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到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CT检查40例,MRI 检查20例,分析所有患者CT以及低场MRI弥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资料,总结其诊断价值。结果:CT以及低场MRI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效果较好,3到6小时内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敏感率达到96.7%,所有患者病灶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直径在2到10cm之间,平均3.3cm。CT平扫呈等密度22例,略低密度18例,加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疤痕以外病灶都没有明显变化;门脉期病灶密度较高17例,等密度23例。平衡期及延迟期密度保持较高13例,等密度27例。MRI平扫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加强动脉期病灶强化比较明显,门脉及平衡期呈较高或等信号,中央疤痕强化延时。结论:在影像学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具体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增强,在门脉期及实质期呈较高或等密度信号。延迟强化的裂隙样中央瘢痕对于肝腺瘤、肝细胞癌以及肝血管瘤的诊断都有应用价值。

关键字:低场MRI;CT;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临床中比较少见,是一种良性占位性病变,增生的肝实质通常并被星形纤维瘢痕间隔呈结节状,偶尔会有出血情况,无肯定恶变[1]。以往在临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采用CT扫描,如今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这项在高场超导MRI上开发的技术已经可以应用到低场永磁型MRI。弥散成像在临床上的重要作用是反映体内微循环的情况,能够在血管阻塞后很短的时间内检查出缺血灶的部位,并可以在质子相对弥散差别的基础上区别出水肿组织和梗塞灶。为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到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CT检查40例,MRI检查2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3到63岁,平均37岁。病程2日到1年不等。所有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呈阴性,肝功能以及甲胎蛋白的检测结果均为正常。所有患者在发病3到6小时内分别经传统MRI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经住院治疗一阶CT或MR复查确诊。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GESigna0.2T磁共振机。常规作SE-T1W I,FSE-T2W I,DW I使用轴位单次激发平面回波(TR=3000ms,TE=150ms,FOV为25cm*25cm,层厚6cm,间隔1.2,两个b值分别为600和900mm/s。MRI检查采用安科Open

Mark2000型0.2Tesla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扫描,选用头部线圈,DWI序列,平扫的主要方式为轴位扫描,采用矢状位和冠状位作为辅助,轴位选用SE序列,参照矢状位和冠状位的T1WI、T2WI成像。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80到100ml(1.5ml/kg),从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的注射流率控制在每秒2到3ml。于动脉期25s、门脉期60s、实质期150s左右进行扫描,平扫包括横断面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 5 714 ms,TE 85 ms,激动次数NEX 4将记录结果与普通SE序列进行对比。在诊断时间以及病灶大小上DWI序列和普通SE序列存在差异,进行分析。在临床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查,分析DWI 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结果

CT以及低场MRI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效果较好,3到6小时内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敏感率达到96.7%,所有患者病灶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直径在2到10cm之间,平均3.3cm。CT平扫呈等密度22例,略低密度18例,加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疤痕以外病灶都没有明显变化;门脉期病灶密度较高17例,等密度23例。平衡期及延迟期密度保持较高13例,等密度27例。MRI平扫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加强动脉期病灶强化比较明显,门脉及平衡期呈较高或等信号,中央疤痕强化延时。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由肝细胞、枯否细胞以及小胆管构成的良性病变,其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肝血管瘤,是肝脏第二大良性肿瘤样病变。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水分子的布朗运动比较敏感,可以评价水分子中质子的移动,能够使缺血小于1小时的细胞水中表现出异常信号,以此来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2]。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MRI),也称为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建立在MR成像要素之一的流动效应基础上的特殊T2图像成像显示法,其原理是利用平面回波成像加自旋回波,在观察水分子的弥散过程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2] 。若图像显示等信号会改变则说明水分子弥散正常;若水分子弥散会受到限制并减弱则说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发生,常无信号的衰减而DWI上就会出现较高的信号。病变组织的结合水为高信号,正常游离为低信号。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低场MRI对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早期诊断敏感率较高,较传统CT 诊断能够更早地确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使患者能够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得到治疗,提高患者的疗效。然而由于低场强会产生一些伪影从而使得诊断的准确性无法最大化,需要结合临床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采用增强扫描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如DWI协助诊断[3]。

综上所述,在影像学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具体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增强,在门脉期及实质期呈较高或等密度信号。延迟强化的裂隙样中央瘢痕对于肝腺瘤、肝细胞癌以及肝血管瘤的诊断都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世杰,叶慧义,杜静波,等.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MRI 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12,12(5):344.

[2] Calson SK,Johnson CD,Bender CE,et al. CT of focal nodularhyperplasia of the liver[J]. AJR,2010,174(3):705.

[3] 罗渝昆,唐杰,李俊来,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17(1):1567.

肝脏疾病CT表现

肝脏疾病(肝肿瘤)的CT诊断 肝肿瘤的正确诊断是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及判断预后的最重要的手段。随着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不断发展。对肝肿瘤的诊断综合起来应包括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进展程度诊断及预后诊断。 定位诊断即首先确定肝内有无肿瘤存在,进而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确定病变部位时,要根据肝脏脉管解剖基础以及分段、叶的概念,来达到确切地定位诊断。同时结合B超、CT等检查,对肿瘤大小进行测定。 定性诊断最主要是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在定性诊断中要充分利用B超、CT、MRI等所显示的肿瘤各个断面的内部结构特征以及CT增强、dynamic CT等所提示的肿瘤内部血流动力学特征,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在此,应充分掌握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对肝肿瘤诊断的作用与限度,合理应用,综合分析。 进展程度诊断在定位,定性诊断确定之后,要进一步对肝内病变全貌及肝外病变情况全面了解,从而,综合判断肿瘤的进展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治疗措施。 预后诊断,肿瘤进展程度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判断预后也极有价值。这方面有待于结合有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一、原发性肝细胞癌 1总述 肝细胞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75%~85%。世界各地发病率不同,亚洲、非洲发病率较高,欧美较低,我国为高发区。任何年龄都可发病,40~49岁发病率最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呈多样性,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症状有消瘦、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约1/3~1/2患者有低烧。黄疸为晚期症状。有的表现为急性腹痛,肿瘤破裂、出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以及高烧等。 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很高,统计约占80%左右。同时,肝硬化患者中有25%~40%合并肝细胞癌。此外,HBsAg阳性者、特发性血色病、a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以及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等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高。 肝细胞癌的分型,1901年Eggel将之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一直延用至今。 结节型:肿瘤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晰,可有纤维性假被膜,一般早期无或极少向被膜外浸润及形成门静脉内瘤栓。此型约占肝癌的50%以上至2/3。分为①单结节型: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晰。尤其合并肝硬化者有明显的纤维性假被膜形成,称为包被型肝癌。此外,在癌结节的周围可有子结节,并可相互融合而继续增殖。此时其被膜的一部分于癌结节内残留呈纤维性间隔,其内有时也包含门静脉支。②多结节型:为多中心发生或肝内转移,可见二个以上基本相同的癌结节。 巨块型:癌组织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不规则,形成巨大肿块,可占据一叶。其内常有坏死,周围可有子结节,常形成门静脉内肿瘤栓子。此型约占33%左右。 弥漫型:肿瘤呈5~10mm直径大小之无数散在性小癌结节,可相互融合。分布于全肝。结节大小比较一致,一般不超过肝小叶大小。全部合并肝硬化,癌结节与假小叶呈置换性增殖,部分两者鉴别困难。肿瘤在肝窦中呈浸润性生长,并有向血管内浸润、生长、进展趋向,常于门静脉、肝静脉内形成瘤栓。此型比较少见,统计占5%左右。 特殊型:①外生性肝细胞癌:为带蒂或无蒂向肝外突出并形成巨大肿瘤。此型肝细胞癌一般发生于肝被膜下,向肝外生长发育,或以肝副叶及异位性肝组织为发癌中心。②小型肝细胞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FNH的临床病理、影像学检查、外科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18例FNH,影像学检查诊断率较低,其中彩超确诊率44.4%(8/18),CT66.7%(12/18),MRI 88.8%(16/18),手术切除病灶效果好,随访1年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目前CT和MRI是FNH诊断的重要手段,对影像检查疑为FNH又暂不同意手术探查病人可考虑定位穿刺活组织检查,但对穿刺未能定性成功及不能排除恶性肿瘤者应手术治疗。 【关键词】肝肿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穿刺活组织检查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样占位性病变,来源于肝细胞,按照WHO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是指肝实质增生并被星型纤维瘢痕间隔成结节状实性占位很少出现瘤内出血也无肯定恶变现认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近年来国内的发病率有增高倾向,鉴于FNH无特异性症状,无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相似等情况,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FNH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丰富诊疗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998年1月~2008年6月,我院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FNH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3~67岁,中位年龄35岁。12例(66.7%)在健康体检时彩超或CT发现,无任何临床症状;12例因腹部隐痛或腹胀就诊;4例可扪及右上腹部包块;2例因发热、乏力、纳差就诊。女性患者无口服避孕药史。 实验室检查:患者中转氨酶轻度升高6例,明显升高4例;2例胆红素升高;2例甲胎蛋白轻度升高(>42ng/ml),但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凝血酶原时间正常。HBsAg阳性3例,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例。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3例疑为肝癌,3例诊断为肝内占位性质未明,1例疑为肝血管瘤,11例诊断为FNH。18例做CT增强加延迟扫描,考虑为肝癌3例,3例诊断为肝内占位性质未明,12例诊断为FNH。16例做了MRI检查,考虑为肝癌2例,2例诊断为肝内占位性质未明,12例诊断为FNH,基保平扫12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更长T1、更长T2中央瘢痕。动态增强MRI显示10例病灶有中央瘢痕(平扫瘢痕动态增强均见显示)。动脉期中央瘢痕均未见强化,呈星芒状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出现强化呈相对高信号。 病理组织学检查:大体标本见结节境界清楚,切面呈浅棕色或黄褐色,质地与正常肝组织相似或较韧,7个病灶见星状中央瘢痕组织,但无出血坏死,周围肝组织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 陈星荣,医学博士,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华山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影像学诊断CT MRI 肝硬化结节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CT和MRI,其中部分为小HCC和癌前病变,因它们可以根治,故对其误、漏诊或处理不当将对患者带来巨大不良影响。 一肝硬化结节的命名和分类 在1994年世界胃肠病变学术会议提出“结节性肝细胞病灶命名法”(以下简称“命名法”)之前,各家对肝硬化结节的命名颇不一致,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目前大多数有关专家都采用此“命名法”,详见表1。 日本肝癌研究组1992年制订的“肝细胞结节组织学诊断标准和分类法”(简称“日本分类”)将肝细胞结节分为六类,可与“命名法”对应如下(表2)。 铁质沉着结节:在没有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和含铁血色素沉着症(Hemosiderosis)的肝硬化患者,RN和DN中可有铁质沉着,即铁质沉着RN和铁质沉着DN,总称之为铁质沉着结节(Siderotic Nodule)。铁质沉着结节曾被称之为“铁质沉着再生结节(Sid erotic Regenerative Nodule)”,但约25 %的异形增生结节也为铁质沉着结节,故铁质沉着结节一词不应与铁质沉着RN为同义词。 二再生结节和异形增生结节的转归 RN可逐步发展为HCC,即RN发展为LGDN和HGDN,再发展为带亚灶性HCC的DN(DN with Subfocus of HCC),进一步发展为小肝癌(“命名法”规定为小于2 cm,我国传统规定为小于3 cm),最终为肝癌(巨块、弥漫或大于2~3 cm结节)。此过程也即所谓”多步(Multistep)癌形成过程”。除多步癌形成过程外,HCC发生的另一途径为新生性(De Novo),即新生性HCC。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年有 3 %~10 %发生HCC,其中大多数为多步癌形成过程而来。新生性肝细胞癌较少见,Seki等38例肝硬化患者随访4~66个月,21 %(8/38)在肝内结节以外的肝组织内发生HCC,就是所谓新生性HCC。Borzio 等的90例肝硬化患者,随访6~97个月9 %(8/90)发生新生性HCC。 超声和细针穿刺活检加长期随访的方法,发现大RN、LGDN和HGDN,总癌变率为12.1 %~31 %。HGDN的癌变率最高(12 %~69.2 %)。LGDN和大RD的癌变率较低(9.1 %~26.2 %),且二者相仿。在随访过程中RN、DN增大超过5mm者癌变的机会,远多于小于5 mm者(10/17∶12/137)。RN、LGDN和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男,21Y,门诊患者,病史不详

影像表现:CT平扫与正常肝组织呈等密度,密度均匀,动脉期病灶快速明显均匀强化,中心见小片状低密度影(瘢痕),门脉期及延迟期对比剂快速退出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影延迟强化。MRI肿块T2WI为稍高信号,中央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显著增强,门脉期轻度增强,延迟期瘢痕强化。 随访外院手术病理:肝FNH。 鉴别诊断:1、肝血管瘤:增强从边缘明显结节强化,强化程度近似腹主动脉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心扩展性强化。部分不典型小血管瘤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延迟期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与小病灶FNH鉴别困难。 2、肝腺瘤:多发生在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有自发破裂出血的倾向;有包膜,缺乏中央瘢痕。 3、肝癌:肝细胞癌强化程度较FNH弱;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延迟多显示低于肝实质密度,不同于FNH的“快进慢出”;肝

细胞癌可见假包膜。 纤维板层型肝癌:可出现中央瘢痕,但其较FNH的明显粗大,并可见斑点状钙化,T1WI、T2WI均为低信号,无强化。 总结:FNH的病因现在尚未了解清楚,先天性血管畸形或血管损伤可能是肝细胞增生的潜在机制。体内或体外的雌激素对病灶生长有一定作用。FNH是多血供实质性肿块,肿瘤内部结构均匀,出血和坏死少见。FNH由肝细胞、胆管、枯否氏细胞、血管组成。病灶中心有星状瘢痕及辐射状纤维分隔,瘢痕内有厚壁供血动脉。FNH镜下可见纤维分隔和增生的肝细胞区,在FNH中心缺乏正常的中央静脉和门静脉。瘢痕内也可见到胆管,但不和胆管树相连。有时可见急、慢性炎性细胞。 FNH具有离心性血液供应及二条血液引流途径。FNH的典型CT 表现包括增强早期肿瘤呈弥漫均匀强化,在门静脉期或门静脉后期成等密度,病灶内可见中心低密度瘢痕及辐射状分隔,肿瘤周围有薄而不完整的包膜样血管。瘢痕是FNH 另一个重要影像学表现,尤其是延迟扫描瘢痕强化为其特征。 病例链接:/thread-14560-1-1.html。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疾病名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称】 【英文名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liver 称】 【缩 FNH 写】 肝胆外科/肝脏、胆道良性肿瘤 【类 别】 【 ICD 号】D13.4 【概述】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肝脏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至今发病原因不清。由于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报道逐渐增加。以往文献中曾有多种命名,如局灶性肝硬化、肝脏错构瘤、肝脏炎性假瘤等,直至1958年方被Edmondson 命名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该命名在197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及1976年国际肝脏研究协会所采纳。 【流行病学】 FNH是肝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居肝血管瘤之后为肝良性肿瘤的第2位。发病年龄从3周至88岁,多见于30~40岁。女性多见,大多数文献报告男女之比为1:2,也有的认为其比例可高达1:(8~9)。 【病因】 FNH确切的病因尚未明了。动物实验和临床检查中都发现排卵抑制剂可引起肝组织的若干变化;也有在妊娠期间发生FNH以及女性库欣综合征患者发生FNH的例子,说明FNH的发生与性激素代谢有关。但在文献报道中,FNH不仅出现于任何年龄和性别,也可出现于不服用避孕药物的女性。如Foster等报道63例,其中女性43例,明确有服用避孕药物者7例(16.3%),没有服用避孕药物者22例(51.2%)。故目前认为排卵抑制药对FNH的发生无直接作用,仅对已存在的肝脏病变有促进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FNH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创伤等引起的局限性血供减少或血管畸形而引起肝细胞萎缩和肝组织的代偿性增生有关,是肝脏局限性的“再生性变性”的一种表现,这一观点尚待进一步证实。【发病机制】 从大体上看,FNH为一边界清晰、坚硬、无包膜、黄褐色或浅棕色的实质性肿块,常位于肝包膜下,肝脏表面可呈脐形凹陷。其主要病理特征为病灶中央有星形瘢痕伴放射状纤维分隔,将病变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叶。 镜下见结节由增生的肝细胞组成。肝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糖原而使胞质淡染,排列呈条索状,其间有血窦及肝巨噬细胞;并见到放射状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分隔,纤维组织通常包含一条或几条动脉,动脉内膜或中层纤维肌层常呈轻度增生;在纤维分隔内有增生的胆管,并有大量血管及淋巴细胞、白细胞浸润;常可见到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毛细胆管胆栓、假黄瘤样变、铜质沉积);病灶中坏死与出血罕见。动、静脉管壁增厚,可使管腔偏心或完全闭锁,没有中央静脉。电镜下观察这些增生的肝细胞结构与正常肝细

肝脏局灶性增生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脏局灶性增生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增生CT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样占位性病变,并非真正的肿瘤。但是在影像学表现上与肝细胞癌等肝占位性病变相似,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本病收集经病理证实13例FNH的CT表现,通过分析旨在总结FNH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3例FNH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58岁,平均42.3岁。均为体检时偶然发现,无临床症状。患者无乙肝病史,AFP等实验室检查正常。 CT采用GE LIGHTSPEEDPLUS(四排)螺旋扫描机,13例患者均采用全肝平扫后行增强扫描。螺距(Pitch)为1:1,层厚间隔为5.0mm。对比剂总量为80~120ml。采用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速率为3ml/s,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70~80s时行门脉期扫描,2~4min行延迟扫描。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术前3例误诊为肝癌。 2 结果 2.1 形态特征13例病例共20个病灶;3例多发,其中1例有6个病灶,2例2个病灶;2cm以下10个病灶,3~5cm2个病灶,6cm以上8个病灶;左叶病灶2个,右叶18个;肝内病灶19个,向肝外生长病灶1个。 2.2 CT表现平扫低密度病灶12个,等密度病灶6个,高密度病灶2个,密度均匀病灶15个,密度不均匀病灶5个。增强早期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均匀强化11个病灶,不均匀强化9个病灶,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裂隙状未强化的疤痕组织,除疤痕组织外,病灶强化相对均匀,只有3个病灶呈完全不均匀强化。门脉期等密度病灶14个,低密度病灶4个,高密度病灶2个。延迟扫描等密度病灶8个,低密度病灶10个,高密度病灶2个。本组病例中5例见粗大的供血动脉,病灶均大于3cm。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该病例未取病理,但符合典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表现,予以记录。 病例: 基本情况:患者,女性,21岁,体检超声发现肝脏占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CT图像: 以下为测量数据: 【影像所见】 肝脏S4a与S8段交界处见一稍低密度肿块,直径约46mm,边界欠清,中央可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晚期病灶明显强化,但低于血管强化,边界较平扫清晰,周围可见肝右动脉分支对其供血(图像未列出,仅于动脉期病灶前方显示供血动脉断面),中央低密度区未见强化;门脉期密度略有减低,边缘显示不清,中央低密度区仍未见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持续减低,呈等密度,边界不清,中央低密度区强化呈等密度。 【诊断意见】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并不是肿瘤,而是肿瘤样病变[1]。 【发生机制】 尚不明确 【病理】 中央瘢痕组织 ▪来源于肝动脉的厚壁血管、畸形血管,为病变供血---【只有肝动脉供血,病灶富血供的原因】 ▪异常胆道结构-----【延迟强化的原因】 放射状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延迟强化】 ▪将FNH分隔为多个结节

▪结节内肝细胞正常,排列异常 ▪结节内无正常肝小叶、静脉系统 多无纤维包膜所以平扫边界可清晰或不清晰 大概如下图所示: 从本质上看,典型FNH就是没有包膜,但是又有分隔、排列紊乱的一坨肝细胞。根据它的病理特点,容易理解它的强化模式。 【临床表现】 偶尔发现,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口服避孕药无关,无AFP升高、无肝炎、无肝硬化病史。 【影像表现】 CT表现: o平扫:常位于肝包膜下,单发圆形均匀等/稍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大小1cm-8cm不等,多无纤维包膜,边界清或不清,部分病灶显示更低密度中心瘢痕(显示率20%-40%,形态呈星芒状、点状、条状或不规则形); o动脉期:除中央瘢痕组织外,明显均一强化,中心瘢痕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清晰;中央瘢痕或病灶周围可见粗大肝动脉分支; o门脉期:除中央瘢痕组织外,FNH强化幅度下降,呈稍高/等密度,中心瘢痕无强化;边界开始不清晰; o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中心瘢痕延迟强化; o少见出血、少见钙化,无淋巴结肿大或者转移征象; 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除中央瘢痕外呈均匀稍高、等信号,中心瘢痕呈高信号,强化模式同CT; 【鉴别诊断】 1、肝血管瘤:典型血管瘤鉴别容易,但<2cm的小血管瘤,容易出血全瘤明显均一强化,但是根据血管瘤强化与血池幅度一致(与腹主动脉比较),强化显著高于FNH,以及无中央瘢痕,可以鉴别; 2、小肝癌:强化模式“快进快出”,门脉期、延迟期对比剂廓清迅速,呈低密度/信号,可鉴别; 3、纤维板层样肝癌:强化模式“快进快出”,门脉期、延迟期对

[腹部影像]“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腹部影像]“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 别诊断(建议收藏)~~~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约5%为多发性病变。目前认为血管畸形或血管受损所致的反应性增生可能是FNH潜在的发病机制。本病最大的病理特点是以星状瘢痕组织为核心,向周围组织呈辐射状分布。星状瘢痕由增生的纤维组织、薄壁小静脉、厚壁肝动脉、增生的小胆管以及淋巴细胞等构成。 【临床表现】 (1)FNH为肝内少见的良性病变,病因不明,女性多见。 (2)一般无临床症状,肿瘤较大者偶有破裂出血的症状。 【MRI表现】 (1)肝内单发及多发的病灶。 (2)T1WI及T2WI都表现为等信号。 (3)“星状瘢痕征”,即肿块内见T1WI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的放射状分隔。 (4)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在动脉期可见均匀强化,中间的“星状瘢痕征”无强化,延时期可见其强化(图1、图2)。 图1 肝右叶局灶性结节增生

A.轴位T1WI; B.轴位T2WI压脂;C、D、E.轴位T1WI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局灶性结节增生在T1WI及T2WI都表现为等信号,病灶中央可见“星状瘢痕征”,即肿块内见T1WI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的放射状分隔,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在动脉期均匀强化,中间的“星状瘢痕征”无强化,延时期可见其强化 图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A.轴位T1WI ; B.轴位T2WI ; C.轴位动脉期; D.轴位静脉期; E、F.轴位和冠状位延时期。T1WI及T2WI都表现为等信号,中央见“星状瘢痕征”,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的放射状分隔。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在动脉期均匀强化,中间的“星状瘢痕征”无强化,延时期可见其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多发于女性,呈等T1及等T2改变,如肿块内表现出“星状瘢痕征”可提示本病。 2.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本病需与结节型肝癌鉴别,T1WI表现为低信号,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 一、原发性肝癌 【临床特征】 1.好发于30~60岁男性。 2.多为肝细胞癌,AFP阳性,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关系密切。 3.可有肝区疼痛、肝肿大、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4.巨块型:肿块直径≥5cm,最多见。结节型:每个癌结节<5cm。弥漫型:<1cm小结节弥漫分布全肝。小肝癌:≤3cm,少于2个结节。 5.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肿瘤血供丰富。 【影像学表现】 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影,T1WI上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 2.肿瘤周围可见假包膜,呈低密度,T1WI为低信号。 3.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和肝实质期迅速下降。 ▲巨块型肝癌 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中央坏死无强化 ▲弥漫型肝癌CT平扫示肝内弥漫分布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 ▲小肝癌 CT平扫示肝右叶小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 ▲外生型肝癌 MRI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快进快出”强化

【鉴别诊断】 不典型肝癌需与肝血管瘤、肝硬化再生结节、炎性假瘤、转移性肝癌、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鉴别。 【检查方法】 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最常用,MRI可提供更多信息。肝动脉造影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二、转移性肝癌 【临床特征】 1.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AFP多阴性。 2.多来自门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如结肠、胃、胰等。 3.除原发肿瘤症状外,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 【影像学表现】 1.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CT平扫呈低密度,T1WI 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多发低信号结节影,T2WI呈稍高信号。 2.增强动脉期肿瘤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低密度,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病灶增强呈“牛眼” ▲CT平扫呈低密度,T2WI呈边界清楚稍高信号 【鉴别诊断】 肝囊性转移瘤需与肝脓肿、肝结核、肝包虫病等鉴别。 【检查方法】 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最常用,MRI可提供更多信息。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到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CT检查40例,MRI 检查20例,分析所有患者CT以及低场MRI弥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资料,总结其诊断价值。结果:CT以及低场MRI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效果较好,3到6小时内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敏感率达到96.7%,所有患者病灶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直径在2到10cm之间,平均3.3cm。CT平扫呈等密度22例,略低密度18例,加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疤痕以外病灶都没有明显变化;门脉期病灶密度较高17例,等密度23例。平衡期及延迟期密度保持较高13例,等密度27例。MRI平扫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加强动脉期病灶强化比较明显,门脉及平衡期呈较高或等信号,中央疤痕强化延时。结论:在影像学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具体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增强,在门脉期及实质期呈较高或等密度信号。延迟强化的裂隙样中央瘢痕对于肝腺瘤、肝细胞癌以及肝血管瘤的诊断都有应用价值。 关键字:低场MRI;CT;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临床中比较少见,是一种良性占位性病变,增生的肝实质通常并被星形纤维瘢痕间隔呈结节状,偶尔会有出血情况,无肯定恶变[1]。以往在临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采用CT扫描,如今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这项在高场超导MRI上开发的技术已经可以应用到低场永磁型MRI。弥散成像在临床上的重要作用是反映体内微循环的情况,能够在血管阻塞后很短的时间内检查出缺血灶的部位,并可以在质子相对弥散差别的基础上区别出水肿组织和梗塞灶。为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到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CT检查40例,MRI检查2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3到63岁,平均37岁。病程2日到1年不等。所有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呈阴性,肝功能以及甲胎蛋白的检测结果均为正常。所有患者在发病3到6小时内分别经传统MRI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经住院治疗一阶CT或MR复查确诊。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GESigna0.2T磁共振机。常规作SE-T1W I,FSE-T2W I,DW I使用轴位单次激发平面回波(TR=3000ms,TE=150ms,FOV为25cm*25cm,层厚6cm,间隔1.2,两个b值分别为600和900mm/s。MRI检查采用安科Open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特征对比分析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特征对比分析 肝脏常见的占位性病变包括肝细胞癌、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及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等,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多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少部分肝脏占位的影像学特点具有重叠性,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存在差异。肝脏占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多层螺旋CT及MRI等,其中,MRI具有很高的组织分辨率,并可以进行多方位和多参数成像,能够为肝脏占位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诊断信息[2-3]。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分析30例肝细胞癌及20例FNH患者的MRI资料,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21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肝细胞癌患者30例,包括男21例,女9例,年龄29~67岁,平均(5 2.7±10.8)岁;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20例,包括男7例,女13例,年龄30~65岁,平均(44.2±8.2)岁。遵循知情、同意及自愿原则,向患者介绍研究目的及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年龄25~70岁;单发病灶;均接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经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初步确诊,并经术后病理证实;未接受放疗及化疗。 1.3 排除标准远处器官转移;恶病质;血液系统疾患;急性炎症;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精神系统疾患者;幽闭恐惧症。 1.4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3 d内接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MRI检查设备选择GE 1.5T 超导磁共振诊断系统。扫描前常规胃肠道准备,禁食8 h,禁饮水6 h。检查前指导和训练患者均匀呼吸,并进行屏气练习。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线圈选择体线圈(多通道表面相控阵体线圈),定位中心选择剑突下,应用呼吸触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CT和MR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CT和MR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的CT、MR表现水平,旨在提高对FNH的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FNH 8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CT,MR表现。结果 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密度,延迟期4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3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增强。MR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T2信号;增强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增强,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稍高或等信号,病灶的 中央瘢痕延时增强。结论 CT、MRI,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对FNH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X线计算机核磁共振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 imaging and CT appearance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 of the liver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in FNH. Methods The CT and MRI findings of 8 patients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FNH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7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2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MRI. 1 patient had both CT and MRI examination. Results On plain CT, the lesions showed heterogeneous or homogeneous hypodensity. On postcontrast CT, the lesions showed intense and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during arterial phase , except for 3 lesions with the central scar. During portal vein phase, the lesions showed moderate hyperdensity. During delayed phase, 4 leisons remained mild hyperdensity or isodensity and 3 leisons showed hypodensity. 3 lesions with central scars demonstrated delayed enhancement. On MR imageing , the lesion showed slightly long or iso-T1 and T2 signal intensity , demonstrating intense arterial enchancement and moderate portal and delayed enhancement on Gd-DTPA contrast studies. Central scar delayed enhancement. Conclusion MR and CT especially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iagnosis of FNH. 【Key words】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sia,FNH)是一种较少见的肝脏良性结节状病变,发病率占肝实性占位病变的2.7%,女性多见(约占79%)。发病年龄3个月~64岁,以20~50岁多见。绝大多数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仅15%左右可引起症状,常为上腹部疼痛及包块,自发性破裂及腹腔出血少见。本病无恶变可能,长期随访有缩小及自愈倾向,一般无需处理,有临床症状时可行外科手术。 1 临床资料

一文了解FNH(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一文了解FNH(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最近碰到几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之前的影像都是被诊断为FNH。那么,接下来就来聊一下什么是FNH?被诊断为FNH之后,作为患者或家属该如何处理? 这是一位体检中发现肝上有一个病灶,当时考虑FNH,建议三个月后复查。患者二个月的时候去做了普美显增强,显示为肝细胞癌。术后的病理报告亦证实了为肝细胞癌。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于1958年首次由Edmonson进行了病例报告,为肝内少见的良性病变,病因不明。女性多见,也可见于儿童。

典型肝脏局灶性结节型增生的CT表现(圆圈为病灶所在区域,箭头指示中央瘢痕) ct平扫通常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肿块。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表现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低,最终呈等或低密度。中央的星状纤维瘢痕组织,临床上也称为瘤巢,动脉期不强化,但随着增强时间的延长,瘤巢的低密度区逐渐强化而呈等或高密度,为FNH的CT特征性表现。 MRI:MRI表现为肝实质内边界清楚的肿块或结节,常单发,少数可多发,以圆形或卵圆形多见,少数呈不规则形肿块在T1WI上呈等

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如肿块内出现瘤巢,即T1WI 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区,增强扫描特点与CT相同,其瘤巢表现为延迟强化,则提示本病的可能性。应用肝脏特殊对比剂普美显,肝胆期病灶仍呈等或高信号,可提示本病。 FNH在影像上表现出的特征性的改变包括①中央星状低密度或低信号区, 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低密度影或低信号区略强化;②中央星状瘢痕呈延迟强化;③ MRI 中央星状 T2WI高信号影,弥散不受限。肝脏特殊对比剂普美显,肝胆期病灶仍呈等或高信号。 据文献报道,肝FNH的发病率约占成人活检人群的0.8%,位列肝良性病变的第2位,仅次于血管瘤,并不少见。目前认为是肝细胞对血管畸形的反应性增生,而非肿瘤。约大多数肝FNH完全能通过影像表现确立临床诊断。FNH病理多表现为:门静脉缺失 , 肝动脉(厚壁)代偿,胆小管增生 , 伴炎性细胞增 生,汇管区纤维炎性增生分隔辐轮状深入正常肝小叶。欧洲肝病学会( EA- SL )⑵对肝 FNH 影像表现的总体判定:无论何种成像方式,①中央瘢痕以外,病变回声均匀:②超声、 CT 或 MRI 平扫时,与邻近的肝组织略有不同③增强时,动脉期超声造影( CEUS )、 CT 或MRI 皆有明显中央血管供应的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与周围肝组织相似;④中央瘢痕 MRI 显示最佳, T1WI 低信号 ,T2WI 高信号,在增强延迟期纤维组织内造影剂堆积,变为高信号;⑤没有包膜,通常为分叶状。病理上看FNH为炎症性病变,而非肿瘤,迄今未见有恶变报道。 再回到上述的案例,静脉延迟期实质强化,DWI高信号,并不符合典型的FNH的影像特征,又没有进一步做肝特异性对比剂普美显增强检查,就轻易下FNH的诊断,显得有些草率。在此提醒每位影像上被诊断为FNH可能的患者,需要慎重对待,建议进一步做普美显增强。因为FNH与HCC是二个截然不同的疾病,三个月的等待对于HCC来说,病灶会进一步发展,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FNH:MRI表现与病理相关性(1)

FNH:MRI表现与病理相关性(1) 本公众号后台回复“消化”,可在资料库内查看更多病例及专题。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典型表现(较大中心瘢痕及分隔) Edmondson于1958年引入了术语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目前,FNH被认为是良性的再生性病变。 FNH是血管瘤之后第二大常见的良性肝肿瘤,发生率约为0.9%。主要见于育龄期女性。大约20%的患者为多发FNH,这通常与其他良性病变如血管瘤和囊肿一致。 MRI各序列表现示意图: •T2压脂:FNH呈等信号,与肝实质类似,但看见占位效应; •T1同相位:FNH呈与肝脏一致的等信号,中心瘢痕(central scar)呈略低信号; •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分隔及中心瘢痕除外; •重建:动脉期冠状重建可从不同解剖方位展示FNH与肝脏的关系。 FNH在3T MRI的典型表现: A-D:序列及表现如上所述; E:T2WI(SSTSE):中心瘢痕呈较高信号; F:T1反相位:病灶内无脂肪浸润; F:冠状T2WI:病灶周围可见高信号的假包膜(pseudocapsule); H:增强延迟期:中心瘢痕及分隔有强化(The central scar and the septa are enhanced)。 FNH(与之前为同一患者)及大病理(另一患者) A:T2压脂(SPIO):肝脏及FNH均表现为信号减低,FNH内的分隔及瘢痕显示更为清晰; B:动脉期:可见明显瘤内强化结节;

C:延迟期放大图:分隔及中心瘢痕强化; D:大体病理:病灶切面呈结节样,中心瘢痕及分隔穿插其内,与MRI表现一致。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典型表现并病理相关性 FNH常在影像检查时偶然被发现。在超声下病变常难以表现出来,如果在CT上仍不能明确定性,需要进一步活检或MRI来评估。 MRI各序列表现示意图: •T2压脂:FNH呈略高信号,可见中心瘢痕及分隔; •T1同相位:FNH呈等信号,中心瘢痕呈略低信号; •增强动脉期:全瘤性呈明显均匀强化,中心瘢痕无强化; •延迟期:FNH呈等信号,中心瘢痕、分隔及假包膜有强化。 FNH的典型MRI表现: A-D:序列及表现如上所述; E:T1压脂:可较好的显示中心瘢痕及假包膜; F:T1反相位:无脂肪浸润; F:冠状T2WI:中心瘢痕呈略高信号; H:延迟期(高分辨):中心瘢痕、分隔、假包膜有强化。 FNH的超声及病理表现: A:超声(与之前为同一患者):与肝脏同等回声,病灶内结构表现不清; B-D:镜下(HE×100),FNH呈结节样表现,周围可见分隔(内包含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染色(边界清楚、结节样[PAS染色]),染色的纤维分隔 [SR染色]。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典型表现及随访检查 FNH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血管畸形和血管损伤被认为是潜在的机制,与类固醇的关系近来已被否认。 FNH的男女发病比例为1:8,多见于年轻患者。 原则上,包括FNH在内的所有良性肝脏病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 I影像学征象。方 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 FNH 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 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3例病灶 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 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 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 论熟悉 FNH 的CT、MR 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 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较少见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发病 率次于肝囊肿、血管瘤及肝腺瘤。其影像表现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及血管瘤等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术前正确诊断FNH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23例肝脏FNH的 CT、MR 影像征象,并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近5年来经本院病理确诊的FNH共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 15~ 55 岁,平均34.7岁。18例无任何症状,仅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5 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 1.2 检查方法 1.2.1 CT扫描技术:东芝16层螺旋CT,13例,扫描参数:300 mAs,120 kV,层厚: 2mm,层间距:2mm,重组层厚:5mm。所有病例均先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后动脉期、门 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以3.0~ 3.5m l/s的速率注射欧乃派克75~ 100 m l,27~ 30 s 行肝动脉期 扫描,65~ 70 s 行门静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 1.2.2 MR扫描技术:采用 GE1.5T 超导 MR全身扫描仪,10例,平扫序列含横断面T1W I (TR65ms,TE6.5ms),T2W I(TR1600ms,TE80ms),同反相位双回波扫描(TR165ms, TE6.5ms);动态增强横断面 LAVA T1W I三期扫描,于肘前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15 m l,20 s、45s、2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扫描;层厚5.0mm,间距1.0 mm,失状及冠 状面采用原始图像中最薄层面数据进行重组。 2 结果 2.1数目、分布、形态、大小23例 FNH患者共检出29个病灶,其中肝右叶17个病灶,左叶12个病灶,20个病灶位置表浅,9个病灶位于肝叶深部,25个病灶为类圆形,4 个病灶为不规则团块状,病灶直径为1.7~10.3(平均3.7)cm。 2.2CT影像表现 13例平扫 9例呈等或稍低密度,4例病灶内见更低密度影(图A)。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图B),CT值为99~149Hu,病灶边界清晰,其中2例见增粗 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表现多样,5例为等密度,6例为稍高密度,2例为稍低密度,其中4 例病灶周围见增粗引流静脉影,4 例中央瘢痕仍为低密度;延迟扫描后,3例中央瘢痕组织 出现强化,1例未见强化。 2.3 MRI影像表现 10例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信号及稍长或等T2W I信号,瘢痕结 构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图C),3例病灶周围于T2W I上见增粗、扭曲血管呈高信号。 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其中5例瘢痕结构可见,6例增强后病灶内 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3例检出多个病灶,2例见假包膜。 图A CT平扫病灶类圆形、稍低密度,图B增强病灶显著强化呈高密度,中央瘢痕无强化 呈低密度。图C为另一病例MR平扫T2WI 病灶稍高信号,中央瘢痕显著高信号。 3 讨论

肝脏、胆道MRI报告内容

肝脏MRI报告内容 1.肝血管瘤 MRI平扫肝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协调,T1WI像于肝叶可见一类圆形低信号病灶,大小×cm,边缘较清晰。T2WI像上病灶为高信号,呈灯泡征。T1WI增强扫描早期可见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其后强化向中央扩展,延迟期病灶大部分强化呈等信号。胆囊不大,壁不厚,胰腺、脾脏形态正常。 意见:肝叶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可能性大。 2.肝细胞癌 MRI平扫示肝表面不光整,左叶、尾叶增大,肝裂增宽,T1WI像于肝叶可见一类圆形稍低信号病灶,边界欠清,大小× cm。T2WI像上病灶信号稍高于正常肝实质组织。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肝实质期病灶信号迅速下降,逐渐低于正常肝实质信号。延迟期包膜强化,门脉左支内可见低信号影,注入造影剂后也见强化。胆囊不大,壁有增厚,胰腺正常,脾脏增大,达个肋单元。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增粗,迂曲。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叶占位性病变,肝cancer可能性大 3.肝转移瘤 MRI平扫示肝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协调,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影,T1WI像上病灶呈边缘较清楚的均匀低信号灶,T2WI像上病灶呈高信号。最大者位于肝叶,大小× cm。增强扫描病灶边缘环形强化,中心强化不明显,呈牛眼征。胆囊不大,壁不厚,胰腺、脾脏形态正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肝转移cancer可能性大 4.肝细胞腺瘤 MR平扫肝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协调,T1WI像上于肝叶可见一类圆形略低信号灶,大小×cm,边缘较清,T2WI像上病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扫描信号接近肝脏。胆囊不大,壁不厚,胰腺、脾脏形态正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叶占位性病变,肝细胞腺瘤可能性大 5.局灶性结节增生 MR平扫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协调,于肝叶可见一类圆形T1WI像上呈低信号,T2WI 像上呈高信号病灶,大小× cm,边缘较清晰,其内可见星芒状更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早期病灶明显均匀强化,之后强化程度下降,中心星芒状更长T1长T2信号影延迟强化。胆囊不大,壁不厚,胰腺、脾脏形态正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叶占位性病变,局灶性结节增生可能性大 6.肝脓肿 MR平扫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协调,于肝叶可见一不规则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大小× cm,边缘较清晰,内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多个小气泡。增强扫描病灶内呈蜂房状改变,分隔强化,病灶边缘强化。其周围肝实质可见不同程度强化。胆囊不大,壁不厚,胰腺、脾脏形态正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叶占位性病变,肝脓肿可能性大 7肝囊肿 MR平扫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协调,于肝叶可见一类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 呈明亮高信号,大小× cm,壁薄,光滑,边缘较清晰,内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胆囊不大,壁不厚,胰腺、脾脏形态正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叶占位性病变,肝囊肿可能性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