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

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1.1-2 文化的内涵;

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形成性练习】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答案】A

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 ,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据此回答2~3题。

2.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答案】D

3.根据上述规定,以下属于文化的有()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营销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4.在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D.①②④⑥⑦

【答案】B

【评价建议】

学生对于“文化”一词可谓“耳熟能详:饮食文化、电影文化、校园文化……但是对于文化的内涵,却不一定真正理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体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评价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解说等多个能力维度入手,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来,从多个层次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与本科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调查报告、观察记录等),更全面地评定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和智慧。

【补充材料】学者眼中的“文化”

1.泰勒(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进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派学者):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因“文明的冲突”观点而闻名):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6.萨皮尔(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2.2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第二课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教案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分析: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而发展 二、【课程标准】: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教学建议 自我感悟体验,反思自己所参与的文化活动或文化方式,如阅读报刊图书、观看音像制品和电影电视、参与文化娱乐和文化旅游等,对自己人生道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集体合作讨论。一是从理论上总结,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的表现;二是分析文化在自身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丰富精神世界----文化塑造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堂探究:(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2)你怎样看待这次评选的结果?你读过其中的作品吗?可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3)你认为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能就此提供自己的说明或例证吗? ◇探究提示:(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2)同学之间讨论这次评选结果,请看过此书的同学谈一下读后感,叙述精彩的段落或者对自己启发、影响深刻的故事、语句、诗词等,谈谈自己受到了哪些影响。 (3)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进行交流共享。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课堂探究:(1)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 (2)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新课推进】 (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首先,我们来欣赏PPT内容,包括各地节日,文化遗产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板书) (1)(什么叫)民族节日,(即)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下面我们来看PPT内容:①春节前夕,农民工从各地返乡、春节时,贴春联,放烟花等。②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 然后向学生说明: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扫尘、守岁、挂年灯、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习俗活动,祝福新的一年团圆发财、万事如意,整个节日期问充满着喜庆的气氛。稍加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探讨:我国或国外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民族节日,他们表现出了哪些民族文化或民族情感。 2.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板书)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提问学生:你去过哪些文化遗产,能举例分析一下它们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吗? 可以举例:地震出的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板书) 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板书)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A.不同民族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板书) PPT举例:民族服饰、饮食的多样性表现(展示蒙古族人的衣食习惯和傣族的衣食习惯,比较有什么不同) B.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板书)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政治知识点自己整理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文化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文化活动也是文化的形式。 4、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总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6、文化的作用: (1)总的作用;(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影响) 7、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9、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限定)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高二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导学案

高二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导学案 课题:1.1体味文化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1、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

性,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提纲) 1、什么是文化?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____、____、____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 2、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1)文化是 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和法治8.2法治政府导学案

政治必修三学案17 8.2法治政府 制作:郭静审核:陈小琳课时:1 使用时间:领导签字: 法治政府的内涵、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和措施。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1.内涵:法治政府就是________、权责法定、________、公开公正、廉洁高效、_________的政府。 (1)职能科学的政府 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_________。宏观调控、________、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权责法定的政府 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_______,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因此,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_________,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 执法严明重在________、执法必严、_______,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正公开的政府 全面推进________,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________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_______、参与权、表达权和_______。(5)廉洁高效的政府 政府必须______,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政府必须________,通过优化流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6)守法诚信的政府 政府要带头_______、严格依法办事,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要建立健全________机制,准确记录并客观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对职权范围内行政事项以及行政服务质量承诺、期限承诺和保障承诺的履行情况。 知识点二:建设法治政府 1.措施: (1)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________,让政府用_______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________、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___________,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新教材)2019-2020新课程同步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新学案课后层级训练:(十八) 法治社会

课后层级训练(十八)法治社会 1.近来,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针对网络上一些民众对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围观施压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该文的主旨强调() A.公民权利不能凌驾于法律正当程序之上 B.公民应珍惜和正确对待最基本政治权利 C.要充分发挥新闻监督这一有效手段作用 D.应适当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 解析:选A材料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A项符合题意;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B 项与材料无关;C项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这一说法错误。 2.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制定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然而,十余年来非法捕猎珍稀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启示我们() A.人类应尊重和保护自然,不得伤害自然界的任何动物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 C.依法治国就是国家制定法律,每个公民遵守法律 D.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 解析:选D A项说法错误;一般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B项错误;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C项错误,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区广泛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①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②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 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④司法体制和维护权益机制不断完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是“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①②③符合活动的意义;司法体制和维护权益机制不是依靠该活动解决的,④与题意不符。 4.焦作“网上法院”作为全省首家“网上法院”正式上线运行,来自全省法院的法官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共同见证了焦作“网上法院”的网上开庭、智能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教材分析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要求,在前后两个框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以及它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明荣知耻”的中学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学难点: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科学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重点学习另外一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分组学习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2、“抗震救灾”英雄人物表彰大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充分了解学情,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精讲点拨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七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过去七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问题:这样的活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你认为举行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课堂探究: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你还能举出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吗? 探究提示: ①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业做出巨大贡献。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高一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统编版)9.1 科学立法(导学案)

9.1 《科学立法》导学案 【预习案】 一、科学立法 (一)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 ),不断提高法律的()。 (二)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1.():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3.():制定行政法规 4.():制定部门规章 5.():制定地方性法规 6.():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坚持科学立法的标准 1.科学立法体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 具体要求: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 )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2.科学立法符合()。 具体要求:要立(),立(),完善(),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3.立法必须遭循(),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 具体要求:要明确划分(),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 (四)怎么样坚持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要做到()。 在我国,()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科学立法要()。 要健全(),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科学立法要()。 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 ()。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讲授案】 总议题: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议题一:科学立法巩固法治根基 议题二: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 议题三:公正司法守卫公平正义 议题四:全民守法倡导社会新风 议题一:科学立法巩固法治根基 基础过关:科学立法知多少? 结合预习,快速浏览教材,自行梳理: Ⅰ科学立法的内涵? Ⅱ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有哪些? (提示:本问题比较简单,请同学们提前在教材上圈画知识点。) 材料: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这一变化被形象地称为依法治国“升级”到了2.0版。 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表示,在“依法治国1.0”时代,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现在,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的立法工作进入精细化阶段,从“增量”转向“提质”。 材料: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

9.4 全民守法-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三导学案

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9.4 全民守法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因、要求。 2、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3、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因、要求。 教学难点: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导入 【课前预习】 1、全民守法的内涵是什么? 2、全民守法的原因是什么? 3、全民守法的要求有哪些? 4、如何推进全员守法(措施)? 【合作探究】

到超市购物微信扫码结算后发现活动商品仍然是原价,没有优惠2元,协商无果后,张先生诉至北京通州法院,要求商家赔偿500元。2019年9月3日,通州法院通报审结此案,法院认为商家构成价格欺诈,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据介绍,2018年12月12日,张先生到超市购物,发现店内啤酒有优惠促销活动:买立减2元。但张先生付完款还未走出超市大门时,通过小票上啤酒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享受优惠价。 试对本案各方行为作出评价。 【当堂检测】 1.面对某市政府启动的“植树增绿行动”,市民潘某决定“收声做事”,一是实地调研了解种树决策的合理性及其缺陷,二是给政府有关部门打电话询问情况并表达态度。潘某的“做事”启示我们( ) A.要充分利用舆论监督这一最有效的监督方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C.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 D.要参与民主管理,不因人微言轻而放弃监督权 2.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人越来越方便快捷地参与政治生活。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 ) A.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 B.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 C.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D.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所谓“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晒客族”的一个口号是“没有不能晒的,只有不想晒的”。这种观点( ) A.是正确的,因为网络是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 B.是正确的,因为公民不是网络世界的权利主体 C.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D.是错误的,因为公民的自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 4. 中国网民规模世界第一,用户账号数量巨大,账号乱象日益突出。有的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有的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有的冒用他人身份侵害个人合法权益……这些乱象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已成为社会公害。针对这一现象,作为网民应该( ) A.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网络秩序 B.行使公民权利,充分表达意愿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讲稿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导课 探究: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 2.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活动? 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文化现象 多媒体展示: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时间上:无处不在 (图片展示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楔形文字、龙图腾、摩岩石刻中国印、奥运标志)(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图片展示音乐、舞蹈、小品、影视) (3)空间上:无处不有(图片展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 一、感受文化现象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2.空间:文化不处不有 3.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4.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 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知识点巩固练习: 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 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D) 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 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境 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 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第二部分:知识点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多媒体展示:文化是什么 钱钟书语录: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时候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引导思考:从身边的活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购买蔬菜 水果(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某国议员竞选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2)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要求】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学习目标】 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学习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学习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自主探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 2. 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主要资料来源是:①整理古书记载的农业知识;②采集民间歌谣谚语; ③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④自己在实践中的证明和丰富前人的经验。 3. 简述《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历史意义:《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 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祖冲之利用刘徽的方法,才取得圆周率计算成果。

高一政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一政治导学案 1.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使用说明】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2-15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自主学习并熟记基础知识,总结规律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规范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和当堂检测,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 3.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学习目标】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2、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3、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难点】如何理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主学习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根本分歧是什么?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理解各种形态的常见观点及各种观点的正确性与弊端: 3、哲学发展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和()的对立。 你的疑惑:(记下你不明白的问题,提出你的思考,以备讨论、点评、点播时解决) 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总结并形成文字答案,为展示交流做准备) 1、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区分以下观点属于哪类哲学观点:(1)、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2)、天地之变,阴阳之化————————()(3)、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4)、气者、理之依也——————--————()

(5)、存在就是被感知————————————() (6)、物是观念的集合————————————()(7)、理生万物——————————————()(8)、心外无物————————————————() (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教科书P12 你同意上述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4、教科书P13上 (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5、教科书P13下 (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三、总结巩固深化提高 1、理解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 2、仍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 3、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四、自主检测体验成功 选择题(必做题) 1. (2020年山东烟台模拟)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上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埃及金字塔上的这段铭文从哲学上看是属于………………()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必修三 2.1感受文化影响 教案

《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第一框。第一课是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文化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课则是从“个人”角度看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意义。本框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共设三目。第一目:文化影响面面观。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第二目: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之一,即潜移默化。人们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应该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三目:深远持久的影响。从文化习俗和“三观”的形成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影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深远持久。并引导学生体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的交往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讲授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docx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学习目标】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利用课前15 分钟,通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好勾画,初步掌握课本重点)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其主要的表 现形式:①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 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传统文化在其延续中体现了了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是历史中形成的,对今天生活具有影响的文化。 3、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加以分析、区别对待。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陆与台湾同祖、同根、同源)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 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二、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纯粹“自 然"的东西称为文化。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 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2.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载体,需要通过 呈现出来。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四、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相互、相互 经济是,决定 (1)相互影响 文化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即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 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相互 政治文化 (1)相互影响 文化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即同经济。 (2)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四 .文化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来自于。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 2.文化影响。 三、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必修3导学案:9.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2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记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2)能够明确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地位,及具体要求。 (3)能够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实例,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通过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方面的成就,明确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3)通过参加当地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敢于同不文明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2)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本节的重点内容:(1)怎样建设精神文明;(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2.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层次性。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究。学生在学习时要提高自主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能熟练提取并归纳教材中的知识点。 一、培育“四有”公民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①。 2.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②、③、④、 ⑤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⑥素质和⑦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⑧的教育。教育是⑨和⑩ 的基石。要坚持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