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用于小儿临床麻醉的效果观察

七氟烷用于小儿临床麻醉的效果观察
七氟烷用于小儿临床麻醉的效果观察

七氟烷用于小儿临床麻醉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麻醉手术治疗的小儿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与对照组(常规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时间及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中、后观察组患儿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好于静脉麻醉,明显缩短患儿的麻醉时间及苏醒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标签:七氟烷;吸入麻醉;静脉麻醉;不良反应

小儿手术具有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保证有效的麻醉深度是保障手术成功完成的重要条件[1]。常用评价小儿临床麻醉效果的指标有患儿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2]。由于小兒特殊的生理结构以及较弱的身体素质,无法耐受手术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因此选择科学有效的麻醉方法尤为重要。七氟烷是一种吸入性麻醉剂,是无色澄清的液体,排出较快,诱导麻醉速度也较快,对患儿呼吸道的刺激性较小,并且术后患者的苏醒时间短[3]。目前,七氟烷在临床小儿麻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麻醉手术治疗的小儿64例为研究对象,就七氟烷的小儿临床麻醉效果进行观察,旨在探讨合理的麻醉药物,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麻醉手术治疗的小儿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35例,女孩29例,年龄在2~10岁,平均年龄为(6.15±0.76)岁。其中普外科手术患儿23例,骨科手术19例,胸外科手术22例。在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与对照组(常规静脉麻醉),每组各32例患儿。所有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两组患儿术前禁饮6~8 h,禁食4 h,常规应用阿托品,进入手术室后,持续心电监护。对照组给予静脉麻醉,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芬太尼、丙泊酚诱导麻醉,术中维持麻醉。观察组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给患儿使用面罩,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维库溴铵静注,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心率的变化情况、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

麻醉常识—小儿麻醉

麻醉常识—小儿麻醉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麻醉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吗 很多家长担心麻醉或麻醉药物会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根据目前国内、外资料显示:没有证据证明,当前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及方法对儿童的健康、智力有害。 笨和聪明均与脑有关,脑细胞的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氧气与糖原,如果有呼吸、循环障碍就会造成脑细胞缺氧,倘若脑细胞停止供氧5-8分钟,就会严重影响脑细胞的代谢,影响脑功能,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要回答麻醉会不会影响小儿智力,首先要分析麻醉后会不会有脑缺氧小儿常用的麻醉方法有4种: (1)基础麻醉,指术前先用镇静药,然后用局麻或神经丛阻滞麻醉。 (2)部位麻醉,包括局训麻醉、腰麻、神经丛阻滞麻醉。这两种麻醉只阻碍神经纤维或神经干的传导,起到局部麻醉作用,麻醉过程中神志是清楚的。因此智力不受影响。 (3)全身麻醉,所谓全麻是吸入了麻醉药或静脉内注入麻醉药后,抑制大脑皮质,使小儿暂时失去知觉,在无痛觉安睡的情况下保证各种手术的完成。全身麻醉过程中,病儿的呼吸由机器控制,供氧得到保证,一切生命指标如血压、心跳均在正常范围,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不会引起脑缺氧。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虽然小儿

失去意识,但麻醉过后,小儿逐渐清醒,一切恢复正常,如同睡了一觉醒来,对小儿智力也没有影响。 (4)低温麻醉,一般用于小儿心血管手术。此麻醉需阻断循环,并使体温下降,小儿的呼吸、循环,并使体温下降,小儿的呼吸、循环用人工心肺机代替,使代谢保持最低水平。曾对这些小儿手术前、后做智能测试对比,发现动手术前、后的智商并无明显区别。接受麻醉后手术的小儿,记忆力正常,学习成绩并不下降,所以家长对麻醉的顾虑是不必要的。 在此提醒家长切不可将术后恢复期患儿反应迟钝,误认为是麻醉药物对智力的影响。因为,小儿代谢率低,排泄功能差,加之术中贮存于脂肪、肌肉等组织的麻醉药物在术后向血液中“二次分布”,患儿血液中仍残留一定麻醉剂,表现出术后恢复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该现象是麻醉药物正常代谢过程,勿需多虑。 可能有人说:“某某孩子是因为手术麻醉而变傻的。”对这种情况要作具体分析。刚才说了,人的脑细胞活动是和氧气紧密相关的,在麻醉或手术中,往往由于病人呕吐,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喉痉挛导致窒息等都会突然发生脑缺氧。术中心跳骤停、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也会发生脑缺氧,不及时抢救,就会引起不良后果。这些都是麻醉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使用麻醉药物引起的。饱食后的患儿容易因呕吐误吸而发生呼吸道堵塞,引起脑缺氧,患儿术前4-6小时应绝对停食禁水。当然,麻醉药作为一种药

小儿麻醉药物剂量及小儿麻醉相关参数参考值计算公式(整理).doc

小儿麻醉药物剂量及小儿麻醉相关参数参考值计算公式 小儿麻醉常用药物剂量药物用途/途径剂量咪唑安定(Midazolam)镇静IV术前用药PO0.05mg/kg0.5mg/kg丙泊酚(Propofol)诱导IV持续输注IV2-3mg/kg60-250ug/kg/min 氯胺酮(Ketamine)诱导IV诱导IM1-2mg/kg6-10mg/kg罗库溴铵(Rocuronium)插管IV0.6-1.2mg/kg阿曲库铵(Atracurium)插管IV0.5mg/kg顺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插管IV0.15mg/kg琥珀酰胆碱(Succinylcholine)(稀释 100mg/5ml)插管IV插管IM2-3mg/kg4-6mg/kg芬太尼(Fentanyl)(稀释100ug/5ml)镇痛IV麻醉辅助用药IV持续输注IV1-2ug/kg1-5ug/kg2-4ug/kg舒芬太尼(Sufentanil)麻醉辅助用药IV持续输注IV0.5-1ug/kg0.5-2ug/kg/h雷米芬太尼(Remifentanil)Bolus IV持续输注IV0.25-1ug/kg0.05-2 ug/kg/min吗啡(Morphine)镇痛IV0.025-0.1mg/kg纳洛酮(Naloxone)IV0.01mg/kg昂丹司琼(Ondansetron)IV0.1mg/kg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IV0.1-0.5mg/kg新斯的明(Neostigmine)依据肌松程度IV0.04-0.07mg/kg阿托品(Atropine)(稀释:0.5mg/5ml)IVIM0.01-0.02mg/kg0.02mg/kg 麻黄碱(Ephedrine)IV0.1-0.3mg/kg肾上腺素(Epinephrine)Bolus IV气管内给药持续输注 IV0.01mg/kg0.1mg/kg0.1-1ug/kg/min利多卡因(Lidocaine) .精品.

注射剂中添加剂的不良反应问题研究

注射剂中添加剂的不良反应问题研究 赵祎镭* 宋永熙(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药学部,哈尔滨市150010) 摘要目的:综述注射剂中常用添加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通过分析原因寻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途径。方法:根据添加剂的结构性质,对注射剂中添加剂的不良反应信息进行综述,并从合理用药、配伍禁忌和制剂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结果:多数注射剂中添加剂在临床使用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注射剂中的添加剂是一些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根源。 关键词:注射剂;添加剂;不良反应 Research on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drug additives in the injectable preparation Li Lihua, Song Yongxi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common used additives in the injectable prepar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way of reducing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ve properties of these additives, the information of thes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n some reasonable progressive opinions were proposed, such as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compatibility and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RESULTS: It was likely that the additives in the majority injection happened with some adverse react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CONCLUTIOND: The additives in the injectable preparation maybe the source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injectable preparation; additive; adverse reactions 注射剂是速效剂之首,但是,在快速治疗疾病的同时,注射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具有发病迅速、难以控制等特点。随着新药品不断地研发,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常加入一些助溶剂、增溶剂、潜溶剂等附加剂。虽然多数附加剂为惰性物质,但是经过长期临床实验证明,此类物质也可能是不良反应的源头。2006年我国曾发生鱼腥草注射液中毒事件,经调查造成过敏的原因是作为助溶剂的聚山梨酯。由此证明,药品中应用的特殊附加剂或制备过程中残留的溶剂都可能是造成严重危害的祸根。 本文从注射药物直接进入静脉的特点和用药安全两方面考虑,对注射剂中常用添加剂的不良反应进行收集、分析,并尝试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为临床药物疗效的发挥、不良反应的降低等方面提供参考。 1 注射剂中常用添加剂的不良反应 随着疾病研究的日益深入,逐渐研发了新靶点及副作用低的新药。面对上述疗效良好,但是溶解度较低的药物,我们选择加入适宜的添加剂,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其中,常见的添加剂包括:乙醇、甘油、丙二醇、苯甲醇、聚山梨酯、聚氧乙烯蓖麻油聚合物等。经过临床实践证明,上述注射剂中常用的添加剂都已收入FDA《非活性组分指南》,均可用于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1]。 1.1 乙醇(alcohol)、甘油(glycerin)和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乙醇、甘油、丙二醇作为注射剂的常用溶剂,能以任意比例与水混合,而磺胺类药、局部麻醉药、维生素A/D、性激素、氯霉素及很多挥发油均能用丙二醇溶解。研究表明,注射剂中丙二醇的比例在10%~60%之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 版) 2017-12-14 06:27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579 上官王宁,王英伟,王炫,尹宁,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叶茂,朱波,李师阳,李军,李丽伟,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溪英,周期,赵平(共同执笔人),胡智勇,姜丽华吸入麻醉诱导是常用的小儿麻醉诱导方法,具有起效快、较平稳、无痛苦及易被接受等优点。目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等,其中最适于小儿吸入诱导的是七氟烷和氧化亚氮。由于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人相比对麻醉诱导过程更为敏感。粗暴的麻醉诱导可能造成小儿术后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甚至终身的面罩恐惧症。因此,麻醉科医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儿麻醉诱导技术和技巧,根据小儿年龄和合作程度等采取灵活措施。 为了帮助广大麻醉科医师快速掌握此技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专家经反复讨论,提出以下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 一、小儿吸入麻醉诱导前准备 (一)麻醉前病情评估 1.病史尽管患儿的病史一般不复杂,但小儿生理储备功能低下,病情变化快。麻醉科医师既要了解外科手术相关疾病,还需全面了解各系统功能状况、并存疾病或多发畸形、既往疾病和麻醉手术史、出生状况、过敏史和家族麻醉手术史。尤其应关注小儿是否存在哮喘、肺炎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极个别小儿可能有先天性喉喘鸣、先天性喉发育不良或先天性气管软化症等病史,此类小儿在麻醉诱导期间可能发生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大量胸腔积液、胸腔占位、膈疝等胸内压增加的小儿,在自主呼吸抑制后可能发生严重通气困难,麻醉诱导时需考虑保留自主呼吸。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应该全面,同时着重于检查重要系统,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检查(是否存在解剖畸形、上呼吸道感染的表征、扁桃体大小等),应仔细听诊心肺,如两肺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心脏是否有杂音等。尚需注意患儿有无腹胀、胃排空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等增加反

(完整word版)临床麻醉学试题答案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双腔支气管插管的主要目的是()(16章) A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呼吸 B使健康肺和病侧肺的气道隔离通气 C通气效率高 D手术视野清楚 E避免开胸侧肺萎缩,出现低氧血症 答案:B 2.下列静脉麻醉药中可引起CBF、CPP、CMRO2及ICP增高的药物是()(18章)A 硫喷妥钠B氯胺酮C异丙酚D咪唑安定E依托咪酯 答案:B 3.临床上可用于降低颅内压的方法有()(18章) A利尿剂和液体限制B过度通气C局部低温D皮质激素E以上均是 答案:E 4.腋路臂丛阻滞哪一项不正确:(10章) A 针随腋动脉搏动而摆动 B 入腋鞘突破感 C 注药有外溢 D 注药后呈梭形扩散 E 针刺有坚实骨质感 答案:E 5.哪一项不是腋路路丛阻滞的优点:(10章) A 不会引起气胸 B 不会阻滞膈神经 C 不会误入椎管 D 位置表浅,易于阻滞 E 桡神经阻滞完全 答案:E 6.关于颈丛阻滞,哪项错误:(10章) A.颈深丛与颈浅丛均属感觉神经丛B.C2~4神经构成颈丛 C.颈丛阻滞其骨性标志为C4横突D.甲状腺手术应同时阻滞双侧颈浅丛和颈深丛E.颈丛阻滞最易发生喉上神经阻滞 答案:D 7.成人脊髓终止于:(11章) A.胸12椎下缘B.腰1椎下缘C.腰2椎下缘D.腰3椎下缘E.腰4椎下缘答案:B 8.椎管内阻滞血压下降的主要因素是:(11章) A 肌肉麻痹 B 肾上腺阻滞 C 交感神经阻滞 D 副交感神经阻滞 E 中枢交感神经介质释放减少 答案:C 9.腰麻平面达T4,心率减慢的主要原因是:(11章) A 支配心脏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 B 血压下降 C 右房压下降 D 窦弓反射 E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阻滞 答案:A 10.为预防局麻药中毒反应,以下哪项错误:(10章) A 一次用药不超过最大剂量 B 使用最低有效浓度 C 避免注入血管内 D局麻药内都必须加入肾上腺素E 术前给予巴比妥类或地西泮

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

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2014) 上官王宁(共同执笔人)王英伟左云霞李师阳连庆泉(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姜丽华张建敏 一、目的 在已报道的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中,新生儿和婴幼儿、急诊手术以及合并呼吸问题(气道梗阻、意外拔管、困难插管)等仍是高危因素。气道和呼吸管理仍是小儿麻醉主要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小儿麻醉科医师必须了解与熟悉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并根据不同年龄选用合适的器械设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患儿手术麻醉的安全。 二、小儿气道解剖特点 1. 头、颈婴幼儿头大颈短,颈部肌肉发育不全,易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即使施行椎管内麻醉,若体位不当也可引发呼吸道阻塞。 2. 鼻鼻孔较狭窄,是6个月内小儿的主要呼吸通道,分泌物、粘膜水肿、血液或者不适宜的面罩易导致鼻道阻塞,出现上呼吸道梗阻。 3. 舌、咽口小舌大,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易患增殖体肥大和扁桃体炎。 4. 喉新生儿、婴儿喉头位置较高,声门位于颈3~4平面,气管插管时可压喉头以便暴露喉部。婴儿会厌长而硬,

呈“U”型,且向前移位,挡住视线,造成声门显露困难,通常用直喉镜片将会厌挑起易暴露声门。由于小儿喉腔狭小呈漏斗形(最狭窄的部位在环状软骨水平,即声门下区),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易发生喉水肿。当气管导管通过声门遇有阻力时,不能过度用力,而应改用细一号导管,以免损伤气管,导致气道狭窄。 5. 气管新生儿总气管长度约4~5cm,内径4~5mm,气管长度随身高增加而增长。气管分叉位置较高,新生儿位于3~4胸椎(成人在第5胸椎下缘)。3岁以下小儿双侧主支气管与气管的成角基本相等,与成人相比,行气管内插管导管插入过深或异物进入时,进入左或右侧主支气管的几率接近。 6. 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新生儿肺泡数只相当于成人的8%,单位体重的肺泡表面积为成人的1/3,但其代谢率约为成人的两倍,因此新生儿呼吸储备有限。肺间质发育良好,血管组织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造成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故易于感染,炎症也易蔓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肺炎。由于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膨胀不够充分,易发生肺不张和肺气肿;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或释放不足,可引起广泛的肺泡萎陷和肺顺应性降低。

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及注意事项

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及注意事项 学号:1205100224 姓名: 宋菁玲 专业:临床医学层次:专升本 教学点名称:陕西省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张掖工作站 【摘要】小儿与成人在解剖、生理,药理及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年龄愈小,差异越明显,至年龄达到10-12岁时,才逐渐接近成人。熟悉小儿与成人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方能确保小儿麻醉的安全。对小儿手术应根据手术种类、部位、范围和方法,小儿的年龄,简单病史与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与某些特殊检查,呼吸、循环,以及ASA分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对患儿做出全面评估,拟定麻醉方案,进行有计划的麻醉,才能保证麻醉按计划实施,确保患儿麻醉安全。 【关键词】小儿外科手术麻醉注意事项 随着麻醉技术的快速发展,麻醉已能安全,常规的应用于婴幼儿、新生儿的各种手术,因小儿头大、颈短、鼻腔及气管狭窄、舌体肥大等,致使围术期小儿麻醉相关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成人,随着更安全麻醉药物的应用,先进监护设备的使用,儿科专科麻醉医师的培养,麻醉相关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临床上麻醉不良事件仍不能完全避免。因此,通过患儿入院的病史、体格检查、各项常规化验检查与必要的各种特殊检查,制定 ASA分级等,对患儿做出全面评估,制定麻醉计划,早期识别危险因素,优化麻醉方案,降低风险,使麻醉按计划实施,可减少小儿麻醉相关死亡率。 【麻醉术前访视与术前准备】 1. 术前访视 手术前应进行访视,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详细解释,以减少患儿的心理恐惧。强烈而持久的恐惧心情,会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耗竭,增加麻醉与手术危险性。患儿恐惧与焦虑不安主要来自环境的突然改变与医护人员施行的疼痛性操作。麻醉医师应帮助患儿调整强加于他的环境条件,并能分担他的困难,在不能与其进行对话的情况下,应设法用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消除其恐惧、焦虑心情,达到取得患儿信任,也使患儿父母能全力配合麻醉。对学龄前儿童,要进行语言安慰,以增加患儿安全感。对学龄儿童,应对其解释麻醉与手术的必要性,并说明麻醉与手术会带来一些不适

小儿麻醉的气道管理

小儿麻醉的气道管理 一. 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1. 鼻孔小,是6个月内的主要呼吸通道; 2. 舌相对大,喉相对小,位置高; 3. 会厌短,常呈Ω形或U形; 4. 环状软骨是小儿喉的最狭窄处; 5. 3个月以下婴儿的气管短,平均长度仅5.7cm; 6. 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在4~6岁时达最大形状; 7. 头大,颈短; 8. 氧耗增加和氧储蓄低; 9. 面罩通气容易胃扩张,易反流误吸、FRC、肺顺应性易下降; 10.心动过缓是对缺氧的主要反应,心率是心排出量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麻醉的加深,维持上呼吸道开放的肌肉逐渐松弛,咽气道易塌陷,导致上呼吸道梗阻; 11.小儿呼吸道开放活动的调节。 二. 面罩通气 1. 选择适合于小儿面部形状、死腔量最小的面罩 透明面罩:最常用,小儿不易惊恐,可观察患儿口鼻部情况; Rendell-Baker面罩:形状符合小儿的面部轮廓,无效腔量较小,但没有充气密闭圈; Laerdal面罩:质地柔软的硅橡胶面罩,密闭性较好,能进行煮沸和高压蒸气消毒。 2. 面罩通气的操作要点: ①正确放置面罩: ②手法: 3. 面罩通气时的监测 —监测呼吸音或呼吸运动 —监测P ET CO2波形 —监测呼吸囊的运动 4. 口咽通气道的使用: —小儿常选用Guedel和Berman口咽通气道。 注意点: 在插入口咽通气道前应达满意的麻醉深度;

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道,长度大约相当于从门齿至下颌角的长度。 三. 气管内插管 1. 插管前器械和物品准备 气管插管基本器械的准备 预氧和通气器械 1. 麻醉机或通气装置的准备 2. 准备小、中、大号面罩 3. 准备小、中、大号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气管导管及相关物品 4. 准备小、中、大三根经口插入的气管导管 5. 准备柔韧的插管芯(大小各一) 6. 准备润滑剂(最好含局麻药) 7. 喷雾器(含局麻药) 8. 准备注气注射器 喉镜操作相关设备 9. 打开吸引器,并连续硬质 10. 插管钳 11. 光源正常的1#、2#、3#Miller喉镜片,新生儿应准备直喉镜片 12. 置病人头部呈“嗅物位”的枕头或薄垫 固定气管导管所需的物品 13. 胶布(布质或丝质为好,不用纸质)或固定带 14. 牙垫(大、小) 确定气管导管位置所需的器械 15. 听诊器 16. P ET CO2监测仪 17. 脉搏氧饱和度仪 2. 喉镜检查 ①保持头的正确位置:6岁以下小儿头置于水平位,以头圈固定,由于这种年龄组小儿喉头位置高,如有必要可在环状软骨上加压,以更好地暴露声门。 6岁以上小儿,头置于小枕头上轻度屈曲颈椎,可改善插管角度和更好地显示声门。 ②仔细检查牙齿:因许多儿童开始更换乳牙,在喉镜检查必须注意,在插管时用大拇指推开嘴唇,对牙齿不施加任何压力。术前如发现有明显松动的牙齿,需向其家长说明拔掉松动牙齿能保证小孩在麻醉中的安全,拔出的牙齿在术后归还给家长。 ③在婴幼儿和儿童

麻醉常识—小儿麻醉

麻醉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吗? 很多家长担心麻醉或麻醉药物会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根据目前国内、外资料显示:没有证据证明,当前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及方法对儿童的健康、智力有害。 笨和聪明均与脑有关,脑细胞的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氧气与糖原,如果有呼吸、循环障碍就会造成脑细胞缺氧,倘若脑细胞停止供氧5-8分钟,就会严重影响脑细胞的代谢,影响脑功能,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要回答麻醉会不会影响小儿智力,首先要分析麻醉后会不会有脑缺氧?小儿常用的麻醉方法有4种: (1)基础麻醉,指术前先用镇静药,然后用局麻或神经丛阻滞麻醉。 (2)部位麻醉,包括局训麻醉、腰麻、神经丛阻滞麻醉。这两种麻醉只阻碍神经纤维或神经干的传导,起到局部麻醉作用,麻醉过程中神志是清楚的。因此智力不受影响。 (3)全身麻醉,所谓全麻是吸入了麻醉药或静脉内注入麻醉药后,抑制大脑皮质,使小儿暂时失去知觉,在无痛觉安睡的情况下保证各种手术的完成。全身麻醉过程中,病儿的呼吸由机器控制,供氧得到保证,一切生命指标如血压、心跳均在正常范围,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不会引起脑缺氧。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虽然小儿失去意识,但麻醉过后,小儿逐渐清醒,一切恢复正常,如同睡了一觉醒来,对小儿智力也没有影响。 (4)低温麻醉,一般用于小儿心血管手术。此麻醉需阻断

循环,并使体温下降,小儿的呼吸、循环,并使体温下降,小儿的呼吸、循环用人工心肺机代替,使代谢保持最低水平。曾对这些小儿手术前、后做智能测试对比,发现动手术前、后的智商并无明显区别。接受麻醉后手术的小儿,记忆力正常,学习成绩并不下降,所以家长对麻醉的顾虑是不必要的。 在此提醒家长切不可将术后恢复期患儿反应迟钝,误认为是麻醉药物对智力的影响。因为,小儿代谢率低,排泄功能差,加之术中贮存于脂肪、肌肉等组织的麻醉药物在术后向血液中“二次分布”,患儿血液中仍残留一定麻醉剂,表现出术后恢复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该现象是麻醉药物正常代谢过程,勿需多虑。 可能有人说:“某某孩子是因为手术麻醉而变傻的。”对这种情况要作具体分析。刚才说了,人的脑细胞活动是和氧气紧密相关的,在麻醉或手术中,往往由于病人呕吐,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喉痉挛导致窒息等都会突然发生脑缺氧。术中心跳骤停、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也会发生脑缺氧,不及时抢救,就会引起不良后果。这些都是麻醉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使用麻醉药物引起的。饱食后的患儿容易因呕吐误吸而发生呼吸道堵塞,引起脑缺氧,患儿术前4-6小时应绝对停食禁水。当然,麻醉药作为一种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麻醉医生认真选择适应症,掌握好药物剂量,扬长避短,安全使用,但药物本身是不会影响小儿智力的。 手术麻醉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定义】 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 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增多,存活率日趋增加。由于低体重新生儿的解剖、生理发育不成熟,术前合并症多,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几率高。因此,要求麻醉科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尽可能保障低体重新生儿围术期的安全。 【与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理特点】 1、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体重新生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容量减少,可并发肺气肿以及肺间质水肿。呼吸功能不稳定、易发生呼吸暂停,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低体重新生儿由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局部过度膨胀或膨胀不良,可表现为持续性呼吸困难。机械通气如设置不当,可引起压力性或容量性肺损伤以及氧中毒,导致肺部

进一步病变。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 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肺炎和窒息。当呼吸停止超过15~30秒时,常有心动过缓和紫绀。 4、持续性肺高压 低体重新生儿的肺血管反应性增高,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增加肺血管阻力,肺高压和血管高反应性可导致右向左分流和发绀。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链球菌B败血症等。 5、动脉导管未闭 低体重新生儿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仍然开放,保留着胎儿循环导致左向右分流,常常引起心力衰竭。 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小肠结肠粘膜缺血损伤可以导致肠管坏死、肠穿孔,临床表现为肠管扩张、血便、酸中毒和感染性休克。 7、胃食管返流 所有新生儿都存在生理性返流,而病理性返流可以导致生存困难、呼吸异常,包括支气管痉挛或窒息、食管炎、溃疡和胃肠出血。 8、黄疸 主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结合障碍或排泄减慢造成。低体重新生儿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5mg/dl。

小儿麻醉常用药物超说明书使用专家共识

小儿麻醉常用药物超说明书使用专家共识 (2017) 左云霞,史琳,庄蕾,李克忠,李超,连庆泉,邹小华,宋兴荣,张马忠(负责人/执笔人),张建敏,陈怡绮,赵平,姜丽华 1 前言 药物说明书经常滞后于临床实践,临床药物治疗中超说明书用药普遍存在。儿科超说明书用药可达50%~90%,特别低龄新生儿、早产儿用药无法获得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因而更易出现超说明书用药。在我国医患关系有待改善的前提下,合理对待超说明书用药、保护超说明书用药的人群及用药医师意义重大,必须引起关注。 目前我国有关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尚未完善,一旦发生医疗意外事件,并且合并了超说明书使用麻醉药物,临床一线麻醉科医师将承担较大风险。本文希望为从事小儿麻醉临床一线医师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现有麻醉药物,促进小儿麻醉事业的发展。 文献参照牛津大学EBM中心关于文献类型的新五级标准[1] ,从证据力强、设计严谨、偏差少至证据力弱、偏差多分为五级,分别为:1a级:随机对照的系统评价研究;1b级:随机对照研究;1c级:全或无病案研究;2a级: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研究;2b级:队列研究或较差随机对照研究;2c级:“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3a级: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3b:病例对照研究;4级:单个病例系列研究;5级:未经明确讨论或基于生理学、实验室研究或“第一原则”的专家意见。 2 常用吸入麻醉药 (一)七氟烷(sevoflurane) 1. 说明书摘要[2]七氟烷用于成年人和儿童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包括住院和门诊患者,应由受过全身麻醉训练的医务人员使用。使用时确保气道通畅,并备有人工呼吸机、给氧设备和循环复苏设备。用法与用量:使用七氟烷专用挥发器。诱导:七氟烷无刺激性气味,不刺激呼吸系统,适用于1岁~18岁儿童和成年

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稀释技术

石龙人民医院麻醉科 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稀释技术培训 Blood transfusion,Autohemotransfusion and Hemodilution 第一节输血 一、现代输血观念和指征 输血的主要目的是: 1.维持组织的氧供; 2.维护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 3.维持有效的容量负荷。 以上功能由血液的不同成分完成,故从节约用血及治疗有效性的角度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应不遗余力地推行成分输血。此外,关于输血还有其他一些观念上的改变,比如:限制输血适应征;提倡使用浓缩红细胞;慎重使用血浆;提倡自体输血;钙剂及碳酸氢钠不应作为输血常规; 血液中不能随意加用药物。 2000年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规范》是我国输血指征的第一部法规,该规范指出:Hb >100g/L不必输血;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Hb为70~100g/L,则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病变决定,出血量>30%可输入全血。 199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成分输血指南指出: 1.Hb>100g/L时极少需要输血,当Hb<60g/L时,几乎都需要输血,特别是急性贫血时; 2.当Hb为60~100g/L时是否需要输入红细胞取决于病人乏氧状态下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小; 3.不建议对所有病人均用某一特定Hb浓度作为“扳机点”来判定输血指征,或者应用其他判 定方法却忽略了影响氧合的所有重要的病理和外科影响因素; 4.为减少输血风险,适当的术前自体血采集,术中和术后血液复苏,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以 及可以减少失血的措施(控制性降压和药物应用)都可能是有益的; 5.自体红细胞输注的指征可以比异体红细胞输注的指征更宽松,因为出现输血风险的可能性 较低。 二.失血量的估计 (一) 在手术麻醉前,需估计病人的创伤失血量,以判断病人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制定节约用血措施或准备输血量。正常人体血容量在性别和年龄上有差异,男性平均为75ml/kg,

小儿输液指南

在小儿阶段,新生儿婴幼儿时期其体液生理与成人差别很大,直到学龄儿童才与成人差别缩小.任何疾病创伤禁食麻醉和手术等诸因素均可使小儿的循环系统水电解质和酸硷平衡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术中输液量的确定 主要包括三方面: 生理维持量; 术前缺失量 手术额外丢失量; 生理维持量: 在小儿的不同年龄段,其体液的正常需求的明显差异是由于----- 生长速度和能量代谢率(即热卡消耗率)不同; 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率不同; 机体的总液体量比例不同; 肾功能成熟和储备的程度的差异 机体对水的利用是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相平衡的;而能量代谢又与体表面积相关;体表面积又与体重相关;临床上为了应用方便常按体重来估计对水的需求. 按体重计算,小婴儿每日的水代谢比儿童及成人相对较多,而按体表面积和代谢率计算其差别就不大.即: 0~10kg----需水100ml/(kg.d), 等于4ml/kg; 11~20kg----需水50kml/(kg.d), 等于2ml/kg; 20kg以上-----需水20ml/(kg.d) 等于1ml/kg; 术前缺失量: 术前禁食 术前禁食是为了保证择期手术的患儿麻醉诱导时最小限度 胃液存留量; 过长的术前禁食可导致患儿口渴、饥饿,躁动不安增加胃容量,降低胃液PH,增加误吸的危险;; 一般小婴儿的禁食时间是4~6H,2H前可进清液,从其喂养的间隔时间可推断出胃排空时间,作为禁食参考; 不正常失水 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很重要,应在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择期手术。 手术额外丢失量 应包括手术创面的蒸发、手术创伤造成进入第三间隙的液体及失血等。一般按2~6ml/(kg h)计算。 但这种进行性的丢失常常很难准确定量,而小婴儿较小的循环血量又给了我们很小的失误的空间。 二、术中的输液速度 术前的缺失量通常在第一小时输入半量,其余的2小时内输完;而生理需要量和手术丢失量按实际量平均输入。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输液量的计算常倾向于偏高估计:忽略了身体对脱水时的生理储备以及液体的重分布问题; 2、手术应急对机体容量的影响 小儿的大多数手术在引起水、电解质丢失的同时也使体内的血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和利钠激素增加,造成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4)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 上官王宁王英伟王炫宁左云霞(负责人/执笔人)叶茂师阳军连庆泉宋兴荣马忠建 敏溪英卫民胡智勇丽华 目录 一、小儿吸入麻醉诱导前准备 二、小儿吸入麻醉诱导的常用方法 三、小儿吸入诱导注意事项 附件:麻醉机准备和检查程序 吸入麻醉诱导是最常用的小儿麻醉诱导方法,具有起效快、较平稳、无痛苦及易被接受等优点。目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烷、地氟烷、异氟烷、安氟烷、氧化亚氮等,其中最适合于小儿吸入诱导的是七氟烷和氧化亚氮。由于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人相比对麻醉诱导过程更为敏感。粗暴的麻醉诱导可能造成患儿术后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甚至导致终身的面罩恐惧症。因此,麻醉医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儿麻醉诱导的技术和技巧,根据小儿年龄和合作程度等采取灵活措施进行吸入诱导。为了帮助广大麻醉医师快速掌握此技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

会小儿麻醉学组专家经反复讨论提出以下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 意见。 一、小儿吸入麻醉诱导前准备 (一)麻醉前病情评估 1、病史尽管小儿的病史一般不复杂,但小儿生理储备功能低下,病情变化快,在麻醉前即要了解外科手术相关疾病,还需全面了解各器官系统功能状况、并存疾病或者多发畸形、既往疾病和麻醉手术史、出生状况、过敏和家族麻醉手术史。尤其应关注患儿是否存在哮喘、肺炎及近期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极个别患儿可能有先天性喉喘鸣、先天性喉发育不良或先天性气管软化症病史,此类患儿在麻醉诱导期间可能发生严重吸气性困难。大量胸腔枳液、胸腔占位、膈疝等胸压增加的患者在自主呼吸抑制后可能发生严重通气困难,麻醉诱导时需考虑保留自主呼吸。 2、休格检查体格检查应针对与麻醉实施有密切相关的系统进行,着重于检查重要脏器,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检查(是否存在解剖畸形、扁桃体大小等),应仔细听诊心肺,如两肺是否有啰音,心脏是否存在杂音等。小儿麻醉医师听诊器应不离手。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一般健康小儿,如行短小手术,有血常规检查即可;如行较大手术,患儿又有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分泌等系统疾病史,应做相应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麻醉分析

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麻醉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07T16:18:15.7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刘丽 [导读] 所有患儿术中平稳舒适,术后清醒快,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麻醉效果满意。结论:小儿短小手术手术选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全身静脉麻醉效果显著,是临床小儿短小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 刘丽 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析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对小儿短小手术进行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6例行手术的患儿,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术中平稳舒适,术后清醒快,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麻醉效果满意。结论:小儿短小手术手术选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全身静脉麻醉效果显著,是临床小儿短小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 【关键词】小儿;短小手术;氯胺酮;异丙酚;麻醉; 小儿短小手术越来越多,麻醉方法也多。小儿外科手术一般需行全身麻醉,且要求麻醉作用迅速,镇定镇痛作用完全,以减少小儿术中疼痛和不良刺激,提高手术效果。氯胺酮是一种常用的强效镇痛的静脉全麻药,但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和药量的增加,常可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1]。可能导致患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术后还可能产生幻觉、呕吐、噩梦等不适[2]。异丙酚起效快、麻醉效果稳定,对呼吸系统影响小,镇静作用完善。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对46例小儿实施外科手术,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静脉全身麻醉,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患儿39例,女患儿7例;年龄4-11岁,平均7.4岁;体重8.10-2 2.5kg,平均14.5kg;全部患儿ASA 评级I-Ⅱ级;择期实施下肢、下腹部以及会阴部手术:骨科下肢手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尿道下裂修补术、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急诊外伤、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时间为20-65min。 1.2 麻醉方法患儿均于术前夜10时常规禁食、水,术前30min给予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钠1.5mg/kg。安静配合的患儿直接建立静脉通路,采用面罩的方式给氧(3L/min),采取微泵泵注,每分钟丙泊酚40-60μg/kg,氯胺酮30μg/kg,根据生命体征和麻醉深浅调节输注速度,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结束前停止输注,所有患儿均不做气管插管。 1.3 麻醉效果评定标准[3] 显效:镇痛效果理想,患儿肌肉松弛度适宜,牵拉时不会出现疼痛感,可顺利完成手术;有效:镇痛效果一般,患儿肌肉松弛度较好,牵拉时会出现轻度不适感,但手术可顺利完成;无效:不符合以上描述;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46例患儿效果显效43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所有患儿未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等情况,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平稳。 3 讨论 目前,小儿临床手术中广泛应用非插管全身性麻醉,由于小儿多难以配合治疗,因此,选择一种显效快、效果确切、苏醒快、不良反应少且苏醒质量好的麻醉方法,提高麻醉安全性,是广大医者关注的重点问题[4]。氯胺酮作为麻醉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各种手术中,氯胺酮作为苯环己哌啶药物,是一种非巴比妥类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丘脑内侧核选择性抑制,对脊髓网状结构束上痛觉信号的传导,也有学者认为与阿片类受体相结合后具有镇痛作用[5]。大量临床研究显示[6],氯胺酮可引起动脉压升高约25%,促使脉搏加快,但在不过量、不快速注射情况下其对呼吸系统仅有轻微影响,短时间的呼吸频率、潮气量降低进一步导致SPO2降低,若供氧充分则能有效消除该反应。麻醉恢复是指患者从麻醉的状态中慢慢苏醒的过程,全麻的患儿由于使用全麻药、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等的残余作用及患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在麻醉恢复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7]。单独使用氯胺酮的效果并不理想,小儿在术后清醒的比较慢,且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燥动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现象[8]。丙泊酚属于一种能快速起效的短效全麻药物,临床常用于成人、3岁以上儿童的全身麻醉中。丙泊酚具有显效快、时效高、苏醒快、麻醉完全且平稳的优势,既往相关研究证实,丙泊酚对中枢系统的主要作用有催眠、遗忘、镇静,诱导剂量丙泊酚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能显著降低动脉压,其原因是外周血管扩张、心脏抑制双重作用[9]。镇痛作用不明显,会造成颅内压降低、脑耗氧量及脑血流量减少,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出现暂时性呼吸停止。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静脉全麻,既可使氯胺酮的镇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使异丙酚的镇静作用得到发挥,还大大降低了二者的用药量,降低了单用氯胺酮的副作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全身静脉麻醉,能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但缺点是可能发生呼吸道梗阻。因此婴幼儿患者手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麻醉剂量与麻醉深浅,一旦发生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现象,必须立即停止用药,迅速处理,避免咽喉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发生误吸。 综上所述,临床上进行小儿手术时使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注射麻醉两者联合使用优势明显,安全可靠,在临床上适用于小儿手术,尤其是对于短小、体表、肌松要求不高的简单的小儿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张月群.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8:132-133. [2]陈靖军,张三虎,张宜林,等.氯胺酮、丙泊酚复合与伍用瑞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9-20.? [3]陈匡东,陈小云.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3):146-147.? [4]周斌,夏中元,薛锐,等.七氟醚与氯胺酮在小儿麻醉维持中的荟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3):81-84.? [5]刘丽.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2-83.? [6]张建中,黄建飞,吴范,等.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及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在小儿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42-43.? [7]郑爱芳,唐益群.小儿全麻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187-188.? [8] Festini F,Dini D,Neff C,et a1.Control of postoperative pain in chil―dren undergoing hypospadias surgery:quasi-expefimental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2017版) 新生儿是指产后28天内的小儿,孕龄<37周出生者为早产儿,孕龄>42周者为过期产儿,介于之间的为足月儿。孕龄23~27周出生为极低胎龄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几率增多,存活率日趋提高。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生理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生理储备功能低下,且常并发各种合并症,新生儿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率高。因此,要求麻醉科医师除要掌握麻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以保障患儿围术期安全。 一、新生儿期与麻醉相关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1.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呼吸功能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呼吸暂停,主要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有关。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因而容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并发肺气肿、肺容量减少以及肺间质水肿。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的一种慢性肺部病变。诊断依据包括胸部X片的异常及矫正胎龄36周仍需氧气支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可能与慢性炎症或感染有关。部分患儿存在肺外周血管的肌层发育异常、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大。早产儿肋间肌发育极差,加之膈肌I型纤维少,因此易发生呼吸衰竭。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 也称为胎粪吸入性肺炎,主要是胎儿在宫内或出生过程中吸入染有胎粪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状,严重者发展成呼吸衰竭或死亡,多见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和窒息。当呼吸停止超过15s~30s时,常有心动过缓和发绀。 4.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等症状。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常发生于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发育良好的足月儿和过期产儿。高危因素包括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感染、低体温和早产等。临床上可合并见于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B型链球菌脓毒症等患儿。 5.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的动脉导管保留着左向右分流的胎

小儿麻醉临床教学中应重视的风险防范

麻醉风险是麻醉专业特有的职业风险,手术有大小之分,麻醉无大小之别,无论麻醉方法简单或复杂[1],其危险性和意外情况的发生概率均存在,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学科的头等大事。由于麻醉的风险程度不仅与患者的年龄、疾病严重性以及并存疾病等因素有关[2],同时也与麻醉医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专业技术水平和临床应变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3]。所以全面提高临床麻醉学的教学水平,造就创新性医学人才,是关系到麻醉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及医疗技术发展极不平衡,各基层医院的麻醉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小儿麻醉较成人麻醉而言风险更高,更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和投诉,在许多基层医院甚至没有开展儿外科手术[4]。儿童的各个系统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机体自身代偿能力有限,新生儿、早产儿、低体质量儿可能伴有尚未被发现和诊断的先天畸形和缺陷。据统计4岁以下小儿麻醉所致心搏骤停发生率为12岁以上小儿的3倍,1岁者麻醉致心搏骤停的发生率比年长儿大10倍。小儿麻醉潜在风险是无法预计的,因此小儿麻醉临床教学给带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1956年由上海医学院儿科系迁渝创建,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是全国儿科学重点学科,近年来医院大力发展小儿外科,迅速带动麻醉科的发展,目前本院已开展肿瘤、神经、心胸、胃肠、肝胆、泌尿、骨伤、新生儿、五官等多个专业组的外科手术,住院部手术量每年超过16000台。多年来本科一直承担重庆医科大学麻醉系本科生、研究生、国外留学生的临床教学以及进修医生、麻醉专业住院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本科被评为全国首批小儿麻醉培训基地。作为一名麻醉科带教教师,面对数量较多、层次不同的学生,不仅要保证临床教学质量,更应该重视麻醉风险防范,减少或避免因教学给患儿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 1加强安全教育,思想上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麻醉医生对每台手术都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不能因为有学生或下级医生就放松警惕。带教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以及对患儿的监护和管理,在麻醉实施过程中严禁擅离职守、看书看报、严禁带手机进入手术室。带教教师与学生相对固定并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和习惯,评估其临床工作能力,做到放手不放眼,更不能将患者全权交给实习生,学生不能擅自决定麻醉方案和麻醉用药,指导教师也要认真考虑下级医生提出的合理建议,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保证麻醉安全。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带教教师心存侥幸,将患儿交给学生,自己在手术室外谈笑风生,术中患儿呼吸抑制发生缺氧一直未被发现或者是学生误用药品,最后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些教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5]。 2督促学生做好术前访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做好医患沟通 手术下级医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必须做好术前访视,将患儿的特殊情况及时汇报给带教教师,并做好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患者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术前准备不充分,当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就不能应对自如,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比如要做右侧肺叶切除的手术需要做单肺通气,术前访视后就应该通知呼吸内科做好纤支镜引导插管的准备,否则麻醉时肌松剂推注以后,才发现插管困难,重新制定插管方案。在学生尚未完全掌握与家属的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时,带教教师必须亲自完成术前访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术中若需要改变麻醉方式也需要跟家属解释清楚,因学生术前沟通不到位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比如一个髋关节脱位的矫形手术,最开始选择的硬膜外麻醉,但由于学生操作不当,导致硬膜外穿刺失败,需改为全麻插管,如果没有很好的术前沟通和术中的合理解释,很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 3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严防低级错误发生 术前应严格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住院号、药品、手术部位及左右侧等,还需核查好麻醉机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氧气是否开启,钠石灰是否有效,没有上级医生的同意,下级医生不能擅自推注药品,使用任何药品之前必须核对药品名称,静脉药和局麻药等应该分开摆放,尤其是肝素、氯化钾等应该放在特殊的地方,且不能和静脉药、局麻药放在一起,用后立即扔掉。 小儿麻醉临床教学中应重视的风险防范 舒仕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重庆400014) 【提要】随着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进入麻醉科学习的学生也逐渐增多,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比较大,因 此为临床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小儿麻醉临床教学风险较成人更高,稍不注意就可导致患儿不必要的损伤和严重后 果,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针对小儿麻醉临床教学,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重视麻醉风险防范,以保证医疗质量 的安全。 【关键词】麻醉;儿童;教学/方法;风险防范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6-2534-01中图法分类号:R192;R614文献标识码:B (下转第254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