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临床应用体会

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临床应用体会
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临床应用体会

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临床应用体会

甘肃省肃南县祁丰乡卫生院祁青分院王成

摘要:温胆汤适于胆郁化热, 胆胃失和, 痰浊中阻之证, 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泛,痰为诸病之源,善治痰者能治百病,温胆汤清热化痰,为治胆、胃病之良方。脾胃病中脾胃湿热型最为常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临症随症候加减,对脾胃病湿热症者尤为适宜,疗效显著。

关键词:温胆汤脾胃湿热证体会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组成,以其温养胆气为主要功能,用于胆寒所致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但后世不断扩展,及至宋代陈无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把《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症”,主证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拓宽了其适应范围。因为其有清胆和胃之功效,在脾胃湿热中此方历来应用较多。脾胃湿热证在北方并不多见,但近年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增多趋势。其其病因多为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笔者在每遇脾胃湿热证,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而获良效。现将应用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和加减运用总结如下:

一、要把握临症要点

温胆汤主治胆胃失和,从生理上看, 肝主谋略, 胆主决断, 都与情志有关, 故病理上肝胆都有情志表现, 但肝以谋略失主的情志过激、暴怒为症状特征, 见有情绪激动,急躁易怒, 两胁胀痛, 脉弦有力等症。胆则以数谋而不断的胆怯症状为特征, 见有触事易惊, 虚烦不宁, 梦寐易醒, 寐中恶梦等症。从生理上看,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故病理上二者都有水谷消化失和的表现, 但脾则以水谷运化失职的症状为特征, 表现为不思饮食, 饮食无味, 纳差、纳呆、恶食等由轻渐重的症状规律。胃则以水谷受纳失职之症状为特征, 表现为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拒纳饮食诸症。由于肝脾和胆胃之间密切的生理关系, 故可形成临床两大独立证型。因此,在强调对温胆汤的辨证中应抓住胆胃各自的症状要点。

二、温胆汤的加减运用

1.温胆汤适于湿痰为主, 或湿痰开始化热之痰证。故祛痰是配伍组方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陈汤分析中认为半夏辛温性燥, 故燥湿化痰之功尤著, 而为治疗湿痰之首选用药, 因此温胆汤必应重用半夏, 燥湿化痰为主, 兼以和胃止呕。清胆之功,仅用竹茹一药,其味甘寒,入胆胃经, 既可清胆热, 又可化痰热。竹茹清热化痰之功,主要是要把握随证调整用量,惊烦的程度可用来推断胆热轻重,并根据其来调整竹茹用量; 另外要从舌苔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湿痰化热的程度, 即苔白、淡黄、还是黄腻, 从而辨别化热的情况, 来调整竹茹用量的轻重。

2.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

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嗳腐吞酸、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三、典型病例

安某,女,71岁,于2006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嗳气吞酸已有10多年,时轻时重,曾经检查拟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曾用西医治疗及中医治疗,疗效不佳、症情不稳,此次复来门诊求于中医治疗。查体见形体虚满,宿有结核病史和冠心病病史,舌黯淡苔薄,诊脉略弦而右大于左,以脉证分析乃系木乘土位,气机横逆之象,治用降逆和胃,转顺气机为宜。方用:竹茹12g,枳壳15g,茯苓30g,陈皮12g,姜半夏9g,黄连3g,蔻仁9g,代赭石15g,丹参12g,檀香6g,患者2007年7月23日第二次前来为其孙子诊病,并诉及一年前为她开了10剂中药,就治疗好了她的吞酸病,至今未发。

四、讨论

痰为诸病之源,善治痰者能治百病,温胆汤清热化痰,为治胆、胃病

之良方。脾胃病中脾胃湿热型最为常见,究其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有密切关系。饮食不节,吸烟嗜酒或过食肥甘厚味均可酿湿生热: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气郁化热,横犯脾胃,生湿生痰,湿热内阻。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望诊习题

望诊习题 一、填空题 1、狭义的神是指。 2、失神的面色表现是。 3、失神的临床意义是。 4、假神的临床意义是。 5、正常面色是。 6、主色是指。 7、面色青主。 8、面色红主。 9、面色黄主。 10、面色白主。 11、面色黑主。 12、囟门凸起多见于证。 13、瘿瘤多由所致。 14、发黄稀干枯者,为。 15、五轮学说认为,黑睛属,称为轮。 16、小儿食指络脉色淡为,色滞为。 17、呕吐物清稀无臭,多为呕;呕吐物秽浊酸臭,多为呕。 18、淡白舌主。 19、黄苔主。 20、察舌质重在辨,察舌苔重在辨。 二、单选题 1、惊风证面色青的特点是() A、阵发性面青B、鼻柱口周发青C、青紫D、青黑E、青黄2、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黧黑C、眼眶黑D、口周黑E、青黑3、目眦红赤多属于() A、心火B、肺火C、肝火D、脾火E、胃火 4、小儿昏睡露睛为() A、肝虚B、肾虚C、肺虚D、脾虚E、心虚 5、小儿食指络脉诊法适用于( ) A、七岁以下B、十岁以下C、一岁以内D、三岁以内E、二岁以内6、口糜的主病是()

A、心脾积热B、肝胆湿热C、小肠实热D、胃火E、肝火 7、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 A、萎黄B、黄胖C、阴黄D、阳黄E、淡黄 8、“苦笑貌”,多见于() A、麻风病B、肝风内动C、破伤风D、狂犬病E、白喉 9、气虚的面色多为() A、白而无华B、淡白C、苍白D、黄白E、青黄 10、下列除___以外,均可出现囟陷() A、吐泻伤津B、气虚C、脾胃虚寒D、惊风E、血虚 11、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D、惊风证E、里寒 12、痰少而粘、难咯出者多属() A、热痰B、风痰C、寒痰D、燥痰E、湿痰 13、辨病邪深浅与性质及胃气存亡重在察() A、舌质B、舌色C、舌形D、舌苔E、舌态 14、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A、痈B、疖C、疔D、疽E、丹毒 15、面色黎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水饮D、肾绝E、脾虚 三、多选题 1、望面色中,黑色主病是() A、惊风B、寒证C、水饮D、瘀血E、气滞 2、主病有寒热之分的舌象是() A、绛舌B、紫舌C、青舌D、灰苔E、黑苔 3、有神的病人可表现为() A、肌肉不削B目光精彩C、神志清楚D、面红如妆E、语言清亮4、以下哪些不属恶色() A、青如草兹B、白如枯骨C、黑如乌羽D、赤如血E、黄如蟹腹 5、瞳仁缩小的主病是() A、肝阳上亢B、中毒C、肝胆火炽D、劳损肝肾E、肺经热盛 6、过度肥胖的人易致() A、相火亢盛B、聚湿生痰C、易患痨嗽D、易患暴厥E、血虚生风7、绛舌的主病是() A、表热B、湿热C、肺热壅盛D、阴虚火旺E、热入营血8、腻苔的主病是()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 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失眠、抑郁等躯体、精神症状[1]。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 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亦逐渐增加,CF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高 达14%~29%,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 由于患者症状繁多,理化检查多为正常,所以,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症多发,笔者应用三仁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 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CFS主要是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导致 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失,气机紊乱,病位在脾、肾、肝三脏,旁兼心、肺两脏,但以脾脏 为主[3]。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不足是导致CFS发病的关键因机。脾胃为气血后天生化之本,四肢 之所禀、头窍之所依,莫不因脾胃功能受扰而气血化源与升发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机体,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 组成。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气化则湿化;薏苡仁甘淡,功 在疏导下焦,兼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 转输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 淡渗利湿,再用清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全方宣、化、利具备,融宣肺健脾淡渗数法于其中,且方中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 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CFS患者虽以疲劳为主诉来就诊,但伴随症状也比较突出,虽表 现不同,但有好多共同之处。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多坐少动、喜暖避寒,尤其是身居江南流域,气候暖湿,使聚湿生痰、痰湿困阻中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失宜,各种食疗、补品繁多,增加了脾胃的运 化负荷;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情志不遂影响气机升降,终致脾不键运,湿邪困厄,闭阻清阳,气血不能宣畅升达,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4]。其临床特点是:疲劳且 全身困重,肢软,嗜卧不得眠,纳呆食不馨,伴记忆力减退、情志抑郁。舌体稍胖大,色淡 红边有齿痕,苔薄滑或腻,脉濡。 笔者在治疗该病时基本以原方为主,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变化随症进行加减。以疲 劳为主,伴汗出、短气、怕冷等,可加益气健脾温阳之品如白术、黄芪、仙茅等;疼痛明显 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头痛为主加川芎、葛根等,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者加 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郁表现明显者加疏肝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伴有湿邪较重的 加健脾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苍术、白术、泽泻等。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41岁,2016年11月9日因乏力、周身困倦不适反复发作 10年加重半年就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因经营暖气设备常年在25-30度房间,经常汗出,10年前出现乏力,初期休息后能好转,后逐渐加重,休息后仍感头昏沉乏力,伴周身困倦,梅雨季加重,稍劳即心慌,夜寐不安,情绪低落,大便粘,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滑。患者曾多次住院诊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输液治疗等症状稍改善。上述 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近期检查结果,考虑脾胃湿热型慢性疲 劳综合征。 杏仁10g、白蔻仁5 g、生炒薏苡仁各15 g、竹叶10 g、滑石10 g、通草10 g、厚朴10 g、半夏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甘草6 g、藿香10 g

脾胃湿热长痘痘 中医养生见奇效

脾胃湿热长痘痘中医养生见奇效痘痘冒不停、皮肤爱出油、常常有口臭?也许你就是传说中的湿热体质了。因为体内有多余的湿和热,所以湿热体质的人爱长痘易口臭。下面,小编告诉你4个养生方,清热利湿。有的人不仅仅是脸上起痘,背后、臀部也起小疖肿,用祛痘化妆品或药品外抹治疗,旧痘下去,新痘又起;头发、脸上经常油腻,开口说话口气污浊;早上醒来,口干苦涩;还急躁易怒。这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身体内有了多余的湿,有了多余的热,这就是湿热体质。爱出湿疹的人80%都属于湿热体质。湿热体质的人还容易长口疮。湿热体质如何调理?可以涂抹纯中药萃取的施氏草本祛痘膏,温和祛痘,不含激素,放心祛痘,不留痕。 湿热体质的症状与成因 湿热体质的特点是形体偏胖,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汗黏有味,经常胸闷腹胀,尿黄,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臭秽;女子白带多或有黄带、有异味;头发油脂多,易脱发,皮肤易生痤疮、湿疹、脚气等,身重困倦,烦躁易怒。

湿热体质是怎么形成的呢?先天禀赋不足,特别是气虚之人;或久居湿地,喜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湿热内蕴;或劳倦过度影响脾胃功能,若与外界湿热之邪相合而致湿热内蕴,就形成了湿热体质。 【养生方】饮食调理 1、饮食以清淡为上,宜食用清热化湿的食品。 主食,可选用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肉食,可选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鸭肉、鲤鱼、兔肉、鲫鱼、田螺、泥鳅等。 蔬菜,可选用富含有机酸、微量元素的食物,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白菜、芹菜、荠菜、卷心菜、莴笋、莲藕、空心菜、萝卜、豆角、绿豆芽、苋菜、芥蓝、竹笋、紫菜、海带、四季豆等都可以常吃。水果,可选用哈密瓜、枇杷、橙子、梨、马蹄等。重点推荐薏仁和苦丁茶。苦的东西清热去火。苦丁茶对面部等身体上部的湿热更有效。也可以吃苦瓜等。 2、忌辛辣燥烈、刺激食品 湿热体质的人不要吃辛辣燥烈、大热大补、肥甘厚腻的食品,如酒、奶油、动物内脏、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还有狗肉、鹿肉、牛肉、羊肉、燕窝、银耳、辣椒、菠萝、荔枝、芒果等温热性食物。 减少甜食、咸食和酒、碳酸类饮料等,以免助湿生热。勿过度饱食。应戒除烟酒,因为烟酒是可以生湿生热的。 【养生方】生活调理 1、避免居住地潮湿 要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宜选择向阳避阴、通风良好、干燥凉爽的居住环境。衣着宜宽松,不宜紧身束口。应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持头部、面部、身体等的肌肤清洁干燥。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八纲辨证-表证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阴虚证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阳虚证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亡阴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亡阳

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湿邪病证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燥邪病证(1)凉燥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2)温燥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怒伤证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忧伤证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思伤证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悲伤证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惨淡脉

三仁汤

三仁汤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三仁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由飞滑石、生薏苡仁、杏仁、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临床中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具体病情辨证加减治疗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脂溢性脱发等多种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者,疗效显著。现就三仁汤在皮肤科的应用概述如下。 三仁汤的溯源 三仁汤之名,首见于清代吴瑭(字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因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为君药得名。其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方中体现的芳香宣透、行气化湿之法,成为后世治疗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证的基本治法。三仁汤提出者为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四大家之一。19岁因父病逝医治无效而立志学医,受到当时温病学家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继承叶天士的温病理论,结合自身体会终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本书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总结了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药物使用,直到如今医界仍有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运用的主张。《温病条辨》留下的方剂中,除三仁汤外,不乏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其中原文卷1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

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而三仁汤之名虽由吴氏提出,为其治疗上焦湿温病的主方,但从该方组方思路及药物选择来看,则可溯源至叶桂医案。 有文献云:“在《临症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运用三仁汤竟达60余案,其中与三仁汤8味药物相同7味的有2案,相同6味的有6案,其余均相同4~5味,这8案则是吴鞠通制订三仁汤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吴瑭汲取了叶桂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而创立了三仁汤。由于叶桂临证往往信手遣药而不名方,使人不易效法。三仁汤的问世,对继承叶氏的经验,推动湿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仁汤的组方 三仁汤组方巧妙,用药轻取,临床上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属湿温在上焦者。原方中飞滑石、生薏苡仁各六钱(18g),杏仁、半夏各五钱(15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二钱(6g)。以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即可。 三仁汤的功效及解析 三仁汤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

-中医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和西医不同,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属中医“胃脘痛痛”的范畴。如表现为胃痛连绵,喜温喜按,没有食欲,神疲乏力,舌淡白,多属虚寒。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对胃痛的治疗,中医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须进一步审证求因,辩症施治,不能在这里以偏概全,以免产生误导。但是,我国医学和民间验方,素有食疗调理胃寒的办法,兹向各位介绍一、二。 胃痛者的饮食调理特别重要,对于脾胃寒湿,便溏,舌苔白腻者应该少吃或是禁止吃生冷的食物,从冰箱取出的水果,尤其是橘子类,应该隔一个时候才吃。同时,不论任何人,都不要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脾胃虚寒者应多吃温胃散寒的食物,如胡椒、大枣、黑豆、老姜、狗肉、猪肚等。而且一定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多食清淡、少刺激性食物,谨防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过热、过凉的食物。 推荐食疗膳食—— 1,茴香狗肉汤(引自《民间药膳方》)—— 备料: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陈皮6克,草果6克,生姜2片,狗肉250克,酱油适量,大蒜头4枚。 制作:将大回香、陈皮、桂皮、草果、生姜洗净;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头去皮;狗肉洗净,切小块,放鼎内热油炒去膻味。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烂即成,饮汤吃狗肉。每天1料,分2次食完,连服5天为1疗程。 2,糖姜片、糖姜水: 糖姜片即超市所售成品,而且价格不高,比自己制作要省事,直接买来零食即可。 糖姜水则是将生姜切片,加红糖共煮,胃寒疼痛不断时,趁热饮用有效。 3,姜制枣豆(源自《民间验方》):

王惠兰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

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中医诊断试题

1 以下哪一项为失神的表现 A.目光暗淡 B.精神充沛 C.面色红润 D.表情活泼 E.神态清晰 2 以下哪一项为有神的表现 A.目光暗淡 B.精神萎靡 C.神志恍惚 D.表情活泼 E.面色晦暗 3 两颧潮红,见于 A.虚阳上越

B.阳虚发热 C.阴虚内热 D.阳明实热 E.心火亢盛 4 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 A.气血两虚 B.寒湿郁滞 C.湿热交蒸 D.脾胃虚寒 E.以上都不是 5 五色分属五脏,则赤色属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6 五色分属五脏,则黄色属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7 以下哪一项证侯不是“青色”的主证 A.瘀血证 B.痛证 C.寒证 D.惊风证 E.脾虚证

8 以下哪一项病证不是“白色”的主证 A.肺病 B.失血证 C.寒证 D.肾病 E.虚证 9 以下哪一项病证不是“黑色”的主证 A.脾病 B.痛证 C.寒证 D.肾病 E.水气 10 诊断为正常舌象,哪一项是错误的 A.舌质淡红

B.舌苔薄白 C.舌体活动灵活 D.舌体柔软 E.舌质娇嫩 11 观察舌苔以辨别病情轻重、病势顺逆的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厚薄 B.舌苔是否剥脱 C.舌苔有根无根 D.舌苔的颜色 E.舌苔的润燥 12 观察舌苔以辨别疾病寒热属性的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润燥 B.舌苔的厚薄

C.舌苔有根无根 D.舌苔的颜色 E.舌苔是否剥脱 13 望舌以辨别疾病虚实属性,主要观察 A.舌质的老嫩 B.舌体的肥瘦 C.舌苔的厚薄 D.舌质的颜色 E.舌苔的润燥 14 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的舌象是 A.红舌 B.紫舌 C.降舌 D.淡红舌 E.青紫舌 15 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 A.里热炽盛 B.湿热内蕴 C.阴虚火旺 D.寒湿阻滞 E.以上都不是

推荐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

随草记啤泰茶推荐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 夏季,脾胃湿热的人多起来,想要缓解,不妨试试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常吃帮你赶走湿热。 肠胃湿热其实就是一种中医方面的说法,这种疾病发病比较急,主要表现为呕吐出现酸水、恶心、肚子痛、拉肚子,粪便的颜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的,带有一股恶臭味,心情也是比较的烦闷,舌苔的颜色则是黄色黏腻感,身体也是比较多疲倦,小便则是比较短颜色也是赤色的。除此之外,患者的皮肤也会发黄,就如同桔子的颜色一样,同时口腔之中也会出现口臭的情况。 身体患有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常的饮食习惯不科学导致的,所以想要治疗这种疾病,那么最好也是从饮食方面着手,这样效果更佳。 治疗脾胃湿热的食物 脾胃湿热者,有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尿偏少、大便不爽等症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戒除烟酒,保持体内清爽。还可选择清热、除湿等药食,如金银花、菊花、芦根、桑叶、竹叶、荷叶、苦瓜、冬瓜、丝瓜、芥菜、莲藕、鸭肉等。 另外,中医认为,脾有运化人体水湿的功能,脾胃好了,体内湿热得以运化,身体机能增强,湿热也就不容易入侵,所以,选择一些有健脾燥湿功效的药食辅助效果更佳,如淮山、薏苡仁、白术、芡实、莲子、党参、白扁豆等。 脾胃湿热偏方: 1、苦瓜薏仁粥 做法 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2、随草记啤泰茶(随草记埤泰茶): 可在平时空闲的时候喝杯随草记啤泰茶(随草记埤泰茶),属于内调养生茶饮,内含白扁豆花,肉桂,生姜,大枣,茯苓等天然草本成分,能够给深度滋养脾脏,修复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的脾胃。 3、芹菜雪梨汁 做法 取芹菜适量,番茄1个,雪梨1个,柠檬半个。洗净后一同放入果汁机中搅拌成汁,每日饮用1次。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总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脾胃湿热 中成药

脾胃湿热中成药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 我认为湿热为表,而阴虚为本的可能性较大,治法当清热、燥湿、养阴其中最难的就是养阴从养身的角度来说,生活不要太紧张,保证睡眠非常重要。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

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芝元雪康组合进行对症调理。芝元雪康组合调理则能补血补气生血、填精补血、祛瘀生新等。其五大特点为:含量高。 精选地道山东东阿驴皮,每粒含纯阿胶153.85mg,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精制,采用专业配方和工艺加工,活性成分高,胶囊剂型,服用方便,效果好。 促进造血母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DNA、RNA合成有促进作用。提高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促进溶血素生成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

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 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发表时间:2017-12-27T11:09:09.5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2期作者:孙慧茹杨庆有 [导读]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 无锡市中医医院 214000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失眠、抑郁等躯体、精神症状[1]。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亦逐渐增加,CF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14%~29%,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2]。 由于患者症状繁多,理化检查多为正常,所以,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症多发,笔者应用三仁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CFS主要是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导致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失,气机紊乱,病位在脾、肾、肝三脏,旁兼心、肺两脏,但以脾脏为主[3]。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不足是导致CFS发病的关键因机。脾胃为气血后天生化之本,四肢之所禀、头窍之所依,莫不因脾胃功能受扰而气血化源与升发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机体,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组成。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气化则湿化;薏苡仁甘淡,功在疏导下焦,兼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转输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淡渗利湿,再用清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全方宣、化、利具备,融宣肺健脾淡渗数法于其中,且方中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CFS患者虽以疲劳为主诉来就诊,但伴随症状也比较突出,虽表现不同,但有好多共同之处。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多坐少动、喜暖避寒,尤其是身居江南流域,气候暖湿,使聚湿生痰、痰湿困阻中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失宜,各种食疗、补品繁多,增加了脾胃的运化负荷;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情志不遂影响气机升降,终致脾不键运,湿邪困厄,闭阻清阳,气血不能宣畅升达,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4]。其临床特点是:疲劳且全身困重,肢软,嗜卧不得眠,纳呆食不馨,伴记忆力减退、情志抑郁。舌体稍胖大,色淡红边有齿痕,苔薄滑或腻,脉濡。 笔者在治疗该病时基本以原方为主,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变化随症进行加减。以疲劳为主,伴汗出、短气、怕冷等,可加益气健脾温阳之品如白术、黄芪、仙茅等;疼痛明显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头痛为主加川芎、葛根等,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者加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郁表现明显者加疏肝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伴有湿邪较重的加健脾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苍术、白术、泽泻等。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41岁,2016年11月9日因乏力、周身困倦不适反复发作10年加重半年就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因经营暖气设备常年在25-30度房间,经常汗出,10年前出现乏力,初期休息后能好转,后逐渐加重,休息后仍感头昏沉乏力,伴周身困倦,梅雨季加重,稍劳即心慌,夜寐不安,情绪低落,大便粘,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滑。患者曾多次住院诊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输液治疗等症状稍改善。上述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近期检查结果,考虑脾胃湿热型慢性疲劳综合征。 杏仁10g、白蔻仁5 g、生炒薏苡仁各15 g、竹叶10 g、滑石10 g、通草10 g、厚朴10 g、半夏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甘草6 g、藿香10 g 2016年11月16日复诊诉乏力减轻,情绪转好,舌脉同前。 患者前后加减应用三仁汤月余恢复正常。2017年6月14日,梅雨天再发乏力,讲话后疲劳感尤重。自述1年来疲劳感不明显,今年梅雨季再发但较往年症状轻,舌质红苔薄腻脉濡,给予三仁汤合生脉饮加减7剂后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 [1]罗华丽,汪莹,黄思琴.节气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07-109. [2]李春杰,贾丹兵,李乃民,等.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防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46 -947. [3]王小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40-142. [4]胡玲,陈苇菁,潘怀耿,等. 基于脾胃湿热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探析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323-324.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益智仁12克摄脾涎。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脉沉细。临床诊断:胃溃疡。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补中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脾虚包括三种:1,没有胃口吃东西、不想吃任何食物;2,消化不良,刚刚吃得东西都没有消化就通过粪便排出来;3,吸收营养得功能差. 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得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得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得,称为“胃纳呆滞"。纳就是容纳得意思。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胃得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所谓实者,就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凡证属实者,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所谓虚者,由于正气不足.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她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纳呆夹杂得症状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

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与.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若肝郁脾虚者。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胃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其症多见脘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等,宣气化湿以苏醒脾胃。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与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门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就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就是由她脏之病而累及者。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补骨脂、肉豆蔻)补命火以生脾上。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消补兼施。至于胃阴虚者,前面已经谈过。若由肾阴不足或血虚而致者,可用滋阴补血之品。脾胃气虚或气滞,食滞不化,肝郁乘

脾胃湿热怎么治疗

脾胃湿热怎么治疗 湿热体质在夏季是非常常见的,其中又以脾胃湿热最为平凡,那么脾胃湿热应该怎么办?脾胃湿热又要如何调理呢?今天为大家推荐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 1、素烧苦瓜 新鲜苦瓜200克,切丝,先用开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欠(含有盐、味精)浇汁。 2、赤小豆薏米饮 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将两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3、金针冬瓜汤 干金针菜20克,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克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4、五花茶 干木棉花30克、金银花30克、槐花20克、鸡蛋花20克、葛花20克。以上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煲内,加入400毫升清水煎渚。此款五花茶能清大肠湿热。 脾胃湿热如何预防脾胃湿热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因此要预防

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 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瓜蒌、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的原因医生告诉我们,如果身体出现了脾胃湿热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就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长溃疡或者是肝硬化以及胆囊息肉等疾病,所以说日常一定要弄清楚导致这种疾病出现的原因,然后在寻找出最适合的治病方法,令身体快速恢复健康。 中医方面认为,身体出现脾胃湿热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体内正气不足,如果体内的正气充足,那么风雨寒热就不能够入侵身体,这样也就不会损伤身体了。事实上,导致脾胃湿热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在临床上曾经出现了患者由于多吃了一些东西,身体就出现了胃脘胀满的情况,不仅仅食欲下降、恶心想吐,同时也出现了大便失常的情况。 所以说,追根问原无论是由于先天不足或者是后天失调所导致的脾胃湿热,那么身体中的水分还有食物的运化就不能够正常,这样水分就会淤积在身体中,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湿气滞留在身体中,长期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