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居士

学佛的居士

居士,梵文Grha-pati,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但在今天,我们普称一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的在家人为居士。居士还有另一种称法,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又,《杂阿含经》三三、九

二七等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第一、信具足,第二、戒具足,第三、施具足,第四、闻具足,第五、慧具足。《维摩诘经》菩萨品中,尊称维摩诘为居士;而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由此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忠实实践者,当以戒为依、以法为依,以六波罗密为工具,以饶益一切有情为宗旨,以最终成就解脱道和佛菩提道为目标。虽然如此,居士毕竟仍是在家人,要经营家庭及世间事务,需依世俗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加和谐、美满,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共同迈向佛道。那么,居士该如何将佛法的修学、内证显示于外,并依佛所制定的戒律、威仪生活,在生活中又该遵守哪些基本的礼仪呢?下面,我们对目前居士常用到的一些礼仪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将其中不如理的部分加以说明,以供广大初学者参考。一、个人修学应知居士在家修学佛法,也应如出家人一般,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修学目标,制定每日的功课,并从起床时的第一个念头开始,保持内心的观照,念念在佛,心心在法,自觉将日常生活佛法化,在一切行中修集福德、定力、智慧,并消除我执、我慢与性障,以早日成熟证道因缘。以下是一些修学中的善巧方便和仪

轨,若能善用则可作为修道助缘。 1、安置佛堂若有条件,居士可在家安置佛堂。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迎请圣众降临常住,以加被行者及眷属智悲日增,直至圆满菩提;借佛坛之庄严表明行者皈依之信心,并使访客有见闻随喜之机缘;藉观佛、点灯、上香、献花、礼拜、供养、念颂等日课承事,使身口意全体投入佛事中,积集道业资粮,并回向众生成佛,长养菩提心。佛堂以安於专室为理想。如为多层之建筑,宜设於顶层。若无专室,应择寂静处,或可闭门静修之室。房间不足,亦可在卧室用布幔隔开,或用橱隔开,划一小部分作为佛堂。佛坛的坐向,视主尊而定。如为净业行人,当以阿弥陀佛为主,应坐西向东。如无适当方向之壁面可资利用,亦可不拘於此,选择光线充足、行者较易专心瞻仰的壁面即可。 1)佛堂佛像的安放主要根据所修的法来定,以庄严、清净为总原则,切忌纷然杂供。安置方法通常为:两层:上层中间为佛像,左为大乘经典,右为塔,以此代表佛的身、口、意,下层为各种供品。三层:上层同上,中层安置菩萨像或护法,下层同上。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家庭多半是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任择其一即可。佛像应择如法做者。尽量避免以易碎材料(如陶瓷)做成者,以免不慎造成损毁。一般而

言,应请完整而有底座者。但遇久经大德供奉之古董佛像,虽肢体略有残缺,仍可请领继续供奉。立体佛像,如为中空者,应先请大德为之装藏,以经咒、舍利、珍宝、松柏等填满,再开光。如临近无大德可请,仍可先安奉,待将来之机缘,再为之开光。壁上悬挂的佛像,通常依法身、报身、化身;或佛、菩萨、辟支、罗汉之次第而分高下或左右。也应考虑到各像之形式及大小,以排成美观对称组合。同一排之圣像,可有两种排法:①以右为尊:从壁面之最右边(即行者面壁时,行者之左手边)排起;②以中间为尊,再依次轮流安置於其右边、再左边,顺序为:864213579。注意:西方极乐世界图一般可安於阿弥陀佛像之上或下方,而不宜排於其侧。 2)经架之位置一切诸佛皆由法出生,是故经咒一般安於佛像之上方或两侧,以示尊重。亦可安於佛桌上以供奉之。惟於经上,不可安放他物。如果只有一个书架,无有专门之经架,则应将佛经置於顶层,佛学论著及梵呗、五会念佛等录音带其次,再下为世间书籍。有心流通佛书、佛像的行者,可於经架上设一流通栏,或置一流通经像的专橱,安於佛坛附近或客厅,供访客自选自取。 3)法器之安放佛桌上可安放各种法器,如木鱼、引磬等,於佛像之前方或两侧。念珠可右旋三圈绕成莲座,而使父、母珠直立此座上,以安置之。用以计算佛号或礼拜次数的计数器,亦可安於佛桌边上。大礼拜所用之

长板,小礼拜之拜垫,习定用之坐垫,可安於供桌前方,如供桌下空,则平时内藏,用时方取出。 2、如法供养《佛说法集名数经》云:“云何七种最上供养?所谓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所以供佛、礼佛、忏悔、发愿、回向应作为每天必做之事,最上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可超劫精进,早成佛道!然一般人为对佛菩萨表达虔敬的心意,非常重视供物的内容与相关礼节。其实,供养佛菩萨最重要的是供养心,鲜花素果主要是为了传递出内在的敬意。已经证得大智慧的佛菩萨,并不会贪恋人间的美食与香气。所以对于处理供物的细节,诚敬是最高原则,只要保持佛堂与供物的清洁即可。供物并不需要一应俱全,可以就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调整。例如对香过敏的人不一定需要点香,可以只准备干净的供水供佛。关于上供的行仪,主要是在将花、果、香、水或其他食物供养佛前,行问讯礼,先将供物举至眉心,再放置于佛前即可。(1)香炉:供桌中央可置香炉。炉内宜先置香灰或细砂,或者先暂用米,等将来香灰积多了,再筛过以供插香。或供燃檀香粉及檀香木,方法是先燃香粉,然后渐添切成小条之香木。如果防香烟熏壁,可用有盖之卧香炉。线香如中途停熄,不可再燃,但可做卧香再燃。不可在香未尽时拔起熄之。不可用形如线香之小电灯混充供香。若租用他人房室,不宜点香,至少应置檀香木三、五块於供桌上。香炉在处理上,没有

特别的禁忌,以保持香炉干净为原则,不要让香灰堆积在佛桌上,并要常擦拭香炉,不要让香炉外观看起来油腻不净。(2)灯:供桌之左右侧可供灯一对於佛像前。以有莲座或龙座等庄严之供灯为佳。最好是用小红灯泡的电灯,维持常明不断。(3)花:供桌两侧应供花瓶一对,以不易打碎且有花饰美观的为佳,例如景泰蓝瓶。瓶中供花以时新之鲜花为佳。或者以人造花插成美观之摆饰。遇有鲜花时,另以他瓶供陈。原则上,只要是没有特殊异味的新鲜花朵,都可以用做佛前的供花(有刺的玫瑰花一般只可供护法)。如果供养的是香花盘碟,可将花朵承装在干净的小盘碟内。如果所供养的是瓶花,为了避免佛桌的桌面凌乱,在选择花材时,不妨挑选花瓣较不易掉落者。瓶花插成美观状后,应将最美方转向受供的佛像。(4)水与供杯:香炉前可陈供清水一杯或三杯。至于承装供水的供杯,目前市面上常见有三个一组的供杯上,大部分写有“佛、法、僧”或“戒、定、慧”的字样;也有附有《大悲咒》或《心经》的单只供杯。一般来说,只要是干净未用过的杯子,都可以用做供杯;而用做供杯的杯子,便不再另做他用。(5)食物:因为大乘佛教所行的是菩萨道,希望能利益所有的众生,不要因杀生而与众生结下恶缘,所以供佛的食物应该采用素食,一般则可用水果代替。各种时新果品、食物(素食),皆可供陈。供时应默念偈诵:“愿此香花果,遍满

十法界,供养佛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 (6)供品之添换:香一般可早晚课时随供。香炉中换下之米,可全施鸟雀。鲜花应每日换清水,随时取出凋萎者。人造花可於数个月后换一次。供水在早上供养完后,或早课结束时,即可连同供杯撤离佛桌,将供水倒入日常饮水中饮用。各种食品供陈之后,经一柱香,或课诵后即应取下,以免供久陈腐,反而遭罪。自用之食物也可先供佛再领用。取下食品时应换供一段香或一朵花,并念偈诵:“愿以此香花,赎回所供食,诸佛常加被,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 (7)供养的程序:一般在家供养佛菩萨的程序,除了供灯常点不熄,其它多依着供花、供果(或食物)、供水、燃香的顺序。在供养后,可以直接做早课,然后在课诵结束后撤除食物与供水,将桌面清洁干净。预备供奉用的香、烛、米、火柴等,可储藏於供桌抽屉内或供桌下,以方便取用。火柴有毒,不可放於供桌上。若家中有小孩,慎防他们玩弄火烛,可收藏於其他高处。(8)旅行或迁居时之处理:出门旅行时,最好能请人在佛坛依旧代供,自己在外每餐前也先以食品遥供再领用。若无人可代供,可先观佛坛圣众化光入自己心中,然后取下会变坏的食品、鲜花,熄灭烛火,倒去清水。在外每饭前先供随身所携圣众,或於食用时想成是在供养心内诸圣。回家后再观圣众由心化光出来,回到所供像内。迁居或佛坛迁室

时,先观圣众化光入己心,再移动佛坛之一切。等佛坛重新安好,再观圣众化光返回像内。 3、礼拜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又言,拜佛可得五种福德:(1)后世得端正色好,(2)得好音色,(3)得生天上,(4)得生王侯家,(5)得涅槃道。对修行而言,拜佛时五体投地,极利于消除我慢;拜佛时一心忆佛、念佛,专一精进,极易达到净念相继,所以也是修定的一种善巧方便。因此,佛子当精勤礼佛,多多益善。礼佛前,先要净(洗)手,上香(或叫拈香)。上香的方法如下:将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再举香齐眉,之后,放下,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右,念“誓度一切众”。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

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拜佛之前,先合十。合十动作解说如下: 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掌尖应该向上,以眼睛能看见无名指的指尖为准。掌的高度当胸,双肩放松。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2)双掌置于胸前,身体自然弯曲,约呈90度。 3)身体自然直起,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拜佛方法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佛方法详述如下:(1)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2)身体下弯,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4)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5)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头离蒲团由伏而起;(6)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7)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即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并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

(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礼佛毕,头再略一低,手便撒开而退。一般人会在佛前顶礼三拜,然后一问讯,这是佛教的“一礼”。正规的“礼佛三拜”,应该是“三礼”,因此是要拜九拜的。备注:常见有些初学,在问询时,不是结大三昧印,而是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置于眉间。此印佛教中无忧记载,故不可取,佛子应特别注意。 4、忏悔《普贤行愿品》中云:“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镇疑。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那么,为什么普贤菩萨要发愿尽虚空际的忏悔业障呢?既然这样的忏悔无有穷尽,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行持呢?”虽然从胜义谛的层面,如果执著于业障的事相或显现本身,那是不可能完全清净的,因为幻化的世间原本就没有增

减,只是在凡夫的分别心面前如幻的显现来去生灭、自他一异等戏论而已,如果明了了这个根本,业障本来就没有真实的产生过,所以也就不存在消灭的必要了。虽然我们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但在无明之习性面前,我们却显现的非常的脆弱和乏力,对于我们的贪心、嗔心和慢心,我们始终无能为力。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发自真心的忏悔自净我们无始以来所造就的无尽业障,并真实地发愿接受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力。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忏悔才能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交互感应。就好象一滴孤独的水,会显得非常无力甚至会瞬间干枯。但如果融进大海之中,其力量就是整个大海的力量了,这可是无穷尽的啊。所以我们要发愿,要忏悔。以忏悔而自净业障使心性发明。以发愿鼓动自心力与诸佛相应。忏悔是在十方虚空无量诸佛菩萨面前的一种直白的悔过心声,能真实地发露于外,则必然自成一种推动自我向上的鞭策和力量。当然,佛子每日观行时,或历缘对镜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一些具体的不如理作意的想法或习气,因而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要知道这是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成就的,今已发现,当立即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拟定忏悔文,至诚发露忏悔,并发誓永不再犯。也可参考如下忏悔文进行通忏:“弟子○○○无始劫来,因无明,以六根攀六尘的见闻觉知心为我,身、口、意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弟子性障深重、习气深重、业障深重,身、口、意

犯下了杀、盗、淫、妄、酒,自赞毁他、诽谤三宝、破和合僧、讲四众过、故嗔、故悭等十重戒。今在佛前至心发露忏悔(把所犯过失在佛前如实发露)…… 恳求诸佛菩萨摄受弟子,哀怜弟子,放光加被弟子业障消除、性障淡薄,,以后永不复造。福慧增长、善根增长、道业增上。依止真正的善知识修学正法,早日明心见性,早证菩提,愿生生世世广行菩萨道,利乐有情,护持正法,弘扬正法,催邪显正,救护学子向正道,早成佛道。”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常观罪福性本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亦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如此常常发露忏悔,则业障可望迅速消除,性障淡薄,心得清净,以利办道。 5、发愿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发愿。因此造成效果显不出来。这都是因为不懂得发愿的重要性。佛陀有一位心子叫“舍利佛”。这位尊者在过去生中,曾是一位邮差。有一次,他在旅宿一破庙时,无意中见到过去佛的壁画,便心生欢喜地发愿:“如果我在未来能得见这么伟大的人物多好呀!”因此发愿,舍利佛便积下了成为释迦本师身边弟子的因缘。又发愿的重要性可举例说明如下:有二个孩子跟父亲要很多钱。父亲一定会问,您们要钱做什么?第一个孩子说,我身上放很多

钱,随时要用就有了呀!第二个孩子说:我要将钱存在银行,生利息,用利息钱学技能,等技能学好了,再用那些钱来开店。您们想想,如果您是父亲,又有钱,您会给那一位?当然是给第二位。为什么?因为第一位可能会乱花。第二位有理想,可能达到。同样的,发愿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有人做功德,不懂得发愿。就好像第一个孩子,有钱,但没有目标一样,心想好的福报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报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这也就是一般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很有福报的人,用他们的福报来做坏事,这都是因为他们当时修福时,没有发善愿的关系。所以修任何的福报,发善愿是非常重要的,修福而没有发善愿,就会造成业障。所以不论是在是修任何福报之前、中、后,都可以发愿。又,发善愿,要发大愿。如地藏经中说:“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也就是说,如果修福,发愿给自己或家人,只有三生的福。如果发愿给一切众生,是百千万劫的福。所以发善愿时,当要发大善愿。又,有人虽然发大善愿,可是只发一半。如何说呢?您发愿给一切众生。但没有说明,给一切众生,要令一切众生成就什么。这就是只发一半。这也是会造成果报不圆满的。因此,

我们要说得很清楚。例如:我依此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业障消除,福慧圆满,早成佛道,广度众生。又,如何过去有修过福报,但是不懂得发愿,怎么补救呢?有方法的。也就是现在重新发大善愿。皈依三宝时我们都发过四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诸佛菩萨的通愿。此外,诸佛菩萨也都有自己的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等。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佛菩萨前发愿,请佛菩萨见证,并努力修学,以求尽快成就。如有的同修发如下愿:“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 也有戒子发如是愿:“我某某至心发愿:愿此五戒功德,不堕三途八难。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众生,皆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得闻佛乘;悟无

生忍,证不退位;还入娑婆,化诸有情;亲觐弥陀,永断生死。” 6、求佛菩萨加持佛子在修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这是我们无始以来所行、所作造成的,这常常令我们感到很无力。为此请佛菩萨加持,帮助我们增长智慧、消除性障,是一种方便、善巧。佛菩萨有很多度生愿,如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等等,都曾经发愿帮助众生修行成佛,所以只要我们有求,佛菩萨必定有应,这方面的事例很多,请佛子善用为妙。但是求菩萨加持的时候,心里要懂得一切随缘,要有耐心。要求菩萨把你的善缘尽快现前;帮助你把业障和恶缘多做提示,以便尽快改正,以减少或者抵消惩罚。这一点很重要。记住求菩萨加持的时候心地要平和,只有自己的心地平和、清净了,菩萨的助缘才会明显,不然就感受不到。 7、回向回向又作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回向有多种。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也甚多。 (1)依般若空之说,若了无回向者、回向法、回向处之心相,方可谓真回向。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回向品(大八•五四八中):“无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1)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

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3)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3)于华严经疏卷二十六中,澄观列举十种回向之名,而总括为三:1)菩提回向,即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比向证。2)众生回向,即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3)实际回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别行向圆融行。除上述八种回向外,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二回向则通于果(即菩提回向)及实际回向。 (4)依净土宗之说,回向有二:1)往相回向,回施自己过去及今生之功德于众生,而愿共生净土。2)还相回向,已生净土后,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教化众生,以期共向佛道。 (5)道绰于安乐集卷下,解释回向有如下六种:(1)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待得六通后,再返世间救度众生。(2)回因向果。(3)回下向上。(4)回迟向速。(5)回施众生悲念向善。(6)回入去却分别之心。回向偈乃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将读经之功德回向于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载之偈(大九•二四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另如唐朝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序偈(大三七•二四六上):“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皆为一般常唱诵之回向文。而最常见的回向偈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皆

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是说愿把我修行的功德全部给众生,使大家离苦得乐,死后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佛子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别回向,以增强其效用。每次回向后一顶礼即可。 8、其它(1)佛桌上不可乱放杂物。佛桌上平时应当擦拭清洁,除放置佛像、香炉、佛灯、烛台、花瓶以外,其他物品千万不可放在佛桌上!(2)为了安全,香炉上的“香脚”(即燃烧完的香枝)应该在每天早上擦净佛桌时拔掉,并收集成袋后,再拿到寺庙的金纸炉内烧掉!佛前供花,要每天换水一次;若花已谢了,不可再摆设,应拿掉晒干,再丢弃于干净的大河沟内,或埋放于山上,勿让人践踏。(3)供佛用的花,千万不可供在佛桌上后,即不去动它,任其瓶内水臭了、花谢了,才要换洗,如此实是不敬。本是香花供佛,最后却犯了污染三宝之罪,得不偿失!所以既然发心供佛,定要时常保持佛桌上干净无染,如此方具功德,不得不慎!(4)点香供佛时勿用口吹,勿用鼻闻。佛前点香,只插一枝即可,不需执着几枝。有人执著一定要三枝才可,代表去贪、嗔、痴。其实,要戒除贪、嗔、痴三毒,是平时在心上修行的功夫,不是插三枝香就可以去除的,经典上亦无此记载的。法无定法,心诚为要。若无诚意,好香礼拜亦枉然,若有诚心,无香礼拜亦可感!有偈曰:“千烧香,万烧香,心中无诚,空烧香。”所以佛前献香,应尽量选真材实料的上等香,勿用化

学香料的香供佛,但每次只插一枝,勿插多。若香火势大而不能熄灭时,用手振动即可熄灭,不可用嘴巴吹。点香台的火种,亦不可用嘴巴吹之,仍以手或扇打熄为

宜。此外,也不可用嘴巴吹三宝物。凡佛桌上有灰尘或香灰,一定要用干净抹布擦拭干净,不可用口吹掉灰尘,尤其经典上有灰尘时,更不可用嘴吹散,要用干净布擦拭之。有人点香,为试闻香味,将香拿至鼻孔一闻,再插到香炉内,这也是相当不敬的,造了盗佛香罪。所以凡香经鼻闻之后,决不可再供佛,此点要谨慎不犯!(5)拜佛之前,应洁净身体。我们在拜佛之前,应当先洗净身体及双手,尤其在上完小便后,应用卫生纸擦吸小便处,不让余尿污染衣服,双手要再用肥皂洗手,不得马虎。女信众在月经期间根据体质情况,休息之余,仍可诵经礼佛,只不过在诵经礼佛时,要把沾过经水的污手洗涤干净,以表示信仰的虔诚。在吃食方面,拜佛前,请勿吃食蒜、葱、鱼、肉、酒,及嚼槟榔、吸烟草,以免口气污臭,对佛菩萨不敬!(6)凡正式皈依三宝、受过戒的弟子,在对于佛法未有确实的认识之前,不可以阅读外道的书刊,不得再学习命相、风水、符法、问神、卜卦等等各种外道学术,否则会造成方向的误导。对于其他宗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寺庙、道场,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进入教堂、寺庙、神坛,当以鞠躬合掌问讯为礼。

(7)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于信佛、学佛而把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两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为古物而予以保藏。(8)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要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于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两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对祖先表示慎重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于慎终追远的孝思。(9)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启遍在,而以圣像作为致敬的物件,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物件。通过类似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10)香灰及损坏的经像、法物,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于送到寺院。其实,只要

选择清净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后,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属制品,则收藏起来,过了若干时日,就可作为古董或破旧物处理。

(原标题:居士学佛常用礼仪(一))

刘素青居士事迹

刘素青居士事迹 大家好,最近网上到处流传刘素青居士自在往生光盘,有的人喜欢,有的人怀疑,对于此事刘素云老师说过不争论,不辩论,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不要妄自菲薄。以免图造口业。那天与李师兄谈到此事,李师兄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刘素青居士一生到底都做了什么,她吃了一辈子苦,受了一辈子罪,忍了一辈子气,临终走时确是如此潇洒自在。她想告诉我们什么?我当时不加思索告诉他,你看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受尽委屈,受尽苦难,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其实她什么都做到了。在家里孝养父母。在单位尽职尽责,在家庭,履行着她所有的义务和职责,哪一点没有做到?俗话说人成,佛成。也许大家总是认为拿着念珠,张嘴念佛,参加各种法会,就是念佛。其实不然,佛法是不离生活的,会用哪里不是在念佛,佛法修心为主。否则喊破喉咙也妄然。刘素青居士看似没有念佛,其实她天天在念佛,她用她的实际行动,真真正正的在念佛。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既一,一法圆满一切法都是圆满的。看看历史上哪位成就者都是声名显赫,顺顺利利成就的。况佛菩萨示现世间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尤其苦难之时,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大有人在,而且他们的地位有的很卑微,谁能知道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就是佛菩萨示现呢?从原来的弥陀大愿菩萨到现在的刘素青居士,她们不都是一个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人吗?然而她们却成就如此之高。为何佛菩萨都要现此像呢。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凡夫,普普通通的人也能靠念佛求生净土,也能成就,并且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念佛,什么是真正的佛菩萨。庙里塑的那是佛菩萨的法身高高在上,承受着众人的礼拜,而真正的佛菩萨哪一个又是高高在上的,他们示现在人间,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出现,教化有缘的人。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拿刘素青居士说吧,她的一生何尝表演过怪异?

一位女居士的禅修体验

一位女居士的禅修体验 一位女居士的禅修体验道成法师编辑,2013年9月 我修内观禅时间很短,从09年国庆到现在也就一年多的时间。虽然没有很丰富的经验和很好的境界,但也有一些体验,写出来供初学者借鉴参考,也许你们会从中受到启发。希望你们读此文章后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并从修行中获得真实的利益!09年国庆老公报了一个禅修营,由此我们一起参加了由伟杰达尊者在河北香河天下第一城大安寺举办的内观禅修。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内观,以前从未听说过。从此开始认识南传佛教。第一次接触内观禅法就让我兴奋不已,高兴得睡不着觉,内心生起一道有如闪电一样的光,从此我的生活便有了光明!这就是我一直寻找的、需要的!我心里原本有一盏灯,有电线、有插头,我拿着插头一直在寻找,希望能找到与之相配的插座。这下终于找到了!电通了,灯亮了!南传佛教和四念处内观禅修就是为我心灯供电的插座!为什么我会如此兴奋?首先,是尊者的开示吸引了我。尊者辩才无碍,开示非常精彩,观点新颖独特,句句如甘霖雨露滋润着我饥渴的心田。在国内的北传佛教中从未听说到过这种全新的观点,这么实实在在的佛法!也从未见哪个师父能将佛法讲得这么美妙!我听得入了迷,生起强烈的求知欲,想去深入了解南传佛教的教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尊者。伟杰达尊者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曾在国内多所佛学院担任过讲师,在北传出家十几年后,97年到泰国重新出家,后去缅甸帕奥禅修中心、恰宓禅修中心和雪乌敏禅修中心深入学习禅修。尊者的勇气和魄力,实属罕见,其智慧也少有人能及。其次是修行的体验让我兴奋不已,尤其是行禅的感觉特好。刚练习没多久,就飘飘欲仙、犹如云中漫步。以前从未感觉过走路原来也这么美妙、也能成为一种享受。以前走路急匆匆的,恨不得一下子到达终点,一边走路,一边想别的事,心老吊着,何曾这么安然自在、专注投入、认真仔细地走过路?行禅时,什么都不想,完全放松,就只是单纯地观

佛家居士七字楹联

佛家居士七字楹联 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出自:福建福州林阳寺——明·叶向高 傲骨虚怀真识量热肠冷眼大慈悲出自:安徽怀远迎河寺 白日白天谁歇脚云来云去本无心出自:湖北通城白云寺 百年过客无常主三日为僧不愿官出自:云南剑川海云居寺——近·赵式铭 半个蒲团天地老一声清磬古今空出自:江苏南京妙相庵(佛堂) 宝地遍治功德润香台恒拥吉祥花出自:北京雍和宫太

饱经世故慵开口看破人情只点头出自:广东普宁南岩古寺(寺门)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寿十千年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近·赵熙 不待海枯才见底但逢月上即敲门出自:云南鸡足山寂光寺——明·担当 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出自:四川峨眉山金顶——明·朱元璋 不顾手辣成误会但将心狠作慈航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为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出自:安徽九华山正天门 不因财色毁心志应须清寒磨悟根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因僧来方称寺但有性现便成佛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用三抵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横披:群经指见 不于其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出自:江西南昌佑民寺(大雄宝殿) 布袋全空容甚物跏趺半坐笑何人出自:北京潭柘寺弥勒殿/ 江西九江东林寺

禅门倚云烟明灭幽人随风迹有无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出自:江苏阜宁兴国寺——当代·释圆湛 常有欲以观其窍应无住而生其心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清·彭时中 吃亏者岂无大肚笑杀人不肯回头出自:浙江绍兴大佛寺弥勒像——清.茅立仁 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普陀崖出自:王予望题于甘肃天水罗汉堂

在家居士吃饭的规矩

在家居士吃饭也有规矩,这规矩只限用素食,荤腥食为凡食,不得用此法.凡吃饭前先合掌称念(人少默念亦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念毕放掌,以左手指触筷子尾端,以右手捏筷子上端.佛教斋堂摆筷子都是横式摆法,主要怕所披之僧衣大袖把筷子打落地上.筷子拿起来先以筷子触手端着右边饭米粒默念:“愿修一切善.”次用筷子触左边饭米粒默念:“愿断一切恶.”再用筷子触中间饭米粒默念:“愿度一切众”.此是禅门规矩,行者加此运用,功德更大.用斋时不可打妄想、不得偏食、不得杂语、筷碗均不可有碰撞声,吃食也不可有吞吐声,要默然无声,碗内及面前菜盘内俱不可剩有残食.食毕称为结斋,在大众用斋时有僧值师,见大众用斋毕居中向上站,默示结斋,维那师举腔,大众随念:“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胍喃,怛女至他,,折隶主隶準提娑婆诃”.接念:“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然后顺序出堂.禅宗把吃饭地地方叫做观堂,把饭菜却药石,观饿为病,观饭为药,禅宗以禅悦法食,故在未达此法食时,作此观想. 斋地意思是,也就是时食(午前食)之意.诸天早食、佛午食、饿鬼于夜间出觅食,以咽喉出三毒火故,虽食不得,佛以慈悲故,乃过午不食,称之为持午.所以我们凡夫不能持午而需晚间一食地,不必念供养文,不必念结斋咒偈,只要发惭愧心即可.后人将斋之意思改为吃素不吃肉,这也是慈悲地转化吧!其实斋地意思很广泛,不限于吃素,因其中尚有净心止念屏绝嗜欲地意思.吃素地人不能说成不吃荤,应该说不吃荤腥.要知道荤是指五辛而言,所谓辛是指有辛味地蔬菜,这种带辛味地蔬菜,虽然吃素地人也不可吃.什么是五辛呢?是指蒜、葱(含洋葱)、薤(像蒜之样子,但不是一瓣一瓣地,而是如洋葱一层一层地),韭、兴渠(一说是中药地阿魏)等五样.其中常见地是前四种.后一种兴渠,相传生长西域于阗,中国不生.此五辛何以称荤,其气上沖于脑可令头晕,依戒律言,若故食犯轻垢罪,实则此五种辛物皆有秽气味,天龙八部不乐此昧,而护法远离,魑魁精怪反喜此物,而障正道,复多增淫欲,故佛律此.止荤不指肉而言,甚为明确.兽、畜、水族类为腥,皆带有腥臭臊膻之味,此味障慈悲心,惟罗剎喜好此味,故不可食,今言吃素者,不可说不吃荤,应该说不吃荤腥,才是正确地全名. 又在家居士皈依之后,是否一定要吃素呢?吃肉食地众生,是多生累劫地习气,互相啖食,无有了期.但是一旦信佛,立刻叫他吃素,或许很难断,甚至退道心;所以佛开方便有三净肉之说,即“见杀不吃,闻杀不吃,为我而杀不吃”,除此三净肉之外,皆与杀因太近,尚未修行,业报现前,要注意地是,一切大小生命,绝不可杀害,否则杀生必定堕落,没有侥幸可言.三净肉也非佛教就此準许可以吃肉了,乃是不得已所开地方便之门.在家居士应学习渐断荤腥,起初可以: 早斋(早晨一餐吃素)朔望斋(农历初一、十五日) 六斋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如逢月小则廿九日改廿八日) 準提斋也称十斋日(农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如逢小月则廿八改廿七) 观音斋(农历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十九、四月初 八、廿二、五月初三、十七、六月十六、十八、十九、廿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 九、廿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二月初八、廿四) 月斋(农历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 以上吃素日期,是为渐断荤腥之法.或有利根者,也可一次断尽荤腥.有人念佛,念久一吃荤腥就呕吐干净,此为身心不受,自然断却.如果仍未吃素地,不要吃牛、狗、蛇、狐、猫及各种野兽肉,以及无鳞鱼之类,如鳖、龟、泥鳅、鳝鱼、河蚌,有鳞鱼如鲤、鲫鱼等.十方佛、菩萨皆以断肉食而兴慈运悲,所以学佛地人最后一定要断肉食,修行才有进步和成就,否则如蒸沙成饭,决无成功地道理;所以楞严经上说地很好,如果修行人,不断肉食地,不

学佛的居士

学佛的居士 居士,梵文Grha-pati,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但在今天,我们普称一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的在家人为居士。居士还有另一种称法,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又,《杂阿含经》三三、九

二七等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第一、信具足,第二、戒具足,第三、施具足,第四、闻具足,第五、慧具足。《维摩诘经》菩萨品中,尊称维摩诘为居士;而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由此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忠实实践者,当以戒为依、以法为依,以六波罗密为工具,以饶益一切有情为宗旨,以最终成就解脱道和佛菩提道为目标。虽然如此,居士毕竟仍是在家人,要经营家庭及世间事务,需依世俗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加和谐、美满,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共同迈向佛道。那么,居士该如何将佛法的修学、内证显示于外,并依佛所制定的戒律、威仪生活,在生活中又该遵守哪些基本的礼仪呢?下面,我们对目前居士常用到的一些礼仪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将其中不如理的部分加以说明,以供广大初学者参考。一、个人修学应知居士在家修学佛法,也应如出家人一般,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修学目标,制定每日的功课,并从起床时的第一个念头开始,保持内心的观照,念念在佛,心心在法,自觉将日常生活佛法化,在一切行中修集福德、定力、智慧,并消除我执、我慢与性障,以早日成熟证道因缘。以下是一些修学中的善巧方便和仪

居士五戒

居士五戒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3-03-19 来源:慧灯之光三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仍然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大家能够正确地取舍,此处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 一、总述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用处理很多的世俗事务,可以毫无牵挂地将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所以对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出家人,就应受持难度较大的沙弥戒与比丘戒等等。 而作为在家人,则需要面对各种生存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相对而言,就往往达不到太高的标准。因此,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低。即便如此,作为在家人,也必须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为什么称为“别解脱戒”呢?所谓别解脱,也即别别永久解脱或分别永久解脱的意思。分别解脱的内涵虽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就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得到永久解脱的意思。比如说,两人当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则受戒的人可以获得永久的解脱,不受戒的人就不能获得解脱。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杀盗淫妄酒五戒都称为别解脱戒呢?并非如此。杀盗淫妄酒五戒可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共计十五条戒。也就是说,不杀生戒可以分为世间的不杀生戒、小乘的不杀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杀生戒三种。举一反三,不与取(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戒也都可分为三种。区别三个层次的依据,就是以前所讲的三个差别。 同样,沙弥十戒也可分为三种,也即三十条戒,包括世间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类推,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条比丘尼戒等等,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属于别解脱戒,就要根据受戒人的动机来判定。如果一个人受持五戒的动机,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为了来世可以转生为天人,或者具有名利、地位、财产、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称为世间五戒,世间五戒与外道的戒律是没有区别的。 包括现有的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古印度的很多宗教在内的外道,都制定了本宗教特有的戒律,其中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戒律还要严格。比如说,佛教认为:在走路的时候无意间踩死蚂蚁,或者在烧火以及点灯的时候,无意中烧死了飞蛾、小虫,因为当事人不是故意而为,即没有杀生的动机,所以就既没有犯戒,也没有罪过。但有些外道却认为,以上行为也有杀生的罪业;另外,有些外道认为: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将水井、河流等处的水给予自己,自己却擅自饮用,

申请居士的条件及流程

申请居士的条件及流程 居士是指信仰佛教,但未出家的一类人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善,追求内心的平安与灵性的提升。申请成为一名居士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且要经过一定的流程。 首先,成为一名居士需要有一颗信仰佛教的心。居士是佛教中的一种身份,代表了对佛法的追求和对佛陀教导的信仰。因此,对于佛教的信仰是成为一名居士的基本条件之一 其次,申请居士的人需要平日里注意修行和持戒。在佛教中,持戒是指遵循佛陀的戒律和教诲,避免伤害他人和自己,保持清净的身心。持戒不仅是居士修行的基础,也是居士与出家人之间的区别之一 进一步说,成为一名居士还需要有经济和时间上的自由。佛教提倡居士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积极地修行和学习佛法。因此,经济的自由可以让居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佛教的活动和学习。同时,居士也可以通过经济上的贡献,支持佛教的发展和教育事业。 1.寻找佛教寺院或佛教团体。居士通常会在佛教寺院或佛教团体中修行和学习。通过参观寺庙,与佛教僧众和信徒交流,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佛教寺院或团体。 3.堂口礼。居士申请之前,通常需要参加堂口礼。堂口礼是佛教中的一种仪式,意味着进入佛法的殿堂,接受佛教的教义和咒语。 4.提交申请表。在完成堂口礼之后,可以向佛寺或佛团提交申请表。申请表一般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和对成为居士的愿望陈述等内容。

5.等待审核。居士的申请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佛寺或佛团会对申请人的资格、修行情况和对佛法的理解等进行评估。 6.接受培训和教诲。如果申请通过,居士通常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诲,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以及居士的职责和义务等。 7.参与佛教活动。成为一名居士后,可以积极参与佛教寺庙或佛教团体的活动和实践,例如参加佛诞日的庆祝仪式、参与佛教义工,或者通过学习和传承佛教的经典和教义等。

邵海峡居士事迹

邵海峡居士事迹 邵海峡,一位耄耋老人,他出生于1928年,作为佛教徒和禅宗修 行者,他为人们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也在世人心中赢得了崇高的地位。邵海峡居士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育意义,下面,我们将 详细介绍他的故事。 即使是邵海峡年迈已近百岁,但他的思想和言行仍然持续影响着无数 年青人的内心。他一生金衣紫袍,却始终居住在简陋的禅堂里,带领 大家修行,这个身份在整个寺庙中的地位都非常的神圣。在很多人看来,邵海峡居士虽然是一个寺庙里面古稀老人,但是却有着一副像极 了小学班主任语重心长的嗓音,在每次讲课的时候都会奉劝大家要勤 奋学习,不断修行。很多年轻人在听完他的讲解后,都感悟颇深,他 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邵海峡居士 的童年和禅宗的生活。 邵海峡居士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贫穷的木匠,家里 长年累月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尽管生活贫困,但邵海峡居士从小就表 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喜欢阅读各种的书籍,也非常喜欢思考。后来,他观察到身边有很多人在寻求物质和精神的寄托,却总是得不到满足。这时,他认为这些寄托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内在的体悟。于是,他远离 纷嚣,到了寺庙里面当和尚,开始了自己的禅宗之旅。 在禅宗生涯中,邵海峡居士秉承自己的信仰,努力挖掘自我的意义和 宇宙的极端美丽。他长期在山上静修,不断深化对禅宗的认识,也帮

助其他居士解决他们的问题。在他宣讲的过程中,他强调体验,重视 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他说黄梁美梦容易将人误导,并将人陷 入无谓的烦恼,而体悟则是一种清醒的状态,是可以让我们抵御困苦 和面对挫败的力量,是我们修行的一大优势。 邵海峡居士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禅僧,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灵性 的人。他日复一日,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无数人的心灵。他的话语简明扼要、儒雅端庄,他的身影永远矗立在禅堂里面,永远 是那样的儒雅,那样的虔诚,那样的不动如山。 总的来说,邵海峡居士的禅宗之旅,有着很多启示意义。他所坚持的 修行道路,告诉我们,人的内心需要用一种理解生命和宇宙的方式来 引领我们向前进步。他努力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自己,了解生命,提 醒人们思考和自我反省。他一生低调不张扬,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言语和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他为人们筑起了一道心灵之墙,让人们在紧张拥挤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和沉着,这也 让人们从他的言行和思想中,获得了超越生活的力量。

庞蕴居士

襄州居士庞蕴衡州衡阳县人,字道玄。世以儒为业,而居士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唐贞元,初谒石头和尚,忘言会旨。复与丹霞禅师为友。一日石头(希迁禅师)问曰:「子自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幺生?」对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复呈一偈云: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石头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居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 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幺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乃留驻参承,经涉二载。……自尔机辩迅捷,诸方向之。尝游讲肆……居士所至之处,老宿多往复问酬,皆随机应响,非格量轨辙之可拘也。 ------------------------------------------ 庞公名蕴,字道玄。自从悟后,眉藏宝剑,袖笼金鎚,到处行脚,专断禅门不平之事;多少野狐禅师,死在他宝剑金鎚之下,臭名闻四方,不复滥赝贤圣、误导众生,当时禅门不平之鸣因之渐寂。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七八五年后),庞公初谒石头希迁禅师,得鱼忘筌;与丹霞山天然禅师莫逆。后有一日,石头禅师问曰:「汝自从见老僧以来,日用事如何?」庞公对曰:「如果问我日用之事,那就

没有我开口之处。」又呈一偈云: 每天日用之事,其实并没有别的, 但是却只有我自己与祂对偶和谐; 于行住坐卧一切境界中,祂都不取舍, 于一切境界中,祂却处处都不张扬、都不乖违。 称皇称帝作威作福,是谁在称号? 于祂而言,却像丘山绝无一点尘埃; 对我庞蕴来说,神通与妙用, 无非只是运水与搬柴罢了。 石头禅师然可了他的悟境,便问他说:「你希望出家呢?还是在家呢?」庞公答说:「愿师父听从弟子一向之所慕求。」所以就不剃发着染衣,保持在家之身。 庞公后来到江西,参问马祖大师:「不与万法为侣者(不与万法相到,不了知六尘中万法者)是什么人?」马祖大师回答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向你说。」庞公于此言下,也是顿时领受马祖玄奥之法要,乃驻留马大师处参问承事,经历达二年之久。 自从久住马大师座下参承历练之后,庞公的机锋与辩才极为迅速敏捷,诸方学人老宿都向往他的悟境。他亦曾游历讲经法会,点化一些讲经座主。庞居士所到之处,那些有名大师,多会与他往来问讯酬答,庞公都随着各种机缘而每扣必响,非一般格局度量轨范所能拘束。

申请居士的条件及流程

申请居士的条件及流程 居士是佛教中的一种身份,指的是没有出家但是信仰佛教、修行佛法的人。居士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可以获得佛法的教诲,还可以为佛教事业做出贡献。那么,要成为一名居士,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本文将会介绍申请居士的条件及流程。 一、申请居士的条件 1. 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无论男女皆可申请。 2. 必须遵守佛教的戒律,有信仰佛教的心,愿意接受佛法的教诲,积极参与佛教活动。 3. 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心,没有违法犯罪记录。 4. 必须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能够自主支付居士会的会费和其他费用。 5. 必须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参与居士会的活动和事务。 二、申请居士的流程 1. 了解居士会的情况 在申请成为居士之前,应该了解居士会的情况,包括居士会的宗旨、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会费的收取和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向佛教寺庙咨询或直接联系居士会了解相关情况。 2. 提交申请材料 申请成为居士时,需要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身份证复印件、个人简历、信仰佛教的证明、职业和收入证明等。具体的申请

材料可以根据居士会的要求进行调整。 3. 审核申请材料 提交申请材料后,居士会会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核,包括身份资格、信仰情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估。如果申请材料符合居士会的要求,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4. 进行入会教育 通过审核后,申请人需要参加居士会的入会教育。入会教育是为了让申请人更好地了解佛教的教义、戒律和居士会的宗旨、活动等内容,以便更好地融入居士会的生活中。 5. 缴纳会费 成为居士之后,需要缴纳会费。会费的数额根据居士会的规定进行收取,一般是按年度计算。 6. 参与居士会的活动和事务 成为居士之后,需要积极参与居士会的活动和事务,包括佛教法会、讲座、义工活动等。通过参与活动和事务,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和居士会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为佛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成为一名居士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信仰佛教、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积极参与居士会的活动和事务等条件。通过居士会的审核和入会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入佛教的生活中,同时也可以为佛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申请居士的条件及流程

申请居士的条件及流程 佛教中的居士是指信仰佛教,但未出家修行的人。在佛教中,居士也是一种修行者,他们通过学习佛法,修持戒律,修行慈悲等功德,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居士,那么就需要了解一下申请居士的条件及流程。 一、申请居士的条件 1. 信仰佛教 首先,申请居士的基本条件就是信仰佛教。只有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才能够在佛教中找到自己的修行之路。 2. 意愿强烈 申请居士需要具备强烈的意愿和决心。成为一名居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意愿和决心,很难坚持下去。 3. 遵守佛教戒律 居士在佛教中也有自己的戒律,需要遵守佛教的戒律。这些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十戒等,要求居士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些戒律,保持清净的心态和行为。 4. 具备一定的佛教知识 成为一名居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佛教知识。只有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法,修行更加有效。 二、申请居士的流程 1. 找到一位居士师父

成为一名居士需要有一位居士师父指导,帮助你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和修行方法。可以通过佛教寺庙或者佛教团体找到一位居士师父。 2. 向居士师父表达申请意愿 找到居士师父后,需要向他表达自己的申请意愿。居士师父会针对你的情况进行评估,看看你是否符合成为一名居士的条件。 3. 接受居士师父的指导和教育 如果居士师父认为你符合成为一名居士的条件,那么他会开始指导你学习佛教知识和修行方法。你需要认真接受居士师父的指导和教育,积极学习佛教知识,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 4. 完成居士入门仪式 在接受居士师父的指导和教育后,需要完成居士入门仪式。这个仪式是成为一名居士的正式标志,也是对自己信仰佛教的一种承诺。 5. 继续学习和修行 成为一名居士并不代表你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修行。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始。你需要继续学习和修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迈向更高的修行境界。 总之,成为一名居士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经历一定的流程。如果你有足够的意愿和决心,愿意付出努力和时间,那么你可以尝试申请成为一名居士,走上佛教修行的道路。

历代往生净土居士的故事

历代往生净土居士的故事 1. 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探险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正直、风度翩翩、素食为主、淡饭少菜、常听佛经念佛。在他晚年时,依法忏悔,恭读佛经念佛,最终安祥地往生净土。 2. 南朝梁代慧能禅师:慧能禅师是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之一,在毕生中专注于禅修。他曾被迫害,十年间颠沛流离四处逃亡,但仍能日夜常念佛名,最终往生净土,成为众生的楷模。 3. 唐朝慧远禅师:慧远是唐朝著名的禅宗高僧之一,他深谙命运之理,认为世间快乐与苦难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决定。为了彻底消除业障,他每天念佛、持念佛咒语,最终往生至净土,成为信众们心中的偶像。 4. 宋朝彭城彭于开:彭于开是司马光的弟子,曾担任过多个职务,但毕生崇尚佛法。他不但日夜念佛,还精心培养弟子。他在生前收了一块光滑柔细的金皮云母,一直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净土像。最终,在念佛的时候,彭于开口中自然而然流出“南无阿弥陀佛”,金皮云母突然自破,他的灵魂归命至阿弥陀佛净土之中。 5. 宋朝吕祖师:吕祖师是一位慈悲之心深厚的化生,他曾在自家门口安座一个普佛音箱,方便街坊邻居们朝拜念佛,也为备座替人念佛。他每年都乘船去嵩山朝拜佛陀圣地,同时也为大家时时提醒着《无量寿经》的真谛。他在终身精勤念佛的过程中,最终获得了涅盘归宁的机缘,圆满成就。 6. 清朝方岳禅师:方岳禅师是清朝江苏南部的慈悲化生,他经常行善积德、襟怀坦荡、外貌清祥、言简意赅,被很多人视为慈悲化生、禅宗的顶峰。他以“念佛保命”的戒条,最终

将自己转化为圣贤,往生净土。 7. 中国近代名医鲁迅:鲁迅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念佛往生的居士。他去世前几天,经常咳嗽和喘气,仍以念佛来忏悔消业堆积,最后羽化成仙,归命到了净土。

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作者

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作者: 杨曾文 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 杨曾文 内容提要:庞蕴(?-807或808),人称庞居士,是唐代禅宗南宗马祖的弟子。原是儒者,从马祖受法后,过着清贫的生活,到处访师参禅,并将自己参禅和修行的心得写为诗偈,现存190多首。这些诗偈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注重表达佛教义理,按内容来看,有阐述参悟般若空义的,有论佛与众生是一体不异的,有劝导世人不要贪恋名利安乐而应少欲知足的,有劝人读经应重视理解与实践的,等等。 关键词:庞蕴、庞居士、马祖、禅诗、庞居士语录 作者介绍:杨曾文,193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禅宗正式肇始于唐代以道信、弘忍开创的“东山法门”,此后由慧能创立的南宗得到迅速发展。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间,是南宗迅速兴起的时期。在这期间慧能法系的南岳怀 让——马 祖道一——的禅系和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的禅系从湘、赣两个流域崛起,迅速传播到各地,并且在各地形成很多传法中心。 马祖(709-788)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他的充满个性的明快而峻烈的禅风,不仅在当时影响相当广泛,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禅宗各派。《祖堂集》卷十四〈马祖章〉说马祖“亲承弟子总八十八人出现于世,及隐道者莫知其数”;《景德传灯录》〈马祖传〉说马祖的“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著名弟子有怀海、智藏、普愿、慧海等人;在居士中以出身儒士的庞蕴最有名。马祖的禅系称洪州宗。 庞蕴从马祖受法后,过着清贫的自食其力的生活,经常云游各地参禅问道,并将自己的参究心得写成诗偈,在世时已经名闻遐迩,被人们称为人间的维摩诘居士、在世的菩萨,他的语录和禅诗在唐宋及以后的禅宗丛林被频繁引用。庞居士甚至被看作是传奇式的人物,成为某些民间传说和绘画的题材。 一、庞居士的生平 庞蕴(?-807或808),字道玄,佛教史书一般称之为庞居士。 据最早的禅宗史书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师所编《祖堂集》卷十五〈庞居士传〉记载,庞居士出生在衡阳县(在今湖南省)。此后北宋道原编著《景德传灯录》卷八〈庞居士〉章所载事迹稍详,说他的家世代以儒为业,然而他自幼感悟世间烦恼,遂产生求取人生真谛的意志。南宋时某些禅宗史书不知根据什么资料,记载庞居士原有巨资家业,后将家资投入江湖(湘江或洞庭湖),从此过着清贫生活。例如南宋淳熙二年(1175)法应编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四记载: 居士以家业尽投湘水,女子灵照将笊篱鬻于市中。 后面载有三位禅师的偈颂,其中临济宗禅僧无际了派(1149-1224)的偈曰: 爷将活计沉江水,累汝沿街卖笊篱,不是家贫连子苦,此心能有几人知。 可见这一说法流传范围是相当广的。 南宋本觉于咸淳六年(1270)编纂成书的《释氏通鉴》卷九则载曰: 居士庞蕴,字道玄,世习儒业,父为衡阳刺史,卒于任,遂家焉。居士自幼敏悟,节概高洁,每混俗和光,尝以船载家珍数万,沉于洞庭之渊。人问居士何不布施,不造寺?士曰:自无始来,由为因果相牵,不得解脱。自是生涯淡如也。有男名耕获,女名灵照,日鬻笊篱于市以自活。 是说庞居士的父亲曾任衡阳刺史,死于任内,庞居士因此家居衡阳,后来感悟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将家藏珍宝数万投入洞庭湖,自此生活贫困,有子名耕获,女名灵照,靠编卖竹笊篱维持生计。 明代瞿汝稷所集《指月录》卷九〈庞蕴居〉士章是在《景德传灯录》〈庞居〉士章的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