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

修2

一、概述:

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散文。它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本文在教学上预设为3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1)读准难字字音,读准文言句子。(音频资源)

问题设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应该怎么朗读?

提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句中的“也”表语气的停顿)(2)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整体感知古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古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表现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宋代诗词较为熟悉,但却是第一次系统接触宋代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宋代文学长于说理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去认识、解读本文。

此外,学生以前学习的游记,都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本文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对这一点,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深认识。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依据:

情境—陶冶策略:通过朗读来创造良好的情境,学生在朗读中加强理解。

五、教学流程图:

开始结束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寻找过

渡句:把握作

者行文思路。

PPT:精读学生精读:体

味作者积极

的人生态度。

PPT:拓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介绍作者,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由王安石的诗作谈起,引入课

题。

创设情境。2分钟

(二)初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频资源)师(难点提示):三个长句的停

顿划分: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生:读准字

音,读准句

子。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初

步感知。

5分钟

(三)再读: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师(提出问题):找出每一段的

过渡句: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提示:“不得极夫游之乐”、“此

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

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生:自读课

文,找出过

渡句,并理

清作者思

路。

培养学生概括语段的能

力,理清文章思路,领

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12分

(四)总结:理清思路。(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记叙——游

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游

山心得。

第三部分(5):记叙——结尾

补叙同游者。

生(小组合

作学习):协

作完成

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12分

(五)拓展:(视频师(提出问题):积累关于“有

志”、“尽吾志”的名言警句。

生(小组合

作学习):搜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

生活中语文素材的能

10分

资源、PPT 资源、历史教材资源)提示:高中快毕业了,我们应

当如何“尽吾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

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

越甲可吞吴。”

集整理力。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

图。

(六)作业布置: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文注释,

把握重点文言字词。

提示:(1)文言虚词:于是、

之、以、而

(2)文言实词:随、怠、至于、

相、得

生(小组合

作学习):协

作完成

质疑:

掌握常见实词、虚词考

点。(为第2课时做准备)

3分钟

(1分

钟机

动)

七、教学评价与设计: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应该怎么朗读?(设计意图:强调学生朗诵的意识。)提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句中的“也”表语气的停顿)我们在《师说》这一篇古文中也有遇到这一现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高中快毕业了,我们应当如何“尽吾志”?(设计意图: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要尽最大的努力。(全班齐读)

八、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在教学上预设为3课时,第1课时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第2课时将指导学习自学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第3课时将指导学习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落实第三段的朗读背诵。

(二)、反思:

赛后心得

2011年4月16日,福建省厦门市首届教师大赛拉开帷幕,我有幸成为869名参赛选手中的一员。高中语文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片段教学、课件制作、现场作文”四大项。整整一天的参赛,虽然很累,但却让我收获并快乐着。感慨时光短暂,经典转瞬即逝,此次的大赛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无尽的反思。回忆赛程,至今记忆犹新。

新形势新课改赋予了高中语文老师新的要求、新的使命——课堂上要注重体现“评价意识”。在片段教学《游褒禅山记》中我用到的评价语言:“你们在读书时,我在读你们。我从你们认真的表情中,知道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孩子。那么,现在请王玲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三段文字。”“赵慧同学,我看到你眼睛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请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余华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我看到了大家赞赏的目光,掌声在哪里……掌声送给他!”

“从大家自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一条条美丽的波浪线画出来了,记录着你的智慧。”“没关系,你们小组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如果小组能继续按照这个想法去思考,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很好,让我们好好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教师体面地让学生站起来又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老师知道,你用心去听自己的声音,用心去读每一个文字,真好。同学们,你们读书特别认真,我尤其欣赏你们边读边记的样子……”“谢谢张明同学!你的朗读让大家知道了,什么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有没有感觉到,他哪个字处理得特别好?”……

片段教学结束后,选手们互相交流,看得出来他们都十分注意课堂评价。他们的评价语言丰富、适时、到位、充满激励和智慧,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激励学生的办法。

比赛结束后,我深深地感到:要胜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多读书,多学习,争取做知识型、多才型的现代语文教师。现在强调学科知识整合,文学、艺术、科学、历史、地理、天文……综合性的学习必不可少。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各学科的整合越来越突出。语文教学中,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和普及,跨学科的内容越来越多。扎实的内在素养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立足之本。

总之,我们要主动学习、积极总结日常工作中的得失,作一个阅读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在实践工作中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反思,要能用现代化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科学地分析、评价自己,善于从他人教学中不断地取长补短,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让自己拥有一桶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满满的一桶水。

是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不能只羡慕别人,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潜心钻研上,寻找各种机会锤炼自己的基本功,努力做一名有特长、有个性、充满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教师。只有像蜜蜂那样“博采众花”,酿出的蜜才能“又香又甜”,只有多读多看,拥有深厚的知识素养,使知识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们继续扬帆起航,携手奋进吧!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或喷涌而为泉,或积聚而为潭,或飞流直下而为瀑,或汇纳百川而为海。同是一棵树,或叶绿而吐雾,或根劲而裂石。同是一座山,或拔地而独秀,或逶迤而苍茫…… 在诗人眼中,风雪雨露皆含情,一草一木可为诗;在哲人眼中,阴晴圆缺皆有道,一山一石可言理。王安石就是这样的诗人和哲人。他从一次未尽兴的游览中悟出了成就一番事业所必需 的 “志”“力”“物”三要素,他能在歪倒的石碑的模糊碑文中感悟“深思慎取”的治学道理。 1.走近作者 生平经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少好读书”,21岁登进士第。1058年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作品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词有名作《桂枝香》等,诗歌名句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等。 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

写下此文。作者叙述游山经历,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伟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王安石是北宋改革派的代表,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作贡献,必须“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有补于世”思想的具体体现。 3.相关知识 记和游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4.作者逸事 (1)王安石三难苏轼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1.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篇游记,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答: 答案《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的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山兼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 志: 力: 物: 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3.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这幅漫画形象地启示人们:。 答案(示例)成功者的足迹,我们应该视为路标,奋然前行,而不能视为框框,亦步亦趋。 1.[高考源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我的答案: 答案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游记。高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后,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有了一定的积累。课前已布置学生预习,课上主要答疑解难,挖掘文本志存高远,学习写作方法。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乌海一中海霞

教学情况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游记。高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后,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有了一定的积累。课前已布置学生预习,课上主要答疑解难,挖掘文本志存高远,学习写作方法。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方法: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合作、探究 2、教学媒体:电脑 3、教时安排:共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引发我们的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游览名山大川的经历和心得。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扫除文字障碍。 明确:本文先记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5段是游记的补叙。 重点品读3、4段议论部分。 1、诵读课文: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前两段为记叙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由悔生“叹“紧承上文引起下文 2、重点 3、4段,然后学生齐读。 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 必修二)共3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导入部分 说起中国文化,我们往往会想到它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而禅宗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禅的精髓,也体现在了诸多名篇之中。今天,我想向同学们介绍的,就是其中一篇——《游褒禅山记》。 二、作者简介 1. 洛阳纸贵一代才子——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篱,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内,是北宋名臣苏洵的次子。他早年就读于洛阳附院,自幼聪颖,曾访求名士,涉猎经史,工书法、绘画、文学,以诗文、书法驰名。1077年,他中进士,历任知制诰、集贤校理、端明殿学士等职。时人称其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故被尊称为“东篱先生”。 2. 文学范畴——《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主要表现为诗、散文和词。他的诗以疏

逸自然、情致深切著称,被誉为“唐宋之际第一大家”。而在散文方面,他更是有“散文之神”之美誉。最有名的莫过于《东坡乐府》,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篇更是传诵千古。 三、作品简介 1. 篇名与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苏轼在北宋中期所写下的游记散文。褒禅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这一地区山峰陡峭,云雾缭绕,在古代有着禅修之地的盛名,吸引着许多闻名亲王、贵族、学问达士、僧侣访寻禅法。 2. 文章内容 《游褒禅山记》以“携妓赏花”为主题,讲述了苏轼率领友人、妓女游览褒禅山的事。在游山途中,苏轼零零散散地插入对历代人物的赞美、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探讨。最后,他回思本次行程,慨叹人生短暂,如山间流水般流去,倡导抛弃浮华,回归本性,精修内心,含蓄地宣扬了“道、禅、性、理”的哲学思想。 四、文学价值 1. 乐观风趣形式 《游褒禅山记》采取游记形式,将妓女带上山,游览过程形式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1 【课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 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 《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 《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计划用时〗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通用5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__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__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__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__结构。思考“__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看__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

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 各抒己见 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3、看游山心得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 明确:现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天下的珍奇异景往往在一些偏僻、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而大多数人会因为其艰险、难找而选择放弃,所以越奇特的地方被人发现的越少。 5、既然奇景异观常人很难看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从文中归纳概括。 明确: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概述: 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散文。它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本文在教学上预设为3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1)读准难字字音,读准文言句子。(音频资源) 问题设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应该怎么朗读? 提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句中的“也”表语气的停顿)(2)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整体感知古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古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表现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宋代诗词较为熟悉,但却是第一次系统接触宋代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宋代文学长于说理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去认识、解读本文。 此外,学生以前学习的游记,都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本文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对这一点,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深认识。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依据: 情境—陶冶策略:通过朗读来创造良好的情境,学生在朗读中加强理解。 五、教学流程图: 开始结束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寻找过 渡句:把握作 者行文思路。 PPT:精读学生精读:体 味作者积极 的人生态度。 PPT:拓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介绍作者,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由王安石的诗作谈起,引入课 题。 创设情境。2分钟 (二)初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频资源)师(难点提示):三个长句的停 顿划分: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生:读准字 音,读准句 子。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初 步感知。 5分钟 (三)再读: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师(提出问题):找出每一段的 过渡句: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提示:“不得极夫游之乐”、“此 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 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生:自读课 文,找出过 渡句,并理 清作者思 路。 培养学生概括语段的能 力,理清文章思路,领 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12分 钟 (四)总结:理清思路。(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记叙——游 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游 山心得。 第三部分(5):记叙——结尾 补叙同游者。 生(小组合 作学习):协 作完成 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12分 钟 (五)拓展:(视频资源、PPT 资源、历史教材资源)师(提出问题):积累关于“有 志”、“尽吾志”的名言警句。 提示:高中快毕业了,我们应 当如何“尽吾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 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 越甲可吞吴。” 生(小组合 作学习):搜 集整理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 生活中语文素材的能 力。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 图。 10分 钟 (六)作业布置: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文注释, 把握重点文言字词。 提示:(1)文言虚词:于是、 之、以、而 (2)文言实词:随、怠、至于、 相、得 生(小组合 作学习):协 作完成 质疑: 掌握常见实词、虚词考 点。(为第2课时做准备) 3分钟 (1分 钟机 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6: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2.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

语文:3.10《游褒禅山记》说课(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走向成功的正确归因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四、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五、教学设想 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尽志无悔”的哲学。淡化“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但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介石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归因到客观条件,不是积极的态度,因为人改变客观较难,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归因到个人能力,往往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不行,因为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提高的。只有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积极的。因为努力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我认为我教这节课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解读王安石的成功归因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正确的归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大家都有从众心理,即使文学大家王安石也不例外。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游褒禅山记》,看看王安石为什么也会”从众”,“从众”后的他,是怎么反思自己的行为的?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18.游褒禅山记教材梳理大纲人教版第三册(精品教学设计)

疱丁巧解牛 文题解读 题目“游褒禅山记”,“游”“记”交代了本文的体裁是一篇游记,游览的地点是褒禅山。 作者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练,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背景纵览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三十四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

的发展。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 2.古今异义词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分数的表示法。今:数词) 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不平常。今:用作副词,很,十分) 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至,到;于,介词,引出下文的地点。今:表提及) 于是 ..余有叹焉(古:于,介词,由;是,代词,这种情况。今:合用为连词。)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3.词类活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屋定居,名词活用作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活用作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用作动词)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定远二中王传河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着乐水”本单元的3篇山水游记很好的论释了这句话,同学们已经预先了这一课,大家可以归纳以下这3篇中哪篇是“乐山”?哪篇是“乐水”?那么比靠孔子的话你觉得有道理吗? 提问并简单归纳: 《游褒禅山记》是“乐山”,《赤壁赋》是“乐水”,《兰亭集序》山水兼有。王安石有山的稳重,苏东坡有水的灵动,王羲之二者兼有! 王安石变法图强拯教国家百姓,是仁者:苏东坡遇难成祥,是智者:王羲之作右军将军又兼有书法家、诗人气质,仁、智兼具。

[温故知新] 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文?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伤仲永("泯然众人矣。”) [学习新知] 文学常识积累: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最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分属抚州市)人。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执着推行新法,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畅达而精炼。 2.背景介绍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二、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读准字音。读完后,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读音。 三、归纳重要虚词、实词、文言句式(多媒体出示) 四、布置作业: 1、疏通课文。 2、比较3篇游记的异同。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山一仁者(静)水~智者(动)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1、疏通课文。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10《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 1、看注释,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一)基本任务 1、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2

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设计方案(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 第三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以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褒禅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思路方法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本文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舍”“观”“名”“十一”“明”“相”,等等。这是学习的重点。 2.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这是学习的难点。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

[高考语文教案]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10《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 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 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 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 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 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 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 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 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 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 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 掌握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1、4、5自然段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游记一般写什么内容?(无非是写游览的时间地点和谁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游褒禅山记》却不是如此。现在请同学先看一下课后练习一,了解一下课文的行文思路。(板书: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介绍作者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城东北,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从舒州(现在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七月以追忆的形式写下了此文。 记是一种记叙文体。古人将以记名篇的作品称为“杂记体”叫杂记。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方面比较自由,构思巧妙。在表达方面上可纯为记叙,可夹叙夹议,有的甚至议多于叙。古代游记类是专门写游记的文章,主要记述旅游所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遗闻遗事,但它必须是作者亲身游历的记录,不能虚构想像。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四大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之一。(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各”、“极”、“观”、“求”、“其”等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熟悉文中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积累虚词“之”、“以”、“其”的用法以及文中出现的两种判断句。 2.结合单元文本特征,学习即事明理,叙议合一,叙事说理紧密相扣的写作技巧。 3.结合作者生平,深入理解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领悟这些优秀品质在自身成长中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结合文本,逐层分析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叙事说理紧密相扣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文言现象;梳理文章结构。 一、导入 根据己有知识和预习情况,围绕课文题目《游褒禅山记》,自主解读课文内容,谈谈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追问,从而引出本文。结合题目可以看出本文题材是“游记”。回想初中学过的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试想初中所学游记与本文游记所写内容是否相同?两者不同,初中所学文章是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文中描写山水之美的句子寥寥无几,那么《游褒禅山记》要借“游”记来表达什么内容呢?大家-•起走进文本一探究竟吧。 二、初步感知 (一)齐读文本,订正字音。 1 .学生齐读全文。 (1)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备课资料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备课资料人教版 让学生来分析——《游褒禅山记》“华”的读音的解决 在教《游褒禅山记》时,我要求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其中“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两句话中的“华”的读音很不一致,又请学生单独朗读,也在此处卡壳,大家都望着我,等着我的指正。我没有马上说明,只是告诉大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要大家去动动脑而已,一听如此,学生马上去默读课文了,还有的翻起工具书来,一会儿,学生就慢慢地有了说法。 生一:应读“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因为“华实”来自成语“华而不实”,意思是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其中的华就读huá。 生二:说不通啊,词典里“华山”的“华”读huà。 生三:那是指西岳华山,在陕西的华山才读第四声。 生四:我同意生一的读法,文中的“华山”应读“华(huá)山”,从倒下的石碑上的文字来看,该山原叫“花山”,后因古书之不存,以讹传讹,人们也没有进一步考证,也许觉得华(huá)山来得顺口,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生五:我也同意生一的读法,生四的解释也说得通,还有一点,成语“华而不实”的“华”是开花的意思,与“花”有相通之处,是名词“花”的活用,所有才有可能混读。 综合起来就明确了:“华山”的“华”读huá,“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至此,大家意见趋于统一,我觉得问题已经解决,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是晓得根据教材利用教材,能分析问题;二是晓得充分利用工具书帮助解决问题。这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又开始了齐读。 《游褒禅山记》-------倒着教,好! 上来的整整一节课,我就让学生读书。要求很简单:多读,读熟。什么也没讲。 第二节课,我问:哪些是重点段?学生说三、四段。那好,就从重点段讲。第四段很简单,一提而过。第三段怎么办?还是读背。我找读背好的学生示范,问:你们为什么背得快?他们说:“我是分几个层次背的。”我说:“具体说说层次。”下面就是他们说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叹焉。”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为了加强论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无物相不能至。 5、最后说:尽吾志,可无悔。 学生说完了,我觉得老师就不用讲了。再有同学不理解,鼓励他们去读书、背书去就是了。 第三段“讲”完,讲第二段。 我让学生翻译第三段的第一个句子。问“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学生最后找到了: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边让学生翻译,一边提炼要点,这层就解决了。 我又问:这段写了作者游览的经过,那他和同伴游览的具体地点在哪?游览后的心情如何?学生说游的是后洞,后来的心情是“悔”。这样,第二段层次层意基本解决了。 最后,我提问“其下平旷”中的“其”指代什么?学生说是华山洞。这样就过渡到对第一段的理解。一边读第一段,一边找出说明的几处主要景物:褒禅山,禅院,华山洞,仆碑。这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散文。它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把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育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把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课可支配2课时。 第一课时程序设计: (一)课题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索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解题:(展示课件) [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

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课件展示字的读音) 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识课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把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最终。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晰,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推断的两种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