观看感恩影片、吟颂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阅读感恩美文、征集感恩格言的活动.开

学生课业负担小结

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之我见 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使孩子们的童年世界充满七色阳光。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在把教材备透、精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愉悦、快捷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备课、研讨、听课、评课、写出反思等环节,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高效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还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负担真正减下来。 1、作好充分的课前备课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新课标要我们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教师在拟制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照顾“两头”,即对进步慢的学生和优秀生因材施教,提出有区别的教学任务,使慢进生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上的缺陷填补上。教师应选择与本课、本班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使之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贯穿“三主”意识,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其实,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每一节课,这样方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2、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预习了,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更加高效,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

常见的5种写作顺序

常见的5种写作顺序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 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先总后分。 另一种意见是: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总述与分述不属于写作顺序,而是属于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学会依据中心安排写作顺序 裁剪材料、确定主次详略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将留取、加工确定好的材料编织起来,即组织材料。 组织材料就是给文章“搭架子”,就是依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把确定好的材料进行合理、巧妙地安排。它是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又一重要环节。 组织材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排写作顺序。安

排写作顺序,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对选择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组织到文章里,使文章言之有序,有条理。 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当,条理是否清楚,脉络是否分明,关键都在于组织材料时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次序。 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应该按照同一个标准(一定的记叙顺序)来排列。写作顺序不清,就会产生结构混乱的现象,写出的文章就会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别人读了就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象。常用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呢? (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果)组织材料,即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后写。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又叫做“顺叙”或“正叙”,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叙顺序。记事(包括写活动、 游记、参观访问记等)、写人(主要指一人一事)的文章,大多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采用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因为心里有了事情的基本框架,所以容易把杂乱的材料理顺;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果,条理容易写清楚;重点内容容易写具体。采用这种顺序写,最能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可以收到使读者渐入佳境的效果。 (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早→中→晚,前→中→后)组织材料。即以时间推移为序,将文章要用的各个材料串成一体,或

新编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

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才能愉快地教;作为学生,才能专心地学。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即使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当教师课堂提问,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不要动辄大加训斥、冷嘲热讽,而应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不为其难,踊跃回答,对不骄,错不馁,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餐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 4.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余时间

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指学生一天上学前和放学后及周六、周日这些完成正常课业任务以外的闲暇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产生学生之间成绩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名希望成绩快速提高的学生来说,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课外活动没有得到合理安排,许多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课余时间的学生感到无聊便走进了电子游戏室,以此消磨课余时光。我们作为班主任应该反复跟学生强调,长期这样下去的坏处,玩游戏不是说不可以,但不能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放在游戏上荒废了。相反,如果学生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全放在学习上,固然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这没有一个绝对的模式。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书法、上网查资料、环保等活动,了解课余生活的广阔领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提高课余生活质量,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家长在课余时间也应该帮助孩子减压,可适当安排一些文体活动,也可带其旅游,还可让其上上网,看看电视,与同学一起逛逛街等,做一些有助成长的事情,让其放松一下身心和神经。千万不能在课余时间把孩子关在家里做作业,要还给孩子应有的空间,还给孩子自由快乐的空余时间。 关于课余时间的学习,在安排上应该讲究科学性,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一般的规律是,一天中早上或是晚上,头脑最清醒,记忆力也最好,适宜安排记忆的内容,如记单词、背课文等;心情较

愉快、情绪较兴奋、思维最敏捷的时间可以安排理解类的内容,比如解决难题;意志力较强、注意力较易集中时,适宜复习比较枯燥或自己不大喜欢的科目;而注意力不易集中时或是零散时间就要安排难度不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同时还要注意文理学科的交替进行,相近的学科不宜安排在一起等。 总的来说,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容我们忽视。

实用英语写作技巧 第十二单元 组织段落方法——时间顺序法和空间顺序法

实用英语写作技巧第十二单元组织段落方法——时间顺序法和空间顺序法 组织段落的常见方法有: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重要性顺序和;4)熟悉度顺序。在前几单元,我们曾提到写叙述段落和过程分析时用时间顺序,写描述段落时用空间顺序。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将着重讨论这两种组织方法。另两种方法——重要性和熟悉度顺序——将在第19单元讨论。 12.1时间顺序法 段落内组织细节的最简单最常见的方法是时间顺序法(time order organization)。时间顺序通常用于叙述和过程分析——先发生什么,然后怎样,再然后怎样,等等。正如我们在示范段落9-1和示范段落11-1所看到的一样。其实在你的生活中你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你也许曾经告诉你父母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你也许向老师或同学叙述过你是怎样做一个实验的。这些用的都是时间顺序。 12.2关于如何写时间顺序段落的建议 1)写下你要记录的事件或步骤,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2)确定你的写作目的,然后写出带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3)从你列举的事件或步骤中删除与中心思想无关的细节 4)使用“first,then,the next step”等等列举符号把细节连接起来 12.3空间顺序法 段落组织的另一方法是空间顺序法(space order organization)。空间顺序主要用于描述,正如我们在示范段落10-1和示范段落10-2所看到的。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一样,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你也许曾在信中向你父母描述你的学院,或向你的同学描述一个风景区。 12.4关于如何写空间顺序段落的建议 按照你想让你的读者了解你要描绘的场面的方式移动——例如,从左到右,或从背景到前景,或按顺时针方向,等等。 12.5综合运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有时候,尤其在描写参观时,有必要同时运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以增强段落的统一性。 示范段落12-1 We enjoyed our visit to Dr Hassan's house,perched high up on a hill.Walking up the long driveway,we approached the huge bronze door.A butler was standing in the open doorway,ushering guests into the house.Going in,we passed the oak-pannelled library and the formal dining room before we arrived at the ballroom,where the reception was being held.Under three sparkling chandeliers,more than a hundred people were enjoying champagne,hors d'oeuvres and good conversation. 12.6示范段落分析 主题句:We enjoyed our visit to Dr Hassan's house. 时间空间顺序:driveway→door→house→library→diningroom→ballroom Exercise 12-1 Directions:Arrange the sentences into a paragraph,using the time order and adding the necessary listing signals. —She never had a birthday party and she was twenty-one year sold. —The party was really a successful one. —We planned to serve fruit punch and coffee. —We planned entertainment.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

精心设置问题,构筑高效课堂 如皋市搬经中学朱新梅 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辛苦,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这种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是极其低效的。扭转这种局面需要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动起来,主动钻研、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升思维水平,陶冶情操。 课前知己知彼,设置问题方能有的放矢。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反复斟酌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接着设计学案,考察学生一部分重点的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而后学生质疑。充分理解文本精髓和了解学生学情,可以加强课堂上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为充分利用好课堂做保障。 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精心编排设计问题的呈现顺序。作者的行文思路,或因有些带有较强的情感,思维的跳跃,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如若按照文本内容顺序推进,在理解方面会有难度。如《纪念刘和珍君》起始段,鲁迅先生抒发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反动派的愤怒之情,如若要求学生在未了解刘和珍其人、其事时去理解这种情感,无疑是要求学生建立空中楼阁,违背正常的认知规律。问题设置的程序应当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一级一级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问题设置时注意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必须将自己理解的文本加以重组建构后设置问题,那样学生才可渐入文本学习的佳境。 问题的设置应当从小处,文本寻常之处入手,空泛、无趣的提问只能让学生生厌,磨灭学生学习的热情。设置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提问,教授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寻常之处可以是动词、意味深长的句子,哪怕是文下的注解。《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杀戮,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第五部分国民党射杀欣然前往许愿的学生的弹道曲线,学生可以看出早有预谋,极其凶残。抓住文本精彩传神的细节,深入的体会,可以将冰冷的文字复活。这样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在咀嚼品味和表达中一次次得到激活,主人公的人性光辉也就发出耀眼的光芒。此种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培养一种缜密的思维,推敲的语言表达习惯,体会思考带来的快乐。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应当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让不同思维能力水平的同学,各有所得。如《合欢树》的讲授:母亲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后来竟变成了一棵合欢树。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把路边的合欢树搬回家?她为什么没有搬其他的草或花?这个问题在文本中可直接找到,看似浅显,却包含着深刻的情感探究价值和文章表达方面的技巧。学生可以想到他想让残疾的儿子感到欢乐的气氛,是情感主旨的角度理解。抑或对应第一段,母亲其实是个爱美的女子,注意文本前后的勾连照应的角度。抑或写含羞草其实是写母亲这个人,美丽而不耀眼,坚强温柔。这里品味的表面上是树,实质上品味的是母亲真挚的爱,坚强的个性,其实是以物喻人。看似浅显的设问,不至于让学生有畏惧感,学生愿意去思考;有难度梯度的设问,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思维的碰撞之后,学生可以获得一种思维、情感上的互动,相对教师答案的直接呈现,学生将更易理解,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精心选择诵读片段,引导学生诵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只有想办法让学生读进去,才是真正的与文本的近距离,深层次的接触。选择那些情感蕴含比较丰富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如何诵读,包含感情,声调,重读,停顿等方面。在诵读之中,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思维获得了真正的提升与发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能达到已经不是教师简单某个情感标签的词语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程度,而是一种能够化进生命血液感悟,教师可适当的范读,采取不同形式的诵读训练,在不断的研读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语文带来的快乐。

《时间与空间》小论文

《时间与空间》小论文 10级严济慈班蔡一鸣一,“火车过隧道”问题的修改与讨论 1,问题的提出与简化 课本中曾经提到过“火车过隧道”问题,原本看似矛盾的结果最终由“同时的相对性”得以解释:在与隧道相对静止的参考系看来,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时前后门同时关上,将因尺缩效应收缩的火车关在隧道内,故火车会与前门相撞;而在与火车相对静止的参考系看来,隧道前门先关上,然后才有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最后后门关上,因而也会有火车与前门相撞。尽管在火车参考系看来,火车并未完整地被隧道关在里面,但火车的撞毁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回避。类似地,注意到在“坦克过壕沟”问题中,同样也是由于坦克前端向下的偏移使火车撞毁,从而回避了火车在壕沟参考系看来是完整地落入,而在火车看来则是“粉碎”地落入的区别。 我不禁想,如果对“火车过隧道”问题加以修改,使火车没有撞毁或者用因果关系的制约,强迫后门的动作在时间上在前门动作之前,会呈现出什么情形呢? 于是,我对原问题加以改造:火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时,同时关上隧道的前门与后门,并由后门向前门发射一束光信号,当前门接收到信号时打开前门。 由于此时问题的关键点已与中点无关,同时为了简化下面的讨论与计算,故将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当隧道后门与火车尾端重合时,同时关闭前后门并由后门向发射信号。 考虑到既然后门向前门发射信号是以“有限”而非“无限大”的光速来讨论的,那么就不应该再认为可以在某点重合的“同时”关上前后门,因为“关门”这个命令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故将问题修改为:初始状态为后门打开,前门关闭,当火车运行到尾端与隧道后门重合时,由后门发射一束光信号至隧道前门,当前门接收到信号时打开前门。 2,表面上可能存在的矛盾 在与隧道相对静止的参考系(记作K系)看来:火车尾端重合后,由于光信号的速度比火车快,故信号可能比火车前端先到达前门,则前门先打开,故火

润心育人于无声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6169918.html, 润心育人于无声处 作者:吕旭刚 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8年第07期 秉承“把德育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自立的信心”这一理念,保康县熊绎中学践行生本德育,通过环境熏陶、自立自强自育、活动升华情感,润心育人于无声处。 把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场” 一走进熊绎中学,便能看到镌刻在墙壁上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题字,学校把自立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主题,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把楚人崇尚的图腾——凤鸟,作为学校LOGO,喻示学校是一只昂起头的凤鸟,并将三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凤舞楼、凤鸣楼、凤翔楼,喻义莘莘学子经过三年精心培育,必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校园醒目位置树立自立教育基石,正面雕刻“自立自强”(出自老子《道德经》),“自立”取自荆楚精神中“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自强”取自荆楚精神中“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背面雕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楚庄王的典故),追溯楚先人的进取意识,激励学校师生自立自强。修“自立教育长廊”,悬挂骨干教师、优秀学生风采照片和事迹简介……师生从这些文化标识中,汲取自强奋进的精神营养。 学校把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场”,作为德育的灵魂。校园文化陶冶了师生的情操,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激发了全校师生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教育激励作用。 自主管理积聚自强正能量 德育工作全年统筹,德育课程、德育过程序列化:德育专题教育活动安排到每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卡好时间节点,确保每月、每周都有不同的德育教育重点;班级轮流在国旗下演讲,各班每天一次学生自立管理班会;行为习惯突出养成教育:七年级适应期,重点抓养成;八年级强化期,重点抓规范;九年级形成期,重点抓品德。 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积聚自强正能量。“133”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即在全班公选产生1名常务班长,竞选产生3套自主管理班委会,全班均衡划分3个竞争小组,落实班级日常管理常规,启发学生“自觉”。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机构的作用,让学生把班级管起来,学校坚持充分利用好每天的班级教育课,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焦点剖析、目标达成、星级评选等实行“一事一议”,帮助学生自理。在竞争小组内落实人人岗位责任制,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志愿承担一项具体的班级自主管理工作;坚持班会自主制,班会由各轮值班委根据值日中班级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自定主题、自选形式,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总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破解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实行学期评语自我鉴定制,改变过去班主任一人给全班学生写评语的办法,采取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家庭评价和班级评价相结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