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第二中学校【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

长治市第二中学校【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

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

间90分钟】第Ⅰ卷(共7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5小题,每

小题2分,共70分)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

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农业措施西周休耕

制战国“尽地力之教”秦汉“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禁捕青蛙

明清“桑基鱼塘”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

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2.唐代

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

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

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

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

的经济不平衡3.“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

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

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

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

中心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

完全打破D.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4.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

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

年间每亩50余两。这反映了A.人均耕地面积缩减B.经济结构重

大变动C.农业生产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5.清代康乾时期,

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

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

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

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传统自然经济

的解体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

高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6.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上述材料表明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7.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这表明A.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B.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C.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D.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8.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18738.891.9190315.085.0192028.571.5194752.847.2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C.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D.居民消费更加理性9.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B.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10.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工业部门国营经济私营经济水电工业89%11%冶炼工业90%10%机器制造业73%27%化学工业75%25%饮食品工业23%77%服饰品工业

8%92%A.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11.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12.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国家职工人数(万人)国家财政收支(亿元)第1年195052451+6.0第2年200004532-21.8第

3年170004561-65.8第4年143505044-81.8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

减产B.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C.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D.新

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13.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

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

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加。”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B.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政策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14.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75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

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

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B.当时仍

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C.中共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D.中

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15.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

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

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布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了企业活力B.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C.社会保障的完

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D.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16.2001年,党中央在党建实践活动方面宣布私营企业主也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这表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B.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

济的组成部分C.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逐步提高D.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17.有学者认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

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

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A.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

代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

展18.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

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

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欧洲殖

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

岸19.1500年前后,欧亚大陆区域间的奢侈品贩运,被来自海洋的必

需品的大规模贸易所替代。欧洲的商业城市、贸易中心也在逐渐发

生着转变。对这一转变下列排序准确的是A.威尼斯―里斯本一安

特卫普―巴黎B.威尼斯―塞维尔―阿姆斯特丹―伦敦C.热那亚―安特卫普―里斯本―伦敦D.热那亚―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20.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A.北京、上海B.东京、大阪C.利物浦、曼彻斯特D.莫斯科、圣彼得堡21.进入19世纪,古巴变为世界市场上蔗糖的最大供应地,南非大量出口羊毛和酒,桑给巴尔出口丁香,冈比亚大宗出口花生,澳大利亚兴办牧羊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原料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23.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他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D.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4.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25.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加速发展着我们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可是,我们还没有拔除资本主义的根蒂。这些根蒂到底是深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是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在农村小生产里。”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C.集中力量进行农

村建设D.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26.苏联“二五”计划规定:

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

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

在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B.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7.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

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

了生育他的体制。”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以政治体制改革

为重点B.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C.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D.尚

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28.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

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

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

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

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

苏联社会经济基础29.下表呈现的状况反映了与1929年相比相关

国家工业总产值百分比(1929年=100)19341935193619371938美国66.475.688.192.272.0英国98.8105.8115.9123.7112.0法国

71.067.479.382.870.0德国79.894.0106.3117.2125.0苏联

238.3293.4382.3424.0477.0A.大萧条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B.世

界各国已走出大危机泥潭C.经济领域形成两极对峙局面D.苏联工

业日益脱离世界市场30.为了整顿工业,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强有力的措施,要求各大资本家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企业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以及销量范围做出规定。该措施表明罗斯福政府

A.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B.用扩大生产方式刺激消费C.与企

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D.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31.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

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冷战后国际交流

显得新颖是因为A.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B.新型交通工具和通

讯方式的出现C.科学技术的发展D.关贸总协定的签订32.二战后,意大利、法国、德国组建经济联盟,展开联邦式的合作;英国

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采取的是同盟式合作;东欧则建立经济互助会。

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A.欧洲出现一体化趋势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

义的对立C.全欧洲的联合与团结D.欧洲各国纷纷陷入经济困境33.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

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B.执行共同的货币政

策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34.《不平衡

的发展:二十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认为:“西方现代化经几百

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

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最符合“修补资本主义”的是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建立欧洲共同体C.掀起信息技术革命浪潮D.推行社会福利政

策35.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

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

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

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据此可知A.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

最大受益者B.新兴经济体主宰了当前的全球化C.不同地区、经济

体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失衡D.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第Ⅱ卷(共30分)二、非选择题(36题18分,37题12分)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8年8月《大生》材料三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

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1)材料

一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

农民有什么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

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

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6分)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但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

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如中国古代通过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向

前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确你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并用近现

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

均可,观点明确,至少用近现代史的两个证据论证)2018—2019学

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答案1-

35DADADCDCBAACCCDCAABCCCCDBBDAACDAADC36.(1)变化:以粮食税代

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剩余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目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经济秩序。

(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

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中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

式的束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7.答案:示例一我认同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

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也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12-1936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国民经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

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国家通过不同手段对经济加强干预,从而实现了经济

的快速增长。

(以上理由采用两个即可,其他史实言之有理也可)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二我反对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1921年3月到1925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等多

种经济成分存在,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在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出让部分权力,减少干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时期,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减政放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上理由采用两个即可,其他史实言之有理也可)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三“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分别选取示例一,示例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