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认知过程

人认知过程
人认知过程

人怎样认识世界,这是古老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们感知事物时需要以注意为前提,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统,继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在认识事物时会联系和抽象这些事物的内外部规律。这种认识要靠思维过程来进行,所以人类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独特的语言功能,通过它来进行思想交流,思维亦借助语言来进行。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也就是说,感觉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获取某一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过程,如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滑与粗糙、气味、声音等。然而,通过感觉并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意义,甚至不知道反映的事物是什么。而知觉则不同,往往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还结合以往经验,将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因此,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没有感觉不仅不可能产生知觉,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然而,知觉不是许多感觉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更完整。比如说,医科学生尚未学会读X光片时,只能“感觉”到团团阴影;学会读片之后,才“知觉”到判别某种病变。

当你开车到达路口遇见红灯亮时,自然会立即刹车,这期间所经过的时间也许不到1秒钟,然而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你完成了一次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首先是你的视觉器官(眼睛)接受到红光的刺激(红灯),也就是视觉感受器收到了信息;然后这些信息经由视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并经大脑的认知活动(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分析传来的信息的含义)判定为代表停车的红灯;最后大脑下达命令,立即采取刹车行动。在这三个阶段中,眼睛看到红灯与脚踩刹车是行为,而神经的传入传出以及大脑的认知判断,就是感觉和知觉过程或称为心理历程。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内容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的(从主体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皮亚杰 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可靠性等问题,这是西方哲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是所有哲学家都要涉及到的。到了近代,认识论则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根据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英国形成了经验论学派,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后天经验。但不同的哲学家之间又存在着分歧,洛克和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休谟则是怀疑主义经验论。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唯理论,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知识的源泉,才能够提供可靠的真理,而理性认识并不依赖于经验。有笛卡儿的二元论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唯理论和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 传统的认识论停留在哲学层面上,对于认识的发生问题的探讨很笼统,没有经过试验验证,是一种粗糙的认识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修正了传统认识论的这一缺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探讨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并研究了认识发生的成因。无疑,这是认识论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了成熟的认识,是从幼儿阶段逐渐建构起来的。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上,认识建构的方式、人的认识能力都是不同的。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水平(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时的幼儿没有任何自我意识,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或者说,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这个时期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感知活动之中的。这种感知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把一切事物都与之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我们观察的结论,作为幼儿本身则没有意识到这种自身中心化。这种活动的特点是:还没有把不同的活动协调起来,每个活动都形成一个孤立的整体,不同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 到了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左右,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主体的活动被联系起来,被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意识到自己是空间中诸种客体中的一个。虽然这还只是在实物水平上进行的,这表明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来的自身身体的中心化,并且具有了主动性。主体活动的协调,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分化的根源。 前运演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左右)。这个阶段发展的结果,是儿童能够运动概念符号来进行思维和描述世界。儿童对于主体内部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初步不完全的逻辑结构;对于外部客体的协调则导致了因果观念的出现,表现为儿童总是问“为什么”。儿童的思维是定向的,不具有可逆性,不能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也没有守恒的概念。比如,如果不是同时看见的三对棍子,而是在一个场合看见A小于B,另一个场合看见B小于C,他不能由此推论出A小于C,只有把它们同时摆在一起他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他的思维还具有直观的特点。 具体运演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逻辑运演,虽然是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与上一阶段相比,一个重大的进展是可逆性的出现和守恒概念的建立。他处理问题时可以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能够把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能够进行预见和回顾。表现为他不是在犯了错误以后再进行纠正,而是能够对错误预先进行纠

认知过程与教学过程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人们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献丑、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软的毛衣等。这时候我们所认识到的已经不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特性,而是事物的联系与关系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比如物体的颜色、形状、声音等)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触觉)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其中视听提供的外部信息占人们所获信息的80~90%。因此,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视听感觉,对色彩的应用,视觉效果的处理,乐音的安排,以求活动效果达到更为满意。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是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不同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知觉以感觉为前提,但它不是感觉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在综合了多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映象)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和一般认识过程的异同是什么? 1、教学过程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六:认知他人的能力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六:认知他人的能力 【相关励志文章链接】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一:关于情商的来历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二:EQ对人生和事业的作用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三、自我认知能力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四:自我情绪控制调节能力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五:自我激励能力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六:认知他人的能力 ★励志成就精彩自我之七、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认知他人的能力 1 、认知他人的范围 1 )对人感情的认知 感情包括情感和情绪。故一是对人表情的认知,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语调表情。这是直接获得交往信息的方法,虽然人具有双重性格,一般情况下,匮

1 S 人 心理活 动总是 通过他 的外部 行为表 现出 来, 内心和 外表是 统一 的。如 一个人 眉 飞色舞、喜笑颜开,一定是心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定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可以说,喜怒哀乐是人内心世界的晴雨表。 2 )对人情绪的认知

对人的情绪认知包括对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理行为的认知。通常主要是对人心境进行认知。如日常交往中,出色的领导要关心同事与部下,亲密的伙伴要互相关心,慈爱的家长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人的心境是一种比较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当人的心境处于一种不顺心、不愉快,或者沮丧、悲伤、疑惑等状态时,尤其需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温暖人心的话犹如雪中送炭。 人的双重性格并非无法认识,如强装笑脸、故作愁容、笑里藏刀、虚情假意等可隐藏一时,难以掩盖永久、滴水不漏,往往在激情状态下,即狂喜、暴怒、强悲、极愤、急躁等短促爆发式情感支配下表露出来。 相关积极处世积极沟通文章 3 )对人能力的认知 能力指人适应社会的本领或本事。人的能力有多种内容,如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所谓能者,指不仅自己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 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 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 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 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 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 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岀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 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岀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 中找岀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 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 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 (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 (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 数码表示岀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 . 认知能力 3 . 1 物体的存在 3 . 1 . 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 .1 .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 (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 3 . 1 . 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 (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 3 . 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 . 2 . 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 . 2 . 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 . 2 . 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2.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所被我们吸收。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一、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而认知发展则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理解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表现为阶段性特点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其次,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地、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理解认知发展过程。

心理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二节认知学习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将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探讨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并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可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学习过程涉及:刺激-> 感觉记忆-> 注意-> 知觉->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学习过程 一、早期加工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四、元认知 早期加工 一)感觉记忆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感觉记忆的性质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大约0.25-2s,大部分迅速消退。如果延迟回忆,成绩迅速下降。★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选择性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转移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心) 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分散。 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避免分散注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加深理解、了解任务、自我提醒、和命令、智力与外部活动结合】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吸引注意的策略 (三)知觉学习者对从感觉记忆中获得刺激信息附加意义的加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知觉的特征: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 一、选择性/对象性 二、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五、适应性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斯特拉顿的研究 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在感觉记忆中很快就消失了。 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是我们当前能意识到的记忆,包含正在思考和操作的信息(20s-1min),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组块(chunk)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得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心理学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四)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2.激发学习动机;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五)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 认知过程(练习)

壹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一感觉 (一)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觉、觉和皮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和觉(机体觉又叫的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的大小称为感受。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关系。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而使的现象。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步提

高的过程。痛觉适应最不明显。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对比和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后像 后像是指刺激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有和。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 4.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的现象。 二、知觉 (一)知觉概述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意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的反应,知觉是事物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上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感觉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可以把知觉分为知觉、知觉和知觉。 (二)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性 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而其他事物则成为

什么是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包括哪些

什么是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包括哪些 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 一,观察力——发现世界 观察力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观察,既要做到系统全面,又要做到细致人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脉络,作为你行动的先导。 然而,有些青少年朋友不屑于观察事物的细节问题,总是片面地认为这些东西没什么用处,因此就忽略了。其实它是与成功密切相关的,只要你把这些细微的部分搜集起来,然后按照一定的系统整理,你就会发现它是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或你目前正在寻觅的信息,所以,这种细节,我们也要处处留心。 当信息积存多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的信息之间是可以互相依赖的。 用眼睛看世界,用心发现世界,同样的世界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酬劳。那么,该如何培养观察力呢?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培养观察力的方法。 (1)目的明确 无目的地观察是不会有收获的,常常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例如参观展览会,有的人

参观展览会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参观后有很多收获。有的人漫无目的,走了一圈儿后,什么也没得到。一般讲,观察的目的越具体、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2)方法得当 盲人摸象,各执一词。生活中,我们又何曾没充当过“盲人”的角色呢?片面的观察,常使我们以偏概全。因此掌握好的观察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方法常常事半功倍。比较好的观察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有序性。观察事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般观察有从上到下,从左(右)到右(左),从前到后,从远(近)到近(远)以及整体——部分——整体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观察有条有理,不会疏漏。 ②抓重点。根据观察的目的,观察应抓住主要的、关键的特征,进行仔细、反复的观察。对其他特征,一般地观察,这样的观察既省时又省力。 ③进行对比。这种观察方法是指对观察对象进行比较,达到认识事物的普遍特征与个别特征的目的。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对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差别。也可对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该事物的主要特征。 ④全面性。观察时要观察对象的各种特征,对各种特征逐一地进行观察。观察的事物还要注意要有一定的数量。只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简单说: 天圆地方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大地不是平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 人造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球体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 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 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 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 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 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 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

什么是认知能力

什么是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包括哪些 2010-09-25 13:20: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 一,观察力——发现世界 观察力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观察,既要做到系统全面,又要做到细致人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脉络,作为你行动的先导。 然而,有些青少年朋友不屑于观察事物的细节问题,总是片面地认为这些东西没什么用处,因此就忽略了。其实它是与成功密切相关的,只要你把这些细微的部分搜集起来,然后按照一定的系统整理,你就会发现它是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或你目前正在寻觅的信息,所以,这种细节,我们也要处处留心。 当信息积存多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的信息之间是可以互相依赖的。 用眼睛看世界,用心发现世界,同样的世界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酬劳。那么,该如何培养观察力呢?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培养观察力的方法。 (1)目的明确

无目的地观察是不会有收获的,常常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例如参观展览会,有的人参观展览会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参观后有很多收获。有的人漫无目的,走了一圈儿后,什么也没得到。一般讲,观察的目的越具体、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2)方法得当 盲人摸象,各执一词。生活中,我们又何曾没充当过“盲人”的角色呢?片面的观察,常使我们以偏概全。因此掌握好的观察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方法常常事半功倍。比较好的观察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有序性。观察事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般观察有从上到下,从左(右)到右(左),从前到后,从远(近)到近(远)以及整体——部分——整体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观察有条有理,不会疏漏。 ②抓重点。根据观察的目的,观察应抓住主要的、关键的特征,进行仔细、反复的观察。对其他特征,一般地观察,这样的观察既省时又省力。 ③进行对比。这种观察方法是指对观察对象进行比较,达到认识事物的普遍特征与个别特征的目的。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对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差别。也可对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该事物的主要特征。

管理者如何提升认知他人的能力

管理者如何提升认知他人的能力 一、认知他人的范围 读懂一个人非常不容易,读懂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就更加困难了。尤其是中国人,总是推测对方在想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管理上,就会出现一种状况:比如一个员工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该员工的第一个想法是“肯定没好事”,然后会猜测领导会问什么问题,并且在猜测领导想听什么的基础上想好回答的对策。 因此,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要学会从感情、情绪、能力、倾向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着手。 1.感情 对他人感情的认知大多是通过表情实现的,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比如,一个人笑代表他开心,垂头丧气代表他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但是中国人的表情有时候并不能准确代表心中的真实感情,比如笑可以分为微笑、大笑、笑里藏刀、皮笑肉不笑等多种,这就需要在生活中积累经验。 2.情绪 情绪的认知包括对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理行为的认知。心境和激情比较容易理解,而应激则是指人们遇到外界刺激时生理系统的反应,这种反应有时也体现在情绪中。人类的情绪有很多种表现方式,管理者要通过反应看到员工背后的真正情绪。 3.能力 人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但是人的能力却有区别,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管理者需要对每个人的能力状态都有基本的判定。 4.倾向 对他人倾向的认知主要是指对价值取向的认知,这与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紧密相关。行为倾向可能是高尚的,也可能是大众化的,可能是理想的,也可能是现实的,领导者要把握员工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员工的心态。 5.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指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每一种性格都有正负两个方面,既有长处也有短处,领导者需要做的是帮助员工发挥性格的长处,避免性格的短处,这样才能有效疏导员工。 二、认知他人的方法 1.传统方法 通常中国人认知他人的方法包括:远使之而观其忠,近用之而观其敬,繁使之而观其能,猝问之而观其智,急期之而观其信。 远使之而观其忠 意思是派员工到较远距离的外围去工作,让员工自以为脱离了领导的监督范围,然后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判断他的价值取向和忠诚度。 近用之而观其敬 意思是和一个人一起工作,观察他的态度,对人是否礼貌以及恭敬程度。 繁使之而观其能 意思是加大一个人的工作量,看他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 猝问之而观其智 意思就是突然发问,考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 急期之而观其信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3个月) ○视线转移 在原视听训练的基础上,继续在小儿 觉醒时多看周围的人和物,并用两个人(或物)训练,让小儿的视线从一个人(或物)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物)上, 或者在他注视一个物体或人脸时,让其迅速移开,办 法是用声音或动作吸引宝宝视线转移。例如,母亲在床右侧同宝宝讲话,父亲突然出现在床左侧并且鼓掌, 宝宝会马上将视线转移去看父亲。也可用滚动的球从 桌子一侧滚到另一侧抱着孩子观看,这时宝宝可以追视达180°。宝宝最喜欢观看快跑的汽车、会飞的鸟儿、 会跑的猫。经常让宝宝到户外观察活动的物体,能扩 大其认知能力。 ○亲近母亲 母亲走来时,宝宝显出快乐和急于亲 近的表情,有时还会呼叫,手舞足蹈。只有经常和宝 宝逗乐的父亲才能引起宝宝这种亲切的激情。亲近母亲是宝宝到3个月时出现的情感,到6~7个月时就越 来越明显,以致拒绝生人到“怯生”的程度。 ○该动哪一个肢体 用松紧带在床栏上吊响铃,另一头拴在宝宝的任意一个手腕上。父母先动松紧带使 响铃发出声音,开始宝宝会全身使劲摇动松紧带使铃 作响,以后他学会只动一个手腕就将铃摇响。过1~2天,松紧带可拴在宝宝任意一只脚踝上,宝宝经过多 次尝试也能让一个脚踝动就能使铃发出声响,可见宝 宝已能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但要注意,当父母离开宝宝床铺时,一定要解开拴住的松紧带,以免宝宝在活 动时将绳子缠住肢体而防碍血液循环。 ○触摸 继续训练触摸,除以前的方法外,可抱小儿至坐位,面前放上玩具(宝宝手一伸即可触到),让小 孩可以自己伸手触、碰玩具。玩具有木线轴、小硬纸 盒、塑料环、毛红球等,采用不同质地的玩具来扩大宝宝手触摸的感觉。 认知能力训练(4个月) ○寻找目标 母亲抱宝宝站在台灯前,用手拧开灯说:“灯。”初时宝宝盯住妈妈的脸,不去注意台灯。 多次开关之后,宝宝发现一亮一灭,目光向台灯转移, 同时又听到“灯”的声音,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再听到大人说“灯”时,宝宝眼睛看着灯,就找到了目 标。认识了第一种物品,以后宝宝可以逐渐认识家中 的花、门、窗、猫、汽车等物,以后渐渐学会用手去指,认识自己的玩具,听到声音会用手去拿。 ○头转向声源 母亲抱宝宝去玩,父亲推门进来, 宝宝会转头向门方向观看。父亲站在宝宝一侧,摇动带响的玩具,宝宝会转头找到声源。 ○感知 继续让小儿多看、多听、多摸、多嗅、多 尝。如玩具物品应当轻软、有声、有色,让他能摸的都摸一摸,能摇动的都摇一摇;能发声的都听一听, 如钟表声、动物叫声、风声、流水声等;结合生活起 居自然地让他听音乐;让他闻闻醋,尝尝酸,锻炼他完整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喜欢照镜 同镜中人笑、说话,用手抚摩,并伸 头到镜子背后寻找镜中人。 认知能力训练(5个月) ○寻找失落玩具 将带响的玩具从孩子眼前落地, 发出声音,看看他是否用眼睛追随,伸头转身寻找。如果能随声追寻,可继续用不发声的绒毛玩具落地, 看看能否追寻,如果追寻就将玩具捡来给他,以示鼓 励。 ○认识物名,从看到指 自从上个月学会认灯、花、 鸡、猫等物名后,鼓励宝宝在听到物名后不但用眼睛 看,而且要用手去指。指认物名是第5个月的训练重点。开始时扶着宝宝的手去指,去触摸,以促进手- 眼-脑的协调发展。语言能力的发育过程是先听懂后才 会说的。指认物名是练习听声音与物品的联系,记住学过的东西。要经过逐件物品反复温习才能记牢。 ○找铃铛 大人轻轻摇着小铃铛,先引起宝宝的注 意,然后走到孩子视线以外的地方,在身体一侧摇响铃铛,同时问他“铃在哪儿呢”,逗他去寻找。当孩子 头转向响声,大人再把铃摇响,给他听和看,让他高 兴。然后当着他把铃铛塞入被窝内,露出部分铃铛,再问“铃在哪儿呢”,大人用眼示意,如果宝宝找到, 就抱起宝宝亲亲,以示表扬。 认知能力训练(6个月) ○认生 对陌生人开始躲避,将脸扑向母亲怀中, 害怕或者哭闹。怕医生、护士和保育人员,也怕新来 的保姆。但是能记得不在一起的熟人,如爷爷、奶奶及有来往的亲朋。所以母亲如在6个月后要上班就应 及早安排,早请保姆来或早些接触亲属,慢慢与宝宝 接触,待熟悉之后才能在母亲上班后照料婴儿。婴儿也害怕去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事物要由父母陪同, 逐渐熟悉新的环境和新的事物。有些婴儿害怕大的形 象玩具,母亲陪他一起玩,熟悉之后才渐渐消除恐惧。 ○以哭表示反抗 4个月之前婴儿从不能觉察消失 了什么,5个月后,能听到或追随失落之物转头寻找, 6个月才能真正觉察别人拿走自己正在玩的东西,而且反抗强烈,这是认知上的飞跃 认知能力训练(7个月) ○认识第一个身体部位 大人与婴儿对坐,先指住自己的鼻子说“鼻子”,然后把住婴儿的小手指他的鼻子说“鼻子”。每天重复1~2次,然后抱宝宝对着镜子,把住他的小手指他的鼻子,又指自己的鼻子,重复说“鼻子”。经过7~10天的训练,当大人再说“鼻子”时,宝宝会用小手指自己的鼻子,这时大人应亲亲他表示赞许。 ○寻找小物 将药丸子的蜡壳,或漂亮颜色的糖 豆,投入透明的瓶内,盖上,宝宝会拿着瓶子摇,看 着蜡壳或糖豆;如果将此瓶放入大纸盒内,宝宝会将瓶取出,继续观看蜡壳或糖豆,寻找蜡壳或豆是否仍在瓶内。在寻找小物的游戏中,物质永久性的概念就在无意识探索之中建立进来。 认知能力训练(8个月) ○继续认身体部位 让小孩看着娃娃或他人,家长 可用游戏的方法教认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让小孩 用手指着娃娃的眼睛,大人说:“这是眼睛,宝宝的眼 睛呢?”帮他指自己的眼睛,逐渐小儿会独立指眼睛。 ○感知继续给小儿抚摸、亲吻,如配合儿歌或音 乐的拍子,握着小儿的手,教他拍手,按音乐节奏模 仿小鸟飞,蹦砕身体;还可以让他闻闻香皂、牙膏, 尝尝糖和盐,培养嗅觉感知能力。 ○寻找盖着的玩具 用手绢盖住宝宝正在玩的积 木,看他能否揭开手绢将积木取出。也可用塑料杯、 盒子或一张纸趁他玩得高兴时将玩具盖住,看他能否 将玩具找出。如果不会或者要哭,就将玩具露一点出 来,让他自己取出。 认知能力训练(9个月) ○识图认物 给小儿看各种物品及识图片卡、识字 卡,卡片最好是单一的图,图像要清晰,色彩要鲜艳, 主要教小儿指认动物、人物、物品等。第一次可用一 个水果名配上同样一张水果图,使孩子理解图是代表 物。认识几张图之后,可用一张图配上一个识字卡, 使孩子进一步理解字可以代表图和物。由于汉字是一 幅幅图像,所以多数孩子能先认汉字,后认数字。初 教时每次只认一图或一物,继续复习3~4天,待孩子 在会说图名时能从几张图中找出相应的图,记住了再 开始教第二幅。学习的速度因人而异,不要和别的同 龄孩子攀比。认汉字先从孩子最喜欢的图入手,不必 考虑笔画多少。认字与写字不同,认字是图形印象, 只要孩子高兴,笔画再多也能认。 ○接近生人 母亲抱起宝宝,让他接近生人。过一 会儿,生人可给宝宝一个小玩具,同他玩一会儿让宝 宝渐渐放松,同他笑笑,当宝宝报以微笑时才向他伸 手。生人接抱时母亲仍在近旁,使宝宝有安全感。宝 宝可以随时再向母亲伸手,这才放心接近生人。那怕 一次生人只接抱1秒钟,有过几次这种体验,孩子就 敢于接近生人和接近新事物了。 认知能力训练(10个月) ○用食指表示1岁 当大人问宝宝“你几岁了”时, 母亲教他竖起食指表示自己1岁。几次之后,宝宝会 竖起食指表示1,如“你要几块饼干”,他会竖起食指, 表示要1块。母亲只给他一块,让他巩固对“1”的认 识。 ○模仿动作 和小儿一起玩,训练小儿有意识模仿 一些动作,如自己拿着碗喝水,拿勺在水中搅一搅等, 每次可教一个动作,反复教至学会。 ○识图、识物、识字 继续认识图片卡及各种物品。 待宝宝认识4~5张图片后,让他从一大堆图片中找出 他熟悉的那几张。一旦找出来,你就要大加赞赏和鼓 励。在图卡中加入1~2张字卡,宝宝也能找出。指认 身体部位3~5处,通过镜子做游戏,与大人面对面地 学习,宝宝可以认识脸上器官、手、脚、肚子等部位。 认知能力训练(11个月) ○大和小 将宝宝喜欢的大的和小的饼干各一块 放在桌上,告诉孩子,“这是大的”,“这是小档”。用 口令让他拿的大的和小的,拿对了就让他吃,拿错了 就不让他吃,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分辨大和小,再用玩 具和日常用品让孩子复习,以巩固大和小的概念。玩 大小积木是更好的游戏,如玩“大的在下,小的在 上”“小的在前,大的在后”等。 ○会指图中特点部分 将宝宝带至动物园或用动 物画书,说出各种动物的特点,如小白兔的长耳朵, 大象的长鼻子,娃娃的大眼睛等。父母除了告知图中 的物名外,还要让孩子注意事物的特点。复习几次后, 可以问“兔子有什么?”孩子会指耳朵作答。内容每次不 宜过多,从一个开始练习,时间1~2分钟,不宜太长, 必须是宝宝感兴趣的东西,不能强迫指认。 认知能力训练(12个月) ○学认红颜色 先认红色,如皮球,告诉他这是红的,下次再问“红 色”,他毫不犹豫地指住皮球。再告诉他西红柿也是红 的,孩子会睁大眼睛表示怀疑,这时可再取2~3个红 色玩具放在一起,肯定地说“红色”。颜色是较抽象的 概念,要给时间让孩子慢慢理解,学会第一种颜色常 需3~4个月。颜色要慢慢认,千万别着急,千万勿同 时介绍两种颜色,否则更易混淆。 认知能力训练(13个月) 大人示范将圆形、方形、三角形板放入相应的洞 穴内,孩子开始模仿。先让孩子拿一个圆形板,宝宝 开始可能放不准,往这里放一下,往哪里放一下,最 后总算放进去了,高兴极啦,你鼓励他,他也十分高 兴地连拍手带笑,兴趣促使他继续放方形、三角形, 最后总会放进去。如果买不到形板,可用硬纸盒(如点 心盒)自己制做。 ○认红色 大人有计划地和宝宝开展认色游戏,先 认红色(或黄色)。可以把日常接触的常用的物品分类, 创造认颜色的环境,比如,红帽子、红毛衣、红袜子、 红汽车、红气球、红旗等,把这些相同色物品放在一 起,问宝宝“哪个是红的”,待宝宝认识后,可以让宝宝 从不同色物品中挑出红的,重复多次后,才能记住, 不要急于变换不同的色。 ○分清大小和多少 先选两个大小差异明显的西 红柿或其他实物放在一起,告诉宝宝哪个大,哪个小, 并要让他摸一摸,比一比,然后,让他把大的拿给妈 妈,看他会不会。你还可以念个儿歌,以增强记忆, 发展思维能力,如:排排坐,分苹果,大的给奶奶,小 的留给我。把实物(如水果)分成多少差异较大的两堆, 让宝宝认哪堆多,哪堆少,同时用手指数一数多多少。 ○指认图 经常给宝宝看幼儿图书,如《婴儿画 册》、《幼儿画报》、《儿童童话》、《小木偶奇遇记》、《三 毛流浪记》、《格林童话》等,并读给宝宝听,使他能 正确认识和听懂各种名称,大人提问时能用手指出。 认知能力训练(14个月) ○指认红色 将不同颜色的塑料玩具摆在桌上,让 孩子从中找出哪一个是红色的。如果不会,家长可以 示范,多次练习,让孩子学会挑出红色的。如果连续 几次都确实能挑出红色,就可以再教第二种。有些孩 子特别喜欢认黑色,因为对比度大,颜色明确。另一 些孩子则喜欢先学黄色。选择第二种颜色可因人而异。 ○认识自己的东西 孩子的用品要放在固定位置, 让孩子找自己的毛巾、水杯、帽子等,也可进一步让孩 子指认妈妈的一二种物品。 ○认识物品 与小儿一起看图片,让他熟练说出各 种物体的名称的同时,告诉他每种物品的简单用途及 关系等,并经常带小儿出去玩,让他认识外界的更多 的东西。 ○认识圆形 在孩子学放形板同时,让孩子找出哪 一个是圆的。孩子最先会认圆形,但很快就能确认方 形和三角形。 认知能力训练(15个月) ○模仿游戏 继续和小儿玩各种模仿游戏。如擦桌 子时给他一块小布模仿。能和大人边干边玩,家长边 干边讲。并提供条件让孩子做生活模仿游戏,如给布 娃娃喂饭,替娃娃盖被子等,从而培养小儿的社会适 应能力。 ○说出动物名称 搜集动物图片若干张,一张一张 地教给孩子认识,注意把动物外形的主要特征教给孩 子认识。开始训练先教给他认识一种,然后再教他认 识第二种,第三种,看看他对哪一种最感兴趣,边认 边模仿它的动作和叫声,使学习非常有趣。 ○看书,翻书 多给小儿看图画书,用小儿能理解 的语言,讲一些简单的事物关系。孩子懂得什么是好, 什么是不好,记住故事情节。同孩子一起看书时边看 边问,你会发现孩子有心领神会的能力,能用声音和 表情回答。看书时让小孩自己翻书。 认知能力训练(16个月) ○模仿操作 每日有一定的时间与小儿一起动手 玩玩具,如搭积木,插板等,给小儿做些示范,让小 儿模仿。还可以不同大小、形状的瓶子配瓶盖,将每 套玩具放回相应的盒子内。 ○翻书找画 购买一套适合婴幼儿的读物。每次翻 开婴幼儿读物中的一页,把书中的主要事和物讲给孩 子听,然后把书合起来,再让孩子找到那一页。开始 要帮助他回忆要找的东西,并教他从前往后逐页查书 的习惯,再训练他独立查找。 ○画画 继续让小儿学画,教小儿正确的握笔姿 势,并让小儿模仿画出清楚的笔道。 ○配对 将两个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再将完全相 同的小图卡在一起,让孩子学习配对。在熟练的基础 上,将两个相同的汉字卡混入图卡中,让孩子学习认 字和配对;也可写阿拉伯数字1和0,然后混放在图卡 中,让孩子通过配对认识1和0;配对的卡片中可画 上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让孩子作图形配对,以复习 已学过的图形;用相同颜色配对以复习颜色。 《东方圣童》的学员,通过玩积木屋,于1.5岁就 认识了圆、椭圆、长方、正方、五角等形状,并能对 号捅进积木屋,还能辩认相应颜色。 认知能力训练(17个月) ○插入与拔出 多和小同伴儿玩插拔游戏,如在盛 有沙子的盒子里,让孩子将4支红、黄彩笔一支一支 依次序插入沙中,笔与笔之间有一定距离(间隔2~3 厘米),先练习横排插入,然后拔出。 ○教认颜色 继续教小儿认识颜色,搜集红、黄2 种颜色的多种物品,如用红色的丝带捆红色的书、红 上衣、红鞋;再拿出红扣子、红盒子、红粉笔等物品, 一一让孩子识记,使孩子能从各种物品中认识红色和 黄色的共同特性,并温习黑色。 ○感知学习 握住小孩的手触摸热粥碗,然后问 他:“烫吗?”多次练习后能形成条件反射,再遇到热 粥、热水时他知道烫而缩手,还能说出“烫”这个词。 再让孩子尝冰棍说“真凉”,用对比强化感觉。猜用布 盖着的东西,如碗、勺子及玩具,让孩子通过手的触 觉去认出东西。 ○排位置 用大纸画一个脸,再用小的片块画上脸 部器官(眉,眼,鼻,口,耳),让孩子摆在正确的位置 上。然后再帮助孩子将画好的身躯、四肢、手足、衣 服等摆正。 认知能力训练(18个月) ○认识1和2 孩子开始学习用两个手指表示2, 竖起拇指和食指表示要两块饼干及两块糠果。会摆两 块积木表示2。可趁势让孩子认数1和2。口念手点 数1~5。 ○认识图形 和小儿一起看图片,边指画面边说: “这是一个方盒子,那是一个圆皮球。”反复教认后,找 实物辨认,如圆气球、方面包。 ○认识颜色 小儿能准确地认识红色后,逐渐把 黑、白、黄、绿等比较鲜明分辨的颜色反复练习。重 点要分清近似的颜色,如区分黄色和白色。 ○绘画 边教画边复习图形,把着孩子的手教他画 直线、竖线。 ○认识自然现象 继续注意培养小儿的观察力和 记忆力,并启发小儿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如观察早 上天很亮,有太阳出来。晚上天很黑,有星星和月 亮。有时没有太阳,是阴天,或者下雨和下雪,有时 刮大风。在下大雨时会出现闪电和雷声。通过家长讲 述,使孩子认识大自然的各种现象。 认知能力训练(19个月) ○认识性别 结合家庭成员教孩子认识性别,如 “妈妈是女的,你也是女的”,逐渐让小孩能回答“ 我 是女孩”。也可以用故事书中图上的人物问“谁是哥 哥?”“谁是姐姐?”以认识性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