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

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
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

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

1传统的藏族饮食文化

藏区一贯给世人一种神秘的印象,在这个称之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居住着我们热情好客的藏民族,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人文文化。其中,藏民族传统的餐饮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藏餐在长久历史的变迁中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及完整的系统。藏民族在特殊的居住环境下与周边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术。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营养价值上都为瞩目。

(1)藏族饮食结构中的几大元素

主食

藏族以糌粑、面食为主食

糌粑可以分为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糌粑,分别用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炒磨而成青稞糌粑最为普遍。

糌粑的吃法有三种;一种是搓成坨食,先在碗中放少许清茶、奶茶,然后放糌粑。用手在碗中捏成团即可食用,俗称“挼糌粑”。另一种是调糌粑汤。在碗中放一点清茶、奶茶,放入少量糌粑,用手指或筷子等调和成糊状即可;还有一种是舔“卡提”。在碗里先放半碗糌粑,用手指背将糌粑压紧,然后盛清茶或酥油茶、奶茶,喝完茶,将茶泡湿的一层用舌头舔掉,周而复始直至将糌粑舔碗。多数在早餐时这样吃。也有放酥油或奶渣、奶饼和着吃的。

面粉分荞麦面粉、玉米面粉。荞麦面粉可以炕饼,也可以做荞面

“搅团”。玉米面粉用来做馍馍,做“搅团”或蒸“面饭”。麦面粉主要用来做馍馍、锅快、面皮。还有把刚收割的青稞和麦子捣碎去掉皮,合上牛肉或骨头炖熟喝。麦面粉的吃法有很多,尤其是内地饮食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传统饮食内容。

肉食

藏族的肉食主要为牛肉、羊肉、猪肉三种。在牧区,牛肉,羊肉既是主食,也是副食。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大多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子,用刀子割食。吃法也有做成风干牛肉吃的,也有煮“坨坨肉”吃的习惯。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一般在冬季制作,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牛肉的新鲜色味。藏区气候高寒,多吃肉有助于补充热量耐寒。

奶制品

奶制品是藏族农牧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中主要有鲜奶、酸奶、酥油、奶饼等。

鲜奶除可以直接食用外海可以做奶茶。熬好清茶后,在茶中倒入适量鲜奶即成奶茶。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多饮奶茶。鲜奶可提炼酥油,制成酸奶、奶饼、奶渣等。

酸奶主要是在夏秋两季饮用。可分别为提过酥油的和没提过酥油的酸奶。酸奶可直接饮用或放糖饮用,蘸着馍馍或锅魁吃也是很好吃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奶制品中最重要的制品之一,也是藏族尤其是牧区藏族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酥油可以补充人体热量,是高原民族的最佳食品。酥油是从鲜奶中提炼出来的,传统的方法是;将酸奶稍

微加温然后倒入专门提炼酥油用的大木桶,在用力上下抽打数百次,待油水分离后,便把上面浮着的淡黄色脂肪质舀起来用手拍打成一坨冷却后便成酥油。不过现在藏民族提炼酥油大都用的是机器。

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大酥油茶喝,酥油茶可以说是藏民的终日饮料,也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藏区很多地方几个月的婴儿就用吧酥油熬成汤往里放入糌粑和蜂蜜在调和成糊状的食物补充营养。年节或喜庆日,藏族也用酥油炸“油炸果子”,即在面粉里放酥油、糖、掺入适量的水和开,擀成皮,上涂一层红色,然后切成条状,翻出各种花状,放在高温油锅里炸。而有的地方还做酥油包子,即用酥油和糖、糌粑做陷买面粉做皮。

奶饼种类较多,常见的是做成陀状,将其揉搓成粒状在太阳子下晒干即成奶渣;还有一种做法是用末提炼酥油的奶酪制成,不带酸味,称甜奶饼,西藏地区多为甜奶饼,形同小锅魁,有的则做成麻花状。茶

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也是待客的主要饮料之一。藏族所用茶可分为清茶、奶茶、酥油茶、甜茶、糌粑茶、面茶。

清茶:制作最为简单,用砖茶熬煮加入适量盐而成,不加酥油打制。奶茶:、消食、解除疲劳,是牧区和半农去半牧区藏民的日常饮料。奶茶的制作方法是在茶壶或茶锅里放进茶叶,让水沸煮,待熬成咖啡色然后往熬好的茶水里放进鲜奶,再烧开即成奶茶。

酥油茶:脂肪含量高,为藏族重要的日常饮料和营养丰富的佳品。制普通的酥油茶时,将砖茶或沱茶用说熬成浓汁,熬成后,把茶渣筛

滤出来,又将趁热的茶汤倒入事先放有酥油、食盐的桶内,在倒入鲜奶和奶粉,同时打几个鸡蛋倒入桶内,用打茶工具不断的在茶桶内搅合,使酥油等食料充分均匀的溶于茶中,然后装入陶制或铜制的茶壶内,置于温火上,即可随时热饮。制作上等的酥油茶,还要在上述作料中加入事先碾细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等,酥油茶因为有酥油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

甜茶:用红茶熬汁,滤去茶叶后加入牛奶白糖而成的饮品,在藏区尤为喜爱。甜茶茶香浓郁,甜而不腻,十分可口。由于甜茶的制作方法简单,脂肪含量少,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它是藏族人民的又一重要的传统饮品。青稞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呈黄色的“穷”,一种是无色低度经过“波拉”多为冷饮。制作时,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后就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发酵。两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两天,便成青稞酒。色淡而酸甜,酒精度约为15到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藏族因对酒的喜爱有了很多著名的敬酒歌和赞酒诗。

藏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又由于受高原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藏族饮食文化。可以说原汁原味充分吸收各种营养,是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2)各大藏区的饮食特点

在很久很久以前,藏民族的祖先酒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当时人们的

生活是十分简陋的,寒则息于洞里,热则巢于树上,过着茹毛饮血,挂树叶衣毛皮的生活。人们在漫长的开发高原的过程中,偶尔发现了自然或的作用,便开始保留火种,继而又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们由生食转化为熟食,完成了烹饪的第一阶段。

随着火的运用,陶器的发明,青铜的生产以及调味品的出现,经历水烹、石烹、陶烹、铜烹、铁烹各历史阶段,技艺日精,水平日进。藏族人的祖先告别了野蛮的饮食生活,进入了文明的烹调时代。当我们巡视藏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时,发现藏族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变革,都会带来藏式烹调的发展。

一,卫藏菜,是农区与半牧区风味,其特点是;注重原汁原味,配料广泛,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料以咸鲜淡爽。制

法重于煮、炒、烧为主。

二,康巴菜,其食物结构既粗狂同时又精细,其特色是非常食物的口味同时戒备原汁原味,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类野生药

材为主,制作原始,风味清鲜,咸中带甜、农而不腻,尤以

烤制见长。

三,安多菜,尤以突出面食加工的水平。

四,卓巴菜:指高寒牧区的主要食谱。其特色是食物的原味。以牛羊肉各种奶制品、酥油类等为主,具有营养适应高海拔地

区。

五,荣巴菜,指海拔较低的农区的主要食谱。主要取材于高山森林。

藏餐中比较有特色的食品有:那曲的退(酥酪糕)、普兰德尼雾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鸡蛋、亚东的鱼、拉萨的糌粑、林芝的藏鸡烧香菇、昌都的蜂乳酱菜等。

藏式面点有:酥油浇面疙瘩、奶酪糕、人生果糕、玛尔糕、藏式薄饼、奶酪包子、肉炒面疙瘩、酒饼、肉饼、汤心面、藏式窝头、拉面、藏面、扁面、面疙瘩汤、带面、四角面、打卤面、青稞打卤面、青稞粥、青豆糊、糌粑糊、奶酪糊、青稞酒奶酪红糖汤等。

2 康南地区的饮食特点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民间习惯称之为“康巴”地区。以康定为界,我们通常会依据地理位置大致分为康南、康北。康南地区的饮食特点可以说是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统一,它除了具有藏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外,还在常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与自然气候条件、科学的历史背景、丰富的物产,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康南藏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除藏族以外这里还杂居着藏、汉、纳西、彝、白等多个民族,这也影响着这里的饮食结构。

(1)巴塘

别具特色的巴塘饮食,巴塘的饮食是在康南地区甚至是康巴地区来讲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它的饮食文化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康南地区显著地饮食文化。从中也能突出康南饮食文化的特点。

金丝面

(又称手工长面)制作方法:一般用手工做好的细长面,在和

面时的放入几个鸡蛋,面煮好后放在冷水里漂一下,然后装入少许在碗里,用炒好的绍子汤一勺勺地把面冒热,酒可食用,面条滑爽,香味可口,很有风味。如果再加上由巴塘本地种植的南区海椒制作的巴塘粗海椒吃,那味道就是无与伦比了!肉绍子是用牛油炒嫩牛肉,加上葱、蒜等几种调料煮成汤。

巴塘金丝面带有浓郁的习俗寓意。每逢过年过节时,巴塘群众家家户户都要吃金丝面,而且是年前就把手工长面做好风干放着,过年时只要下了面煮个绍子汤酒可以享受美味了。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新的一年到来的第一时间,吃上一小碗金丝面,那就是寓意“吉祥长寿”;还有在亲朋好友相聚庆丰收的央勒勒节,它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平日里也成为迎宾送客,款待亲人朋友的美食。现在巴塘不管大大小小的酒店餐厅的餐单上,金丝面都是榜上有名。巴塘金丝面不仅深受巴塘人的青睐,其他敌法的人来到巴塘做客也会点名吃“金丝面”。理塘、芒康等邻县的人也经常风干的面条拿到自己家以备可以随时食用,也许是水质的不同到了他们那里就煮不出在巴塘吃的那种味道。

说起巴塘金丝面的由来,其在巴塘的制作历史很悠久,早在清雍正年间,巴塘人就有了手工制作金丝面的习惯。清康熙时,派兵入藏,有内地掉来川、陕、滇的士兵制营驻防,另设粮台,办理军粮。光绪三十一年,清派驻藏帮办大臣风劝,率领卫士两百余人入藏,道经巴塘,见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即招募内地农民,开垦入康安家。当时招募内地的农民大多是陕西等地的,陕西人喜欢吃面食,巴塘人民在

于内地迁进的农民交往过程中,受到影响并借鉴其饮食习惯,学会了各种面食的制作方法,“金丝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巴塘流传开来的。因在做肉绍子汤时又保留了巴塘人民自己的饮食习惯而具有地方特色。

团结包子

巴塘人称其为蒸肉。制作方法;有新鲜猪肉、排骨或牛肉做陷,洋芋切成小块,和上米或米粉,加上个中调料、葱蒜再炒到六分熟。根据蒸笼的大小做皮,在蒸笼中间放一个反扣的碗,在放皮,放好后,在皮重放炒到六分熟的陷,然后再反扣碗处划开包皮,使中心皮与蒸笼边皮捏合,使包子成一圈状,然后蒸熟。吃时,在缘反扣碗的空穴处,用盛好的作料的碗放在其中,然后数人围着用筷子夹来吃,或直接吃,或蘸着作料吃。

团结包子有这样一段来历,1950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团进藏南路先遣支队来到巴塘时,当地的人民群众,为了欢迎他们的到来,并用巴塘人爱吃蒸肉的用包子来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买来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葱、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材料,做包子,但是人太多,包子又小,做起来麻烦又费时间,所以就想出了这样一种方法,用面做皮,包成一个大圆或五角形的大包子。包子做得特别大,一个大蒸笼一个包子,一个大包子可供一个班的人吃一顿。为了表达藏汉团结、军民团结的歌民族团结的情意,将包子取名为“团结包子”,以此来纪念18军进藏,也寓意全家团团圆圆。从此,巴塘的“团结包子”不但成了特色的名小吃,而且还成了家家

户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

(2)乡城的美食也是非常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以农业为主的乡城县,它的美食当然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紧紧相连。虽然是高原地区但比起其他县城它的海拔也只有两千多气候是比较好的。因为优越的自然气候,这里可以种植一些在高原很难生长的水果蔬菜。水蜜桃、苹果、梨子、板栗、文冠果、葡萄、樱桃等。县域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主要野生植物有雪莲花、红景天、虫草、贝母等,其中松茸的大量出产,也让乡城冠以“松茸之乡”的美誉。

乡城以松茸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的产量特别大,质量好,唯美可口,药用价值高,远销日本等国。由此也使乡城有了“中国松茸”之乡的美誉。在乡城,人们习惯把松茸作为食材与传统的藏餐结合,做出美味独特的食用。

香猪、藏鸡是香巴拉家庭饲养中最为传统的畜禽,相传是香巴拉人在训化野猪、野鸡的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特有的品种。藏猪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猪种,长期生活在无污染、纯天然的高原山区。猪眮体沉脂力强,瘦肉比率高,纤维细腻,肉质细嫩,即可烤全猪,又可烹饪各色的菜肴。最有特色的吃法要数“口袋肉”,其做法是将杀后的香猪去其内脏和血水,填上香料及盐等,用线缝合切口,堵住两个鼻孔和口腔,用黄泥糊住切口的缝隙,最大限度地密封好,不让与外部有空气流通,再把它放在阴凉干燥处,覆上一些草料,可保存2—3年而不变质。虽嗅着有味,吃着却香味浓郁,与“臭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处。藏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传资源,本身的天然营

养价值高、喂养也从不用人工饲养,自然放养,让其啄食虫子,草籽。鸡体小羽丰善飞,行动敏捷,胴体净重一般不足1.5公斤。肉质粉红细嫩,味美色鲜。

3康南、康北饮食文化的比较

<1>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

作为康巴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康南、康北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在生产方式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一直是康区并列发展的两大文化。在服饰文化上;康北牧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都各具特色。在民居文化方面,牧区的帐篷、康北的“崩空”康南的土碉房、康东的石碉房,都各具地域特色。气候条件上来说,康南几县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属大陆季风高原型气候。地表结构和大气环流在本地区域分异上起了主导作用。其主要特点是:雨量少而集中,干湿性分明,降水多集中在6—10月,7、8月最多: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气温年差小,日差较大;由于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相垂直变化较为强烈,构成独特的气候特征。

<2>康南地区的文化边缘性

这一重要表现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越过康南可以说是其他民族的势力范围。其次是它的气候因素,它不像康北地区处于高寒地带。康南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海拔较低、气候适宜的环境。所以在饮食结构中,它没有藏区其他地方需要摄入很大的热量,食物

相较于其他藏区来讲偏清淡,再加之多民族的融合,也就使食物更偏重于养生,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藏餐那么“豪气”它更像是江南水乡的一位淑女,略施粉黛却也脚踏实地。

4 在康南藏族饮食文化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

继承性与多样性是康南藏族饮食风俗的一大特色,它继承了藏民族传统的风俗文化,使康南饮食文化达到民族性和风俗性的统一。

首先,道德与风俗习惯交融在一起,是藏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藏族的风俗习惯广泛在于其生产、农、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形成多样内容丰富,别具一格。传统的藏族道德观念对饮食习惯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藏族传统道德充满了佛教的色彩,而藏传佛教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生命情怀的宗教。藏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是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藏族先民的灵魂观念,对神山神湖的自然崇拜。这种古老观念与藏传佛教“不杀生”的戒律和广大藏民朴素的生态观念相结合,渗透到信教群众的内心深处。所以藏民族的饮食中,由于高寒气候的原因,吃牛羊等大件动物的肉来御寒维生外,不吃其他小动物的肉。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念和宗教信仰使藏族的饮食习惯有别于其他民族,而从上述的饮食习惯中,可以得知,康南地区藏族的饮食习惯也同样继承了藏民族这一传统的饮食习惯。并使之更具地方性特征。

其次作为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族,其饮食文化中的天然成分,已受到世人的关注和信赖,康南地区的饮食特色为现在的藏族饮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使用的原材绝大多数是野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还有冬虫夏草。藏红花、松茸、白蘑菇、人参果等草药入菜。此外,不可缺少的牛肉、牛骨髓的具有很好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使藏饮食凸显出独特的保健作用。乡城、理塘、稻城、得荣、巴塘等康南五县有丰富的果蔬、食用菌、粮油、牦牛、藏猪、藏鸡、中药材等优质农畜土特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目前,依托绿色资源优势有规模加工企业24家。推动着康南绿色特色产业的发展。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 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

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四川的藏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浅谈藏族学生的特点

浅谈藏族学生的特点 对于独特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独特的身心特点,特别在藏族学生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的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藏族学生中的差生的心里特点,尤其,藏族学生的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更关系到西藏未来的大事。藏族学生的班主任,既是学校行政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是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中各种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从古到今,班主任的工作是最辛苦、最劳累、最操心的工作;但是,最繁重的任务、最艰巨复杂的工作莫过于班内差生的管理。所谓班级的差生,不仅在智力上、品行上、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落后;那么,作为藏族学生的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级的差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本人将有近二十年的班主任经验和教学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管理好班级的差生首先班主任具备良好的自身素养 俗话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认真管理好班级的差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养,在学生中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在校内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才是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良好品质的指导者;班主任的举手投足、言语行动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因为班级差生自我控制力很差,所以班主任对差生全面负责并承担多项任务,经常教育管理差生,而且有很重的教学任务。在知识更新,全面普及新一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班里的差生不仅在课堂内学到更深的知识适应跨世纪,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在一个班级的差生会发生打架闹事、不守纪律的恼火事件时班主任一定要用一颗爱心,耐心教育差生;而不能对学生横加指责,更不能侮辱学生,体罚学生。因此,班主任在平时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班级差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二、班主任要关爱“差生”平等相处 对于班级的差生各方面很落后,虽他们人数少,但能量却不小、危害性也大。他们在老师、班主任的眼里永远是“管不住”的,永远是“差生”,的,因此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应得关爱和平等相处,使他们变得最调皮捣蛋、最没有纪律性;甚至“失去信心,不思进取”,在缺乏爱心的日子,则表现为自暴自弃,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钟”。那么,如果管理并转化差生的行为习惯?首先一点,班主任多方面的激励差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班级的差生犯错误,学习成绩很差时,尽量在公共场所少批评,一面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三、调动差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 班主任,首先了解全班学生,更了解班级中差生的心理特点,身体素质,爱好、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从自己的特长发展,树立自信心,班级的差生,班主任不能一句否决;更不能用轻视的眼光看待。如果天下所有班主任多付出爱心,少一点指责;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教训,多一份调动积极性,少一份惩罚;多一份理解,少一份侮辱。只有这样,才能使差生有上进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信心”,为转化提供内在精神动力和支持。 班级的差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班级差生的管理不能指望与他们谈一两次话,组织几次活动或者采取几项措施就不能取得教育管理效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作文一:藏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 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 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 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的 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 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 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 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的一种礼仪, 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 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 约20厘米。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隆重 的仪式如佛事等。 这就是藏族,一个少数民族。 作文二: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

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 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很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 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 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 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 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 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仅仅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作文三:藏族的风俗习惯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 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 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

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 江南小调《紫竹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湖南民歌《采槟榔》 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 湖南民歌《浏阳河》 陕北民歌《赶牲灵》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内蒙古民歌《送亲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是中国人 我的中国心 七子之歌 难忘今宵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 歌唱祖国 东方红 春天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山西河曲民间小调《走西口》 山西民歌《走西口》 山西民间小调《走绛州》 江苏民间小调《紫竹调》 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辽宁沈阳民间小调《正对花》 苏南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洲》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江苏江都“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 浙江海宁山歌《夜夜盼》 江苏扬州民间小调《杨柳青》 江南民间小调《杨柳青》 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陕北民歌《绣金匾》 江苏无锡民歌《绣荷包》 牡丹江民间小调《绣荷包》 江西兴国山歌 辽宁海城民间小调《新上茨山》 东北民间小调《新东北风》 吉林民间小调《小看戏》

云南汉族山歌《小河淌水》 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 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 辽宁营口民间小调《小拜年》 河北民间小调《小白菜》 河北民歌《小白菜》 内蒙古西部汉族爬山调《想亲亲》 甘肃民歌《下四川》 黎族民歌《五指山歌》 台湾汉族童谣《天乌乌》 浙江嘉善山歌《五姑娘》 辽宁民间小调《五朵花儿开》 江苏民间小调《无锡景》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浙江嘉善田歌《踏车山歌》 广东梅县客家山歌《送人离别水东西》青海情歌《四季歌》(《花儿与少年》)台湾民歌《思念家乡》 浙江衢州民间歌舞曲《顺采茶》 吉林民间小调《生产忙》 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黑龙江绥化民间小调《上茨山》 浙江临安山歌《啥人长,啥人短》 浙江泰顺民间曲调《纱窗外》 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 河北张家口民间小调《散花》 陕西绥德民歌《三十里铺》 山西河曲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山西河曲山歌《人家都在你不在》 黄河大合唱 浙江平湖民间小调《七朵花》 辽宁民歌《瞧情郎》 辽宁盖县民间小调《瞧亲家》 浙江舟山普陀渔民号子《起锚》 河北南皮民间小调《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河北晋县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 基本情况概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荞麦、洋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家禽鸡、鸭饲养量大。蔬菜四季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 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早已名传遐迩。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其基本味是咸、甜、麻、辣、酸。用这5个基本味调配出的复合味型有23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 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冻等。 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比如用辣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的用途,任你选择。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酱油有白、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 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冬春季浓香肥美。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 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著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这些席面豪华、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以杂烩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烩席(这里的杂烩无残汤剩菜之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此等宴席属于中等,常用作寿宴、喜宴。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

浅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就阿来《尘埃落定》的创作与民族或本土文化的关系而言,它与藏族口传文学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作品对藏族神话的大量引入、重写与改造上面,而且表现在作品对藏族传说、故事的积极移植与改写上面,如此既有效地追溯了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历史渊源,形成了作品丰厚的藏族民间文化背景与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也极其成功地拓展了小说的思想、文化与话语空间,实现了民族作家文学与民族文学的互动与嫁接,开辟了民族作家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创作道路。本文从藏族文学的三种表现形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三个方面论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阿来;尘埃落定;藏族口传文学 世界上任何伟大文化都源自民间文化,民族精神来源于本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性格、情感的载体,特有民间文化构成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阿来十分注重吸取民间口传文化的写作资源,继承与发扬民间口传文学作者的民间写作立场与表述策略。正如阿来自己所说:“我更多是从口耳传承的神话,部族传说,家族传说,人物故事和寓言中吸收营养。这些东西中有非常强大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色彩……流传于乡野与百姓口头的故事包含了藏民族本身的思想习惯和审美特征。这些人物故事和史诗传说包含了更多对世界朴素而又深刻的看法。这些看法更多依赖于感性的丰沛而非理性的清晰,而这种方式正是文学所需要的方式。”。因此我们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尘埃落定》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如民间故事中的复仇原型、神话起源、两兄弟故事原型等。本文主要从藏族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对《尘埃落定》进行解读。 一、《尘埃落定》与藏族神话 出于创作需要,阿来在《尘埃落定》中不仅大量引入了藏族神话,而且在当代写作语境中,运用现代意识重新追溯与审视了这些民族神话。 在《尘埃落定》中,较多的藏族宇宙起源神话被引入了小说文本,并构成了藏族口传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尘埃落定》的描写看,其中有两次提到关于世界组成的神话。第一次是小说开篇提到:“世界是水、火、风、空。人群的构成乃是骨头,或者根子。”这里只提到了“水、火、风、空”四种物质,与藏族的“五源说”无疑有着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除了没有“五源说”中“地”这种物,其他四种物质与“五源说”都是一样的。第二次叙述则是在傻子第一次与桑吉卓玛有男女之欢时。小说写道:“在关于我们世界起源的神话中,有个不知在哪里居住的神人说声‘哈’立即就有了虚空。神人又对虚空说声:‘哈’就有了水、火和尘埃,再说声那个神奇的‘哈’,风就吹动着世界在虚空中旋转起来。”这里所叙述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将苯教的“五源说”进行了适当的缩写和加工,将宗教典籍记载的可考性和严肃性去掉,用傻子的口吻随意地戏谑地叙述,宗教的色彩遁于无形。作者在这里对于神话看似信手拈来,毫不经意,然而却上承第一次对神话的叙述,将“地”这一物质化为“尘埃”顺势带入了文中,成为

【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1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

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葬,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2 从西藏回来的大舅舅给我讲一些奇异的西藏的民风民俗。 大舅舅说,刚到那儿,就碰到了从前的同学,于是同学把他带到家里。让他看两个缸里的东西,让他猜猜藏了几年,后来答案是十年以上,大舅大吃一惊,我也听得一愣一愣的。 更好玩的是酥油茶。酥油,是把牛羊奶倒到木桶里用木榛快速搅拌,让油脂从奶汁里分离出来,酥油在藏族里是视为圣物的。原来是供奉佛祖用的,现在加入牛奶,砖茶等一起煮,其味道浓郁,妙不可言,酥油茶一家与另一家的煮法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浓郁。味道让人想起温暖的太阳,

有很多好听的藏族歌曲

有很多好听的藏族歌曲,听着这些歌曲感觉就是在高原上行走,感受着那种雄浑的气息,那么这里收集了100首最好听经典的藏族歌曲大全。 1 走进西藏西藏民歌 2 天上西藏齐旦布 3 梦回西藏齐旦布 4 神奇的西藏巴桑 5 我要去西藏乌兰托娅 6 走进西藏高胜美 7 西藏天边弦子 8 走进西藏李娜 9 梦回西藏容中尔甲 10 天上西藏米线 11 走出西藏李娜 12 西藏的孩子德乾旺姆 13 美妙的西藏关牧村 14 走进西藏(孔繁森) 李娜 15 美丽姑娘卓玛拉齐旦布 16 逛新城西藏民歌 17 献给阿妈的歌齐旦布 18 青藏高原西藏民歌 19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齐旦布

20 月光落地的声音齐旦布 21 天路齐旦布 22 青藏人齐旦布 23 故乡的牧羊人齐旦布 24 高原情齐旦布 25 金瓶似的小山西藏民歌 26 酒歌西藏民歌 27 冰雪天堂齐旦布 28 伊玛夹吉松西藏民歌 29 Meditation DJ Banana 30 走进西藏黑鸭子合唱组 31 西藏之恋米线 32 走进西藏甘雅丹 33 西藏之恋刀妹 34 走进西藏谭维维 35 西藏之恋小颖 36 我要去西藏华人群星 37 天上的西藏于海燕 38 南飞的大雁西藏付佳明 39 毛主席的光辉西藏民歌 40 翻身农奴把歌唱西藏民歌

41 唱支山歌给党听西藏民歌 42 美丽的拉萨河西藏民歌 43 阿妈拉齐旦布 44 天空齐旦布 45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西藏民歌 46 珞巴展翅飞翔西藏民歌 47 潮起潮落格非 48 日落 Jason Hou 49 风谷万菲 50 The Hope DJ Kakacha 51 Kailesh Will Yorke 52 Solar Mountain 薛峰 53 World Around David Uelsmann 54 是非万菲 55 万菲 10 是非 56 唤侯珺硕 57 雪山情 24Bit DTS 58 乡音 24Bit DTS 59 白雪 24Bit DTS 60 青海湖 24Bit DTS 61 倾听雪的声音 24Bit DTS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文档

2020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文档Document Writing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食和节日活动 藏族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常食用的乳制品有酸奶和奶渣。主饮品以酥油茶为主,辅之以清茶、奶茶。节日时饮青稞酒,几乎不饮白酒,啤酒在城镇较为流行。一般日饮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夏季或农牧忙的时节,也会吃4顿饭。喝早茶时抓点糌粑,加上些细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酸奶、肉丁汤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种粥。 藏族人非常好客,客人的时候,或节日、宗教活动、结婚、赛马,在牧区甚至春天听到第一声鸟呜、第一次春雷等场合,人们都会尽可能丰盛的家宴一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的饮食已是极为丰富。 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原料以青棵为主。做法是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磨得越细越好。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爱好,还可以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加酥油茶或清茶,中指按逆时针方

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用手往口里送。也有用青稞酒调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 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农牧区的蔬菜、水果很少,所缺的维生素多由茶叶来补充。酥油茶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酥油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使其充分交融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酥油茶营养丰富,喝习惯了就会觉得醇香美味。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走时最好喝尽,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食特色 众所周知,牛羊肉是草原牧民擅长烹饪的食物,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选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开锅后立即捞出。火候以开锅肉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餐具只用藏刀,将羊肉割下后手抓食用,所以称为手抓羊肉。食用时十分有趣,羊尾和胸叉是献给最珍贵的客人;未来女婿第一次登门,未来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颈椎骨节相连的羊脖子很难将肉吃尽,但藏族青年不会被难倒,能吃得好象骨头上从来没长肉似的,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是有本领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传着“羊脖子考女婿”的习俗。 酸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

西藏风俗

浅谈藏族的民族风俗 对外汉语0802 孙倩云 200808480213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 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接壤。地理位置也影响了它多民族风俗的特点。其实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对风俗文化形成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观念和准则上。 藏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按藏历计算,一年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一百多个,几乎月月有节日,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在许多传统节日中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藏民族通过众多的节日,抒发他们的各种感情,不仅有对神的宗教感情,也有对人的自然情怀。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纯朴又豪放的民族,他们敢于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待人真诚,以最朴素、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欢度自己的节日;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他们不仅每个家庭有亲和力、凝聚力,整体民族也紧紧团结在一起,显示出民族的整体性;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奋进的民族。他们求真务实,敢于拼搏,勇于进取,充分显示出整个民族的群体意识与整体风貌。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如果要细谈藏族的民族风俗,我想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也只能浅谈一下藏族的某些方面的风俗。 一、服饰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腰带,除了腰带之外,西藏藏族妇女的邦典也极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欢戴帽,多为毡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称之为藏靴。藏族人的饰品以发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为主。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

藏族风俗禁忌

1、当好客的藏族人把青稞酒端到你面前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 后右手举杯,左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2、在喝酒时,藏族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 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3、饮茶时,您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 为失礼,离开时在碗里不能有剩茶,否则视为失礼。 4、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 痰。 5、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 望。 6、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 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7、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之 规矩。 8、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 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 9、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 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 10、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 点头为礼

11、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 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12、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惟 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 13、要尊重佛教寺庙及僧人;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 设施,必须从左往右、按顺时针绕行;经筒、经轮也必须顺时旋转. 14、严禁跨越法器。 15、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16、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17、一个陌生人走在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时,不能大声 喧哗。 18、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9、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 驱赶、伤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 20、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21﹑藏族人认为,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天神的住所,所以忌用手指数星星,据说我们数星星,星星也会反过来数我们,一具死尸,两具死尸……但是如果人们伸开手掌数,同时说:一位神两位神……星星也会反过来数一个人两个人……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 六.一班刘纯武 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 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四川的藏

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浅论藏族水神崇拜习俗

浅论藏族水神崇拜习俗 青藏高原不仅湖泊多,还是我国著名的江河发源地。水对藏族先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湖水荡起的层层涟漪、河水静静的流淌,水崇拜习俗也悄然兴起。 一、水神崇拜习俗——单纯的自然崇拜 在藏族文化中,水广泛存在于青藏高原的神山圣迹之间,水神则活跃在藏族民众的精神世界里。不同的藏区,对于水神的崇拜和敬仰却是一致的。藏族人认为,水神是主宰水的神灵,如果人们污染或者浪费了水资源,就被认为是对水神的亵渎,将会遭到水神的惩罚。 水神崇拜深深蕴含于藏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中。在四川白马藏族那里,只要有河流、湖泊或泉水的地方必定有水神。在平武县白马乡的藏族那里,新年正月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各家门前都会点燃一堆柴火敬神,庆祝农业丰收。然后去河边取水,向屋内外洒水并呼喊祖先名字,唱水歌,谓之“祈水”或“供水”。在文县、南坪县一带的藏族那里,腊月三十妇女争先恐后将水缸、水桶储满,初一早晨任何人不得背水,意为人过节,也得让水神过节。正月初一早上的洗脸水必须等到初五才能泼出去。当地祭祀水神的仪式比较简单。每家选一个人到河边、湖边或泉边,焚纸烧香,跪祭水神,祈求水神保佑家庭成员健康平安。祭祀水神的日子并不固定,一般是在正月初一到初四。 西藏山南扎朗县的农村,新年似乎在藏历初二才真正开始。一大早,男男女女穿上漂亮的藏装,背上装有青稞酒和各种供品的背筐,扛着挂满五颜六色经幡的柳树枝,三五成群地到郊外去祭祀神灵。人们第一要去拜的是水神。神地设在雅鲁藏布江边,各村农民自由组合,一队队从不同的方向朝江边集结。在江边的沙土上插满挂经幡的柳树枝,无数彩色的经幡布条在晨风中飘扬,似在不停地为人们赐福。接着人们从背筐中拿出各种供品,依次向煨桑神烟的火堆里投柏树枝,向火中倒入青稞酒,撒上糌耙,最后将供奉神灵的“卡赛”等食物堆放在煨桑火堆旁的空地上。个人祭祀水神仪式以后,大家就排成长队,面向江河,每人手中捧一把糌粑,由一人领唱,大家共同吟颂着藏戏中预示吉祥、圆满的“扎西”唱段,最后众人高举手中的糌粑,连喊三声“嗦……”,将糌粑抛向空中,新年祭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探讨.docx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探讨 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海螺就作为一种装饰物存在于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XXX民族舞蹈、女性服装、婚俗仪礼等都有海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海螺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文化内涵,与藏族民俗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是学习、了解与传承藏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功能 (一)礼仪俗制海螺是藏族民俗文化中传统礼仪俗制的一种形式化标签,在藏族人民中世代传承,帮助藏族人民走过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姻仪礼和丧葬仪礼这些重大的人生阶段。如XXX藏族、木里藏族家庭诞下新生儿后,就会吹起海螺,标志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成年仪礼和婚姻仪礼是人生两个重要的阶段,在藏族地区的很多地方,海螺饰物以规范功能的形式出现在藏族姑娘成年礼和婚礼的礼服上,出现在姑娘的发髻上,出现在婚礼的乐曲演奏中,标志着一个姑娘的人生开始进入转折时期。丧葬仪礼是人生的终点,在多麦藏区某些地方,若家中老人去世需吹三次海螺,分别作为送葬人准备出发、吊唁、出殡的信号。 (二)精神需求雹灾是藏族地区常见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灾害,一旦发生雹灾农田将颗粒无收,因此藏族人民举办雹灾驱逐仪式,即南木傲摇,以祈求雹灾不要发生。这种仪式在藏族已有悠久的历史,每年5月13日起村民每天轮流煨桑,若煨桑之日黑云密布,则该村民

必须前去桑台手摇红色三角旗煨桑呐喊,并一直指向雨云吹奏海螺,驱散雹雨[1]。通过这样的仪式藏族人们相信可以驱散雹灾。这反映出了藏族人民在日常风俗活动中将自身精神需求寄托于仪式和海螺身上。 (三)社会角色海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分社会角色的功能,这是因为海螺渗透于藏族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物质层面,已成为区分民族角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如XXX藏族古代妇女佩戴的“顾董”海螺。海螺在性别上也有区分功能,主要体现在男女佩戴的饰物上,海螺在藏族人民中仅属于女性服饰的装饰物。在年龄区别与身份区别上,海螺同样具有区分的功能,如头上佩戴海螺壳或手上带有海螺手镯是已婚女性的标志。 (四)愉悦身心海螺在远古时期就已作为装饰品而存在,加之海螺在今天藏族地区女性服饰饰物、腰饰、头饰、手饰中的广泛运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早期人民的审美情趣。此外,藏族一些民族舞蹈中海螺还作为一种舞蹈器具而存在,这也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海螺作为藏族人民审美观念传承的重要媒介,寄托着藏族人民愉悦身心的精神追求。 二、海螺在藏族民俗文化中的象征符号 (一)生命本体的认识在藏族古代人民的认知中,生命是从螺旋状水、火、风、地、空气这五元素内部旋转而成,而海螺正是五大元素的标记。藏族人民之所以会将生命本原与螺旋形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自身状态的疑惑。就人类自身感受而言,

浅谈民族风俗习惯与法制制度

浅谈民族风俗习惯与法制制度 民族风俗习惯,就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它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从内涵看,民族风俗习惯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受本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各种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从外延看,民族风俗习惯是通过一个民族的人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服饰的样式、饮食的种类、住房的形式、生产活动的方式、婚丧的仪式等等,都反映出一个民族对事物的好恶、美丑、有用无用、提倡和禁忌的行为心理。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贯主张和原则,并且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里所说的“保持”、“改革”,是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一原则的两方面的阐述,也就是说,尊重中包含着保持或改革。一方面强调,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只有本民族有权决定是保持还是改革,谁也没有权力去干涉和破坏;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看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要宣传和引导各族群众摒弃有害的风俗习惯。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承认民族平等,就要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自主权。民族风俗习惯方面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利,是民族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一个具体体

现。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下逐步形成的。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为本民族人所崇尚,并传承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长的经历。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为了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受侵犯,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某些重大节日给予放假的规定。国家商业部门注意安排同风俗习惯有关的特需用品的生产与供应。民政部门也颁发了有关规定,要求各地方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这些法规、制度和措施,直接保护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正当权利,为各少数民族真正获得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护。 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1、民族性 由于我国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遭遇、社会斗争、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了各自反映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心理特点的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表现在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整个民族所持有。因此,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2、地域性

西藏人文风俗

藏族的民族风俗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 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接壤。地理位置也影响了它多民族风俗的特点。其实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对风俗文化形成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观念和准则上。 藏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按藏历计算,一年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一百多个,几乎月月有节日,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在许多传统节日中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藏民族通过众多的节日,抒发他们的各种感情,不仅有对神的宗教感情,也有对人的自然情怀。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纯朴又豪放的民族,他们敢于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待人真诚,以最朴素、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欢度自己的节日;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他们不仅每个家庭有亲和力、凝聚力,整体民族也紧紧团结在一起,显示出民族的整体性;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奋进的民族。他们求真务实,敢于拼搏,勇于进取,充分显示出整个民族的群体意识与整体风貌。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如果要细谈藏族的民族风俗,我想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也只能浅谈一下藏族的某些方面的风俗。 一、服饰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

藏族饮食 藏族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键入文字] 藏族饮食藏族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酥油茶 1

西藏风俗文化

西藏藏族的民族风俗 对外汉语0802 孙倩云 200808480213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 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接壤。地理位置也影响了它多民族风俗的特点。其实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对风俗文化形成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观念和准则上。 藏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按藏历计算,一年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一百多个,几乎月月有节日,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在许多传统节日中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藏民族通过众多的节日,抒发他们的各种感情,不仅有对神的宗教感情,也有对人的自然情怀。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纯朴又豪放的民族,他们敢于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待人真诚,以最朴素、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欢度自己的节日;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他们不仅每个家庭有亲和力、凝聚力,整体民族也紧紧团结在一起,显示出民族的整体性;通过感情的渲泻,表现出他们是一个奋进的民族。他们求真务实,敢于拼搏,勇于进取,充分显示出整个民族的群体意识与整体风貌。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如果要细谈藏族的民族风俗,我想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也只能浅谈一下藏族的某些方面的风俗。 一、服饰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腰带,除了腰带之外,西藏藏族妇女的邦典也极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欢戴帽,多为毡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称之为藏靴。藏族人的饰品以发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为主。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