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车场设计自动计算表

采区车场设计自动计算表
采区车场设计自动计算表

采区车场设计

一 、采区上部车场设计

(一)平车场线路进入总回风道

这种车场的特点是存车线设在总回风巷,已知变坡点C至总回风道中心线的距离为L, 采用这种布置的条件为 L ≥L1+Lg+La

式中 L1--为一钩车长度及安全富裕距离。

Lg--为交岔点长度;

La--为绞车房及其风道,绳道总长度

Lk--为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连接点长度;

Lh--存车线长度

D--线路中直线段长度;

(二)、平车场线路进入绕道

二、竖曲线位置及坡度图

竖曲线相对位置的确定:如上图,

OA=存车线长度,如一吨矿车长2米,电机车长4.5米,取5米,一列车拉10个车斗,则存车线取1.5倍列车,则OA=1.5*10*2+5=35米。

OA为重车线,取坡度为8‰(27'30"),

空车线坡度为10‰(34'24"),

轨道下山坡度θ,

重车线竖曲转角θ',θ'=θ+δ1,

空车线竖曲线转角θ",θ"=θ-δ2,

竖曲线半径R(9米),

重车线弧长Kp '=πR'θ'/180?,

切线T'=R'*tg(θ'/2),

空车线弧长Kp"=πR"θ"/180?,

切线T"=R"*tg(θ"/2)。

在△OEF中,

1、OO'=OE/sinθ*sinθ',OE=OA+T'=OA+R'*tg(θ'/2),

OO'=(OA+R'*tg(θ'/2))/sinθ*sinθ',

2、O'E=OE/sinθ*sinδ1,

O'E=(OA+R'*tg(θ'/2))/sinθ*sinδ1, 3

、O'F=OO'/sinθ"*sinδ2,

O'F=((OA+R'*tg(θ'/2))/sinθ*sinθ')/sinθ"*sinδ2,

4、OF=OO'/sinθ"*sinθ,

OF=(OA+R'*tg(θ'/2))/sinθ*sinθ'/sinθ"*sinθ, 5、OB=OF-T", 所

以,两竖曲线起止点的间距为:

6、 AB=OB*cosδ2-OA*cosδ1,

因为,R、S、a 2,都是设计中选定的因此可以求出AB、AD值。AB,AD值均满足布置二号道岔和竖曲线等部分。

三、平、竖曲线的关系

平、竖曲线的关系是平曲线与竖曲线在空间的相互关系。竖平曲线间的布置是否合理,影响到提升牵引角的大小和提升是否顺通,以及车场工程量的大小。

1、先竖曲线,后平曲线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是将1、2号道岔直接相连,并铺在交岔点内,竖曲线转平后再布置平曲线(即先变平后转弯),竖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是一条直线。这种特点是提升牵引角小,计算简单。

2、竖、平曲线相间布置方式。 这种方式是竖曲线和部分平曲线布置在同一空间,即重合在一起。下面介绍比较常用的一种线路连接方式,a 1为一号道岔岔心角,a 2为二号道岔岔心角,采用平、竖曲线相间布置。A点为二号道岔辙岔理论中心,B点为空车线竖、平曲线起点,空、重车线平曲线采用同心园布置,D点为重车线竖、平曲线起点,S为空、重车线轨中心距。在双轨巷道里,采区装载点,矿车摘挂钩的地点,二个列车车体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7米,一吨矿车宽为0.88米,所以S值最小应为1.58米(0.7+0.88米=1.58

米),S值在弯道过后可以逐渐小,但要符合《规程》规定(在直线段两车间距最小距离为0.2米,S值最小应为1.08(0.2+0.88米=1.08米)。

R为空车线曲线半径。

在△OCD中:OC=OD/cosa 2=(R+S)/cosa 2, BC=OC-OB=(R+S)/cosa 2-R,

在△ABC中:AB=BC/tga 2=((R+S)/cosa 2-R)/tga 2

=((R+S)/cosa 2-R*cosa 2/cosa 2)/(sina 2/cosa 2)

=(R+S-cosa 2*R)/sina 2

=(R*(1-cosa 2)+S)/sina 2 , AD=AC-DC=AB/cosa 2-(R+S)tga 2, 因为,R

、S、a2,都是设计中选定的因此可以求出AB、AD值。

甩车场双轨竖、平曲线相间布置西线路连接计算表

1、车场平面图如左图,

(1)选择道岔

(2)布置提甩车线

空车线平曲线半径取R=15米,由上表计算得AB=9.457米,AD=6.288米,作图时,4点为A点,截取4-10点=9.457米,得10点为空车竖平曲线起点B点,截取4-6点=6.288米,得6点为重车竖平曲线起点D点。由6点作4-6线的垂线,取长度为R=15米,由10点作4-10线的垂线,两垂线交于0点,即为空、重车平曲线同心点,∠DOB=a=11?25'16"。

(3)作车场巷道轮廓线。

2、车场线路坡度图

(1)选择有关参数

(2)、作一、二号道岔伪倾角

甩车场设计市例

空、重车线轨中心距S为1.58米。

米,曲线巷道E值(重车轨道到巷道边距离)1.2米,F值(空车轨道到巷道边距离)0.8米,10个车斗,车场通过能力为300吨/日,绞岔点采用砌碹支护,绞车道宽2.6米,碹鼻子宽0.5 已知条件:绞车道沿煤布置,坡度为15?;采用一吨矿车,600毫米轨距,绞车道一次提升度TM为6.6米等。重车线挂钩点位于碹鼻子处(8点),7点和8点为重车线竖曲线两个切点,,在图中可以,直接量出开帮长度为20.8米,垂直于绞车道开帮最大宽度TN为6.52米碹,宽 从一号道岔a=4.026米,的基本轨起点Q:连接牛鼻子与O点与巷道上帮交点T,连接Q和T两点 由于车场通过能力较大,故一号道岔选标准6号道岔,a=4.026米,b=5.124米,a=9?31'38"二号道岔为5号道岔,a=11?25'16",a=3.086米,b=4.114米,用作图法,画平面图(单不是平面投影图),一、二号道岔直接连接。

以0为圆心分别以R=15+1.2+1.58=17.78米,和R=15-0.8=14.2米为半径,作车场巷道两邦轮廓线,绞车道轮廓线可以作出,取碹鼻子宽为0.5米。

(4)求碹的道岔之有关尺寸

8点为重车线竖曲线二切线之绞点。

空、重车线竖曲线半径取9米,车场内空重车均采用自滑,空车线开始甩车时坡度为15‰重车线竖曲线之后坡度为10‰,提车线采用下扎的方式,坡度为18?,空重车线

高差0.6米。

1-2点坡度为15?,2-3-4坡度为一号道岔伪倾角为:14?41'40",由4点作一、二号道岔之伪倾角方向线4-5线为二号道岔伪倾角方向线,角度为14?47'17"。(由伪倾角计算表算得)。由4点作4-5'线,其坡度为一号道岔伪倾角14?41'40",4-5线段和4-5'线段长为二号道岔之b值4.114米。

(3)作重车线竖曲线

车线竖曲线的布置。

(4)作空车线竖曲线M

自8点垂直向上量,取空车重线高差0.6米得点M,连接4点和M点连线,自M点作空车线坡度 线(15‰,51'35")空车线竖曲线转角β",β"=(二号道岔伪倾角角度)14?47'17"-δ2 =14?47'17"-51'35",=13?55'42",延长4-5线(如图虚线),可以看出,此线位于M点之下,故空车线自二号道岔之后要上抬,直接连接5-M点,甩车场坡度从图中可量出13?。以M点为空车线竖曲线二切线之交点,量取M-10=M-6=切线长(T=R*tg β"/2,β"=13?55'42",T=1.11米)由10、6点作M-10和M-6线垂线于0"点,以0"-M=9米为半径画弧,即完成了空车线竖曲线的布置。

以上作图法有些近似作法,严格来说,重车最低点应在起坡点9的前边,8点的后边,而不在8点。空、重车线上抬和下扎处应设一小段过渡竖曲线,此处略去。

图,也通过计算(T=R*tg β′/2,β′=18?+34'24",T=1.48米),由7点作7-8线之垂线,由9点作8-9线之垂线,二垂线交点即为重车线竖曲线之圆心O′,以0′-7为半径画弧,即完成了重点作重车线8-9,坡度为10‰(34'24"),量取7-8=8-9=重车线竖曲线切线长,(切线长通过作 坡度图近似取4-8值等于平面图之4-8值。5'-8线坡度为18?,8点即为二切线

之交点,自8

一、线路坡度

图中,1、3点叫闭合点

,即两股线路在此点的标

高是一样的。2、2′点是

甩线的起坡点,3点空、

运行速度为0,重车开始

向提车点2′滑行。

空重车线坡度,存车线长

度及提甩车道布置方式等

因素影响空重车线高差的

大小,一般为0.3-0.7米

最大不超过1米,存车长度,根据生产经验可选2~3倍提升串车长度或1~1.5倍列车长,空重车线坡度对比,重车线比较重要。首先保证重车能自滑,然后确定空车线坡度,尽量减小高差。

1、空车线坡度确定

空车线摘钩后一1~2米/秒左右的初速度向车场末端自滑,至末端速度为0。则空车线直线

段坡度为 i=w+(v2-v20)/(2gL),式中 w--为矿车阻力系数(‰),v--为矿车末速度,v0--为初速度(米/秒),g--为重力加速度,9.8米/秒2,L--自滑距离(米),由于惯性作用自滑距离可取20米,串车长取40米,车场取60米,其中自滑距离可取20米。

i=0.011+(0-12)/(2*9.8*20)=0.0085,即8.5‰,考虑到轨面脏及铺轨质量,一般取

10‰-15‰左右。

曲线段矿车运行阻力要增加,通以下公式计算,w 1=k*0.035/√R,式中 k--系数,外轨抬高 k=1,不抬高时, k=1.5,R--为平曲线半径,但通过实测发现,计算的数据过大,可

采用修正公式,w 1=k*0.025/√R计算。i 曲=i+w 1 , 曲线段坡度可取15‰ 。

整个空车线坡度甩车开始的一段10~20米可选12~15‰左右,之后较小或平坡。

2、重车线坡度确定

重车线坡度,车场直线段坡度可选用12‰,曲线段坡度可取15‰,在现场实际铺设轨道时,要根据经验,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完成。

甩车场设计补充内容

1、甩车场线路与平巷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

(1)线路进入煤层顶板再转入平巷,

竖曲线落平后,起坡点C距斜面平面交点B的距离为竖曲线切线长度T',C点后面设直线段C1进入平面曲线。线路再转入平巷时,线路平行移动了S值的距离。e为斜面、平面交线至平巷轨道中心的间距。a、b、а等均为道岔参数,插人直线段C0、C1、C2、C3、C4根据设计要求而定单C3要计算。

S=(T′+C1+T1)sin(90°-δ′)+e, e值可以是加或减,只要看轨道中心线是在斜面、 平面交线的前或后面,此值为已知,平时在采掘平面图上可知。

C3=S/sinδ2-2T2=S/sinδ2-2*R2tg(δ2/2)

T1为平面切线长度,T1=R1*tg((90°-δ′)/2)

式中 δ2角、通常取45°,若计算C3值小于车辆轴距,可以适当减小δ2。

平巷曲线起点至轨道上山距离X:

X=(n1cosδ′+C0+L+C1+T1)sinδ′+T1+C2+T2+(2*T2+C3)*cosδ2+T2

L为竖曲线投影长;L=T′*(1+cosβ′),β′为二次伪倾角,T′为竖曲线切线,

T′=R竖曲tg(β′/2) , L=T′*(1+cosβ′)=R竖曲tg(β′/2)*(1+cosβ′)

n1--为联接点沿岔巷方向的轮廓尺寸;

n1=R0*tg[(δ′-а)/2]+[b0+R0*tg((δ′-а)/2)]*sinа/sinδ′

а为道岔角、δ′为二次回转角、b0道岔参数、R0为斜面曲线办径。

平巷曲线起点至起坡点C轨道线路长度:L轨

k p1=πR(90o-δ)/(180?)=R1(90o-δ′)/57.3

k p2=πRδ2/(180?)=R2δ2/57.3

k p3=πRδ3/(180?)=R3δ2/57.3

L轨=C1+C2+C3+K p1+K p2+K p3

甩入煤层顶板转入平巷式中部车场设计计算表

甩入煤层底板再转入平巷式中部车场

在设置竖曲线前,原主下山斜面 β坡度的线路应下扎△β脚,进入底板后,在底板中设竖

曲线落平,经过平曲线,使线路正好转入平巷的正常位置.平巷中心线到β′坡度斜面与水平面交线点B(该点与大巷底板同一标高)的水平距离为e,设计时已知数.B点到β坡度斜面的高差为△h,该数据设计时为与知.

设起坡点C1至斜面曲线终点处的水平距离为L0,高差为Z,竖曲线起坡角为β1,则△β

△β=β1-β′,式中β′不宜超过半数25°,△β不宜超过10°,

一、L0可通过下列二式计算

Z=(L0+C1+T1-e)*tgβ′, Z=(L0-T′)*tgβ 1 , L =T′(1+cosβ1),T′=R′*tgβ1/2

L0=(T′*tgβ1-(e-C1-T1)*tgβ′)/(tgβ1-tgβ′)。

二、斜面线路长度计算:

1、插入直线段长度C0:C0按照设备车轮轴距取数,一吨矿车轴距为0.55米,C0=0.55,

2 、斜面β坡度二次伪倾角β′下扎△β角度变为斜面β1坡度的过度竖曲线弦长△L: △L=2R0*cos△β/2。

3、斜面插入直线段长度D计算: (L0-(C0+△T)*cosβ′-T′)/=△T+D+T′

D=(L0-(C0+△T)*cosβ′-T′)/cosβ1-△T-T′

三、平面曲线终点与轨道上山间距X计算:

1、第一个道岔属单开非平行线路连接,轮廓线n1长度计算:

n1=( b*sinα+R斜cosα- R斜cosδ)/sinδ

X=(n1+L0+C1+T1)*sinδ+T1

四、存车线路计算:

1、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连接长度计算:

已知,双轨线路轨中心距离S,插入直线段C3,道岔角为a,道岔参数为a,b。则:

C3=S/sina′-((b+R?tg(a′/2)))

2、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连接长度L k为:L k=a′+S/tga′+R?tg(a′/2),式中R?,道岔

曲线连接半径。

3、存车线长度Lh根据生产能力而定。

二 、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一、平车场线路布置

(一)线路伪倾角及水平投影角计算图

一、伪倾角计算

在△O′OM中 sin β′=O′O/OM=O′O/OL*OL/OM=sinβ*cosa,

β′=arcsin(sinβ*cosa), 同理 β"=sinβ*cosδ, β"=arcsin(sinβ*cosδ), 式中 a--道岔角,也是一次回转角, δ--甩车线路二次回转角,β--轨道上(下)山倾角;β′--道岔伪倾角(一次伪倾角); β"--甩车线路伪倾角(二次伪倾角); 二、水平投影角计算 在△O′LM中 ,tga′=LM/O′L , 在△OLM

中:LM=OL*tga, 在△OO′L中, O′L=OL*cosβ , tga′

=LM/O′L= OL*tga/OL*cosβ= tga/cosβ, a′

=arctg( tga/cosβ) , 同理,tgδ′= tgδ/cosβ, δ′= arctg( tgδ/cosβ)

竖曲线位置及坡度图计算表

道岔选择:DC613--3--12型,a=18?55'30" S'=1300mm,a=2077mm,b=2723mm,R=120000.轨道下山坡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