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发酵工艺学

第一章绪论

一、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历史

1.列文虎克Leeuwenhoek Antoni Van ( 1632-1723 ):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单细胞生命体-----微生物。

2. 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巴斯德的主要贡献:发明了巴斯德灭菌法。1861年,巴斯德实验,结束了绵延100多年的争论,把自然发生论赶出了科学界。1865年,巴斯德受农业部长的重托,解决了法国南部蚕业上遇到的疾病使蚕大量死亡的难题。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3.科赫(Koch, Robert 1843~1910)科赫的主要贡献:1881年后,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

离纯种法。建立了单种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

学会上宣布了结核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单种微生物分离和纯培养技术的建立,是食品发

酵与酿造技术的第一个转折点。

4. 20世纪40年代,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成为发酵与酿造技术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

5. 人工诱变育种技术和代谢调控发酵工程技术成为发酵与酿造技术发展的第三个转折点。

6.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DNA重组技术,又大大推动了发酵与酿造技术的发展。

二、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特点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

(一)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特点

发酵: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和工业产品的过程。通常所说的发酵指生物或离体的酶,

不彻底地分解代谢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酿造: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一些特定产品进行发酵生产的一种称谓,通常把成分复杂、风味要求较高,诸如黄酒、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酒类以及酱油、酱、食醋、腐乳、豆豉、酱腌菜

等食佐餐调味品的生产称谓酿造。

酿造与发酵的区别:利用生物体或生物体长生的酶进行的化学反应。与化学工业相比,发酵与酿造工业的特点:安全、简单;原料广泛;反应专一;代谢多样;易受污染;菌种选育

发酵技术的两个核心:生物催化剂、生物反应系统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菌种选育的方法有: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

一、微生物菌种选育的理论基础

微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的特点:a、微生物由于繁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b、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大多以单细胞或极少分化的多细胞存在;c、微生物大多以无性生

殖为主,且营养体多数为单倍体。

诱变育种:人为地将对象生物置于诱变因子中,使该生物体发生突变,从这些突变体中筛选

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的过程。

(一)突变: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变动着得的环境中,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以及染色体

组受到环境的作用而改变,这种改变或多或少是永久性的,从生物表型上说是突然发生可遗

传的变换,这种变化就称为突变。自发突变: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也称自然突变。诱

发突变:人为地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的突变。

(二)诱变的基本原理

1.诱变剂:用来处理微生物并能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这些物理或化学因素成为诱变因素,

又称诱变剂。诱变剂有物理诱变因子(紫外线、X射线)、化学诱变因子(亚硝基胍、亚硝酸、亚硝基甲基胍)生物诱变因子(噬菌体)

2. 诱变剂作用机理

物理诱变因子诱变机理:快中子、γ射线、β射线产生电离辐射,而紫外线是不形成离子的非电离辐射。以紫外线为例,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DNA结构改变,DNA强烈吸收紫外线,特别是碱基对,而嘧啶比嘌呤对紫外线更为敏感。紫外线引起DNA结构变化,是胞嘧啶和尿嘧啶的水合作用以及二聚体形成。

菌种保藏的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使菌种不死、不乱,以供研究、生产、交换使用。基本

原则:挑选优良纯种、典型菌种;尽量使用分生孢子,芽孢等休眠体;创造有利于休眠

分子的保藏环境;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手段保藏一些比较重要的微生物菌株。

菌种保藏的方法有:(一)低温保藏法:冰箱保藏法(斜面):低温4℃,适用于各大类,保藏4-6个月,简单。冰箱保藏法(半固体):低温4℃,避氧,适用于细菌酵母菌,保藏时间为6-12个月,简便(二)甘油悬液保藏法:低温-70℃,需要保护剂(15%-50%甘油),适用于细菌、酵母菌约10年,较简便(三)石蜡油低温保藏法:低温4℃,阻氧,适用于各大类,保藏时间约1-2年,简便(四)干燥保藏沙土管法:干燥无营养产孢子的微生物保藏时间约为10年,简便有效。(五)甘油管保藏法(六)真空冷冻干燥法:干燥低温,无氧有保护剂,适用于各大类,保藏时间大于5-

10年,但繁而高效。(七)液氮超低温保存:超低温—196℃,有保护剂,适用于

各大类,保藏时间大于15年,繁而有效。

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及其在食品发酵与酿造中的应用

代谢调节: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机能。通过

调节作用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及能量代谢得到协调和统一,使生物体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来

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代谢调控的方式

(1)调节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的能力---通道调节;

(2)调节代谢流---通量调节;

(3)通过酶的定位以限制它与相应底物的接近---限制其基质有形接近。

三、与代谢调节有关的酶

(一)同工酶:又称同功酶,是指催化相同生化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结构有差异的一类酶。

(二)别构酶:具有别构作用(或变构作用)的酶。其分子有活性中心和别构中心,往往是

具有四级结构的多亚基的寡聚酶。

(三)多功能酶:分子组成只有一条多肽链,但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催化活力的酶。

一个终产物的过量,在使共同途径第一步反应受到部分抑制的同时,分支途径第一步反应也受到抑制,使代谢沿着其他分支进行。因此,一个产物的过量不致干扰其他产物的生成。

第二节微生物代谢的协调作用

?(1)酶活性的激活:指在分解代谢途径中,后面的反应可被较前面的中间产物所促进。

?(2)酶活性的抑制:主要是反馈抑制。

?反馈抑制:某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即终产物)过量时,这个产物可反过来直接抑制该途径中第一个酶的活性,促使整个反应过程减慢或停止,从而避免了末端产物

的过多累积。

?反馈阻遏:是指抑制酶的形成是由途径终点产物或其衍生物执行的。即当代谢的,它就会终产物大量存在并达到一定浓度时,它就会同细胞中早已存在的阻遏物结合

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3)反馈抑制的类型

①直线式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

②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书上P63

(1)协同反馈抑制:指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抑制共同途径中的

第一个酶的一种反馈调节方式。

(2)合作反馈抑制:指两种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起着比一种末端产物大得多的反馈

抑制作用。

(3)累积反馈抑制:每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按一定百分率单独抑制共同途径中前面的酶,

所以当几种末端产物共同存在时,它们的抑制作用是累积的。

(4)顺序反馈抑制:当E过多时,可抑制C→D,这时由于C的浓度过大而促使反应向F、G方向进行,结果又造成了另一末端产物G浓度的增高。由于G过多就抑制了C→F,结果造成C的浓度进一步增高。C过多又对A→B间的酶发生抑制,从而达到了反馈抑制的效果。

这种通过逐步有顺序的方式达到的调节,称为顺序反馈抑制。

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通过调节酶的合成量进而调节代谢速率的调节机制,这是一种在基因水

平上(在原核生物中主要在转录水平上)的代谢调节。

凡能促进酶生物合成的现象,称为诱导。能阻碍酶生物合成的现象,则称为阻遏。

分解代谢物阻遏的典型实例:葡萄糖效应。葡萄糖效应(glucose effect):又称葡萄糖阻遏

或分解代谢产生阻遏作用。葡萄糖或某些容易利用的碳源,其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某些诱导酶

体系编码的基因转录的现象。

(二)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1.操纵子是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调节基因(R)、启动子(P)、操纵基因(O)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S)组成;调节基因:用于编码调节蛋白的基因。

启动基因:是一种能被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所识别的碱基顺序,它既是RNA多聚酶的结合部位,也是转录的起始点;操纵基因是位于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碱基顺序,

能与阻遏物(一种调节蛋白)相结合,以此来决定结构基因的转录是否能进行;结构基因则是决定某一多肽的DNA模板,可根据其上的碱基顺序转录出对应的mRNA,然后再可通过核糖体而转译出相应的酶。一个操纵子的转录,就合成了一个mRNA分子。

调节蛋白是一类变构蛋白,它有两个特殊位点,其一可与操纵基因结合,另一位点则可与效

应物相结合。当调节蛋白与效应物结合后,就发生变构作用。有的调节蛋白在其变构后可提

高与操纵基因的结合能力,有的则会降低其结合能力。

调节蛋白可分两种,其一称阻遏物,它能在没有诱导物(效应物的一种)时与操纵基因相结合;另一则称阻遏物蛋白,它只能在辅阻遏物(效应物的另一种)存在时才能与操纵基因相

结合。

三、能荷的调节(P65):当细胞中腺苷酸全部是ATP,能荷为1;当细胞中腺苷酸全部是ADP,能荷为0.5;当细胞中腺苷酸全部是AMP,能荷为0。当细胞或线粒体中三种核苷酸

同时并存时,能荷大小随三者比例而异,三者的比例随细胞生理状态而变化。

能荷在细胞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另外一个度量细胞能量状态的参数是磷酸化位。磷酸化位

=[ATP]/[ADP][Pi]磷酸化位除了腺苷酸外,还决定于无机磷浓度。磷酸化位与能荷相比,其

值变化范围更宽,因此是反映细胞能量状态更加灵敏的指标。

4.巴斯德效应:氧的存在可以使酵母菌细胞进行呼吸作用而乙醇的产量显著下降,即单位时间内消耗速度减慢。这种呼吸(需氧能量过程)抑制发酵(厌氧能量代谢过程)的现象。

营养缺陷性菌株: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者自然突变失去合成某种营养(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等)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的菌株。

抗反馈调节突变菌株:就是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对反馈阻遏有抗性,或二者兼而有之

的菌株。在这类菌株中,因其反馈抑制或阻遏已解除,或是反馈抑制和阻遏已同时解除,所

以能分泌大量的末端代谢产物。

获得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方法:选育抗代谢类似物的突变株;从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中获得

对途径中调节酶解除反馈抑制的突变株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可通过①控制生物素、油酸、甘油的亚适量,控制细胞膜的合成;②加

入青霉素,抑制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肽链的交联;③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氧化乙酰硬脂酰胺),将脂类从细胞壁中溶解出来,使细胞壁疏松,通透性增加。在IMP发酵中,控制Mn2+(限量)造成细胞膨胀的不规则形态,膜产生异常,非常专一性

的膜透性被破坏,核苷酸生物合成补救途径酶系[PRPP激酶、Hx(次黄嘌呤)焦磷酸化酶]及Hx和R5-P都分泌于体外,在体外大量生物合成IMP。

第四章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

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是指将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在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2.接种龄:指摇瓶或种子罐中培养的菌种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3.接种量:指接入的种子液的体积和接种后培养基的体积比。多以百分数表示,如:接种量

为1%(v/v)。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1.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2. 合适的碳氮比; 3. 合适的pH;4. 合适的渗透压; 5. 合适的氧化还原电位。

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缺少且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

物。碳氮比:指培养基中碳源所含的碳元素与氮源所含的氮元素的质量比。一般指质量比,

也有用浓度比或摩尔比表示的,所以,具体使用时应注明:如C/N (m/m) =40:1。

细胞破碎的方法:高压匀浆法和研磨法。细胞碎片的分离:常用离心分离法。

发酵热:习惯上将发酵过程中释放出的净热量成为发酵热,包括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和辐射热。

发酵工艺控制的参数:气体流速,温度,罐压、搅拌速度(好氧)、泡沫、pH、溶解氧等

发酵过程温度的影响和控制

1.温度的影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影响酶的活力;影响代谢产物的积累。

2.温度监测的意义:判断菌体生长情况及发酵进程;及时控温以利于菌体生长及产物合成。

谷氨酸发酵过程对温度的控制:谷氨酸产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4℃,产生谷氨酸的温度为36~37℃。在谷氨酸发酵的前期菌生长阶段和种子培养阶段应满足菌体生长的最适

温度。若温度过高,菌体容易衰老。在发酵的中后期菌体生长已经停止,为了大量积累谷

氨酸,需要适当提高温度。

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影响培养基中

某些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解。

(二)影响发酵过程pH变化的因素:

引起发酵液pH下降的因素:1、培养基中碳氮比不当,碳源过多2、消泡油加得过多3、生理酸性物质(铵盐)过多,氨被利用。

引起发酵液pH升高的因素:1、培养基中碳氮比不当,氮源过多,氨基酸释放;2、生理碱性物质(如硝酸盐)过多;3中间补料时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的量过多。

(三)发酵过程pH的控制:1.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值,或加入缓冲液制成缓冲能力强的

培养基;2.选用不同代谢速度碳源和氮源种类和比例; 3.在发酵过程中加入弱酸或弱碱进行

pH调节,也可通过调节通风量来调节pH。

四、二氧化碳和呼吸熵

(一)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 1.是某些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环状芽孢杆菌)生长代谢所

必须的物质;2.对氨基酸、抗生素等的发酵有刺激或抑制作用 3.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流动性;4.改变发酵液的pH值。

(二)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控制:一般通过通气搅拌的方法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

五、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补料控制:碳源、氮源、磷酸盐

(二)泡沫的消除:物理消泡法、机械消泡法、化学消泡法:常用的化学消泡剂有四类(天然油脂类、聚醚类、醇类、硅酮类)

七、发酵终点判断:残糖浓度、氨基氮浓度、产物产量、菌体形态、发酵液外观粘度等指标

常作为发酵终点判断的依据。

第五章酒精发酵与酿酒

酒精发酵原料 1.薯类原料薯类原料包括甘薯、木薯和马铃薯等 2.谷物原料(粮食原料) :谷物原料包括玉米、小麦、高梁、大米等。3、糖质原料:糖蜜、甘蔗、甜菜、甜高粱;4纤维质原料:农作物下脚料、森林和木材加工的下脚料、工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下脚料等。

5其它原料:纸浆废液、马铃薯渣等

与酒清发酵有关的微生物

(一)糖化菌糖化:用淀粉质原料生产酒精时,在进行乙醇发酵之前,一定要先将淀粉全部

或部分转化成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这种淀粉转化为糖的过程称为糖化,所用催化剂称为糖

化剂。常用糖化菌:曲霉、根霉、毛霉等。另:细菌和毛霉也可发酵产酒精。

(二)酒精发酵微生物:许多微生物都能利用已糖化进行酒精发酵,但在实际生产中用于酒

精发酵的几乎全是酒精酵母,俗称酒母。淀粉质原料:常用啤酒酵母。糖质原料:除啤酒酵母外,还有粟酒裂殖酵母、克鲁维酵母等。

?三、酒精发酵生化机制:(一)淀粉质和纤维质原料的水解:淀粉原料→糊化→液化→水解为葡萄糖(二)酵母菌的乙醇发酵

酒精蒸馏与精馏工艺酒精蒸馏有单塔、两塔、三塔和多塔蒸馏等多种蒸馏工艺。我国

一般采用双塔蒸馏的方式进行酒精的蒸馏和精馏。

白酒定义: 是用谷物、薯类或糖分等为原料,经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制成的酒精浓

度大于20%(V/v)的一种蒸馏酒。

白酒的风味物质成分和质量标准

(1)白酒风味物质成分:白酒中的香气成分已鉴定出很多种,这些成分主要包括酯、酸、醇、羰基化合物(酮、醛)、含硫化合物等。它们在白酒中含量极微,但在恰当的配比下,

使白酒具有优美的特殊芳香,各种酒的香气特征是它的香气成分的量的平衡表现。①酯类:构成酒香的主要物质。一般芳香的酒或名酒含酯量均较高,平均在0.2~0.6克/100毫升,普通白酒的含酯量较低。酒类中酯类主要是C1-C14的直链脂肪酸乙酯。乙酸乙酯浓时呈苹果、香蕉香,稀时呈梨和菠萝香;丁酸乙酯浓时呈不愉快香味,略带臭,稀时呈兰姆酒香;

己酸乙酯浓时呈辣味和臭味,稀时赋予白酒特殊的窖香;乳酸乙酯具有香不露头,增加酒

质醇厚感的特性。其次,还有微量的乙酸丁酯、乙酸戊酯以及辛酸乙酯、醋酸异戊酯、醋

酸异丁酯等。②醇类:乙醇、异戊醇、异丁醇、正丙醇、正丁醇(浓香和酱香)。作用:少量的高级醇赋予白酒特殊的香气,并起到衬托酯香的作用,使香气更完满。醇类还可以和

脂肪酸结合成酯,增加酒香。醇类中的β-苯乙醇是构成白酒风格香的必要成分。含量:白

酒的高级醇含量应在0.3g/100ml以下。③醛类:乙醛、糠醛、异戊醛、正己醛、香草醛等。作用:增强酒的放香,能使酒形成优美的风味。如乙醛是酒头香的主要物质,糠醛是酒香

的重要物质,不少好酒都含有一定量的糠醛,一般含量为0.002~0.003g/100ml左右。但醛类含量过多,则酒的辛辣味太重,刺激太大,对人体有毒害。丙烯醛还能催人流泪,它和

巴豆醛、甘油醛等都带有臭味。④酸类以脂肪酸为主,通常以乙酸含量最多,其次有丙

酸、乳酸、琥珀酸、己酸、柠檬酸、丁酸或异丁酸,还有香草酸、油酸、丙酮酸等等。呈

味、作为酯的前体物质及稳定剂。白酒总酸含量应在0.1克/100毫升左右。⑤酮类如双乙酰等。⑥少量的含硫化合物。

?(2)白酒的质量标准:感官指标:色泽、香气、口味理化指标:酒精度、总酸、总酯等。

白酒的度指乙醇的体积与白酒体积的百分比。啤酒的度指啤酒中原麦芽汁的质量百分比。1.上面发酵啤酒----采用上面酵母。发酵过程中,酵母虽CO2浮到发酵面上,发酵温度15-20°C。啤酒的香味突出。下面发酵啤酒----采用下面酵母。发酵完毕,酵母凝聚沉淀到发酵容器底

部,发酵温度5-10°C。啤酒的香味柔和。

2.淡色啤酒、浓色啤酒和黑色啤酒

3.鲜啤酒(啤酒包装后,不经过巴氏杀菌的)、纯生啤酒(采用高新技术如微孔薄膜过滤技

术,实现了啤酒的除菌过滤,然后按无菌要求进行瓶装,不需杀菌)和熟啤酒(啤酒包装

后,经过巴氏杀菌者)

4.低、中、高浓度啤酒

5.新的啤酒品种:干啤酒、无醇(低醇)啤酒、稀释啤酒

(二)啤酒的质量标准: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GB/T4927-1991感官指标:外观、泡沫、色度、香气和口味;理化指标:酒精含量(%),原麦汁浓度(%)、总酸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双乙酰含量

?啤酒发酵工艺:制麦芽→麦芽粉碎、糖化及麦汁过滤→麦芽汁煮沸,添加酒花→添加酵母进行啤酒发酵→过滤和灌装

?二、啤酒酿造原料

?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麦、水、酵母、酒花。

?啤酒花,简称:酒花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苦味,香味,防腐力和澄清麦汁的能力。酒花的主要成分有:α-酸、β-酸及酒花油和多酚物质、果胶、蛋白质等。

?麦汁煮沸的目的:酶的钝化:破坏酶的活力,停止淀粉酶的作用,稳定可发酵糖和糊精的比例,确保稳定和发酵的一致性。

?麦汁灭菌:杀菌,避免乳酸菌等微生物在发酵时发生败坏,保证产品的质量。蛋白质的变性和絮凝沉淀:析出某些受热变性以及与单宁物质的结合而絮凝沉淀得蛋白

质,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蒸发水分:蒸发麦汁中多余的水分,达到要求的浓

度。酒花成分的浸出:在麦汁的煮沸过程中添加酒花,将其所含的软树脂,单宁物

质和芳香成分等溶出,以赋予麦汁独特的苦味和香味,同时也提高了啤酒的生物和

非生物稳定性。降低麦汁的pH值:还原物质的形成,蒸发出不良的挥发性物质。

五、啤酒发酵:冷却后的麦汁添加酵母以后,便是发酵的开始,整个发酵过程可以

分为:酵母恢复阶段,有氧呼吸阶段,无氧呼吸阶段。酵母接种后,开始在麦汁充

氧的条件下,恢复其生理活性,以麦汁中的氨基酸为主要的氮源,可发酵糖为主要

的碳源,进行呼吸作用,并从中获取能量而发生繁殖,同时产生一系列的代谢副产

物,此后便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成品啤酒:色泽:啤酒主要有淡色啤酒,浓色啤酒和黑色啤酒,只要是以原料的不同和酿造工艺的不同来决定的,良好的啤酒,色泽光洁醒目,可以用此方法来辨别

啤酒的质量。透明度:良好的啤酒应该有着很好的透明度,不应该带有浑浊的现象。

?泡沫:泡沫是啤酒的主要特征之一,良好的啤酒,泡沫细腻洁白,有一定的持久性。

?二氧化碳含量:一般啤酒的二氧化碳含量应该在 5.2-5.8%质量百分比。

?啤酒的风味:由于酒花的作用,使啤酒带有很明显的酒花香味和酒花苦味,但是这种苦味,苦而不长。

一、谷氨酸生产原料及其处理(一)糖蜜的预处理:降低生物素含量。(二)淀粉

的糖化:酸解法、酶解法、酸酶法和酶酸法。二、谷氨酸产生菌:我国使用的多是

野生型菌株通过诱变筛选的谷氨酸棒杆菌。

1.谷氨酸合成的方式(1)转氨基作用(2)还原氨基化作用

谷氨酸合成过程中各途径的意义

(1)糖酵解途径: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2)HMP途径:生成的NADH2是还原氨基化反应必须的供氢体。

(3)TCA途径:提供谷氨酸的前体物质α-酮戊二酸。

(4)CO2固定反应:在苹果酸酶和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分别生成丙酮酸和草酰乙酸,

前者氧化为草酰乙酸,使草酰乙酸得到补充。

(5)乙醛酸途径:通过异柠檬酸裂解酶作用补充琥珀酸,维持菌体生长需要。

(6)还原氨基化作用:α-酮戊二酸经还原氨基化作用生成谷氨酸。

4.谷氨酸生产菌的生化特征(1)有固定CO2的二羧酸合成酶存在。(2)α-酮戊二

酸脱氢酶活力很弱。(3)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较强,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力不能太

强。(4)谷氨酸脱氢酶活力高。(5)经呼吸链氧化NADPH2的能力要弱,保证有

NADPH2作为供氢体参加还原氨基化反应。(6)菌体进一步分解谷氨酸的能力低下。

谷氨酸发酵工艺

1.发酵培养基(1)碳源:糖类、脂肪、醇类、烃类(2)氮源:尿素或氨水,所需氮源较大(C:N=100:20~30)(3)无机盐:提供磷、硫、镁、钾、钙、铁等。(4)生长因子:生物素

2.发酵条件控制(1)温度控制:菌体生长(0-12h),温度30-32度;谷氨酸合成(12后),温度34-37度。(2)发酵前期pH7.5-8.5,中后期7.0-7.6。(3)DO控制(4)种龄及接种量

控制(5)泡沫控制

-GMP>5’-IMP>5’-XMP 呈鲜味的是鸟苷酸、肌苷酸、黄苷酸等5’-核苷酸。呈鲜强度:5’ 

肌苷酸产生菌的选育: 1.改善细胞膜对肌苷酸透过性障碍。 2.经过诱变筛选腺嘌呤或黄嘌呤缺陷型变异株。 3.对Mn2+不敏感。

乳酸发酵:在无氧条件下乳酸细菌将己糖转化成乳酸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乳酸细菌:乳杆菌属、乳球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芽孢乳杆菌属、肠球

菌属

乳酸发酵类型:1.同型发酵 2.异型发酵 3.双歧途径 4.乳糖发酵途径

? 1.同型乳酸发酵(homolactic fermentation )过程是:葡萄糖经EMP 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丙酮酸作为受氢体被还原为乳酸,从而再生

NAD +,因只有 2 分子乳酸为唯一终产物,故称同型乳酸发酵。乳酸的理论转化

率为100%同型乳酸发酵的主要菌种: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ckii )、嗜

酸乳杆菌(L. acidophilus )、干酪乳杆菌(L.casei )、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 2.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 fermentation ):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后除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 2等多种代谢产物的,称为异型乳酸发酵。乳酸的理论转化

率为50%。一些行异型乳酸发酵的乳酸杆菌,因缺乏EMP 途径中的若干重要

酶-醛缩酶和异构酶,其葡萄糖的降解完全以HMP 途径为基础,进而行异

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主要菌种: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乳脂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emoris )、短乳杆菌(L.brevis )、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等。

? 3.双歧途径乳酸发酵:双歧途径(bifidum pathway):2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乳酸和3分子乙酸,乳酸的理论转化率亦为50%。

? 4.乳酸菌的乳糖发酵:乳酸菌先分解乳糖生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葡萄糖进入同型或异型发酵途径进行分解,半乳糖异构化或转变为葡萄糖后进入各途径发酵,或经D-6-

磷酸塔格糖途径形成乳酸。

工业发酵对产乳酸菌种的要求:同型发酵菌、营养要求低、产酸迅速,耐高温。生产中常

用的菌种:德氏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

传统乳酸生产工艺:发酵培养基的制备(1)碳源:葡萄糖、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菊芋

等。(2)氮源和生长因子:麦根。(3)磷(4)碳酸钙

牛乳标准化,(酸乳的原料来自健康乳牛的鲜乳,不含抗生素类药物及有害微生物。要求含

脂量在 3.7%非脂乳固形物含量8.7%左右。)→ 均质→ 加热处理(90~95℃,15~30min)→接种和发酵(接种量为2%-2.5%)→冷却和后熟

醋酸发酵的生化过程:醋酸发酵:是指乙醇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成醋酸的过程。(1)CH3CH2OH→CH3CHO(2)CH3CHO→CH3COOH(1)、(2)分别在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进行的。参与食醋发酵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有三类:霉菌、酵母菌和醋酸菌。

食醋酿造的原料及处理酿造原料 1.主料:淀粉原料、含糖原料、含酒精原料。 2.辅料:细谷糠、麸皮。 3.填充料:谷糠、花生壳、谷壳、玉米芯、高梁壳。 4.添加剂:食盐、蔗糖、炒

米色等。淋醋:三套循环法书上P253

食醋的质量指标 1.感观指标:色、香、味、体。 2.理化指标:总酸、氨基氮、还原糖、相对

密度。3.卫生指标:有害重金属(砷、铅)、无机酸、微生物(杂菌、大肠杆菌、致病菌)。

一、酱和酱油酿造原料:(一)蛋白质原料:豆粕、豆饼、大豆等(二)淀粉质原料:麸皮、

小麦等(三)食盐(四)水

二、酱油酿造和制酱的微生物

(一)曲霉种类:米曲霉、酱油曲霉、黑曲霉等,作用: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和酯酶,分解蛋白质和淀粉,产生氨基酸等鲜味物质。

(二)酵母种类:涉及7属23种,主要是鲁氏酵母、酱油结合酵母。作用:发酵葡萄糖

生产乙醇和甘油等,再进一步生成酯、糖醇等风味物质。

(三)乳酸菌:种类:嗜盐片球菌、酱油片球菌、酱油四联球菌和植物乳干菌,作用:发酵糖产生乳酸、和乙醇作用生成香味物质乳酸乙酯。

酱与酱油酿造的生物化学(一)蛋白质分解作用(二)淀粉糖化作用(三)酸类发酵(四)

酒精发酵(五)酱油色素的形成:1.美拉德反应 2.酶促褐变反应 3.非酶促褐变反应(六)

酱油的风味香气成分:酯、醇、羰基化合物、缩醛类及酚类。香味成分:烃类、醇类、酯类、醛类、缩醛醇类、酮类、酸类等。鲜味成分:主要是谷氨酸等氨基酸。酱油的体态:即酱油

的浓稠度,由多种可溶性物质所构成。无机物以盐为主要成分,有机物以蛋白质、氨基酸、

糊精、糖分及有机酸为主要成分。(七)酱醪中微生物群落演替:酱醪中微生物群落演替顺

序为:曲霉菌→耐盐乳酸菌→耐盐酵母

影响酱油质量的微生物 1.酱油“生白”原因:污染了产膜性酵母。 2.产生特有的酸臭气味:原因:污染了霉菌。 3.细菌污染会造成细菌或者大肠杆菌超标。

第十章微生物性功能食品与食品添加剂

功能性食品:除具有普通食品的营养功能和感观功能外,还具有特定调节人体某一特殊生

理活动的一类食品。也称保健食品。

功能性低聚糖定义: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类不能被人体所利用,可以直接到达人体肠道中并被

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所利用,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繁殖的寡糖。

功能性低聚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不被或难被人体消化吸收,可应用于低能量食品中作为甜

味剂。 2.活化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并促进其生长繁殖。 3.不能被口腔微生物利用,不会引起牙齿龋变,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 4.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膳食纤维

的部分生理功能。

.低聚果糖的生理功能(1)很难被人体消化吸收,摄入后不易肥胖;(2)在肠道后部被双歧

杆菌利用,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3)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含量,可作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甜味剂;(4)不能被突变链球菌分解,可以防

止龋齿。常见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异麦芽糖

几种常见的真菌多糖 1.香菇多糖 2.银耳多糖 3.金针菇多糖 4.灵芝多糖 5.云芝多糖 6.冬虫夏草多糖7.灰树花多糖。真菌多糖的生物学效应 1.抗肿瘤作用 2.延缓衰老 3.降低血糖、调节

血脂4.抗辐射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

三、活性肽概念:蛋白质序列中某些特定的短肽,具有食物蛋白质或其组成氨基酸所不具备

的特殊的生理调节功能。(一)谷胱甘肽(二)降血压肽(三)酪蛋白磷酸肽

乳酸链球菌素又名乳酸链球菌肽,是乳酸发酵过程中所生成的一种多肽类物质,具有天然的抗菌活性。作为防腐剂。黄原胶和茁霉多糖可以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

衡量水质污染的指标:pH、悬浮物、生物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有毒物含量的控制。

单细胞蛋白(SCP):指利用各种基质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大规模培养各种单细胞生物获得

的微生物体蛋白质。

SCP生产用微生物需要具备如下条件:1、非致病性和非产毒素性;2、菌体细胞个体较大,并富含蛋白质3、具有较好的耐热、耐高渗性能4、对基质要求简单,营养谱广;5、生长速率常数大,菌体生物量得率高。单细胞蛋白生产用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酵母、霉菌和单细胞藻类。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按处理原理可分为物化法、化学法和生化法。其中生化法包括:好氧处理(以微生物生长的形式不同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厌氧处理和兼性厌氧处理。

食品工艺学思考题汇总

食品工艺学思考题 第一章 1、食品的分类?按照加工方法:低温保藏食品、罐藏食品、干藏食品、盐渍食品、烟熏食品和辐照食品;按照原料分类:果蔬食品、粮油食品、肉禽食品、乳制品等 2、食品的风味是指_香气_、滋味和_口感。 3、抑制食品变质因素活动的保藏方法有那些?冷冻保藏、干制保藏、腌制、糖渍、熏制、使用化学品保藏、采用改性气体保藏。 4、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微生物、害虫和鼠类;化学因素:酶的作用、非酶褐变、氧化作用;物理因素:温度、水分、光、氧;其他因素:机械损伤、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滥用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 5、Aw的定义?对微生物和化学反应所能利用的有效水分的估量。食品中,指某些食品体系中,内部水蒸气与同温度下纯水蒸汽压只比,即Aw=P/Pa。 6、中间水分食品?水分活度Aw在0.65~0.85之间的食品称为中间水分食品,又称半干半潮食品 7、参与褐变的氧化酶有几种?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酚酶或多酚氧化酶 8、属于非酶褐变的氧化变质有那几种?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食品成分与容器发生反应

9、温度系数Q10?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 10、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那几种?结合水和游离水 11、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控制食品中酶的活性,对微生物和酶控制的方法有?(1).微生物的控制: 热杀菌、控制水分活度、控制水分状态、控制pH值、控制渗透压、烟熏、改变气体成分、化学添加剂、辐射杀菌、微生物发酵(2). 酶的控制:①加热处理②控制pH值③控制水分活度 12、商业无菌?指杀灭食品中所污染的病原菌、产毒菌以及正常储存和销售条件下能生长繁殖并导致食品变质的腐败菌,从而保证食品正常货架寿命。 13、温度和水分对食品腐败变质有何影响?降低食品的环境温度,能降低食品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减缓微生物生长繁殖,延缓食品的质量变化,延长储藏寿命;降低水分活度:可以减缓食品劣变速度,水分活度过小,会引起食品干缩僵硬或质量损耗 14、栅栏技术、栅栏因子、栅栏效应?栅栏因子:利用高温处理(F)、低温冷藏(t)、降低水分活度(AW)、酸化(pH值)、降低氧化还原电势(Eh)、添加防腐剂(Pres)、竞争性菌群及辐照等因子的作用保存食品,这些因子称为栅栏因子;栅栏技术:利用栅栏因子保存食品的技术称为栅栏技术;栅栏效应:利用单个或多个栅栏因子,使存在于食品中的微生物不能逾越这些“栅栏”,使食品从微生物学角度考虑是稳定和安全的,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7ru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仅供参考,非标准答案) 浸麦度:浸麦后大麦的含水率。 煮沸强度:指煮沸锅单位时间(h)蒸发麦汁水分的百分数。 原麦汁浓度:发酵前麦汁中含可溶性浸出物的质量分数。 无水浸出率:100g干麦芽中浸出物的克数。 浸出物:在一定糖化条件下所抽提的麦芽可溶性物质。 糊化:淀粉受热吸水膨胀,从细胞壁中释放,破坏晶状结构,并形成凝胶的过程 液化:淀粉长链在受热或淀粉酶的作用下,断裂成短链状,粘度迅速降低的过程。 糖化:指将麦芽和辅料中高分子贮藏物质及其分解产物通过麦芽中各种水解酶类作用,以及水和热力作用,使之分解并溶解于水的过程。 浸出糖化法:麦芽醪纯粹利用其酶的生化作用,用不断加热或冷却调节醪的温度,使之糖化完成。麦芽醪未经煮沸。用于制作上面发酵的啤酒。 煮出糖化法:麦芽醪利用酶的生化作用和热力的物理作用,使其有效成分分解和溶解,通过部分麦芽醪的热煮沸、并醪,使醪逐步梯级升温至糖化终了,用于全麦发酵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复式糖化法:糖化时先在糊化锅中对不发芽谷物进行预处理——糊化、液化(即对辅料进行酶分解和煮出),然后在糖化锅进行糖化的方法。用于添加非发芽谷物为辅料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蛋白质休止:利用麦芽中的内、外肽酶水解蛋白质形成多肽和氨基酸, 泡持性:通常,啤酒倒入干净的杯中即有泡沫升起,泡沫持久的程度即为泡持性。 挂杯:倒一杯酒,轻轻摇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均匀地转圈流动,停下来酒液回流,稍微等会儿,你就会看到摇晃酒杯的时候,酒液达到的最高的地方有一圈水迹略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的酒液,象一条条小河,这就是挂杯。 清蒸清碴:酒醅和碴子严格分开,不混杂。即原料清蒸、清碴发酵、清蒸流酒。 清蒸混碴:酒醅先蒸酒,后配粮混合发酵。 混蒸混碴:将酒醅与粮粉混合蒸馏,出甑后冷却、加曲,混合发酵。 粮糟:母糟配粮后称之粮糟 酒醅(母糟):指正在发酵或已经发酵好的材料。 喂饭法发酵:将酿酒原料分成几批,第一批先做成酒母,在培养成熟阶段,陆续分批加入新原料,起扩大培养、连续发酵的作用,使发酵继续进行。 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而采用其他方式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 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的新鲜啤酒。 干型酒:酒的含糖量<15g/L的酒,以葡萄糖计。 淋饭酒母:传统的自然培养法,用酒药通过淋饭酒制造的自然繁殖培养酵母菌,这种酒母为淋饭酒母。串蒸:食用酒精或白酒经香醅料层再次蒸馏生产白酒的工艺。 酒的分类。 发酵酒:以粮谷、水果、乳类等为原料,主要经酵母发酵等工艺制成的、酒精含量小于24%(V/V)的饮料酒。 蒸馏酒:以粮谷、薯类、水果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勾兑制成的、酒精度在18%~60%(V/V)的饮料酒。 配制酒: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在加工制成的、已改变其原酒基风味的饮料酒。 黄酒的分类。 1.按生产方法分类:

食品工艺学考试题库附答案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罐藏部分 (1)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干制部分 (15)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冷藏部分 (19)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气调贮藏部分 (25)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辐射与化学保藏 (29) 《食品工艺学》复试题库-腌渍题库部分 (37)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一 (43)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二 (45) 食品工艺学-综合试卷三 (49)

《食品工艺学》复试试题库-罐藏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就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罐、 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 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铁溶出值(ISV): 指一定面积的镀锡薄板在一定温度的酸液中保持一定时间浸出的铁的数量。 4.酸浸时滞值:指镀锡板的钢基在保持一定温度的酸液中达到一定的溶解速度时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5.真空膨胀:食品放在真空环境中,食品组织间隙内的空气膨胀导致的食品体积膨胀现象。 6.真空吸收:真空密封好的罐头静置20-30min后,其真空度下降(比刚封好时的真空度低)的现象。 7.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8.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9.D值:指在一定的条件与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10.Z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11.TDT值:(Thermal Death Time,TDT)热力致死时间,就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的食 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12.TRT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 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13.顶隙:罐头食品上表面表与罐盖之间的垂直距离。 14.叠接率:指卷边内身钩与盖钩重叠的程度。 15.二重卷边:用两个具有不同形状的槽沟的卷边滚轮依次将罐身翻边与罐盖沟边同时弯曲、相互卷合,最后 构成两者紧密重叠的卷边,达到密封的目的。 16.临界压力差:杀菌时开始形成铁罐变形或玻璃罐跳盖时罐内与杀菌锅间的压力差。 17.假封:就是指盖钩自行折迭并紧压在折迭的身钩上,但两者并没有相互钩合起来形成二重卷边。 18.暴溢:就是采用高速真空封罐机进行罐头食品的排气密封时,因罐内顶隙的空气压力瞬间降低,罐内汤汁突 然沸腾,汁液外溢的现象。 19.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成的补 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20.硫臭腐败:就是由致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nigrificans)分解含硫蛋白质并产生唯一的H2S气体,H2S 与罐内壁铁质反应生成黑色的FeS,沉积于罐内壁或食品上,使食品发黑并呈有臭味,此现象称黒变或硫臭腐败。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分) 1.根据原料类型,可将罐头食品分为肉类、禽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五种主要类型。 2.对罐藏容器的要求有对人体无害、良好的密封性、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适合工业化生产。 3.镀锡薄钢板的抗腐蚀性能包括:铁溶出值、酸浸时滞值、合金-锡电偶值、锡层晶粒度、锡层与合金层厚度等五项指标。 4.罐头内壁涂料中最重要的组分就是树脂与溶剂。 5.杀菌锅上排气阀的作用主要就是排除空气,它应在升温灭菌时关闭;泄气阀的作用就是促进蒸汽对流,它可在降温时关闭。 6.二重卷边的外部技术指标包括卷边顶部、卷边下缘、卷边轮廓;其内部技术指标中的“三率”就是指叠接率、紧密度(皱纹度)、接缝卷边完整率。 7.低酸性食品常以pH值4、6 来划分,低酸性罐头食品常用高压方式进行杀菌处理,并以肉毒梭菌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酵食品工艺学(Fermented Food Technology) 课程编号:FFT205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选修 总学时:44,其中(理论学时,20 ;实践学时:24 )学分:2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责任单位:生物食品学院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 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基础为支撑,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食品、保健品或添加剂的一门科学技术。它不但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技术,同时也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为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该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发酵食品工艺学》以发酵和酿造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为主,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对各类产品的发酵、酿造技术和食品工业废弃物的生物学处理进行了论述,为学生从事该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熟悉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生产的一般过程,掌握发酵与酿造食品,如酒精发酵与酿酒、氨基酸与有机酸发酵、发酵豆制品、酶制剂等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食品发酵与酿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发酵食品的概念二、发酵食品的种类三、发酵食品的特点四、发酵食品的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发酵食品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重点:发酵、发酵食品的概念 第二章发酵食品与微生物 第一节发酵食品与细菌 一、乳酸菌二、醋酸菌三、枯草杆菌四、棒杆菌 第二节发酵食品与酵母 一、酵母的繁殖方式二、酵母的糖代谢三、常见的酵母种类 第三节发酵食品与霉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掌握发酵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判别方法和用途,生产出优质发酵食品。 重点:发酵食品常用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食品工艺学习题分章及答案模板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食品腐败变质常常由微生物、酶的作用、 物理化学因素引起。 2、食品的质量因素包括感官特性、营养质量、 卫生质量和耐储藏性。 第二章食品的低温保藏 一、名词解释 1.冷害——在冷藏时, 果蔬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以上, 但当贮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 果蔬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 2.冷藏干耗( 缩) : 食品在冷藏时, 由于温湿度差而发生表面水分蒸发。 3.最大冰晶生成带: 指-1~-4℃的温度范围内, 大部分的食品在此温度范围内约80%的水分形成冰晶。 二、填空题 1.影响冻结食品储藏期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储藏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 2.食品冷藏温度一般是-1~8℃, 冻藏温度一般是-12~-23℃, -18℃最佳。 三、判断题 1.最大冰晶生成带指-1~-4℃的温度范围。( √ )

2.冷却率因素主要是用来校正由于各种食品的冷耗量不同而引起设备热负荷分布不匀的一个系数。( ×) 3.在-18℃, 食品中的水分全部冻结, 因此食品的保存期长( ×) 原理: 低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的活性, 因此食品的保存期长。 4.相同温湿度下, 氧气含量低, 果蔬的呼吸强度小, 因此果蔬气调保藏时, 氧气含量控制的越低越好。( ×) 原理: 水果种类或品种不同, 其对温度、相对湿度和气体成分要求不同。如氧气过少, 会产生厌氧呼吸; 二氧化碳过多, 会使原料中毒。 5.冷库中空气流动速度越大, 库内温度越均匀, 越有利于产品质量的保持。( ×) 原理: 空气的流速越大, 食品和空气间的蒸汽压差就随之而增大, 食品水分的蒸发率也就相应增大, 从而可能引起食品干缩。 四、问答题 1.试问食品冷冻保藏的基本原理。 答: 微生物( 细菌、酵母和霉菌) 的生长繁殖和食品内固有酶的活动常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食品冷冻保藏就是利用低温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酶的活动, 以便阻止或延缓食品腐败变质。 2.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有哪些? 答: ( 1) 温度的高低 ( 2) 降温速度

酿造工艺学

酿造工艺学 1.简述浓香型酿酒工艺的基本特点,以代表企业的生产工艺叙述其区别。 2.叙述提高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技术措施,从微生物学的理论论述人工培养老窖泥的特 点,回窖发酵的特点。 3.中国白酒根据其香型分为几类,简述各类生产工艺的大曲、酿酒工艺中微生物菌系的 特点及作为规律 酱香、浓香、清香和兼香 大曲的微生物: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 高温曲(酱香型) 制曲微生物动态 在制曲的初始阶段,主要是毛霉类 第二次翻曲后,曲霉和红曲霉类代之而起,直到除仓曲霉出现。 整个过程细菌是优势菌群,高温阶段主要嗜热芽孢杆菌 微生物种类及演变规律 曲坯入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以G-为主(假单胞菌,兼性好氧菌,芽孢杆菌)进入升温阶段:细菌生长繁殖,假单胞菌,兼性好氧菌,芽孢杆菌,G-转换为G+ 为主。高温成香阶段:主要以G+ 为主,如周身鞭毛,无荚膜的菌株B43、B19、B4等菌株,产芽孢的有夹膜、无鞭毛的菌株B58、B17、B43等菌株(105-106 cfu/g 曲) 大曲的干燥阶段:主要以G+ 为主 各种微生物作用 细菌: 主要动力源泉:中后期借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香草醛、阿魏酸、丁香酸),从中分离的可培养细菌菌株生产的大曲均有酱香味——嗜热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和茅台酒的香味有密切关系。 生物催化剂的合成:代谢过程形成的淀粉酶类、蛋白酶、纤维素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种脱氢酶。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赋予酒体风格 真菌:酵母菌、霉菌 代谢过程形成的淀粉酶类、蛋白酶、纤维素酶,酯化酶 多菌株混合发酵:不同微生物间不同代谢途径的相互组合,切断或阻遏某种微生物的部分代谢途径,从而产生了多种基因工程菌的作用,以合成目的产物 多种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代谢,共同发酵得到独特风格的产物 中低温(浓香型) 整个制曲过程微生物消长的基本规律 微生物总数在前半个培养周期中,总数呈增长趋势,进入培养中期,微生物总数达到最高。随着培养过程进行,进入培养后期,微生物总数呈现递减的趋势。 培养温度在30-45℃的范围,变化最大,增长速率最大,只要有一定的水分和养分,各类中温微生物都能很好地生长,出现高峰。 当培曲过程中进入到高温阶段(>50℃),大部分菌类的生长繁殖受到明显的抑制,甚至被淘汰,此时的负增长速度最快,高温是造成微生物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出房前一段时期,主要是由于曲坯水分的大量散失,含水量小于20%,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温度的影响已成为次要的因素,其微生物负增长速率变化也缓和得多,大部分微生物已处于休眠状态。低温期时细菌占优势,其次是酵母、再其次为霉菌。进入培菌的高温时期后,不耐温的细菌

食品工艺学题库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库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工艺学》课程组

一、名词解释16分 1.软饮料; 2. 果味型碳酸饮料; 3. 原糖浆; 4. 调味糖浆; 5. 碳酸化; 6.果肉饮料; 7. 混合果肉饮料; 8.果蔬汁饮料; 9. 乳饮料;10. 配制型含乳饮料;11. 发酵型含乳饮料; 12. 植物蛋白饮料; 15. 酪蛋白;16.酸乳;17. 异常乳;18. 乳粉;19.乳清;20.配制乳粉;21.灭菌纯牛乳;22.酸奶发酵剂;23.纯酸牛乳;24. 乳清蛋白;25.牛乳的滴定酸度; 26.巴氏杀菌乳;27.纯酸脱脂牛乳;28.灭菌脱脂纯牛乳; 29.焙烤食品;30中种发酵法; 31. 湿面筋;32.面包陈化;33. 面团醒发;34. 酶促褐变; 二、填空题20 分 1. 按软饮料的加工工艺,可以将其分为采集型、提取型、_____和_____四类。 2.天然水中的杂质主要包括_____、胶体物质和_____和_____三部分。 3.水的硬度分为____、____和非碳酸盐硬度。 4.总硬度是____硬度和___硬度之和。 5.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混凝剂是___和___。 6.离子交换膜按透过性能分为_____和_____。 7.目前常用的阳离子交换膜为_____型,阴离子交换膜为_____。 8.按所带功能基团的性质,一般将离子交换树脂分为_____和_____交换树脂两类。 9.常用的水消毒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 10. 可乐型汽水使用的着色剂是____,酸味剂主要是____。 11.我国将含乳饮料分为____和____二类。 12.乳成分中受其它因素影响变化最大的是___,其次为,不易变化的为和。 13.速溶乳粉加工的两个特殊工艺是___和___。 14.全脂牛乳进行均质处理时,常需控制___和___两个条件。 15.乳清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无机盐和水溶性维生素。 16.制备母发酵剂培养基所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或___。 17.正常牛乳的酸度为 _o T,密度(20℃)为。 18.脱脂乳加酸或凝乳酶处理可得到和 2部分。 19.脱脂速溶乳粉一般采用方法加工,全脂速溶乳粉一般采用方法加工。 20.乳房炎乳的值升高,降低。 21.加工巴氏杀菌乳时,当原料乳脂肪不足时要添加或分离。 22. 加工巴氏杀菌乳是时,当原料乳脂肪过高时要添加或分离。 23.当使用75%的酒精判断牛乳的新鲜度时,若呈阴性,则说明牛乳的酸度低于o T,牛乳的酸度与牛乳的和有关。 24.酸奶发酵剂按其制备过程分类,可将其分为、、中间发酵剂和。25果蔬取汁的方式有____和___。 26.果蔬浸提取汁的方法可以采用____法和___法。 27.粗滤的方式主要有____和___两种。 28. 导致果蔬汁混浊的因素主要包括两类____和___二类。 29 面筋含量在35%以上的面粉适合加工;面筋含量在26~35%以上的面粉适合加工;面筋含量在26%以下的面粉适合加工。 30.为使面包膨松柔软,可在面包中加入、、碳酸氢氨及。 31. 小麦面粉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面筋性蛋白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非面筋性蛋白质主要是清蛋白、球蛋白、糖类蛋白及核蛋白。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提纲(期末复习)

酿造工艺学 一、填空题 1.发酵的基本要素:发酵基质、环境条件、发酵微生物 2.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霉菌、酵母菌、细菌 3.菌种选育的常用方法:自然选育,诱变育种,菌种的基因重组 4.制曲其实就是种曲扩大培养的过程 5.大曲白酒通常采用固态制醅发酵工艺,固态蒸馏工艺。 6.我国白酒的分类方法多样,其中以香型分类为常用,一般认为白酒可分为四种,即浓香型酒,以泸州老窖酒为代表;酱香型,以茅台酒为代表;清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 浓香型白酒主要香气成分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酱香型白酒主要香气成分是高沸点羟基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清香型白酒主要香气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 7.种曲作用是提供大量的孢子,而曲通常用来提供大量的菌体或酶。 8.发酵工艺按发酵基质的物理性质分类,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半固态发酵三种。 9.根据制曲过程中控制曲坯最高温度不同,可将大曲分为:高温大曲、偏高温大曲和中温大曲。 10.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最重要的微生物是酵母菌,乳酸菌也起到一定作用。 11.发酵过程中的消泡可分为机械消泡和化学消泡二类。 12.乳酸发酵类型一般分同型乳酸发酵途径、异型乳酸发酵途径和双歧途径。 13.菌种扩大培养可分2个阶段实验室种子制备阶段和生产车间种子制备阶段。 14.谷物酿造分为两类谷物发芽、谷物制曲 二、名词解释 1.酿造:是我国人们对一些特定产品发酵生产的特殊称法,是未知的混合微生物区系参与的一种自然发酵。 2.菌种选育:是利用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性,采用各种手段改变菌种的遗传性状,经筛选获得新的适合生产的菌株。 3.大曲:是以小麦或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经破碎、加水拌料、压成砖块状的曲坯后,再在人工控制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风干而制成。 4.小曲:是以米粉或米糠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中草药,自然培育或接种母曲,或接种纯粹根霉和酵母,然后培养而成,呈颗粒状或饼状。 5.淀粉糊化:淀粉在水中经加热会吸收一部分水而发生溶胀,如果继续加热至一定温度(一般60~80℃),淀粉粒即发生破裂,造成黏度迅速增大,体积也随之迅速变大,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经糊化的淀粉称为α-淀粉。 6.淀粉液化:淀粉发生糊化之后,继续升温,支链淀粉也开始溶解,胶体状态破坏,形成黏度较低的流动性醪液,这种现象称淀粉的溶解,或称液化。 7.固态发酵:指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游离水的不流动基质上培养微生物的过程,此基质称为“醅”。 8.糖酵解: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研究生复试《食品工艺学》罐藏部分试题库

《食品工艺学》复试试题库-罐藏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 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 2.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 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铁溶出值(ISV): 指一定面积的镀锡薄板在一定温度的酸液中保持一定时间浸出的铁的数量。 4.酸浸时滞值:指镀锡板的钢基在保持一定温度的酸液中达到一定的溶解速度时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5.真空膨胀:食品放在真空环境中,食品组织间隙内的空气膨胀导致的食品体积膨胀现象。 6.真空吸收:真空密封好的罐头静置20-30min后,其真空度下降(比刚封好时的真空度低)的现象。 7.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 8.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9.D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10.Z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11.TDT值:(Thermal Death Time,TDT)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 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 12.TRT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 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13.顶隙:罐头食品上表面表与罐盖之间的垂直距离。 14.叠接率:指卷边内身钩与盖钩重叠的程度。 15.二重卷边:用两个具有不同形状的槽沟的卷边滚轮依次将罐身翻边和罐盖沟边同时弯曲、相互卷合, 最后构成两者紧密重叠的卷边,达到密封的目的。 16.临界压力差:杀菌时开始形成铁罐变形或玻璃罐跳盖时罐内和杀菌锅间的压力差。 17.假封:是指盖钩自行折迭并紧压在折迭的身钩上,但两者并没有相互钩合起来形成二重卷边。 18.暴溢:是采用高速真空封罐机进行罐头食品的排气密封时,因罐内顶隙的空气压力瞬间降低,罐内汤 汁突然沸腾,汁液外溢的现象。 19.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 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 20.硫臭腐败:是由致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nigrificans)分解含硫蛋白质并产生唯一的H2S气体, H2S与罐内壁铁质反应生成黑色的FeS,沉积于罐内壁或食品上,使食品发黑并呈有臭味,此现象称黒变或硫臭腐败。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分) 1.根据原料类型,可将罐头食品分为肉类、禽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五种主要类型。 2.对罐藏容器的要求有对人体无害、良好的密封性、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适合工业化生产。 3.镀锡薄钢板的抗腐蚀性能包括:铁溶出值、酸浸时滞值、合金-锡电偶值、锡层晶粒度、锡层与合金层厚度等五项指标。 4.罐头内壁涂料中最重要的组分是树脂和溶剂。 5.杀菌锅上排气阀的作用主要是排除空气,它应在升温灭菌时关闭;泄气阀的作用是促进蒸汽对流,它可在降温时关闭。 6.二重卷边的外部技术指标包括卷边顶部、卷边下缘、卷边轮廓;其内部技术指标中的“三率”是指叠接率、紧密度(皱纹度)、接缝卷边完整率。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复习提纲

发酵工艺学 1、我国发酵食品的工艺特色 采用多种原料,且多以淀粉质原料为主。多菌种混合发酵,且多以霉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国外多以细菌、乳酸菌)。工艺复杂、多用曲:董酒生产制的曲用72味中药。多为固态发酵:醅、醪。 2、生产酱油用的原料、菌种有哪些?P7 原料包括蛋白质原料(豆粕、豆饼、花生饼、大豆、其它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麸皮、小麦、碎米、米糠、玉米、甘薯、大麦、粟、高粱等)、食盐、水及一些辅助原料(苯甲酸钠、山梨酸钠,丙酸)。 菌种①霉菌主要为曲霉(米曲霉、黑曲霉、甘薯曲霉、黄曲霉)、毛霉和根霉,其中最重要的是米曲霉(有些酱油发酵料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其产酶能力较强。②细菌有有益的醋酸杆菌、乳酸菌等,有害的小球菌、短杆菌、马铃薯杆菌、芽孢杆菌和粪链球菌等;③酵母菌有有益的鲁氏酵母、假丝酵母、汉逊酵母,有害的醭酵母、毕赤氏酵母和圆酵母等菌属。 3、酱油发酵剂: 酱油发酵料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发酵前和发酵后有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发酵前温度较低,适合各类微生物生长,当进入高温期(55~60℃)后,大部分微生物被淘汰,仅剩下一些高温且耐盐的微生物继续生长。 从微生物优势菌群变化情况来看,低温发酵时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霉菌,再次是酵母菌;当发酵进入高温期后,细菌大量衰亡,被霉菌中少数耐热种取代,但芽孢菌的数量和优势变化不大。 酱油发酵料中的主要霉菌为曲霉、毛霉和根霉,其中最重要的是米曲霉(有些酱油发酵料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其产酶能力较强。酱油发酵料中主要的细菌有有益的醋酸杆菌、乳酸菌等,有害的小球菌、短杆菌、马铃薯杆菌、芽孢杆菌和粪链球菌等;酵母菌有有益的鲁氏酵母、假丝酵母、汉逊酵母,有害的醭酵母、毕赤氏酵母和圆酵母等。 酱油发酵醪液的初始pH值一般为6.5-7.0,由于蛋白质被酶降解成氨基酸和低肽以及乳酸菌的发酵,pH会迅速降低。酱油醪中的主要乳酸菌为酱油足球菌、大豆足球菌以及植物乳杆菌。 如果pH低于5.5-5.0,这些菌生长将逐渐趋缓。在酱油醪中主要发酵酵母的耐渗透压酵母,在18%的盐溶液中最适pH为4.0-5.0。因此当醪液的pH降至5.5-5.0时,酵母发酵取代乳酸发酵。 当pH在这个范围内时,常添加耐酸酵母菌的纯培养种子。在酱油发酵醪中,耐渗透压酵母、假丝酵母,耐渗透压酵母和假丝酵母的水活度分别为0.78 -0.8 1和0.84-0.98。这两种酵母都能在24%和26%的盐溶液中生长。 产膜酵母是引起酱油污染的主要菌。比如异常汉逊酵母和膜醭毕赤氏酵母这两种酵母就会在酱油表面氧化生长,并形成白色的薄膜,从而降低酱油的感官和营养品质。当酱油的盐分降低至15%以下还会生成一些对酱油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乳酸菌,如胚芽乳杆菌,降低酱油的风味。 4、酱油加工的生化变化有哪些?P21 ①原料植物组织的分解②蛋白质分解③淀粉糖化④脂肪的水解⑤酒精发酵⑥酸类发酵 5、生酱油需经过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杀灭酱油中残存微生物,延长酱油保存期。破坏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特别是脱羧酶和磷酸单酯酶,避免继续分解氨基酸而降低酱油质量。还有澄清、调和香味,增加色泽作用。 6、简述酱油的酿造原理和工艺流程。P12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分解成多肽、氨基酸,谷氨酰胺酶使谷氨酰胺转化为谷氨酸。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糖化作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思考题(包括答案,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1.食品有哪些功能和特性? 营养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 安全性、保藏性、方便性 2.食品的质量要素主要有哪些? 感官特性;营养;卫生;保藏期。 3. 食品变质主要包括食品外观、质构、风味等感官特征,营养价值、安全性、审美感觉的下降,食品加工中引起的变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微生物的作用:是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污染细菌有:假单胞菌、微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霉菌等 (2)酶的作用:主要包括脂肪酶、蛋白酶、氧化还原酶、蔬菜水果中的多酚氧化酶诱发酶促褐变;肌肉中的氧化酶促进肌糖元分解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引起尸僵。 (3)化学物理作用:热、冷、水分、氧气、光、及时间的条件下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引起变色、褪色、脂肪氧化、淀粉老化、维生素损失、蛋白质变性等。 4.什么是食品加工? 将食物(原料)经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食品)的方法或过程。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 1.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 1.1.结合水是指不易流动、不易结冰(即使在-40度下),不能作为外加溶质的 溶剂,其性质显著不同于纯水的性质,这部分水被化学或物理的结合力所固定。结合水又分为化学结合水、吸附结合水、结构结合水和渗透结合水。 1.2.自由水(游离水)是指食品或原料组织细胞中易流动、容易结冰也能溶解 溶质的这部分水,又称为体相水。

2.名词解释: ●水分活度:食品中水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称为水分活度 ●干制:经加热蒸发脱水,使食品水分含量在15%以,其他性质发生极小变化 的干燥方法称为干制. ●食品干藏:脱水干制品在其水分被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程度后,并始终保持 低水分可进行长期保藏的一种方法。 ●E RH(相对平衡湿度):食品及不发生解吸也不发生吸附,此时空气的湿度称 为相对平衡湿度ERH,数值上用AW表示,对应食品中的水分为平衡水分。 ●M SI:在一定温度下,以AW水分含量所做的曲线成为MSI(水分吸附等温线)反应了食品平衡水分含量与外界的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 ●吸附:当食品水分的蒸汽压低于空气的蒸汽压时,则空气中的蒸气会不断地 向食品表面扩散,食品则从它表面附近的空气中吸收水蒸气而增加其水 分,这一吸水过程叫吸附。 ●解吸:当空气中的蒸汽压比食品的蒸汽压低时,食品中的水分向空气中蒸发, 水分下降,这一现象为解吸。 ●滞后现象:相同水分含量解吸的AW比吸附的AW低(食品重新吸水的能力变 弱) ●导湿性:由于水分梯度使得食品水分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转移或扩的现 象。 ●导湿温性:食品受热时,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不论是液态或气态)从高 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形状、质地、颜色、风味、 结构、成分以及其他可见因素等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复水性:指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干制品吸水增重 的程度来表示,或用复水比、复重系数等来表示: a)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各种微生物都有它自己生长最旺盛的适宜Aw, Aw下降,它们的生长率也下降,最后,Aw还可以下降到微生物停止生长的水平,不同类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Aw的范围是:细菌0.94-0.99,霉菌0.80-0.94,耐盐细菌0.75,耐干燥和耐高渗透压酵母0.60-0.65,在

发酵食品工艺学复习

第一章酱油的生产技术:1、酱油发酵中主要微生物及其在酱油酿造中的作用 2、固态低盐法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 3、酱油颜色与风味等的形成机理(重点) 酱油:是以植物蛋白及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过微生物酶的作用,发酵水解生成多种氨基酸及各种糖类,并以这些物质为基础,再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的调味液。 酿造酱油: 以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的调味液。 按发酵工艺分为两类: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①高盐稀态发酵酱油②固稀发酵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 配制酱油中的酿造酱油比例不得少于50%。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以及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 化学酱油: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安全问题:氯丙醇。)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之用。

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食盐、水、其他辅助原料(重点)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 用于酱油酿造的霉菌应满足的基本条件:1)不生产真菌毒素、2)有较高的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3)生长快、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4)不产生异味。 一、曲霉 1、米曲霉 ?是生产酱油的主发酵菌。 ?碳源: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 ?氮源:如铵盐、硝酸盐、尿素、蛋白质、酰胺等都可以利用。 ?基本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32-35℃,曲含水48%-50%,pH约6.5-6.8,好氧。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2、酱油曲霉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酶活性较高。

食品工艺学课后思考题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 水分活度的概念 游离水和结合水可用水分子的逃逸趋势(逸度)来反映,食品中水的逸度与纯水的逸度之比为水分活度Aw。 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有什么关系?说明原因 食品中水分含量(M)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该食品的吸附等温线。 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它反应有什么影响? 对微生物:大多数细菌为0.94~0.99,大多数霉菌为0.80~0.94,在Aw<0.6时,绝大多数微生物就无法生长;对酶:酶活性随Aw的提高而增大,通常在Aw为0.75~0.95的范围内酶活性达到最大。在Aw<0.65时,酶活性降低或减弱,但要抑制酶活性,Aw应在0.15以下;对其它反应:①Aw下降时,以水为介质的反应难以发生②Aw下降时,离子型反应的速率减小③Aw 下降时,水参加的反应速率下降④Aw下降时,水影响酶的活性及酶促反应中底物的输送。食品水分活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食品种类、水分存在的量、含量、温度、水中溶质的种类和浓度、食品成分或物化特性、水与非水部分结合的强度 简述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差异及原因。 食品在脱水过程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水分解吸的过程,为解吸的吸附等温线;若将脱水后的食品再将这部分水加到食品中去即复水的过程,这就是吸附;在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中,吸附和解吸之间的水分吸附等温线两者之间不能重合(有差异),形成了滞后圈。原因:1.食品解吸过程中的一些吸水部分与非水组分作用而无法释放出水分。 2.食品不规则形状产生的毛细管现象,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要不同的蒸汽压 (要抽出需要P内>P外,要填满即吸着时需P外>P内)。 3.解吸时将使食品组织发生改变,当再吸水时就无法紧密结合水分,由此可 导致较高的水分活度。 简述食品干燥机制 干制是指食品在热空气中受热蒸发后进行脱水的过程。在干燥时存在两个过程: 食品中水分子从内部迁移到与干燥空气接触的表面(内部转移),当水分子到达表面,根据空气与表面之间的蒸汽压差,水分子就立即转移到空气中(外部转移)——水分质量转移;热空气中的热量从空气传到食品表面,由表面再传到食品内部——热量传递。干燥是食品水分质量转移和热量传递的模型。 简述干制过程特性 食品在干制过程中,食品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干燥速率变大后又逐渐变低,食品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如何控制干燥过程来缩短干燥时间? (1)温度: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提高空气温度,在恒速期干燥速度加快,在降速期也会增加(2)空气流速:空气流速加快,食品在恒速期的干燥速率也加速,对降速期没有影响(3)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越低,食品恒速期的干燥速率也越快;对降速期无影响。(4)大气压力和真空度:大气压力影响水的平衡,因而能够影响干燥,当真空下干燥时,空气的蒸汽压减少,在恒速阶段干燥更快。但是,若干制由内部水分转移限制,则真空干燥对降率期的干燥速率影响不大。适合热敏物料的干燥 干制条件主要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湿热传递过程的?(如果要加快干燥速率,如何控制干制条件) 温度:温度提高,传热介质与食品间温差越大,热量向食品传递的速率越大;水分受热导致产生更高的汽化速率;对于一定水分含量的空气,随着温度提高,空气相对饱和湿度下降,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发酵和酿造,发酵与酿造有何特点? 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酿造是指把成分复杂、风味要求较高的辅食佐餐调味品的生产。 发酵与酿造的特点:安全简单、原料广泛、反应专一、代谢多样、易受污染和菌种选育2、发酵与酿造发展的历程(三代五个转折) 第一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纯种发酵的建立为发酵工业的第一个转折点;第二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层培养技术中的通气搅拌技术为发酵技术进步的第二个转折点,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则为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三个转折点,期间还实现了微生物对化合物的转化,发酵原料的转变成了发酵技术的第四个转折期;第三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发展成了发酵工程的第五个转折点。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1、生产菌为什么会发生退化,如何防止? 生产菌发生退化的原因有:有关基因的自发突变,育种后未经很好的分离纯化,培养条件的 改变和污染杂菌的影响 防止退化的措施: (1)控制传代次数,降低自发突变的几率 (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3)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传代 (4)采用有效的保藏方法 (5)经常进行分离纯化 2、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原理及其适合的对象。 菌种保藏的要求:不死、不衰、不污染,不降低生产性能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选用优良菌株,最好是它们的休眠体,人工地创造适合于休眠的环境条件,即干燥、低温、缺乏氧气和养料等,使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处于最低的状态但又不至于死亡,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斜面冰箱保藏法,此法一般可保藏3个月左右,适合于各种菌进行保藏

食品工艺学(二十套)试题答案

食品工艺学试题一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原果胶、果胶、果胶酸。 2、单宁、色素、有机酸。 3、氮溶解指数(NSI )。 4、面筋蛋白。 5、凝胶结构、蛋白质所带净电荷的数量。 6、初溶解度、终溶解度、过溶解度。 7、加热排气法、真空排气法、喷蒸汽排气法。 8、自然解冻、解冻和烹煮。 9、返砂、流汤。 二、选择题(12分,每空1.5分) 1、C 2、C 3、D 4、B 5、A 6、C 7、D 8、B 三、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局部腐蚀是指罐内壁气液交界部位发生的腐蚀现象,发生局部腐蚀的罐头,开罐后在顶隙和液面交界处可看到有一暗灰色的腐蚀圈。 2、市乳系指以鲜乳为原料,经标准化(或调剂)、均质、杀菌、冷却、灌装、封口等处理后制成的供直接饮用的乳。 3、无菌包装系指蒸汽、热风或化学试剂将包装材料灭菌后,再以蒸汽、热水或无菌空气等形成正压环境,在防止细菌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的灭菌乳包装。 4、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经、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四、简答题(25分,每题5分) 1、答:单宁的加工特性为:(1)涩味。(2)变色:a 、酶促褐变;b 、酸性加热条件下,本身含量较高时,对变色有利;c 、金属离子引起变色,如单宁遇铁变黑。(3)单宁与蛋白质产生絮凝。 2、答:杀菌工艺表达式为 )(3 21p t t t t -- 杀菌条件的合理性通常通过杀菌值下的计算来判别,杀菌值包括安全杀菌F 值和实际杀菌值Fo 。若实际杀菌值Fo 小于安全杀菌值F 值,说明该杀菌条件不合理,杀菌不足或说杀菌强度不够,罐内食品仍可能出现因微生物作用引起的变败,就应该适当提高杀菌温度或延长杀菌时间,若实际杀菌值等于或略大于安全杀菌,说明该杀菌条件合理,达到了商业灭菌的要求,若实际杀菌Fo 值比安全杀菌F 大得多,说明杀菌过度,使食品遭受了不必要的热损伤,杀菌条件也不合理,应适当降低杀菌温度或缩短杀菌时间。 3、答:冰淇淋产生收缩的原因:(1)膨胀率过高;(2)蛋白质稳定性差;(3)糖含 量过高。 4、答:在下列三种情况下需补充加热:(1)真空封罐机的性能不好,真空仓的真空

发酵食品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样本

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 发酵、酿造、发酵工业、酿造工业 ( 1) 、传统发酵: 描述酵母菌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汁产生气泡的现象, 或者是指酒的生产过程。 ( 2)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 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 3) 、工业上的发酵: 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或有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 酿造(brewing): 中国人们对对一些特定产品发酵生产的特殊称法, 是未知的混合微生物区系参与的一种自然发酵。 酿造工业: 经自然培养、不需提炼精制、产品由复杂成分构成并对风味有特殊要求的食品或调味品的生产过程。如黄酒、白酒、清酒、葡萄酒、酱油、醋、腐乳、豆豉、面酱等。 发酵工业: 经纯种培养和提炼精制获得的成分单纯、无风味要求的产品的生产过程。如酒精、抗生素、柠檬酸、氨基酸、酶、维生素、某些色素等。

2.发酵食品历史上的几个阶段和重要的转折点 天然发酵阶段( 古代--) →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19 --) →通气搅拌发酵技术( 1940年--青霉素→抗菌素) →代谢控制发酵( 1950年--氨基酸,核酸) →开拓发酵原料时期( 1960年--) →基因工程阶段 第一个转折点: 纯培养技术 第二个转折点: 深层培养技术 第三个转折点: 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 第四个转折点: 发酵动力学、发酵的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 第五个转折点: DNA重组技术, 动、植物细胞发酵, 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 3.请画出工业发酵的流程示意图。 空气保藏菌种碳源、氮源、无 机盐等营养物空气净化处理斜面活化 扩大培养

种子罐 灭菌 主发酵 产物分离纯化 成品 4.影响发酵产物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哪几个因素? 营养物质的浓度、种类、比例 溶解氧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CO2 发酵液黏度 温度 pH值 泡沫 酶和代谢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