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重文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重文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是字形学与汉语古代史在中国宋朝时期的成果,其研究凝炼出汉语源头,洞彻汉语本质,使广大读者有机会走进汉语文明发展的深处。从古老文字形态到汉字后代演变趋势,该著作便介绍了汉语的发展故事,对学者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引意义。

19世纪,确立了中国成文汉语的发展史,倡议了从中国源泉中研究汉语的发展规律,甚至开创了文字新形态,而《说文解字》也成为了必备之作。最权威的研究者嘉靖萧介及其后任廷琮、怀素等都毫无保留地为《说文解字》奉献了他们的心血,更使《说文解字》成为中国古代汉语学研究成果中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深入地呈现出中国汉语发展风貌。

如今,学者们在研究《说文解字》时,也以新的方法和角度考察其蕴涵。他们解读其特殊的结构形式、研究言外之意,尝试去理解它的趣味性,也就是把该著作运用于汉语音、形与义的研究,是一件值得尊敬的工作。

总之,《说文解字》是一部宝贵的著作,所蕴含的研究价值十分重要,学者们也在不断地探究它,从而加深人们对汉语发展历史的理解以及文字文化形成的认识,将汉语文化传承延续至今日。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研究综述 【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不朽的名著。历代研究《说文》的颇多,对《说文》的体例、内容、部首等都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说文“木”部字研究的人不是很多,本文就各学者对《说文》“木”部字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以后木部研究和《说文》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文》;木部字;研究综述 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反映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宝库。《说文》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为十五卷,每卷分为上、下三十卷,收字9353 个,又重文1163 个,注文约有十三万字。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出540 部,首创了部首排列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说文·木部》共收字四百二十一个,重文三十九个,是《说文》中收字最多的部首之一。本文从“木”部字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六方面进行综述。 一、《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 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按照六书理论,归纳整理421 个木部字的汉字结构。其中,6个象形字,3个指事字,7个会意字,403个形声字,另外还有“某”与“栞”两个字的结构不能确定。 她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其中独体象形字1个:“木”字;合体象形字5个:“果、朶、枼、樂、。 将指事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指示性的纯符号;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以表示词义。《说文》木部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木”上加指示符号表意的字,共有3个:“本、末、朱”。 她袭承裘锡圭对会意字的次分类,将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采、析、休、梟”;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杲、杳”;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枚”;其他会意字;《说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摘要: 一、《说文解字》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及特点 三、《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 四、当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与应用 正文: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作者是南朝梁代的学者许慎。该书成书于公元100 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解释汉字字义、字形和字源的字典。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 一、《说文解字》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说文解字》成书于南朝梁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之前的秦汉时期,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已经基本稳定,但是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解释。许慎作为南朝梁代的著名学者,他对汉字的热爱和执着使得他决心完成这部著作。《说文解字》是许慎倾注心血的结晶,它为后世汉字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及特点 《说文解字》共收录了9353 个汉字,对于每个汉字,许慎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字义、字形、本字、异体、假借等方面的内容。在字形方面,《说文解字》采用了篆书、隶书和楷书三种字体,这使得该书成为了研究汉字字形

的宝贵资料。在字义方面,《说文解字》详细解释了每个汉字的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对于研究汉字的语义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 《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首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解释汉字的字典,对于后世汉字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次,《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后世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汉字字形和字义,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当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与应用 当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仍在继续,他们在许慎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说文解字》在当代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仍然是汉字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例如,在高考中,汉字字形的考查部分就是以《说文解字》为依据的。 总之,《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文字学的重要著作,它对汉字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摘要:回顾二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合分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今后研究《说文》文化应注意的问题和可开拓的新领域。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汉字字典,古往今来对众多学者都从中汲取过营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许多学者在对《说文》进行传统研究的同时,以更宽广、更新颖的眼光重新审视《说文》,研究《说文》,这些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把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叫“说文学”,一本书衍生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典籍史上是少见的,它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对它的研究的著作一般有以下几类:综合研究和普及性读取、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以及许慎与《说文》研究,在这里我们打算先对近二十年的《说文》文化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纵观研究《说文》与我国上古文化的相关著述,我们把研究成果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著,一类是论文。按内容又分为从整体上研究《说文》的汉字文化和从具体的部首字族研究其蕴含的文化。以下论著只是我们从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挑选的一部分,但其研究之深广也可见一斑。 一、《说文》文化研究的专著 臧克和的《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以及《<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是一本对《说文》文化研究比较典型的著作,后面我们会具体说到。陆忠发所著《汉字文化学》,从根源上解决什么是“汉字文化学”的概念问题,并从造字、释字、用字等方面说明与文化的关系,结末还有汉字文化学研究的方法的论述,给在这方面想要有所作为的学者提供很好的借鉴;黄宗鸿的《<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从《说文》整体上研究民俗文化的著作;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它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育儿篇,婚姻篇,祭祀篇,而这三项内容几乎是中国古代生活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王贵元《汉字与文化》,它并不单一引用《说文》来说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某一个汉字出发,通过《说文》对其的解释和其他诸多古文献典籍来发现古代民俗文化,是一本通识的普及性专著;王宁的《<说文解字>与汉字学》,其中主要有一章节的内容论述了《说文》与汉字文化的关系,篇幅较小,简明扼要地谈到了汉字文化学的主要问题——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形位的规整与分工,汉字的孳乳与分化,在《说文》中都能体现汉字的发展变化,从而窥探到历史文化的变迁;何九盈等学者所著《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严谨的理论探索和通俗的要求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本书不以《说文》为唯一研究对象,但是阐释了《说文》的文化内涵——举凡民俗礼仪、文学艺术、科技、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法律等,无不包括,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多方面的需要;雷汉卿《说文解字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这本书专门从示部字入手,看中国的祭祀文化,考证了《说文》中的示部字与神灵祭祀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后辈学者继续研究《说文》示部字的重要参考材料。 以上所列书目除了雷汉卿所著《说文解字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一书是以示部字为考察对象探寻其蕴含的文化信息,而其他几本专著都是从《说文解字》的整体出发,不专门对哪一部首的汉字做文化探讨。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说文》的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的著述——臧克和的《<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它对“说文解字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从《说文》的取类方法、释文系列、意象系列来找到其与中国系统思维、逻辑思

说文解字重出字研究

《说文解字》重出字研究 张峰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 《说文解字》版本因为后人在传抄中的误改或误增,以致产生很多重出字,本文试将重出字进行完全归纳,并分为四类列出,分别是:第一,两个篆文相同者;第二, 一个字是篆文,而另一个字是某个篆文的或体,也就是一个篆文与另一个篆文的或 体相同;第三,两个字的古文相同;第四,某个篆文与另一个字的古文、籀文或俗 体相同。 [关键词]《说文解字》;重出字;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体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书,今本《说文解字》是陈昌治据孙星衍本改刻的,以大徐本为蓝本。笔者对现今的《说文》进行研究,发现有许多重出字。本文重出字就是指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形体完全相同者,就是两个字的形体一样,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了两次,也就是王筠所说的“说文两见之字”[1](p329)。这其中的原因正像王筠所说的那样,“说文两见之字,大徐概以部分在后者为重出,何其不审也,许君于会意字,必列于主义所在之部,后人检之不得,辄增于从义所在之部,此其所以重出也。”[1](p329)可见,重出字为后人所窜改,这给我们今天读《说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有必要进行分类研究,下面就以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2004版为参照系,并参考王筠《说文释例卷十四·删篆》和洪文涛、华昌泗、洪兆敏合编的《说文八种单字索引》中关于重出字的研究,将重出字分为四类,参引段注和王筠《释例》进行说明。 一、两个篆文相同者 (一)对两个篆文的解释完全相同者 1.《言部》误谬也,从言吴声,五故切。(55上)① 《言部》误谬也,从言吴声,五故切。(56上) 这在《说文》中只有1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没有第二个“误”字,可能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是在传抄的过程中误增的,但今中华书局影印本却有此字,我们认为,《说文》56页上的“误”字多余,应删。 (二)对两个篆文的解释基本相同者 2.《言部》诖误也,从言圭声,古卖切。(55上) 《言部》诖误也,从言佳省声,古卖切。(56上) 3.《口部》否不也,从口从不,方九切(34下) 《不部》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方久切。(246下) 4.《口部》右助也,从口从又,于救切。(32下) 《又部》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于救切。(64上) 5.《放部》敖出游也,从出从放,五牢切。(84下) 《出部》敖游也,从出从放,五牢切。(127上) 6.《艸部》蓝染青艸也,鲁甘切。(16下) 《艸部》灆瓜菹也,鲁甘切。(24下) 7.《岂部》恺康也,从心岂,岂亦声,苦亥切。(102下) 《心部》恺乐也,从心岂声,臣铉等曰,岂部已有,此重出,苦亥切。(217上)

近三十年《说文解字》文献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说文解字》文献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之一,是研究中国文字和语言的必备工具书。近三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研究历史方面,近年来有关《说文解字》的研究多以编辑学的角度进行,着重研究《说文解字》的版本问题、编撰历史、文献来源和编辑过程等。还有相关研究聚焦于《说文解字》的作者汉高祖的生平和思想。 在研究内容方面,《说文解字》研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研究《说文解字》对于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影响;二是研究《说文解字》对于现代语言学、文字学和文化学的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使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历史文献学方法、语言学方法和文化学方法。除了传统的手稿研究和版本比较之外,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如文本挖掘、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结构。

在研究成果方面,近三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对于《说文解字》的版本问题,有学者对不同版本的《说文解字》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对于《说文解字》的作者汉高祖的生平和思想,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猜测和论证;对于《说文解字》对于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于《说文解字》对于现代语言学、文字学和文化学的意义,有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总的来说,近三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但同时,《说文解字》的文献研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说文解字》的编辑历史和文献来源仍然是个谜,缺乏可靠的证据;《说文解字》的作者汉高祖的生平和思想仍然存在争议;《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结构也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一部重要辞书,而它在 文字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将从内容、影响和指导意义三个方 面对其价值进行综述。 首先,《说文解字》是一部内容生动且全面的辞书。它以古代汉 字为基础,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形、音、义、源流以及相关的注释和释文。许慎不仅从字形上对每个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还从语音角度进 行了说明,丰富了读者对每个字的理解。此外,他还拓展了传统的字 义解释,提供了更多的释文,丰富了汉字的内涵。这种内容丰富的特 点使得《说文解字》成为后世研究汉字的重要参考书,有助于读者深 入了解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说文解字》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中国最早的字书之一,它对后世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说文解字》为后世的字 书提供了范本和借鉴,推动了汉字学的发展。它不仅对后世的文字书 写和字形规范有着重要作用,还为后世对汉字起源和形义学的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学者们都离不开《说文 解字》这部经典著作。 最后,《说文解字》在指导意义上也具有重要价值。它为研究者 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使他们能够深入研究字形、字义、古代文字 的演变和发展。这本辞书的编写方法和分析原则成为了后世研究者的 借鉴和启发。通过学习《说文解字》,研究者能够通过对字形的剖析

和对字义的解释,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同时,这也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汉字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的内容生动、全面,并对后世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它在指导意义上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说文解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提高对汉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我们汉字研究和汉字应用的宝贵资料,也是历代文字学家们的重要贡献。

21世纪以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作者:李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 摘要:《说文解字》作者为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本文以21世纪以来出版的专著和期刊为依据,从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在现代学科教学的运用9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说文解字》;研究情况;综述 作者简介:李莎(1992-),女,汉,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一、综合研究和普及性读物 苏宝荣先生的《今注》(2000年),该书收入古今有变化的字2200个,以现代汉语释义,力求准确,明白;董莲池的《考正》(2005年)本书利用百年来研究成果,第一次对《说文解字》作全面系统的梳理考正。殷寄明的《精读》(2006年)以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为中心,从著作体例、文字、音韵、训诂、语源、词汇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解析和阐发;丁福保的《诂林》(2006年)集《说文》资料大成的工具书;董莲池的《研究文献集成》(2007年);臧克和、刘本才《实用》(2012年)依据资料库记录,共11108字,含重文1275字,宋人新附402字;马宗霍的《》(2014年)值得一提的是一本有关西方对于《说文解字》研究的一部书,张大英的《欧美学研究》这本书总结了明朝末年至今西方学者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2016年)。 普及性读物有魏达纯《入门与研究》(2001年),徐耀民《说文解字部首解读》(2000年),概论性的研究《说文》的专著有钟如雄先生的《论纲》(2000年)包括几种汉字起源的说法以及字形系统、字形分析系统、析形系统、注音系统、字形嬗变与六书构形转换;姜军的《一本通》(2012年)是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包含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及汉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的资料,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黄天树的《通论》(2014年)详细介绍“六书”,在讲授说文精义、介绍传统研究的同时,时有自己的创见,比如提出“二书说”将汉字归为“无声符字”和“有声符字”;万献初《学导论》对《说文》的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综述 作者:殷冬霍宁宇曹阳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从“字原”、“注音”、“注释考证”、“对比研究”和“计算机语言化”等五方面对历来《说文》部首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了当下对《说文》部首的研究。发现对于系统归纳与数据处理方面尚有较大的不足,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解决。 关键词:《说文解字》;部首;综述 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对于其“纲领”——五百四十部首,历代都有相关研究。本文将对不同时期的说文部首研究情况进行归纳,并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其进行分类阐述。 一、字原方面 《说文解字·叙》云:“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从中可见部首与汉字的字源有所联系,且《说文》字形上承甲金文字,后世学者借此对汉字字源加以研究。此方面的研究最早有唐代的李腾,撰有《说文字原》一卷,这也是“字原”最早出现的文献。后来有林罕的《字原偏旁小说》三卷,宋代有释梦英撰《偏旁字原》矫正林书,元代周伯琦亦撰《说文字原》。在今天看来,这些书虽然都被冠以“字原”之名,但其实都是以《说文》部首为研究对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字原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字原研究,最早开始于南宋郑樵。他在《六书略·论子母》提出了“文字子母说”并否定了《说文》540 部首都为文字之母,认为要剔除其中 210 个“子文”,而剩余 330 字为字之“母文”。郑樵的这一理论纠正了以部首为字原的传统观念。到了宋元之际,戴侗作《六书故》,更深入地探讨了汉字孳乳演变的规律。其认为象形、指事为文,会意、转注与形声是字。确定了 188 个文及45 个疑文为构成汉字最基本的构件,由这些文滋生出 245 个字,这245 个字又再孳乳出其他字。与郑樵的子母理论不同,戴侗并不认为“母能生而子不能生”。这是他的一大进步之处。 清代,研究字原的著作则有蒋和的《说文字原集注》、《说文字原表》及《表说》和王筠的《说文部首表》,另外还有吴照的《说文字原考略》和张行孚的《说文揭原》等。这些书虽以“字原”为名,但大多是围绕部首在研究。 近现代的研究则更多结合出土材料,以更古的文字资料为基础去研究字原,如章太炎先生的《文始》。此外胡朴安把部首与字原在概念上作出了明确区分,现代学者高明在著作《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也纠正了这一错误观念,认为应该利用甲骨文、金文来研究古文字形体,分

《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王元巾;王晓波 【摘要】《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汉字形意关系的字书.《说文解字》关于文字的解读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汉末以来,学者就已经将目光转移到《说文解字》上.总的来说,《说文解字》的相关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呈现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更为多样.二是《说文解字》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沿袭旧有学术观点的弊病,在现当代没有产生超越《说文》大家的见解,更多的是沿袭故有学说甚至产生误读.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7)011 【总页数】5页(P86-90)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献;文字学 【作者】王元巾;王晓波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绥化市委党校黑龙江绥化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辩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共10506字,按540个部首列字。段玉裁曰:“令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

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1]许慎以“六书”进行字形分析,比较 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同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清代经学家王鸣盛曾誉:“《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 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2] 《说文解字》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唐宋整理校勘阶段,元明重点研究阶段,清代全面繁荣阶段,现当代综合研究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们通过研究年代和研究著述可以准确的把握《说文解字》研究的侧重点和学术观点的变化和脉络。各个年代的关注点虽有不同,但彼此关联,互有呼应,我们亦不能用孤立的态度来看待每个年代的研究重点,他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推动着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的不断进步。本文旨在对《说文解字》在不同年代的研究著述进行总结和概括。 唐代至宋代对于《说文解字》的关注力度不高,是《说文》学的发展期。《说文解字》成书于汉代,但是在唐朝只有传写本,而没有统一的刊印本。由于传写本当中,经常出现差异和讹误,所以传写本并不能作为严谨的学术参考资料进行研究。在唐末社会动荡以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说文解字》的刊印本迟迟无人进行搜集和整理。此时李阳冰将私藏版和搜集版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校订,最终勘定许慎《说文解字》原著本三十卷。李阳冰在勘定《说文解字》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论定笔法;2.别立新解;3.刊定形声。[3]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校订和整理,同时他也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后人称之为“阳冰新义”[4]。从宋代开始,《说文 解字》逐渐为大家所重视。在此期间出现的代表人物是徐铉(大徐)和徐锴(小徐)。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与句中正、王惟恭等人勘定校正《说文解字》,在纠正旧本“错乱遗脱”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徐铉的《说文》后世称为“大徐本”即

《说文解字》重文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重文研究综述 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字书,它广泛地吸收了两汉学者对文字研究的成果,开创了五百四十部的字书编排体例,并从每个字的形、音、义各方面进行综合探讨,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自从它问世以来,历代学者不断地对这部书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对于《说文》重文的研究,自古即有之,本文将就前人对《说文解字》重文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说文解字》重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标签:说文解字;重文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许慎成书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字书,它广泛地吸收了两汉学者对文字研究的成果,开创了五百四十部的字书编排体例,并从每个字的形、音、义各方面进行综合探讨,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自从它问世以来,历代学者不断地对这部书从各方面进行研究。不到一百年,此书就流行于世,历朝历代奉之为小学研究的经典,成为后世规范字书的主要参考者。其中对于《说文》重文的研究,自古即有之,其研究的总的特点是注重考据、校释甚繁,重视类别研究、历史类型的特殊性研究而忽视历史研究和重文性质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以下拟从性质、聚合类别、来源、结构、音韵训诂、其他六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研究设想。 一、重文性质研究 《说文》重文研究必须首先理清重文的性质,包括重文的概念、重文与正篆的关系。重文即重出的异体字,”重文”作为文字学的一条专门术语,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说文》在解说字头时在其后附录与该字头音义完全相同但形体却存在差异的字形,许慎将之称为”重文”。范进军《大徐本重文初探》:”大徐本《说文解字》的篆体字头下有时出现另外一个或几个篆文这另外出现的篆文,许慎称之为重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异体字。因为重文的音义与正文重文重复,只是形体有别,所以叫重文。” 清代乾嘉学者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把《说文》重文分为”同部重文”(音义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列同部者)和”异部重文”(音义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且分列两部者)。关于《说文》古籀(同部重文)论述不少,较有代表性的如清蔡惠堂的《说文古文考证》、王国维的《说文所谓古文说》、胡光煒的《说文古文考》、舒連景的《貌文古文疏证》、商承祚的《说文中之古文考》等。这些论著均考证了《说文》古文的字数,有的还具体列出古文字形,并参验甲骨文、金文及六国文字加以疏通证明。此外,还有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丁佛言的《靓文古籀补补》、强运开的《说文古籀三补》等书,都对《说文》古籀作了相关论述。 继清代学者之后,研究《说文》之风气久盛不衰,其文字学研究却大体沿袭了清代学者王筠之说。八十年代,姚孝遂先生在其《许慎与〈说文解字〉》一书

《说文解字》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老的语文读本,由许慎公于宋代撰写而成, 这部著作采用漢字注释的方式分析每一个汉字,目的在于让读者更加 深刻的理解字的意义以及字的脉络。 《说文解字》的最大特征是汉字及其结构的形象性,每一个字都有着 奇妙的示象意义,反映的是古代汉字的特征。这也是它被定义为中国 古代文章考证的特殊特征。今天有许多学者对这部读本的学术研究趋 势越来越大,延伸至相关学科。 现实中,《说文解字》这部书已经保持了完整,在中国当代书籍中, 这部书是最早体现汉字拼音和汉字母起源的典型书籍之一。在学术研 究上,《说文解字》也是一部重要考据,在许多语言学书目中有广泛 的应用。《说文解字》档案中汇集了中国古代_{汉语文字}_知识,是 中国汉字的重要读物,已经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读本。当《说文解字》及其衍生的书籍被认识到,更多的学者应用这部书籍更加深入地了解 汉字,而这也促进了《说文解字》近几年来重文研究的興旺。 近年来,政府及权威机构也积极举办《说文解字》重文研究会议,以 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汉字的理解技巧。国家及社会各界给予了《说文解字》重文研究很大的重视,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由国家汉字委 员会及国家汉字研究院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千年——《说文解字》重 文研究”活动。此活动旨在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汉字文化,丰富汉字 教学及研究体系,促进汉字文化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另外,这项 活动还鼓励和支持调查各种《说文解字》家传本,对这些家传本进行

比较分析,促使其重文研究得到发展和提高。 当然,《说文解字》重文研究也有许多挑战,在该领域有许多模糊不清的领域,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各种不同的手段去研究、比较和分析《说文解字》,以期解决一些存在的误解,从而调整汉字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只有借助不断发展的研究,《说文解字》重文研究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为推广汉字文化、弘扬汉字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文解字》异部重文七则

《说文解字》异部重文七则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典语文教科书,由许慎“说文”,及后疆 解而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史上一部经典著作,反应了汉字百余年 来的发展和变化。《说文解字》异部重文七则,包括:正义重音、义重变字、古代改音、异形意变、字词单音、拆分合成、义多音异。 一、正义重音是由于汉语音韵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许慎认为,要 使汉字读音加以修正,就需要异部重音,再以“整”字为共同例子,把声调由平转为仄拉声,即“整”字经历了正义重音。 二、义重变字是汉字变化形式之一,这种变化是由于文字义从中 受到了影响。例如,古义“与”为“酉”,后来义重变字,成为“友”。 三、古代改音是汉字历史变迁的产物,是汉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慎认为,这是由于汉字的发音变化而产生的。如“雨”字

的古音“熪”,它的发音发生了改变,变成现在的发音“雨”。 四、异形意变是指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的两个字,读音相同不代 表字形相同,有时即字形不同也意义不同。如,“山”& “嵃”,“死”& “斯”,他们的发音相同,却有不同的意思,因此属于 异形意变。 五、字词单音是汉字变异形式之一,是由于汉字的音形变化,从 而使汉字字形单一但意义多种的现象,如今日有 “我”“吾”“婺”“巫”等多音字的单音字。 六、拆分合成指的是把一个字拆分成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字,或将 多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这种变化便是拆分合成,例如“源”字 拆分成“氵”“曰”,而“气”则合成自“氵”“气”二字。 七、义多音异即“同义异音”,指的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许慎认为,义多音异也是汉字书写历史的必然产物,如“嗯”与“鞥”,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即“嗯”表声调,“鞥”为器物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重文研究 作者:王改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 摘要:《说文》中收集了大量的重文,目前学界是对重文的界定意见不一,而且《说文》中还记录了为数不多的三体、四体甚至五体的多体重文。今就重文的界定以及多体重文加以阐述。 关键词:重文界定多体重文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王改静,女,籍贯:河北定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2009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根据《说文解字•自叙》记载,《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收字9395个,重文1163个。今依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查得重文1279个,数量要多于许慎所记载的,概是后人在传抄过程中不断增字的缘故。目前已有不少关于《说文》重文的研究,笔者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立足于阐述重文的界定和涉及较少的多体重文的研究。 一、重文的界定 许慎在《说文》中提出了重文这一概念,但没有明确的阐述。后人对于重文的理解,各不统一,大致有两种观点,描述如下: 一种认为“重文即异体字,其字形虽异,可是音义却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1]另一种观点是沈兼士先生提出的,“许书重文包括形体变异、同音通借、义通换用三种性质,非如仅往者所谓音义悉同形体变异是为重文。”[2]认为重文中除包括异体字外还有“假借”和“同义换用”,与传统的第一种认为重文即异体字的说法不同。 许慎在编写《说文》的时候,接触到了当时已经不通行或者是在民间通行的非官方字体,才有了《说文》中所录的重文。其中包括“古文”、“或体”、“俗字”、“奇字”、“篆文”、“今文”、“籀文”、“通人说”、“秦刻石”等字体。汉代虽然通行隶书,但不肥篆体。这些字体中的俗字、篆文、今文、通人说、秦刻石,大都是秦汉时期的小篆;小篆与古文、籀文是不同时代的文字形体;或体、俗体,应该是同一时代文字的不同形体。“奇字”一般附在古文后面,通常被认为是古文奇字。从中分析,我们得出,重文中的古文、籀文、奇字和或体、俗字、今文、篆文、通人说在时代上是有差别的。异体字虽然在原则上有共时性,也不能很明确的划分究竟多长一段才能算是共时代,所以根据时代不能得出重文是不是完全可以归为异体字,我们就要其他方面去查看这些重文和异体字有没有区别。

《说文解字·仌部》研究

《说文解字·仌部》研究 作者:王颖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 摘 ;要:《说文解字·仌部》收录篆文17个,重文3个。通过研究,可将《仌部》字分为三类: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根据所分的类别,了解《仌部》字的基本情况,掌握他们的行废情况。本文旨在对于《仌部》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现代汉语中的流通情况作一个简要概况。 关键词:《说文解字·仌部》;六书;行废情况 作者简介:王颖(1996.2-),女,汉族,江苏省人,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 引言: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为《说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研究字义、字形、字音的字书,其中《说文·仌部》位于第十一卷下。本文所使用《说文》的版本采用的是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徐铉校订版本的《说文》。 一、《说文·仌部》六书研究 《说文·仌部》收录篆文17个,重文3个。笔者根据六书,将《仌部》中的17个篆书进行六书分类,并且根据前人对于《说文·仌部》中字的解释,再对这17个字进行综述。这17个字根据“六书”理论可分为三类。 1.象形字 “仌”作为一个象形字,是水受寒后形成的一个状态,“仌”的字形就是水凝固后成冰的纹理。孟冬时节,冬季的第一个月来临时,大约当每年农历十月,气温开始变低,水就会开始慢慢结冰。《说文》中同部首字根据先实后虚的编排顺序,位于开头的“仌”为实指,指的是水凝结而成的固体。水结冰后形成冰,“仌”与冰的纹理所相似。 2.会意字

从形义统一角度谈《说文解字》重出字组

从形义统一角度谈《说文解字》重出字组 本文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收集到的39组重出字组,从形义统一的角度重新考察这些重出字组,判定其是否为重出字。分三种情况论述:第一,确实是重出字,《说文》没有必要重复收;第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出字,《说文》重复收自有道理;第三,有些重出字组无法考证。 标签:重出字组重出字形义统一本义 《说文》中除了许慎的重文之外,还有其他情况的重出。本文讨论的重出字组,是指《说文》中同一个篆文形体重复出现的两字字组。而重出字,是指形音义皆相同相近,《说文》没有必要重复收的重出字组。对于《说文》的重出字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彻底和系统,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对于重出字的认定存在争议,即哪组字确实是重出字,《说文》没有必要重复收,且多种研究《说文》的文献也认为应当删去其中一字的;哪组字又并不是重出字,各立为字头符合《说文》体例。之所以存在分歧,是因为没有从许慎著书的立场出发,找到认识这些重出字组的根本标准。 许慎著《说文》解说的是本字本义,而汉字的形义是统一的,王宁在《汉字构形学讲座》中提到:“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局面。”我们考察《说文》重出字组也应当以形义统一为标准。本文根据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收集到的39组重出字组,从形义统一角度来重新考察这些重出字组,认为这些重出字组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确实是重出字,《说文》没有必要重复收;第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出字,《说文》重复收自有道理,这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仅字形相同,二是字用上曾经部分交叉重合,三是省简、讹误偶合他形;第三,有些重出字组已经无法考证。 一、确实是重出字,《说文》没有必要重复收 《说文》收字9353个,设立540部。如此多的字头,再加上众多古文、籀文、或体、俗体等等,许慎凭个人之力收集字形、划分各部、说解字形、确定各字形的关系,其间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根据重出字组的同字和异字可以分两种情况: (一)同字重出 所谓同字重出,指同一个篆文形体,两次出现在《说文》异部的字头位置,对字形的说解也几乎相同。以下字组音义相同或几乎相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许慎撰《说文》时难以周全而导致的疏漏和错误,确实是重出字,《说文》没有必要重复收。共有7组。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