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

Part 7: Heat Stress

GBZ/T 189.7-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4-12 发布 2007-11-01 实施

前言

本部分是在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有关高温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 GBZ2-2002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

——以WBGT指数作为评价人体接触工作环境负荷的基本参量;

——以WBGT指数仪作为高温测量仪器;

——提供了测量人体不同部位WBGT指数的计算方法及接触不同时间加权WBG指数的计算方法。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奎思特技术公司、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杨磊、何丽华、黄汉林。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指数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高温作业WBGT指数的测量。

2 测量仪器

2.1 WBGT指数测定仪,WBGT指数测量范围为21℃~49℃,可用于直接测量。

2.2 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自然湿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5℃~40℃)、黑球温度计(直径150mm或50mm的黑球,测量范围为20℃~120℃)。分别测量三种温度,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到WBGT指数。

室外:WBGT = 温球温度(℃)×0.7+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

室内:WBGT = 温球温度(℃)×0.7+黑球温度(℃)×0.3

2.3辅助设备,三脚架、线缆、校正模块。

3 测量方法

3.1 现场调查

3.1.1 了解每年或工期内最热月份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幅度和规律。

3.1.2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作业和休息区域划分以及隔热设施、热源分布、作业方式等一般情况,绘制简图。

3.1.3 工作流程包括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等。

3.1.4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3.2测量

3.2.1测量前应对测量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正。

3.2.2 确定湿球温度计的储水槽注入蒸馏水,确保棉芯干净并且充分浸湿,注意不能添加自来水。

3.2.3 在开机的过程中, 如果显示的电池电压低,则应更换电池或者给电池充电。

3.2.4 测定前或者加水后,需要10min的稳定时间。

4 测点选择

4.1 测点数量

4.1.1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

4.1.2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环境或通风环境,每个区域内设置2个测点,取平均值。

4.2 测点位置

4.2.1 测点应包括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4.2.2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定,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4.2.3测量高度:立姿作业为1.5m高;坐姿作业为1.1m高。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部,立姿作业为1.7m、1.1m和0.1m;坐姿作业为1.1m、0.6m和0.1m 。WBGT指数的平均值值按式(1)计算:

(1)

式中:WBGT ——WBGT指数平均值;

——测得头部的WBGT指数;

WBGT

——测得腹部的WBGT指数;

WBGT

——测得踝部的WBGT指数。

WBGT

5 测量时间

5.1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月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

5.2作业环境热源稳定时,每天测3次,工作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测1次,工作中测1次,取平均值。如在规定时间内停产,测定时间可提前或推后。

5.3 作业环境热源不稳定,生产工艺周期性变化较大时,分别测量并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5.4测量持续时间取决于测量仪器的反应时间。

6 测量条件

6.1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6.2测量期间避免受到人为气流影响。

6.3 WBGT指数测定仪应固定在三脚架上,同时避免物体阻挡辐射热或者人为气流,测量时不要站立在靠近设备的地方。

6.4环境温度超过60℃,可使用遥测方式,将主机与温度传感器分离。

7 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计算

在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应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公式为(2):

(2)

式中:——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劳动者在第1,2……n个工作地点实际停留的时间;

WBGT

1、WBGT

2

……WBGT

n

——时间时的测量值。

8 测量记录

测量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被测仪器设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

6 注意事项

在进行现场测量时,测量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

物理化学在线作业答案

1.大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是:()。 ? A 稳定作用 ? B 破坏作用 ? C 大分子化合物量少时起稳定作用,量多时起破坏作用 ? D 大分子化合物量少时起破坏作用,量多时起稳定作用 正确答案:D ? 单选题 2.乙醇和乙酸乙酯完全互溶,当乙醇的摩尔分数为0.462时,形成恒沸物。若用精馏方法分离乙醇的摩尔分数为0.35的乙醇和乙酸乙酯组成的混合溶液,()。 ? A 只能得到纯乙醇 ? B 只能得到纯乙酸乙酯 ? C 能够得到纯乙醇和纯乙酸乙酯 ? D 纯乙醇和纯乙酸乙酯都不能得到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3.1 mol 0℃、101.325kPa 的水在等温等压下变为冰,该过程的()。 ? A △G=0,△H<0 ? B △G=0,△H=0 ? C △G<0,△H<0 ? D △G<0,△H=0 正确答案:A ?

4.关于基元反应的活化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 ? B 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 ? C 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 ? D 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正确答案:D ? 单选题 5.晶体物质的溶解度和熔点与粒子大小的关系是()。 ? A 粒子越小,溶解度越大,熔点越低 ? B 粒子越小,溶解度越大,熔点越高 ? C 粒子越小,溶解度越小,熔点越低 ? D 粒子越小,溶解度越小,熔点越高 正确答案:A ? 单选题 6.下列测定大分子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中,()不是独立的测定方法。 ? A 渗透压法 ? B 光散射法 ? C 粘度法 ? D 超离心沉降法 正确答案:C ? 单选题

7.使一定量的某种溶胶聚沉需要1.00mol?dm-3 CaCl2溶液 20mL 或0.002mol?dm-3 Na2SO4 50mL,则该溶胶()。 ? A 带正电 ? B 带负电 ? C 不带电 ? D 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正确答案:A ? 单选题 8.当电解质的浓度降低时,电导率()。 ? A 增大 ? B 减小 ? C 不变 ? D 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正确答案:D ? 单选题 9.化学反应刚产生沉淀时,生成的沉淀颗粒大小不一,当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小颗粒变大,大颗粒变小,直至颗粒大小相同 ? B 小颗粒变小直至消失,大颗粒变得更大 ? C 小颗粒和大颗粒都变小,颗粒数增加 ? D 小颗粒和大颗粒都不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关于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简答 1.简述心理测量、教育测量与物理教育测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心理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教育测量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为评定学习成绩而进行的测量活动。教育测量反馈的是关于课堂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教育测量涉及到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个性、心理素质等许多方面。 物理教育测量是运用教育测量的一般原理和法则于物理教育过程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测量的分支,是物理教育工作者的有力工具。 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模式 答:课程评价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过程:第一代评价时期,即测验(test)和测量(measure)时期,盛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三十年间。第二代评价时期,即泰勒时期或描述时期(1930—1945年)。第三代评价时期,主要有克龙巴赫(Cronbach,L.J.)和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等人的主张。第四代评价时期:判断时期,从1958年到1972年,为发展时期。第五代评价时期:建构时期,从1973年到现在,称为专业化时期。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目标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背景—输入—过程-输出模式),CES评价模式,感应式模式,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模式,表象模式(countenancemodel),“质”的评价模式,司法式评价(judicialEvaluation),对手式评价(AdversaryEvaluation)。 3.简述中学物理教学试卷的常见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答:中学物理教学试卷常见的类型有: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分班考试,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模拟试题。 一、单元测试卷,一般是由年级安排的小测验,单元测试卷是根据本单元开学的内容,确定要考察的知识点,然后确定以什么题型来进行考察,再根据考试时间,确定考题的数量,在试题名制中,结合实际学情,根据具体的要求,在难度系数上进行宏观把握。 二、月考试卷,一般是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的一次检查性考试,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出现出现的问题进行考察,考试难度适当增加,考察的只是容量也会增加,是学校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对能力要求有提高,使学生进一步适应高中学习的难度和要求。 三、期中和期末考试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正式考试,是学校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评价方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后,学校都会进行成绩分析和家长会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的考试,试题命制中,要注意试题的难度,区分度。 四、分班考试题,一般来说,在高一学年结束后,要进行文理分科,并进行文理分层教学,在命制分班考试试题时,要特别注意有较好的区分度,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对学习文理科的选择,一般以力电为主,注意对主干知识的考察,以区分学生的理科思维水平。 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于面向全省各级各类中学,难度较低,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六、高考模拟题,一般学校会进行十次高考模考,所以命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一到十模考题的考察内容,难度,梯度,使学生逐步进入高考的要求,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化学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焓值均等于零 (B) 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 化学反应中系统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2. 下列三种胶体分散系统中,热力不稳定的系统是:() A.大分子溶胶 B.胶体电解质 C.溶胶 3.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 4. 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 (A) 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B) 实际过程中功的损失无法避免 (C) 能量传递的形式只有热和功 (D) 热不能全部转换成功 5. 如图,在绝热盛水容器中,浸入电阻丝,通电一段时间,通电后水及电阻丝的温度均略有升高,今以电阻丝为体系有() (A) W =0,Q <0,U <0 (B). W>0,Q <0,U >0 (C) W <0,Q <0,U >0

(D). W <0,Q =0,U >0 6. 对于化学平衡,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态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 (B) 化学平衡时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C) 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化学势相等 (D)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化学平衡态 7. 封闭系统内的状态变化:() A 如果系统的?S >0,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sys B 变化过程只要对环境放热,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变化过程是否自发无法判断 C 仅从系统的?S sys 8. 固态的NH H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达到化学平衡,其组分数、独立组分 4 数、相数及自由度分别是() A. 1,1,1,2 B. 1,1,3,0 C. 3,1,2,1 D. 3,2,2,2 9. 在定压下,NaCl晶体,蔗糖晶体,与它们的饱和混合水溶液平衡共存时,独立组分数C和条件自由度f':() A C=3,f'=1 B C=3,f'=2 C C=4,f'=2 D C=4,f'=3 10. 正常沸点时,液体蒸发为气体的过程中() (A) ΔS=0 (B) ΔG=0

浙江大学远程物理化学在线作业答案

物理化学在线作业答案(2016)1.【第01章】()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零。 A C(石墨) B C(金刚石) C CO2 D CO 正确答案:A 2.【第01章】理想气体在绝热、恒定外压下膨胀的()。 A ΔU =0,W<0 B ΔH=0,W>0 C ΔU >0,△H>0 D ΔU <0,ΔH<0 正确答案:D 3.【第01章】()是状态函数。 A G B △U C W D Q 正确答案:A 4.【第01章】Q=ΔH的适用条件是()。 A 封闭系统中非体积功为零的等压过程 B 封闭系统中非体积功为零的等容过程 C 封闭系统

D 等温过程 正确答案:A 5.【第01章】()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状态函数特征的是。 A 系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改变值只由系统的始、终态决定。 B 系统状态确定后,状态函数的值也确定。 C 状态函数均有加和性。 D 经循环过程,状态函数的值不变。 正确答案:C 6.【第01章】()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A C(石墨) B C(金刚石) C CO2 D CO 正确答案:C 7.【第01章】()具有强度性质。 A S B V C G D η(粘度) 正确答案:D 8.【第01章】由于p和V都是状态函数,则(p+V)也是状态函数。()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9.【第01章】状态函数改变后,状态一定改变。()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10.【第01章】H2和O2在绝热钢瓶中发生反应的△H等于零。()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11.【第01章】H2O(l)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12.【第01章】C(石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13.【第01章】实际气体节流膨胀过程的△H = 0。()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14.【第01章】标准状态下,最稳定单质的热力学能等于零。()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15.【第01章】理想气体节流膨胀过程的△U = 0。()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第八章中学物理教学测量和评价

第八章中学物理教学测量和评价 第一节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特点和功能 (一)中学物理教学测量 物理教学测量既然是一种测量,它应该具有一般测量概念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我们可把物理教学测量定义为: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运用各种手段和统计方法,对物理教学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进行严格考核,并依一定的规则对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化描述的过程。 (二)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特点 物理教学测量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测量,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1.间接性 物质的测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仪器进行,但教学测量比一般的物质测量要复杂得多。它所测量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的行为)或外在表现特征。我们只能根据这些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质量做出推断。因此,教学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才能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这就使得教学测量具有不可消除的系统误差,因为教学测量只能就有关的外显行为取一组样本,不可能是有关行为的全部。因此,样本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有代表性,代表的程度如何,就导致了系统误差的出现。系统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相对性 教学测量的结果,如果不经转化或转换,它只能表明哪个大、哪个小,只能提供一种顺序关系,不能表明大多少、小多少。如测验中,从30分至40分之间,90分至100分之间,虽然都相差10分,但是它们的差异是不相等的。从心理上讲,这两个10分的难度是不相等的。因此,测验分数的零点不是绝对零点开始

的。目前在教学测量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测验所得到的分数看成等距的,而且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实际上,在一般教师的自编测验中,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相对量数,决不等距。 3.目的性 物理教学测量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测量。整个测量过程包括内容、难度、程序和方法等方面都要符合测量的目的,都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依据来制定。 (三)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功能 在物理教学方面,我们可以用测验结果来考查某一种学习活动的效果,并用数量表示结果,这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影响教学过程各因素的客观依据。具体地讲,物理教学测量具有以下功能。 1.反馈功能 在教学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束时进行的各种不同目的的物理考试,可为教师修改教学计划,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物理测验,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分辨学生的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2.激励功能 有效的教学测量可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其自信心。因此,物理教学测量能对后续的物理教学行为起到激励作用。对学生而言,教学测量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它可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学习目标,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有关学习进步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学测量能够激励学生朝着特定的方向前进。 二、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从评价对象的角度可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宏观评价是指以物理教育的全领域为对象,它涉及物理教育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微观评价是指教育对象个体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汇总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汇总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总共分为11种类型: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噪声、手动振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时的心率。 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 GBZ/T 189.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4-12 发布 2007-11-01 实施 前言 本部分是在GB10437-89《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10437-89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 ——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仪器要求及测量方法。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何丽华、张书珍、赵宗群。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的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强度的测量。 2 测量仪器

选择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检测对象的测量仪器。 3 测量对象的选择 3.1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及其接触人员进行 测量。 3.2 不同型号或相同型号不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及其接触人员应分别测量。 3.3 接触人员的各操作位应分别进行测量。 4测量方法 4.1 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准。 4.2 测量操作者接触强度时,应分别测量头、胸、腹各部位。立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可分别取为1.5 m~1.7m、1.1 m~1.3m、0.7 m~0.9m;坐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可分别取为1.1 m~1.3m、0.8 m~1m、0.5 m~0.7m。 4.3 测量超高频设备场强时,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cm处。 4. 4测量时将偶极子天线对准电场矢量,旋转探头,读出最大值。测量时手握探头下部,手臂尽量伸直,测量者身体应避开天线杆的延伸线方向,探头1m内不应站人或放置其他物品,探头与发射源设备及馈线应保持一定距离(至少 0.3m)。每个测点应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5 测量记录 测量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超高频设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 6 测量结果处理 6.1测量结果用功率密度或电场强度表示。在远区场,功率密度与电场强度E(V/m)按下式(1)换算: P=E2/3770 (mW/cm2)????????????????????????????????????????(1)式中: P——功率密度,mW/cm2; E——电场强度,V/m。

物理化学在线作业答案

单选题 1.()不是状态函数。 ? A H ? B U ? C S ? D △G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熵不会减小 ? B 熵总是增大 ? C 孤立系统中熵不会减小 ? D 孤立系统中熵总是增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克-克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适用于任何两相平衡 ? B 适用于气-液平衡和气-固平衡 ? C 适用于固-液平衡和气-固平衡 ? D 适用于气-液平衡和液-固平衡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4.1 mol 100℃、101.325kPa 的水在等温等压下变为水蒸气,该过程的()。 ? A △G=0,△H<0 ? B △G=0,△H>0 ? C △G<0,△H<0 ? D △G<0,△H>0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5.()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 A C(石墨) ? B C(金刚石) ? C CO2 ? D CO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6.在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情况下,下列哪个过程肯定能自发进行?() ? A △H>0,△S>0 ? B △H>0,△S<0 ? C △H<0,△S>0 ? D △H<0,△S<0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7.乙醇和乙酸乙酯完全互溶,当乙醇的摩尔分数为0.462时,形成恒沸物。若用精馏方法分离乙醇的摩尔分数为0.35的乙醇和乙酸乙酯组成的混合溶液,()。 ? A 只能得到纯乙醇 ? B 只能得到纯乙酸乙酯 ? C 能够得到纯乙醇和纯乙酸乙酯 ? D 纯乙醇和纯乙酸乙酯都不能得到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8.1 mol 0℃、101.325kPa 的水在等温等压下变为冰,该过程的()。 ? A △G=0,△H<0 ? B △G=0,△H=0 ? C △G<0,△H<0 ? D △G<0,△H=0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9.()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零。 ? A C(石墨) ? B C(金刚石) ? C CO2

物理化学练习题及答案

《 物理化学 》练习题4 注意事项:1.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容(特别是姓名和班内编号)填写清楚; 2. 所有答案请直接答在试卷上; 3.考试形式:闭卷; 4. 本试卷共 三 大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述说法哪一种不正确: ( ) (A )一定量理想气体自由膨胀后,其?U = 0 (B )非理想气体经绝热自由膨胀后,其?U ≠0 (C )非理想气体经一不可逆循环,其?U = 0 (D )非理想气体自由膨胀,气体温度略有变化 2. 水在 100℃、101325Pa 下沸腾时,下列各量何者增加? (A) 系统熵 (B) 汽化焓 (C) Gibbs 函数 (D) 蒸气压 3. 不挥发的溶质溶于溶剂中形成稀溶液之后,将会引起( ) (A) 凝固点升高 (B) 沸点升高 (C) 蒸汽压升高 (D) 总是放出热量 4. 对于理想气体之间的任意一个化学反应,影响标准平衡常数K 的因素是( ) (A) 浓度 (B) 压力 (C) 温度 (D) 催化剂 5. 固体Fe ,FeO ,Fe 3O 4与气体CO ,CO 2达到平衡时其组分数C 和自由度数F 分别为( )。 (A) C = 2, F = 0 (B) C = 1, F = 0 (C) C = 3, F = 1 (D) C = 4, F = 2 6.科尔劳施从实验中总结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与其浓度成线性关系 m m ΛΛ∞ =-,这一规律适用于( )

(A) 弱电解质(B) 强电解质的稀溶液 (C) 无限稀溶液(D) 浓度在一定范围的溶液 7. 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T的关系为dln K /d T = ?r H m /RT2,则( ) (A) K 必随温度升高而加大(B) K 必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 K 必随温度升高而改变(D) 随温度升高,K 可增大、减少或不变 8. 一定体积的水,当聚成一个大水球或分散成许多水滴时,在同温度下,两种状态相比,以下性质保持不变的有( ) (A) 表面能(B) 表面张力(C) 比表面(D) 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9.某零级反应A = B+ C开始时反应物浓度为0.2 mol·dm-3,其速率常数k为1.25×10?5 mol·dm-3·s-1,则其反应完成所耗时间t为 (A) 8000 s (B) 12000 s (C) 16000 s (D) 18000 s 10.在一个绝热的刚性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使系统的温度升高和压力增大,则有 (A) Q>0,W<0,?U < 0 (B) Q=0,W=0,?U = 0 (C) Q=0,W<0,?U < 0 (D) Q>0,W=0,?U > 0 二、计算题(6题,共60分) 1. 298 K,101.3 kPa下,Zn 和CuSO4溶液的置换反应在可逆电池中进行,做出电功200 kJ,放热6 kJ,求该反应的Δr U,Δr H,Δr S,Δr A,Δr G(设反应前后的体积变化可忽略不计)。(10分)

东北大学16春《物理化学》在线作业123(标准答案)

东北大学16春《物理化学》在线作业123(标准答案) 一、单选题: 1.反应 2NO(g) + O2(g) == 2NO2(g) 是放热的, 当反应在某温度、压力下达平衡时,若使平衡向右移动。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力; B. 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力; C. 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力; D.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力。 2.影响任意一个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值的因素为 ( )。 A. 催化剂; B. 温度; C. 压力; D. 惰性组分 3.设有理想气体反应A(g)+B(g)==C(g),在温度T,体积V的容器中,三个组分的分压分别为pA、pB、pC时达到平衡,如果在T、V恒定时,注入物质的量为nD的惰性组分,则平衡将( )。 A. 向右移动; B. 向左移动; C. 不移动; D. 不能确定 4.气体被固体吸附的过程其DS、DH的变化 ( )。 A. DS<0 DH>0; B. DS<0 DH<0; C. DS>0 DH<0; D. DS>0 DH>0 5.已知反应(1)和(2)具有相同的指前因子,测得在相同的温度下升高20K时,反应(1)和(2)的反应速率分别提高2倍和3倍,说明反应(1)的活化能Ea,1( )反应(2)的活化能Ea,2。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以上都不正确

6.已知某反应的反应物无论初始浓度cA,0为多少,反应掉cA,0的1/2时所需时间均相同,该反应为( )。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以上都不正确 7.温度升高时,固体氧化物的分解压力(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 )。 A. 降低; B. 增大; C. 恒定; D. 无法确定。 8.固体六氟化铀的蒸气压p与T的关系为lg(p/Pa)=10.65-2560/(T/K),则其平均升华热为( )kJ·mol-1。 A. 2.128; B. 49.02; C. 9.242; D. 10.33 9.人工降雨是将AgI微细晶粒喷撒在积雨云层中,目的是为降雨提供 ( )。 A. 冷量; B. 湿度; C. 晶核; D. 温度 10.在下列电池中,其电池的电动势与氯离子的活度a(Cl?)无关的是 ( )。 A. Zn(s) | ZnCl2(aq) | Cl2(p) | Pt; B. Zn(s) | ZnCl2(aq)( ) KCl(aq) | AgCl(s) | Ag(s); C. Pt | H2(p1) | HCl(aq) | Cl2(p2) | Pt; D. Ag(s) | AgCl(s) | KCl(aq) | Cl2(p) | Pt 三、判断题: 1.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可以用ΔrGmq?来判断反应的方向。 A. 错误 B. 正确 2.隔离系统的熵是守恒的。 A. 错误 B. 正确 3.不可逆过程一定是自发的,而自发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 A. 错误

天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电化学 7.1 用铂电极电解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 A,经过15 min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 量的?(2) 在的27 ?C,100 kPa下的? 解:电极反应为 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 因此: 7.2 在电路中串联着两个电量计,一为氢电量计,另一为银电量计。当电路中通电1 h后,在氢电量计 中收集到19 ?C、99.19 kPa的;在银电量计中沉积。用两个电量计的数据计算电路中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解:两个电量计的阴极反应分别为 电量计中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 对银电量计 对氢电量计 7.3 用银电极电解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测知在阴极上析出的,并知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减少了。求溶液中的和。 解: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显然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的改变

等于阴极析出银的量与从阳极迁移来的银的量之差: 7.4 用银电极电解水溶液。电解前每溶液中含。阳极溶解下来的银与溶液中 的反应生成,其反应可表示为 总反应为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沉积了,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其中含 。试计算溶液中的和。 解:先计算是方便的。注意到电解前后阳极区中水的量不变,量的改变为 该量由两部分组成(1)与阳极溶解的生成,(2)从阴极迁移到阳极 7.5 用铜电极电解水溶液。电解前每溶液中含。通电一定时间后, 测得银电量计中析出,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其中含。试计算 溶液中的和。 解:同7.4。电解前后量的改变 从铜电极溶解的的量为

从阳极区迁移出去的的量为 因此, 7.6 在一个细管中,于的溶液的上面放入的溶液,使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面。令的电流直上而下通过该管,界面不断向下移动,并且一直是很清晰的。以后,界面在管内向下移动的距离相当于的溶液在管中所占的长度。计算 在实验温度25 ?C下,溶液中的和。 解:此为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 7.7 已知25 ?C时溶液的电导率为。一电导池中充以此溶液,在25 ?C时测得其电阻为。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同样体积的质量浓度为的溶液, 测得电阻为。计算(1)电导池系数;(2)溶液的电导率;(3)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解:(1)电导池系数为 (2)溶液的电导率 (3)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平台物理化学在线作业答案

1.()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 A C(石墨) ? B C(金刚石) ? C CO2 ? D CO 2.()是溶胶的光学性质。 ? A 沉降平衡 ? B 布朗运动 ? C 电泳 ? D 丁达尔现象 3.分散相粒子半径在()的分散系统称为胶体分散系统。 ? A 1~10nm ? B 10~100nm ? C 1~100nm ? D 1~1000nm

4.关于活化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分子是活化分子 ? B 只有活化分子的碰撞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 C 活化分子数与反应温度有关 ? D 活化分子数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5. 在电导滴定中,用强酸滴定强碱时,终点以后溶液的电导()。 ? A 不变 ? B 减小 ? C 不规则改变 ? D 增加 6.1 mol 0℃、101.325kPa 的水在等温等压下变为冰,该过程的()。 ? A △G=0,△H<0 ? B △G=0,△H=0 ? C △G<0,△H<0 ? D △G<0,△H=0

7.在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情况下,下列哪个过程肯定能自发进行? () ? A △H>0,△S>0 ? B △H>0,△S<0 ? C △H<0,△S>0 ? D △H<0,△S<0 8.化学反应刚产生沉淀时,生成的沉淀颗粒大小不一,当放置一段时间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小颗粒变大,大颗粒变小,直至颗粒大小相同 ? B 小颗粒变小直至消失,大颗粒变得更大 ? C 小颗粒和大颗粒都变小,颗粒数增加 ? D 小颗粒和大颗粒都不发生变化 9.()是物理吸附的特点。 ? A 吸附热大 ? B 稳定性高 ? C 多分子层吸附

期末考核题目-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

《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考试题 一、简答(每小题5分,合计40分) 1、简述心理测量、教育测量与物理教育测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教育测量,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教育测量关注学校的教学效果,教育测量反馈的是关于课堂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教育测量涉及到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个性、心理素质等许多方面。然而,由于许多身心特性存在着复杂性和模糊性,使得教育测量比物理测量有更多的困难,教育测量的结果也不像物理测量的结果那么容易理解。教育测量的特点:从总的方面看,教育测量是属于精神特性的测量。这种测量活动的实现,当然也要满足一般测量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前面所说的测量的单位、测量的工具和测量的参照点。但与物理量的测量相比,教育测量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 间接性和推断性:目前,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或通过人对来自外界的一些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对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品质、创造能力、心理素质、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等做出间接性的推断性的测量。在教育测量中,经常用间接测量来进行推断。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教育测量的误差除了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之外,还存在抽样误差。尽管科学规范的教育测量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误差,但我们无法消灭这种误差,而且与物理量的测量相比,教育测量的误差相对较大。因此,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是学校各种教学决策的依据之一。 物理教育测量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即为了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业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了解关注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了解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了解学校的物理教育教学资源情况而进行的教育测量活动,它主要是针对物理课堂师生间的教与学的活动而进行的。物理教育测量有如下几个特点: 1.对学生记忆物理知识水平的测量; 2.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水平的测量; 3.对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的测量; 4.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与态度的测量; 5.对物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测量 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模式。 答: 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 1、第一代评价时期 测验(test)和测量(measure)时期,盛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三十年间,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哈根(Hagen)和美国教育测验的权威人物伍德(Wood.B)等。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 泰勒时期或描述时期(1930—1945年),在1933—194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及其同事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八年研究”,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 第三代评价时期主要有克龙巴赫(Cronbach,L.J.)和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等人的主张。斯塔弗尔比姆还进一步设计了方案评价模式(即CIPP模式)(包括背景(context)评

最新浙大物理化学在线作业答案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单选题 1.【第01章】Q=ΔH的适用条件是()。 A 封闭系统中非体积功为零的等压过程 B 封闭系统中非体积功为零的等容过程 C 封闭系统 D 等温过程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2.【第01章】()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零。 A C(石墨) B C(金刚石) C CO2 D CO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3.【第01章】()具有强度性质。 A S B V C G D η(粘度)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第01章】()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A C(石墨) B C(金刚石) C CO2 D CO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5.【第01章】()是状态函数。 A G B △U C W D Q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6.【第01章】()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状态函数特征的是。 A 系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改变值只由系统的始、终态决定。 B 系统状态确定后,状态函数的值也确定。 C 状态函数均有加和性。 D 经循环过程,状态函数的值不变。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7.【第01章】理想气体在绝热、恒定外压下膨胀的()。 A ΔU =0,W<0 B ΔH=0,W>0 C ΔU >0,△H>0 D ΔU <0,ΔH<0 正确答案:D 判断题 8.【第01章】H2和O2在绝热钢瓶中发生反应的△H等于零。()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9.【第01章】理想气体节流膨胀过程的△U = 0。()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10.【第01章】标准状态下,最稳定单质的热力学能等于零。()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11.【第01章】实际气体节流膨胀过程的△H = 0。()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12.【第01章】C(石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13.【第01章】H2O(l)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等于零。()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判断题 14.【第01章】由于p和V都是状态函数,则(p+V)也是状态函数。()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判断题 15.【第01章】状态函数改变后,状态一定改变。()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对 单选题 16.【第02章】1mol 100℃、101.3kPa的液态水向真空膨胀成100℃、101.3kPa的水蒸气,该过程的()。 A Q=0,△H=0 B △U =0,△H=0 C △S=0,△F =0 D W=0,△G=0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7.【第02章】1 mol 90℃、101.3kPa 的过冷水蒸气在等温等压下变为水,该过程的()。 A △G >0,△S >0

期末考核题目-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doc

《物理教学测虽与评价》考试题 一、简答(每小题5分,合计40分) 1、简述心理测量、教育测量与物理教育测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蜃化的价值。 教育测量,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牛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教育测量关注学校的教学效果,教育测量反馈的是关于课堂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教育测量涉及到学牛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个性、心理素质等许多方面。然而,由于许多身心特性存在着复杂性和模糊性,使得教育测量比物理测量有更多的困难,教冇测最的结果也不像物理测量的结果那么容易理解。教冇测量的特点:从总的方面看,教育测虽是属于精神特性的测量。这种测量活动的实现,当然也要满足一般测量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前面所说的测量的单位、测虽:的工具和测虽:的参照点。但与物理量的测量相比,教育测量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间接性和推断性:目前,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或通过人对來自外界的一些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对■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甜质、创造能力、心理素质、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等做出间接性的推断性的测虽。在教育测虽中,经常用间接测虽来进行推断。 (2)测最对象的模糊性和测最谋差的不可避免性:教冇测最的谋羌除了随机谋羌、系统谋羌之外,还存在抽样误差。尽管科学规范的教育测量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误差,但我们无法消灭这种误差,而几与物理量的测量相比,教育测量的误差相对较大。因此,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是学校各种教学决策的依据之一。 物理教育测虽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即为了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业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了解关注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了解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了解学校的物理教育教学资源情况而进行的教育测量活动,它主要是针対物理课堂师生间的教与学的活动而进行的。物理教育测量有如下几个特点: 1.对学生记忆物理知识水平的测量; 2.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水平的测量; 3.对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的测量; 4.对学牛?物理学习兴趣与态度的测量; 5.对物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测量 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模式。 答: 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 1、第一代评价时期 测验(test)和测S(measure)时期,盛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三十年间,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哈根(Hagen)和美国教育测验的权威人物伍徳(Wood. B)等。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一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 泰勒时期或描述时期(1930—1945年),在1933—1941年,美国苦名教冇家泰勒及其同事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八年研究”,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冃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H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 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 第三代评价时期主要冇克龙巴赫(Cronbach, L.J.)和斯塔死尔比姆(stufflebeam; D. L.)等人的主张。

第1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

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简介 教学目标 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学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与结果处理的方法技术,并能应用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管理工作评价。内容大纲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1.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1.2教育评价系统结构与功能 1.3教育评价的类型 1.4教育评价的模式 第二章教育评价方案设计 2.1教育评价方案概述 2.2教育评价内容的设计 2.3教育评价的权集及其构造 2.4教育评价的标准与量表 第三章教育评价的实施 3.1教育评价的实施程序 3.2收集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 3.3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分值转换与汇总 第四章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 4.1教育评价结果的质量检验 4.2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 4.3教育评价信息的反馈与利用 第五章学生评价 5.1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5.2学生综合评价 5.3真实性评定方法 第六章教师评价 6.1教师评价概述 6.2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6.3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绪论 一、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教育评价实例”分析 (1)一次教师暑期培训课上的经历:一位教了多年教师略带神秘地告诉我:“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唯一追求升学率”。 (2)一位语文优秀教师的课例:从高考题目引入“唐诗欣赏”教学。(3)“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泞”?(4)新课程改革的评价逻辑:、“评价跟着改革走”、“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1、教育评价的目的: ◆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学校管理决策与质量水平 ◆为学校、地区、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状况做出事实判断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的功能。 3、教育评价的作用 ◆诊断作用——诊断教育活动过程与方法的优劣得失 ◆导向作用——引导教育活动的方向、方式、重点 ◆鉴定作用——鉴定、甄别教育结果的水平、级别、资格 ◆监控作用——监督、控制教育活动实施规范与质量水准

物理化学第二版作业答案

物理化学作业题答案 第六章 相平衡 思考题 5.在含有氨的容器中氯化铵固体分解达平衡,43NH Cl(s)NH (g)HCl(g)+垐?噲?。指出该系统的独立组分数、 相数和自由度? 答:反应中有三个物种,一个平衡限制条件,没有浓度限制条件。所以独立组分数为2,相数为2,自由度为2。 习题解析 3.3CaCO (s)在高温下分解为CaO(s)和2CO (g),根据相律解释下述实验事实。 (1) 在一定压力的2CO (g)中,将3CaCO (s)加热,实验证明在加热过程中,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CaCO (s)不会分解。(2) 在3CaCO (s)的分解过程中,若保持2CO (g)的压力恒定,实验证明达分解平衡时,温度有定值。 解:(1) 该系统中有两个物种,2CO (g)和3CaCO (s),所以物种数2S =。在没有发生反应时,组分数2C =。现在是一个固相和一个气相两相共存,2P =。当2CO (g)的压力有定值时,根据相律,条件自由度*12121f C P =+-=+-=。这个自由度就是温度,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维持两相平衡共存不变,所以3CaCO (s)不会分解。 (2)该系统有三个物种,2CO (g),3CaCO (s)和CaO(s),所以物种数3S =。有一个化学平衡,1R =。没有浓度限制条件,因为产物不在同一个相,故2C =。现在有三相共存(两个固相和一个气相),3P =。若保持2CO (g)的压力恒定,条件自由度*12130f C P =+-=+-=。也就是说,在保持2CO (g)的压力恒定时,温度不能发生变化,即3CaCO (s)的分解温度有定值。 5.结霜后的早晨冷而干燥,在-5℃,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分压降至 Pa 时,霜会升华变为水蒸气吗? 若要使霜不升华,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要有多大?已知水的三相点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 K 和611 Pa ,水的摩尔气化焓1vap m 45.05 kJ mol H -?=?,冰的摩尔融化焓1fus m 6.01 kJ mol H -?=?。设相变时的摩尔焓变在这个温度区间内是常数。 解:冰的摩尔升华焓等于摩尔熔化焓与摩尔气化焓的加和, sub m vap m fus m H H H ?=?+?11(45.05 6.01) kJ mol 51.06 kJ mol --=+?=? 用Clausius-Clapeyron 方程,计算 K (-5℃)时冰的饱和蒸气压 (268.15K) 51 06011 ln 611 Pa 8.314273.16268.15p =-?? ??? 解得 (268.15K)401.4 Pa p = 而 K (-5℃)时,水蒸气的分压为 Pa ,低于霜的水蒸气分压,所以这时霜要升华。当水蒸气分压等于或大于401.4 Pa 时,霜可以存在。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2007年)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89.8-2007 -------------------------------------------------------------------------------------------------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 Part 7:Noise 2007-04-12 发布2007-1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部分是根据WS/T 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修订的。 与WS/T 69-1996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 ——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仪器要求及测量方法。 ——增加稳态、非稳态噪声及8h等效声级及40h等效声级的计算方法; ——采用了个人噪声剂量计并给出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刘茁、何丽华、王建新、舒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作业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 2 测量仪器 2.1 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 2.2 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 C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 3 测量方法 3.1 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3.1.1 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 3.1.2 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3.1.3 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3.1.4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3.2 测量仪器的准备 3.2.1测量仪器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 3.2.2 测量前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对测量仪器校正。 3.2.3 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 或等效声级 pA ;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 L Aeq 3.3 测点选择 3.3.1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 3.3.2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 取平均值。 3.3.3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效声级。 3.3.4 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参见附录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