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教育名篇体会优选稿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体会优选稿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体会优选稿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体会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

桑杭小学吴云良

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收录了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作文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平日教学实际,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们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机观察,及时发现和捕捉日常生

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物。并与日记紧密结合,让学生及时的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由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锻炼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我会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将会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视

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身心发现美,体验美,用笔描绘多彩的生活。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

桑杭小学刘玉杰

《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给我的启迪还有很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总结自己一时收获、得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树立写作的榜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着眼于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积蓄。叶圣陶认为:“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关键是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榜样,给学生以长久的濡染,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充实自己“胸中的积蓄”,去发表“胸中的积蓄”。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

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

指导学生作文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组织了活动,也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了,但总有一些学生临到作文还是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这也是学生认识分析能力欠缺所至。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锤炼学生思想。

锤炼思想,一方面是指要提高学生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批判、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生活、对事件、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指发现思想、创造思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即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分析问题,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必“求诚”,“求诚”必先“立诚”,“立诚”就是要提高学生心中对外界生活的感受、思考能力。

锤炼学生的思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主要要做到: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中,学生会有许多感叹和疑问。教师要善待这些天真的童心和思考的苗头,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二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并逐步养成这样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三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思考方法的指导,如:逆向思考、纵向和横向思考、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易位思考或变换立场思考以及全方位思考等,把听、说、读、写全都作为思考锻炼的机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给我的启迪还有很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习作教学这方面而言,我会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将会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身心发现美,体验美,用笔描绘多彩的生活。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桑杭小学刘振国

最近,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习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捡纸,爱护环境。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

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习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一个班级六十多个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可

以利用英雄故事,好习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桑杭小学张吉荣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看了叶圣陶老师写的《叶圣陶教育名篇》,和这位大师在思想上碰撞出许多火花,觉得他的许多教育思想,今天拿来,依然不失深刻与超前,让我感受颇多。

首先叶老师提到:关于课堂里教师的讲,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深讲透”,另一个是“精讲多练”。“讲深讲透”是教师方面说,“精讲多练”说到两方面,教师自己要“精讲”,同时也要让学生“多练”。

作者认为在“讲深讲透”方面,虽然就教师方面说,但教师心中总得有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所谓的“深”和“透”都是漫无边际的,心中有学生就得立个标准,或者定个范围。比如说,通过教师的讲,凡是学生应该理解的东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就

是“讲深讲透”。我记得自己在读大学学英语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可以说他的英语水平是全学院最棒的,但他在教我们的时候,心中忘记了我们这些学生,课堂上只有他一个人在讲得天花乱坠,所以当他讲的再怎么投入时,我们听得都是一头雾水,而且他也从不顾及我们的感受,从来不过问我们到底有没有听懂,可想而知,结果我们的英语学得怎样。所以我一直把自己的这个感受带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会时常的关注每个学生,当我讲完一些内容时,会让一些学困生来回答我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我再做解释。这样让学生应该理解的东西他们真正理解了,一节课才算成功,否则,无论自己一节课讲得再怎么精彩都好,学生没有听明白那都是失败的。

再就是“精讲多练”中的“多练”也很重要,既要学生多练,又要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似乎太不容易。因为“减负”喊了多年,但表面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应试教育仍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以分取人的升学制度,造成学校追求高升学率的办学思想,也就有了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管理制度。于是,“时间+汗水+题海战术”就成了大多教师的法宝,他们就把学生推上“书山”。这样学生做题做得辛苦,老师也改得辛苦,评讲时更辛苦,学生听不懂就在课堂上开小差,真是吃力不讨好。叶老师就建议:关键是在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如果真的能做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练习的形式又多种多样,提个恰当的问,促使学生在关键要点上想一想,也都是练习,不限于写在作业本上,那就不至于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了;他还建议我们掌握一种方法叫“引起动机”法,就是先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切合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听教师的讲,学生必然专心致志,印入比较深,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当然决不会有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他采取的是因材施教法。他不仅主张让学生先思考一番,而且要在学生思考碰壁的时候老师才给教,从这可以看出,他在教学上很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认为学生自己想的通,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

楚,这就是碰壁了,这时学生的苦闷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受老师的教,真好比久旱逢干雨,庄稼就会蓬蓬勃勃地滋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得到不断发展,将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在事事物物中,随时随地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才是任何工作任何行业最为需要的,这是叶老师对我们从事教育的老师们的一个期望。

联系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支配学,师生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观能动性根本无法发挥出来。此教学方式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一种发展的强大阻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点做起:

1、要帮助学生解放思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学生自习的事,是老师和其他人不能取代的,发现问题和钻研问题也需要独立思考。另外,独立思考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认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学生,决不是一个好学生。要让他们明白真理是无穷尽的。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采用“警察式”的课堂教学管理,总是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动辄就训斥一番。学生紧绷着心弦,学习的主动性还怎么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温和的教态,幽默的谈吐,真诚地相待,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心灵相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3、教法灵活,精讲精炼。千篇一律的教法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设法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精讲要结合精练。设计课堂练习,题型要新颖,量少而精,有梯度,同时结合讨

论、动手实验等活动,学生既掌握了知识要点,学习又有兴趣,这样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4、教师要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榜样。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学生。所以,言传不如身教。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自己备课钻研教材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比如,一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某一句的修辞到底是什么等。另外,我有时上一节讨论课,让学生就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这样争辩的结果使双方认识的互相补偿,不断完善与共同提高。

当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设置学生的学习档案袋,在学习档案中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活动以及活动评价;开设课后的兴趣小组以及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展示和鼓励等等。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桑杭小学杨雪梅

叶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关键是做一名快乐幸福的教师。快乐地工作,享受教育的幸福。快乐一定是用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做底蕴,用智慧绘图案,用爱心着色彩的。教师,应该学会善待自己,回归自我,开心快乐,享受教育的幸福!

用爱心着色彩。在教育上“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说无爱便无教育。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所教的学科知识,爱每一个学生,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就会等待,即使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也会欣赏沿途的风光。只要心中有爱,我们会在心灵深处有一份微笑、一份理解一份包容。微笑天下所有孩童的的天真、幼稚和调皮;理解天下所有孩童的懵懂与不谙世事;包容孩子们所有的笨拙与错误。连上帝都原谅的事,我们却为之变色、恼怒、生气,岂不是再给自己过不去。叶老在

《如果我当教师》中叶说到“自己忘记了自己是教师,而且使儿童也忘记了我是个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的环境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还有“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心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如果我当教师》P46)不断寻找工作中的快乐。教育中,痛苦与快乐并存,等待与炼狱同在。让我们多一点快乐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学会倾听花开的声音,享受学生成长的快乐。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喝彩,享受课堂灵动的快乐,师生互动的快乐。我们要学会微笑,享受那一声声“老师好”来自于学生、家长问候的快乐------点点滴滴的快乐,汇集在我们心里,如山涧清泉沁人心脾,如冬日暖阳感人肺腑!

我们还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我们从不渴望人生的路上鸟语花香,欢歌笑语。我们深知生活处处有坎坷,日子时常有阴霾。如果说不完美就是人生,那么有问题就是教育。我们深知我们面临的现实不尽人意,教育制度的制约,教育环境的复杂,教师负担过重,评价制度的滞后,校本教研的完善等等,这一切都不可能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生活永远不会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可一点也妨碍不了我们在灵魂背后的快乐,一点也妨碍不了我们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教育的快乐;

记得冰心曾写过这样的话:“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凉。”

最后我要说,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有爱心,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善于合作,彼此欣赏,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拥有教育的智慧!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桑杭小学万启滨

现代关于教育的书籍太多了,每个成功的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的教育理念。我从事小学教育,也很想有一套自己独有的教育思想。形成他也是需要大量的养分的。我

到底该从谁那去汲取我需要的、适合我的养分呢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不是常常鼓励学生去阅读经典,让他们从名着中汲取生命的养料,积淀人生的底蕴吗那在教育领域里有没有经典中国的教育有没有中国的教育之根中国的教师有没有自己的灵魂于是我就想着去寻找经典、阅读大师。我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在这本书里,叶圣陶老先生用他的教育精神,向后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叶圣陶先生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

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获益良多。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

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有感

昌邑二实验小学?曹雪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它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首先,书名设计得振聋发聩。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乍一看好像与人们的常识相悖。仔细一想,又深感作者切中了要害:今天中国的学生还有多少是开开心心地背上书包去学校的呢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与孩子是否聪明有关。因为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威林厄姆看来,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学,我们就要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对学校、老师、学习产生兴趣。

此外,书中的许多论断都很新锐,甚至大胆到不可思议,它背后的实证研究还是使我们不得不心悦诚服。比如,他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人避免思考。意识到学生大脑的认知机制和能力限制后,人们才会对学生提出有效率的智力挑战,并且在问题的提法、难度的设计与频率的改变上动脑筋,使学生能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喜欢上学习。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学生们放学后还能记得一些东西。一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对学校里讲授的知识要点学过就忘,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如电视广告却是一听就会,永不遗忘。这是为什么呢?认知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人类的大脑存储空间有限,只有经过思考的内容才能从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中去。记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有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学生只会记住他们曾经思考过的东西。还有,题海战术始终背负着恶名,被现代教育者所不耻。批评的人们常说,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证明,反复练习能够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经

掌握了某种能力,再怎么练也未必能显着提高的情况下,反复练习还能带来另外3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为学习新技能作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

总之,这本书以心理学知识解释了教师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头疼问题,帮教师从根本上找到了源头及对应策略,迈过了教育教学中的又一个障碍。

完整word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7篇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7篇 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这本《稻草人》,非常的生动与感人,他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 人物形象,每一个小故事都有它所蕴含的哲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篇叶圣陶 《稻草人》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书,这次,我从书架里找出一本书,那就是叶圣陶的稻草人。 想起叶圣陶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一看目录,它 原来由24篇小散文组成。当然,最吸引我还是其中之一的稻草人。 它主要讲了稻草人在一夜之中目睹了3件不幸的事。 首先是当飞蛾飞到了稻叶上,稻草人想着主人即将颗粒无收,它非常着急。 接着,看到一位渔妇带着病重的儿子来到河边,想抓一条鱼充饥,稻草人非常同情他们,可是当他又看见被抓的小鱼后,也希望小鱼能够逃过这一劫,心中非常矛盾。 此时稻草人又发现了一位即将自尽的妇女,它因为自己无法移动不能去救那位妇女而 感到非常自责。 最后,稻草人因这一夜的焦虑与自责而心力交瘁,终于倒下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看见了稻草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和很有责任感的人。他非常乐于助人,和极富同情心。可惜的是:他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一味的自责,虽然最终没有得到很好 的结果,但是他那颗积极勇敢的心始终在打动着我们。由此我想到了做人要乐观向上,遇 到困难不能退缩,一定要相信自己并积极应对,只要竭尽其力,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这本书当中最让我感触的是稻草人这篇童话文章。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稻草人守着一片田,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田。“今年稻子的丰收不错,老太太可以笑一笑了。”稻草人想着。 老太太的丈夫儿子都死了,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桔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 可是上帝偏偏要和稻草人作对,一只蛾子悄悄的潜入了稻子之中,被稻草人发现了。稻草 人想保护这块田,却怎么也赶不走蛾子。星星结队归去,蛾子才慢悠悠地飞走,但是在稻 子上,留下了无数的卵。这些留下的祸害一点点地将稻子吃掉,破坏。稻草人只能无可奈 何地站在那,不能动弹。这时,一个渔夫在捕鱼,她的孩子在不停的咳嗽。稻草人多么想 帮助孩子,但他深深地扎在地里,不能动。渔夫钓到的一条鲫鱼像稻草人求救,稻草人也 无法帮忙。有位女子像自杀,稻草人还是无动于衷。整个夜晚,稻草人都沉浸在悲伤的气 氛里。最后他倒下了……

读叶圣陶教育书籍有感优选稿

读叶圣陶教育书籍有感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做好孩子习惯养成之路的引路人阅读叶圣陶老先生的书籍,你会发现他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到孩子的习惯养成。“原来‘教育’这个词儿,如果解释得繁复,几本书未必说得完;简单的解释,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就是‘养成好习惯’。”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能使才性充量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安置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大概也不过如此而已”。叶圣陶先生不亏是着名的教育家,他深深懂得教育的真谛,当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其重要。没有良好的习惯,也就不会有良好的素质。所谓素质,不过是体现在一些小细节上,而这些小细节,就是平时习惯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又做了精辟的阐述:“无论多么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也就是说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落实到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去,否则光光停留在口头,永远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好习

惯就一辈子和你无缘。叶先生强调认为哪怕是关门、开门这样细节的小事都不能忽视,“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读到这样的话语,让我身上的责任感更重了,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孩子刚进入小学,是养习惯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身上,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如果错过了,再想改正就很难了。就像一株小苗,如果一开始就扶正了,那么总有一天它会长成笔直粗壮的参天大树。而如果一开始就长歪了,也许一辈子就扶不起来了。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生活行为习惯。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你帮助孩子制定的一些规则,帮助他养成的一些习惯,也许就会影响着孩子将来的命运。你说,我们肩上的责任感怎能不重大呢? 如今每个学校都把教学质量看得很重要,是的,教学质量永远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校。那么教学质量,考试分数是否和素质教育,和这些习惯的养成有冲突呢?我认为两者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相互促进。我们看看那些高考状元在分享学习经验时很多人都提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是啊,学生的学习习惯养好了,生活习惯养好了,日常行为习惯养好了,好的分数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好习惯靠培养,它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让我们牢记叶先生的话,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从抓行动入手,做好孩子习惯养成之路上的引路人吧。

读有感

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 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中,党中央执行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和严重后果。从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遍于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国家干部占总数的17.5%,全国被迫害人数包括受牵连的家属占到人口总数的 1/9,约1亿人。此外,十年“文革”、二十年“左倾”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在思想上人们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文革扼杀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解决思想僵化、盲目迷信的问题,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次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邓小平同志的这次讲话就是对这一次讨论的总结。 在讲话中,他提出首先要解放思想,在当时,刚刚经历了十年文革,人们的思想其实是十分僵化的。十年文革期间,林彪和“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盲目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编造的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内,不准任何人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追查、批斗。文革后,两个凡是的提出也限制着人们的思想,在当时,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十分严重。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其他人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都按照书上、文件上有的做,按照领导人说的做,即使有时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发生了对立,他们也迷信本本主义。然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党员。盲信本本主义,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之后,他强调了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解放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国家需要政府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也得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两者并不矛盾。为了创造民主的条件,小平同志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他认为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他说,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同时他也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且这种制度和法律要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认为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 此外,在当时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之后,邓小平同志谈到了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他提出有错必纠,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有的问题不能够一下子解决,要放到会后去继续解决,但是要尽快实事求是地解决,干脆利落地解决,不要拖泥带水。同时他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提出要领导和教育全体党员、全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 最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们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管理制度上,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等几定制度。总之,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严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在实现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悟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作品,即使脱离了那个时代,仍是经典,仍能让大家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叶圣陶教育名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收录了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的教育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了这本书,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在这本书里蕴含许多教育相关知识,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 本书中提到的“如今小学教师的缺点,就在欠修养功夫”,指出当前小学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作为教师首先就不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本身就没有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又怎样引导小学生呢?他们要么“严格”地要求学生,是他们必须循规蹈矩,一旦遇到学生真性情流露、活泼好动的时候,他们便以近乎摧残的方式遏制学生的天性;要么就完全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不仅是在当时,现在教育中老师自己道德缺失,意识不到教育事业的意义、价值所在,把它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比比皆是。如此怎么传道受业解惑?《礼记》中提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即,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 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先生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先生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这也是为人师表的意义所在。 在《假如我当老师》还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今年暑假,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叶圣陶老先生一生中编写和主持编纂的课本多达二三十部。其中最主要,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国文讲义》等几种,其中《国文百八课》和《开明国文讲义》是这本书中主要介绍的内容。《国文百八课》是依教育部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编辑的,供初级中学国文科教学之用,共六册,18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开明国文讲义》分为三部分:文选,文话,文法。 这本书的语言文字的叙述,有很多地方采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方法,所以读起来确实仍然感觉很吃力,但最终也获得了一个最大的收获,了解了许多语文基础知识的前身及其了展过程,对于书中选取的文选我可是爱不释手,边读边有一种品味美味佳肴之感,特别是《落先生》一课,再次引起了我内心的波澜。 《落花生》一课,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书中描写的是在一个夜阑人静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农家小院内,品尝丰收的喜悦,谈论自己如何看待花生的场景,儿时读起此文,只是想要向书中的“我”学习,至于说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他便是木讷的,假期里,再次读起此文,一种古朴,温馨的情调顿时弥漫开来,再次阅读的感觉和儿时大不相同,竟然浮想联翩,呆坐在“农家小院里”不肯出来,偶然间,淡淡的忧愁之情泛波纹,轻轻地荡漾,反复品味书中的那句话:“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没有用的人。” 我发现,思维浮动,记忆定格的时候,便是一个人的人生情感、人生味道最真最善的时候。的确,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教育有所用处的人,我该怎么做呢?又该做些什么呢?再回忆自己走过的路程,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不免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体会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体会 刘军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切近生活的语文教育“教什么”,在学术界存在众多分歧。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基本能力训练、语言基本素材、语文基础知识、典范文章及课外活动。也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总和。”在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实际上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容观,并付诸实践。只是大多未形诸文字而已。但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不论持哪种观点,抱什么看法,人们必然会问:内容缘何而来,“问渠哪得诸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以写作为例,叶老就有详尽的阐述。 写作并不神秘,它只是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述。他 说:“咱们每天认识些事物,研究些问题,习惯地完成一串串的思想过程。写作不过是把它写到纸上去罢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事儿。” “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长期以来,一些人的心目中,把写作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缺乏写作的基础,没有写作的本钱。叶老却明白地告诉每一个人:生活就是基础,生活就是本钱。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基础,人人都有本钱。他认为“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指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写作不为特殊目的,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认识到了写作的本质,从而明确人人能学会写作的道理。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了生活,写作的素材就不会枯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_20181230110233_1829862.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2018-12-30 篇一:《叶圣陶教育名篇》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 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还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印象深刻的话: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打开它们,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他们让你欢欣、让你鼓舞,让你思考、让你悲伤……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明明只有一次生命,却体验了无数种人生;让你明明只有一个人,却在和无数智者比肩——他们仿佛父母一样慈悲,无论你到了哪里,无论你骄傲与失落,他们从来不曾停止过供给,让你总气力不尽,不尽地,生长 ....................................... 这本《读书成就名师》就仿佛我们 跟随书中的12 位名师,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 多读书: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厚重,是每个老师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似乎语文老师读书是理所当然,但是,当看到吴正宪老师潜心阅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她的数学课孩子们喜欢上;当看到听过华应龙老师数学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让孩子们在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喜欢上数学时,你一定也会明白这种功底和他潜心阅读是分不开的。12 位名师给我的厚重感,不仅是他们书读的多,而且涉猎面非常广,几乎都是经典书籍。比如教育经典《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文集》、哲学、心理学、人文类、儿童文学等等,每个领域都有涉猎,而且还一定要阅读理论性书籍。 扪心自问,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是自己读的书都有哪些方面呢,经典性、理论性的东西自己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吗?自己也就是爱看看小说之类的东西,偶尔也读一下教育方面的书籍。看完12 位名师所涉猎的书籍,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他们读的书我几乎都没有读过,有些虽然也计划读,甚至都买来放在书柜里,但一直迟迟未开始,因为很多是有难度的书,是不那么“好看” 的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书。这样看来,自己还不能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因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爬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 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019年4月23日

叶圣陶童话的读后感

叶圣陶童话的读后感 叶圣陶童话的读后感一 《叶圣陶童话》这套书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童话,语言非常优美,还蕴含着许多道理。 有一篇叫《一粒种子》。讲的是一粒非常宝贵的种子,先后落到了国王、富翁和士兵那里。他们都把种子看得很娇贵,精心呵护,想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结果种子怎么也不发芽。后来,种子被一位农夫捡到了,便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起埋到地里,对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视同仁,一起浇水、一起施肥。不久,这粒种子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从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它的生长规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叶圣陶童话》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好词好句,里面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小白船”等等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代英雄的石像”、和“最有意义的生活”。“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写了以前有一个英雄,由于大家都想纪念他,就让雕刻家雕了下来,把它搬到了广场的正中央,而且很高,下面的底座就是零零散散的小石子粘在一起,把它支撑住。每个人只要一经过广场,就会给石像鞠一个躬。后来石像骄傲了,但是下面的小石头不高兴了,就趁晚上没人的时候把石像摔了下来,都变成了零散的石头,石像终于知道了骄傲是不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很公平,谁都

没有后悔药吃。“最有意义的生活”是讲一颗小青石和一颗小黑石有了怎样的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还让小青石了解了一个道理: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要为大家服务。 叶圣陶童话的读后感二我是一个小书虫,看过很多书。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我读过的一本书:《叶圣陶童话集》。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隐藏着一个大道理。现在,我就带着你们走进童话的世界里吧! 我最喜欢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火车头的经历》。火车头是一个大人的名字,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让火车头把煤块当力量,火车头还被别人控制着,人家叫他跑,他就得跑,人家叫他停,他必须停。作者把送学生去什么地方当题材,使我很感兴趣,途中不太顺利,经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把学生送过去了。让我感受到火车头是那么善良,那么关心他人。 第二个故事是《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一夜看见了许多事件。它的主人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好好的稻穗被毁了,稻草人好心提醒老太太,可老太太并没理会,它很伤心。它又看到了病孩子,更伤心了。稻草人想救离开水的鲫鱼,可它不会动,反而被鲫鱼误会它不愿意帮忙。它看见有人寻死,自己先昏了过去。一夜间,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一塌糊涂!最后稻草人倒在了田地中间。我相信,稻草人的心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李昌盛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和叶圣陶先生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从他的作品,他的言行中我逐渐地走近他了解他,走近他所说的那样一种教育的最高境界,领悟其中的道理,也慢慢参悟着身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自身的所作所为。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他思想博大精深,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在文集中,叶圣陶老先生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 叶老提出:“教育”这个词,“‘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么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怕多费学生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我不但把我的一点儿东西给与他们,还要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得到他们的一点儿”。“若有人问这叫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为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为终身继续教育奠定基础。那么,确立“帮助学生为学”

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张敏英 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起初我以为叶先生的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那么远,其中的理念也一定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了。可是,当我潜心地一篇篇地读下去后,我才发现,那些理念仍然适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

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_叶圣陶童话读书心得五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_叶圣陶童话读书心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1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

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 我是一个小书虫,看过很多书。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我读过的一本书:《叶圣陶童话集》。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隐藏着一个大道理。现在,我就带着你们走进童话的世界里吧! 我最喜欢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火车头的经历》。火车头是一个大人的名字,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让火车头把煤块当力量,火车头还被别人控制着,人家叫他跑,他就得跑,人家叫他停,他必须停。作者把送学生去什么地方当题材,使我很感兴趣,途中不太顺利,经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把学生送过去了。让我感受到火车头是那么善良,那么关心他人。 第二个故事是《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一夜看见了许多事件。它的主人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好好的稻穗被毁了,稻草人好心提醒老太太,可老太太并没理会,它很伤心。它又看到了病孩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感悟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远方一棵大树,树影斑驳,一片光的海洋,我迷茫的走近。 树下,似一位老僧,慈眉善目,背影照到我脚下。 低首自问,这不就是叶圣陶大师么? “大师,您好!您能帮我解惑吗?能帮我治病吗?” “你有何惑欲解?有何病欲治?” “是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理论书籍那么多,各种成功的例子太多,但又不能直接拿来唯我所用,无论那一种到我这里似乎都取不到好的效果,我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可能是我消化不良,需要良药治病,请大师指点迷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你能明白吗?” “大师,我还是不能消化,不能明白,我具体怎样去做

呢?” “哈哈哈……” 突然,白光一闪,进入眼睛的却是我的房间,原来是南柯一梦。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于是,便有了以上一梦,醒来后,虽有点好笑,但还是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一些! 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

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本课作者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

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下面是《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读《叶圣陶文集》有感

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 ──读《叶圣陶文集》有感 翻开《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我心中充满惊喜与震撼,深感这本书的实用性,同时也被叶老这样的“一代宗师”深入浅出的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论述所折服。对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如何来教学,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的许多观点与我们当前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致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体味,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是来自生活的,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是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他说,“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语文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而且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 学生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阅读的收获,又提高了生活的品位。阅读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学中要沟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如苏轼的《定风波》,在学习课文时,就要抓住作者的旷达来思考在生活中的自己。“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叶圣陶先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他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引导之后,学生能自己理解,要在学生走不通的时候,才给他们扼要点明。教师教语文课时,‘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老教学思想的精髓。当然,叶老并不是否定教师讲的作用。他认为“当讲则讲,而且要讲透。把文章讲透了,就也是‘文’与‘道’兼顾了”。叶圣陶先生对教学方法的论述对于当前我们正确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有着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张衡传》里的“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征”。学生应结合整句话和上下文理解“征召”,要联系已学的征字(从此替爷征、岁征民间等等。)老师交给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已学知识、联系生活想象、画图理解等方法学习词语,那么以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词语就可以自己解决了。这就是“授人以渔”。 三、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叶先生对此问题也有见解。他十分重视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心灵,培养他们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也是与《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吻合的。他说,“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近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特设境遇,发展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缜密,顺次而训练其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语文课上使学生“情绪丰富,思想缜密”,才能真正发展他们他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承担的应有责任,也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写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总理简朴的作风,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想想宫殿式的房子,原来的主人是谁?里面应该有什么?(应该是大官住、是贵族大臣住、是皇上住……应该有古董、珍宝、地毯、字画……)可是这些总理的办公室都没有,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有沙发、地毯、柜子……)可是也没有,只有什么?生:“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层层深入的地去品读去感悟,去体会总理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