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_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西方文论_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西方文论_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西方文论

2014-3-1

西方文论大纲 (5)

西方文论讲稿 (20)

前言 (20)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21)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21)

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21)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21)

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22)

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22)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23)

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25)

罗马古典主义文论 (26)

一、贺拉斯与《诗艺》 (27)

二、朗加纳斯《论崇高》 (29)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30)

一、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 (30)

二、布瓦洛《诗的艺术》 (30)

三、古今之争 (32)

黑格尔《美学》 (32)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36)

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 (40)

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主张 (40)

布拉格学派的理论特征 (41)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44)

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 (45)

艾亨鲍姆的科学实证主义文论 (46)

西方文论专题 (47)

[一]表现主义 (47)

[二]启蒙主义 (50)

[三]唯美主义 (50)

[四]直觉主义 (51)

[五]象征主义 (51)

[六]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 (52)

[七]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52)

[八]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52)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52)

[十]阐释与接受理论 (53)

文学批评专题 (53)

1.社会-历史批评 (54)

2.道德批评 (54)

3.印象批评 (55)

4.心理学批评 (56)

5.文化学批评 (56)

6.文体学批评 (57)

7.新批评 (58)

8.结构主义批评 (59)

9.解构主义 (60)

10.读者批评 (61)

西方文艺流派及批评家 (62)

萨特(1905-1980) (63)

马尔库塞(1897-1979) (63)

阿尔都塞(1918-) (66)

马契雷 (66)

哥德曼(1913-1970) (66)

狄尔泰(1833-1911) (66)

赫斯 (67)

伽达默尔(1900-) (67)

伊塞尔 (67)

文学理论练习题[有答案] (67)

1.古代文论——先秦两汉 (67)

2.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70)

3.古代文论——宋金元、明代 (72)

4.古代文论——清代、近代 (75)

《文学理论》试卷(一) (77)

《文学理论》试卷(二) (78)

《文学概论》试卷(三) (79)

《文学概论》试卷(四) (79)

《文学概论》试卷(五) (80)

《文学概论》试卷(六) (81)

《文学概论》试卷(七) (81)

《文学概论》试卷(八) (82)

[完] (82)

西方文论大纲

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课程内容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考核知识点

0.1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四.考核要求

0.1识记: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领会:“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内容

1.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1.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1.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三.考核知识点

1.1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庞德的“意象”定义。

1.7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

1.1识记: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领会: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识记: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领会: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识记: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领会;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2.1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

2.2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2.1表现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论著。

2.2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

2.3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

四.考核要求

2.1识记:克罗齐的主要论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科林伍德的主要论著《艺术原理》。

2.2领会: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即表现,两者不可分割。

2.3应用: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表现首先指向表现者自己;艺术创作不应为一般而忽略个别;表现的结果是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作家;掌握该流派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3.1诗学探索的理论特征

3.2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3.3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

3.4艾亨鲍姆的科学实证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3.1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和日尔蒙斯基。

3.2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

3.3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3.4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

3.5雅各布森论文学的“文学性”。

3.6雅各布森论隐喻与转喻。

3.7艾亨鲍姆“创新”即“发现”的观点。

四.考核要求

3.1识记: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和日尔蒙斯基。

3.2领会: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1)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2)文学创作的宗旨在于审美过程;(3)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3.3应用: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3.4领会: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在日常语言中,说话的意义(内容)是最重要的;在文学语言中,表达本身(形式)就是目的。

3.5领会:雅各布森论文学的“文学性”:诗性功能。

3.6领会:雅各布森论隐喻与转喻:(1)隐喻即依靠相似性的比喻;(2)转喻即依靠邻接性的比喻。

3.7领会:艾亨鲍姆“创新”即“发现”的观点: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本质上是一种发现,此形式潜藏于以前阶段的形式之中。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概况,掌握该派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4.1精神分析批评的一般概念。

4.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

4.3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4.4霍兰德的读者反应批评。

4.5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三.考核知识点

4.1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4.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和“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观点。

4.3弗洛伊德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

4.4霍兰德论创作与阅读中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的主导作用。

4.5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语言学阐释。

4.6拉康对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生成的新解。

四.考核要求

4.1识记:弗洛伊德的主要论著《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霍兰德的主要论著《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文学反应动力论》、《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拉康的主要论著《自我的语言》、《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4.2领会: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和“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观点:本我与“快乐原则”、自我与“现实原则”、超我与“至善原则”;恋母情欲综合感。

4.3领会:弗洛伊德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创造性作家本质上是白昼的梦幻者。

4.4应用:霍兰德论创作与阅读中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的主导作用:儿童时代使每个人发展出一种与他人不同的个人风格或身份主题;所有文学反应都由包括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独一无二的个人历史的那种身份所控制。

4.5领会: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语言学阐释:以隐喻和转喻解释“压缩”和“移置”。

4.6应用:拉康对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生成的新解:从“想象态”到“象征性秩序”;“镜子阶段”的重要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文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5.1柏格森与直觉主义。

5.2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

5.3意识流作家的艺术观点。

三.考核知识点

5.1柏格森的直觉说和绵延说。

5.2威廉·詹姆斯论意识流的不可分割性。

5.3乔伊斯对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说的阐释。

5.4沃尔夫论心理的真实。

四.考核要求

5.1领会;柏格森的直觉说和绵延说。直觉:是一种不依靠理性与经验、不证自明的知识能力,它追随对象的内在生命,达到物我同一的至境。绵延: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

5.2领会:威廉·詹姆斯论意识流的不可分割性:意识中每一个鲜明的意象都是浸染在围绕它们流淌的活水之中。

5.3领会:乔伊斯对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说的阐释:“完整”、“比例”、“鲜明”。

5.4领会:沃尔夫论心理的真实:生活是一圈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的光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掌握语义学和新批评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6.1理论背景与发展概况。

6.2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

6.3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6.4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

6.5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6.6燕卜荪的复义理论。

6.7维姆萨特和韦勒克的“新批评”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6.1新批评派的奠基者瑞恰兹和艾略特及其主要论著。

6.2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

6.3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6.4瑞恰兹的语境理论。

6.5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要点。

6.6艾略特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观点。

6.7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

6.8布鲁克斯论悖论与反讽。

6.9燕卜荪论复义的七种类型。

6.10维姆萨特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

6.11维姆萨特论隐喻。

6.12韦勒克以文学的内部研究取代外部研究的主张。

6.13韦勒克对作品结构的八个层面的划分。

四.考核要求

6.1识记:瑞恰兹的主要论著《意义的意义》、《实用批评》、和《修辞哲学》;艾略特的主要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玄学派诗人》和《批评的功能》。

6.2识记: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奠基阶段、“南方集团”和“耶鲁集团”。

6.3领会: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1)“细读法”和语义分析;(2)对心理学问题的重视;(3)内在的批评。

6.4应用:瑞恰兹的语境理论:(1)就共时性而论,语境包括与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2)就历时性而论,语境则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3)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矛盾的解释均应排除在复义之外。

6.5领会: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要点:(1)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文学家应当适应传统;(2)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3)文学家应逃避个人情感。

6.6领会:艾略特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观点:强调感性和理性的密切结合,一种思想同时也就是一种经验。

6.7领会: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构架”指文本内容的逻辑陈述;“肌质”指文本中的个别细节。在文学作品中,“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它才是作品的本质和精华。

6.8应用:布鲁克斯论悖论与反讽:悖论: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反讽:所说的话与所要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

6.9领会:燕卜荪论复义的七种类型:复义:“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能使同一句话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

6.10应用:维姆萨特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感受谬见则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

6.11领会:维姆萨特论隐喻:(1)隐喻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喻旨与喻本之间的相异性;(2)隐喻是一种具体的抽象;(3)隐喻不仅依靠异中之同,也能依靠相反之处;(4)隐喻离不开语境。

6.12领会:韦勒克以文学的内部研究取代外部研究的主张:文艺作品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它是内部研究的唯一对象。

6.13领会:韦勒克对作品结构的八个层面的划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代表作家和主要论著,掌握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

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7.1哲学背景与发展概况。

7.2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7.3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文论。

7.4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

7.5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7.1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7.2胡塞尔的两种“悬置”说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7.3杜夫海纳论审美知觉的三个阶段。

7.4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说。

7.5英伽登论“心理行为的客观的意向性关联物”与积极阅读。

7.6海德格尔的“此在”和“存在”的定义。

7.7海德格尔论文艺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

7.8海德格尔诗论的三大要点。

7.9萨特的文学本质论和文学接受论。

7.10尤奈斯库论“超现实的真实”及悲剧性与喜剧性。

四.考核要求

7.1识记:杜夫海纳的主要论著《审美经验现象学》;英伽登的主要论著《文学的艺术作品》;海德格尔的主要论著《艺术作品的本源》、《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萨特的主要论著《什么是文学》。

7.2识记:胡塞尔的两种“悬置”说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两种“悬置”说:“存在的悬置”和“历史的悬置”;“现象学还原的方法”:(1)现象的还原;(2)本质的还原;(3)先验的还原。

7.3领会:杜夫海纳论审美知觉的三个阶段:(!)呈现;(2)表象与想象;(3)反思与感受。

7.4领会: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说:(1)字音与高一级的语言组合;(20意义单元;(3)多重图式化方面及其方面连续体;(4)再现客体。

7.5应用:英伽登论“心理行为的客观的意向性关联物”与积极阅读:将作品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单元是以字音所携带的意义为基础的,这种“意义”不同于作者和读者的主观意图而是一种公共意义。作品本身的意向性关联物还只是一些图式化的方面,它充满了无数的“不定点”和空白,读者应当调动自己的想象,填补作品的不定点和空白,才能使作品变成活生生的审美对象。

7.6领会:海德格尔的“此在”和“存在”的定义:“此在”:被抛掷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在的具体个人;“存在”: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之在,人的存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

7.7应用:海德格尔论文艺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这一对概念充满隐喻性,就其以之阐释艺术作品的本源而论,主要指“意义化”(世界)和“无意义化”(大地)的冲突;作品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示(获得意义)又隐匿(失去意义)地出场,作品因此而成其所是。

7.8领会:海德格尔诗论的三大要点:(1)诗以语词确立存在;(2)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3)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7.9应用:萨特的文学本质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在本质上是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文学接受论:作品的世界是由读者和作者的自由“合力支撑”的。

7.10领会:尤奈斯库论“超现实的真实”及悲剧性与喜剧性:论“超现实的真实”:戏剧不仅应表达意义化世界之外的意义之无与物质之有,还应表达时空历史之外的永恒之在。论悲剧性与喜剧性:真正喜剧性的东西总是可悲的;而真正悲剧性的东西又总是可笑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与原型批评有关的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掌握原型批评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8.1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8.2荣格的原型理论。

8.3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8.4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三.考核知识点

8.1与原型批评有关的主要论著。

8.2弗雷泽揭示的循环模式。

8.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和“原型”说。

8.4弗莱论四种叙事模式。

8.5原型批评与历史唯物论、斯本格勒“历史有机发展论”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8.1识记:弗雷泽的主要论著《金枝》;荣格的主要论著《无意识心理》、《心理类型》;弗莱的主要论著《批评的解剖》。

8.2领会:弗雷泽揭示的循环模式:许多古代神话和祭祀仪式都与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变化有关。

8.3领会: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和“原型”说:“集体无意识”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原型”是自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个个体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

8.4应用:弗莱论四种叙事模式:(1)传奇故事模式;(2)喜剧模式;(3)悲剧模式(4)讽刺作品模式。

8.5领会:原型批评与历史唯物论、斯本格勒“历史有机发展论”的关系;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研究;斯本格勒把历史的基本形态称为“文化”,这些文化像有机体一样成住坏空。这两种思路和方法都给原型批评较大影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

的要点。

二.课程内容

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马舍雷的“沉默论”。

9.5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

9.1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课程内容

10.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10.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10.3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10.4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

10.5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

10.6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

10.7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10.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0.2布洛赫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

10.3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和“间离化”概念。

10.4布莱希特论现实主义。

10.5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

10.6阿多诺论否定的辩证法和艺术的否定性本质。

10.7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

10.8马尔库塞论艺术的本质和造就“新感性”的功能。

10.9弗洛姆论“生产性的爱”与“社会无意识”。

10.10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对现代艺术的基本观点。

四.考核要求

10.1识记: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布洛赫的主要论著《乌托邦精神》、《希望的原理》;布莱希特的主要论著《戏剧小工具篇》;本雅明的主要论著《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阿多诺的主要论著《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马尔库塞的主要论著《爱欲与文明》、《单面人》、《审美之维》;弗洛姆的主要论著《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哈贝马斯的主要论著《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交往行为理论》。

10.2领会:布洛赫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1)把艺术的本质同幻想、同对世界审美的“超前显现”联系起来;(2)艺术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可以成为精神的一个避难所;(3)艺术的幻想实质是对白日梦的改造。

10.3应用: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和“间离化”概念:史诗剧:用史诗即叙事方法在戏剧舞台上表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展示其发展趋势,以“叙事性”取代“戏剧性”。“间离化”:是史诗剧的核心概念。

10.4领会:布莱希特论现实主义:(1)现实主义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2)现实主义不应以酷似生活为标准,而应“驾驭”现实,洞察生活本质;(3)主张把事件过程置于艺术表现的中心;(4)现实主义应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来表现新的现实,可借鉴先锋派的艺术成果。

10.5应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的“技术”即技巧,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构成了艺术生产中的艺术生产力。

10.6领会:阿多诺论否定的辩证法和艺术的否定性本质:否定的辩证法:真正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

指向差异之物,即矛盾和对立,其真实含义永远是否定性的,而不具有任何肯定性;否定的辩证法就是要否定现实的总体性,捍卫、争取个体性和非同一性。艺术的否定性本质:“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

10.7应用: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批判资本主义的“消费控制”把人变成“单维人”;(2)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爱欲”本性的压抑;(3)批判资本主义滋长了“攻击性”罪恶;(4)从人性异化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

10.8领会:马尔库塞论艺术的本质和造就“新感性”的功能:(1)认为艺术的永恒性以普遍人性为基础,并对普遍人性作了弗洛伊德式的解释,强调艺术超越直接现实,展现了一个非压抑的条件,促使人的感性本能得以升华。(2)艺术以想象与幻想对现行的理性原则提出挑战,使主体感性摆脱压抑状态,达到“感性的解放”。(3)促使人们改变旧的感受世界的方式,造就具有“新感性”的社会主体,而“新感性”能变成一种改造、重建社会的现实生产力。(4)现代艺术是造就新感性的最佳途径。

10.9领会:弗洛姆论“生产性的爱”与“社会无意识”:“生产性的爱”:提出人的存在的二律背反和历史的二律背反的观点,强调爱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而成熟的爱应是一种生产性的爱,一种给予。“社会无意识”:指出社会是通过语言、理性逻辑和社会禁忌三个途径来压抑无意识的,它们是社会的过滤器;强调文学与社会无意识的密切联系。

10.10应用: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对现代艺术的基本观点:“社会交往行为”理论: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和相互作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一致。对现代艺术的基本观点:(1)对现代艺术打破传统艺术的“光晕”,引导人们摆脱依附、寻求解放的功能予以肯定;(2)先锋派艺术所体现的不是资本主义合理化的希望,而是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是对交往行为合理化要求的潜在期盼;(3)指出先锋派艺术因“光晕”的丧失和“寓言”手法的广泛应用,使作品有机一体化被破坏,虚假整体意义被消解,与丑、否定的畸形结合,使艺术成为一个自主化的实验场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理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11.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11.2法国结构主义文论。

11.3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文论。

11.4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

11.5文学符号学概况。

11.6文学叙事学简述。

11.7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狂欢化诗学。

三.考核知识点

1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理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1.2索绪尔语言学的几对基本概念。

11.3皮亚杰对“结构”的三个基本概括。

11.4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

11.5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

11.6巴尔特论“写作的零度”和叙事作品分析的三个级次。

11.7托多洛夫论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

11.8洛特曼对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

11.9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位模型和“符号矩阵”。

11.10普洛普论民间故事的31种功能和四个基本法则。

11.1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的主要观点。

11.12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主要内容。

四.考核要求

11.1识记: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论著《野性的思维》、《神话学》、《结构人类学》;巴尔特的主要论著《写作的零度》、《论拉辛》、《符号学原理》、《s/z》、《恋人絮语》;托多洛夫的主要论著《〈十日谈〉的语法》;卡西尔的主要论著《人论》;苏珊·朗格的主要论著《情感与形式》;格雷马斯的主要论著《结构语义学》;普洛普的主要论著《民间故事的形态学》;巴赫金的主要论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

11.2领会:索绪尔语言学的几对基本概念: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

11.3领会:皮亚杰对“结构”的三个基本概括: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

11.4应用: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1)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2)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3)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4)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深有研究。

11.5领会: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以二项对立原则解析俄狄浦斯神话。

11.6领会:巴尔特论“写作的零度”和叙事作品分析的三个级次:“写作的零度”:即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巴尔特又指出,言语与文体两者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的创作。叙事作品分析的三个级次:功能级、行动级和叙述级。

11.7应用:托多洛夫论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叙事时间: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连贯、交替和插入。叙事体态:(1)叙事者大于人物;(2)叙事者等于人物;(3)叙事者小于人物。叙事语式:描写与叙述。

11.8领会:洛特曼对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中世纪结构和启蒙型结构。

11.9应用: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位模型和“符号矩阵”:六个行动位: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和助者;“符号矩阵”:x、反x、非x、非反x。

11.10应用:普洛普论民间故事的31种功能和四个基本法则:“功能”即“人物的行为,服从人物行动意义的行为”;各种神话和民间故事内容上有差异,但可以找出共同的功能。普洛普归纳出31种功能,并认为任何一个故事都会有31种功能中的某几种。四个基本法则:(!)人物的功能是故事里固定不变的成分,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2)对民间故事来说,功能有数量上的限制;(3)功能的顺序永远不变;(4)就结构而论,所有的民间故事都属同一种类型。

11.11应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的主要观点: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

11.12领会: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主要内容:(1)重视人类学;

(2)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3)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文学因素的融合。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解释学与接受理论的发展概况和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12.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12.2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

12.3姚斯的接受美学。

12.4伊瑟尔的阅读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12.1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2.2伽达默尔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12.3伽达默尔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12.4姚斯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12.5姚斯论期待视域与审美愉快。

12.6伊瑟尔论“文本的召唤结构”和“文本的隐在读者”。

四.考核要求

12.1识记:伽达默尔的主要论著《真理与方法》、《美的现实性》;姚斯的主要论著《文学史作为向文

学理论的挑战》、《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伊瑟尔的主要论著《文本的召唤结构》、《阅读行为》。

12.2领会:伽达默尔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的存在类似于游戏,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同理,作品的真正主体不是作者而是作品本身,是作品本身借作者的写作来表现自己。尤为重要的是,对游戏的表演和持续表演而言,观众的观看是决定性的,与此相应,艺术作品的接受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显现和和持存也是决定性的。

12.3应用:伽达默尔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文本理解活动在本质上乃是不同视域的相遇。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12.4领会:姚斯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文学史在本质上是作品的接受史。在文学史研究中引入读者之维也就是引入历史之维,这种引入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史方法论基础的关键所在。

12.5应用:姚斯论期待视域与审美愉快:期待视域:主要有两大形态,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这两大视域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视域。期待视域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可能的基础,又是其限制。姚斯将作品的理解过程看作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实际上表现为读者期待视域的构成、作用、及变化史。姚斯还区分了个人期待视域和公共期待视域,认为后者是接受美学的主要任务。审美愉快:(1)审美生产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创造”;(2)审美接受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感受”;(3)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净化”。

12.6应用:伊瑟尔论“文本的召唤结构”和“文本的隐在读者”:“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文本的隐在读者”:不是指具体的实际读者,而是指一种“超验读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隐在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13.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13.2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13.3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理论。

13.4文学解构主义。

13.5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13.1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3.2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

13.3德里达论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13.4德里达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对汉字的向慕。

13.5德里达常用的解构术语:“异延”、“播撒”、“补充”和“踪迹”。

13.6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

13.7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

13.8哈特曼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3.9福科的话语理论和权力理论。

13.10福科论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

四.考核要求

13.1识记:德里达的主要论著《论文字学》、《白色的神话》;德·曼的主要论著《盲视与洞见》、《阅读的寓言》;布鲁姆的主要论著《影响的焦虑》、《误读图示》;哈特曼的主要论著《荒野中的批评》、《横渡: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福科的主要论著《疯狂史》、《知识考古学》、《性史》、《权力/知识》。

13.2领会: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文本理论: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文本阅读理论:(1)阅读“文本”需转喻

式思维;(2)判断“文本”间的区别,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指意指的活动路线与意义播撒过程;(3)阅读“文本”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

13.3领会:德里达论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字学:意为关于“字符”的“科学”。德里达认为传统语言学刻意用口说的话即言语来压制书写的话即文字,从而阻碍了文字作为一门科学的建构。肃清言语加诸文字之上的阴影,是解构主义的当务之急。“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称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以言语直接沟通思想而贬抑书写文字的传统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它的另一个名称就是“语言中心主义”。设定意义在文字之先的书的概念,只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御用工具,要建立文字的科学,势必要扫清这一障碍。

13.4应用:德里达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对汉字的向慕: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二元对立是西方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模式,而且两个对立项并非是平等的,德里达认为要颠覆传统哲学,就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哲学作品中并不仅仅存在作为文学性象征的隐喻,用来帮助说明某些概念,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植根于隐喻的科学,假如把其中的文学性清除出去,哲学本身势将一无所剩。对汉字的向慕:汉语是一种非表音文字,虽然很早就有了表音的因素,但在结构上表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汉字代表一种发展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伟大文明。德里达意识到汉字背后是中国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审美的哲学传统,这与古希腊以降以形而上学为本真价值的西方传统确有不同。

13.5识记:德里达常用的解构术语:“异延”、“播撒”、“补充”和“踪迹”。

13.6领会: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1)提出一种解构主义文本观,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一个真理与谬误无法摆脱地纠缠在一起的无止境过程;(2)强调文本语言符号与意义的不一致性;(3)接受尼采视修辞性为语言的最真实性质的观点,认为文学文本比哲学文本修辞性更为突出,其意义更难确切把握,因此,文学阅读中完全可能存在着两种以上无法调和、甚至相互消解的阅读。

13.7应用: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1)吸收了德里达“异化”概念和德·曼的解构思路,提出“阅读总是误读”的观点;(2)把这一观点应用于文学史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影响即误读”的理论,认为从文艺复兴起西方诗歌的主要传统,就是一部焦虑和自我适合的歪曲模仿的历史;(3)从解构主义的“互文性”观点来论证“影响即误读”的理论。

13.8领会:哈特曼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1)深入阐述了语言意义的复杂多变与不确定性;(2)从语言的不确定性出发,揭示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3)提出把文学批评和文学文本同样看待的观点,消解了批评与文学的界限。

13.9应用:福科的话语理论和权力理论:话语理论:(1)视历史为话语的构造,故而可笼统称之为“话语理论”,在话语即历史所标示的客观性背后,具有某种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2)提出“认识价”概念,认为认识价不是思想构成深部的基本范畴,而是某种整体关系,故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知识总体和它的基本构成原则。(3)提出“档案”概念,认为它是高度差异化的命题的形成和转化的总系统。(4)知识的“考古”不在“作者”和“书”的一统话语,而是进行话语规则的组构、排斥和转化,是对一系列学科中构成一种文化档案的断续性的考察。权力理论:(1)以知识和权力为一对共生体,这个共生体的表象是知识,实质是权力。权力是弥漫生成于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替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波及人类存在的所有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权力促生抵制力量,后者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弥散无边的游戏之中。(2)对权力的抵制点不失为差异的一种特定形式。有权力必有抵制存在,因此,无所不在的权力既是压抑的力量,又是建设的力量。即文学而言,这一观点意味着每一个文本都参与了知识和权力的游戏。

13.10应用:福科论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1)作者的功能是法律和惯例体系的产物,此一体系限制、决定并明确表达了话语的范围。(2)作者的功能在整个话语中并不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每个时期是在为不同类型的文本寻找作者。(3)作者的功能并不意味着单纯在话语中探究作为个人的作者来源,实际上它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建构出“作者”这一特定的理性存在,如批评家寻找作者的深层动机、独创性等等的努力。(4)作者的功能并不是把话语视为被动的静止的材料,以便从中建构一个真实个体的形象。作者的功能产生并存在于作者与叙事者之间的裂缝中,是在两者的距离之间运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女权主义批评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要点。

二.课程内容

14.1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14.2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14.3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14.4其他女权主义批评。

三.考核知识点

14.1女权主义批评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4.2西蒙·德·波娃的女性形成说。

14.3米勒特论“性政治”。

14.4吉尔伯特和格巴论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14.5克莉丝蒂娃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4.6西苏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

14.7伊瑞格瑞论“女性谱系”和“女人腔”。

四.考核要求

14.1识记:弗吉尼娅·沃尔夫的主要论著《一间自己的屋子》;西蒙·德·波娃的主要论著《第二性》;米勒特的主要论著《性政治》;卡普兰的主要论著《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莫尔斯的主要论著《文学妇女》;吉尔伯特和格巴的主要论著《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肖瓦尔特的主要论著《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克莉丝蒂娃的主要论著《关于中国妇女》。

14.2领会:西蒙·德·波娃的女性形成说: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14.3应用:米勒特论“性政治”: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揭露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并首次引入一种女性阅读的视角。

14.4应用:吉尔伯特和格巴论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和妖妇。

14.5领会:克莉丝蒂娃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1)着重分析语言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2)提出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3)重视母性的意义。

14.6领会:西苏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1)赋予女性写作以女性解散的特殊功能;(2)提出“描写躯体”的口号;(3)提倡一种包容男性语言在内的双性同体式的女性语言。

14.7领会:伊瑞格瑞论“女性谱系”和“女人腔”:论“女性谱系”:否定父权制,提倡重建类似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女性谱系,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认同关系,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女性不再沦为单纯的客体。“女人腔”: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其特征是意义无定、无中心、跳跃、隐秘、模糊等。“女人腔”因有包容对立双方于一体的功能,所以能消解父权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理论要点。

二.课程内容

15.1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与发展概况。

15.2贝尔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的揭示。

15.2哈贝马斯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对抗。

15.3利奥塔德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研究。

15.4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

15.5哈桑对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透视。

15.6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15.7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15.1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5.2贝尔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5.3哈贝马斯论“后现代性”和“新理性”。

15.4利奥塔德论后现代知识状况。

15.5杰姆逊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5.6杰姆逊的“辩证的批评”理论。

15.7哈桑论后现代文化艺术特征。

15.8斯潘诺斯的后现代艺术本体论。

15.9布希亚德对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批判。

四.考核要求

15.1识记:贝尔的主要论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哈贝马斯的主要论著《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利奥塔德的主要论著《后现代状况:知识报告》;杰姆逊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哈桑的主要论著《后现代转折》;斯潘诺斯的主要论著《复制:文学与文化中的后现代机遇》;布希亚德的主要论著《交流的心醉神迷》。

15.2应用:贝尔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推进,它具有以下特征:(1)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和反思,更依赖本能;(2)艺术成为一种游戏;(3)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4)经验全变成艺术,不管它有没有形式。

15.3领会:哈贝马斯论“后现代性”和“新理性”:“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以反现代主义形式和价值为其特征,背叛、遗弃了大量保存于传统文化中的希望、价值和真理,具有非中心、非主体、非整体、非本质、非本源的特征。“新理性”:不放弃启蒙理想,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调整和完成理性的重建和修复,建立新理性图式—交往理性。

15.4应用:利奥塔德论后现代知识状况:(1)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2)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3)科学与社会进步的距离加大,前沿科研领域呈现出规律反常、验证证伪、前后矛盾、中心消散等非稳定随意状态;(4)人文科学容忍退让,自然科学步步扩张的过程,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全部历史”。

15.5应用:杰姆逊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1)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2)历史意识的消失产生断裂感;(3)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4)距离感消失皆肇因于“复制”。

15.6领会:杰姆逊的“辩证的批评”理论:(1)对文艺作品的解释构成批评的一个最重要内容;(2)强调“整体性”或“总体性”概念;(3)显示文艺作品的内容,揭示被压抑的潜意识和原始经验。

15.7领会:哈桑论后现代文化艺术特征:(1)“解构性”,这是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秩序的特征;(2)“重构”趋势。

15.8领会:斯潘诺斯的后现代艺术本体论:是一种重生命过程、偶然性、历史性的本体论,它排除了任何历史决定论和逻辑必然性,赋予个体以无蔽本真的意义。

15.9应用:布希亚德对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批判:(1)传媒的介入中断了人的内省和人与人相互间的交谈;(2)大众传媒的播出是单向度的,这种不平等的话语输出实质掩盖了“无回应对话”的话语权力实质;(3)媒体具有“敞开”(呈现)和“遮蔽”(误导)二重性;(4)人们凝视电视而出神忘我,实际上是一种“窥视欲“的生产与再生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要点。

二.课程内容

16.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16.2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

16.3海登·怀特的元历史

16.4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和走向。

三.考核知识点

16.1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6.2新历史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

16.3格林布拉特论“自我”和“自我造型”

16.4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6.5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

16.6怀特论元历史的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

四.考核要求

16.1识记:格林布拉特的主要论著《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再现英国的文艺复兴》、《不可思议的领地》;怀特的主要论著《自由人文主义的出现:西欧思想史》、《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形式的要旨:叙述话语与历史表征》。

16.2领会:新历史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1)将形式主义颠倒的传统再颠倒过来,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2)发展了一种“文化诗学”观,认为文学史的意义在于总结一代人对以往文学的见解并打上当代人的烙印;(3)致力于恢复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4)有选择地吸取马克思主义、福柯哲学和女权主义的思想精华。

16.3应用:格林布拉特论“自我”和“自我造型”:论“自我”:(1)自我是有关个人存在的感受,是个人藉此向世界言说的独特方式,是个人欲望被加以约束的一种结构,是对个性形成与表达发挥塑造作用的因素。(2)文艺复兴时期的确生成了一种日益强大的自我意识,它相应地把人类个性的素质塑造作为一种艺术升华性过程。论“自我造型”:自我塑造是在自我和社会文化的“合力”中形成的。其特征为:(1)自我约束,即个人意志权力;(1)他人力量,即社会规约、精英思想、矫正心理、家庭国家权力;(3)自我意识塑造过程,即自我形成“内在造型力”。

16.4应用: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1)任何理解阐释都不能超越历史的鸿沟而寻求“原意”;(2)任何对个别特殊的文学文本的进入,都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文辞语言层面,而是要不断返回到个人经验与特殊环境中去;(3)任何文学文本的解读在放回到历史语境中的同时,也就是放回到“权力话语”结构之中。

16.5领会: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3)历史意识形态性。

16.6领会:怀特论元历史的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1)必须先将对历史的理解看作一种语言结构,通过这种语言结构才能把握历史的真实。(2)历史话语具有三种解释策略:形式论证、情节叙事、意识形态意义。(3)历史学家往往像诗人一样去预想历史的展开和范畴,使其得以负载他用以解释真实事件的理论。历史的预想形式可用弗莱关于诗的四种语言转义即隐喻、转喻、提喻和讽喻来表示,这正是历史意识的四种主要方式。(4)主张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中采用历史文本研究法,而在历史文本研究中采用文学研究法,使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在元历史的理论框架中回归叙述,打通彼此的边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后殖民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17.1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发展概况。

17.2赛义德对东方主义的透视。

17.3斯皮瓦克对殖民地权力话语的批判。

17.4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17.1后殖民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7.2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发展概况。

17.3赛义德论“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

17.4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本理论。

17.5斯皮瓦克论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的重新书写。

17.6斯皮瓦克关于第三世界妇女与文化批评的主要观点。

四.考核要求

17.1识记:赛义德的主要论著《东方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文化与帝国主义》;斯皮瓦克的主要论著《在他者的世界里》、《移置作用与妇女的话语》。

17.2识记: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发展概况:思想来源:(1)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理论;(2)福柯的话语理论;(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4)女权主义理论。发展概况:19世纪后半叶即已萌芽,其理论的自觉和成熟是以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为标志,其后的主要理论家有斯皮瓦克和巴巴等人。近年来,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也汇入了后殖民主义批评思潮中。

17.3应用:赛义德论“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1)在世界的“话语—权力”结构中看到宗主国与边缘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上的二元对立,强权政治虚构出一种“东方神话”,以显示其文化的优越感,这就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控制东方所设定出来的政治镜像。(2)西方为自己的利益编造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战术,并规定西方对东方的理解,通过文学作品、文化历史著作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服务。(3)处在西方强势语境的学者个体应保持个性,不为西方意识形态所牵制。尤其是第三世界学者只有通过个体经验才能有效地选择境遇并改变个体乃至群体的命运。(4)强调文化多元主义,使知识分子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误区中“超前性”地走出来,真正进入多元并存的后现代世界格局之中。

17.4领会: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本理论:(1)文本的存在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社会关系之中,因此,文本存在于世界中而具有世界性。(2)文本是一种生产,它不仅生产出无数的文本阐释,而且生产出新的意义网络;写作本身就是把控制和受控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转换为纯粹的文字,文本中心主义、文本排他主义的观点都忽略了种族中心主义和人对权力的欲望,而这正是文本与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3)强调以批评家的文章为中心“位置”,并进而分析文本的介入时间和意识,文本的内在矛盾,文本的不可更改性,文本的偶然性,文本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4)将文学经验与文化政治联系起来,进而强调政治和社会意识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推行文化政治批评,并强调跨学科研究对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17.5应用:斯皮瓦克论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的重新书写:论历史记忆:(1)边缘国对宗主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上的依赖使其历史记忆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认知暴力”的挤压而变质;因此,要重建真实的历史叙述就需建构新的叙述逻辑。(2)处于第一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学者不能忘记“主体异质性”的边缘文化身份。(3)不应简单地创造一些反历史、反霸权的激进话语,而应就整个西方话语和政治体制进行意义深远的论战和作观念的全新调整,以此方式修正“臣属”的历史记忆。文化“身份”的重新书写:(1)以解构主义去中心方法解构宗主国文化对殖民地文化所造成的内在伤害;(2)从历史叙事入手,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揭露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历史的歪曲和虚构,建立反叙事,使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3)强调后殖民批评的人文话语;(4)强调后殖民批评中的第三世界妇女的“发言”。

17.6应用:斯皮瓦克关于第三世界妇女与文化批评的主要观点:(1)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们不自觉地复制帝国主义式的主观臆断,将第三世界妇女重组成自恋型、虚构型的“他者”。(2)西方女权主义者将“历史”看作一种贬低理论的实证经验,因而对自身的历史视而不见,却以第一世界霸权式的知识实践指定“第三世界”作为研究对象,这表明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局限比学者个人意识的局限要严重得多。只有将历史和政治引入对女性问题的心理分析,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运作理论引入经济文本,才能回到对殖民主义心理分析的起点,才会发现新帝国主义的操作机制。(3)在男性权力话语中,第三世界妇女成为不在场的、无名的、不确定的空洞能指,解决的方法并不是按第一世界的标准给予她们以政治和性别地位,相反,第三世界妇女文学经验中那种人的意识、主体性、发言权斗争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人生观形成鲜明对照,并为第三世界文学自身的非殖民化过程提供内在的力量。(4)女权主义学者在对第三世界妇女的研究中,不仅要清楚“我如何去命名她们?”这一主体性问题,而且更要清楚“她们如何命名?”我这一主体间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弭东西方女性之间的理解距离,达到第三世界妇女重新“命名”的新历史阶段。

西方文论讲稿

前言

西方文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三种:

一种是在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美学家的著作中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第二种是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见解。

第三种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写的文艺理论论著。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的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学习西方文论应注意影响西方文论发展的以下几种因素:

第一,注意西方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与文艺理论发展变化的关系。

第二,注意西方社会生活的演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变化对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三,注意哲学思潮的变化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四,注意基督教神学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五,注意语言学、符号学的发展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六,注意西方文论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自身范畴的演变,文学艺术理论是在文艺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受政治、哲学等条件的影响而发展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约前500)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主要贡献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美学等方面。其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认为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体现着一种数的和谐。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艺术和美学。他们从数量比例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这一结论。这一学派把美的比例关系加以扩大,提出两个宇宙的概念,即“小宇宙”和“大宇宙”。他们把天体看作大宇宙,把人看成小宇宙,认为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一旦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赏状态。他的理论观点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普罗提诺以及基督教美学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家和美学家都有深远影响。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前470左右)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家的奠基人。其基本哲学观点是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万物统一的世界,既非神所创造,亦非人所创造,而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火,合规律地燃烧着,同时又合规律地熄灭着。”他认为宇宙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最主要的因素是火,因为火最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他说:“人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河流。”整个天体就是四大元素的运动过程,其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他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论点:“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侧重于运动和斗争特别是强调内在的斗争的和谐:“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因为表面上的不和谐可能孕育着更高的和谐。认为美是相对的:“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他的辩证法思想对后来的西方的哲学家、文论家、美学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左右)西方古代著名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物体中的原子流放射出来,造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观与心灵,从而引起人对事物的认识。根据这一朴素的唯物认识论,他建立起自己的文艺观。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他接受赫拉克利特的“文艺摹仿自然”的观点,又有所发展,他说:“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过研究而获得。”这一“研究”包括:首先是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认为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同一的人,认为文艺应“仿效好人”、“好事”。要求文艺真实,反对虚假的描写。

其次是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他十分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同时已意识到艺术创造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如果儿童……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提出“言辞是行动的影子”,文艺家只有具备准确、生动而能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语言,其作品才能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

再次,对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特别重视文艺与审美的关系,提出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的观点,说:“动物只要求它所必需的东西,反之,人则要求超过这个。”诗人为什么要追求和创造美?他提出“快乐”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这种说法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它还对“快乐”的内容作了思考,指出作家“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提出:“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也就是说,对读者有利,就会使他快乐,不利就会使他不适。还提出:“那最稀有的就给予我们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家,提出“文艺摹仿自然”,并对自然做了“人生”的解释,文艺不只摹仿人的身体,而且模仿人的才智、行为和心灵。把美作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提出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家、美学家都有影响。

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由于他激烈反对当时的民主派,被雅典民主派掌权的政府以破坏宗教和毒害青年的罪名判处了死刑。

他的文艺思想是由色诺芬、柏拉图等弟子记载得以流传的。他哲学的中心思想是神学目的论。认为宇宙自然是有神创造的,人也是,神创造自然和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全部欲望,因此,哲学不应该研究自然,而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灵魂。他的“艺术摹仿自然”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强调画家和雕塑家要把人物高兴和忧伤、高尚和下贱、慷慨和鄙吝、谦虚和骄傲、聪慧和愚蠢的“心境”与“感情”恰当地表现在他的“神色与姿势上”,让它像活的一样。还提出如何创造“美的形象”问题:“如果你想画出美的形象,却有很难找到一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_(1)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西方文论重点整理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这样一个精神的理式体系又是和现实的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现实的“床”是理式的床的影子,是理式造出来的具体的特殊外在形象。他说:“理式”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这里所说的创造一切的理式,就是“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是神。他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要对理式的领悟。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因此,他对诗人、艺术家极为反感。把摹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摆在医卜星象家之下。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首先,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是西方最早把文艺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文艺的共性方面的要求。他否定文艺的理由之一是只能摹仿事物一部分影像,“和事物的真实体隔得很远”,也就是说,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第一,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而且:“像这样的英雄们也做过同样的坏事,谁不自宽自解,以为自己的坏事可以原谅呢?所以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免得年轻人听到容易做坏事。”第二,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有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理性部分”,一种是“无理性部分”,而悲剧正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的要求,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第三,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他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第三,灵感的获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服装专业读书笔记

服装专业读书笔记 【篇一:服装十讲读后感】 《服装十讲》读书报告 服装世界是神奇的,服装设计师是令人崇敬的,服装这个专业更是 很多人向往的。我相信大多同学肯定都跟我一样是对服装设计充满 探究感才选修了这门课,让我们有缘相聚一起度过这十几个宝贵的 黄金时刻。我觉得自己学到很多,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认知。在此 我说说自己浅薄的一些知识和看法。 服装学是一个博深的海洋,它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流域, 融会了多个河流的水源。我像是第一次来到海边的孩子,带着懵懂 的憧憬和希冀,眼前的海洋是那样的广阔与博大!我无法给它作个 概括,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感受。 高秀明的《服装学概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有关服装设计的理论书,我对服装学的了解从这本书开始。书中一开始在绪论中就简介了我 们平时不太注意也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衣裳、衣服、服饰、成衣、服装等,对于学服装设计的我们来说这些基本知识应当掌握。 服装的裁剪法有平面裁剪法和立体裁剪法等,我比较喜欢立体裁剪法,因为它比较直观,而且我觉得立体裁剪更助于我们发散思维, 让我们剪出的服装的样式更灵活。 在书中呢,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时装的信息。特别是对高级时装的理解。“高级时装”是一个专用名词,专指法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 是一个特殊的服装产业称谓,法文为hautecouture。它不是我们平 时所说的“高级的服装”或“高档的时装”,也不是仅用一些进口高级 面料,加人民族饰品拼贴、悬挂、缀珠、钉片等等就能予以冠 之的。 传统的高级时装分为“日间礼服”和“夜间礼服”两大类。日间礼服一 般是午后参加社交活动所穿着的礼服。尽量不裸露肌肤,讲究分寸感、正式感、庄重感。在间礼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晚礼服”,一 般是出席正规晚宴、参加大型舞会等正规场合所穿着的正式礼服。 晚礼服款式多以袒胸露背、裸肩无袖的连衣式长裙最为正规。由高 级时装设计师主宰的“高级时装屋”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着自己的 一套规则和不同的表达方法。每个时装屋都有“套装制作场”和“礼服 制作场”o设计师在顶级工艺师的协助下,运用不计其数的高级面料 和珠宝装饰,缝工花费几百甚至上千个小时一针一线地缝制。而且

近代史课堂笔记(1-7章)

第一、二章无笔记 第三章 一.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不能实现?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时代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一切具体原因都是由这个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1.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造就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格。 西方资产阶级----低下的社会地位,要生存必须同封建主义进行义无返顾的斗争,造就了它反封建的坚强性格。 中国资产阶级----由封建的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这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微妙关系。 2. 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给建立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强大的多的障碍。 西方----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障碍力量,只有封建势力。 中国----阻碍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力量则有两个: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 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已经过时。 同西方早期的资产阶级一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运用的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是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却各不相同。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反封建还可以显得雄风犹存,但对于反帝却是无能为力。 第四章 一.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 1、选择借助超然于政治的思想文化改造的方式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2、在紧迫的救亡危机面前选择复归现实的政治斗争 3、在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中倾向社会主义理想 4、通过深入的理论比较和大胆的实践论证,选择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备了成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条件。 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条件。 3、五四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桥梁作用,他们深入工农民众,用马列主义唤醒、武装中国的工农民众,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列主义的相结合。 三.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确定 1、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大会明确规定,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党实现奋斗目标的手段,是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2、党的二大重申了党的最高纲领,并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作为一个完备形态政党的正式形成。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如果只有最高纲领,而没有为实现最高纲领而奋斗的阶段性的最低纲领,那么这个最高纲领就是空想,就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如果只有阶段性的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格拉底门下,很得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西方文论整理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 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 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 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 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 1、神力凭附说 2、灵魂迷狂说 3、“上界回忆”说 4、“磁力吸引”说 5、灵感说的价值 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 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 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 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人善良的特 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 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 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 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 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贺 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七、朗吉纳斯的论崇高风格作品的特征有哪些? 1、从审美效果看:崇高的语言对听众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是听众和读者产生一 种情感激荡、精神激奋的心理状态 2、从审美活动的实现方式看:崇高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专横的无可抗拒的,具有横

西方文论课

一.新批评new criticism 19世纪诞生于美国。 19世纪之前文学就是书写出来的东西(比如:assay, poetry, drama, novel等) 19世纪的欧洲大学教授经典文学(classics Greek-Latin) 新批评主要把诗歌作为其理论的关注点 艾略特(Eliot) 他强调作家必须要有“历史意识”,即对传统的意识,作家必须置身于这种传统之中;此外,如果艺术要获得它们必须具备的“非个人性”(impersonality),如果艺术“要接近科学的状态”,这个获得传统意识的过程就会加强艺术家必需的“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 理查兹(Richards)、燕卜荪(William Empson)、利维斯 美国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兴盛于四五十年代。 它不关注语境,不关注这语境是历史的、生平传记的,还是理性的等等;它对“意图”或者“感受”也不感兴趣,反而称之为“谬误”;它关注的只是“文本本身”,包括文本的语言、结构;它不寻求文本的“意义”,但却要搞清楚文本是怎样“言说自身”的。……它刻意要追寻的是,文本的各个部分是怎样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它怎样获得“秩序”和“和谐”,怎样包容并解决“反讽”irony、“悖论”paradox、“张力”、“多义性”;它关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清楚地说明诗歌本身的“诗性”,即诗歌本身在形式上的完美性。 《意图谬误》(Wimsatt) 作家意图author’s intention 意图论者intentionalist 诗歌/应用文poetry/practical messages 道德批评moral criticism 艺术批评artistic criticism 作品的真正意义存在于其内在模式,和作者的生平与作品的历史背景无关。 “作者的设计或意图并不是判断一个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作者的意图即不存在,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首诗“在世界上流传不是作者的意图使然,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它属于公众;诗歌应该由文本中的“戏剧性言说者”来理解,而不是通过作者来理解;诗歌只能由它是不是起作用来判断。 “情感谬误”(affective fallacy)说明“诗歌及其结果之间的混淆”——“试图从一首诗的心理效果获得批评的标准……最终将导致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瑞恰慈认为“审美的”或“投射式”的词语——通过一些形容词我们把感情投射到事物之上,其实这些事物本身与这些感情特征没有关联。科学是一种陈述(statement),而诗歌是一种“次陈述” (pseudostatement),与陈述相比,诗歌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的感受事物 起源谬误genetic fallacy 印象主义/相对主义impressionism/relativism 布思(Booth) 尽管他接受了新批评的观点,即小说是一个“自动的”文本,但他仍旧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认为小说无论如何包含着一个作者的“声音”,他称这个声音为“隐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他或她的“官方书记员”或“第二格自我”),是由读者通过小说中清楚地表达的种种态度的推演创造出来的。 他对“可靠叙述者”(reliable narrator)与“不可靠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的区分,“可靠的叙述者”往往是第三人称,接近“隐含的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靠的叙述者”往往是故事中的一个人,偏离“隐含作者”的价值取向。

服装材料学笔记

服装材料读书笔记 一、纺织纤维 (一)、分类 种子纤维:棉(cotton)木棉(kapok) 植物纤维 (天然纤维素纤维)韧皮纤维:苎麻(ramie)亚麻(flax)黄麻(jute) 罗布麻(kendir)大麻(hemp) 动物毛:绵羊毛(wool)山羊毛(goat hair)山羊绒 (cashmere)骆驼绒(camel hair)兔毛(rabbit hair) 牦牛毛(yak hair)马海毛(mohair) 天然纤维动物纤维羊驼毛(alpaca)骆马毛(vicuna) (天然蛋白质纤维) 腺分泌物:桑蚕丝(cultivated silk) 柞蚕丝(tussah silk) 蓖麻蚕丝及木薯蚕丝 矿物纤维:石棉(asbestos)等 服装材料中最常用的天然纤维有:棉、苎麻、亚麻、绵羊毛、桑蚕丝和柞蚕丝、

人造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viscose rayon) 铜氨纤维(CUPRO)富强纤维(polynosic) 竹纤维、醋酯纤维(acetate)等 人造纤维 (再生纤维)人造蛋白质纤维:酪素纤维、大豆纤维、花生纤维 人造无机纤维:玻璃纤维、金属纤维 化学纤维 聚酯纤维:涤纶(polyester)(仿棉仿纱) 聚酰胺纤维:锦纶(nylon、polyamide) 聚丙烯腈纤维:腈纶(acrylic) 合成纤维聚乙烯醇纤维:维纶(polyvinyl alcohol) 聚氯乙烯纤维:氯纶 聚丙烯纤维:丙纶(polypropylene) 聚氨基甲酸酯纤维:氨纶(polyurethane) 其他纤维:芳纶(防弹衣) 服装材料中最常用的化学纤维有:粘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和氨纶等。 (二)、服用性能分析 粘胶纤维:(优点)吸湿性好、易染色、色谱全、色泽艳、染色牢度好

近代史课堂笔记

一.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不能实现?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时代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一切具体原因都是由这个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1.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造就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格。 西方资产阶级----低下的社会地位,要生存必须同封建主义进行义无返顾的斗争,造就了它反封建的坚强性格。 中国资产阶级----由封建的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这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微妙关系。 2. 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给建立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强大的多的障碍。 西方----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障碍力量,只有封建势力。 中国----阻碍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力量则有两个: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 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已经过时。 同西方早期的资产阶级一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运用的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是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却各不相同。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反封建还可以显得雄风犹存,但对于反帝却是无能为力。 二.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 1、选择借助超然于政治的思想文化改造的方式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2、在紧迫的救亡危机面前选择复归现实的政治斗争 3、在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中倾向社会主义理想 4、通过深入的理论比较和大胆的实践论证,选择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备了成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条件。 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条件。 3、五四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桥梁作用,他们深入工农民众,用马列主义唤醒、武装中国的工农民众,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列主义的相结合。

完整版自考西方文论选复习笔记资料

我西方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园前387年在雅典城外建立学园开始授徒讲学,撰写对话。柏拉图的作品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讨论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较多的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德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柏拉图《伊安》和《斐若德》内容:主要阐述了"迷狂说"和"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灵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诗神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理想国》阐述的问题(1)("模仿说"):文艺模仿现实事物,现实事物模仿理念,因而文艺与真理隔着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2)文艺的这种属性,使得它无原则地同情和滋长了人的不良心理和原始情欲,颠覆了人的理性,成为一种低贱的东西。这也正是柏拉图要在他所构想的理想国中驱逐诗人的理论依据。 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17岁到雅典,成为柏拉图高足。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院。现存著作47种,文艺理论著作只有《修辞学》《诗学》及对话《格律罗斯》论文《忒俄得克忒亚》。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涉及诗的起源、分类、真实性、以及悲剧观念等问题。(1)艺术模仿说:①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或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因模仿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因模仿方式不同,而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②艺术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出来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艺术体现的“可然律和必然律”,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高度真实性。(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不一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悲剧成分(形象、性格、思想、情节、言词、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人物性格居第二位。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 3.贺拉斯:罗马帝国时代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多种诗歌,留下多种书信,其中一封名为《诗艺》。 ▲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4.朗吉弩斯《论崇高》:公元前3世纪,雅典修辞学家。 (1)《论崇高》是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的一篇文论;主要讨论了崇高的含义,崇高的构成因素,崇高与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朗的文艺观与《诗艺》有相似的古典主义倾向,但《论崇高》更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他尊重古代传统,突出天才、激情和想象,推崇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某种浪漫主义观念的成分。 (2)朗吉弩斯认为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有五个。①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③运用(思想、语言)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词(恰当的选词、使用比喻和其他措词方面的修饰)。⑤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5.普罗提诺:又名普洛丁,是古罗马哲学家,希腊人。是古希腊最后一位重要美学家。他对古代柏拉图以来的文艺美学思想作了较大的改造与发展,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