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2章 2.4 曲线与方程【新教材】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讲义

2.4曲线与方程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

一一对应关系.

2.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重点、易混点)

3.学会根据已有的情境资料找规律,学会分析、判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强化“形”与“数”的统一以及掌握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4.掌握求轨迹方程建立坐标系的一般方法,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5.掌握求轨迹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重点、难点)

6.初步学会通过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1.通过曲线与方程概念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2.借助数形结合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提升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3.通过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4.借助由曲线求它的方程,提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结合思想非常重视,他曾经说过数缺形来少直观,形缺数则难入微,可见,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内容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曲线与方程的概念,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一般地,一条曲线可以看成动点依某种条件运动的轨迹,所以曲线的方程又常称为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

一个二元方程总可以通过移项写成F(x,y)=0的形式,其中F(x,y)是关于

x ,y 的解析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C 与方程F (x ,y )=0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①曲线C 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 (x ,y )=0的解; ②以方程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

那么,方程F (x ,y )=0叫做曲线的方程;曲线C 叫做方程的曲线. 思考1:如果曲线与方程仅满足“以方程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会出现什么情况?举例说明.

[提示] 如果曲线与方程仅满足“以方程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有可能扩大曲线的边界.如方程y =1-x 2表示的曲线是半圆,而非整圆.

思考2:如果曲线C 的方程是F (x ,y )=0,那么点P (x 0,y 0)在曲线C 上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 若点P 在曲线C 上,则F (x 0,y 0)=0;若F (x 0,y 0)=0,则点P 在曲线C 上,所以点P (x 0,y 0)在曲线C 上的充要条件是F (x 0,y 0)=0.

2.两条曲线的交点坐标

曲线C 1:F (x ,y )=0和曲线C 2:G (x ,y )=0的交点坐标为方程组⎩⎨⎧

F (x ,y )=0,

G (x ,y )=0

的实数解. 3.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 (1)由曲线求它的方程. (2)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 4.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

5.利用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对称性及画法

(1)由已知曲线的方程讨论曲线的对称性

设曲线C的方程为:f(x,y)=0,一般有如下规律:

①如果以-y代替y,方程保持不变,那么曲线关于x轴对称;

②如果以-x代替x,方程保持不变,那么曲线关于y轴对称;

③如果同时以-x代替x,以-y代替y,方程保持不变,那么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易证如果曲线具有上述三种对称性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一定还具有另一种对称性.例如,如果曲线关于x轴和原点对称,那么它一定关于y轴对称.事实上,设点P(x,y)在曲线上,因为曲线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1(x,-y)必在曲线上;因为曲线关于原点对称,所以P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2(-x,y)必在曲线上.因为P(x,y),P2(-x,y)都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

(2)根据曲线的方程画曲线

①对于这类问题,往往要把方程进行同解变形.注意方程的附加条件和x,y的取值范围,有时要把它看作y=f(x)的函数关系,利用作函数图像的方法画出图形.

②对于变形过程一定要注意其等价性,否则作出的曲线与方程不符.

③注意方程隐含的对称性特征,并充分予以运用,从而减少描点量.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则方程f(x,y)=0,即为曲线C的方程.()

(2)方程x+y-2=0是以A(2,0),B(0,2)为端点的线段的方程.

()

(3)在求曲线方程时,对于同一条曲线,坐标系的建立不同,所得的曲线方程也不一样.()

(4)求轨迹方程就是求轨迹.()

[答案](1)×(2)×(3)√(4)×

[提示](1)×曲线的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一定在线段AB上,如M(-4,6)就不在线段

AB 上.

(3)√ 对于曲线上同一点,由于坐标系不同,该点的坐标就不一样,因此方程也不一样.

(4)× 求轨迹方程得出方程即可,求轨迹还要指出方程的曲线是什么图形. 2.点P (a +1,a +4)在曲线y =x 2+5x +3上,则a 的值为( ) A .1或-5 B .-1或-5 C .-2或3

D .2或-3

B [由点P (a +1,a +4)在曲线y =x 2+5x +3上,得a +4=(a +1)2+5(a +1)+3,即a 2+6a +5=0得a =-1或a =-5.]

3.方程xy 2-x 2y =2x 所表示的曲线( ) A .关于x 轴对称 B .关于y 轴对称 C .关于原点对称

D .关于直线x -y =0对称

C [将(-x ,-y )代入xy 2-x 2y =2x 方程不变,故选C .]

4.平面上有三点A (-2,y ),B ⎝ ⎛

⎭⎪⎫0,y 2,C (x ,y )若AB →⊥BC →,则动点C 的轨

迹方程为 .

y 2

=8x (x ≠0) [AB →=⎝ ⎛⎭⎪⎫2,-y 2,BC →=⎝ ⎛⎭

⎪⎫x ,y 2,由AB →⊥BC →

得2x -y 24=0,即y 2

=8x (x ≠0).]

曲线与方程关系的应用

【例1(1)判断点P (1,-2),Q (2,3)是否在此方程表示的曲线上; (2)若点M ⎝ ⎛⎭⎪⎫

m 2,-m 在此方程表示的曲线上,求m 的值.

[解] (1)∵12+(-2-1)2=10, (2)2+(3-1)2=6≠10,

∴点P (1,-2)在方程x 2+(y -1)2=10表示的曲线上, 点Q (2,3)不在方程x 2+(y -1)2=10表示的曲线上.

(2)∵点M ⎝ ⎛⎭⎪⎫

m 2,-m 在方程x 2+(y -1)2=10表示的曲线上,∴x =m 2,y =-m

适合上述方程,

即⎝ ⎛⎭⎪⎫

m 22

+(-m -1)2=10,解得m =2或m =-185, ∴m 的值为2或-18

5.

1.判断点是否在某个方程表示的曲线上,就是检验该点的坐标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适合方程.若适合方程,就说明点在曲线上;若不适合,就说明点不在曲线上.

2.已知点在某曲线上,可将点的坐标代入曲线的方程,从而可研究有关参数的值或范围问题.

[跟进训练]

1.若曲线y 2=xy +2x +k 通过点(a ,-a )(a ∈R ),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

-12,+∞ [由曲线y 2=xy +2x +k 通过点(a ,-a ), 所以(-a )2=a ×(-a )+2×a +k , 即k =2a 2

-2a =2⎝ ⎛⎭⎪⎫a -122

-12,

所以k ≥-1

2.]

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

【例242下列三个结论:

①曲线C 关于原点对称; ②曲线C 关于直线y =x 对称; ③曲线C 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大于π.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思路探究] 分析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x ,y ),(-x ,-y ),是否都在曲线

上,可判断①;分析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两个点(x ,y ),点(y ,x ),是否都在曲线上,可判断②;求出曲线C 所围成的区域面积,可判断③.

①③ [将方程中的x 换成-x ,y 换成-y 方程不变,所以曲线C 关于原点对称,故①正确;

将方程中的x 换成y ,y 换成x ,方程变为y 4+x 2=1与原方程不同,故②错误;

在曲线C 上任取一点M (x 0,y 0),x 4

0+y 20=1,∵|x 0|≤1, ∴x 40≤x 20,

∴x 20+y 20≥x 40+y 20=1,即点M 在圆x 2+y 2=1外,

故③正确.

故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①③.]

讨论曲线的几何性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曲线的组成和范围,即看一下所求的曲线是由哪一些基本的曲线组成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根据方程求得方程所表示曲线的大致范围;

(2)研究曲线与坐标轴是否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因为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是确定曲线位置的关键点;

(3)研究曲线的对称性(关于x 轴、y 轴、原点);

(4)研究曲线的变化趋势,即y 随x 的增大或减小的变化情况;

(5)根据方程画出曲线的大致形状,在画曲线时,可充分利用曲线的对称性,通过列表、描点的方法先画出曲线在一个象限的图像,然后根据对称性画出整条曲线.

[跟进训练]

2.画出方程y =x 2-2|x |+1的曲线.

[解] ∵y =x 2-2|x |+1=(|x |-1)2=||x |-1|,易知x ∈R ,y ≥0. 用-x 代替x ,得||-x |-1|=||x |-1|=y ,所以曲线关于y 轴对称. 当x ≥0时,y =|x -1|=⎩⎨⎧

x -1(x >1),1-x (0≤x ≤1),

分段画出该方程的图像,即为y轴右侧的图像,再根据对称性,便可以得到方程y=x2-2|x|+1的图像,如图所示.

直接法求曲线方程

【例3】一个动点到直线x=8的距离是它到点A(2,0)的距离的2倍,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思路探究]利用动点到直线x=8的距离是它到点A(2,0)的距离的2倍列等式,化简即可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动点P(x,y),

由题意,|x-8|=2(x-2)2+y2,

两边平方可得:x2-16x+64=4x2-16x+16+4y2.

整理得:x2

16+

y2

12=1.

所以动点的轨迹方程为:x2

16+

y2

12=1.

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2种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

直接法求轨迹方程,就是设出动点的坐标(x,y),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x,y之间的关系并化简.主要有以下两类常见题型.

(1)题目给出等量关系,求轨迹方程.可直接代入即可得出方程.

(2)题中未明确给出等量关系,求轨迹方程.可利用已知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得出方程.

提醒:求出曲线的方程后要注意验证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跟进训练]

3.如图,线段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于点O,|AB|=2a(a>0),|CD|=2b(b >0),动点P满足|P A|·|PB|=|PC|·|PD|,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解] 以O 为坐标原点,直线AB ,CD 分别为x 轴、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图略),则A (-a ,0),B (a,0),C (0,-b ),D (0,b ),设P (x ,y )是曲线上的任意一点,

由题意知,|P A |·|PB |=|PC |·|PD |,

(x +a )2+y 2·(x -a )2+y 2=x 2+(y +b )2·x 2+(y -b )2,

化简得x 2-y 2=a 2-b

2

2.

故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a 2-b

22.

代入法求曲线方程

[1.当所求动点P 的运动很明显地依赖于一已知曲线上的动点Q 的运动时,怎样求P 点的轨迹?

提示:设所求动点P 的坐标为(x ,y ),再设与P 相关的已知点坐标为Q (x 0,y 0),找出P 、Q 之间的坐标关系,并表示为x 0=f (x ),y 0=f (y ),根据点Q 的运动规律得出关于x 0,y 0的关系式,把x 0=f (x ),y 0=f (y )代入关系式中,即得所求轨迹方程.

2.求得曲线方程后,如何避免出现“增解”或“漏解”?

[提示] 在化简的过程中,注意运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尽量避免“漏解”或“增解”.

【例4】 已知动点M 在曲线x 2+y 2=1上移动,M 和定点B (3,0)连线的中点为P ,求P 点的轨迹方程.

[思路探究] 所求动点与已知曲线上动点相关,可通过条件确定两动点的坐标间的关系求得.

[解] 设P (x ,y ),M (x 0,y 0),∵P 为MB 的中点.

∴⎩⎪⎨⎪⎧

x =x 0+32,y =y 0

2,

即⎩⎨⎧

x 0=2x -3,

y 0=2y ,

又∵M 在曲线x 2+y 2=1上,∴(2x -3)2+4y 2=1, ∴P 点的轨迹方程为(2x -3)2+4y 2=1.

1.(变换条件)本例中把条件“M 和定点B (3,0)连线的中点为P ”改为“MP →

=2PB →

”,求P 点的轨迹方程.

[解] 设P (x ,y ),M (x 0,y 0),

则MP →=(x -x 0,y -y 0),PB →

=(3-x ,-y ), 由MP →=2PB →得⎩⎨⎧

x -x 0=(3-x )×2,y -y 0

=-2y ,

即⎩⎨⎧

x 0=3x -6,

y 0=3y ,又∵M 在曲线x 2+y 2=1上, ∴(3x -6)2+9y 2=1,

∴点P 的轨迹方程为(3x -6)2+9y 2=1.

2.(变换条件)本例中把条件“M 和定点B (3,0)连线的中点为P ”改为“一动点P 和定点B (3,0)连线的中点为M ”,试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解] 设P (x ,y ),M (x 0,y 0),∵M 为PB 的中点. ∴⎩⎪⎨⎪⎧

x 0=x +32,y 0=y

2

,又∵M 在曲线x 2+y 2=1上,

∴⎝

⎛⎭⎪⎫x +322

+⎝ ⎛⎭⎪⎫

y 22

=1,即(x +3)2+y 2=4, ∴P 点轨迹方程为(x +3)2+y 2=4.

代入法求解曲线方程的步骤

(1)设动点P (x ,y ),相关动点M (x 0,y 0);

(2)利用条件求出两动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x 0=f (x ,y ),

y 0=g (x ,y );

(3)代入相关动点的轨迹方程; (4)化简、整理,得所求轨迹方程.

其步骤可总结为“一设、二找、三代、四整理”.

1.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2.点(x 0,y 0)在曲线C 上的充要条件是点(x 0,y 0)适合曲线C 的方程. 坐标系建立的不同,同一曲线的方程也不相同.

3.一般地,求哪个点的轨迹方程,就设哪个点的坐标是(x ,y ),而不要设成(x 1,y 1)或(x ′,y ′)等.

4.方程化简到什么程度,课本上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一般指将方程f (x ,y )=0化成x ,y 的整式.如果化简过程破坏了同解性,就需要剔除不属于轨迹上的点,找回属于轨迹而遗漏的点.求轨迹时需要说明所表示的是什么曲线,求轨迹方程则不必说明.

5.“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轨迹方程只要求出方程即可;而求轨迹则应先求出轨迹方程,再说明轨迹的形状.

1.下列四个图形中,图形下面的方程是图形中曲线的方程的是( )

A B C D

D [对于A ,点(0,-1)满足方程,但不在曲线上,排除A ;对于B ,点(1,-1)满足方程,但不在曲线上,排除B ;对于C ,曲线上第三象限的点,由于x <0,y <0,不满足方程,排除C .]

2.若M (1,2)在曲线x 2+ay 2=2上,则a 的值为( )

A .14

B .4

C .13

D .3

A [因为M (1,2)在曲线x 2+ay 2=2上,代入曲线方程可得a =14.]

3.方程(x 2-4)2+(y 2-4)2=0表示的图形是 .

4个点 [由方程得⎩⎨⎧ x 2-4=0,y 2-4=0,

表示4个点.] 4.曲线y =1-x 2和y =-x +2公共点的个数为 .

1 [由⎩⎨⎧ y =1-x 2,y =-x +2,

得-x +2=1-x 2,两边平方并整理得(2x -1)2

=0,所以x =22,y =22,故公共点只有一个⎝ ⎛⎭⎪⎫22

,22.] 5.已知点A (1,0),直线l :y =2x -4,点R 是直线l 上的一点,RA →=AP →,求

点P 的轨迹方程.

[解] 由RA →=AP →知,R 、A 、P 三点共线,且A 为RP 的中点,设P (x ,y ),

R (x 1,y 1),由RA →=AP →,得(1-x 1,-y 1)=(x -1,y ),

得⎩⎨⎧

1-x 1=x -1,-y 1=y ,

即x 1=2-x ,y 1=-y ,代入直线y =2x -4中,得y =2x . 即点P 的轨迹方程为y =2x .

高考数学:试卷答题攻略

一、“六先六后”,因人因卷制宜。

考生可依自己的解题习惯和基本功,选择执行“六先六后”的战术原则。1.先易后难。2.先熟后生。3.先同后异。先做同科同类型的题目。4.先小后大。先做信息量少、运算量小的题目,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5.先点后面。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步步为营,由点到面。6.先高后低。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如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

二、一慢一快,相得益彰,规范书写,确保准确,力争对全。

审题要慢,解答要快。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话,就只好舍快求对了。

三、面对难题,以退求进,立足特殊,发散一般,讲究策略,争取得分。

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若一时不能取得一般思路,可以采取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对不能全面完成的题目有两种常用方法:1.缺步解答。将疑难的问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一步的分数。2.跳步解答。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做不上,可以第一问为“已知”,完成第二问。

四、执果索因,逆向思考,正难则反,回避结论的肯定与否定。

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受阻时,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反证。对探索性问题,不必追求结论的“是”与“否”、“有”与“无”,可以一开始,就综合所有条件,进行严格的推理与讨论,则步骤所至,结论自明。理综求准求稳求规范第一:认真审题。审题要仔细,关键字眼不可疏忽。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可能只难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

第二:先易后难。试卷到手后,迅速浏览一遍所有试题,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科学的答题顺序,尽量减少答题过程中的学科转换次数。高考试题的组卷原则是同类题尽量按由易到难排列,建议大家由前向后顺序答题,遇难题千万不要纠缠。

第三:选择题求稳定。做选择题时要心态平和,速度不能太快。生物、化学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不要选多个答案;对于没有把握的题,先确定该题所考查的内容,联想平时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选择;若还不能作出正确选择,也应猜测一个答案,不要空题。物理题为不定项选择,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答案后,就不要再猜其他答案,否则一个正确,一个错误,结果还是零分。选择题做完后,建议大家立即涂卡,以免留下后患。

第四:客观题求规范。①用学科专业术语表达。物理、化学和生物都有各自的学科语言,要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和规范的表达方式来组织答案,不能用自造的词语来组织答案。②叙述过程中思路要清晰,逻辑关系要严密,表述要准确,努力达到言简意赅,切中要点和关键。③既要规范书写又要做到文笔流畅,不写病句和错别字,特别是专业名词和概念。④遇到难题,先放下,等做完容易的题后,再解决,尽量回忆本题所考知识与我们平时所学哪部分知识相近、平时老师是怎样处理这

类问题的。⑤尽量不要空题,不会做的,按步骤尽量去解答,努力抓分。记住:关键时候“滥竽”也是可以“充数”的。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 选修1-1)教师用书: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3-1

2.3 抛物线 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重点) 2.了解抛物线的实际应用.(难点) ) 3.能区分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易混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抛物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阅读教材P57~P58例1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抛物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四种不同标准形式的抛物线方程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标准方程y2=2px(p>0)中的p的几何意义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 (2)抛物线的焦点位置由一次项及一次项系数的正负决定.( ) (3)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与到一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 (4)抛物线可看作双曲线的一支.( ) 【答案】(1)√(2)√(3)×(4)×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型] (1)过点(-3,2); (2)焦点在直线x-2y-4=0上; (3)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5 2 . 【导学号:25650075】 【精彩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求法,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标准方程的类型和参数p的值. 【自主解答】(1)∵点(-3,2)在第二象限,

(新)高中数学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_4_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学案新人教B版选修2-1

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抛物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焦点、准线等几何性质.2.会利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抛物线问题. 知识点一抛物线的范围 思考观察下列图形,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焦点在x轴的抛物线与双曲线及椭圆的图形,分析其几何图形存在哪些区别? (2)根据图形及抛物线方程y2=2px(p>0)如何确定横坐标x的范围? 梳理抛物线y2=2px(p>0)中,x∈__________, y∈__________. 抛物线y2=-2px(p>0)中,x∈__________, y∈__________. 抛物线x2=2py(p>0)中,x∈__________, y∈__________. 抛物线x2=-2py(p>0)中,x∈__________, y∈__________. 知识点二四种形式的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y2=2px(p>0) y2=-2px(p>0) x2=2py(p>0) x2=-2py(p>0) 图形 范围x≥0,y∈R x≤0,y∈R y≥0,x∈R y≤0,x∈R 对称轴x轴x轴y轴y轴 焦点F(p 2 ,0)F(- p 2 ,0)F(0, p 2 )F(0,- p 2 )

准线方程 x =-p 2 x =p 2 y =-p 2 y =p 2 顶点坐标 O (0,0) 离心率 e =1 通径长 2p 知识点三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y =kx +b 与抛物线y 2 =2px (p >0)的交点个数决定于关于x 的方程组????? y =kx +b , y 2 =2px 解 的个数,即二次方程k 2x 2 +2(kb -p )x +b 2 =0解的个数. 当k ≠0时,若Δ>0,则直线与抛物线有______个不同的公共点;若Δ=0时,直线与抛物线有______个公共点;若Δ<0时,直线与抛物线________公共点. 当k =0时,直线与抛物线的轴__________,此时直线与抛物线有______个公共点. 类型一 依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求标准方程 例1 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重合于椭圆9x 2 +4y 2 =36短轴所在的直线,抛物线焦点到顶点的距离为3,求抛物线的方程及抛物线的准线方程. 引申探究 将本例改为“若抛物线的焦点F 在x 轴上,直线l 过F 且垂直于x 轴,l 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若△OAB 的面积等于4”,求此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反思与感悟 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方程的步骤

【高中数学】第2章 2.4 曲线与方程【新教材】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讲义

2.4曲线与方程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 一一对应关系. 2.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重点、易混点) 3.学会根据已有的情境资料找规律,学会分析、判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强化“形”与“数”的统一以及掌握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4.掌握求轨迹方程建立坐标系的一般方法,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5.掌握求轨迹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重点、难点) 6.初步学会通过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1.通过曲线与方程概念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2.借助数形结合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提升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3.通过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4.借助由曲线求它的方程,提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结合思想非常重视,他曾经说过数缺形来少直观,形缺数则难入微,可见,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内容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曲线与方程的概念,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一般地,一条曲线可以看成动点依某种条件运动的轨迹,所以曲线的方程又常称为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 一个二元方程总可以通过移项写成F(x,y)=0的形式,其中F(x,y)是关于

x ,y 的解析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C 与方程F (x ,y )=0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①曲线C 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 (x ,y )=0的解; ②以方程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 那么,方程F (x ,y )=0叫做曲线的方程;曲线C 叫做方程的曲线. 思考1:如果曲线与方程仅满足“以方程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会出现什么情况?举例说明. [提示] 如果曲线与方程仅满足“以方程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有可能扩大曲线的边界.如方程y =1-x 2表示的曲线是半圆,而非整圆. 思考2:如果曲线C 的方程是F (x ,y )=0,那么点P (x 0,y 0)在曲线C 上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 若点P 在曲线C 上,则F (x 0,y 0)=0;若F (x 0,y 0)=0,则点P 在曲线C 上,所以点P (x 0,y 0)在曲线C 上的充要条件是F (x 0,y 0)=0. 2.两条曲线的交点坐标 曲线C 1:F (x ,y )=0和曲线C 2:G (x ,y )=0的交点坐标为方程组⎩⎨⎧ F (x ,y )=0, G (x ,y )=0 的实数解. 3.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 (1)由曲线求它的方程. (2)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 4.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

高中数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上)《曲线和方程》精品说课稿

高中数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上)《曲线和方 程》精品说课稿 说课教案 7.6曲线和方程(2)求曲线的方程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蒋富扬 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上)》 一、教材 1.教材背景 作为曲线内容的开始,“曲线与方程”这一小节性较强,约需三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第二课时讲曲线方程的求法;第三课时侧重对所求方程的检验. 本课为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与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方法(直译法)、步骤及例题探求. 2.本课地位和作用 承前启后,数形结合 曲线和方程,既是直线与方程的自然延伸,又是圆锥曲线学习的必备,是后面平面曲线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解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曲线”与“方程”是点的轨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曲线”是轨迹的几何形式,“方程”是轨迹的代数形式;求曲线方程是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先导,是解析几何所要解决的两大类问题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坐标法的本质――代数化处理几何问题,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后继性、可探究性 求曲线方程实质上就是求曲线上任意一点(x,y)横纵坐标间的等量关系,但曲线轨迹常无法事先预知类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生动

展现运动变化特点,但如何获得曲线的方程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同时,本课内容又为后面的轨迹探求提供方法的准备,并且以后还会继续完善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 建模与示范性作用 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于数学建模的过程,它贯穿于解析几何的始终,通过本课例题与变式,要规律,掌握方法,为后面圆锥曲线等的轨迹探求提供示范. 数学的文化价值 解析几何的发明是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近代数学崛起的两大标志之一,是较为完整和典型的重大数学创新史例.解析几何创始人特别是笛卡儿的和精神――对科学真理和方法的追求、质疑的科学精神等都是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教育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允许时指导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写出研究. 3.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思维活跃,在刚刚学习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后,学生对这种必须同时具备纯粹性和完备性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优越性等已有了初步了解,对具体(平面)图形与方程间能否对应、怎样对应的学习已经有了自然的求知欲望. 二、目标分析 1.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坐标法的作用及意义. 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适当坐标系求曲线方程. 过程性目标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曲线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

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必杀技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 2.5 椭圆及其方程 2.5.2 椭圆的几何性质

人教B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必杀技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 2.5 椭圆及其方程 2.5.2 椭圆的几 何性质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椭圆以两条坐标轴为对称轴,一个顶点是(0,13),另一个顶点是(-10,0),则焦点坐标为( ) A.(±13,0)B.(0,±10) C.(0,±13) D. 二、多选题 2. 已知椭圆=1与椭圆=1有相同的长轴,椭圆=1的短 轴长与椭圆=1的短轴长相等,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有() A.a2=25,b2=16 B.a2=9,b2=25 C.a2=25,b2=9或a2=9,b2=25 D.a2=25,b2=9 三、单选题 3. 曲线与曲线的() A.长轴长相等B.短轴长相等 C.焦距相等D.离心率相等 4. 与椭圆有相同焦点,且短轴长为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A.B.C.D. 5. 设是椭圆的离心率,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四、填空题 6. 已知为椭圆上任意一点,为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7. 点P是椭圆上一点,是椭圆的两个焦点,且的内切圆半径为1,当P在第一象限内时,P点的纵坐标为________. 8. 若点O和点F分别为椭圆+=1的中心和左焦点,点P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 9. 已知动点在椭圆上,若,点满足,且 ,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10. 已知椭圆的左顶点为,左焦点为,点为该椭圆 上任意一点.若该椭圆的上顶点到焦点的距离为2,离心率,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019年秋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解读(数学)

2019年秋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解读(数学) 普通高中《数学》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必修一、必修二两册,选择性必修 教材分选择性必修(一)、(二)、(三)3册。此次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依据2017年 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数学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下面我们先睹为快,看看新教材内容都有哪些变化一一

教A 版教材中的必修一、 必修四的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以及必修五不等式部分合在 一起,还将命题、常用逻辑用语原先出自选修的内容合并成第一册的内容。 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其实与改革前的内容与顺序基本一致, 必修第一册将原版人

初步以及必修三的统计与概率部分,同时还加入了原先在选修出现的复数部分,从新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原先三视图以及程序框图部分已经彻底删掉,现在只是给大家介绍直观图的概念。

关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且这一册的难度和重点为计算,难度相对必修内容,难度有所上 升。 必修第二册内容相对少一些,只有两章,所对应的内容是数列与导数的相关知识,这一改革还是很重大的,将原本必修五的数列部分直接划入选修模块,并且和导数合并为一册。

选修最后一册主要内容是计数原理与概率,还有一小部分是线性回归方程,其实总 体的要求是想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在之前一直宣传的数学建模,也在选择性 必修第三册中出现,说明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新教材每一本书的介绍,可以发现改革之后的教材与现阶段的教材区别主要有以 下几点: (1)整合知识点。 相较于原版教材,新版教材的知识点与体系更加集中,模块之间分类很清晰,这可以方 便学生理解和练习。 (2)难度区分明显。 改革之后的教材,将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定义为基础练习,让学生在必修阶段完成高中 数学的基础知识练习,并且帮助学生从高一开始,完成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衔接与转化, 但是同时,学生的压力逐渐平移到选修部分。在未来的教学中,可能高一就是学习必修 第一册和第二册,那么高二开始就是选修的学习,那么从高二开始,难度逐渐加大。 (3)注重基础练习与应用。 从教材中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同样的,对数学学科的应用、 以及数学文化的比重开始加大,每一个章节后面都有类似实际应用或者数学文化的相关探究,说明对于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从现在高考的试卷我们也能发 现这一趋势,试卷中逐渐加入有关数学文化的内容。重基础、多实践、勤应用将会成为 未来的一种趋势。同时也逐渐减少考试中的技巧应用,这也让整体高考数学考查更加贴近实践。 二、教材更新后高考数学将有哪些变化? 1.高考数学试卷结构变化 数学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逻辑推断填空题、数学填空题、计算题、证明 题、应用题、数据处理题、举例题、开放题等22题,共150分。 2.高考数学将有5种新题型

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过关斩将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 2.2 直线及其方程 2.2.2 直线的方程

人教B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过关斩将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 2.2 直线及其方程 2.2.2 直线的 方程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过点,斜率是的直线方程是() A.B. C.D. 2. 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 A.直线经过点,斜率为2 B.直线经过点,斜率为2 C.直线经过点,斜率为2 D.直线经过点,斜率为 3. 经过点,斜率是直线的斜率的2倍的直线方程是 () A.B.C.D. 4. 无论m为何值,直线恒过定点() A.B.C. D. 二、填空题 5. 已知直线L过点且倾斜角为,则l的点斜式方程为_______. 三、解答题

6. 已知的三个顶点都在第一象限,且,, ,求: (1)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2)边和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四、单选题 7. 直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 A.,3 B.3,C.,D., 8. 直线的图象可能是( ) A.B.C.D. 9. 若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则t的取值范围为()A.B.C.D. 五、填空题 10. 若直线l经过点,且与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相等,则直线l的方程为________. 11. 已知直线l的倾斜角是直线y=x+1的倾斜角的2倍,且过定点P(3,3),则直线l的方程为_________ 六、解答题

12. 求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12,且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13. 已知直线. (1)求证:不论a为何值,直线l总经过第一象限; (2)为使直线l经过第一、三、四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七、单选题 14. 经过点的直线方程是() A.B.C.D. 15. 若直线方程为,则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2,3 B.C.,3 D.2, 16. 已知直线过点,且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为横坐标轴上的截距的两倍,则直线的方程为() A.B. C.或D.或 17. 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为3,则实数m的值为() A.B. C. D.6 18. 已知,则过点的直线的斜率是()A.B. C.D.3 19.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则的值是().

第2章 2.6.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新教材】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一讲义

2.6双曲线及其方程2.6.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 习目标核心素养 1.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 决实际问题.(重点) 2.掌握用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重点) 3.理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难点)1.通过对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2.借助于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提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 前面学习了椭圆及其几何性质,了解了椭圆形状与离心率e有关,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曲线,与椭圆并称为“情侣曲线”,即双曲线,它的形状在现实中很常见.如发电厂的冷却塔的形状,上、下两头粗,中间细,截面图的形状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双曲线,它的标准方程和性质又如何?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建成这样的双曲线型冷却塔,而不建成竖直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与双曲线相关的内容. 1.双曲线定义 一般地,如果F1,F2是平面内的两个定点,a是一个正常数,且2a<|F1F2|.则平面上满足||PF1|-|PF2||=2a的动点P的轨迹称为双曲线,其中,两个定点F1,F2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的距离|F1F2|称为双曲线的焦距,双曲线也可以通过用平面截两个特殊的圆锥面得到,因此双曲线是一种圆锥曲线. 思考1:双曲线的定义中,若2a=|F1F2|,则点P的轨迹是什么?2a>|F1F2|呢? [提示]若2a=|F1F2|,点P的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2a>|F1F2|,点P 的轨迹不存在.

思考2:定义中若常数为0,则点P的轨迹是什么?[提示]此时P的轨迹为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所在的坐标轴 x轴y轴 标准方程 x2 a2- y2 b2=1 (a>0,b>0) y2 a2- x2 b2=1 (a>0,b>0) 图形 焦点坐标(-c,0),(c,0)(0,-c),(0,c) a,b,c的关系式c2=a2+b2 [提示]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两个参数a和b,确定了双曲线的形状和大小,是双曲线的定形条件,这里b2=c2-a2,即c2=a2+b2,其中c>a,c>b,a与b的大小关系不确定;而在椭圆中b2=a2-c2,即a2=b2+c2,其中a>b>0,a>c,c与b的大小关系不确定.思考4:如何确定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类型? [提示]焦点F1,F2的位置是双曲线定位的条件,它决定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类型,若x2的系数为正,则焦点在x轴上,若y2的系数为正,则焦点在y轴上.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等于常数(小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 (2)在双曲线标准方程x2 a2- y2 b2=1中,a>0,b>0且a≠b.() (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的大小关系是a>b.() [答案](1)×(2)×(3)× [提示](1)×差的绝对值是常数,且0<2a<|F1F2|才是双曲线. (2)×当a=b时,方程也表示双曲线,故该说法错误. (3)×在双曲线中a与b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2.双曲线x2 15-y 2=1的焦距为()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 选修1-1)教师用书: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2-1

2.2双曲线 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1.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2.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重点) 3.会利用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双曲线的定义 阅读教材P45~P46思考与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双曲线的定义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等于常数(小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 (2)点A(1,0),B(-1,0),若|AC|-|BC|=2,则点C的轨迹是双曲线.( ) (3)到两定点F1(-3,0)、F2(3,0)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6的点M的轨迹是两条射线.( ) 【答案】(1)×(2)×(3)√ 教材整理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阅读教材P46思考与讨论下面第一行~P47例1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双曲线标准方程 x2 a2-y2 b2=1中,a >0,b >0且a ≠b .( ) (2)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 ,b 的大小关系是a >b .( ) (3)双曲线x 2 - y23 =1的焦点在y 轴上.( ) 【答案】 (1)× (2)× (3)×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型] (1)双曲线 x216 - y29 =1上一点A 到点(5,0)的距离为15,则点A 到点(-5,0)的距离为( )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 选修2-1)教师用书: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2.1 曲线与方程 2.1.1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2.1.2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 性质 1.结合已学过的曲线与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了解) 2.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重点) 3.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会求曲线的方程.(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 阅读教材P33~P35,完成下列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C与方程F(x,y)=0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1)曲线C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 (2)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上. 那么,曲线C叫做方程F(x,y)=0的曲线,方程F(x,y)=0叫做曲线C的方程. 设方程f(x,y)=0的解集非空,如果命题“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在曲线C上”是不正确的,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不在曲线C上 B.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不满足方程f(x,y)=0

C.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有些在曲线C上,有些不在曲线C上 D.一定有不在曲线C上的点,其坐标满足f(x,y)=0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形式的等价转换,所给命题不正确,即“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不都在曲线C上”是正确的.“不都在”包括“都不在”和“有的在,有的不在”两种情况,故选项A、C错,选项B显然错. 【答案】 D 教材整理2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阅读教材P36~P37,完成下列问题.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型] (1)过点A(2,0)平行于y轴的直线与方程|x|=2之间的关系; (2)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的积等于5的点与方程xy=5之间的关系; (3)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与方程x+y=0之间的关系.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2.1.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集教师用书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2.1.1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集 考点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等式的性质 掌握等式的性质,会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数学运算 方程的解集 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运算 问题导学 预习教材P43-P46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2.恒等式的概念是什么? 3.十字相乘法的内容是什么? 4.方程的解集的概念是什么? 1.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代数式,等式仍成立;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代数式,等式仍成立. [注意] 等式性质成立的条件,特别是性质(2)中的“不为零”. 2.恒等式 一般地,含有字母的等式,如果其中的字母取任意实数时等式都成立,则称其为恒等式,也称等式两边恒等. 3.方程的解集 一般地,把一个方程所有解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方程的解集.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a =b ,则a -c =b -c .( ) (2)若a =b ,则a c =b c .( ) (3)若a c =b c ,则a =b .( ) (4)x 3 +1=(x +1)(x 2 -x +1).( ) (5)x 2+5x +6=(x +2)(x +3).( )

答案:(1)√ (2)× (3)√ (4)√ (5)√ 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为因式分解的是( ) A .a 2 -b 2 +1=(a +b )(a -b )+1 B .m 2 -4m +4=(m -2)2 C .(x +3)(x -3)=x 2 -9 D .t 2 +3t -16=(t +4)(t -4)+3t 答案:B 已知x 2 +kxy +64y 2 是一个完全式,则k 的值是( ) A .8 B .±8 C .16 D .±16 答案:D 方程2x +13-3x +42=12的解集为________. 解析:由2x +13-3x +42=1 2 , 得2(2x +1)-3(3x +4)=3,即-5x -10=3, 所以x =-13 5.所以方程的解集为⎩⎨⎧⎭⎬⎫-135. 答案:⎩⎨⎧⎭ ⎬⎫ -135 方程x 2 +2x -15=0的解集为________. 解析:x 2 +2x -15=(x -3)(x +5)=0, 所以x =3或x =-5. 所以方程的解集为{3,-5}. 答案:{3,-5} 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单变量多项式 角度一 x 2+(p +q )x +pq 型式子的因式分解 分解因式: (1)x 2 -3x +2; (2)x 2+4x -12. 【解】 (1)如图,将二次项x 2 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 -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x 2

高中数学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_2_2椭圆的几何性质二学案新人教B版选修2-1

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二)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2.掌握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 知识点一 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思考1 判断点P (1,2)与椭圆x 2 4+y 2 =1的位置关系. 思考2 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你能给出点P (x 0,y 0)与椭圆x 2a 2+y 2 b 2=1(a >b >0)的位 置关系的判定吗? 梳理 设P (x 0,y 0),椭圆x 2a 2+y 2 b 2=1(a >b >0),则点P 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 位置关系 满足条件 P 在椭圆外 x 20a 2+y 20 b 2>1 P 在椭圆上 x 20a 2+y 20 b 2=1 P 在椭圆内 x 20a 2+y 20 b 2<1 知识点二 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思考1 直线与椭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思考2 如何判断y =kx +m 与椭圆x 2a 2+y 2 b 2=1(a >b >0)的位置关系? 梳理 (1)判断直线和椭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将直线的方程和椭圆的方程联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若Δ>0,则

直线和椭圆__________;若Δ=0,则直线和椭圆________;若Δ<0,则直线和椭圆________. (2)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弦长公式 设直线l :y =kx +m (k ≠0,m 为常数)与椭圆x 2a 2+y 2 b 2=1(a >b >0)相交,两个交点为A (x 1,y 1)、 B (x 2,y 2),则线段AB 叫做直线l 截椭圆所得的弦,线段AB 的长度叫做________.下面我们 推导弦长公式: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B |= x 1-x 22 +y 1-y 2 2 ,将y 1=kx 1+m , y 2=kx 2+m 代入上式,得|AB |= x 1-x 2 2 + kx 1-kx 2 2 = x 1-x 22 +k 2 x 1-x 2 2 = 1+k 2 |x 1-x 2|,而|x 1-x 2|= x 1+x 2 2 -4x 1x 2,所以|AB |= 1+k 2 ·x 1+x 2 2 -4x 1x 2,其中x 1+x 2与x 1x 2均可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 (3)直线和椭圆相交是三种位置关系中最重要的,判断直线和椭圆相交可利用Δ>0. 例如,直线l :y =k (x -2)+1和椭圆x 216+y 2 9=1.无论k 取何值,直线l 恒过定点(2,1), 而定点(2,1)在椭圆内部,所以直线l 必与椭圆相交. 类型一 点、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判断 命题角度1 点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判断 例1 已知点P (k ,1),椭圆x 29+y 2 4=1,点在椭圆外,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引申探究 若将本例中P 点坐标改为“(1,k )”呢? 反思与感悟 处理点与椭圆位置关系问题时,紧扣判定条件,然后转化为解不等式等问题,注意求解过程与结果的准确性. 跟踪训练1 已知点(3,2)在椭圆x 2a 2+y 2 b 2=1(a >b >0)上,则( ) A .点(-3,-2)不在椭圆上 B .点(3,-2)不在椭圆上 C .点(-3,2)在椭圆上 D .以上都不正确 命题角度2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判断 例2 (1)直线y =kx -k +1与椭圆x 22+y 2 3=1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相切 C .相离 D .不确定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经过点(0,2)且斜率为k 的直线l 与椭圆x 2 2 +y 2 =1有两个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二单元圆锥曲线与方程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案新人教B版选修1-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二单元圆锥曲线与方程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案新人教B版选修1-1 学习目标 1.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过程.2.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几何图形. 知识点一椭圆的定义 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1 如图,把细绳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上的两点F1,F2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思考2 图中移动的笔尖始终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 梳理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________________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________叫做椭圆的焦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椭圆的焦距. 知识点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思考1 椭圆方程中,a、b以及参数c有什么几何意义,它们满足什么关系? 思考2 椭圆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制常数|MF1|+|MF2|=2a>|F1F2|?

梳理 类型一 椭圆的标准方程 命题角度1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1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并且经过两点A (0,2),B (1 2,3); (2)经过点(3,15),且与椭圆x 225+y 2 9 =1有共同的焦点. 反思与感悟 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 (1)定义法,即根据椭圆的定义,判断出轨迹是椭圆,然后写出其方程. (2)待定系数法 ①先确定焦点位置;②设出方程;③寻求a ,b ,c 的等量关系;④求a ,b 的值,代入所设方程. 特别提醒:若椭圆的焦点位置不确定,需要分焦点在x 轴上和在y 轴上两种情况讨论,也可设椭圆方程为mx 2 +ny 2 =1(m ≠n ,m >0,n >0). 跟踪训练1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新教材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四册全册各章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人教B高中数学必修第四册全册各章知识点汇总 第九章解三角形.................................................................................................................... - 1 - 第十章复数 ......................................................................................................................... - 12 - 第十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 19 - 第九章解三角形 知识体系 题型探究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1】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2,BD=5,AB⊥BC,∠BCD

=2∠ABD ,△ABD 的面积为2. (1)求AD 的长; (2)求△CBD 的面积. [思路探究] (1)由面积公式求出sin ∠ABD ,进而得cos ∠ABD 的值,利用余弦定理可解; (2)由AB ⊥BC 可以求出sin ∠CBD 的大小,再由二倍角公式求出sin ∠BCD ,可判断△CBD 为等腰三角形,利用正弦定理求出CD 的大小,最后利用面积公式求解. [解] (1)由S △ABD =12AB ·BD ·sin ∠ABD =1 2×2×5×sin ∠ABD =2,可得sin ∠ABD =2 55, 又∠ABD ∈⎝ ⎛⎭ ⎪⎫0,π2,所以cos ∠ABD =55. 在△ABD 中,由AD 2=AB 2+BD 2-2·AB ·BD ·cos ∠ABD , 可得AD 2=5,所以AD = 5. (2)由AB ⊥BC ,得∠ABD +∠CBD =π 2, 所以sin ∠CBD =cos ∠ABD =5 5. 又∠BCD =2∠ABD ,所以sin ∠BCD =2sin ∠ABD ·cos ∠ABD =4 5,∠BDC =π-∠CBD -∠BCD =π-⎝ ⎛⎭ ⎪⎫ π2-∠ABD -2∠ABD =π2-∠ABD =∠CBD , 所以△CBD 为等腰三角形,即CB =CD . 在△CBD 中,由正弦定理知, BD sin ∠BCD =CD sin ∠CBD , 得CD =BD ·sin ∠CBD sin ∠BCD =5×55 45 =5 4,

新教材 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含解析)

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第三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2) 3.1排列与组合 (2) 3.1.1基本计数原理 (2) 第1课时基本计数原理 (2) 第2课时基本计数原理的应用 (9) 3.1.2排列与排列数 (17) 第1课时排列与排列数 (17) 第2课时排列数的应用 (24) 3.1.3组合与组合数 (32) 第1课时组合与组合数 (32) 第2课时组合数的性质及应用 (39) 3.2数学探究活动:生日悖论的解释与模拟(略) (46) 3.3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 (46) 第1课时二项式定理 (46) 第2课时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杨辉三角和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53) 章末复习 (63) 第四章概率与统计 (70) 4.1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 (70) 4.1.1条件概率 (70) 4.1.2乘法公式与全概率公式 (77) 第1课时乘法公式 (77) 第2课时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83) 4.1.3独立性与条件概率的关系 (92) 4.2随机变量 (101) 4.2.1随机变量及其与事件的联系 (101) 4.2.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08) 4.2.3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 (119) 第1课时n次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119) 第2课时超几何分布 (129) 4.2.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38) 第1课时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 (138) 第2课时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148) 4.2.5正态分布 (158) 4.3统计模型 (167) 4.3.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167) 第1课时相关关系与回归直线方程 (167) 第2课时相关系数与非线性回归 (178) 4.3.2独立性检验 (191) 章末复习 (200)

新教材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含答案)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第四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 - 2 - 4.1指数与指数函数..................................................................................................... - 2 - 4.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 2 - 4.1.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7 - 第1课时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7 - 第2课时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应用................................................ - 13 - 4.2对数与对数函数................................................................................................... - 19 - 4.2.1对数运算 ................................................................................................... - 19 - 4.2.2对数运算法则........................................................................................ - 23 - 4.2.3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28 - 第1课时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28 - 第2课时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应用................................................ - 33 - 4.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 39 - 4.4幂函数 .................................................................................................................. - 44 - 4.5增长速度的比较................................................................................................... - 49 - 4.6函数的应用(二) .................................................................................................... - 54 - 第五章统计与概率.............................................................................................................. - 59 - 5.1统计 ...................................................................................................................... - 59 - 5.1.1数据的收集................................................................................................ - 59 - 第1课时总体与样本、简单随机抽样.................................................... - 59 - 第2课时分层抽样.................................................................................... - 65 - 5.1.2数据的数字特征........................................................................................ - 70 - 5.1.3数据的直观表示........................................................................................ - 78 - 5.1.4用样本估计总体........................................................................................ - 86 - 5.3概率 ...................................................................................................................... - 92 - 5.3.1样本空间与事件........................................................................................ - 92 - 5.3.2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 96 - 5.3.3古典概型 ................................................................................................. - 102 - 5.3.4频率与概率.............................................................................................. - 107 - 5.3.5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 110 - 5.4统计与概率的应用............................................................................................. - 116 - 第六章平面向量初步........................................................................................................ - 121 - 6.1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 121 - 6.1.1向量的概念.............................................................................................. - 121 - 6.1.2向量的加法.............................................................................................. - 126 - 6.1.3向量的减法.............................................................................................. - 132 - 6.1.4数乘向量 ................................................................................................. - 137 - 6.1.5向量的线性运算...................................................................................... - 141 - 6.2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的坐标............................................................................. - 146 - 6.2.1向量基本定理.......................................................................................... - 146 - 6.2.2直线上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 - 151 - 6.2.3平面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 - 154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