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阈下情绪对其认知偏向和认知效率影响之比较_蒋重清

老年人阈下情绪对其认知偏向和认知效率影响之比较_蒋重清
老年人阈下情绪对其认知偏向和认知效率影响之比较_蒋重清

引言

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认知效率和使人的认知产生

偏向。弗洛伊德尤为强调隐性情绪对人们认知行为的影响。当前使用频率较多而更似操作定义的“阈下情绪”概念虽然不能与弗洛伊德所指的隐性情绪概念完全等同,但都具有该情绪发生、存在于个体之中却不为该个体所意识的典型特征。从机制上看,阈下情绪刺激是通过皮质下通道,从而逃过意识的“污染”,激发个体更为原始的生物性反应,直接反映了个体某种生理素质

[1]

。所以这种阈下情

绪对认知的影响特征,可以视为反映了更纯粹的、在心理自组织系统运行中更具初始意义的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在神经机制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又是不平衡的

[2 ̄4]

,所以情绪和认知关系在

人的一生中是动态发展的。对这种动态关系特征的揭示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有人曾研究了年轻大学生被试的阈下情绪

Stroop效应和情绪启动效应

[5]

。情绪Stroop效应以

被试在阈下情绪刺激启动下进行颜色判断的反应速度为指标,代表被试阈下情绪对其认知效率的影响情况;情绪启动效应是被试在阈下情绪刺激启动下对模糊刺激作出表情判断,其结果代表被试的阈下

情绪对其认知偏向的影响情况。结果在年轻大学生被试中未见显著的情绪Stroop效应,但发现消极情绪刺激启动使被试对模糊刺激的判断发生显著的情绪一致性偏向。由此看来,情绪对认知的不同方面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而这是由于人脑额叶在情绪—认知交互作用中功能的双重性造成的。额叶兼具调控和觉察情绪的功能

[3,4]

。因实验任务不同,

在情绪Stroop情境中,额叶所起的作用是抑制情绪干扰,而在情绪启动实验中,额叶的任务是察觉阈下情绪信息。所以,额叶功能状态决定阈下情绪对认知效率和认知偏向的影响结果。年轻大学生在两个实验上的表现说明其额叶成熟、功能良好。这也是符合个体神经发育规律的

[6]

,年轻大学生的认知

与情绪神经机制都是处于鼎盛时期,此后一段时间处于稳定之后渐成退化。人到老年,各种组织逐渐老化,功能由强趋弱。但是,老年人不同身心机制的变化过程是不平衡的[7,8]

,而且,老年人的个体

差异尤为突出

[9]

。情绪和认知关系系统这一贯穿人

生始终的心理机制在老年期表现如何?这个问题的解答既是理解老年人心理的需要,也是身心终生发展研究的必要环节。

如果将老年人和年轻人进行比较,合适的研究范式是关键。由于阈下情绪启动范式和Stroop范式所要求的只是被试进行颜色判断和模糊刺激表情判

老年人阈下情绪对其认知偏向和认知效率影响之比较

蒋重清杨丽珠刘颖孟爽李敏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大连

116029)

摘要为了比较研究老年人的情绪对其认知效率和偏向的影响,随机选取25名正常老年人完成两项实验。一

个为情绪STROOP实验,记录被试命名阈下呈现情绪图片(积极、消极和中性表情的人脸图片)后的颜色块的反应时;一个为情绪启动实验,同样呈现情绪图片后紧跟的是人的后脑勺图片,记录被试对后脑勺图片人物的表情猜测。结果发现,相对于中性情绪图片条件,老年人将跟在哭表情图片后的人物更多的猜测为哭;但是只有男性老年人的认知反应时因情绪图片条件而异:消极情绪图片延迟反应,积极情绪图片促进反应。关键词老年人,情绪,认知,阈下。

分类号

B844.4

收稿日期:2006-12-20

*本研究得到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L06BSH005项目和大连市社科联课题06DLSK060项目的资助。作者简介:蒋重清,男,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博士。

通讯作者:杨丽珠,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anglizhu163@163.com。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18~22

StudiesofPsychologyandBehavior

18

第1期

断[5],任务的简单性和实验条件的隐蔽性使其具有良好的跨年龄段适应性。因此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则是以老年人为被试完成曾用于年轻人的实验,以比较研究老年人阈下情绪对其认知偏向和认知效率的影响。

2实验一阈下情绪对认知偏向的影响

2.1被试

招募老年人27人,排除1位左利手老人和1位住院老人,实际被试为25人。男13人,平均年龄67.62±5.03岁;女12人,平均年龄67.33±6.14岁;无神经精神疾患史,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2.2材料

适应图片为15张风景图片;启动刺激为Grayscale模式并去除外周部分的笑、哭和中性面孔图片各32张;掩蔽刺激为1张网格图片;靶刺激为96张人物后脑勺图片。所有图片大小约5×6cm2,通过计算机呈现,计算机屏幕刷新率为85赫兹。

启动刺激的筛选是由40人对一批表情为笑、哭和中性面孔图片之情绪效价进行7点评定。对该结果进行t检验(理论中值=4),笑/哭的图片保留效价显著高/低于4的(p<0.001),中性图片保留效价与4没有显著差异的(p>0.05);并由另外40人对每张图片的吸引注意程度进行7点评定,保留吸引注意程度在1.96个标准差之内的图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选三组图片之间效价差异显著,F(2,62)=1198.82,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三种表情图片之效价两两差异显著。“中性”与“哭”:t=26.62,p<0.001;“中性”与“笑”:t=-25.22,p<0.001;“哭”与“笑”:t=-44.28,p<0.001。该选择方法类似于Spruyt等人所用过的方法[10]。靶刺激则是由32人采用0/1(0代表笑,1代表哭)评定一批人物后脑勺图片,对该结果进行t检验(理论中值=0.5),排除差异显著的,选出所需数目的图片(男47,女49)。参加材料评选的人员不参加实验。

2.3步骤

整个程序分为:(1)适应阶段,呈现适应图片和几个图片相关问题使被试适应实验情景;(2)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流程为“指导语——

—空屏(500 ̄700ms随机不等)——

—注视点+(500 ̄700ms随机不等)——

—启动刺激(12ms)——

—掩蔽刺激(60ms)——

—靶刺激(3000ms,这期间被试做出反应靶刺激立即消失)”。

练习阶段含6次反应,该阶段所用图片在正式实验中不再使用;正式实验阶段含90次反应(启动刺激为笑、哭和中性面孔各30,靶刺激为90张人物后脑勺图片)。启动刺激和靶刺激的选择都是随机的。

刺激呈现在计算机白色屏幕中央,被试坐在较暗的测试间,距计算机屏幕约50cm处,眼睛基本平视屏幕中央,通过反应盒做出反应。指导语:接下来将给您呈现一系列人物后脑勺图片,以测查您的直觉,每张图片呈现3秒,在这期间内,请您根据您的感觉判断该图片显示的人物是在哭还是在笑,并尽快按键,“哭”按“1”键,“笑”按“2”键。

2.4结果

实验结束后,向被试了解是否看到启动刺激,回答都是否定的,说明实现了阈下呈现启动刺激的目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将靶刺激评为哭或笑的概率,见表1。

表1被试在哭/笑和中性启动条件下将靶刺激评为哭/笑的概率

以启动条件为组内变量,被试的性别为组间变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被试在笑和中性启动条件下将靶刺激判断为笑的概率差异,未见显著效应,启动条件F(1,23)=2.138,p>0.05;被试的性别F(1,23)=0.101,p>0.05;启动条件与被试性别的交互效应F(1,23)=1.671,p>0.05。

以启动条件为组内变量,被试的性别为组间变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被试在哭和中性启动条件下将靶刺激判断为哭的概率差异,结果发现,启动条件主效应显著,F(1,23)=6.335,p<0.05,即被试将“哭”条件下的靶刺激判断为“哭表情”的概率大于在“中性”条件下将靶刺激判断为“哭表情”的概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他效应不显著,被试性别F(1,23)=0.469,p>0.05;启动条件与被被试

性别

启动

条件

靶刺激评为哭的概率

M±MSe

启动

条件

靶刺激评为笑的概率

M±MSe男

哭0.508±0.042笑0.521±0.055

中0.400±0.047中0.526±0.054女

哭0.539±0.044笑0.458±0.058

中0.436±0.049中0.542±0.056

19

第5卷心理与行为研究

试性别的交互效应F(1,23)=0.003,p>0.05。

3实验二阈下情绪对认知效率的影响实验一揭示了情绪对认知影响的表现之一,即情绪影响认知的方向;情绪对认知影响的表现之二则是对其效率的影响[11]。老年人情绪对其认知效率影响如何?这是实验二欲探求的。

3.1被试

同实验一(随机平衡被试完成两个实验的先后顺序,两个实验之间间隔10分钟以上。)

3.2材料

启动刺激和掩蔽刺激同实验一;靶刺激为2张RGB模式矩形颜色块:蓝色块R110G0B200;红色块R180G0B200;大小约为5×6cm2。

3.3实施

整个实验分为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练习阶段的程序为:指导语——

—空屏(500 ̄700ms随机不等)——

—注视点+(500 ̄700ms随机不等)——

—靶刺激(3500ms,这期间被试做出反应,靶刺激立即消失)——

—反馈(500ms)。练习阶段两种颜色块各随机呈现20次。正式实验则在注视点和靶刺激间再依次呈现启动刺激(12ms)和掩蔽刺激(60ms),被试完成90次反应之后休息片刻,接着再重复一轮。启动刺激和靶刺激随机选择。

刺激呈现设备和实验环境同实验一。指导语:将给您呈现的是一系列红色或蓝色图片,请您看清图片颜色后尽快做出按键反应,“红”按“1”键,“蓝”按“2”键。

3.4结果

实验结束后,向被试了解是否看到启动刺激,回答都是否定的,说明实现了阈下呈现启动刺激的目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正确颜色命名反应时均值(求均值时排除反应时小于150ms的)和错误率均值见表2。

表2被试在不同条件下颜色命名反应时(ms)和错误率

以启动条件为组内变量,被试的性别为组间变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被试在笑、中性和哭启动条件下颜色命名反应时差异,结果发现:启动条件效应不显著,F(2,46)=0.490,p>0.05;被试性别效应不显著,F(1,23)=2.431,p>0.05;但是,启动条件与被试的性别交互效应显著,F(2,46)=3.698,p<0.05;简单效应检验揭示,男性被试的反应时因启动条件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F(2,24)=4.833,p<0.05;如表2所示,男性被试的反应时在启动条件为哭、中性、笑间依次缩短,通过t检验发现,男性被试的反应时在启动条件为哭时显著长于启动条件为笑时的反应时,t=2.975,p<0.05,其它两两条件之间差异不显著。女性被试的反应时在不同启动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2,22)=0.794,p>0.05。由于被试在所有条件下的错误率都小于0.05,所以对错误率不再分析。

4讨论

已有研究发现年轻大学生被试因哭的表情面孔图片启动而出现显著的情绪一致性效应[5],即相对于中性表情面孔图片,他们更多地将跟在哭表情启动刺激后的靶刺激评价为哭表情,而笑表情启动刺激未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本研究实验一发现老年被试具有同样的表现。由此说明,该实验揭示的阈下情绪对个体认知偏向的影响机制在成人阶段具有稳定性。这虽然看起来是阈下哭表情信息使人的认知发生了偏向,但本质上是一种利于人类生存的适应性反应,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因为哭表情信息作为阈下知觉到的消极信息,具有示意危险和伤害的属性,因而对这类信息产生启动效应符合人类生存需要[12],这也正是哭表情条件而不是笑表情条件的启动效应达到显著的原因。不过,研究虽然揭示这种心理机制在年轻人—老年人这么两大跨度的年龄段中存在稳定性,但这种心理机制是否会伴随人的终生呢?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这至少还需要在更高龄的老年被试中验证。

实验二是为了考察阈下呈现情绪刺激是否影响到被试对靶刺激的认知效率,年轻大学生没有因启动条件不同而出现反应时的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该实验设计的任务对年轻大学生来说过于简单,被试在每一种条件下的反应都很快,以致出现天花板效应而掩盖了实验条件间的差异[5]。本实验中老年被试的表现更具复杂性。

被试性别启动条件反应时M±MSe错误率M±MSe

男哭533.969±13.9820.023±0.008笑520.817±13.3910.028±0.011中525.328±13.7290.040±0.013

女哭552.147±14.5530.022±0.009笑558.313±13.9380.028±0.011中559.831±14.2890.025±0.014

20

第1期

首先,老年被试的行为表现出现男女分化,男性老年被试因不同表情面孔条件而对靶刺激颜色判断反应时出现显著差异,女性老年被试中未见此显著差异。对于该结果,可能的原因有二。一种可能是,从身心发展过程来看,年轻大学生处于鼎盛时期,老年人在较多方面处于衰退阶段。身心状态处于鼎盛时期的男女生尽管在某些认知方式和优势领域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能力上是大致相等的;而如果从鼎盛之前和之后的发展变化速度来看,则多处可见明显的性别差异。从生理年龄来看,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寿命要短[13],因而在老年期间,其心理能力的衰退速度也可能相应的比女性要快。在本实验情境中,被试高效完成颜色命名,需要依赖于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控制来自启动刺激中情绪的干扰。由于本研究中男女被试生理年龄相当(男性被试平均67.6±5.0岁,女性被试平均67.3±6.1岁,t=0.126,p>0.05),但由于男性心理能力的衰退速度快于女性,所以与女性被试同龄的男性被试心理能力相对较弱,在此表现为心理控制能力较弱,即男性被试对靶刺激的认知活动更容易受到来自启动刺激的影响。另一种可能的原因则是,由于女性被试比男性被试在各条件下的反应时都要长30多毫秒(见表2),因而也类似“天花板效应”而掩盖了实验条件间的差异。但是,女性被试是在每一种条件下的反应时都比男性被试要长,所以这不代表女性被试在颜色命名时抗情绪刺激的干扰能力上弱于男性被试,可能的原因是男女肌肉反应速度的差异,当然也不能排除他们认知策略的差异(“求准”与“求快”的策略差异)。不过,这些解释的合理性还需要扩大老年被试年龄范围并辅以其他实验系列求证。

其次,男性老年被试颜色命名反应时在不同启动条件间的差异表现为:哭表情面孔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笑表情面孔条件下的反应时,如果以中性表情面孔条件为基线的话,即哭表情面孔条件阻碍了被试的反应,而笑表情面孔条件促进了被试的反应。在有关情绪维度问题上,通常是分为积极—消极维度,本研究中的笑表情面孔图片处于积极情绪维度,而哭表情面孔图片处于消极情绪维度。此外,Wentura等人又提出了与此相应的趋向—回避维度。在他们的一项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看到词语刺激时要么是必须做出从反应键上缩回手指的反应,要么是必须做出按键反应。结果发现,被试的“缩回手指”反应是在见到消极情绪意义词汇时较快,而“按键反应”是在见到积极情绪意义词汇时较快[14]。而Rossell等人在研究启动效应时启动刺激和靶刺激包含了愉快词对(如smile-grin)和悲伤词对(如cry-weep),被试的任务是判断靶刺激是词还是非词,结果也发现,相对于中性词对,愉快词对促进了被试的按键速度,悲伤词对延迟了被试的按键速度[15]。回避消极情绪刺激趋向积极情绪刺激,这是利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得以留存的,而这一标准,是当前进化心理学关于人类心理合理性的解释。

综合以上结果,一方面,看到的是老年人情绪对其认知活动带来的“干扰”,另外也要意识到情绪影响认知可能的进化意义,也正因其属于一种进化机制,从而具有跨年龄段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本研究采用了阈下呈现情绪刺激的形式,从而表明,尽管老年人在阈上感知觉能力有了较大的衰退,但是其阈下知觉能力并没有衰退的迹象,对阈下呈现的刺激的积极或消极属性仍能很好的分辨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5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老年人对阈下情绪刺激的知觉及反应能力没有衰退;(2)阈下负性情绪一致性效应在老年人群中仍旧达到显著水平;(3)阈下情绪对认知效率的影响在老年人中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老年人受到的影响显著,说明男性老年人在心理控制机能上的衰退速度可能快于女性老年人。

参考文献

1HonkJV.Consciousandpreconsciousselectiveattentiontoso-cialthreat:Differentneuroendocrineresponsepatterns.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0,25(6):577 ̄591

2LedouxJE.Emotioncircuitsinthebrain.AnnualReviewofNeuroscience,2000,23(1):155 ̄184

3LaneRD,ReimanEM,AxelrodB,etal.Neuralcorrelatesoflevelsofemotionalawareness:Evidenceofaninteractionbe-tweenemotionandattentionintheanteriorcingulatecortex.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1998,10(4):525 ̄535

4DavidsonRJ,PutnamKM,LarsonCL.Dysfunctionintheneuralcircuitryofemotionregulation-apossiblepreludetovio-lence.Science,2000,289(5479):591 ̄594

21

第5卷心理与行为研究

5杨丽珠,蒋重清,刘颖.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784 ̄787

6刘世熠.我国儿童的脑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心理学报,1962,2,89 ̄97

7陈立成,苏丽惠,储跃辉等.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程度60例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5):316 ̄317

8HoferSM,BergS,EraP.Evaluatingtheinterdependenceofaging-relatedchangesinvisualandauditoryacuity,balance,andcognitivefunctioning.PsychologyandAging,2003,18(2):285 ̄305

9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等.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心理学依据.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8):681 ̄683

10SpruytA,HermansD,HouwerJD,etal.Onthenatureoftheaffectiveprimingeffect:Affectiveprimingofnamingresponse.

SocialCognition,2002,20(3):227 ̄256

11蒋重清,杨丽珠.情绪易感性辨析.心理科学.2006,29(3):668 ̄670

12GilbertP.Theevolvedbasisandadaptivefunctionsofcognitivedistortions.BritishJournalofMedicalPsychology,1998,71(2):447 ̄460

1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4WenturaD,RothermundK,BakP.Automaticvigilance:Theat-tention-grabbingpowerofapproachandavoidance-relatedsocialinform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0,78(6):1024 ̄1037

15RossellSL,NobreAC.Semanticprimingofdifferentaffectivecategories.Emotion,2004,4(4):354 ̄363

COMPARINGINVESTIGATIONOFTHEEFFECTSOFSUBLIMINALEMOTIONONTHEELDERLY′SCOGNITIONEFFICIENCYANDBIAS

JiangChongqing,YangLizhu,LiuYing,MengShuang,LiMin

(DeparmentofPsychology,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

Abstract

Inordertoexplorethecomparativecharacterbetweenemotion′seffectontheold′scognitionefficiencyandbias,25normaloldpeoplewererandomlyrecruitedtofinishtwoexperiments.Inoneexperiment(emotionalstroop),thetaskwastonamethecolorofasquarefollowinganemotionalpicture(withpositive,negativeandneutralfacialexpression)presentedsubliminally.Participants′responsetimewasrecorded.Intheotherexperiment(affectivepriming),followingthesameemotionalpicturespresentedsubliminally,somepicturesofperson′shind-brainappear,thenthetaskwastoguesstheperson′sexpression.Itturnedoutthattheoldmademuchmorecryingchoiceafterthecryingpictures′primingcomparedwiththeneutralpriming.Whereasonlyoldmenshowdifferentresponsetimeduetodifferentaffectiveprimingcondition,thatis,oldmen′sresponsewasfacilitatedbypositiveaffectiveprimingwhilebaffledbynegative.

Keywordstheelderly,emotion,cognition,subliminal.

22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_Advertislng)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是在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技巧。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阈下知觉:在听觉,视觉或其他感觉阈限值之下产生的知觉。 阈下广告:在其他媒体背景上呈现极微弱或极短暂的广告的信息。 有必要先得介绍心理学中的阈限概念,这是心理学感觉研究的一个基础,心理学认为人们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当然还有其他感觉),要使刺激对象被人们感觉器官感受到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比如声音,如果声音太弱人们是无法听见的,而那个刚刚能让人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听觉的阈限,同理刚刚能让人看见的光的强度就是视觉的阈限。 阈限之上的信息可以被人们获得,但是对于阈限以下的刺激人们是不是也会获得一定信息?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阈限以下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 阈下广告其实就是把广告中的某种刺激设置到人们阈限以下来进行诉求的。最早的研究很有意思,那是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趣事,当时电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实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销售量上升了18%。这说明阈限以下的信息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从而可以作为广告诉求的手段,从此以后就涌现除了各式各样的阈限广告。但是最后研究者想要再次重复这一实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阈限广告是否有用,人们仍然在讨论。 2006/4/4 阈下广告 阈就像一个阀门把人的精神活动分成两个部分 处于阀门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意识得到的,即意识活动; 而处于阀门下的精神活动则是人们所意识不到的,即潜意识活动。 潜意识活动虽然人们意识不到,但它对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早进行潜意识诉求实验的是美国学者维克利。 他于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正常播放的时候, 在一个活动的屏幕上每隔5秒以3/1000秒的速度呈现信息“请吃爆米花”和“请喝可口可乐”。 这样快的速度呈现信息,可以说观众是丝毫觉察不到的,观众在意识层面上是没有主动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但它的结果却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影院周围的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销售量分别增加了57%和18%。 这说明了这些广告信息是进入观众的潜意识当中,是潜意识的力量勾起了观众的购买欲望,从而做出了购买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行为。 由于担心阈下广告被不正当的使用,比如用于酒业可能引起人们酗酒,所以在许多国家都明令禁止使用阈下广告。 虽然阈下广告没有得到推广,但大量研究证明,人们确实对阈下刺激作出了反应。 其他变相的阈下潜意识诉求却经常出现于媒体中,而且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美国获纽约广告金奖的一则宣传汽车轮胎的电视广告,

幼儿情绪与行为关系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幼儿情绪与行为关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属于同一类但不同层次的 心理体验,是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都要受到已经形成情感的制约;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具体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不能孤立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区别:a、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而情感则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b、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体验在后。情绪是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c、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是易变性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是构成个性品质中稳定的心理成分。d、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相对于成人,幼儿的情绪特别不稳定,刚才还兴高采烈,转眼间就撒赖发脾气。情绪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幼儿的行为。良好的情绪是幼儿友好交往的前提,是智力开发的保证;而不健康的情绪会引发幼儿很多不良的行为。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活动范围和生活环境都以家庭为主,家庭因素中的家庭功能和教养方式都对幼儿的情绪和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家庭氛围融洽和谐,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沟通良好。在这种功能完善的家庭中生活的幼儿,较易形成健康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之,幼儿就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而幼儿的气质类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与孩子间保持积极的互动。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稳定的情绪和行为。 正因为健康的情绪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人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运用适宜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以发展其良好的情绪,从而促进其良好的社会交往。 《发展幼儿的社交与情绪技能》的课程中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指他对本身的感觉和认识,自我概念对人的情绪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来自早期环境的影响。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认同危机是人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对抗;当儿童在回答“我是谁?”时,他们的欲望是必须与环境的要求达成平衡,才能建立人格力量。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搭积木》,这种类型的活动是日常教学中幼儿们经常玩耍的,幼儿们也都非常喜欢。在游戏时,教师可要求孩子们动脑筋想办法,搭一间漂亮的房子送给自己好朋友。即使孩子们搭得很简单,但是他们仍然兴致勃勃,互相说着房子里有什么,送给谁。在这时,教师适时地给幼儿以赞美和鼓励,特别是一些平时较内向的幼儿。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从而能快乐地投入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小学生认识情绪和调节情绪教案

小学生认识情绪和调节情绪教案(详案) 一只小黑虫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各种情绪,认识和体会他人的各种情绪。 2、初步学会控制自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积极的情绪。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氛围中、情绪中认识、体会、一些常见的情绪:喜、怒、哀、惧等。 2、并学会初步的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积极的情绪,成为管理情绪的小主人。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理解与掌握情绪的定义有很大的难度。 教具学具:黑板、粉笔、一些小道具如:棉团或者橡皮檫。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因度量狭小被诸葛亮用计气死、范进因考中举人喜极而疯、伍子胥因极度焦虑一夜间头发全白。(用口语话把这些小故事叙述出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生气、悲伤、嫉妒等情绪,同样的情绪和感受,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引发学生思考:情绪是什么?假如生活中遇到不良情绪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呢? 2、板书内容: (1)人的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可以在黑板上板书,简单的一些表情符号,增加学生对表情的视觉效果) (2)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效率及身心健康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3)排解不良情绪,调控情绪的方法①转移注意法 ②理智控制法 ③情感宣泄法法 3、师生对话: (1)(同学们认识自己的情绪) 师:同学们好!我是赖老师,很高兴今天能够站在这里给你们上课。介绍《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因度量狭小被诸葛亮用计气死、范进因考中举人喜极而疯、伍子胥因极度焦虑一夜间头发全白。(用口语话把这些小故事叙述出来)/(当我们生日的时候,好朋友送来了很珍贵、漂亮的礼物,我们会非常的开心,相反要是好朋友要是忘记我们的生日没有送来礼物,我们可能就因此感到失望;当我们关心的人生病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过,当他病愈的话,我们就会开心起来;当我们要是在路上遇见老鼠的,我们很多人都会感到害怕,或者有人会觉得它很恶心……等等如是情况。) 然而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生气、悲伤、好奇、害怕等情绪,同样的情绪和感受,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那么我们的情绪是什么?假如生活中遇到不良情绪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

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答:1、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 (1)是信念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 (2)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 (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家庭作业 (4)其他方法 4、再教育阶段:重建心理与行为模式。 如果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请说出原理是什么? 答:1、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ills)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信念,C是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2、ABC的关系:A不是C的直接原因;B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导致情绪困扰和神经症;治疗核心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控制情绪及行为结果。 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 贝克认为,认知治疗的改变是从检验当事人的信念上达成的,而不是由哲学式的辩论或治疗师的说服完成的。当事人在治疗中学习如何成为自己的治疗师,学习认知治疗的技术并加以应用,诸如检查那些证明或接触自己诠释的证据,寻求不同的解释或行动方向,行为依据比较恰当的思考。认知治疗强调的是由当事人自己对事件得到新的意义,而不是由治疗师给予代替性的信念。治疗师不是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矫正当事人对现实的歪曲,而是帮助当事人提示其自己建构的现实,让当事人明白:心理障碍来源于自己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紊乱。贝克强调当事人与治疗师的合作关系,这种立论认为当事人可以积极参与治疗,为“自助”(self-help)这一概念提供动力。因为人的内在沟通是可以由内省得到的;内在的沟通具有高度的个人意义;这种意义是由当事人自己推论出来的,不是由治疗师分析出来的。这种治疗关系将来访者放到了一个非常主动的位置上。 贝克的认知治疗接受了各种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时要经过的认知中介。情绪障碍与行为障碍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但由于人们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及评价模式。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并不是像镜子那样被动地、精确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因此,治疗师不是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矫正当事人对现实的歪曲,而是帮助当事人揭示其自己建构的现实,病人的转变或重建必须经过当事人自身才能起作用。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后发展成一套认知治疗技术。贝克认为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包含两个层次,即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所谓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是指与不愉快的事情有关,突现于脑中、不是周密推理的想法。负性自动想法的内容可以是对目前经验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未来经验的消极预期,或是对过去消极事件的解释,这就是导致情绪障碍的原因。深层的从童年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假设,用于对信息滤过、区分、评估和编码,指导对新信息的知觉、对旧信息的回忆及借助图式进行判断与推理,支配和评估行为,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 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 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 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 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 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 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 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

合理情绪理论

合理情绪理论及其应用 合理情绪理论既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首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首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首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这种理论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特别强调认知在其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下面举我的一个实例:某天我和A同学在上课回来的路上,迎面走来的是我们的某科任课老师,A同学很热情的向老师打招呼,而我觉得老师没有向我这个方向看,索性也假装没看到,扭头就走过去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这件事却对我的情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边走边想,老师会不会是已经看到我了,或者老师想起我在课堂上表现很一般就索性不看重我了,这件事会不会加深我在老师心目中的不良形象……于是这件小事是我久久不能心安。这种本没必要的多虑甚至使我对这个老师的课产生了某种惧怕感与逃避情绪,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了我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这个实例很具有代表性。按照合理情绪理论,在这个

事件中与老师的偶然碰面时激发事件,但很显然,这并不是引起后来我的各种想法的直接原因。作为经历事件的个体,我在事后产生了不正确的认知与明显错误的观念,从而引发了消极情绪和某种程度上的行为障碍。在特定的认知情绪与行为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我的这种不合理的情绪和不合理的行为。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树立合理的理念,减少不良影响,通过改变以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减少或排除已有的情绪障碍。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很快发现自己在此事中不合理的理念与错误的思维方式,完全是通过自我理念支配着自己的思维,让某种不合理的想法延续良久,甚至想到不切实际的后果,使自己无端陷于某种忧虑,细细想来时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经常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再说一个很实际的例子,集体生活的共同生活秩序需要大家来共同维护,但是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难免产生某些小摩擦。但有些人由于不能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想法,有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例如,高中时我们宿舍由于人数比较多,成员之间经常因为某些小事发生不必要的争吵。B同学和C同学因为某事闹矛盾了,而原因很可笑也很可悲,竟然是因为B不经意的说话影响了C睡觉,两人起初也只是轻微斗嘴,可到后来互不相让,愈演愈烈,直至不可开交。很显然,两人的表现都是不合理的行为,而且都是受到不合理情绪与信念的驱使。按照合理情绪理论,C同学在此事发生后很显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情绪,而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开始与B争吵,而

情绪调节及人格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小组成员: 沈小兰胡秀莉王明伟王寅李正蔚 导师: 杨丽珠 系别年级: 教育学院06级 专业: 心理学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问题的提出) 1.研究问题的定义 情绪调节指我们降低、维持或者增强某种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与个体的人格、情绪性、认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具体的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他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这些特质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可能是某些群体共有的或也可能是整个物种都有的,但其表现模式却是每个人迥然不同的。因此,某个人尽管在某反面像其他人,却都有一个独特的人格【2】。 2.研究意义 情绪调节是决定个体幸福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3】鉴于情绪调节影响着一系列广泛的心理过程(如记忆、决策)和外显行为(如,助人为乐、药物使用)所以情绪调节过程对人格机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而且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会产生多种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等),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使其采取怎样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负情绪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人格历来都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人格教育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因此,研究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献综述 情绪是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心理现象,而人格的研究以个体自身的经验为

起点,因此,情绪必然成为人格及其研究的重要领域。人格心理学家无法回避情绪因素在人格结构和人格机能中的作用。事实上,包括精神分析、特质论和人本主义在内的人格理论始终论及人格中的情绪因素,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基本情绪理论对情绪的研究更为广泛。 特质论中,从卡特尔的十六因素说到艾森克的三维度模型再到大五模型,从本质上看,特质论提出的各种人格因素都与情绪相联系。如神经质与焦虑、抑郁、敌意等情绪有联系,外倾性与热情及其他正面情绪相联系,精神质则与冷酷、缺乏同情心、攻击性等相联系,可以说情绪是特质论人格因素的主要维度。特质论还强调情绪强度、情绪反应水平和变化水平的个体差异。【4】 在个体发展中,情绪被视为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情绪调节理论强调如何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施加正面影响,符合身心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在教育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有着广泛的应有价值。而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个体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在国外,把情绪调节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研究已经有大约二十年的历史。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五个方面。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5】另外,在情绪调节和社会关系、同伴接受性及学习成功方面,国外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大量的文献资料集中研究了社会关系对情绪调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为情绪调节基本是在与照料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照料者似乎为儿童的情绪能力了提供发展的结构或框架.。比如,Robert和Strayer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些父母会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另一种则强调直接的问

305 情绪调节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3):375~38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 侯瑞鹤俞国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2) 摘要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切入口,对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阐述:早期精神分析理论,把情绪调节看作被动防御机制,情绪调节困难导致心理问题;情境观把情绪调节看作为应对情绪情境即时的心理反应,策略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相关;过程观认为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相关,后又把调节过程扩展到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持续时间,时间与心理健康相关;结构观认为情绪调节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健康。 关键词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理论。 分类号 B842;R395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中国传统医学把情绪调节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怒伤肝,忧思伤脾”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心理免疫思想以及对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西方文化中诸如“保持头脑冷静的人才能成功”,“让你的情绪作你的向导”等古老谚语,反映了西方哲学家们对情绪调节所持的两种相反观点。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仅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1]。向前追溯,情绪调节进入心理学的视野要数精神分析理论了,该理论是当代情绪调节研究的先驱,它否定情绪的积极作用,认为情绪如洪水猛兽,而个体情绪调节的任务就是,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消极情绪所左右,通过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来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出现精神问题是由于两类焦虑的调节出现困难:一种是基于现实的焦虑,它是由于自我难以达到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个体对焦虑的调节就是尽量避开某种情境或者过分抑制个体的行为。另一种是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出现矛盾而体验到的焦虑,个体对其的调节就是降低受超我所审视的本我冲动,然而却可能因此导致未来更高水平的焦虑。而自我防御则是基于调节这两类焦虑以及其它消极情绪而提出来的术语[2],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具有标志性的概念。在这里,情绪调节仅仅作为降低消极情绪体验的防御机制,情绪调节的困难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但是,它却难以解释人们有意识地主动调节情绪困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能解释有些人因为积极情绪调节不当,为什么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收稿日期:2005-03-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570614)。通讯作者:俞国良,E-mail: yugllxl@https://www.360docs.net/doc/cc15278885.html, 弗洛伊德的情绪调节理论是基于他治疗精神病人的临床实践而提出的,所以,只重视消极情绪调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后来的研究者[3]基于正常人群经验和有关实证研究,提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可以通过主动调节,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情绪调节不再仅仅作为个体被动防御机制,而强调主动进行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尤其是随着智力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面对不同情绪刺激,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与心理或精神问题关系密切,尤其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共识对情绪调节研究的深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后的研究者对于情绪是否需要调节,如果需要调节,到底该怎样调节,调节多少等问题的展开了争论与探讨,尽管不同的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所不同,但多多少少是基于其对个体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认知决策等的关系而展开的。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把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切入口,围绕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由对立到统一,由被当作单纯与个体心理健康相排斥的内容到被看成既可以破坏,也可以建立个体内部情绪环境平

合理情绪疗法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支出殡的队伍。 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心想:完了,真触霉头, 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万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奥! 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合理情绪疗法(情绪ABC 理论) 一、定义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 ,也译为理性情绪疗法,又称情 绪ABC 理论)是上一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因其中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也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理论基础: 人具有非理性的本质:每个人、任何社会与文化都有非理性的成分。 心理障碍是由于一个人所持有的非理性的(irrational)、不符合逻辑的思维和信念 (belief)引起的,是由于错误的自我谈话所引起。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Epictetus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 情的看法所困扰。” 二、情绪ABC 理论 艾利斯: A (activating event ),诱发事件 B (belief):信念和态度 C (consequence):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理论要点: 影响我们情绪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例】别人对你说:“你这人真好!” ·他喜欢我,真好!—— 高兴、开心 ·他仅在安慰我吧! ——伤心,生气 ·我不怎么样,这人干嘛——怀疑、困惑 ·哼,讨好我,想利用我! ——厌烦、敌意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误的认 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阈下知觉广告

阈下广告 阈下知觉:在听觉,视觉或其他感觉阈限值之下产生的知觉。 阈限:心理学中的阈限概念,这是心理学感觉研究的一个基础,心理学认为人们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当然还有其他感觉),要使刺激对象被人们感觉器官感受到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比如声音,如果声音太弱人们是无法听见的,而那个刚刚能让人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听觉的阈限,同理刚刚能让人看见的光的强度就是视觉的阈限。 阈限之上的信息可以被人们获得,但是对于阈限以下的刺激人们是不是也会获得一定信息?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阈限以下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 是在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技巧。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最早的研究很有意思,那是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趣事,当时电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实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销售量上升了18%。这说明阈限以下的信息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从而可以作为广告诉求的手段,从此以后就涌现除了各式各样的阈限广告。但是最后研究者想要再次重复这一实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阈限广告是否有用,人们仍然在讨论。

虽然阈下广告没有得到推广,但大量研究证明,人们确实对阈下刺激作出了反应。 其他变相的阈下潜意识诉求却经常出现于媒体中,而且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美国获纽约广告金奖的一则宣传汽车轮胎的电视广告, 画面中没有直接打出轮胎的镜头,而是一位运动员穿着一双旧运动鞋在山上跑,跑着,跑着,鞋面跑开了几道口子。 运动员无可奈何地脱下破鞋,只见鞋底完好无损,崭新如初,鞋底中间却出人意外地印着那家汽车轮胎公司的轮胎商标,消费者看后,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广告中所宣传的产品。 这则广告中汽车轮胎的信息虽然只是以很快的速度显示了一下,读者、观众还没来得及探感到这些刺激,但他们却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牢牢地记住了广告诉求的内容。 阈下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 阈下技术是一种潜意识诉求,“即通过提供人所无法意识到的信息达到说服的目的。” 当心理学家们谈到阈下技术时,通常指的是瞬时闪过的言语、图像或者阈下声波这些绝对得阈下刺激。但是,必须指出,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中使用的阈下技术涵盖范围要更宽一些,包括很多不同形式的隐藏信息的使用。在后文中我们会详细举例介绍阈下技术的各种实际应用。在这里仅列举几种主要的形式: ◆用心设计的隐讳图案和暗示性的身体语言 ◆低俗的或经过艺术修饰的、能够使人发生联想并引发本能冲动的隐藏符号 ◆极微弱、极短促的言语或图像的闪现 ◆经过声学处理或隐含不被感知的背景信息的音乐 ◆设置隐喻或使用催眠术(hypnotic)来进行言语表达

认知情绪调节量表 计分方式及结果解释

认知情绪调节量表 指导语:每个人面对负性或不愉快的经历,有自己的反应方式。下面的问题,希望你表明当你经历负性或不高兴的事情时,你最通常的想法。请仔细阅读每一条陈述句,然后在你认为能表明你通常想法的数字上划“○”。 从不几乎不有时几乎总是总是1.我感到我应该被责备12345 2.我感到我是一个对发生过的事负责任的人12345 3.我想我在这种情况下的错误是我造成12345 4.我想事情的基本的原因在我自己12345 5.我想我必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12345 6.我想我必须接受这种状况12345 7.我想我不能为此改变任何事12345 8.我想我必须学会去接受它12345 9.我常常回想对我已经经历的事是怎样的感觉12345

从不几乎不有时几乎总是总是 10.我沉迷于在对我已经经历的事的感觉和想 12345法 11.我想去明白为什么会对我经历的事有这样 12345的感觉 12.我细想由于这种形势唤起的感觉12345 13.我去想比我经历过的更好的事12345 14.我去想那些与现在事情无关的愉快的事12345 15.我去想某些好事而不是所发生的事12345 16.我去想愉快的经历12345 17.我想我怎样才能做到最好12345 18.我在想我能怎样最好的应对这些情况12345 19.我在想怎样去改变这种情况12345 20.我在想一个我怎样能做得最好的计划12345

从不几乎不有时几乎总是总是21.我想我能从这些情形中学到一些东西12345 22.我想所发生的事情能让我成为更强的人12345 23.我想这种情况也有积极的一面12345 24.我寻找事情中的积极方面12345 25.我想所有的事会变得更坏12345 26.我想别人有更坏的经历12345 27.我想和其他事情相比.这还不是太坏12345 28.我告诉自己生命中有更坏的事情12345 29.我常常想我经历的事情比别人经历的更糟 12345糕 30.我不断地想我经历的事情是多么的可怕12345 31.我常想我所经历的是可以发生在一个人身 12345上最坏的事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释义 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它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BC来自3个英文字的字首,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不合理的信念有3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和糟糕至极(awflizing): ◆绝对化信念通常是与“必须”(must)和“应该”(should)这类字眼 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 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的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 绪困扰。 ◆过分概括化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 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 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的产生 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 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可取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 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 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 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 基本原理 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ABC 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适用对象 1、对于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求助者,虽有可能被治愈,但绝达不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 2、对那些在治疗中拒绝做出改变自己信念的努力的人,或过分偏执者以及领悟困难的人,可能难以奏效。 3、对于患有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 工作程序 1、心理诊断阶段在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 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2、领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另一方面是使求助者进一的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一般来说,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去或消除。常用的方法技术有: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③家庭作业4、再教育阶段除了上面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可应用技能训练,包括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 2、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埃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 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是这些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自我关怀;②自我指导;③宽容; ④接受不确定性;⑤变通性⑥参与⑦敢于尝试⑧自我接受☆简而言之,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 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不完美目标和完美目标 系统脱敏法创始人沃尔普 基本原理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交互抑制的作用) 适用对象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工作程序1、学习放松技巧 2、建构焦虑等级要注意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要使这一等级的刺激定量恰到好处,要使各等级之间的级差比较均匀,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 3、系统脱敏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每次放松后的焦虑分数不能超过25分,否则就需继续放松 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1、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逐个实施脱敏训练。2、当焦虑分数超过50,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是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

情绪和安全的关系

安工1201 马杨杰 201207420115 情绪和安全的关系 安全管理生产中有一个理论阐述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原因,这一理论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存在管理缺陷,或者生产者的不安全行为。而海因里希事故连锁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及遗传造成的。通俗的讲人会有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人当时的情绪造成的。而且安全管理缺陷的存在也有可能是安全管理者当时的不良的情绪,导致安全管理上的疏漏,因此可以科学的讲情绪与安全生产之间有着比较重大的关系。 那情绪是什么呢?书面化的讲情绪就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人存在于社会当中,人不可能脱社会单独存在,因此人不可能摆脱情绪,人总是要在一定的情绪中生活。情绪在生产活动当中会影响工作效率。在情绪高潮状态下,人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操作准确,效率高,此时的生产活动较为安全;反之,精神忧郁,思想迟钝,动作不准确,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情绪可分为积极型情绪和消极型情绪。前者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发生变化,把一种正能量转化为负能量,在工作中往往出现轻浮、散慢,易产生不安全行为,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大大的增加了,极易导致人员伤亡,和遭受重大的

经济损失;后者受外部刺激时,表现为忧郁、惊恐,易打乱正常动作,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去进行设备的操作,因而会出现不安全行为,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现在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有关情绪引发的安全事故: 2014年4月13日一大早,在银行工作的张先生送妻子到东葛路上班,坐在车上才想起忘记带妻子昨晚一直提醒要带的东西,平日妻子就爱唠叨,现在遇上这种事情更是没完没了的嘀咕,说要掉头回去拿妻子又不给,张先生一大早就这样被责骂,忍不住回应了几句,谁知道点着了“导火线”一发不可收拾,妻子越吵气势越凶,张先生气怒之下猛踩了一下油门,“砰”的一声,和前面的车子撞上了,妻子没有系安全带额头当场撞出了个大包。 在这一起事故当中妻子的唠叨引发了张先生的反驳,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争吵,导致张先生的情绪失控,怒火直冲,才猛踩油门撞到了前方的车,根据现代心理学这是明显的消极型情绪引发的安全事故。不好的情绪有可能导致理智的失去,做一些不符合常规流程的事情,即使是危险性很高的行为,人也有可能完全不在乎,这就是人在恼怒状态下的心理情况。因此在开车的时候不能带有各种激动的情绪,对于驾驶车辆的驾驶员来说,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消极情绪会给行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积极情绪中的“过度兴奋”也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既然激动的情绪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克服这种弱点,那就要管理我们的情绪了,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_Advertislng)

阈下广告 关于潜意识在广告中的作用: 广告诉求方式指广告制作者运用各种方法,激发消费者者的潜在需要,形成或改变消费者的某种态度,告知其满足自身需要的途径,促使其出现广告主所期望的购买行为。 广告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消费者对广告主的产品的选择,尽管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多种多样,但是它总是通过诉求对象来宣传的,所以对消费者的心理是否有很好的把握将关系到广告是否成功。“科学的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法则的”(广告界流行语)。 广告信息的传播一般都带有强制性,消费者每天面对的是庞大的广告信息,他们不可能在意识层面上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人们对那些对自己工作、生活至关重要的信息已感到难以对付,更何况是广告信息呢。 于是在消费者意识当中对广告信息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 潜意识诉求便成了许多广告制作者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潜意识诉求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 对于潜意识,许多心理学家对它进行过解释,利用好这些解释对我们进行广告诉求有很好的帮助。 消费者是盲目的,我们不需要知道消费者们需要什么,我们仅仅需要知道他们的需求. 关于目的: 利用潜意识进行广告诉求成了许多广告人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轻松地接受广告信息,并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潜在的需要。 每个人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出现或看到这种现象,与一个口音较重的人交谈时,不是努力去听清楚对方讲的话,而是设法避开与他交谈,或是听而不闻;看到难懂的文章,不是努力去理解,而是先把它搁置一旁;在听人说话时,如果对方的声音太小听起来费劲,则干脆不听;在看书学习时,阅读材料字体太小,字迹模糊,不易看懂,则干脆不看。 总之,当需要投入较多精力去倾听、去阅读时,人们常常设法避开。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常常按“认知最省力原则”进行的,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己的心理能量消耗。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广告信息,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广告信息的.所以,"让消费者轻松的接受广告信息的诉求目的"变成为广告从业人员的一个很好的努力方向。 关于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即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最表层的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它的特点是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无意识(潜意识)则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原始冲动、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到意识阈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大仓库,包含着许多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以性欲为主。 前意识则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前意识由那些不能立即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意识到的主观经验组成。此外,前意识还扮演“检查官”的作用,它不许那些与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及使人产生焦虑的不良情感进入意识,而把它们压入潜意识当中,把意识和潜意识隔开。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潜意识是"人性本恶"的1种理论依据. 广告诉求利用潜意识理论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