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要紧内容:介绍了汽车尾气中的要紧污染物CO 、HC 、NO X 和微粒的生成机理。

1、 一氧化碳

1.1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汽车尾气中CO 的产生是由于燃油在气缸中燃烧不充分所致,是氧气不足而生成的中间产物。

一样烃燃料的燃烧反应可经以下过程:

22n m H 2

n mCO O 2m H C +→+

(2-1)

燃气中的氧足够时有

O 2H O 2H 222→+

(2-2)

222CO O 2CO →+

(2-3)

同时CO 还与生成的水蒸气作用,生成氢和二氧化碳。

可见,假如燃气中的氧气量充足时,理论上燃料燃烧后可不能存在CO 。但当氧气量不足时,就会有部分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生成CO 。

在非分层燃烧的汽油机中,可燃混合气差不多上是平均的,其CO 排放量几乎完全取决于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α或过量空气系数a φ。图2-1所示为11种H/C 比值不同的燃料在汽油机中燃烧后,排气中CO 的摩尔分数x CO 与α或a φ的关系。

空燃比α 过量空气系数a φ

a ) b)

图2-1汽油机CO 排放量x CO 与空燃比α及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

由图2-1能够看出,在浓混合气中(a φ<1),CO 的排放量随a φ的减小而增加,这是因缺氧引起不完全燃烧所致。在稀混合气中(a φ>1),CO 的排放量都专门小,只有在a φ=1.0~

1.1时,CO 的排放量才随a φ有较复杂的变化。

在膨胀和排气过程中,气缸内压力和温度下降,CO 氧化成CO 2的过程不能用相应的平稳方程精确运算。受化学反应动力学阻碍,大约在1100K 时,CO 浓度冻结。汽油机起动暖机和急加速、急减速时,CO 排放比较严峻。

在柴油机的大部分运转工况下,其过量空气系数a φ都在1.5~3之间,故其CO 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只有在大负荷接近冒烟界限(a φ=1.2~1.3)时,CO 的排放量才大量增加。由于柴油机燃料与空气混合不平均,其燃烧空间总有局部缺氧和低温的地点,以及反应物在燃烧区停留时刻较短,不足以完全完成燃烧过程而生成CO 排放,这就能够说明图2-2在小负荷时尽管a φ专门大,CO 排放量反而上升。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柴油机起动后的暖机时期和怠速工况中。

过量空气系数a φ

图2-2典型的车用直喷式柴油机排放污染物量与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

2、 碳氢化合物

车用柴油机中的未燃HC 差不多上在缸内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并随排气排放。汽油发动机中未燃HC 的生成与排放要紧有以下三种途径。

(1)在气缸内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并随废气排出,此部分HC 要紧是燃烧过程中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碳氢燃料。

(2)从燃烧室通过活塞组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的窜气中含有大量未燃燃料,假如排入大气中也构成HC 排放物。

(3)从汽油机的燃油系统蒸发的燃油蒸汽。

2.1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 车用汽油机未燃HC 的生成机理

车用发动机的碳氢排放物中有完全未燃烧的燃料,但更多的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物,还有小部分由润滑油不完全燃烧而生成。排气中未燃碳氢物的成份十分复杂,其中有些是原先燃料中不含有的成份,这是部分氧化反应所致。表2-1列出了车用汽油机中未燃碳氢化合

物成份的大致比例。

车用汽油机排气中的未燃碳氢化合物成份表2-1

车用发动机在正常运转情形下,HC的生成区要紧位于气缸壁的四周处,故对整个气缸容积来说是不平均的,而且对排气过程而言HC的分布也是不平均的。在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内,排气中HC的浓度显现两个峰值,一个显现在排气门刚打开时的先期排气时期,另一个峰值显现在排气行程终止时。HC的生成要紧由火焰在壁面淬冷、狭隙效应、润滑油膜的吸附和解吸、燃烧室内沉积物的阻碍、体积淬熄及碳氢化合物的后期氧化所致。下面要紧针对汽油机分别进行讨论,但除了狭隙效应外,其余的均适用于柴油机。

1)火焰在壁面淬冷

火焰淬冷的形成方式有两种,即单壁淬冷和双壁淬冷。前者是火焰接近气缸壁时,由于缸壁邻近混合气温度较低,使气缸壁面上薄薄的边界层内的温度降低到混合气自燃温度以下,导致火焰熄灭,边界层内的混合气未燃烧或未燃烧完全就直截了当进入排气而形成未燃HC,此边界层称为淬熄层,发动机正常运转时,其厚度在0.05~0.4mm之间变动,在小负荷时或温度较低时淬熄层较厚;后者是在活塞顶部和气缸壁所组成的专门小的环形间隙中,火焰传不到里面去,使其中的混合气不能燃烧,在膨胀过程中逸出形成HC排放。

在正常运转工况下,淬熄层中的未燃HC在火焰前锋面掠过后,大部分会向燃烧室中心扩散并完成氧化反应,使未燃HC的浓度大大降低。然而在发动机冷起动、暖机和怠速等工况下,因燃烧室壁面温度较低,形成的淬熄层较厚,同时已燃气体温度较低及混合气较浓,使后期氧化作用较弱,因此壁面火焰淬熄是此类工况下未燃HC的重要来源。

2)狭隙效应

在车用发动机的燃烧室内有如图2-7所示的各种狭窄的间隙,如活塞组与气缸壁之间的间隙、火花塞中心电极与绝缘子根部周围狭窄空间和火花塞螺纹之间的间隙、进排气门与气门座面形成的密封带狭缝、气缸盖垫片处的间隙等,当间隙小到一定程度,火焰不能进入便会产生未燃HC。

在压缩过程中,缸内压力上升,未燃混合气挤入各间隙中,这些间隙的容积专门小但具有专门大的面容比,进入其中的未燃混合气因传热而使温度下降。在燃烧过程中压力连续上升,又有一部分未燃混合气进入各间隙。当火焰到达间隙处时,火焰有可能传入使间隙内的混合气得到全部或部分燃烧(在入口较大时),但也有可能火焰因淬冷而熄灭,使间隙中混合气不能燃烧。随着膨胀过程开始,气缸内压力不断下降。大约从压缩上止点后15oCA开始,间隙内气体返回气缸内,这时气缸内温度已下降,氧的浓度也专门低,流回气缸的可燃气再氧化的比例不大,一半以上的未燃HC直截了当排出气缸。狭隙效应产生的HC排放可占其总量的50%~70%。

图2-7 汽油机燃烧室内未燃HC的可能来源

1-润滑油膜的吸附及解吸;2-火花塞邻近的狭隙和死区;3-冷激层;4-气门座死区;

5-火焰熄灭(如混和气太稀、湍流太强);6-沉积物的吸附及解吸;7-活塞环和环岸死区;8-气缸盖衬垫缸孔死区

3)润滑油膜对燃油蒸汽的吸附与解吸

在进气过程中,气缸壁面和活塞顶面上的润滑油膜溶解和吸取了进入气缸的可燃混合气中的碳氢化合物蒸汽,直至达到其环境压力下的饱和状态,这种溶解和吸取过程在压缩和燃烧过程中的较高压力下连续进行。在燃烧过程中,当燃烧室燃气中的HC浓度由于燃烧而下降至专门低时,油膜中的HC开始向已燃气解吸,此过程将连续到膨胀和排气过程。一部分解吸的燃油蒸汽与高温的燃烧产物混合并被氧化;其余部分与较低温度的燃气混合,因不能氧化而成为HC排放源。这种类型的HC排放与燃油在润滑油中的溶解度成正比。使用不同的燃料和润滑油,对HC排放的阻碍不同,使用气体燃料则可不能生成这种类型的HC。润滑油温度升高,使燃油在其中的溶解度下降,因此降低了润滑油在HC排放中所占的比例。由润滑油膜吸附和解吸机理产生的未燃HC排放占其总量的25%左右。

4)燃烧室内沉积物的阻碍

发动机运转一段时刻后,会在燃烧室壁面、活塞顶、进排气门上形成沉积物,从而使HC排放增加。对使用含铅汽油的发动机,HC排放可增加7%~20%。沉积物的作用机理可用其对可燃混合气的吸附及解吸作用来说明,因此,由于沉积物的多孔性和固液多相性,其生成机理更为复杂。当沉积物沉积于间隙中,由于间隙容积的减少,可能使由于狭隙效应而生成的HC排放量下降,但同时又由于间隙尺寸减小而可能使HC排放量增加。这种机理所生成的HC占总排放量的10%左右。

5)体积淬熄

发动机在某些工况下,火焰前锋面到达燃烧室壁面之前,由于燃烧室中压力和温度下降太快,可能使火焰熄灭,称为体积淬熄,这也是产生未燃HC的一个缘故。发动机在冷起动和暖机工况下,由于发动机温度较低,混合气不够平均,导致燃烧变慢或不稳固,火焰易熄灭;发动机在怠速或小负荷工况下,转速低、相对残余废气量大,使滞燃期延长、燃烧恶化,也易引起熄火。更为极端的情形是发动机的某些气缸缺火,使未燃烧的可燃混合气直截了当排入排气管,造成未燃HC排放急剧增加,故汽油机点火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对HC排放是至关重要的。

6)碳氢化合物的后期氧化

在发动机燃烧过程中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在以后的膨胀和排气过程中不断从间隙容积、润滑油膜、沉积物和淬熄层中开释出来,重新扩散到高温的燃烧产物中被全部或部分氧化,称为碳氢化合物的后期氧化,包括:(1)气缸内未燃碳氢化合物的后期氧化:在排气门开启前,气缸内的燃烧温度一样超过950oC。若现在气缸内有氧可供后期氧化(例如当过量

φ>1时),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将专门容易进行。(2)排气管内未燃碳氢的氧化:排空气系数

a

气门开启后,缸内未被氧化的碳氢化合物将随排气一同排放到排气管内,并在排气管内连续氧化。其氧化条件为:①管内有足够的氧气;②排气温度高于600°C;③停留时刻大于50ms。

2. 车用柴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

汽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也适用于柴油机,但由于两者的燃烧方式和所用燃料的不同,故柴油机的碳氢排放物有其自身的特点,柴油中的碳氢化合物比汽油中的碳氢化合物沸点要高、分子量大,柴油机的燃烧方式使油束中燃油的热解作用难以幸免,故柴油机排气中未燃或部分氧化的HC成份比汽油机的复杂。柴油机的燃料以高压喷入燃烧室后,直截了当在缸内形成可燃混合气并专门快燃烧,燃料在气缸内停留的时刻较短,生成HC的相对时刻也短,故其HC排放量比汽油机少。

3 氮氧化物

3.1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车用发动机排气中的氮氧化物NO X包含NO和NO2,其中大部分是NO,它们是N2在燃烧高温下的产物。

1.NO的生成机理

从大气中的N2生成NO的化学机理是扩展的泽尔多维奇(Zeldovitch)机理。在化学计φ=1)邻近导致生成NO和使其消逝的要紧反应式为:

量混合比(

a

O2→ 2O

(2-6)

O +N2→ NO +O

(2-7)

N +O2→ NO +O

(2-8)

N +OH → NO +H

(2-9)

反应式(2-9)要紧发生在专门浓的混合气中,NO在火焰的前锋面和离开火焰的已燃气中生成。汽油机中的燃烧在高压下进行,同时燃烧过程进行得专门快,反应层专门薄(约0.1mm)且反应时刻专门短。早期燃烧产物受到压缩而温度上升,使得已燃气体温度高于刚终止燃烧的火焰带的温度,因此除了混合气专门稀的区域外,大部分NO在离开火焰带的已燃气中发生,只有专门少部分NO产生在火焰带中。也确实是说,燃烧和NO的产生是彼此分离的,应要紧考虑已燃气体中NO的生成。

NO的生成要紧与温度有关。图2-8表示正辛烷与空气的平均混合气在4MPa压力下等压燃烧时,运算得到的燃烧生成的NO平稳摩尔分数

x与温度T及过量空气系数aφ的关

NOe

系。

φ>1的稀混合气区,χNOe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在一从图2-8中能够看出:在

a

定的温度下,χNOe随混合气的加浓而减少。当aφ<1以后,由于氧不足,χNOe随aφ的减小而急剧下降。因此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在稀混合气区NO的生成要紧是温度起作用;在浓混合气区要紧是氧浓度起作用。

图2-8中的虚线表示对应绝热火焰温度下的NO 平稳摩尔分数。绝热温度指混合气燃烧后开释的全部热量减去因自身加热和组成变化所消耗的热量而达到的温度,它是过程中可能达到的最高燃烧温度。一样情形下,绝热火焰温度在稍浓混合气(a φ略小于1)时达到最高值,但由于现在缺氧,故NO 排放值不是最高,因此,χNOe 最大值显现在稍稀的混合气中(a φ稍大于1)中。若混合气过稀,火焰温度大大下降,使NO 排放降低。 生成

NO 的过程中,达到NO 的平稳摩尔分数需要较长时刻。图2-9表示在不同温度下NO 生成的总量化学反应式N 2 + O 2 → 2NO 的进展快慢,用NO 摩尔分数的瞬时值χNO 与其平稳值χNOe 之比表示。从图中能够看出,反应温度越低,则达到平稳摩尔分数所需时刻越长,同时NO 的生成反应比发动机中的燃烧反应慢。可见温度越高,氧浓度越高,反应时刻越长,NO 的生成量越多。因此对NO 的要紧操纵方法确实是降低最高燃烧温度。发动机在运转中因为燃烧经历时刻极短(只有几毫秒),温度的上升和下降都专门迅速,故NO 的生成不能达到平稳状态,且分解所需的时刻也不足,因此在膨胀过程初期反应就冻结,使NO 以不平稳状态时的浓度被排出。从燃料燃烧过程看,最初燃烧部分(火花塞邻近)产生的NO 约占其最大浓度的50%(其中有相当部分后来被分解);随后燃烧的部分所产生的NO 浓度专门小且几乎不再分解,因此NO 的排放不能按平稳浓度的方法运算,只能由局部的燃烧温度及其连续时刻决定。

2. NO 2的生成机理

汽油机排气中的NO 2浓度与NO 的浓度相比可忽略不计,但在柴油机中NO 2可占到排气中总NO X 的10%~30%。目前对NO 2生成机理的研究还不透彻,大致上认为NO 在火焰区能够迅速转变成NO 2,反应机理如下:

NO + HO 2 → NO 2 + OH

(2-10)

然后NO 2又通过下述反应式转变为NO

NO 2+O → NO +O 2 (2-11)

只有在NO 2生成后,火焰被冷的空气所激冷,NO 2才能储存下来,因此汽油机长期怠速会产生大量NO 2。柴油机在小负荷运转时,燃烧室中存在专门多低温区域,能够抑制NO 2向NO 的再转化而使NO 2的浓度增大。NO 2也会在低速下在排气管中生成,因为现在排气在有氧条件下停留较长时刻。

图2-9 温度对总量化学反应N 2 + O 2 → 2NO 进展

快慢的阻碍(过量空气系数a φ=1.1,压力为10MPa )

4 微粒

4.1 微粒的生成机理

1. 汽油机微粒的生成机理

汽油机中的排气微粒有三种来源:含铅汽油中的铅、有机微粒(包括碳烟)、来自汽油中的硫所产生的硫酸盐。

车用汽油机用含铅量0.15g/L的含铅汽油运转时,微粒排放量在100~150mg/km范畴内,其要紧成分为铅化合物,铅质量分数占25%~60%,微粒尺寸分布为80%的直径小于0.2μm,这种微粒是由排气中的铅盐冷凝生成的。因此,以质量计的排放量在发动机冷起动时较高。目前,由于含铅汽油的剔除及贵金属三效催化剂的应用,铅微粒因此也不再排放。

硫酸盐排放要紧涉及在排气系统中有氧化催化剂的车用发动机。汽油中的硫在燃烧中转化为SO2,被排气系统中催化剂氧化成SO3后,与水结合生成硫酸雾。因此,汽油机硫酸盐的排放量直截了当取决于汽油中的硫含量。

碳烟排放只在使用专门浓的混合气时才会遇到,对调整良好的汽油机不是要紧问题。

此外当发动机技术状态不良(例如气缸活塞组严峻磨损),导致润滑油消耗专门大时,会产生排气冒蓝烟,这是未燃烧润滑油微粒构成的气溶胶。现在发动机性能明显恶化,需赶忙检修。

2. 柴油机微粒的生成机理

1)排气微粒的组成与特点

柴油机排气微粒由专门多原生微球的集合体而成,总体结构为团絮状或链状。柴油机排气微粒的组成取决于柴油机的运转工况,专门是排气温度。当排气温度超过500?C时,排气微粒差不多上是专门多碳质微球的集合体,称为碳烟,也称为烟粒(DS);当排气温度低于500?C时(柴油机的绝大部分工况),烟粒会吸附和凝聚多种有机物,称为有机可溶成份(SOF)。这些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能够挥发,而且绝大部分能溶解于一定的有机溶剂中,它在微粒中的含量变化范畴专门广,可从10%~90%,其含量决定于燃油性质、发动机类型及运转工况。假如沿柴油机的排气管道测试取样,可发觉微粒粒度不断增大,且由于排气中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吸附冷凝在微粒上,使排气中SOF含量增加。

柴油机微粒排放包括我们平日所说的白烟、蓝烟、黑烟。其中白烟、蓝烟中有较高的

H/C比,其要紧成份为未燃的燃料微粒,蓝烟中还有窜入燃烧室的润滑油成份。白烟微粒直径在1.3μm左右,通常在冷起动和怠速工况时发生,改善起动性能后则减少,暖机后则消逝。蓝烟微粒直径较小,在0.4μm左右,通常在柴油机未完全预热或低温、小负荷时发生,在发动机正常运转后消逝。白烟与蓝烟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由于微粒大小不同,使光照显色有异。

黑烟也确实是碳烟通常在大负荷时发生,具有较低的H/C值,烟中含有比重大、颗粒细微的碳粒子,其最小单元为片晶。片晶按一定方向随机排列聚结成碳晶粒子,其粒径大多在(50~500)×10-4μm之间。在柴油机排气中碳晶粒子以球状凝聚物形式显现,其直径由单粒的大约0.01μm到聚合物的10~30μm。

微粒中的SOF成分包括各种未燃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物(醛类、酮类、酯类、醚类、有机酸类等)和多环芳烃(PAH)及其含氧和含氮衍生物等。微粒的凝聚物中还包括少量无机物如SO2、NO2和硫酸等,还有少量来自燃油和来自润滑油的钙、铁、硅、铬、锌、磷等元素的化合物。

排气微粒通常用溶液萃取等分析方法分成DS和SOF两部分。一样来说,SOF占PT质量的15%~30%。发动机负荷越小,SOF所占比例越大,这与温度的阻碍一致。由放射性示踪研究说明,碳烟中差不多不含润滑油成分,后者全部进入SOF,在不同机型和不同工况

下占SOF 质量的15%~80%。燃油产生的物质有80%进入DS ,20%进入SOF 。

2)烟粒的生成机理

柴油机排放的烟粒要紧由燃油中的碳生成,并受燃油种类、燃油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及氢原子比的阻碍。尽管对微粒的生成机理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但至今仍不专门成熟。一样认为,柴油机碳烟也是不完全燃烧产物,是燃料在高温缺氧条件下通过裂解脱氢以后的产物。从高温裂解的观点动身,能够说碳烟微粒是在扩散火焰中燃油较浓的燃烧区形成的。

柴油机烟粒的生成和长大过程一样可分为两个时期:

(1)烟粒生成时期:这是一个诱导期,期间燃料分子通过其氧化中间产物或热解产物萌生凝聚相。在这些产物中有各种不饱和的烃类,专门是乙炔及其较高阶的同系物C n H 2n-2和PAH ,这类分子已被认为是火焰中形成碳烟粒子最可能的先兆物。这类粒子的生成有两种途径:其一,在高温(2000~3500K )富油缺氧区(如在扰流扩散火焰显现的喷注心部),已形成气相的燃油分子通过裂解和脱氢过程,通过核化形成先期产物。其二,在低于1500K 的低温区(如燃烧室壁等非火焰区),则通过聚合和冷凝过程,缓慢产生较大分子量的物质,最后也生成碳烟微粒。

(2)烟粒长大时期:包括表面生长和集合两种形式。表面生长指烟粒表面粘住来自气相的物质使其质量增大,同时还发生脱氢反应,但可不能改变烟粒数量。而集合过程指通过碰撞使烟粒长大,烟粒数量减少,生成链状或团絮状的集合物。在柴油机中,烟粒集合过程常与烟粒在空气中的氧化过程同时发生,即在燃烧早期生成的碳烟微粒,在温度高于碳反应温度(约1000?C )的富氧区和扰流火焰显现的地点,在燃烧后期可能和氧混合而完全燃烧。

烟粒排放量取决于烟粒生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之间的平稳情形。关于烟粒的开始生成,可燃混合气的碳氧原子比是重要的阻碍因素。其当量反应式为(c 、h 、o 分别表示C 、H 、O 的原子数):

C c H h + 0.5oO 2 → oCO +

0.5hH 2 + (c-o)C s (2-13)

式中,当c>o ,即c/o>1时碳烟C s >0,现在开始生成烟

粒。图2-14表示碳氢化合物在燃烧器条件下,预混合

火焰中生成烟粒的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组

成柴油的各种烃类生成烟粒的条件差不多上也在那个范畴内。由该图可见,烟粒在极浓的混合气中生成,且在1600~1700K 温度范畴内,烟粒生成比例达到最大值。 图2-15则表示柴油机在燃烧中,生成烟粒和NO X

的温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及柴油机压缩上止点邻

近各种a φ的混合气在燃烧前后的温度。由该图可见,a φ<0.5的混合气燃烧后必定产生烟粒。要使柴油机燃烧后烟粒和NO X 都专门少,a φ应在0.6~0.9之间。

实际燃烧区内当a φ>0.9时,NO X 生成量增加;当a φ<0.6时则烟粒生成量增加。

柴油机混合气在预混合燃烧中的各种典型状态的变化如图2-15a )上各箭头所示。在预混合燃烧中,由于燃油在空气中分布不平均,既生成烟粒,也生成NO X ,只有专门少部分燃油形成a φ=0.6~0.9的混合气。因此,为降低柴油机排放,应缩短滞燃期和操纵滞燃期内

a φ

图2-14 碳氢燃料燃烧时烟粒生成的

温度T 与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

(区间内的密度,定性表示烟粒生成比例)

喷油量,使尽可能多的混合气的a φ操纵在0.6~0.9之间。

柴油机扩散燃烧中混合气的状态变化如图2-15 b )中各箭头所示。变化路线上的数字表示燃油进入燃烧室时所直截了当接触的缸内混合气的a φ值。从图上能够看出,喷入a φ<4的混合气区内的燃油都会生成烟粒。在温度彽于烟粒生成温度的过浓混合气中,将生成不完全燃烧的液态HC 。在扩散燃烧时期,为减少生成的烟粒,应幸免燃油与高温缺氧的燃气混合。强烈的气流运动和细微的燃油雾化,都有助于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平均性、增大燃烧区的实际过量空气系数。喷油终止后,燃气与空气进一步混合,其状态变化趋势如图2-16 b )上虚线箭头所示。

过量空气系数a φ 过量空气系数a φ

a )预混合燃烧

b )扩散燃烧

图2-15 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生成烟粒和NO X 的温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以及典型燃料单元在燃烧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3)烟粒的氧化

在烟粒的整个生成过程中,不论是先兆物、晶核依旧集合物,都可能发生氧化。用专门的测试方法可测得,柴油机气缸内的烟粒峰值浓度远远大于排放浓度,说明燃烧过程所生成的烟粒大部分已在排气过程开始前被氧化掉。在火焰中显现的多种化学物质,如O 2、O 、OH 、CO 2、HO 2等,可能参与烟粒的多相燃烧反应。在氧是重要氧化剂的稀混合气火焰中,由于大集合物的破裂,烟粒的数目会增加;在OH 基是要紧氧化剂的浓混合气火焰中,OH 基以专门高的反应活性起作用,而可不能使集合物破裂。由于烟粒的氧化为其表面的多相反应,故集合作用对氧化不利。氧化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温度,至少在700~800℃,故只能在

燃烧过程和膨胀过程进行。在柴油机气缸内高压条件下,烟粒的氧化速度专门高。从开始氧化的3ms内,就能够氧化掉已生成碳烟总质量的90%以上。随后的氧化,则取决于碳烟与空气的混合速率,并随着膨胀过程逐步缓慢下来。烟粒的多相氧化产物要紧是CO,而不是CO2。故排放的烟粒通常只占在燃烧室中显现的数量的专门小比例(<10%)。

(4)SOF的吸附与凝聚

柴油机排气微粒生成过程的最后时期,是组成SOF的重质有机化合物向烟粒集合物的凝聚与吸附,那个时期要紧发生在燃气从发动机排出并被空气稀释之时,通过吸附与凝聚使烟粒表面覆盖SOF。

吸附是未燃的碳氢化合物或未完全燃烧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化学键力或物理(范德华)力粘附在碳烟粒子表面上。那个过程取决于烟粒具有的可吸附物质的总表面以及驱动吸附过程的吸附质的分压力。当排气的稀释比增大、温度下降时,烟粒表面活性吸附点的增加起要紧作用,使SOF增加。但当温度下降过多时,吸附质分压力减小,SOF下降。

凝聚发生在烟粒周围的气体有机物的蒸气压力超过其饱和蒸气压时。增大稀释比会减小气体有机物的浓度,因而降低其蒸气压。此外,降低温度也会使饱和蒸气压降低。最容易凝聚的是排气中的低挥发性的有机物,其来源为未燃燃油中的重馏份、差不多热解但未燃烧的不完全燃烧有机物及窜入燃烧室的润滑油微粒。若柴油机排气中未解HC浓度高,则冷凝作用强烈。

图2-16 负荷与转速对微粒排放的阻碍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18285-2005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控制汽车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对GBl4761.5-93《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和GB/T3845-93《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的修订与合并。本标准规定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怠速和高怠速工况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同时规定了稳态工况法、瞬态工况法和简易瞬态工况法等三种简易工况测量方法。本次修订增加了高怠速工况排放限值和对过量空气系数(λ)的要求。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本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5月30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l4761.5-93)、《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GB/T3845-93)和《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285-2000)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怠速和高怠速工况下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本标准也规定了点燃式发动机轻型汽车稳态工况法、瞬态工况法和简易瞬态工况法三种简易工况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装用点燃式发动机的新生产和在用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l4762-2002 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 量方法 GB 18352.1-2001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Ⅰ) GB l8352.2-2001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Ⅱ) GB 17930-1999 车用无铅汽油 GB/T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 GB l8047 车用压缩天然气 GB l9159 车用液化石油气 HJ/T3-1993 汽油机动车怠速排气监测仪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为任驱动的项目式教材,内容包括认识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知识、曲柄连杆机构的 构造与维修、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冷却系的构造与维修、润滑系的构造与维修、汽油 机燃料供给系统构造与维修、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拆装与调试等九个 项目。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运用技术、汽车运用工程等相关专 业使用,也可供本科及相关专业师生作为教辅教材,还可供汽车维修、汽车运输等工程技 术人员自学和作为参考用书。 前言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将指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2015年,中国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汽车制造大国转向 汽车强国。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汽车专业技能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2010年 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8000万辆,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为汽车行业人才输送提供了良好的 就业平台,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被称为美好的“朝阳行业”。 为适应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势,中南大学出版社召集了全国20多所院校的骨干 教师于2010年10月在中南大学组织召开“高职高专汽车类“十二五”规划/精品课程教材”研讨会,确定了本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计划,并于2011年1月在湖南长沙召开本 套教材的主编会,讨论并通过了本套教材的编写大纲。 本套教材紧紧围绕职业工作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高技能 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旨在探索“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 本套教材的特点: 1.教材是目前较先进的任务驱动项目式,适用于高职、技工、成人大专、本科汽车类 学生学习;以项目为引领,任务驱动为载体,按学习目标、案例引入、项目描述、项目内容、项目实施、项目考核、项目小结、复习思考题等要求进行编写。 2.教材突出实用性、新颖性,操作性,注重“项目内容”、“项目实施”、“项目考核”等内容编写,旨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内容安排采用案例引入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兼顾技能抽考和技术等级考核。 3.教材编排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由浅入深,深浅适度,便于读者学 习把握。 本书参加编写工作人员有:衡阳技师学院邹龙军、刘敏、邓交岳;湖南科技经贸职院彭 文武;湖北省创业技工学校李禧旺;长沙大学扬兴发;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云贵、黄鹏;……………,全书由衡阳技师学院邹龙军担任主编。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本套教材难免存在着错误和不足,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3月18日

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

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 发表日期:2012-11-3 16:32:03 航空发动机一直就是中国的软肋。 从周恩来总理在世时评论中国飞机的“心脏病”开始,到现在50多年了。中国的发动机依然是兵器工业最大的软肋。 不仅仅是你提到的歼击机和大运的涡扇发动机,就是直升飞机的涡轴发动机,中型运输机的涡浆发动机,大型舰船的燃气轮机,中小型舰船和坦克的柴油发动机……无一例外,都是中国的软肋。航空发动机,更是软肋中的软肋。 与美国至少差距30年,什么意思,差一代到一代半吧。这个是事实,没有争议的。 但是另外两个问题就有争议了。一个是这样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另一个是,我们究竟什么时候能赶上去。其实这两个问题有内在关系的,搞清楚原因是什么,就更好判断什么时候赶上去。简要提供一些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落后的原因 一:底子太差 新中国建国时,工业基础太差。别说航空发动机,像样的工具钢都没有。要不是朝鲜战争,中国人用大量年轻士兵的无价鲜血去消耗美国的廉价钢铁,换来苏联人把涡轮喷射发动机的制造技术给我们,中国是不可能在1957年就能生产涡喷-5发动机的。 二:航空发动机工业的涉及面太广 虽然同样底子差,同样有文革的挫折,同样有改革开放的机遇,为什么航空发动机就是赶不上来? 对比之下,中国造电冰箱、电视,甚至造手机、雷达、火箭、飞船都慢慢赶上来了:洛阳光电展上曝光的歼击机最新航电系统直追F22,美国人看了也吃一惊;中国空空导弹专家悠然的说,我们距离美国人,也就10年吧,一脸的骄傲自满;美国官方认为,中国的空警2000,在技术体制先进性上超过了美国现有装备一代。真的,兵器上,我们很多东西距离美国的差距就是10年。什么意思,就是至少没有代差。 而航空发动机呢,差一代到一代半。原因在于,航空发动机工业涉及的面太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要紧内容:介绍了汽车尾气中的要紧污染物CO、HC、NO X和微粒的生成机理及其阻碍因素。 1 一氧化碳 1.1 汽车尾气中CO的产生是由于燃油在气缸中燃烧不充分所致,是氧气不足而生成的 中间产物。 阻碍一氧化碳生成的因素 理论上当α在14.7以上时,排气中不存在CO,而只生成CO2。实际上由于燃油和空气混合不平均,在排气中还含有少量CO。即使混合气混合的专门平均,由于燃烧后的温度专门高,差不多生成的CO2也会由于一小部分分解成CO和O2,H2O也会部分分解成O2和H2,生成的H2也会使CO2还原成CO,因此,排气中总会有少量CO存在。可见,凡是阻碍空燃比的因素,即为阻碍CO生成的因素。 1. 进气温度的阻碍 一样情形下,冬天气温可达零下20℃以下,夏天在30℃以上,爬坡时发动机罩内进气温度超过80℃。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空气密度变小,而汽油的密度几乎不变,化油器供给的混合气的空燃比α随吸入空气温度的上升而变浓,排出的CO将增加。因此,冬天和夏天发动机排放情形有专门大的不同。图2-3为一定运转条件下,进气温度与空燃比的关系,大致和绝对温度的方根成反比的理论相一致。 进气温度/℃海拔高度/m 怠速 转速/(r/min) 图2-3 进气温度与空燃比的关系图2-4 海拔高度与大气压力的关系图2-5 怠速转速对CO和HC排放的阻碍

V/(km/h) 图2-6 某汽油机等速工况排气成分实测结果 2. 大气压力的阻碍 大气压力P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由体会公式 () 5.256010.02257 kPa P P h =- (2-4) 式中:h 一海拔高度,km 。 当海平面0P =100kPa 时,可作出海拔高度和大气压力变化关系的曲线,如图2-4所示。 当忽略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时,空气密度ρ可用下式表示: ()32731.293 kg/m 273760 P T ρ=+ (2-5) 式中:T -温度,℃。 能够认为空气密度ρ和大气压力P 成正比,从简单化油器理论可知,空燃比和空气密 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进气管压力降低时,空气密度下降,则空燃比下降,CO 排放量将增大。 3. 进气管真空度的阻碍 当汽车急剧减速时,发动机真空度在68kPa 以上时,停留在进气系统中的燃料,在高真 空度下急剧蒸发而进入燃烧室,造成混和气瞬时过浓,致使燃烧状况恶化。CO 浓度将显著增加到怠速时的浓度。 4. 怠速转速的阻碍 图2-5表示了怠速转速和排气中CO 、HC 浓度的关系。怠速转速为600r/min 时,CO 浓 度为1.4%,700r/min 时,降为1%左右,这说明提高怠速转速,可有效地降低排气中CO 浓度,然而,怠速过高会加大挺杆响声,对液力变扭汽车,还可能发生溜车的危险。假如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一样从净化的观点,期望怠速转速规定高一点较好。 5. 发动机工况的阻碍 发动机负荷一定时,CO 的排放量随转速增加而降低,到一定的车速后,变化不大。图 2-6为某汽油机负荷一定、匀速工况下的CO 浓度的变化。当车速增加时,CO 专门快降低,至中速后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化油器供给发动机的空燃比,随流量增加接近于理论空燃比的结果。

中国全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型号及参数

涡喷-5 涡喷-5是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根据苏联BK-1φ发动机的技术资料仿制的第一种国产涡喷发动机。 涡喷-5是一种离心式?单转子?带加力式航空发动机,属于第一代喷气发动机。首批涡喷-5发动机在1956年6月通过鉴定,开始投入批量生产。截至1985年涡喷-5系列发动机停产,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和西安航空发动机厂共生产9658台,主要用于米格-15系列和国产歼-5系列战斗机。 涡喷-5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已从制造活塞式发动机时代发展到了喷气式发动机的时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批量生产喷气式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涡喷-5发动机净重989公斤,最大推力状态26千牛(2650公斤),加力状态推力37千牛(3800公斤)涡喷-5系列主要有以下改型: 涡喷-5甲: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于1957年仿制的ВК-1А发动机,命名为涡喷-5甲。1963年开始转到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1965年6月首批涡喷-5甲通过考核验收试车,8月投入批生产,用于轰-5、轰教-5及轰侦-5飞机。 涡喷-5乙: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66年试制成功,用于米格-15比斯飞机。 涡喷-5丙: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76年试制成功,用于米格-17飞机。 涡喷-5丁: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65年试制成功,用于歼教-5飞机。

涡喷-6是沈阳发动机厂在苏制PA-9B喷气发动机基础上仿制并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发动机系列型号。涡喷-6于1959年7月定型,是中国首型超音速航空发动机,属于轴流式单转子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1984年沈航首次将中国独创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北航高歌发明)成功应用于涡喷-6的改进型,彻底解决了PA-9B所固有的振荡燃烧现象。涡喷-6系列发动机是产量最大国产航空发动机,总产量高达29316台,主要用于歼-6系列和强-5系列国产战机,目前仍有相当数量在役。 最主要的是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研制的涡喷6甲和成都航空发动机厂研制的涡喷6A/B性能: 直径:0.6686 米、长度:2.91 米、净重:708.1公斤 空气流量:43.3 公斤/秒 转速:11150 转/分 增压比:7.14 涡轮前温度:870摄氏度 耗油率:1.63公斤/公斤/小时 推力:3187公斤 推重比:4.59 WP-6为我国首型超音速航空发动机。其压气机由离心式发展至轴流式,技术上是一次重大进步。1984年沈航首次将我国独创的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北航高歌发明)成功应用于WP-6甲改进型,彻底解决了PⅡ-9B所固有的振荡燃烧现象。

汽车排放主要的污染物

汽车排放治理技术指导>>培训班教学课件 北京市交通局汽车维修管理处 北京市交通学校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北京理工大学 车辆工程学院 郝利君

第二章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第1节汽车排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与危害 第2节汽油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第3节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第4节汽车排气污染物净化措施

第1节汽车排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与危害 1. 排气污染物主要来源 2. 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3. 排气污染物的危害

第1节汽车排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与危害 1. 排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 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3. 排气污染物的危害(1)一氧化碳(CO):不完全燃烧产物。汽油机排放量为1;则LPG发动机为1/2;而柴油机为1/100。 (2)碳氢化合物(HC):未燃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润滑油及其裂解产物。 (3)氮氧化合物(NOx):在燃烧过程中和排入大气后造成的氮的各种氧化物(NO、NO2为主)的总称。 (4)颗粒排放物(PM):主要是碳烟、未燃燃油和润滑油液态颗粒,以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硫化物、含金属的灰分等。 (5)二氧化碳(CO2):完全燃烧产物。

第1节汽车排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与危害 1.排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CO、HC、NOx、PM、CO2 3. 排气污染物的危害 一氧化碳(CO)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后,能以比氧强300倍的亲和力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阻碍血液向心脏、脑等器官输送氧气,从而引起头痛、头晕等各种中毒症状,直至使人窒息死亡。 碳氢化合物(HC) 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结膜炎、鼻炎、支气管 炎等症状。 还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物质。

我国涡扇10航空发动机内幕

我国涡扇10航空发动机内幕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航空研究院606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因七十年代上马的歼九、歼十三、强六、大型运输机等项目的纷纷下马,与之配套的研发长达二十年的涡扇六系列发动机也因无装配对象被迫下马,令人扼腕,而此时中国在航空动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到二十年之上。面对中国航空界的严峻局面,国家于八十年代中期决定发展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就是涡扇10系列发动机。依据装配对象的不同,涡扇10系列有涡扇10、涡扇10A、涡扇10B、涡扇10C、涡扇10D等型号,其中涡扇10A是专门为中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上马的新歼配套的。中国为加快发展涡扇10系列发动机,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是引进国外成熟的核心机技术。中美关系改善的八十年代,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与F100同级的航改陆用燃汽轮机,这是涡扇10A核心机的重要技术来源之一;二是自研改进。中国充分运用当时正在进行的高推预研部分成果(如92年试车成功的624所中推核心机技术,性能要求全面超过F404),对引进的核心机加以改进,使核心机技术与美国原型机发生了较大变化,性能大为增强。这里说句题外话,网上有人说涡扇10是在F404 基础上放大而成,性能直逼F414,似乎也不无道理,因为核心机技术来源较多,不能单纯说由那一家发展而来

结构: 涡扇10/10A是一种采用三级风扇,九级整流,一级高压,一级低压共十二级,单级高效高功高低压涡轮,即所谓的3+9+1+1结构结构的大推力高推重比低涵道比先进发动机。黎明在研制该发动机机时成功地采用了跨音速风扇;气冷高温叶片,电子束焊整体风扇转子,钛合金精铸中介机匣;,挤压油膜轴承,刷式密封,高能点火电嘴,气芯式加力燃油泵,带

(环境管理)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介绍了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CO、HC、NO X和微粒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 一氧化碳 1.1 汽车尾气中CO的产生是由于燃油在气缸中燃烧不充分所致,是氧气不足而生成的 中间产物。 影响一氧化碳生成的因素 理论上当α在14.7以上时,排气中不存在CO,而只生成CO2。实际上由于燃油和空气混合不均匀,在排气中还含有少量CO。即使混合气混合的很均匀,由于燃烧后的温度很高,已经生成的CO2也会由于一小部分分解成CO和O2,H2O也会部分分解成O2和H2,生成的H2也会使CO2还原成CO,所以,排气中总会有少量CO存在。可见,凡是影响空燃比的因素,即为影响CO生成的因素。 1. 进气温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冬天气温可达零下20℃以下,夏天在30℃以上,爬坡时发动机罩内进气温度超过80℃。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空气密度变小,而汽油的密度几乎不变,化油器供给的混合气的空燃比α随吸入空气温度的上升而变浓,排出的CO将增加。因此,冬天和夏天发动机排放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图2-3为一定运转条件下,进气温度与空燃比的关系,大致和绝对温度的方根成反比的理论相一致。 进气温度/℃海拔高度/m 怠速 转速/(r/min) 图2-3 进气温度与空燃比的关系图2-4 海拔高度与大气压力的关系图2-5 怠速转速对CO和HC排放的影响

V/(km/h) 图2-6 某汽油机等速工况排气成分实测结果 2. 大气压力的影响 大气压力P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由经验公式 () 5.256010.02257 kPa P P h =- (2-4) 式中:h 一海拔高度,km 。 当海平面0P =100kPa 时,可作出海拔高度和大气压力变化关系的曲线,如图2-4所示。 当忽略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时,空气密度ρ可用下式表示: ()32731.293 kg/m 273760 P T ρ=+ (2-5) 式中:T -温度,℃。 可以认为空气密度ρ和大气压力P 成正比,从简单化油器理论可知,空燃比和空气密 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进气管压力降低时,空气密度下降,则空燃比下降,CO 排放量将增大。 3. 进气管真空度的影响 当汽车急剧减速时,发动机真空度在68kPa 以上时,停留在进气系统中的燃料,在高真 空度下急剧蒸发而进入燃烧室,造成混和气瞬时过浓,致使燃烧状况恶化。CO 浓度将显著增加到怠速时的浓度。 4. 怠速转速的影响 图2-5表示了怠速转速和排气中CO 、HC 浓度的关系。怠速转速为600r/min 时,CO 浓 度为1.4%,700r/min 时,降为1%左右,这说明提高怠速转速,可有效地降低排气中CO 浓度,但是,怠速过高会加大挺杆响声,对液力变扭汽车,还可能发生溜车的危险。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一般从净化的观点,希望怠速转速规定高一点较好。 5. 发动机工况的影响 发动机负荷一定时,CO 的排放量随转速增加而降低,到一定的车速后,变化不大。图 2-6为某汽油机负荷一定、匀速工况下的CO 浓度的变化。当车速增加时,CO 很快降低,至中速后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化油器供给发动机的空燃比,随流量增加接近于理论空燃比的结果。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地生成机理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主要内容:介绍了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CO 、HC 、NO X 和微粒的生成机理。 1、 一氧化碳 1.1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汽车尾气中CO 的产生是由于燃油在气缸中燃烧不充分所致,是氧气不足而生成的中间产物。 一般烃燃料的燃烧反应可经以下过程: 22n m H 2 n mCO O 2m H C +→+ (2-1) 燃气中的氧足够时有 O 2H O 2H 222→+ (2-2) 222CO O 2CO →+ (2-3) 同时CO 还与生成的水蒸气作用,生成氢和二氧化碳。 可见,如果燃气中的氧气量充足时,理论上燃料燃烧后不会存在CO 。但当氧气量不足时,就会有部分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生成CO 。 在非分层燃烧的汽油机中,可燃混合气基本上是均匀的,其CO 排放量几乎完全取决于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α或过量空气系数a φ。图2-1所示为11种H/C 比值不同的燃料在汽油机中燃烧后,排气中CO 的摩尔分数x CO 与α或a φ的关系。 空燃比α 过量空气系数a φ a ) b)

图2-1汽油机CO 排放量x CO 与空燃比α及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 由图2-1可以看出,在浓混合气中(a φ<1),CO 的排放量随a φ的减小而增加,这是因缺氧引起不完全燃烧所致。在稀混合气中(a φ>1),CO 的排放量都很小,只有在a φ=1.0~ 1.1时,CO 的排放量才随a φ有较复杂的变化。 在膨胀和排气过程中,气缸内压力和温度下降,CO 氧化成CO 2的过程不能用相应的平衡方程精确计算。受化学反应动力学影响,大约在1100K 时,CO 浓度冻结。汽油机起动暖机和急加速、急减速时,CO 排放比较严重。 在柴油机的大部分运转工况下,其过量空气系数a φ都在1.5~3之间,故其CO 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只有在大负荷接近冒烟界限(a φ=1.2~1.3)时,CO 的排放量才大量增加。由于柴油机燃料与空气混合不均匀,其燃烧空间总有局部缺氧和低温的地方,以及反应物在燃烧区停留时间较短,不足以彻底完成燃烧过程而生成CO 排放,这就可以解释图2-2在小负荷时尽管a φ很大,CO 排放量反而上升。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柴油机起动后的暖机阶段和怠速工况中。 过量空气系数a φ 图2-2典型的车用直喷式柴油机排放污染物量与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 2、 碳氢化合物 车用柴油机中的未燃HC 都是在缸内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并随排气排放。汽油发动机中未燃HC 的生成与排放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在气缸内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并随废气排出,此部分HC 主要是燃烧过程中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碳氢燃料。 (2)从燃烧室通过活塞组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的窜气中含有大量未燃燃料,如果排入大气中也构成HC 排放物。 (3)从汽油机的燃油系统蒸发的燃油蒸汽。 2.1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 车用汽油机未燃HC 的生成机理 车用发动机的碳氢排放物中有完全未燃烧的燃料,但更多的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物,还有小部分由润滑油不完全燃烧而生成。排气中未燃碳氢物的成份十分复杂,其中有些是原来燃料中不含有的成份,这是部分氧化反应所致。表2-1列出了车用汽油机中未燃碳氢化合

汽车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危害

汽车排放物CO、HC、NOx、PM的 生成、影响因素及危害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越来越多,车辆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等有害气体。它们都是发动机在燃烧作功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化学烟雾,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人生健康和生态环境。 一、生成: 这些有害气体产生的原因各异。CO是燃油氧化不完全的中间产物,当氧气不充足时会产生CO,混合气浓度大及混合气不均匀都会使排气中的CO增加。HC是燃料中未燃烧的物质,由于混合气不均匀、燃烧室壁冷等原因造成部分燃油未来得及燃烧就被排放出去。NOx是燃料(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PM也是燃油燃烧时缺氧产生的一种物质,其中以柴油机最明显。因为柴油机采用压燃方式,柴油在高温高压下裂解更容易产生大量肉眼看得见的碳烟。 二、影响因素: 汽车废气中CO、HC和NOx三种有害气体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为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点火提前角、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以及发动机的内部结构等。 1、可燃混合气空燃比(即混合气成分)的影响 在理论空燃比附近,CO曲线有一个拐点,当A/F减少时,可燃混合气过浓,燃油无法充分燃烧,CO生成物便急剧增加;当MF增大时,氧含量充足,燃油可以充分燃烧.使CO生成量减少,而且比较稳定。 HC曲线在ME为17一18附近有一个拐点,此时废气中的HC含量最低。除此之外.HC的生成量都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当MF少于17时.混合气过浓,燃烧不彻底.当A/F大于18时,混合气过稀,燃烧速度缓慢同样会出现燃烧不彻底现象,HC都会增加。 NO曲线在A/F为15—16附近有—个波峰,此时生成的NO量最多,除此之外,过浓或过稀的空燃比都会降低燃烧速度和燃烧温度,使NO的生成量都有所下降。 2、点火提前角的影响 点火提前角对CO的生成量影响不大。但对HC和NOx的影响较大。

汽车发动机维修技术毕业论文

汽车发动机维修技术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第一章发动机总成大修 (4) 第一节发动机大修的条件 (4) 1.1.1 现代发动机大修送修标准 (4) 第二节发动机大修工艺 (6) 1.2.1发动机修理工艺流程 (6) 第三节发动机大修前的准备工作 (7) 1.3.1 清洗发动机外部 (7) 1.3.2 发动机从车架上的拆卸 (7) 第四节发动机总成的维修 (9) 1.4.1发动的解体 (9) 1.4.2 发动机部主要零件检查 (12) 第五节发动机大修验收标准 (22) 第二章发动机故障诊断与分析 (23) 第一节发动机故障诊断 (24) 2.1.1 故障成因 (24) 2.1.2 汽车行驶中发动机常见故障 (26) 第二节具体维修案例 (28)

2.2.1 发动机窜烧机油的故障现象 (28) 2.2.3 排除故障的措施和方法 (30) 第三章其他故障分析 (33) 第一节发动机失速故障 (33) 第二节发动机怠速不良故障 (35) 第三节加速不良故障 (38) 第四章检测与维修时的注意事项 (41) 第一节电控发动机维修要点 (41) 第二节电控燃油系统检查要点 (42) 致谢 (43) 参考文献 (44)

引言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修车技术也在随着进步。从电子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到现代汽车诊断设备的使用、互联网在汽车维修资讯上的应用,以及维修管理软件在汽车维修企业发挥的作用等,处处体现现代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汽车维修已不再是简单的零件修复,准确无误地诊断出故障所在,是现代汽车维修的最高境界。维修工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拥有一套理念的发动机大修工艺流程不是每个维修工所能做到的。它代表着精湛的修车技艺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因此我们不仅要熟悉传统的大修工艺和以零件修复为主的作业容还要精通跨入机电一体化、检测诊断和维修一条龙的汽车发动机维修技术。本文将从传统维修工艺以及现代维修检测两个方面简单的谈一下发动机的维修技术。 所谓的传统诊断,就是不用任何的表、设备,对车辆故障进行人工诊断的方法。在汽车维修中最常用的直接诊断方法有“看、闻、听、问、试”,这些方法在国汽车维修方面积累的经验比较丰富。高级轿车保有量虽正大幅度增加,但部分维修的仪器及检测设备尚不能监测到位,给车辆故障诊断带来很大困难,以至于造成误判。因此,充分利用成熟的维修经验也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汽车发展机电一体化越来越多,汽车维修更多是靠专用的故障诊断仪器,但一些特殊故障仍然需要经验丰富的维修技术人员靠传统维修手段来判断故障,未来的汽车维修人员不仅仅需有外语基础,电脑常识等高科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传统维修技术。

汽车发动机技术及检修习题集

汽车发动机技术及检修习题 项目一发动机总体结构认识 一、填空题: 1.汽油发动机由“两大机构”、“五大系统” 组成,它们是、、、、、、。 2、四冲程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周,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行程次,进、排气门各开闭次。 3、二冲程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周,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行程次。 4、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5、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依靠机构将活塞的运动转变为曲轴的_________________运动。 6、发动机的动力性指标有、等;经济性指标主要是。 7、发动机排量即发动机工作容积,其计算公式为。 8、发动机按所用燃料的种类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四冲程汽油机和四冲程柴油机比较,汽油机的压缩比比柴油机的______。 A、大 B、小 C、相等 2、增大压缩比,压缩终了时缸内压力和温度_______。 A、下降 B、不变 C、升高 3、活塞往复_____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称为四冲程发动机。 A、四 B、两 C、一 4、四冲程汽油机的进气行程中,进入气缸的是________。 A、纯空气 B、汽油 C、、混合气 5、四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转______,进、排气门各开启____次。 A、7200、一 B、7200、两 C、3600、一 6、四冲程发动机的有效行程是指_______。 A、压缩行程 B、作功行程 C、排气行程 7、燃油消耗率最低的负荷是_______。 A、发动机大负荷时 B、发动机中等负荷时 C、发动机小负荷时 8、活塞每走一个行程,相应于曲轴转角()。 A.180° B.360° C.540° D.720° 9、对于四冲程发动机来说,发动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发动机排放 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介绍了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CO 、HC 、NO x 和微粒的生成机理及其影 响因素。 1 一氧化碳 1.1汽车尾气中CO 的产生是由于燃油在气缸中燃烧不充分所致, 是氧气不足而生成的 中间产物。 影响一氧化碳生成的因素 理论上当a 在14.7以上时,排气中不存在 CO ,而只生成CO 2。实际上由于燃油和空气 混合不均匀,在排气中还含有少量 CO 。即使混合气混合的很均匀, 由于燃烧后的温度很高, 已经生成的CO 2也会由于一小部分分解成 CO 和O 2, H 2O 也会部分分解成 02和H 2,生成 的H 2也会使CO 2 还原成CO ,所以,排气中总会有少量 CO 存在。可见,凡是影响空燃比 的因素,即为影响 CO 生成的因素。 1. 进气温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冬天气温可达零下 20 C 以下,夏天在30 C 以上,爬坡时发动机罩内进气 温度超过80C 。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空气密度变小,而汽油的密度几乎不变,化油器供 给的混合气的空燃比 a 随吸入空气温度的上升而变浓, 排出的CO 将增加。因此,冬天和夏 天发动机排放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图 2-3为一定运转条件下,进气温度与空燃比的关系,大 致和绝对温度的方根成反比的理论相一致。 怠速 图2-4海拔高度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进气温度 图2-3进气温度与空燃比的关系 图2-5怠速转速 对CO 和HC 排放的影响

当海平面P0 =100kPa 时,可作出海拔高度和大气压力变化关系的曲线, 当忽略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时,空气密度 P 可用下式表示: P =1.293——273P —— kg/m 3 (273 +T )760 式中:T —温度,C 。 可以认为空气密度 P 和大气压力P 成正比,从简单化油器理论可知, 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进气管压力降低时,空气密度下降,则空燃比下降, 增大。 3. 进气管真空度的影响 当汽车急剧减速时,发动机真空度在68kPa 以上时,停留在进气系统中的燃料,在高真 空度下急剧蒸发而进入燃烧室,造成混和气瞬时过浓,致使燃烧状况恶化。 CO 浓度将显著 增加到怠速时的浓度。 4. 怠速转速的影响 图2-5表示了怠速转速和排气中 CO 、HC 浓度的关系。怠速转速为600r/min 时,CO 浓 度为1.4%, 700r/min 时,降为1%左右,这说明提高怠速转速,可有效地降低排气中 CO 浓 度,但是,怠速过高会加大挺杆响声,对液力变扭汽车,还可能发生溜车的危险。如果这些 问题得到 解决,一般从净化的观点,希望怠速转速规定高一点较好。 5. 发动机工况的影响 发动机负荷一定时,CO 的排放量随转速增加而降低,到一定的车速后,变化不大。图 2-6为某汽油机负荷一定、匀速工况下的 CO 浓度的变化。当车速增加时, CO 很快降低, 至中速后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化油器供给发动机的空燃比, 随流量增加接近于理论空燃比的 结果。 图2-6 2.大气压力的影响 大气压力P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由经验公式 5.256 P = Po(1—0? kPa (2-4) 式中:h 一海拔高度, km 。 如图 2-4所示。 (2-5) 空燃比和空气密 CO 排放量将 0 g 2 V/(km/h) 某汽油机等速工况排气成分实测结果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2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摘要: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直接导致了石油燃料的大量消耗,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排放物,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汽车排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大气污染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分析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污染物生成机理影响因素 前言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的排气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它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环境及温室效应等。在各大城市的市区,汽车排出的污染物CO、H C占总量的6()%一70%,N o x占30%左右。为了降低汽油机的排污和燃油消耗量,我们必须了解汽车的排放污染物的形成因素,这样才能准确采取措施、或者引进先进技术来减少、治理汽车的尾气排放物。 1.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1)一氧化碳(CO)的形成机理:CO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受混合气浓度的影响。当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时,混合气中氧气不足,燃料不能充分燃烧而形成。混合气浓度越大,排气中的CO含量越高。当降低混合气浓度时,排放的CO明显减少。 在稀混合气下CO产生的平衡过程为:CO2+H2O→CO+H2+O2 在浓混合气下的平衡过程为:CO2+H2→H2O+CO 2)碳氢化合物(HC)的形成机理:碳氢化合物中含有多种成份,生成原因复杂,但主要是未燃和燃烧不充分的燃料。燃料在燃烧室中燃烧时,火焰在离壁面 0.15~0.37mm处迅速熄灭,导致这一薄层内残留下未反应和反应不充分的混合气,这一现象被称为壁面激冷效应,碳氢化合物就是在这厚度仅为几十微米的激

冷层内被保存下来;发动机燃烧室中各种很狭窄的缝隙也留有未燃或未完全燃烧的气体,储存着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另外混合气不均匀、 过浓、过稀、点火系统不良、转速低等情况也会造成部分燃料燃烧不充分,使排出的碳氢化合物增加。 3)氮氧化合物(NOX)的形成机理:汽车燃烧过程中主要形成NO和少量的NO2。NO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温度、氧的浓度和滞留时间。随着温度的增高,NO的形成速度加快。混合气浓度越高;氧的浓度越大,滞留时间越长,NO生成的越多。但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即使温度高,其生成也会被抑制;另外由于NO 的反应慢,生成时间长,如果气体停留时间短,NO和O2不能离解而引起连锁反应,NO的生成也将被抑制。0+N2→NO+N;N+O2→NO+O. 2.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当混合气混合不均匀时,汽油机是预先混和混合气的,所以即使在>1时混合气也不可能绝对的均匀,总会有过浓区,加上进气管壁面上有汽油膜的存在,油膜也会随着进气边流动边蒸发,也会造成混合气不均匀,而且各缸的均匀性也不相等,所以实际上即使在>1时也会产生CO。 二氧化碳和水在高温时离解,即使在稀混合气燃烧时,有足够的氧气,但是由于发动机缸内温度很高,当温度超过2000C时CO2时就会发生高温离解反应;HO2在高温时也会分解成H2和O2,H2参加反应,使CO2还原成CO。 1.进气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冬天气温可达零下20C以下,夏天在30 C以上,同时爬坡时发动机罩内温度有时也会超过80C。所以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空气密度变小,但是汽油的密度几乎不变,所以化油器供给的混合气的空燃比就会随着吸入空气温度的上升而变浓,使排出的CO将增加。因此,冬

汽车发动机检修习试题库

习题库 汽车发动机检修习题库 一、填空题 1.汽车的工作能力是其、、工作可靠性及安全环保性能的总称。 2.汽车故障是指汽车中的或部分地或完全地丧失了汽车原设计规定功能,使可靠性下降的现象。 3.汽车故障率随时间变化分为三个时期:、 和。 4.汽车故障按造成的后果可分为:、、和致命故障。引起车轮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起车轮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汽车排放污染物主要是指、和。 6.根据GB3799—83《汽车发动机大修竣工技术条件》规定:在用发动机气缸压力不得低于标准值的汽油机各缸压力差应不超过各缸平均压力的。 7.捷达发动机气缸压力正常值为KPa,各缸压力差不大于 KPa 8.汽车故障诊断是指在汽车不解体的情况下,确定汽车的状况,查明及的汽车应用技术。 9.汽车维护分为、、,此外还有季节维护、走合期维护。 10.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有诊断法和诊断法二种。 11.空气流量计或连接线路出现故障时,会使ECU不能精确地控制,造成混合气或,使发动机运转不正常,排放超标。 12.现代汽车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基本上是采用热敏电阻。 13.氧传感器的种类有式和。

14.ECU给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和进气温度传感器提供电压。 15.氧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一般在V之间。工作温度在℃ 16.氧传感器损坏,将造成增大、升高。 17.常用的曲轴位置传感器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有式、式和光电式三种结构形式。 18.当曲轴位置传感器产生故障时,发动机不能,运转的发动机 将。 19.霍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项目有:、和 的检测。 20.电控发动机造成混合器过浓的原因有:、、 工作失常等。 21.进气温度传感器损坏后会出现、等故障。 22.点火时间过早时,手摇发动机,曲轴有现象;加速时有的声响,怠速时间运转不平稳,容易熄火。 23.桑塔纳LX轿车电子点火系统,采用了点火信号传感器。 24.桑塔纳2000GSi型轿车AJR发动机点火系统采用电子控制无分电器电子点火系。当出现故障码00513(发动机转速传感器无信号),发动机将运行中将会故障。 25.尼桑(Nissan)型轿车发动机点火系统属于子控制直接点火系统,每缸设有点火控制器和点火线圈。 26.无反馈信号,ECU停止向喷油器发出喷油指令。 27.在对汽油发动机油电路综合故障进行诊断时常采用、、的诊断原则。 28.电流表指针指示放电5~7A,但不作间歇摆动,说明低压电路。 29.对大众系列轿车电控系统进行故障检测时,使用和 检测仪。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测量方法

汽车排放污染物测试的发展方向——车载排放测试

样的。作为一个整体,PEMS按照图1所示的PEMS结构图,将各测量仪器集中到一起,利用PITOT管直采的方法,对尾气进行直接取样,分析各污染物的瞬时排放浓度。车辆排放的气体,在PEMS的各个分析仪内经过分析之后,和环境参数、GPS参数一起进入数据整合系统,之后输入到记录和存储数据的PC中。 安装PEMS也是相当容易的。对于乘用车和卡车,可以将系统安装在被测车辆的副驾座位上,这样就使监视屏幕和控制器面向驾驶员,并且所有的连接器面向副驾一侧的车门。系统也能安装在小轿车的后座上,小型厢式车的地板上,掀背式轿车或者皮卡的货箱里,或者车上其他任何安全、方便的地方。将该系统放置在座位上时,最好在座位上铺上保护垫或者油布,这样是为了防止对座位的损坏。当测试重型车辆时,可以将设备放置在对车辆运行和用户使用来说认为安全的地方。 二、各污染物分析原理及分析仪 (一)CO与CO2测量仪器 非透视红外线分析仪(NDIR,Nondispersive Infrared Analyzer)是目前用来试验和评价内燃机排气中有害排放物的一种广泛使用的标准仪器,这种仪器主要用来测定CO和CO2浓度。对于在红外线领域中具有吸收带的非对称气体分子,如HC,原则上也能进行测量。 非扩散红外分析仪是通过测定试样中对象成分的红外光的吸收能,来测定它的成分浓度。它的基本构造如图2所示。它由两个相同的红外光源、试样室、

比较室、检测室、截光室,以及信号放大器和记录仪器等部分组成。 在图2中,比较室中充满了惰性气体(通常为N2),这种气体不吸收待测气体波长的红外线能,不会影响测量结果。两个红外光源辐射出的红外线分别是经过试样室和比较室进入由弹性膜片隔开的检测室的上下两个腔内,在检测室的两个腔内充入等量的纯待测气体,弹性膜片与金属电极共同组成可变电容器,其电量的大小与其间距离成正比变化。当红外线同时通过试样室和比较室时,由于试样室的气体吸收红外光能,而比较室的气体不吸收红外光能,结果使检测室的两个腔所受的红外能不同,由此造成两个腔内温度变化的不同,使左右两个腔内压力不等而使膜片发生位移,于是电容电量发生变化。根据电容量的变化即可确定待测气体的浓度。 试样室中吸收的红外光能与被测气体浓度的关系可以按式1表示: 式中:E a—所吸收的能量 E i—入射能量 k—光能吸收系数 c—被测气体浓度 L—试样管长度 当浓度变化越大时,转换成检测室电容量变化越大,得到的电输出信号越大。NDIR就是根据输出电信号的大小得出样气中CO和CO2的浓度。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总结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与治理措施 摘要:通过分析柴油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CO、HC、NO X、PM等主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总结归纳出影响这些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介绍现有的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柴油机排放物生成机理影响因素治理措施 1.问题描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更多种类和形式的能源动力机械不断问世并投入应用,但是内燃机由于其应用的稳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如此环境下依旧在能源动力领域占据着龙头位置。因此内燃机仍然是能源动力领域中首选的动力机械。而内燃机中最典型突出的代表则为车用的往复式活塞内燃机。根据其使用燃料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相比于汽油机,柴油机具有燃油消耗低、耐久性好、寿命长、高扭矩输出、功率范围广等优点,因此柴油机在各行业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重型动力装置中,柴油机应用领域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小型轿车等轻型车辆中,柴油机的应用也逐渐渗透。但是由于柴油机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且越发受到世人关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主要成分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X)、硫化物以及颗粒物(PM)等。由于柴油机采取的质调节方式,因此其混合气的平均空燃比远大于理论空燃比,故其CO与HC排放明显低于汽油机,所以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在于NO X和PM。由于各排放物生成机理不同,因此在它们各自的控制与净化措施也存在差异。本文接下来将叙述各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措施与治理措施。 2.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2.1.CO生成机理 CO的生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柴油机进气与柴油喷雾混合不均匀导致局部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Φa <1,局部燃烧缺氧导致不完全燃烧生成CO;二是已成为燃烧产物的CO2和H2O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热解反应进而生成CO;三是排气过程中HC未完全氧化生成CO。 2.2.HC生成机理 排放的HC一般是未燃HC,是指没有燃烧或部分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一般认为柴油机中HC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由于滞燃期中形成的过稀混合气在燃烧室内不能满足自燃或扩散火焰传播的条件,导致HC的氧化反应无法开始或瞬间终止,生成未燃HC;二是燃烧过程后期低速离开喷油嘴的燃油与进气不良好混合形成的过浓混合气不能着火及燃烧,生成未燃HC。 2.3.NO X生成机理 柴油机排放的NO X主要是NO和NO2,其中NO占据了NO X排放的85% - 95%。NO本身无毒无害,但NO 随着排气进入大气后会缓慢氧化成有毒的NO2,因此NO X生成机理主要针对NO讨论。NO的生成途径有三个:一是激发NO的生成;二是燃料NO的生成;三是高温NO的生成。前两者NO的生成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NO的主要生成方式为高温NO的生成。其反应机理如下: N2+O→NO+N N+O2→NO+O N+OH→H+NO 由上式可以知道影响NO生成的因素为高温、富氧和反应时间。 2.4.PM生成机理 柴油机排放的PM主要成分有碳粒、硫酸盐、可溶性有机成分和含金属元素的灰分等。其中碳粒的生成是一个非平衡过程,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生成碳粒的过程是燃油分子大量分解和原子分子重新排列的过程。当燃油喷射到高温空气中时,轻质烃很快蒸发气化,而重质烃会以液态暂时存在,液态的烃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直接脱氢碳化,成为焦炭状的液相析出型碳粒,粗度一般较大。而已气化的轻质烃,经过不同途径,产生气相析出型碳粒,粒度相对较小。气相的燃油分子在高温缺氧的情况下发生部分氧化和热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