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个人的道德素养,更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因此,如何进行有效且生活化的德育研究与实践,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生活化德育的概念

生活化德育,顾名思义,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强调德育的渗透性和贯通性,通过各种生活化的活动和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锤炼品德,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生活化德育的研究

1.德育目标的明确

要实施生活化德育,首先需要明确德育的目标。我们应该明确定义什么是好品德、好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并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实践。

2.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建立德育课程体系是生活化德育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主题为导向,设计德育课程,例如关于家庭关爱、环

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到各种德育素养。

3.教育方式的创新

在生活化德育中,教育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引入游戏教学、角色扮演、亲子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德育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实地考察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四、生活化德育的实践

1.德育社团的建立

建立德育社团是实施生活化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愿参与德育社团,组织一些德育相关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德育的重要性。

2.德育主题日的开展

组织德育主题日活动是生活化德育的一种实践方式。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德育主题的活动,如“文明礼仪日”、“环境保护日”等,通过这些活动宣传和普及德育知识,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3.德育公益项目的推进

开展德育公益项目是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又一种方式。我们可以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益项目,如义务劳动、慈善捐赠等,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五、生活化德育的影响

生活化德育的实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它使学生更加关注和重视自身的品德培养,增强了他们对德育的认同和自觉性。其次,它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具备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此外,生活化德育的实践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结论

生活化德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德育目标的明确、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教育方式的创新等手段,我们可以实施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生活化德育的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塑造社会和谐和提升公民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做出更多贡献。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对初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用,避免 出现学生抵触德育知识、抗拒德育教育的情况出现。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采 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会带给学生舒服的感觉,学生会接受教师进行的德育教育。 基于此,在下文中,笔者将从注重生活化教学理念、注重生活化教学事件、注重 生活化教学素材三个方面阐述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 引言: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许多教师应用在学科教 学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面对初中学生时,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存在 易怒、暴躁等负面的情绪,使得教师要特别注意德育教学手段的运用。而生活化 教学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习、生活、 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趣味性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中,其授课内容主要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对学生 而言,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引领性,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但是,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到足够的重视,便以敷衍、完成任务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教师并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仅仅是将教材中的知识 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对德育知识内容进行理解。而现阶段的初中生,又 存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叛逆,就导致德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没有发挥其 应有的效用,甚至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政治课堂。 因此,为了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不利局面,教师需要调整自身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引入则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当前 的困境。在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在德育教学中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理念上 的转变,也要注重理念传播的趣味性[1]。具体来讲,首先,教学理念的转变,可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区、我校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 主体多元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教育的教育,它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教育论和多元智能论。主体教育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精神,使其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多元智能论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主体多元学生观认为,学生就是以学为生。“学”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人生来就有的;“生”是指生活、生存和生命,学生要学会生活(自己的是自己做、别人的事帮着做、劳动技能学着做),学会生存(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爱惜生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这就是三生有幸。 主体多元德育观认为,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过程就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可以通过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使道德信念

的形成;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尊重学生的人格,“我要成为最佳的我”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伴随着我区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我校的学生自主管理也随之如火如荼的展开。学生自主成立了校级学生管理委员会,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等机构,各个机构的负责人都由全校学生竞聘产生。学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担任校长助理,即“小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有关事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学生管理委员会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主持和参与升旗仪式、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内外活动。在校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各个班级也都实施了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班级管理结构为班、组、队三级,即每个班设6个组,每个组设2个组长。每个班都有1名班长、2名副班长、12名组长。学科代表职责由不同的组长兼任,同时在班级还设立了不同的管理型的岗位,如礼仪检查、卫生检查、纪律检查等等。 巧借东风行大船,我区、我校我区、我校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在主体多元理论的指引下,以学校学生自主管理为契机,探究、深化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品行修养。 2.中小学德育实践需要德育生活化。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首。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问题很多。存在以下明显弊端:从德育的价值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德育教育也逐步从传统的讲堂教育转变为生活化教育。学校德育生活化是一种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通过生动实践和实际行动来激发学生的自觉遵守校规、遵纪守法、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本文将从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教育实践模式和效果评估几个方面介绍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一、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是传统德育教育中的“以德育人”,即用道德约束和道德教化来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学校德育生活化还借鉴了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新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将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基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教育实践模式 1. 以班级管理为基础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教育实践中,班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班级会议、班级自治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班级的规章制度,并通过班级卫生、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道德规范。 2.以义工活动为载体

义工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磨练品德,提高道德修养。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义工服务,建设义工社团,通过义工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学习为他人做贡献的重要意义。 3.以社团活动为平台 社团是学校德育生活化的非常重要的平台之一。学校可以建设各类社团,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开展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到团队合作、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三、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效果评估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效果取决于实践的结果和反馈。评估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效果包括各个方面的数据统计,比如学生的纪律表现、学习成绩、班级管理和社团活动等情况。此外,还需要通过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和心理健康的状态等方面的评价,反映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性。 总之,学校德育生活化是一种注重学生优良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从班级管理、义工服务和社团活动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德育生活化在学校中的实践研究

德育生活化在学校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张文志李渺龙 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27期 摘;要:曾有位文学家说过:“实践是认识的阶梯。”“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应大胆地进行实践和检验。本文以枣元学区小学为例,阐述“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课程建设 一、“德育生活化”实践概况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意识到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德育工作,也应更新理念,配合新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编写“德育生活化”课程,开创学校德育的新途径。校本德育课程《好习惯·好生活》是学校德育生活化途径的实践与探究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性质 《好习惯·好生活》校本课程以班级为组织形式,以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与校风:文明、勤奋、团结、健康紧密结合,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为目标的综合性拓展课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正确认识有意义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技能,学会自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事件的方法,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是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学会感受美好生活的意义,积极过好每一天,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课程建设 1.根据课程目标,编写教材体系《好习惯·好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属基础性教育,所以要贯穿在五年的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要贯穿在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环节,要根据学生

探究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施

探究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施 摘要:本文立足于幼儿园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分别从“树立环境保护意 识”“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培养幼儿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有效做 好幼儿园德育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字:幼儿园;环境意识;安全意识;全面发展 如何做好幼儿园德育工作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给孩子一些生活的常识,引导幼儿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促使幼儿更好的投身于学习之中,同时幼儿园教师还要了解幼儿本身的特点,基于幼儿园孩子活泼、爱动,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德育教育手段,从而提高幼儿学习效果。 一、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的问题关乎着人类存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事情,所以幼儿园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幼儿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文明素质,从而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幼儿观看一些小动画片,动画片里将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发生的事件用动画剧情形象展示出来,视频中有好多工厂冒着黑色的烟,同时天空上面弥漫着绿色的气体,这就表明气体是有毒的,这就对应了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中有大量的工厂像炼油厂、金属厂等等,排出许多有危害性的气体。动画片镜头一转,一堆堆枯骨暴露在孩子眼前,周围弥漫着阵阵有毒气体,这就对应了河谷中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导致烟囱排出的有毒气体无法扩散,许多危害性极大的气体游动在地面表层,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六十多人突发疾病,在这其中牲畜也难逃死亡的命运。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画片,让幼儿了解到环境污染严重时会有严重的后果,甚至还会危及生命。然后进行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了动画片之后都学习到什么小知识呢?”有的幼儿说道:“我知道动画片里有黑烟,还有绿色的有毒气体。”还有的幼儿补充道:“不能污染环境。”由此引导幼儿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还可以表扬一些爱护环境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学校德育的统一性。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途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实效,成了世纪之交人们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然而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直言学校德育弊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其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压抑、被忽视;其生活被扭曲、被异化。学校德育要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就急需反思与重构。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学校德育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的健康成长,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个人的道德素养,更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因此,如何进行有效且生活化的德育研究与实践,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生活化德育的概念 生活化德育,顾名思义,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强调德育的渗透性和贯通性,通过各种生活化的活动和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锤炼品德,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生活化德育的研究 1.德育目标的明确 要实施生活化德育,首先需要明确德育的目标。我们应该明确定义什么是好品德、好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并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实践。 2.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建立德育课程体系是生活化德育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主题为导向,设计德育课程,例如关于家庭关爱、环

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到各种德育素养。 3.教育方式的创新 在生活化德育中,教育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引入游戏教学、角色扮演、亲子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德育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实地考察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四、生活化德育的实践 1.德育社团的建立 建立德育社团是实施生活化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愿参与德育社团,组织一些德育相关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德育的重要性。 2.德育主题日的开展 组织德育主题日活动是生活化德育的一种实践方式。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德育主题的活动,如“文明礼仪日”、“环境保护日”等,通过这些活动宣传和普及德育知识,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3.德育公益项目的推进 开展德育公益项目是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又一种方式。我们可以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幼儿成为一个 有高尚品德、健康人格、良好习惯的人,是幼儿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研 究了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德育幼儿教育生活化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园的每一处墙壁、每一个角落,幼儿园内的教师、保育员,甚至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们的影响是隐性的、长久的。为让幼儿在健康、丰富的生活中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温馨、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环境。 一、幼儿生活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 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1.我们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了品德教育。 如每周一奏国歌、升国旗;每天一个“德育小故事”;值日生要整理桌椅、给 植物浇水、给金鱼喂食;进餐时要安静用餐,不掉饭粒,不挑食;午休时自己穿 脱衣服、鞋子,安静迅速入睡等等。虽然这些事情看起来既细小又平常,但却日 复一日地重复着,对幼儿来说,影响力是巨大的,潜移默化之中会使他们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德育,能够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勤劳节俭、分 享合作、文明诚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主题活动,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如“我的妈妈”、“我爱家乡”、“学会合作”等主题活动,在不同领域中呈现, 孩子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一系列探究和体验活动,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幼儿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享受快乐、感悟生活,促 进了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我们根据季节、节日、重大社会活动等随机地开展 了一些德育活动,如春季趣味运动会、庆国庆诗歌朗诵会、为四川大地震捐款、 评选爱心宝宝、大带小活动等等,幼儿亲身参加德育实践,深化了幼儿的道德认 识和道德情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习惯培养是德育的关键 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教 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包括:吃饭、睡眠、劳动、卫生等生活习惯;倾听、阅读、思考等学习习惯;以及文明、礼让的交往习惯等。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教给孩子方法,进行耐心 细致的指导。其次,多采用榜样激励法。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为他们提供一 个好的榜样,对其好的行为习惯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渗透道德认知教育,会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幼儿的“第一次言行”,给予及时 强化或制止,采取多种方法,如儿歌、律动、游戏等引起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掌 握各类常规要领。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就会自 然而然地养成好的习惯。 三、教育者的爱能起到感化作用 教育不能没有爱,师爱是幼儿德育的先导。思想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人物、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注重以“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等教育学生,把德育变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过程。教师以德育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德育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学生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学生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可以说,这种德育工作方式的本身就与学校德育宗旨相违背。 二、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德育生活化的实施,即如何研究,要求对学生的德育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并易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予以实施。生活化的德育,以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为前提,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了研究工作: 途径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诸多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进行德育功能,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

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学校将学科渗透德育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求100%体现情感教育目标,并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德育教育。各备课组每学年都要制订德育教育计划,每个学科都要有与德育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德育主题活动,学期结束写好工作总结。例如:2014年6月,课题组结合语文课程资源和要求,组织学生看图片展览和有关电视连续剧,开展了以“学习先烈精神,激我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将爱国思想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途径二:开发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在校园橱窗开辟固定的“德育之窗”栏目,政教处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前和教室里的墙壁上,有选择地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在草坪、楼梯墙壁等处都有友善的提醒;“国旗下讲话”是学校的主要宣传教育工具,现在每周都举行升降国旗仪式,讲话内容大多扣紧德育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为了创设有利于德育的校园环境,学校制订了《会宁县初中教师文明守则》,要求教师们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德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 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活化德育被认为是一 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旨在对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进行研究。 一、生活化德育的理论基础 生活化德育是一种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生活情境和活动 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式。它根植于生活,紧密结合实际,使幼儿在与他人相处、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培养道德意 识和行为能力。 二、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策略 1. 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应创设有利于培养社会道德的生活环境,包括建立友善、和 谐的班级氛围,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打造温馨的生活场所等。 2. 开展日常生活活动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如早操、午休、饮食、卫生等,幼儿园可以培 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助人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道德教育融入幼儿 的日常生活中。 3. 建立情感支持系统

幼儿园应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包括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以及家园之 间的情感交流,为幼儿提供爱、尊重、理解和关心的环境,培养幼儿 的道德情感。 4. 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服务 通过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植树、捐款、慰问等,幼儿园 可以培养幼儿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 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5. 推行德育主题教育 通过组织德育主题活动,如道德讲堂、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幼 儿园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思维能 力和判断能力。 三、生活化德育的效果评价 生活化德育的效果评价主要体现在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改变上。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记录他们的表现和改变,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到生活化德育的实施效果。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的反馈和与幼儿的交流,了解到在家 庭和社区中生活化德育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德育教育策略。 四、生活化德育的推广与展望

学生德育日常化尝试与实践

学生德育日常化尝试与实践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实行自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德育教育生活化”依据: 1.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2.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是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3.贴近生活是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4.当前,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德育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二、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1.引导学生学习生活 (1)引导学生适合性学习。随着近年来中学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一些学生不适合环境,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思想上的引导、生活上的督导、心理上的疏导、成才上的教导,协助新生适合学校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健康性学习。向学生介绍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以解决学生的心理活动中的学习障碍问题,使教师的“教”通畅、活跃。

(3)引导学生习惯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 果的重要保证,它一旦形成,其学习行为就能按照自主化的程序实行; 在现代群体学习的形式下,良好的学风是维系学生高效学习和保证学 习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中学德育理应引导学生在学 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 (4)引导学生科学性学习。科学性学习,是实现学习目的,取得学习 成果的桥梁和手段。“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所以, 中学德育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如可通过组织学法指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为学生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指导学生交往生活 交往是德育的逻辑起点,是德育发生的重要前提,没有交往的德育无 法实现促动人的发展的目的。当代,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 在交往生活中存有一些问题。(1)功利性: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2)封闭性:生活在自己 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合或不感兴趣。(3)冲动性:对生活中发 生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4)双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 足水平还没有实现,迫切需要父母的协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 的束缚之中走出来,成为“自由人”。中学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尤其 是学校社团、学生会应经常组织展开学生集体活动,通过展开丰富多 彩的各种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其道德信念,促动其道德发展。 3.在生活化情景中渗透德育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 活动的结合”,只有注重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 情境中教育影响他们,道德教育才能成功。所以,中学德育必须把理 论讲授与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在生活实践情景中探索、发现、体验。 4.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中渗透德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传统的 课堂教学往往缺乏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有一定的局 限性。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 活中运用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可以通过以 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措施来实现: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如 欺凌行为、不正当竞争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并让学生提出合 理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2.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律的作 用和影响。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让学生体验法律公正和法治精神,感受到违法行为的后果和应负的责任。 3.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发现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社区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和 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4.讨论互动 开展讨论互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辩论和交流,从 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实践研究,展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但是在实 践中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 究》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1. 前言 本文档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中期报告。本报告旨在总结研究进展并展望后续工作。 2. 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 3. 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来实现研究目标: -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了解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效果。

- 调查问卷: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对 生活化教学的看法和评价。 - 实地观察:到不同小学实地观察生活化教学的案例,并记录 教学活动和学生表现。 - 实践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并观察 和记录教学效果。 4. 研究进展 在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 - 完成文献综述,对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 设计并分发了调查问卷,收集了大量的意见和反馈。 - 进行了多次实地观察,了解了生活化教学在不同小学的实施 情况。 - 在实践中尝试了生活化教学方法,并获得了一些初始的教学 效果。 5. 后续工作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进行以下工作:

- 分析和整理已收集的调查问卷数据,并结合实地观察结果, 进一步探讨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和问题。 - 继续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并进一步评估和改 进教学效果。 - 撰写最终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建议。 6. 结论 通过中期报告的总结,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我们相信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能 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建议,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 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本课题的中期报告,感谢各位的支持和关注!

《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戴德侨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要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学习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学科性、实践性原则,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選取与儿童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案例,用鲜活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一、课程内容生活化的分析 (一)基于课程内容生活化的宗旨 《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源于生活,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用教材中的理论解释身边的事例,用身边的事例印证所学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与德育有关的文件,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3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2016年)等等为重要依据,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为主要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六个,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社会生活,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共同的世界。基于此课程内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整体上确定了七大主题: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二是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三是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是生态伦理教育,六是国家领土和主权教育,七是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所有主题教育之中。 (二)基于课程内容生活化的要素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而社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作者:何菊霞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第04期 摘要: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学校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的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研究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07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要改变以往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过分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实际生活、个性发展的状况,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学会提炼生活内涵,进而超越自我、创造美好的生活。 为什么要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呢?首先,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学校德育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德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人物、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注重以“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等教育学生,把德育变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过程。教师以德育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德育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学生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学生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可以说,这种德育工作方式的本身就与学校德育宗旨相违背。 二、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德育生活化的实施,即如何研究,要求对学生的德育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并易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予以实施。生活化的德育,以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为前提,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了研究工作: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 实践研究 摘要: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对待不同的事物会有 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会很偏激。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 及法制教育,让学生的法律素养以及道德素养得到相应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以及 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将生活环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教学效果得到相应的 提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 引言:在中学德育与法制课中实施"生命课堂",其实质就是要把教学内容进 行生命化的处理,用生动的实例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丰富原有的 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因此,在目前的初中德育和法制课堂中,实施"生命"教育课堂显得尤为必要,教师 必须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德行和,社会性的发 展来自于自身对于生活的不同认知以及体验,而儿童的生活会对学生的品行以及 社会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初中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必须要确保青少年的三观正确并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赋予其"生活化"的色彩,以唤起他们的生活知觉,让学生关注生活并感受生活,让其可以在生活当中获得 不同的知识了解生活的含义,而生活教学则会让德育与法治的课程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学 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弘扬社会责任,培养学生 的道德素质,让其可以将民族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德育与法治,课堂赋予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对学生增强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全面提升的有力保障,学生良好的道德形成,才能全面进展。而就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熟悉与操作上的偏离不到位,尤其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新时期在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德育教育实践中,还有许多的内容要探索。下文就从小学德育生活化的依据、现状分析及实践情形三方面进行论述,在新时期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更好的结合,让小学德育在生活化中达致其新时期应有的效果。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提出。 1.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德育生活化的观点,较早的时侯就有人提出,从最先的以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为代表“生活教育”的论述到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同的时期,大家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大家对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开展德育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 亚里土多德说过“咱们做公正的情形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控制,才能成为控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他以为,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进展的本源与动力。学生道德形成规律告知咱们,学生道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基础,而且是唯一的基础,而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之“培育真人”,也是教育永恒

的真理。他以为,人的道德乃至社会性是个人既有经验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取得道德体验,并在体验中进展道德,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丰硕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活动当中,要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明确了学校德育活动不能离开学生的活动,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 2.德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育德性。简单地说,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与学习应以学生的实际动身,以生为本,关注人的成长规律与社会的进展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增强体验,理解和同意道德的要求,最终形成德育品质的方式。 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进展的启蒙阶段,就注重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二、目前小学德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德育生活化目标远离学生实际。 这几年,咱们学校的德育教育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无论是大学、中学、仍是小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都是进行爱国主义的远大理想教育,清一色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根本轻忽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目标一刀切,使小学生从小就在空洞、遥远的口号

德育生活化在学校中的实践研究

德育生活化在学校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栾学红李渺龙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2期 一、研究的背景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德育赖以生长的根基,离开了生活,德育就会失去生命,德育从生活中来,也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努力建构一种新型的德育生活,把德育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近年来,国内外皆把“德育生活化”这个概念摆到了突出的位置,让德育回归到生活,是如今德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教育形势的背景 早在 1972 年,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教育的主题——学会生存。1989 年,又提出了“学会关心”这个主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是对学会生活的不断倡导和深入。在我国,199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04 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有一条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2010 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在此基础上,我县逐步展开“德育生活化”的教育实践,面向所有适龄儿童进行全面的综合教育,其具体包括:培养兴趣爱好、引导优良性格、提高道德素养、增进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育纲要”的推进,开展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时期的摸索探寻中,我县(校)提出了学生精神文明教育纲要指示:“在小学阶段,要遵循榜样诱导、情景感染、活动体验的规律,着重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启蒙教育,培養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交往和生活习惯,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道德来自人的生活,生活就是德育的起点,德育必定要重视“生活”,融入“生活”,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健康成长是当下时代的重要命题。

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方式的研究

“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方式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官道口镇新坪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学校德育是为社会开展效劳的,学生的品德素质也只有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使作为主体的学生社会化。然而,我们过去的学校德育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只注重道德原那么,道德标准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人物、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注重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教育学生,德育工作变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过程。这使得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探其“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已经把道德品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开来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抽象、空洞、政治化的说教中走出来,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旨在克服上述弊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根基,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心开展的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之路。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小学德育生活化,即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过自主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三、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 2、活动教育的理论。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开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开展起来的,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 3、关注儿童生活也是课程改革表达的重要理念。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为学习者——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作为“在生活中并且是

试论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

试论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农村初中实现德育生活化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一些讨 论和思考。 一、农村初中德育面临的现状 农村初中与城市初中相比,往往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师资力量的不足,由 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学生的家庭环境,由于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文化程度较低以及家庭教育 的不足,学生的德育问题也相对突出。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 生活化的德育教育还远未得到重视。 二、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的意义 农村初中实施德育生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将 德育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提高他 们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其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活化的德育教育能够更好地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潜能,并在健康、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较 好的发展。最后是提升农村初中的整体教育质量。实施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 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 为了实现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 建设德育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边资源,建设德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德育培 训和实践的场所。比如可以建设农耕体验园,让学生在体验农耕劳作的过程中感受艰辛, 培养他们的勤劳精神;可以建设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 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创新德育课程。德育课程的创新是实现德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创建德育俱 乐部、举行德育活动等方式,创设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断 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会感恩、爱心、忍让、责任等美德。 3. 强化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学校可以利用班主任制度、心理辅导员等资源,加 强对学生的关爱教育,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 们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