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投稿信箱:ems9586@https://www.360docs.net/doc/d78922141.html,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柳曦男 1986.10 汉族北京硕士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北

京 100088)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高校权力不断扩大,高校的领导级别不断提高,从而导致高我国高校的官僚化现象日益蔓延,高校越来越像个官府、衙门,不仅有官场的结构,还有官场的文化、官场的行事方式。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使得学术创发能力日渐削弱,学术精神渐渐沦丧。高校的官僚化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最大阻力。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解决措施

一高校行政化的表现

(一)高校管理人员职级、待遇套用行政机构模式

高校本来是一个教育、科研机构,并非行政机构。但我国(大陆地区)套用行政机构模式定位高校管理人员的职级和待遇。比如:各高校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高的至副部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迄今为止,全国共有副部级高校 31 所、一般的高校也是正厅级。而高校的级别也就是该高校党政一把手的行政级别。一把手下面的机构设置,也完全是按照行政机关规格:即一般都有处、科等机构和相应级别的管理人员。高校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也是按照其相应行政级别配给,如校领导一般都配有专车、秘书等。高校内的学院、系、教研室分别享受不同级别的待遇。校的党政机关,除了几个自己独有的部门外,基本上也是按照政府的模式设置的,例如党办、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处、审计处、基建处、保卫处、工会、团委等。

(二)高校领导干部任免方式行政化

国际上,高校领导一般都是由高校教职工群体民主选举产生。但我国高校的校级领导却是由上级主管部门选任,省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由省教育厅掌控,例如,河北大学的校长的任免权掌控在河北省教育厅手中。部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则由教育部掌控,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校长任免权掌控在教育部手中。甚至有的地方,地方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的任免都得经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审批。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由于高校被当作行政部门,所以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解决个别领导干部的级别待遇问题,就把一些根本不懂高等教育的政府官员任命为高校的校级、院级领导。

(三)高校管理运行行政化

我认为,高校管理运行行政化有两个体现:一是高校运行管理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一是高校内部也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不仅管高校的人、财、物,而且还管高校的具体运行,例如重点学科评审、博士点硕士点设置、教学评估、专业的开设等,都由政府决定。总之,事无巨细,政府部门都向高校发号施令;事无巨细,高校都向政府部门请示

汇报。政府对高校如此,高校内部管理亦然。校学术委员会由校领导和院(系)领导组成,院(系)学术委员会由院(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组成。没有行政职级的普通教师,学术研究水平再高、学术研究成果再多、社会影响再大也很少有话语权。由于我国高校体制的官本位,必然导致行政权力至上,行政权力垄断学术,形成“谁的官大谁水平高,谁官大谁真理多,谁官大服从谁”的局面。

(四)教学人员屈从、听命于行政机构

我认为,高校本应是一个搞学术研究,做学问的地方。在这里,教学人员、学生应该是主体,而行政人员应该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如果没有教学人员、学生的存在,那么学校和学校的管理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本应是高校主体的教学人员、学生却成为行政人员的附庸。在现在的高校中,行政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占有了大量的资源。而在这些资源中,就有教学人员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教学人员为了我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得不依附于行政人员。甚至在有的高校中,教学人员完成的学术任务完全符合学术标准,但是行政人员依然以未符合行政标准为由对教学人员加以批评。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术权威依附于行政权威。

(五)高校在许多资源、利益分配过程中常常向行政管理人员倾斜

我认为,高校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合理的分配校内资源。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高校的行政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占有了大量的资源,然后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来分配这些资源。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不仅如此,高校的利益分配也常常向行政管理人员倾斜。就拿高校中最常见但却是争议最多的年终奖为例。我在《南方周末》读到一位大学讲师题为《年终奖,我不满》的来信。来信说:“云南某农业大学计划发放2009年度年终奖:助教800-1200元,讲师1500-1800元,正副教授2000-3000元;一般科员5000-6000元,副科至正科级7000-9000元,副处至正处级18000-21000元,副校至正校级金额保密。”[1]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该校的年终奖分配直接和行政级别挂钩。我想这样做的后果将是,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利于高校学术研究的发展和高校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行政化的危害

(一)争权夺利,无心治学

高校机构设置的泛行政化,不同职级的人员享受不同待遇,从而造成大学的行政人员,教师甚至一些在校领导机构、院领导机构工作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用于权利和利益的明争暗斗中,从而忽视了对学校、学生以及教学的管理。甚至在一些行政化严重的高校,其行政工作人员、教师甚至学生普遍缺乏一种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的羡慕,甚至仰视、顺从。其中不少教师把做“校官”作为人生的信条和行为取向,而对教书育人这一本职工作的兴趣在下降,做学问的直接动因往往是以此作为叩开仕途的敲门砖。甚至一些教授也渴望当官,他们可以不当教授,但非去竞聘一个校行政官员不可。当然,这些人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大学里开会,哪

怕是学术性的会议,也要按级别说话。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做校行政官员,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也就是在为自身赚面子、赚资本。而且更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是,以校长,校党委书记为首的校领导主管行政,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主抓教学。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教授们对校长、校党委书记甚至院长,无论在行政上还是在学术上,都俯首恭听、唯唯诺诺。这种不良风气令很多学术上有极大发展前途的青年学者就此停步不前,损害了大学的学术主体性,造成了中国大学(大陆地区)及其教授们基于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创新能力的下降,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泛行政化的严重后果是滋生浮躁,在学校里形成了这种不利于学术发展的价值导向。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如果中国的大学都这么行政化,就没有希望,学术在衰退,那还谈什么诺贝尔奖,还谈什么大师。是什么使学术衰退,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去追求行政权力了,讨好行政权力去了,就没有人坐下来兢兢业业地做学问。”

[2]

(二)对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中国现在的高校中,从一名普通的讲师升到副教授乃至教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这就使得教师们热衷于论文的撰写,从而忽视了教学。而且教师在撰写论文时偏重于数量,忽视了质量,生产出大量的学术垃圾。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学术任务,采取学术剽窃的方式。在当今的高校中学术抄袭事件屡见不鲜。由于现在的大学生著作所有权意识不强,再加上自己的老师掌握着自己学习成绩、毕业的生杀大权,从而使得有的教授剽窃勾当成功,这些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我看来它们对“抄导”们而言充其量只是外因,即是抄谁不抄谁的选择问题,并非抄与不抄的动机问题。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此,“抄导”们剽窃的内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老师将大量时间用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上,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学术研究,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为兼职,视神圣的学术为进入权力场、名利场的敲门砖。当平静书桌前的青灯变成推杯换盏的霓虹灯,当学富五车变成肠肥脑满,如果不剽窃,怎能完成一堆打着权力烙印的学术基金项目?如果不剽窃,又怎能保证自己“名利双收”呢?看来,有了在大学行政化浪潮中极少有教授能心静如水的前因,大学学术腐化、抄袭剽窃成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曾经做过多年高校教务处长的沈志刚认为:“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越来越像GDP,比如科研论文多少篇、科研经费多少万元、科研项目级别多高等,所有这些都是由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做,这与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考核基层政府的模式完全相同。从学校到教师,都要努力适应这种环境及管理模式,有时就会投机取巧,甚至不惜弄虚作假。”[3]

(三)导致高校的官僚风气浓重

其一,高校已经形成封建社会的家长制。例如,高校的党务方面,校党委书记说了算;高校行政方面,校长说了算。校领导的话就是圣旨。昔日的教书匠,一旦当上党委书记、校长,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谦卑谨慎、民主作风不见了,凭添了官老爷的霸气。讲排场、摆阔气、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消费等。其二,财、物按权分配。高校津贴奖金由高到低按行政级别分配,校领导拿最高档次,教师按职称套相应的行政级别。无行政职级的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才能拿到津贴奖金,而党政官员则没有工作量要求。其三,近亲繁殖,排斥异己。高校在提拔干部、引进人才上,标准往往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你提拔我,我维护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四,单纯追求个人经济效益,而不顾学校发展。

有些高校领导就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人一样,把创收放在首位,不顾社会影响,不顾教育质量,大搞教育产业化,将圣洁的学术殿堂变成了赤裸裸的商场。其五,有些高校领导为了政绩,盲目扩张,搞大而全,大兴土木,债台高筑;有的为了获取上级好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大作表面文章。

(四)挫伤教师,学生积极性,降低学校凝聚力

高校泛行政化很容易导致外行领导内行,或是非专业指导专业的局面出现。本应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学生及其组织基本上没有关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维护切身利益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他们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不到切实保障。甚至校内的行政官员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做到少劳多得或者不劳多得。而高校的普通教师辛辛苦苦一年却只能拿到基本工资和一小部分奖金。这有违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的原则,自然会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道德人格的形成,不利于教师潜心科研和教学,师生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缺乏凝聚力、创造力和活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说:“到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之前,我在全校召开了中层干部新学期工作部署会,许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实验室主任都没有参会。办公室同志告诉我,因为这些教师都不是副处级以上,所以未能参会。这是典型的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教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他们却不能听到校长布置的新学期任务,这怎么行?当然,这也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失误。”[4]

(五)激化高校的内部矛盾

在高校泛行政化下,高校的利益分配向行政方面倾斜。在一些高校,教授奖金、津贴还不如所谓的处长高。在分房子、分办公室方面,普通教师一个等级,教授一个等级,然后是副院长、院长,等级都不一样。普通教师一旦当了校行政官员,便可以享有诸多实惠,获得课题经费更容易,享受职务津贴更高,房子分得更大。一个教授即使当上一个副处长,其争取学术资源的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若干倍;而先当上校领导再反过来做教授,则更容易。我们在学校中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经常有些学术上平庸的人,凭借与校领导良好的私人关系,借助行政系列的荣誉,被评上了与其自身实际学术研究水平不相称的教授职称。一个没有多少学术成果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很短时间里会积累出诸多论文、著作,由此而获得学术地位。因为他有权力,他拉来了课题,自有人会帮他做;他没有论文,自有人会帮他写;他没有书,自有人来替他编写。这种一旦有了权力便会产生一连串连锁反应的现象使普通教师愤愤不平,造成很多矛盾冲突。

下面就是一个高校内部矛盾激化的鲜明例子:“一篇题为《学术首骗——12亿元大清史课题负责人成崇德调查报告》的文章,近日在网上流传。文章作者米辰峰,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副教授。文中的主人公成崇德,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所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并于1993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清史所所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在近2.5万字的《调查报告》里,米辰峰对成崇德的博士文凭以及博士论文的水平提出质疑,称其为‘自封博士伪教授’,并呼吁将其从大清史课题组清除出去。”[5]米辰峰说,自己必须赶在退休之前,对成崇德进行申诉。米辰峰举报成崇德不是为了当打假英雄,而是为了报7年来的“血海深仇”。因为,成崇德在担任系主任期间,在处理篡改考卷案、年终业绩考核等事情时,对米辰峰诬陷。米辰峰形容这是“血海深仇”。从“血海深仇”可以看出,米辰峰是愤怒到了何种程度。而且米辰峰于

6月26日在新语丝网站公开举报成崇德后,又于6月28日在网上发表了《人大历史系副主任许海云疯狂伪造系列学术著作》一文,又公开举报同事许海云。被举报事件是否属实我们暂且不论,单从米辰峰的言行可以看出,他确实是被“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激怒了,即将退休的人已无发展前途,退休前进行“报复性申诉”就成了他不得不做的选择。那么,米辰峰何以有如此猛烈的报复行为?其实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是曾经的上司对他压制太过分了。年终业绩考核上司说了算,因此教授无望,只能以副教授终结自己一生的事业。虽然,此时依然有成崇德的上司——副校长要求米辰峰撤文,答应尽量让他今年评上教授。但闹到这一步,吃尽了高校行政化的苦头的米辰峰,决不会相信行政化在这个时候给自己“甜头”。在高校,上司对你不满意,你就晋升不了职称。相反,你答应了上司的要求,他就可以让你晋升职称。(六)导致高校盲目升格和扩大办学规模

高校泛行政化使得高校领导常通过大学取得“政绩”,为获取政绩,大搞“观赏型”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于是,我国高校(大陆地区)出现了非理性的基建狂潮,豪华高楼拔地而起,广场、绿地越建越大,有的大学仅建校门就投资上亿元。更有甚者,用奥运冠军来做形象工程。近年来,奥运冠军到高校深造成为一股潮流,很多奥运冠军都是知名高校的学生。平心而论,上名校对于奥运冠军增长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将来的更大发展是大有益处的。而且有不少奥运冠军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人生新的飞跃,邓亚萍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不少奥运冠军的文化程度偏低,甚至最高学历仅仅停留在初中,而即便是这初中的知识也因多年的训练而忘得差不多了。而现在一下子进入了知名学府,学业上能否跟得上就成了大问题。更何况不少奥运冠军还有繁重的训练比赛任务,又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上课呢?对于知名学府来说,其对奥运冠军一般是免试入学,这样做是否合理暂且不论,更重要的是能否结合奥运冠军低文化程度的实际制订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来。也许学校会专门抽调教师为奥运冠军进行补习,但这些教大学的教师就一定能教好高中甚至是初中课程吗?加之,奥运冠军来的时间少,教师即便有好办法也难以施展。那么,什么众多知名高校仍然争相邀请奥运冠军来自己的学校读书呢?原因在于用奥运冠军做形象工程。但是,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奥运冠军进高校这个“形象工程”,也终会自食其恶果。即明星拿到了高校的文凭,可能只是镀了一层金而没增长多少文化知识;而高校固然利用明星的知名度提高了自身形象,但不一定就为社会培养出了合格人才。

高校行政化还使高校领导热衷于“升格”。中等专业学校谋求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谋求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力争进入省重点以及全国重点院校行列。因此,基于上述目的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增设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更有甚者还热衷把教研室做大为系、把系做大为学院、把学院做大为大学。重视数量甚于重视质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声誉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七)助长学术腐败

高校行政化导致官场博士群。在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他指出相关行政管理者不懂学术规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方式简单粗暴。[6]的确,自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年轻化,知识化”被提上日程。从中央到地方,高学历成了进入仕途的“通行证”。这里我可以举两个鲜明的例子:例一,众所周知,现在进入仕途主要的途径是参加国家或各个地区的公务员考试。但是,事情总会有例外的。河北省唐山市政府就将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直接任命为唐山市新技术开发区的区长;例二,2010年河北省唐山市政府直接录用了61名“211”全国重

点大学博士研究生。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高学历已经成为进入仕途的“通行证”,而且还可以看出,政府录用、选择干部的学历门坎也越来越高,先是“学士”,后是“硕士”,再到现在的“博士”。然而,这些看似华丽的高学位却缺少了昔日的含金量,受到公众的普遍质疑,越发成为官场“灾难”。

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结果却有违要以此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体现知识化,人才化强国的初衷。而且,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不断被扭曲被异化。选拔官员成了无关官员执政能力,无关群众意见,只要文凭高的“文凭崇拜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根据教育部此前的统计公报,1998年我国在校博士生45246人。到了2004年,已猛增至16.56万人。国务院学位办的统计也显示,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家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下,高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博士适当的扩招也属正常。但博士“大跃进”却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也引发了更多的学术腐败。学术行政化越来越积重难返,学术不能自治,学术更难独立。学术成了行政权利的附庸,学术和行政权利已形成了“双向互补”关系。教授可以通过讨好自己的上级,而谋求行政权力;一些行政官员也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拥有的权力来换取高学历,以弥补自己学历上的遗憾。

正是在这样的利益格局之下,学位的授予变成了学术与权力之间的交易筹码。学术以权威谋资源,官员以权力谋学位。于是,诸如“不上课不做论文也能毕业和提前毕业”等许多常人不可想象的“教育奇迹”就这样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曾尖锐的指出,许多在校生十年寒窗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一些党政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课也不上,稀里糊涂就混到了文凭,这很不公平。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官场博士群,根源就在于国内高校日益严重的学术行政化。如果没有学术的自治,没有学术的独立,没有校园的民主,就不可能有含金量十足的学位证书,也不可能遏制官场文化中日益浓厚的“文凭崇拜主义”。

三高校行政化的成因分析

高校泛行政化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过多,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力量不平衡。从校长任命、机构设置到教师编制,从课程设置、学位设立到招生名额以及入学条件、学费标准等等,全都由政府规定。高校内部也按政府机构来设置相应层级,连系和教研室也搞成行政任命,表现出“官本位”和行政化色彩。处于最底层的普通教师几乎没有发言权,甚至对学术事务的自决权也受到行政人员的干涉。我认为,其成因大体有以下几种:(一)受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传统的行政集权国家,在中国只要有权力就好办事。因此,行政权力的运行模式被大多数行业所借鉴,同样也延伸到了高校内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出发,到海外取经,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管理模式,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改变这种行政权力运行模式被高校移植的局面。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封建集权思想严重,加之过大的变革会损害一些当权者的利益。阻力之大,效果并不明显,还不足以扫清两千多年以来不断强化的专制统治残余。

(二)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是“外儒内法”,由此形成了全能政府、官本位及人治等政治观念。所谓全能型政府:在我国是指改革开放以前的全面直接的“统制型”政府。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而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通过全能型政府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社会上的一切事务政府都要过问,并且对其进行控制,所以高校也不例外。教育部作为政府中主管教育的部门,将各个高校自行的划归为其附属机构。教育部不仅管各个高校的人、财、物,而且还管高校的具体运行,例如重点学科评审、博士点硕士点设置、教学评估、专业的开设等,都由政府决定。总之,事无巨细,教育部都向高校发号施令;事无巨细,高校都向教育部请示汇报。

下面再来谈谈官本位和人治。所谓官本位,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至少包括了以下四点内涵:①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③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通过官本位以及人治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们都有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而且一旦拥有了权力,成为了领导,那么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样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所以,这就是高校中从普通教师到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谋求行政权力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先来看一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定义。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是按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建国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不按市场规律配置,而是按国家计划分配。计划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保证指令性计划的贯彻执行,需要从上到下建立完整的行政指挥系统,同时还要把相当部分经济组织行政化,借此对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经济事业、经济活动乃至人民生活,制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计划指标、任务,制定和颁发大量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法令和各种具体规定。”[7]这样,行政权力就自然扩张到了高校,导致高校泛行政化。

(四) 高校领导任用方式的影响

我国高校领导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由教育行政机关任命。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教育行政机关将一些党政机关的人员任命为高校的领导。因此,党政机构中一些升不到更高的位置官员便成为高校领导。那么,一个不懂教育的党政机关的领导来当高校的领导后果可想而知。官员当校长习惯采用行政管理办法,不密切联系群众,容易导致过度行政化和官僚化,过度的整齐和统一,大大减少了大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我想这也是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大陆地区)缺少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行政权力扩张性的影响

与立法权的被动、司法权的“不告不理”相比,行政权是积极主动的,也只有行政领域是首长个人负责制。那么何为行政首长负责制呢?行政首长负责制指由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首长对本政府或本部门的工作负全面责任的制度。这是一种适合于中国行政管理的政府工作责任制。依中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从首长负责制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行政首长的个人,极有可能大权独揽,实行行政专横,导致权力扩张。由于我国相关立法的滞后以及群众依法行政理念的缺失,行政裁量权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行政的随意性极大,自然助长高校行政化。

四高校行政化的治理对策

高校是一个教育机构,高校承担着传播知识、延续本民族及人类文明、价值的重大使命,这个神圣使命是行政权力以及其他权力所无法承担的。所以,高校必须对行政权力加以抑制,防止行政权力恣意扩张。诚然,大学不可能没有行政管理,但这种行政权力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凌驾于学术之上。行政权力的盲目扩张必须受到限制,行政权力必须以服务于学术创造为其基本目标。基于这一基本思路,治理高校行政化,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去行政化首要倡导“教育家办学”

对于“教育家办学”的理念,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这里所说的教育家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要热爱教育,第二要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8]

下面解释一下教育家办学:1、向教育家学习。学习教育家高远的教育理想、满腔的教育热情、渊博的教育知识、独特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使高校领导、教师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办好教育的信念。2、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专业要求。“教育家办学”是在广泛而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教育工作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家办学”成为必然。“教育家办学”就是要用懂得教育规律的人来管理学校。即教师、高校领导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当然,这也是国家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举措之一,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全社会都了解到不是谁都可以当教师,不能谁都能当教育行政干部。3、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需要。国家提出高水平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让孩子不仅有书读而且还要读好书,全面培养学生创造性、吃苦耐劳的品质、刻苦学习态度,把我国的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校领导的责任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管学校,在真实、鲜活、生动的教育行动中,在实践行动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思想;校领导、教师要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价值目标,运用教学规律、教育思想、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经历,服务学生、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家办学”理念直指学校行政化倾向。我认为,目前学校行政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来讲,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太多,例如重点学科评审、博士点硕士点设置、教学评估、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经费划拨、教育评价、校长任命等都由政府说了算;从学校内部来讲,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控制着学术权力。

我认为,要让学校摆脱行政化的桎梏应做到,1、政府应该将权力下放,把学校管理权力交

给校长;2、在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应该更多让位于学术权力,高校通过校内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师工会等民主的方式管理学校,强化学术权力。3、履行学校管理职能的大学校长不应简单地由政府部门任命,而应当通过公开竞争或教师和学生联合推荐的方式,由董事会聘任。这样一来,校长就不再是对某个部门、某个人负责,而是对整个学校、对教师、对学生负责。4、大学校长、院长应成为荣誉性、服务性的职位,只有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才可以做,并且校长、院长在职期间不应再参与学术领域的评奖、评职称,但可以通过较高的工资待遇进行激励,防止行政权力取代学术权力。

(二) 改变目前的高校领导教育行政机关任命制

我认为,具体有四点:1、由本校教师、学生、专家及社会贤达、知名校友共同推荐人选,由本校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政府备案。如无违规违纪行为,政府不得取消本校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结果。2、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做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3、废止学校与党政机关“行政级别制”的对应,不再套用国家公务员的行政级别,弱化行政性,强化学术性,使其还原为教学科研的学术性岗位。学校内部应进一步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同时在行政权力方面淡化官本位,使学校的管理干部能够真正地以教师、学生为中心,为教学和科研来服务。4、各个学校都可以给教授一定的管理权限。有些事情可以认教授,不要什么事情都认公章。我认为,教授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教授要治学。教学、学术研究更多的要发挥教授的作用,不要弄成教授不治学,别的人治学,这就错了。讲课的方式,本科生、博士生的培养方式,要听教授的意见。其次,教授要搞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专业化研究,教授是专业人员,在学术研究当中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最后,教授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教授还应当在学校一些具体的管理事务当中,作为学术或者项目、机构负责人来发挥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认为:“各个学校都可以给教授一定的管理权限。比如说指导研究生,乃至于录取研究生,以及在学科建设发展方面,在一些研究项目的设计决策问题上,通过一些机制,让他发挥作用。国外的教授为什么令人羡慕呢?要招一个海外的留学生,教授签字,签证部门就给签证,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认教授,不要什么事情都要认公章。当然教授也要有行业自律、道德自律,不要人家一找你,随便就签字,这样也影响自己的公信力。[9]因此,我引用曾经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留过学的夏之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段的结尾,“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最高决策机关,1/3是学生,1/3是教授,1/3是行政管理和其他人员,这些人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上课的事,听学生的;学术的事,听教授的。”[10]

(三) 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出一个小的特区,小的试点

正在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就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出的一个特区。我认为,在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例如,1、在选择校长方面,南方科技大学打破由政府任命校长的常规方式在全球遴选校长,最终经过一年的遴选确定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为该校首任校长。朱清时的到任,意味着持续一年多的国际猎头公司全球选聘南方科大校长告一段落,此举首开国内学校校长通过国际人才咨询公司协助选拔之先河。2、在办学理念方面,南方科技大学提出了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超越常规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精品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管理机制创新,实现依法自主办学;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依法治校;建立学校外部治理机制;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学科设置不采用传统院系模式九项办学理念。的

确,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要有自己的独特的“灵魂”,这方面是可以进行尝试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方科技大学不仅会取得成功,而且也会带动中国的教育改革。

当然,我认为仅仅依靠南方科技大学来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开辟一个试点对我们高等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改革。现在的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学、实习,都一个模子,连卷子怎么批,都全国一个样,甚至最后还要统一教材,统一教案,统一教法。所以,我认为谈到教授治校,这里不得不提到国外的大学。在国外的大学中,教授都有充分的自主权,从而教授能够招到心仪的学生,这样才能有学术自由,学术研究才能发展,高校才具有创新性。对于政府与高校关系来说,高校独立关键在于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重要的是打破以往“政府的命令就是圣旨”的行政体制。令人欣喜的是,曙光已经出现,例如,北大“实名制”自主招生。虽然现在也遭受了很多质疑,距理想化的状态还有很大距离,但是毕竟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四) 加强对学术权力的物质保障

高校要努力改善高校学术权力的物质条件,加大对学术研究、教学以及对学术事务管理的投入,以此保障学术权力的行使。我认为,不妨俗一点,让学术卓越、业绩突出的教师拿最高的薪酬。我参考过以前的高校去行政化研究,发现里面大都没有涉及到“钱”,但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谈到这里,我不得不谈一下建国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大锅饭概念的流行,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中,口粮由公社、生产队掌管,农民不在自己家里吃“小锅饭”,而要一起到公共食堂吃“用一个大锅煮的饭”。但是,这种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大锅饭”制度,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于1961年上半年停止实施。“大锅饭”之所以效率低,就是因为利益分配与劳动力付出不成正比,因而无法激活劳动者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样在高校里,利益的天平向着行政阶层大大倾斜,势必使得普通教师产生两种想法,要么想尽办法也挤入权力阶层,成为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员;要么产生懒惰心理,相对于行政阶层所得的利益,教学或学术研究上哪怕有点奖励,差不多还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普通教师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就不会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与教学上。

(五) 改革教育管理部门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看一个例子。四川多位厅级高官最近相继落马,其中一位即为四川省教育厅排名第一的副厅长汪风雄。目前调查到的问题,与其涉嫌借指定教材渔利有关。此外,汪风雄还曾主编多种书刊,其代表作《雄风如歌》,不过9个印张,竟定价58元,还能位列成都书城最佳畅销书第四名。从这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所欲为,而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只能默默接受。我认为,现在的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就跟改革开放之前的政企关系一样。但是,通过改革开放,政企关系得到了较大调整,企业不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物,而是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但因为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滞后,教育管理部门跟学校之间,迄今仍然是典型的君臣关系,教育管理部门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全部权力,学校除了俯首听命,不可能有任何别的选择。这种状况不应该再继续下去。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全民族的命运。而且在事实上,教育改革的滞后,的确已经拖累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既然教育的公共性如此之强,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就不太适合教育管理部门主持其事。因此,教育管理部门改革势在必行。

(六) 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即实行学者管理制度

我认为,应当成立高校教授委员会,主要负责大学的教育和学术事务,以民主的形式使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高校管理工作,通过合理的权力分配,努力提高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授委员会应该分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分别负责学科规划、学位审定、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成果评定等校内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和学术事务。在横向管理中,教授委员会应与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明确界定职责范围,认真履行学校重要的学术管理职责。在纵向管理中,教授委员会应将权力下放,强化院(系)的教育、学术管理职能,使之成为决定院(系)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以决定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课程设置、经费使用等,确保广大教师广泛参与的民主化的学术管理体制,借以激发学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从整体上促进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生长。”[11](七) 努力使教师和科研人员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要改变学术带头人官僚化、官僚“学术化”的现象,改变以行政标准代替学术标准的现象。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师引领做科研之路。具体措施为,1、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学习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全体教师对学术科研价值的认同感。2、以课题为载体,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3、建立激励机制,使教育科研成为满足高校教师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4、确立“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管理理念,遵循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为其开辟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其次,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让机关和后勤系统成为为教师、科研人员服务的服务部门。要尊重教师、科研人员的意志,让他们通过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途径参与学校的学术与科研以及各项工作的决策与管理。

最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那么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描述,我认为下面这一定义最恰当。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指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大学,是以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为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培养的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科学门类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学历教育一般都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完整层次的大学。

参考文献

[1]解艳华.博士当“官”为哪,般去行政化大学的“独立宣言”.人民政协报,2010-02-10 [2]车辉赵福中徐福平.工人日报,2010-03-11

[3]杨晨光.人大代表热议我国高校将如何转变行政化倾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03-09

[4]杨晨光.人大代表热议我国高校将如何转变行政化倾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03-09

[5]王波.人大清史名教授被指伪教授举报者直言为报复.中国青年报,2009-7-8

[6]香颂.人大校长称中国博士群不在高校在官场.优讯-中国网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78922141.html,/info,2010-01-06

[7]王世达.泛行政化略论[J] .开放导报,2003,(2):58-59

[8]贾楠,王骏勇.朱永新:大学校长应成为荣誉性服务性职位.新华网,2010-03-11 [9]苏向东.中国教改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中国网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d78922141.html,2010-03-04

[10]杨晨光.代表热议大学如何转变行政化倾向要重学气轻官气.中国新闻网,2010-03-09 [11]廖江华.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泛行政化弊端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98-100.

四辩 高校产业化

评委们好,各位同学好,我方坚持认为,研究生不应收费! 对方辩友说的挺好,仔仔细细的找出了高校产业化这个正确政策的一些小小瑕疵,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对方辩友把这种瑕疵过于夸大了,以至于产生了高校产业化弊大于利这种错觉,对方辩友不免有一叶障目的嫌疑,对此我方深表惋惜。 刚才对方辩友说的…是片面的。只看到了高校产业化的消极面…… 今天对方只指出一点点不可取之处,就论定这个观点不可取,而我方提出更多的可取之处对方也认为是不可取,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纵观历史,阅览全球,试问对方辩友又有哪一个正确政策在他实行的过程中一帆风顺没有曲折的?难道就因为这些小小的瑕疵就把整个方案政策否定了吗? 难道对方辩友只因为这些小小的瑕疵就把高校产业化这个正确的政策否定了嘛?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我方当然也发自内心的希望中国的高校教育更好更康的发展,所以要看到教育产业化制度中的不足和弊端,但同时更要清醒的看到到教育产业化明显的优势,和利大于弊的现实。正如我方的观点,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 (理由如下……) 我方一辩已陈述了高校产业化的势在必行和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我在这里做几点补充,首先,问对方辩友,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 教育产业化通过扩招缓冲了就业的压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收到高等教育,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水平,为他们走出校门就业或再技术深造奠定了基础,相信在大量在受过高等教育后,国民素质会有整体上的提升,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秩序的健康运行。难道说这不是教育产业化的利嘛? 在问对方辩友。二十一世纪的中心是什么???经济!!! 高校产业化把教育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管理方式变得更灵活。培养出更多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大量投入市场,一方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知道什么叫学以致用嘛??这就是学以致用!! 而且,高校产业化的自办科技产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清华同方和北大方正就是很好的例子。教育产业化既有战略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这难道不是高校产业化的利嘛? 三问对方,辩友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和谐!! 高校产业化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教育仅仅靠政府扛着是不够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而高校产业化恰恰可以缓解而这个问题,达到政府和教育事业的和谐。这难道不是高校产业化的利嘛? 理论告诉我们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实践告诉我们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试问对方辩友难道要违背实践和理论,说高校产业化不是利大于弊嘛? 最后,感谢对方辩友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制度某些不完善和待改进方面,我们也相信在吸取了你们的建议加以调整完善后,高校产业化在现有的显著优势上逐渐走向更成熟和更完美。这里。我再次强调,我方坚持认为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人才需要高校产业化,经济更需要高校产业化,二十一世纪需要产高校业化!有道是重峦叠嶂遮不住,春水毕竟向东流!!谢谢!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探析

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探析 一、高校行政化的定义、表现、原因及弊端 (一)高校行政化的定义 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组织属性、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与行政机关有着大体相同的属性。 (二)高校行政化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对外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微,高校在政府深入细微的管控之下,自主性越来越差,对政府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在这样的管控之下,高校毫无自由而言,被迫成为接受政府管理、执行政府决策的办事机构,高校越来越像政府的组成部分,办学自主权正被一点点蚕食。高校依附于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丧失独立性,成了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的附属。 对内表现为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高校采取了与政府机关相同的管理体制,高校内部己经不再是学术的圣地,学术权力己经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庸。高校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来建构和运行,俨然成了官场,这就严重偏离了大学作为以道德和知识育人的场所,必须以追求知识和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且应有某种对绝对精神追求的本质要求。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十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无论是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职称评定、研究课题、教学方案等,一律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 (三)高校行政化的原因 大学行政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第一,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高校实行全面的管理,对高校的自主权的认识不足。政府是高校的出资者、举办者,“谁出资、谁定调”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金科玉律。我国高校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我国高校当然不能放弃对高校的管控。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全能政府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卜发挥得淋漓尽致,事无巨细地将一切都纳入计划管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不例外。制卜的传统模式。第四,官木位思想根深蒂固。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是全社会官木位思想的产物。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以官为木、以官为贵、以官为准,一切为了做官的思想倾向仍长期存在。传统的引导,不少人都把做官、做高官作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计划总结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结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结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参考。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结【一】 20XX年6月23日,我正式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半年来,在院领导的关爱和办公室同事的帮助、照顾之下,我完成了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蜕变。学到了很多崭新的知识,完成了一定的工作任务。总体来说,自入职以来我完成了两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方面,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我立足于本职工作,服从领导安排、服务广大师生,把任务做细做实;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育工作者,我学习基本工作技能,扩大工作半径、发散工作思维,把事情做新做精。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入职以来,我积极参加院党总支、院行政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并通过学校下发的各种政治学习资料,以及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 进一步强化遵专业资料 纪守法意识,加强法律知识的积累;以“敬业乐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引,爱岗敬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学习岗位专业知识,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注重求真务实,提高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既要面对日常工作中的小事,也会接触到关涉学校利益的重大事件,甚至有些时候,各种琐事纷繁复杂,看起来毫无头绪、无从入手。入职以来,在此方面我积极锻炼自己,求真务实,提高工作能力。 首先,小事精细。高校行政人员要力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入职以来,我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将精确度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与此同时,我认识到了对待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积极主动,“及时跟进”。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高校的工作节奏,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其次,大事沉稳。工作期间我经历了20XX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事关学校命运和长远发展,全校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紧张的迎评工作中,对于分配给我的任务,我能够尽己所能,保质保量地将其完成。在重大紧急事件面前,我能够保持冷静和沉稳, 对于超出自专业资料 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积极寻求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接待前来视察的上级领导和来访的兄弟院校考察人员时,能够做到热情大方、细致周到,致力于学院工作的开展。 最后,琐事有序。行政工作琐碎,为了搞好工作,我积极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并进行摸索实践,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学院的工作内容,明确工作程序、方向,提高工作能力,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地开展本职工作并力求熟练圆满地完成下发的工作任务。

教育产业化的好处

我认为教育产业化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许多人对此有完全不同的认识是因为,目前处于转轨的过程中,此间人们总是更多关注弊端,而没有注意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和向积极一面的转化。 供给能力迅速增加了:过去几年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在未来几年里名额还会不断增加。今天一些人担忧,或者抱怨相关费用,但是几年前可能连担忧和抱怨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有了选择,今天放弃一些不那么有吸引力的入学机会显得很普通,十年前这种现象有但很特殊。产业化带来了校际竞争:竞争无疑是在两个方面,经费和生源。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获得更多经费的前提是学校的声望。学校还没有学会造人,高起点的生源是获得更多社会声望的前提。显然,如果是一个出色的人,他并不需要担心什么,需要担心的是学校。学校会提供各种鼓励措施,直到打动犹豫不决的他。 求学是一种消费,学校提供的则是服务:周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一些人在工作几年之后,再去进修。整个教育流程需要更人性化,符合终身学习的需要。以前我们一直在谈,但是这需要学校有相应的驱动力。根本说来,教育是一种工作需求,不是人群区分。我们的情绪仍然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中,今天的“仕”早已经变成了“公务员”,一份职业。教育需要获得更多资源,有了更多资源之后,寒门子第的求学机会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有一个评估标准的问题,从大学的角度她可能那么认为,学生之间总分相差一百分或者更多一些,不反映学生差异,也不影响传道授业,那么她可能不愿意体现这方面的公平性。 高考中相差一分,可能会拉下好几百人。这已经不反映对特定问题的敏感性,评估体系到了反面,得高分人甚至于可能不会解题,只是接触了更多例题,掌握了更多的标准答案。在某些地方,一些人用四年时间完成初级中学的课程,然后用五年时间完成高中阶段的课程,他依然是应届生。公平性这个概念,一定要哲学地认识。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措施和意见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措施和意见 一、营造舆论氛围,巩固改革的民意基础 (一)广泛开展讨论和思想交流。以社会各界对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广泛热议为契机,通过高等教育与学术界知名人士的专业宣讲和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场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专题讨论和思想交锋,并借此时机加强对全社会的“大学启蒙教育”,使社会各阶层对“大学何谓”、“大学何为”、“学术何谓”等大学发展的基本认知问题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术本位等经典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大学的“去行政化、趋学术化”变革提供或不可缺的民意基础和舆论支持。 (二)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宣传措施。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其相应的专业培训及同高等教育界专业机构与人士的合作,促进其积极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观念,尊重和遵循教育与学术逻辑,遏止高等教育领域的“工程化”决策思维和“项目化”政策设计,依法治教,减少对大学教育与学术的不当行政干预。对于其他社会机构和普通公众,应通过专业宣讲与媒体传播加强其对大学和学术的理解与认知,使其在高等教育发展相关议题上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加强高等教育行政层面的行政立法,促进高校内部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

(三)加强高等教育行政立法,规范高等教育行政行为。依据大学教育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有必要在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参与下,以现行《高等教育法》等相关基本法律为依据,制定和施行“高等教育行政规程”等据以规范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行政法规,明确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职能的任务、目标、内容、边界、实现方式及规范要求等,明晰大学举办者与大学管理者的职权范围,确认大学作为自主办学者的地位与权力,廓清政府管理权和大学办学权的权力边界,减少和遏制高等教育行政领域的不当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必须督促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切实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职能,努力实现向行政立法、制定规划、财政拨款、政策支持、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核心职能的聚焦,推动其职能模式由“政府包揽型”向“政府监控型”的转向,实现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由“主导依附型”向“合作伙伴型”的转型。 (四)完善有关高校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法律法规。依据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根本属性及其教育与学术本位的运行规律,以现有《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和颁布符合大学组织属性及运行规律的“大学组织条例”,就大学的领导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大学内部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等基本组织问题作出更明晰的界定,从法制层面进一步确认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及其教育与学术本位逻辑,进一步明确大学组织内部学术权力的中心地位、机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16-03-30T15:46:58.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作者:杨谚[导读] 苏州市高新区安监局在行政部门推行教育职员制度,使行政更好地为学术服务。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尝试“终身教职制”和聘任制双轨并行的用人制度。杨谚 苏州市高新区安监局摘要: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制定具有能规范双方职责与权界的法典是依法治校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学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 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 关键词:去行政化;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结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及高校行政化表现的内外部两个方面。认为“去行政化”的关键即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在采取各项改革措施之前,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地研究,充分考量应对措施的利弊,才能实施行动。通过长期的、艰苦的高校工作,结合理论的探讨,笔者认为去行政化的主要对策概括起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新型政校关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1.建立新型政校关系。 新型政校关系一是二者之间是法律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二是二者合理分权,实行政校分离。大学与政府之间管理缺乏规范,“人治”空间远大于“法治”空间,制定具有能规范双方职责与权界的法典是依法治校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学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契约管理机制,在性质上,政府与高校的契约关系为行政契约,界于行政行为和私法契约之间,兼具行政的公务性和契约的合意性。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特许状或大学章程既是大学自治的一个保证,也是政府参与大学治理的一个机制。它们既规定了大学的权利,也相应地规定了大学承担的公共责任。契约为一种合意,是解决人际纠纷、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形成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反映。加强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工作,加强高等学校的“建章立制”工作,推进政府对高校的契约管理关系,推动这一合约管理关系的发展,政府还需改革对高等学校的拨款和评估方式。如变短期预算为中长期预算,即把预算周期由一年调整为五年,以遵循教育规律利于高校的发展;引入第三方评价,以客观评估高校实现政府目标的程度。近期内可选择那些有明确建设目标、自主权较大、办学规范程度高的高校,如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开展试点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校分离、合理分权,确立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实现“事权统一”,是推行校本管理的关键,“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使高校按照高等教育法,拥有真正的自主权,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选编、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等。建立大学与政府间的中介机构,比如:英国的拨款委员会等中介组织,使得高校合法的自主权诉求可以表达出来,同时,还要确保中介机构的合法独立性。 2. 高校自主办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而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1)完善法制,确保办学有法可依。高校自主办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而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完善高校内部的章程和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章程是大学自主办学的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法人需明晰两种关系:一是办学的外部关系,即所谓的面向社会和依法办学;二是办学的内部关系,即所谓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求依法治校,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发展目标。 (2)强化监督,确保法规、制度有效实施。由于并没有规定办学自主权具体的行使方式,在现实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致使高校办学自主权极易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完善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法律做出具体的运行规划,使每一项权力的具体实施都有相应的法规依据;另外,确保法规、制度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消除不同法规间可能存在的漏洞。 (3)切实保障高校自主办学权力。专业设置权和招生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标志,将专业设置权、招生权还给高等学校。然而,自主招生权的落实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新型政校关系的建立,使高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主地处理高校内部事务,政府不能直接命令或者“居高临下”地对高校提出任何法律以外或违背高校办学理念的要求,政府应该给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构建并逐步完善新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以依法行政为原则,实行教育问责制度。 (二)切实加强高校内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及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 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实现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建立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是党领导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改革活动,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不仅没有改变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而且是实现教育家管理高校的有效途径。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只能在自主办学的大学里才能进行,理事会或董事会由政府代表、人大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学校领导、教授教师代表、学生代表、高校行政人员代表、校友代表共同组成。理事会或董事会是高校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推行理事会或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由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高校校长的选拔。 实施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政府不再能够包办大学的全部事务,扩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已经刻不容缓。逐步形成政府、教师、学生、校友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1)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黑泉镇永丰小学 一、实施背景 黑泉镇永丰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名,教职工10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交互式一体机4台,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提供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一)政策推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

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 黑泉镇永丰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高校管理岗考试

高校管理岗考试 https://www.360docs.net/doc/d7892214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如何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再上一个档次。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 谈如何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办公室是一个办文、办公、办事、办会的综合工作部门,也是企业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工作多、事务杂、要求高,办公室工作中的文件转发、来人接待、车辆管理等琐碎工作看似小事,但稍有差错都会影响整体甚至全局工作。因此,办公室工作开展得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重大决策部署能否落实到位,而且直接关系办公室的对外形象。办公室人员作为办公室工作的执行

浅谈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浅谈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不断实行,人们对其的讨论也日渐激烈,其中不乏极端的言辞。有人说教育产业化可以长远上推动经济的发展,是英明之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产业化是在是教育走向衰败,同时也无易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在不反对教育产业化的目的是好的这一前提下,我认为教育产业化这一措施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 对于高等学府,教育产业化一经实行,扩招成了这一产业盈利的一大措施。各高校对于生源的大量增加使得原本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这使得教育质量大幅下降。实验课的老师对我们说,十几年前的学生做实验时可以每人享有一个试验台,实验设备也都是正常大小的。而如今由于学生数量大幅上升,现在做实验时要3、4个人挤在一起,设备也由于占地面积过大被换成了实验型的小型仪器。曾经几十人在一起上课,而现在经常会有近200人挤在一起上课的情景。这无疑会降低教育的质量。 大学的扩招使得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愈发令人担忧。曾经一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工作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每年有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这使得家长和学生开始怀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总之,教育产业化虽然带来了不少的金钱利益,但比起丢失掉的教育质量,岂不是得不偿失? 教育产业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的同时,对基础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如今有些中、小教师为了开办家教而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学生有所保留,从而让学生加入他们的有偿‘培训’;一些课外辅导书、辅导班高昂的价格使出身名校的名师有了进财之道的同时,也令不少家长望而生畏,但是由于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硬是顶住了压力。教育乱收费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教育的产业化使知识分子沦为了利欲熏心的商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师表不复存在。 我们知道,教育产业化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的确,在短期内,教育的产业化可能会增加国民经济的收入。但是,如果这种经济增长是以教育水平的下降、教育工作者道德沦丧急功近利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教育体制根本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长远发展。试想,在这样恶劣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没有能带动整个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人才,国家的经济建设怎么可能取得飞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细数起来倒是有寥寥几位,但是其中又有几位来自建国后的大陆地区,又有几位是受过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的?再举一例,当今中国IT领军人物,如张朝阳、李彦宏,李开复、杨致远都是在国外接收的高等教育。如此可以看出,没有良好的教育体制,必然培养不出行业领域的高尖端人才,没有人才,发展只能是空谈! 教育的产业化,字面意思是用教育赚钱。但是反过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是否也应该增大呢?据网上的一个统计,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们国家定在了4%。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这么说来,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许多欠发达国家。教育产业化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反过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却少得可怜,这让我们对国家制定的科教兴国这一战略产生了怀疑。随处可见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标语岂不成了空话? 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反对教育的重要性。近代的中国饱受战争的摧残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但是那时还有张伯苓、严范孙等爱国人士为了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出资办学。而如今的大好形势正是发展教育的大好时机,可是那些开办私立学校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正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而非一己之私呢?当然这种状况不能完全归咎于那些办学的人。教育的产业化使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从教育这个产业中看到了利润,于是一起涌来。没有相关的法规来加以管制,没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加以管理,教育产业这块肥肉就变成了

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所谓行政化,是指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由各行政部门管理,以国家意志为基本准则的公共治理模式。而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是输送人才和进行科研。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而利弊比较的标准则在于能否让大学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首先,我要声明:我方认为去行政化不代表完全去除行政方面的因素。 自建国以来,我国套用苏联的办学模式,将大学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大学本身同样高度政府机关化。并且收到中国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最终苏联模式在中国大行其道。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大学不同于其他部门,以简单的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管理大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不仅扼杀了大学管理和执行层人员的工作自主性,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或资源搭配错位。本应该百花齐放的大学校园,就这样在现实的引力中砰然坠地失去活力。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学去行政化,我国大学才能寻求更加自主高效的发展。 但在大学内部,我国目前实行校长任命制,大学校长直接由政府任命并具有行政等级。同时我国盛行校长负责制,简言之行政、学术权力都属于校长权力。所以即使上级下放权力,但大学内部的高度集权仍会造成大学自我管理的行政化。搞管理的不搞学术,搞学术的不搞管理。搞管理还要搞学术,你还有这么多精力搞学术吗?于是,因为行政手段强力高效等原因行政终于压倒了学术。但这所谓的强力高效却是行政学术一把抓。这是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强力高效。而非,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强力高效。于是,行政化状态下的大学里面,有两重追求目标,除了学术,还有类似于官员的追求。科学研究在行政权力面前,常常受到压抑和挑战。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学去行政化,有利于大学高效的自我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综合来看,去行政化解决旧体制的弊端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的需求,而达成这一目的的困难才是更应该考虑的事情。这些困难在于,如何去行政化,同时如何建立一个新体制和新体制的可行性,以及新体制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那么,如何去行政化呢?我方认为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上级管理部门下放权力,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宽。二,对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要与学术权力分离。校长对大学进行日常事务管理,成立学术委员会对教学,科研项目评估与决策,成立校董事会制定学校教育的政策、规划学校的发展、审核教育经费的预算,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管理监督与决策等。具体事项在此不一一赘述。另外本段大部分内容引自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本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也为大学去行政化提供了本土典例进一步证明了新体制完全有可能建立并且运转。 综上,我方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 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最新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招聘问题及原因分析-精品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招聘问题及原因分析 绩效管理促进高校人员绩效的提高,提升高校的管理效率及水平,实现组织与职工的双赢。绩效管理也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管理得出的绩效考核结果是高校管理人员招聘、选拔培养、配置晋升、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职能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招聘不仅是高校储备人才的重要渠道,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许多高校通过现代化招聘方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目前高校招聘前人力资源规划不到位、招聘中考核方法不全面、招聘小组专业性不强和招聘后管理不完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文章对招聘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同时也分析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完善高校招聘体制,以期为高校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企业;人才招聘 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全教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工作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行政管理人员不仅是保障高校和科研顺利进行,而且是培养祖国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录用合适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减少后期的培训费用而且推动整个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高校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在人员招聘中,但招聘的实际成效并不理想。 一、我国高校人才招聘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高校招聘小组事前无规划、招聘小组专业性不强和忽视招聘后的管理等等,致使不能招聘到人岗比配的人员,导致招聘成本增加。 1、高校没有设立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高校从战略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组织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主要关注的是人力资源供求之间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相互匹配。[1]目前,大多数高校招聘过程是二级用人单位在岗位出现空缺时才提出招聘需求然后上报人事处,人事处急忙地根据招聘需求组织招聘新人,这样无规划招聘往往导致招聘小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即无规划、无目标的招聘最后招不到合适人员。对于高校招聘小组而言,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自然而然招不到适合的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招不到人员的局面。很多高校招聘过程过于简单化,即对行政管理岗位所需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业务技能、责任心、事业心和服务意识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不在考核范围内,出现被录用人员人岗不匹配的现象,达不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导致新入职人员失去对工作积极性甚至离职,对高校和新入职

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 立论稿

感谢主席,评委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我方今天的辩题是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 开宗明义,什么叫做教育?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狭义的教育又包括,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四个主要方面。今天我们讨论教育产业化,既然与产业化相关,那范围约定俗成在狭义教育,谈论广义的教育不再具有意义。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要搞清这个定义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是产业。产业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有效运用资金与劳力,从事生产经济物品或服务的各种行业。教育产业化,则是把教育事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其中一个行业部门。以盈利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是产业化的一个要素;那么与经济挂钩,将教育事业赋上商品的性质,是教育产业化不可避免的表现形式。 在将教育进行产业化之后,其与原先的普式教育有了不小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为教育目的的转变,学校由单纯的教书育人、推广教育变为了以利益为重要目的的企业。甚者,这样的教育从此以后便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当然我们不否认,教育产业化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会带来很大好处。比如,对于职业教育,教育产业化的实施让各类技术学校得以多元化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各类高校,教育产业化比教育公益化更强的吸金能力,让学校本身的竞争力可能得到提升。但如果我们就因此认为,教育产业化是利大于弊的,是不是过于武断和片面?让我们放眼全局,当教育产业化推行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它还会带来什么弊端?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公益性教育,有国家的扶持和政府的投资,可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将教书育人作为首要也是最终目标。而教育产业化与之不同,教 育产业化它与经济挂钩的特性,让办学方必须将盈利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到 必然阶段,学校会将一部分资金的来源转移到家庭。这导致在一开始,也就是教 育的初始阶段,就增加了家庭供养学生上学的压力,学费的门槛必然会影响部分 学生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受教育权作为 被认定的最基本的人权之一,是不能因为学费的门槛被剥夺的,教育公平作为一 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不容有误失的。 第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进行教育产业化,其无论是学校自己投资也好,引入第三方投资商也罢,增加盈利为重要目的的教育都将使学校的办学方向、决策方向 收到以利益为导向的偏差。如高中的扩招线,用更低的分数线吸引未达到统招线 的学生,用多收扩招费将一些卡在原本分数线或略高于此分数线的学生挡在学校 之外,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同时,教学目的的改变往往会让学校过分注重学生 在“学分科目”中顺利的获得学分而忽略学生应当享有的权益和人才培养的一系 列要素。甚至,我们可以说,教学目的的改变,学校办学目的和教育氛围的因教 育产业化而形成的改变这一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弊端。 第三,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的确,我们并不否认教育产业化是会给有关个人,给国家带来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但是,教育产业化能否应用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职业教 育的重要性超越了基础教育吗;国家需要用教育拉动经济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参与学院管理系统的建设,到2013年实地参观多个省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几年来在中关村参观了多个企业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发现中小企业在借助3G互联的力量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新业务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3年参观中国联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其系统除发挥在线办公与信息共享的作用外,还为投资管理与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依据。而与之对比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本应走在技术前沿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担当其应有的责任,却还在办公自动化的时代里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总结了如下五点主要内容: ●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育更应发挥它先进性的一面。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技术不断出现,而随之的应用更是能被快速推广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借助移动智能手机快速分享新技术和新内容,而教师队伍中还在使用着旧式功能机(非智能机);移动办公已被企业大规模应用,而高校教师查看个人工资还要去财务领工资条;在校园中更是难于出现新的创新技术,这些问题的出现,集中在不对称的信息分享模式上,同时也体现了目前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相对滞后的现状。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更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和年青教师越来越喜欢使用新媒体分享和学习;另一方面是院校领导并没有足够认识,采购一些电子教学设备,建一个校园网就认为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平台。 ●缺乏对高校信息建设的有效规划和管理 在参观一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后发现,在各个信息平台建设上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各院校各建各的模块或平台,没有从整体上统一规范标准,这为以后的各个平台数据连通和接口兼容留下隐患;造成目前分散建设严重,未来整体融合困难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和合作。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方向、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这一战略一方面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发展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提出要求,而实际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协调。因为信息化需要在整合资源释放人力方面提出有效的执行方式,同时也需要规范流程和管理标准,所以要去整合资源就需要去从整体上协调和利用资源,提高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更需要有实际数据支撑。建立和发展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这是需要执行部门从宏观上对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高度和长远的认识,并具有一定执行效果的推动力度。 ●缺乏专项资金投入 实现高校信息化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开放化的信息平台会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共享,同时也会带来各高校间的办学利益冲突;第二,信息化会打破各高校间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如何整体协调和调动人力和硬件资源需要统一管理;第三,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实现办公自动化那样采购几台电脑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能建立庞大的系统信息平台,不但需要政策的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