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移动互联网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移动互联网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移动互联网技术 学时:48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网络工程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开课部门:物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张宏科主编,《移动互联网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在介绍移动互联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移动IPv4、移动IPv6、移动子网、移动互联网安全和多播以及切换管理等的工作机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讲解。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对移动互联有网技术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然后能够利用所学的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对移动IPv4、移动IPv6、移动子网、移动互联网安全和多播以及切换管理等的工作机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四、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非网络专业的学生,应该降低课程的难度,尽量讲解的通俗易懂;对网络专业的学生,尽量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拓展物流的视野,夯实专业基本功。 五、课程教学内容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基本概念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3.教学重点难点:基本概念 (二)移动IPv4技术 1.教学基本内容:移动IPv4技术概述、移动IPv4的工作原理、移动IPv4的基本概念、移动IPv4的工作过程、移动IPv4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总体设计方案、移动节点(MN)的设、外地代理(FA)的设计、家乡代理(HA)的设计。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移动IPv4的工作原理,了解移动IPv4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3.教学重点难点:移动IPv4的工作原理、移动IPv4协议的设计与实现、移动IPv4的工作过程。 4.教学建议:详细讲解 (三)移动IPv6技术 1.教学基本内容:移动IPv6技术概述,移动IPv6的工作过程,移动IPv6的基本工作原理,移动IPv6中的数据结构,移动IPv6协议的设计与实现,移动IPv6协议的总体设计方案、接口信息和路由表更新模块设计等。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移动IPv6技术概述、移动IPv6的工作过程、移动IPv6中的数据结构、移动IPv6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3.教学重点难点:移动IPv6的工作过程,移动IPv6的基本工作原理,移动IPv6中的数据结构,移动IPv6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4.教学建议:多举案例 (四)移动子网技术 1.教学基本内容:移动子网技术概述移动子网的工作原理,移动子网的结构和术语,移动子网的基本工作原理,移动子网中的数据结构,移动路由器的工作过程,家乡代理的工作过程,移动子网的设计与实现,移动子网的总体设计方案。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移动子网技术概述移动子网的工作原理和移动子网的总体设计方案。 3.教学重点难点:移动子网技术概述移动子网的工作原理,移动子网中的数据结构,移动子网的总体设计方案。 4.教学建议:结合实际举例,学习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联合起来的一种技术。而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超过3.6亿,互联网用户总数则超过1亿。这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所以,现在出现的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曲折前行,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2010年的5.17电信日显得格外让人瞩目。虽然世界电信日已经走到了第42届,但是真正让普通消费者感觉无穷威力的,恐怕要从今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从2010年开始,已经彻底从神坛走向了生活。 2000年9月19日,中国移动和国内百家ICP首次坐在了一起,探讨商业合作模式。随后时任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部长张跃率团去日本NTTDoCoMo公司I-mode取经,“移动梦网”雏形初现。

2000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移动梦网”计划是2001年初中国通信、互联网业最让人瞩目的事件。 2001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通信的“移动梦网”正式开通。当时官方的宣传称手机用户可通过“移动梦网”享受到移动游戏、信息点播、掌上理财、旅行服务、移动办公等服务。 随后的几年,依托电信运营商的无线概念,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百万、亿万富翁,有媒体说,中国最好赚钱的年代有两拨,一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另外一拨则是大小SP们,可惜好景总是不长。 2006年9月,针对二季度电信服务投诉突出的情况,信产部猛力推出新的电信服务规范,严格要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执行。新规范将包括:短信类业务强制执行二次确认;IVR、彩铃、WAP等非短信类业务强制执行按键确认;点播类业务 强制执行全网付费提醒。这三项主要规定均针对二季度电信服务的投诉焦点。由于三项新规涵盖了“黑”SP的所有违规利润来源,因此将对国内违规SP形成封杀之势。 萌芽 如果说创建于2004年3月16日的3G门户开创的是中国FREE WAP 的另外一种模式的话,那么这种模式在中国移动互联网长河里,仅仅是萌芽的开始。 在这个萌芽时期,先后冒出了搜索、音乐、阅读、游戏等领域的多种无线企业,不过,整个行业都处在混沌之中,因为没有人能够讲得清楚未来是什么,商业模式之争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互联网渠道产品及价格管理办法(V1.1版)0704(1)

中国称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互联网渠道产品及价格管理办法 (V1.0版) 为贯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终端公司总部”)电子商务运营策略,更加市场化开展互联网渠道终端裸机零售及基于互联网渠道开展的裸机分销业务,基于互联网运营中心“准事业部”管理原则,特制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互联网运营中心(以下简称“互联网运营中心”)互联网渠道产品及价格管理办法。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仅适用于互联网渠道裸机零售及基于互联网渠道的裸 机分销。互联网渠道合约机分销按终端广东分公司针对实体渠道的产品及价格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条、主要定义 (一)价格定义 1、采购价:互联网运营中心向供货方购进终端、配件时的采购价格; 2、互联网零售价:指互联网运营中心在自有商城、平台店铺等零售渠道面向末端客户开展裸机零售的价格; 3、互联网分销价:指互联网运营中心面向互联网销售商(包括其他商城、其他互联网卖家)开展批量销售的价格。 (二)产品定义

1、终端类: (1)总部类终端:总部集采类终端、总部集采且代理类终端、总部代理类终端; (2)广东分公司省代理类终端:指终端广东分公司与终端生产厂家或生产厂家指定的国包商签订代理协议,并以此为基础,负责在各渠道开展销售推广的产品。 (3)广东分公司代销类终端:终端广东分公司与终端生产厂家或省代通过代销合同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销售推广的产品。 (4)他省类终端:指由互联网运营中心与其他省终端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互联网渠道开展销售推广的产品。从合作模式来看,具体包括省际铺货代销和分省发货两种模式。 (5)互联网专属类终端:指由互联网运营中心通过买断或代销的方式,与厂家或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基于互联网渠道的销售推广产品。 2、配件类: (1)终端广东分公司类配件:终端广东分公司与配件合作商通过购销或代销的合作方式建立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销售推广的配件。 (2)互联网专属类配件:指由互联网运营中心通过买断或代销的方式,与配件厂家或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基于互联网渠道的销售推广产品。

《移动互联网与终端技术》综合练习题

北京邮电大学高等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与终端技术》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适用于高等函授、远程教育: 通信工程专业(专科)

第一部分习题 一、填空题: 1.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移动互联网技术体系主要涵盖六大技术产业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完整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大子系统组成。 4. 逻辑信道可以分为_______信道和_______信道。 5.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3种主流技术标准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采用WCDMA技术的典型代表是欧洲ETSI组织提出的_______系统。 7. Wi-Fi与WLAN的区别是WLAN标准是指无线局域网的_______标准,而Wi-Fi 是无线局域网产品的_______标准。 8. Internet是基于_______协议的网间网,也称为IP网络。 9.某IP地址为10011000 01010001 10000001 00000000,将其表示成点分十进制形式为_______。 10.云计算中的“云”可以再细分为“_______云”和“_______云”。 11. 业务平台的运营模式中,有一种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方式是SP/CP与运营商合作,共同进行业务的运营。其中SP是指_______提供商,CP是指_______提供商。 12. 运营支撑系统是指_______。 13. 一般而言,运营支撑系统包括两部分的内容:_______和_______。 14.移动互联网网络管理具有的特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由于内存是由_______构成的,没有机械装置,所以内存的读写速度远远高于外存。 16.移动智能终端硬件体系中处理器芯片,在实际商用中通常采用_______芯片架构和_______芯片架构。 17. 移动门户是用户进入丰富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入口。 18. 移动门户根据其依托的技术和用户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类型。 19. 一般而言,移动应用商店可以被认为是以________为载体,以互联网、________为通道,由平台运营者拥有并运营的________数字产品商业市场。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经济神话。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随着3G网络的部署和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日益增多。本文在对移动互联网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E3G时代的到来和各种应用的推出,互联网已从桌面PC走向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融合的速度加快。移动互联网满足上下班途中、外出旅行时间、等候时间及户外休闲娱乐时间便捷享受互联网的服务,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现状、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的介绍,进一步增进业界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 二、移动互联网简介 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学报》刊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一文,从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及安全与隐私保护4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相对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方便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能力;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应用的个性化,互联网内容/应用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博客、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 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3.1、Web 2.0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建设 1.2.5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6.核心课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东莞理工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项目建设小组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专业核心课。课程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同时遵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工信部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技能认证析考核要求,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信息管理及生产管理三方面需求为导向,详述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的应用,大量的技术应用和软件开发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环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2、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国家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力求达到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 二、职业活动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既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又保证学生能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了多个实际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具体案例,每个案例都能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和容易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达到社会相应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职业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下:

移动互联网技术综述

摘要移动性是互联网发展方向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能支持单一无线终端的移动和漫游功能,但这种基础协议并不完善,在处理终端切换时,存在较大时延且需要较大传输开销,此外它不支持子网的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扩展协议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文章首先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目标,然后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工作原理,最后介绍能提高移动互联网工作性能的扩展协议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设备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随时随地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针对这种情况,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于1996年开始制定支持移动Internet的技术标准。目前,移动IPv6的正式标准(MIPv6-RFC3775[1])和相关标准: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FMIPv6-RFC4068[2])、层次移动IPv6的移动性管理(HMIPv6-RFC4140[3])、网络移动(NEMO-RFC3963[4])已经出台,相关的各项开发工作都在进行中。 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网是基于IP分组交换的,而且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故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较为容易地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1、移动互联网的目标 传统IP技术的主机不论是有线接入还是无线接入,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动的,或者只能在一个子网范围内小规

模移动。在通信期间,它们的IP地址和端口号保持不变。而移动IP主机在通信期间可能需要在不同子网间移动,当移动到新的子网时,如果不改变其IP地址,就不能接入这个新的子网。如果为了接入新的子网而改变其IP地址,那么先前的通信将会中断。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它可以使移动节点用一个永久的地址与互联网中的任何主机通信,并且在切换子网时不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达到的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互联网的目标 2、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为移动IPv6协议(MIPv6),IETF已经发布了MIPv6的正式协议标准RFC3775[1]。MIPv6支持单一终端无需改动地址配置,可在不同子网间进行移动切换,而保持上层协议的通信不发生中断。 在MIPv6体系结构中,含有3种功能实体:移动节点(MN)、家乡代理(HA)、通信节点(CN)。其中MN为移动终端;HA位于家乡子网,负责记录MN的当前位置,并将发往MN的数据转发至MN的当前位置;CN为与MN通信的对端节点。 MIPv6的主要目标是使MN不管是连接在家乡链路还是移动到外地链路,总是通过家乡地址(HoA)寻址。MIPv6

移动互联网终端方向与探索

一技术趋势k 移动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索 赵慧玲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并比较了其与传统移动通信业务及互联网问的差别i然后分别对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平台和终端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最后对当前互联网中的几大热点技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移动网固定网业务平台移动终端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将成为新的媒体传播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生活娱乐平台。移动互联网将既具有互联网的特征,又具备智能化终端和移动化特征,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毋庸置疑,互联网是创新最为活跃的一个朝阳产业,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是~次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从世界范围来看,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互联网与传统电信业的融合渗透也在:DHqb臭,网络新媒体、在线娱乐、网络电话等互联网服务,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电信网络技术,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全面提升。有线与无线互联网的加速融合,也催生了一大批集电信和互联网优势的新型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融合渗透,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客户需求已从传统的基本通信业务转向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形态多元化的体验式服务,这对传统运营商构成了巨大的;中击和挑战。 为适应这种环境变化,顺应国际电信业转型的趋势,中国电信三年前确定了“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转型战略。在继续发挥固网话音和宽带接入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互联网应用、信息通信技术、视频内容等业务领域,通过多业务、多网络、多终端的融合及价值链的延伸,挖掘客户价值,提升竞争层次,提供便捷、丰富、个性化、高性价比的综合信息服务。 收稿日期:2008年12月12日 臣瞵萎1穆确曩联嘲躺骥糕鞠耢{爱 Web20之父、美国IT业界公认的传奇式人物、“开放源码”概念的缔造者,TimO’Reilly在今年Web20展会的主题演讲中指出,移动计算与Web20商业应用、云计算共同列为Web20的三大机遇。在美国,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增长,目前除了话音通话以外,58%的美国成年用户在使用移动E—Mail、图片下载、地图查询等移动互联网类应用;在日本,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了PC用户,人们使用手机可以做从查收邮件到购买车票等几乎任何事情;在中国,移动用户数已经远远高于PC用户,手机上网用户数也增长迅速。 移动互联网,往往更需要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的合作,合作远大于竞争。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中国。截至2008年6FJ,我国WAP活跃用户数为7305万,占手机用户总数不到15%,而主要国家均已经超过了30%,巨大差距的存在正是巨大的市场空问。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在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同时均存在着优势和劣势,因此合作成为双方的必然选择。例如,互联网巨头Google已经与Verizon、沃达丰、T—Mobile等数家运营商合作推出了移动搜索引擎、JAVA地图等应用。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竞争,而是继承基础上的互补和融合。这里的继承是指今天固定网上开展的业务将来也会在移动网络上开展i互补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摆脱了有线连接的束缚,具备鉴权、计费、位置信息、呈现/漫游信息等优点;而融合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 责任编辑:周霞zhouxia2006@gmailcorn 万方数据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doc

校研【2009】34号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 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一般通过笔试、课程论文、小型设计等形式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给出评价,其成绩用百分制表示。考查一般是通过对研究生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实验、作业、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小论文等)、专业实践、文献阅读等的考核,判断该课程的学习是否合格,可用百分制,也可用合格或不合格来表示。 2、学位课程采用考试方式;非学位课程可以采用考试方式,也可以采用考查方式;研究环节采用考查方式。 二、考核安排与要求 1、课程考核一般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公共课考试安排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在研究生院网页上公布;其他课程考核安排由开课院(系、所)确定,但须提前一周将考核安排(含电子版)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

2、研究生公共课程考核必须按照研究生院安排的时间、地点进行,否则一律无效。 3、考核内容由课程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由院(系、所)主管负责人审定并签字认可。考核内容要求打印在《研究生考试试题》上。 4、考试试卷保密管理参照《华中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保密管理办法》(校教[2005]8号)执行。试卷应在《关于指定我校试卷印制单位的通知》(校办发[2005]8号)中指定的印制单位印刷。 5、课程考核一律使用“研究生课程考核答题纸”。考生在答题纸上必须清楚地注明学号、姓名和院(系、所)名称。对不完整填写答题纸的答卷,任课教师可以不予评分。 6、主、监考人员和考生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考场规则》(附件1)。 7、研究生院必要时可要求某些课程考核采取考生考场签到制度。 三、成绩评定 1、阅卷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评阅考核试卷,严格按试题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不得漏评、漏记、错评、错记和送分、加分。 2、考核方式确定为考试的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7:3左右。平时成绩必须有书面记录。 3、研究生公共课任课教师须在考试后二周内完成阅卷,并在HUB系统上提交电子成绩数据后,将“研究生课程成绩登记表”(以下简称成绩登记表,由HUB系统自动生成)报送研究生院培养处教学管理办公室;成绩报送完毕后一周内试卷交课程负责人所在院(系、所)保管。研究生非公共课任课教师须在一周内完成阅卷,并将成绩登记表、试卷报送课程负责人所在院(系、所)。 4、任课教师填写的成绩登记表属永久性保存件,由研究生院、各院(系、所)集中保管。成绩登记表必须注明考试日期并由任课教师签名,否则院(系、所)可以拒收。 5、研究生院在收到任课教师报送的公共课课程成绩登记表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成绩录入,并分院(系、所)下发成绩单。各院(系、所)收到任课教师提交的非公共课课程成绩登记表后1周内完成成绩录入。 四、试卷管理

移动互联网与终端技术考试考试试题

、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100.0 分) 1. 根据提供方式和信息内容的不同,移动互联网门户业务属于 A. 移动公众信息类 B. 移动个人信息类 C. 移动电子商务类 D. 移动运营模式类 2. (错误)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点:移动性、 A. 便携性 B. 连通性 C. 个性化 D. 多元化 知识点:1.1移动互联网概述 的移动业务应用、私密性和融合性。

学生答标准答 [A;] C; 案:案: 试题分 得分:[0] 10.0 值: 提示: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网络层在OSI参考模型中位于第__________________ 层。 A. 2 B. 3 C. 4 D. 5 4. A. 移动 B. 业务

C. 运营 A. 开放移动联盟(OMA) B. 万维网联盟(W3C) C. 移动通信联盟(MTA D. Web技术联盟(WTC 知识点:1.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标准化 学生答 [B;] 标准答案:B;案: 得分:[10] 试题分值:10.0 提示:

6. 一个完整的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网络子系统NSS _________ 、操作维护子系 统OSS和移动台MS四大子系统组成。 A. 无线网络子系统RNC B. 无线基站子系统BSS C. 无线基站控制器BSC D. 无线基站收发信机BTS 7.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又被国际电联ITU称为________ A. IMT-2000 B. IMT-3000 C. 3GPP D. 3GPP2 知识点:2.2 3G时代的组网技术 学生答[A ;] 标准答 A ;

华中科技大学2017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报名须知

华中科技大学2017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报名须知 一.申请资格 1.我校2016年入学的博士生(包括硕博连读生); 2.已修课程成绩符合要求; 3.达到香港城市大学规定的最低英文水平要求:取得(i)托福考试(TOEFL)至少550分之成绩(即托福计算机考试至少213分或托福网考至少79分),或(ii)雅思国际英语语言测试(IELTS)总级别至少6.5,或(iii)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6(CET-6)至少490分,或(iv)通过华中大英语论文写作(学科编号:411.800)。 二.学科领域 两校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领域。 三.学习地点与安排 联合博士培养项目的修读年限一般为四年。原则上学生第一学年在华中大修读并完成公共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程,第二至第四学年按以下学习模式,修读部分专业课及完成学位论文。 学年学习地点 第一学年华中大 于城大注册入读联培计划 第二学年城大(香港本部) 第三学年城大深圳研究院 第四学年华中大 四.申请程序 请符合申请资格的同学仔细阅读及以英文填写「招生申请表」,并将申请表及巳用信封封存的「推荐报告」(Referee’s Report)连同以下复印件于2017年2月27日前交至华中大导师。其后,华中大导师与城大导师联系及填妥相关附件内容中的表格和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后,交至相关华中大各所属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再送至华中大研究生院进行审批。华中大研究团队负责人将通过华中大研究生院审批的申请材料收集后,将所有材料提供给城大研究生院。城大研究生院将申请发至相关院系以供院系进行审批,如申请获城大相关院系推荐,城大研究生院会审核该招生申请表及资料。审核后,两校共同确定2017年录取学生名单。 q本科及硕士(如适用)学位证和成绩单(请提供正式认证的英文译本)和最近期之成绩单;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演进趋势的预测,文章对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MI),关键技术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

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从宏观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由移动终端和移动子网、接入网络、核心网络3部分组成,如图1[1], 图1 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如图2[2], 图2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 1.1 研究背景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最令我

们惊喜的变化或许就是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对于任何品牌或者公司营销领域的人士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变化。因为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告知自己的客户“消费者、用户接入企业网站、服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应对。”对于这一变化所发生的速度以及普及程度,我们或许可以用如下一系列数字进行说明: (1)在美国地区,如今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四倍。 (2)苹果在2011年总共卖出了4800万部移动设备,而同期苹果卖出的笔记本以及Mac机的数量则仅为490万台。 (3)48%的美国移动订阅数字内容用户都使用智能手机。 (4)2012年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率同比2011年上升了50%。 (5)91%美国人无时无刻都保持自己的移动设备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即无论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移动设备)。 (6)2013年,移动手机将超越PC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途径。

十大移动互联网应用

十大移动互联网应用

就在此文撰写的过程中,3G牌照正式发放:中国移动获得TD牌照,中国联通获得WCDMA牌照,中国电信获得CDMA2000牌照。该来的还是来了,不过有点晚。3G就像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舞女,不过这次不是羞涩,而是一脸的哀怨,直到年老色衰才被获准出来表演。既然上台了,那就好好表演,把自己的拿手绝活都拿出来,怎么着也得证明自己比那些半路出家的村姑强吧?下面就来看看这个过气的舞女到底有哪些绝活可以拿得出手。可以说,3G时代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准确的说应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端,也许移动互联网的腾飞还在4G。3G从根本上实现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也催生出很多新的产业机会,以及让原有的移动应用和互联网应用有了新的市场空间。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未来几年的十大移动互联网应用: 1、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将是未来3G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当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2G时代手机主要用来打电话、发短信,2.5G时代可以上W AP、玩彩信,在3G时代,不光是可以“玩”,还可以“用”,不光是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达成交易”——在手机上可以订票,可以买卖股票,也可以拍卖东西,手机真正成为万能军刀。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较为成熟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威力已经开始展现:2007 年,电子商务市场收入占日本无线增值服务市场收入的63% ,并且增长迅速,较上年增长 29% 之多。 谷歌已经将移动google 定位成“随身万事通”,为客户提供基

于“位置”的本地化信息服务,而未来,google 必将更进一步,将“支付”和“物流”整合进来,提供全程的电子商务服务。 2 、手机游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游戏,难怪游戏那么受欢迎。从街边的电子游戏,到电视游戏,再到PC 游戏,无不证明了游戏的强大生命力,在手机上同样如此!手机游戏的市场空间将不亚于电脑游戏,因为手机虽然操作和展现能力不及电脑(这些可以通过游戏的设计来尽量弱化),但它最大的好处则在于随身,用户玩游戏往往就是因为无聊,手机当然就成为玩游戏的首选。 个人认为,手机上游戏会走PC 游戏的老路,先是单机游戏兴起,再是网络游戏的繁荣。目前虽然单机游戏占大头,但手机网游的崛起也就是一两年的事。 3 、手机音乐自古以来,音乐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有人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带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歌迷,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随身听时代的sony ,mp3 时代的IPOD 。互联网的出现,让音乐的生产和销售变得更为容易,也让音乐盈利模式更为多元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音乐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户携带音乐变得容易,由冲动变成拥有(音乐)变得更加便捷,有共同音乐兴趣的人交流更为方便——音乐将变得无处不在! 虽然终端性能和资费等在一定程度会限制着手机移动的发展,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一旦手机音乐找到了属于它的商业模式,将

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

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 文章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类型、主流智能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及热点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当前主要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文章认为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在系统硬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操作系统技术、商业模式和应用开发上的跳跃性发展,将带动移动互联网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的高速扩张;云计算概念的出现、应用服务概念的推广将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亦将呈现繁荣景象。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出版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定义,移动互联网的3要素为: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及应用服务,其中移动终端是应用服务的载体。终端的接入类型、硬件系统配置、用户界面(UI)以及提供给第三方开发者的开放程度,决定了终端给予用户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由于能提供更多、更贴合用户需求的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商店模式已将之前电信运营商的“封闭花园”模式彻底颠覆。而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载体和连接渠道,移动互联网终端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就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类型、操作系统平台、人机交互和移动应用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 1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类型 移动互联网终端是一种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并搭载应用服务的终端设备,依据需求及市场定位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终端可划分为功能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简称功能型终端)和智能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简称智能型终端)。功能型移动终端专注于完成一种或几种功能,对系统的要求没有智能型终端那么高,如当前的无线POS机、低端手机和物联网终端等;智能型终端则搭载了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使第三方应用能够更好地与操作系统及底层硬件整合,性能表现更加出色,常见的智能型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1.1 功能型终端 功能型终端具有相对固定的功能和较低的运行环境要求。它的软硬件系统较为简单,更多地使用嵌入式芯片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因此其成本、功耗、体积都能得到更精细地控制,也能更多地在多种简单任务场景下使用。目前在远程信息录入、交通管理、工业控制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根据Cisco公司的预测[3],2016年机器对机器(M2M)间产生的网络流量将占到移动网络总流量的4.7%,达到每月508 022 TB。可见功能型终端在未来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1.2 智能型终端 Cisco公司预测,将来的移动互联网网络流量主要由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产生。这些移动设备的硬件及操作系统都支持丰富的第三方应用,能够满足用户工作、娱乐、社交等各种需求,它们的主要配置如图1所示。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主要采用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的ARM架构,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减少了功耗,电池总量不需太高也能维持长时间地使用;笔记本等高性能电脑则使用基于复杂指令集(CISC)的X86架构,性能优异但是能耗较高,即使使用高容量电池仍然无法维持长时间使用。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

1.简述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1)双协议栈技术 (2)隧道技术 (3)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 某A类网络10.0.0.0的子网掩码255.224.0.0,请确定可以划分的子网个数,写出每个子网的子网号及每个子网的主机范围。 由子网掩码可以判断出主机地址部分被划分出3个二进制作为子网地址位,所以可以划分出2*3-2=6个子网。 每个子网的网络号和主机范围如下: 子网号为10.32.0.0,主机号范围为10.32.0.1-10.63.255.254 子网号为10.64.0.0,主机号范围为10.64.0.1-10.95.255.254 子网号为10.96.0.0,主机号范围为10.96.0.1-10.127.255.254 子网号为10.128.0.0,主机号范围为10.128.0.1-10.159.255.254 子网号为10.160.0.0,主机号范围为10.160.0.1-10.191.255.254 子网号为10.192.0.0,主机号范围为10.192.0.1-10.223.255.254 3.什么是多径效应? 移动通讯电波传播最具特色的现象是多径衰落,或称多径效应。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地物的影响而产生反射、绕射、散射等,从而使电波沿着各种不同的路径传播,这称为多径传播。由于多径传播使得部分电波不能到达接收端。而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也是在幅度、相位、频率和到达时间上都不尽相同的多条路径上信号的合成信号,因而会产生信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延扩展等现象,这些被称为多径衰落或多径效应。 4.为什么CDMA称为绿色手机? 普通的手机(GSM和模拟手机)功率一般能控制在600mW以下,CDMA系统发射功率最高只有200mW,普通通话功率可控制在零点几毫瓦,其辐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对人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手机发射功率的降低,讲延长手机的通话时间,意味着电池,话机的寿命长了,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故称之为“绿色手机”。 5.移动IPV6数据包选路过程? (1)当移动节点在家乡链路上时,它们就像任何固定节点一样收发数据包。 (2)知道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的通信软件伙伴可以利用IPv6选路报头直接将数据包发送给移动节点,这些包不需要经过移动节点的家乡代练,它们将经过从始发 点到移动节点的一条优化路由。在移动IPv6中,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是一个非 常好的中间目的节点。因为转交地址和移动节点总是配置在一起的。因此。通 信伙伴将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作为选路报头中唯一的中间目的节点,以便数据 包直接路由到移动节点的当前位置上。 (3)如果通信伙伴不知道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那么它就像其他任何固定节点发送数据包那样向移动节点发送数据包。这时,通信伙伴只是将移动节点的家乡地 址(也是它知道的唯一地址)放入目的IPv6地址域中,并将它自己的地址放在 源IPv6地址域中,然后将数据包转发到这样发送的一个数据包将被送往移动节 点的家乡链路,在家乡链路上,家乡代理截获这个数据包,并将它通过隧道送 往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移动节点将送过来的包拆封,发现内层数据包的目的

移动互联网终端

摘要:三网融合是传媒和通信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但由于目前电信运营商和广电部门的利益纠纷不断,三网融合迟迟没有进展。相反,互联网企业和终端制造商主导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如火如荼,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突破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壁垒。本文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状况及优劣势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可行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终端瓶颈盈利模式 1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发展状况和瓶颈简析 移动互联网终端(MID),即Mobile Internet Device。最早源于2008年IDF大会上英特尔推出的一种新概念迷你笔记本电脑。在英特尔的定义中,这是一种体积小于笔记电脑,但大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装置。随着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概念的不断演进,目前普遍认同的概念是它可以包括手机、迷你笔记本等各类能够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同时,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交互融合趋势不断增强。以数码消费领域的引领者苹果公司为例,他先是推出了能够通过WiFi装置访问互联网的iTouch,随后又把手机和iTouch的功能融合在一起为消费者带来了iPhone,最新产品iPad则是能够通过3G和WiFi两种途径访问互联网的移动终端,这些都表明各种类型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给移动终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一些新问题。 1.1 硬件发展状况和瓶颈 首先,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和操作舒适性对产品提出了较高要求。移动终端既要在体积上满足随身携带的便利性,又要满足消费者对屏幕尺寸的最大化选择,虽然目前的技术实验已经研制出了可折叠的屏幕,但是实现量产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 其次,国内3G运营商的相对垄断和网络壁垒给硬件发展带来了不少阻碍。在目前MID 和手机相对独立的状况下,国内的MID产品一般可以通过WiFi等方式接入互联网,但并不支持3G网络,降低了它的便携性和实用性。而手机的3G网络也面临着三种不同网络制式,用户难以取舍的尴尬现状,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终端融合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阻力。 1.2 内容发展状况和瓶颈 首先,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软件发展目前较为成熟的只有苹果公司,他的软件可以实现在iPhone和iPad两个平台通用,而Google公司的Android和微软的Windows Mobile都是针对手机平台的,在MID平台上的兼容性较差,系统运行不稳定,还需要一定的完善。 其次,国内的开放内容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国外智能手机发展过程中手机制造厂商主导的软件开放平台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一些网络应用类程序更是提升了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利用率。但国内除了电信运营商主导的内容平台之外缺乏有效的内容获取途径,不仅拱手将市场让出,也不利于培育消费群体,阻碍了产业的迅速发展。 虽然目前存在着种种障碍,但从移动互联网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移动终端的融合是一种必然,最终将实现一体化的终端产品。实现娱乐终端、手机、上网本等各项功能的整合。

信息可视化设计-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附件5.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 (中英文各一份) 课程名称: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代码:100.641 课程类型:□博士专修课程█硕士专修课程 考核方式:全英文考试教学方式:全英文讲授 适用专业:设计学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设计方法学、视觉艺术设计 课程组教师姓名职称专业年龄学术方向 雷田(负责人)讲师设计学32 用户研究、交互设计朱志娟讲师设计学32 人机工程学 吴磊讲师设计学30 交互设计 课程负责教师留学经历 2012.8-2012.10,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学术专长 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设计策略及用户研究。与此相关的论文列表如下:●Product Strategic Design Based on the ACO. ●User's Emotional Reaction in Search Engine Website ●Aesthetic user experience and apparent space dimensions.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apparent space dimensions on interface aesthetics and apparent usability. ●Product semantics comparison-an accurate method for product semantic identification ●Aesthetic preference based on users' cognitive styles in mobile intera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