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

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

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2)人的长相与身高(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2)人的长相与身高(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

课题: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2)人的长相与身高(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克,米的袋数和重量.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优选教案

身高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知 1、同学们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再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此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3)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示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体温、时间) (2)横轴表示什么?(时间)纵轴表示什么?(体温)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40℃)最低是多少?(35℃)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体温与时间呈周期性) 3、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h=t÷7+3) 4、总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5、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三)巩固练习,增加记忆 1、连一连。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买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 课后作业 配套练习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变化中的量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这些都是变化的量,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能够发现什么? 4、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 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

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

127.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 第2课时 平均数(教案)

6.1平均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做一做 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 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 10 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 服装统一 9 (1)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 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对于第(1)问,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展示,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广播操成绩为:9×10%+8×20%+9×30%+8×40%﹦8.4(分) 二班的广播操成绩为:10×10%+9×20%+7×30%+8×40%﹦8.1(分) 三班的广播操成绩为:8×10%+9×20%+8×30%+9×40%﹦8.6(分) 因此,三班的广播操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归纳: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数学 学科( 五 年级)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所需课时 8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或 《 大 纲 》 要 求 教 材 分 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 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 情 分 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主要教学策略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 计算方法。 2. 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 容(课 题) 教科书第2—4页《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和要 求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 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 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 备 教学时 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 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 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 解决的。 3、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 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 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 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 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和7. 5 :3也有怎样的关 系?为什么?板书::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 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 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看大屏幕。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完整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材简析:“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数学思考: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问题解决: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正确表述量的变化关系;或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大量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则新闻信息: 2014年11月14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罕见的油价“八连跌”现象。 2、交流:你知道油价持续下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3、思考:从这些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生活中特定时期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的文字信息。 (1)提问:你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些信息更加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吗? (2)观察:出示淘气和笑笑呈现信息的表格和图,口答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再说说用表格和图呈现两个变量分别有什么优点。 (3)交流: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讨论:在成长的过程中,妙想的体重是不是一直这样变化的呢?你从中又发现了什么? (5)反馈:练一练第1题,说说圆柱的体积和高之间的变化关系。 2、了解生活中“周期性”重复出现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1)提问:出示情境图2,说一说,图中有哪两个变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学生独立看图,并口答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3)反馈:完成练一练第2题。 (4)讨论:与上一题比较,这里相互依存的变化量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点? 3、感知生活中用数学关系式表示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练一练第3题: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读题,说说题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这两个量之间有怎样的变化关系、你能尝试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 (2)引导比较:这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与前面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3)反馈练习:将练一练第1题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 三、综合应用 1、出示两组生活中用数学关系式表示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学生说一说有哪两个变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吗?

六下《变化的量》教案设计(评优课教案)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1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系,体会生活中 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独立探索的勇气。 教学重点:找出生活中的变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你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身边这盆小花生长的高度等。而且往往一个量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量的改变。板书: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语言上整体感知什么是变量,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活动是老师讲述,学生用手势表现出到现在体重、身高与年龄的变化。问题直接由老师提出。简洁高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课件出示表, 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 岁体重/千克 3.5 7.0 10.5 14.0 21.0 31.5 1、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请你认真的观察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体重和年龄) (3)说一说小明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在成长过程中妙想体重是不是一直会这样变化呢?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对,小明体重随年龄变化的大趋势是增加而增加,但到 了一定年龄还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2.探究量的周期变化。(图像感受)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见课本18页) 观察统计图: (1)读懂统计图。 ①看图: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28时指的是什么时刻?] ②表示的是哪两个量在发生变化? ③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2).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教师小结: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变化是有周期性的,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3、用字母表示两种量。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平均数(1)》参考教案

1.平均数(第1课时) 总体说明: 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 (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所以本单元解决平均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会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突出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小小奥运会”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踢毽比赛,我们一起来看。(录像播放学生比赛的场景,组织学生认真观看。) 师: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做小裁判,帮助我比一比他们哪队能获胜?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学生大声地喊,观看录像后,学生被比赛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显得有些激动,情绪高涨地回答。) 师:谢谢大家的热情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踢毽情况统计图。(教师分别出示男生队、女生队踢毽儿情况统计图,说明一个点子表示踢了一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生1: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分别是:4、7、5、4、5 生2: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分别是:7、3、5、9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他们哪队能获胜? (片刻地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兴奋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生1:男生队获胜。 生2:女生队获胜。 (显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孩子不服气地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男生队获胜,女生队获胜……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特意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 册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 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 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 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 (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 —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 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 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 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 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 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 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 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 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 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 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 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 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 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 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 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 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 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 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 “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 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身高的变化》教学反思

《身高的变化》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1、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所以,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事物——身高的变化引入新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意细节的处理。 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3、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4、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也为生活服务。这也是研究数学的价值。布置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总之,学就是为了用。所以,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8.1平均数第2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第八章第一节平均数》教案 第2课时8.1平均数(2)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三)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工具】:投影片 教学情景导入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教学过程设计 1、例题讲解: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1)一班的卫生成绩为: 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 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 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