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护理方法

小儿发热的护理方法
小儿发热的护理方法

小儿发热的护理方法

宝宝发热,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宝宝降温,要根据宝宝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如果使用药物降温,要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宝宝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不管使用哪种退热剂,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家庭实用物理降温法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热,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前额和大椎穴贴退热贴,直至体温降至正常。

5.不提倡酒精擦浴。

第三,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发热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第四,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给宝宝服用的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例如,常用药扑热息痛,患儿每公斤体重服用10~15毫克。如过宝宝服用扑热息痛一日量超过3克,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害。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这两类退热药虽属两种不同类型,但作用都是解热镇痛。服用时,需注意两者剂型的差别:对乙酰氨基酚类的百服宁、泰诺林等有滴剂、口服液、咀嚼片3种剂型;布洛芬类的美林,对儿童只有滴剂和口服液两种剂型。1岁之前的婴儿,最好用滴剂,因为滴剂药物浓度小、刺激性小。

及早发现宝宝发热的方法

摸:平时经常摸摸宝宝的小手和颈部后面,既可知道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宝宝的衣着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宝宝的健康和舒适。了解了宝宝的正常体温,一旦宝宝有发热,你就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觉出了宝宝的体温异常,可用你的额角接触宝宝的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宝宝的额头比你的热,那么宝宝多半是发烧了。

看:如果宝宝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宝宝很可能是发热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宝宝的小便比平时的尿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宝宝也可能体温增高了。

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是最确切的。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宝宝的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宝宝的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测出的直肠温度需减去0.5℃,腋下和颈部温度应加0.5℃,得出的度数便是宝宝的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宝宝的准确体温和是否发热。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常见发热病人的的护理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祭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 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v 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以下或较前下降 20~30mmH、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v 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护理要点】

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及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及护理 惊厥是指由于神经细胞异曲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不自主收缩,以强制性或阵挛性收缩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意识障碍.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和特点 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 肿.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起阿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2)颅外感染:如热性惊厥,其他部位感染(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引 起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等.常于原发性的极期出现反复惊厥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如产伤脑外伤原发癫痫先天脑发育异常颅内占 位性疾病等.产伤与出血引起者表现为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 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颅外疾病: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各内代谢性疾病(水电解质 紊乱肝肾衰竭中毒)等.缺氧缺血引起者表现为窒息后立即起 病,反复惊厥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代谢性疾病引起者 患儿均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疾病基础.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发作均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儿童,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5岁后不再发作.患儿多有热性惊厥的家族史.多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起,当体温骤然升至38.5﹣40℃(大多39℃)时,突然发生惊厥.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性两种: 1.单纯型(典型)热性惊厥的特点 1)多呈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持续数秒至十分钟,可伴有发作 后短暂嗜睡. 2)发作后,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一切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 征. 3)在一次热性疾病中,大多只发作一次. 4)约有50﹪的患儿在以后的热性疾病中再次或多次发作. 2.复杂性热性惊厥特点 1)一次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 2)在24小时内发作≥2次 3)惊厥形式成局限性或不对称性 4)惊厥发作5次以上 多数热性惊厥的患儿随年龄增长而停止发作,部分患儿转换为癫痫,危险因素: 1)有癫痫家族史;2)复杂性热性惊厥;3)首次热性惊厥前已由神经系 统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具有2-3个危险因素者,7岁时癫痫的发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的分类 感染热 吸收热 反应热 药物热 脱水热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与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

术大小与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与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病变与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与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37.3-38.0℃以下

引起小儿发烧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式

引起小儿发烧的常见原因及正确处理方式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急性发热在儿科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肠道感染、传染性疾病、川崎病等,其临床除了发热以外往往伴有不同的症状,如上呼吸感染多伴有流涕、喷嚏、轻微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常伴有较重的咳嗽、呼吸急促;肠道感染常伴有腹泻、腹痛、粘液便或脓血便;川崎病多伴有口唇干裂发红、眼结膜充血、杨梅舌、淋巴结肿大等;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病程中会出现红色皮疹、水疱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疾病的早期都与上呼吸道感染相类似,容易误诊。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及颈部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一、一般小儿发热的处理原则 38.5度以下,不要吃退烧药,打退烧针,要给宝宝多喝水。注意环境温度是否过高。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

体温升高。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另外需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要特别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二、主要的症状及原因: 一)、主要症状: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二)、哪些原因会引起发烧

儿童发热护理

小儿发热的护理及处理误区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儿童时期多为感染性发热,是机体抵抗“外邪”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低热状态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发热尽管是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烧时,家长都是特别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有时家长还犯错,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 一、一般调护 1.饮食宜清淡。发热时,整个身体的气血向上向外,相对而言,消化道的气血就减少,所以很多孩子发热的时候,会出现“不想吃东西”、“想吐或呕吐”、“腹胀腹痛或腹泻”,这些症状都是里面的气血减少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的表现。发热的时候,饮食宜清淡,以不增加脾胃负担为度,可以吃些“白粥”、“小米粥”、“菜粥”、“南瓜粥”,“豆腐羹”;热退后,适当调补,如“鸡汤”、“鸡蛋羹”、“肉糜”等,但肉食还是要少吃,以防“发热”卷土重来(所谓的“食复”)。 2.多喝暖水和热粥。外感发热是身体与“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之间的一场战争。发热期间消耗最多就是“津液”,多喝暖水和热粥或以使“津液”得到补充。津液不枯,津液流行,汗才得出,大小便才能正常排泄。 3.适当休息。有些父母为了让小孩发汗退热,鼓励小孩活动,这会耗伤人体正气,不利于病情恢复。

4.多泡脚。寒起于足下。袜子拖鞋要注意保暖、保持干燥,不要赤足在地板上走(很多家长不以为然)。泡脚时间宜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左右,可反复加热水,最好能出一些汗。 5.物理降温方法。冰敷的方法宜于高热但没有“怕冷、寒战、鼻塞、清涕”的孩子,从中医的角度看,必要时辨证地使用;如果有“畏寒、鼻塞、流涕”的孩子,则宜用温水外敷的法子;发热期间,用“丁桂儿脐贴”贴足心的涌泉穴,对降温会有帮助。 6.药物退热法。如果畏寒无汗高热,可用退热药(如口服“布洛芬悬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或外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右旋布洛芬栓”等)发汗退热,发汗过后,宜服热粥,粥内可加些冰糖。这样发汗而不伤正气,也能减少发热的反复。 二、错误做法 1、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于是将小儿裹得严实。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2、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人们通常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效果。实际上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酒精擦浴已经淘汰,但是许多家长及老人并不知晓。正确的做法是:给小儿使用温水进行擦浴,擦浴的地方主要是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多以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论治。 外感者,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以驱邪为主要法则,邪去则热退。一般在发热时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此为外感发热之特点; 内伤发热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不伴恶寒,若有恶寒则会得衣被而减,治疗当顾及阴、血、正气,即驱邪不忘扶正之意。 (一)外感发热 1 伤风发热:由外感风邪而引起。其症恶风,有汗,身热,轻咳流涕,舌苔白薄,脉象浮缓,法当祛风解表。方以杏苏饮、葱豉汤加减。药用苏叶、桑叶、杏仁、甘草、桔梗、陈皮、豆豉、生姜、连翘。 2 伤寒发热:由外感风寒而引起。其症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咳嗽,舌苔白薄,脉象浮紧。法当解表散寒。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甘草、桔梗、生姜、葱白、白芷等。虚者加党参,高热者加柴胡。 3 风温发热:感受风温之邪而引起。其症发热,微恶风,不恶寒,轻咳,口渴自汗,舌质红,苔白薄黄,脉浮数。法当辛凉透表,发热甚者用辛凉重剂银翘散加减。药用芥穗、薄荷、甘草、桔梗、牛蒡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葱白、芦根。咽痛者加山豆根、干青果;低热而咳嗽重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甘草、桔梗、杏仁、豆豉、薄荷等。 4 伤暑发热:由于酷夏暑热所伤而引起。其症发热,头晕重,身困倦,口渴自汗,或汗不第二卷362出,舌质红,苔白滑,脉浮濡而数。法当清暑解表。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藿香、炒扁豆、厚朴花、银花、连翘、黄芩、滑石、甘草。表虚者加南沙参;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川黄连;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焦三仙等。 5 伤营发热:由于温热病由气分入营血所致。其症发热,烦渴喜饮,不恶寒,有汗,时有谵语,精神倦怠,目喜闭不开,舌质红绛,苔光少,脉细数无力。法当清热滋阴和营血。方以清营汤加减。药用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川黄连、银花、连翘、丹皮、南沙参、鲜菖蒲、鲜荷叶、西瓜衣等。 6 湿温发热:由于湿温之邪不能发越于外所致。其症发热或发热午后较高,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不饥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细滑而濡数,法当辛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方以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竹叶、姜半夏、通草、黄芩、厚朴花、大豆黄卷、连翘等。 7 黄疸发热:由湿热郁于肝胆所致。其症发热无汗,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白,小便深黄不利,面目及一身发黄,舌苔黄或腻,脉浮滑而数。法当清热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四苓散加味。药用茵陈、炒栀子、黄芩、生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藿香、板蓝根、焦三仙等。

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130021刘晓丹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现代婚育观的多元化。现代医学技术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免疫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普及,使人口出生的规模、数量、年龄结构、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我国15岁以下的小儿占全国人口总效的l/3左右(约4亿)。而且这个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小儿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减少。小儿自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中毒、意外伤害增多。为此保护儿童、预防疾病、规范用药、全方位护理是儿科护理工作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对小儿发热这--3L科急盎要正确认识、护理、直教、指导。 1.发热 1.1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谭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或口腔温度超过”.5℃,一昼夜温度渡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正常d,JL体温(舡温)波动在36.9℃一37.5℃,腋下温度36.0℃一”.0℃,舌下温度较肛温低o.3℃一o.5℃。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故稍增高并非全部有病理意义。 1.2d,JL体温的调节特点体沮的恒定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来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矛盾的对立坑一。产热是化学性调节过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和基础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散热是物理调节过程。主要通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对流以爱肺呼吸时所献失的热量。 小儿体沮■节中枢功托不成熟,尤其在新生儿时期,且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较薄.容易散热。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所以体叠易随环境墨度的变化而变化。。适中沮度”又称中性沮度。即描能维持正常的体棱沮度(血称体沮,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蠢度。其特点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和皮肤温度(也称体壳墨度。可受环境疆度和衣着情况的影畴.且低于伴棱程度。)的量适宜的环境强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氯量最少,新脒代谢事量怔,蒸发散热亦步。一般而育。新生儿的中性温度较成人高.成人为笛.o℃一30.o℃,新生儿出生时为33.O℃一弱.o℃,当环境■度高于或低于中性亚度时,在一定范田内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或皮肤散热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圈内,若环境汪度膏于调节桎限,则体温升高。 I.3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原因很多,但主蔓有两大类,即感染性因素和非摩染性因素。小儿发热以前者多见。 感染性因素是指机体感染各种病原徽生钾,即细菌及其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索)、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律、霉■和寄生虫.其中细蕾和龠毒感染的痰裹所致小儿震热量常见,如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小儿肺炎、小儿化脓性■麒炎、小儿传染性疾病辱。 非摩染性因素是指其一产热过多:由于理化因素破坏组坎,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及其分解产物异常增多,而引起发热的疾病,如小儿风漫热JL童类风漫病、小儿急性白血病、薪生几溶血反应辱。其二散热摩碍:由于新生儿体温谓节中枢功能差。体衰面积相对较大,在室溢过高时.通过皮肤蒸发和发汗散热,但体内水分不足时血液浓缩而致发热称脱水热。 1.4震热的热度、热越热度是由于各种象热因素的种类、毒力及小儿的机体反应的不同.体沮升蠢的程度也不同。以口腔量度为饲分为低热(体担”.5℃一37.9℃)、中等热(体量38.0℃一38.9℃)、高热(体沮39.O℃一柏.9℃)、赶★热(体1>41.O℃)。热越是发热纳体温曲线形状。不同痰囊曲热型是有差异的,有如下四型。稽留热:体重持续在39.0℃.柏.O℃。达敷天戚敷用.“小时波动范置不超过l℃,见于小儿肺炎球膏肺炎。弛张热;体丑在39.o℃以上,24小时内叠麓达l℃以上,体疆■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小儿败血症、风湿热。阀歇热;体置骤然升高至骝.0℃以上,持续1小时或更长时问。然后下降至正常戚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阃戢.又反复升高。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瞢出现。见于疟戎。不规则发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侗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小儿急性白血庸。 1.5发热是疫病的急性期反应在许多疾病的早期,出现体温升商、代谢增强、神经内分泌反应、血液造血反应、免疫激活辱称之为急性期反应。是相互联系以防御为主的自穗反应对疾■转归有重要意义。遣度的体墨升高能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免疫糠话,可促进多种免疫功毹,如白缉矗鼙蒲、T缩矗激活增强,千抗素(姗I)和白细胞介 ?65?

小儿发烧原因及护理全攻略

小儿发烧原因及护理全攻略~~~从中可以看出中西医对发烧不同的理解~~ 我们鼻子呼吸的空气是热热的,我们的皮肤亦在呼吸散热,排散水分、出汗。 呼吸、排汗所排出的热气,并非身体的发炎,乃是心肾的君火、相火上升所产生的体温,即消化营养,产生体能所产生的余热之排放。五行调和不周,体热排放不良,乃造成发烧,即余热被蓄积而成,故发烧的原因可列举如后: 1.感冒: 感冒发烧,因五脏调理五气产生体能而生体温,若五脏调理五气,热不能排,为皮肤毛孔被风、暑、寒、湿、燥火之气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敛(肺主皮毛),致体温、热气无法从皮肤毛孔排出,即是发烧的感冒为最多。 感冒发烧,不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更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失控,只是身体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为伤风、伤寒、伤(中)暑、湿、热等中医学谓之表证,细菌、病毒根本未进入体内,经曰:"寒邪外束,阳不得越,郁而为热(发烧)"。 2.伤食: 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致食物蓄积肠胃,无法消化在胃肠堆积发酵而产生热能的发烧,以婴幼儿为最多。此发烧四肢掌心热,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烧退而痊愈。 3.虚劳: 因身体虚,水火(心肾)不能即济,风木动摇,时憎寒壮热,乃体温外越,不能为身体产生体能,并非发炎,是今日妇女更年期,身体衰弱,故须辨别心虚发热、脾虚发热、肝肾虚发热而调治,不可退烧,是为虚损发烧。 4.瘀血: 受伤时因气血循环受瘀血阻滞,瘀积的瘀血将体温升高而发烧,只要化瘀血,发烧即可痊愈。许多受伤而成植物人者,乃因瘀血阻滞,或被用冰块冰瘀血致血凝不散,或被强力消炎,消炎即伤心、肾,因心肾同为少阴经,肾主骨、骨主髓、脑为髓海,受伤植物人的造成,乃因心、肾的衰弱,更被消炎而心的循环无力将瘀血排出,并非脑受伤害的问题,化瘀血烧即退,心肾补强,瘀血排出植物人亦能恢复健康。 许多十三、四岁的少女,月经初来时,被打德国麻疹疫苗,或感冒月经来,被消炎伤心肾,致经来不止,或经血逆行至鼻、齿流血,被止血致瘀血内结,复又感冒再被消炎,乃为今日十二、三岁学童血癌│瘀血发烧不退的主因。 5.出痘疹: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幼儿园保育知识发烧护理

幼儿发烧护理 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病症,而且烧得过高还容易引起抽风雷达此家长可采取些简单易行的办法降温: 物理降温法,可用湿水配成30~50%酒精反复擦拭小儿的背部及腋下、腹股沟、四肢皮肤,还可用34左右的湿水擦拭全身或用冷湿毛巾敷额部或用冷水袋置于头顶部。 松解、脱去外衣或减少被子让体热逐渐发散。千万不要越烧越穿衣服或多盖被子,这样汗就不容易出来了。 多喝白开水也可加少量的食盐,促其发汗,有利于体湿下降和毒素排泄,也可防止脱水。 对于有高烧抽风病史的、或体温超过39的小儿,家长要备用一些退烧药,如阿斯匹林[5~40毫克/(公斤·次)]、安乃近[10~20毫克/(公斤·次)] 等,加用镇静剂,如口服鲁米那[2毫克/(公斤·次)]、或者冬眠灵[1毫克/(公斤·次)]、阿苯片最好,即退烧,又镇静防止高烧抽风。若高烧不退,需送医院求治。 护理也很重要,首先要让病儿卧床充分地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居室要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开窗通风时切忌让风直吹病孩,病儿身体不舒服时脾气往往会变坏,易躁爱哭闹,父母应耐心照顾和抚爱,切忌急躁粗暴。 发烧会使人体内水分蒸发、盐分丢失、热量消耗,应及时补充,鼓励多饮水,既帮助退烧又利于体内代谢物和毒素的排泄,并可缩短,病

愈的时间。出汗过多的儿童,还应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和白糖,以保持体内所需的盐分和糖分。 儿童发烧后一般胃口都不大好,此时别硬逼着孩子吃,多吃反而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差、热度高时可吃些流质,如果汁、米汤、蛋奶、豆浆等;食欲好,热度不太高时,可进半流质,如:藕粉、肉糜粥、鸡蛋羹等;退烧后可吃些稀饭、面条、新鲜疏菜等,油腻食物要少吃或不吃。 儿童高烧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抽搐过频,时间过长时,会使脑组织缺氧而损伤智力,留下后遗症。如儿童出现神志不清、两眼发直、面肌抽动、牙关紧闭的抽风现象,应迅速去物理降温措施,如用冷毛巾置于前额、腋窝、腹股沟部,或用温水擦身进行降温,也可将冰块包在湿毛巾中进行冷敷降温,还可使用酒精选择手心、足心、腋窝、肘窝、后背、上下肢、颈部等擦浴降温(但婴儿不宜)。此时家长不要用开衣扣的,以利呼吸,用干净的筷子掀开牙关,避免咬伤舌头;如有呕吐时应将病儿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入器官,发生窒息。经过处理后,如病儿持续高体温,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的中医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得中医护理 一、疾病名称:高热惊厥 二、定义: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得“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得发生就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得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 三、小儿高热惊厥得临床表现 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新生儿尤须注意);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多数为骤然发作、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紫绀,大小便失禁,经数秒、数分或十数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时,患儿可意识清楚。若意识尚未恢复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提示病情严重,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如限局性抽搐部位恒定,常有定位意义。部分病例,仅有口角、眼角轻微抽动,或一肢体抽动或两侧肢体交替抽动、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抽动者不多,常表现为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阵发性青紫或苍白,两眼凝视,眼球震颤,眨眼动作或吸吮、咀嚼动作等、发作持续时间不一有时很暂短,须仔细观察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四、护理评后 (1)小儿高热惊厥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及传染病早期等急性感染性疾病高热时,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得惊厥,谓之高热惊厥、其发生率很高,据调查5-8%得小儿曾发生过高热惊厥,占儿童期惊厥原因得30%、其特点就是: ①好发年龄为6月至3岁,3岁后发作频数减低,6月以下、6岁以上极少发生; ②上感引起者占60%,常在病初体温急剧升高时发生,体温常达39~40℃以上,体温愈高抽搐得机会愈多; ③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但惊止后,意识很快恢复; ④在一次发热性疾病中,一般只发作1次,很少发作2次以上; ⑤抽搐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5-10分钟; ⑥神经系统检查为阴性,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无异常发现; ⑦发作后1-2周做脑电图检查为正常; ⑧可追询到既往高热惊厥史与家族遗传史; ⑨预后多良好,少数可转变为癫痫(1-3%)。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5、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6、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7、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惊厥护理常规 一.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宜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噪音等 刺激,一切操作集中进行,避免过多扰动患儿。 三.惊厥发作时松开颈部紧身衣物,将头偏向一侧,将压舌板放在患者的 上、下臼齿之间(切勿强行扳开)防舌咬伤。抽搐发作时予以急救措施,可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仰卧,分泌物过多时予以抽吸,必要时使用吸引 器,以防窒息。有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 五.高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注意口腔护理及退热后的皮肤护理,勤换衣裤,预防着凉。 六.避免患者受伤害,适当约束患儿严防坠床,碰伤或抓伤。 七.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八.注意保暖,在不诱发惊厥的情况下,定时轻柔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九.高热昏迷者按各项护理常规护理。 十.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长短、性质及频率。

小儿发烧的治疗

小儿发烧的治疗 小儿夜间经常发烧怎样治疗? 发热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当这些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机体的防御系统为保护机体,可作出各种保护机体的反应来抵御病原菌,发热就是其中的一种抵御反应。发热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说明机体正在与病原菌作斗争,所以很消耗人得体力,病人就会嗜睡、乏力。但不管是否用药,总会有个过程,不会药到病除的(病程一般来说需要3—5天).小儿发烧的治疗 一般发烧在38度以下建议物理降温(象1.多通风,注意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在21℃~23℃;2.让患儿卧床休息,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3.给患儿频频喂温开水或维C果汁,一晚250毫升。4.用冰袋敷额头。5.高烧你可以用酒精檫宝宝关节处、洗个温水澡,将患儿置于比体温低4℃~6℃的温水中浸浴5~10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并轻轻按摩皮肤至发红为止;还可用32℃~34℃的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给患儿洗澡,重点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直至患儿体温降到38℃便可等),这种物理降温法效果很好,我儿子发高烧时用过,可以退烧一度左右.一般要在体温39度高烧以后才用退烧药,象安乃静滴液,但3岁以内的婴幼儿发高烧时应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一般不打退烧针,不吃退烧药,以免发生虚脱及药物毒性反应。无论是否退热,家长应尽可能带孩子去查清发热的原因,看看宝宝感冒是着凉了还是病毒感染,强行降温是不科学的.同时注意让宝宝多喝水,维C果汁等,喝点有营养的汤类如鸽子汤、鸡汤、鱼汤,吃点清淡易消化事物,记住千万不要强迫宝宝吃,因为发烧后,影响宝宝的肠胃消化功能,等恢复后就会好的,祝宝宝健康快乐! 小儿发烧的病因与小儿发烧的治疗 小儿发烧是父母最头疼的事,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也很多下面介绍一般小儿发烧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小儿发烧的病因 1、小儿发烧非疾病因素: 小儿体温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气温过高(中暑)、穿衣太多、喝水过少、水份丢失(流汗、腹泻)、房间空气不流通、剧烈运动前后,其它如预防注射也可能引起发烧。 2、小儿发烧疾病因素: 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等。除发烧外,还伴有各系统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时,可有流涕、咽痛、咳嗽;胃肠炎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在泌尿道感染时可能出现尿频、尿痛、腰痛的现象。而小婴儿各系统的伴随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有厌食、吐奶、腹泻等现象,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发烧越应该看医生. 引起发烧的疾病还有很多,如长期发热可见于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应注意观察孩子发烧的规律和伴随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及早治疗。 如何帮助小儿退烧? 当发烧较高时,使用以下温和(物理性)的退烧方法可让孩子舒服一些: 1. 减少衣被:发烧时切记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盖太厚的被子。这种传统“捂汗”的方法不利于散热退烧,反而会因过热导致高热惊厥。对于许多小婴儿来说,只要减少衣被就能使体温降低。 2. 多喝水:有助于发汗散热,此外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机体丢失的水份。 3. 冷敷法:这个方法简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额,毛巾变热后再用冷水浸后重新敷用。对年长儿可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更好。 4. 全身温水拭浴或泡澡:将孩子衣物解开,用温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另外水份由体表蒸发时,也会散失一部分热量。 5. 温酒精拭浴:酒精擦浴将70%酒精兑自来水1/1, 稀释后的水温约为37~40℃,放在小碗中。擦浴时将门窗关好,用纱布或柔软小毛巾蘸碗中的酒精,擦患儿手心、脚心、腋窝和上臂内侧和大腿根部,再擦拭四肢及背部。不能直接用酒精擦拭,此法不适于1岁以内的婴儿。 小儿发烧的治疗 小儿发烧首先应去医院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作出明确的诊断;然后根据不同的疾病,作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比如发烧到39度以上,称为高烧;多为感染所致,最常见的是吸呼道感染如感冒,肺炎等其次细菌性痢疾、脑炎、登革热、伤寒等等;如果长时间低烧,多见于慢性病如结核、慢性咽炎、扁桃腺炎、风湿热等等。 2、如小儿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无效,可用中成药如板兰根冲剂或针剂,小儿感冒冲剂桑桔感冒外,银翘解毒片,六神丸等。严重的可用抗病毒药如病毒唑等。 小儿发烧治疗: 小儿发烧,不必惊慌,可先采取以下降温措施:⑴降低室温。装有空调的家庭保持室温在21~23℃;⑵让孩子休

发热患者的护理

症状学重点 发热患者的护理 1、散热途径: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 热。前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才发挥作用;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是唯一方式。 2、 3、发热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升高。 (2)高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选择)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

5根据热型特点判定热型 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 起。 6、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小儿注意有无惊厥,密切注意有无虚脱,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测代谢情况,如血常规、电解质变化,了解降温药物禁忌症。(二)环境方面:室温18-22 ℃,湿度50%-70%,开窗通风,注意避免直吹。降温设备,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安全,怕冷寒战时注意保暖(三)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贴冰枕和冰袋,

冰盐水灌肠,静滴降温 (四)舒适护理:体位,干净衣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减少刺激,卧床休息,吸氧 (五)饮食护理:补充液体,记录出入量,注意补充电解质,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六)健康教育:正确测量体温,识别表现及临床指征,避免高热环境,减少活动,降低消耗,饮食及饮水指导,皮肤清洁,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的保护 水肿患者的护理 1水肿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1)GFR急剧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2

小儿发烧的辨证与护理

小儿发烧的辨证与护理 小儿发烧后需要辩证处理,不能针对温度想办法降温。发烧的外因有因食、因寒、因热,除了外因,也有纯粹内因的发烧,即生理性发烧。经验来说,因伤食(积食)引起的发烧,和因受寒引起的发烧居多。小儿发烧只要对症处理,两三天内都应能看到好转,如果没好转而且小孩状况不好,应及时就医。 积食发烧 积食发烧初期一般肚子烫、手心烫,肚子与后背、手心比手背温差比较大,发烧前有肠胃症状如口臭、大便不通或臭或拉肚子,或见舌苔黄腻,详情见小儿积食辨证与处理。确诊积食发烧后建议的中成药是四磨汤口服液,并且推拿帮助排便: 用点力顺时针揉腹10分钟。下七节骨10分钟。揉腹一天可以很多次。 推下七节骨,就是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推命门(肚脐正对面)至尾骨端(长强)成连成的一直线。 位置不需要太准确,关键是用力往下推 积食发烧一般是持续低烧,或反复发烧,多早上降温、下午或晚上开始持续升温。发烧温度高、耳朵两旁很烫的,可能烧3天后出疹。 消食导滞的药不是退烧药,是帮助排积食的,积食排了才会退烧,没排完就会反复烧,所以可推拿帮助排便。经常有妈妈以为中途退烧是好了,就恢复饮食又吃肉或水果,然后就会烧的更厉害了,所以饮食一定要注意,详见下文。 述:我用了一些推拿发汗还是不出汗 评:积食发烧不能发汗,发汗也没用,可能暂时温度降低,但发汗是不对的 受寒发烧 一般来说小儿排除积食发烧就是受寒发烧。积食发烧一般没有伴随感冒症状,但也不绝对。受寒发烧一般伴随感冒症状,即鼻涕鼻塞咳嗽,受寒比较严重的,小孩会有怕冷的表现,比如后背发凉、要多盖或多穿,大点的小孩会自己说冷。如果小孩发烧怕冷,那一般就是受寒发烧,如果不怕冷反而怕热,就是睡觉不喜欢盖,那可能是积食发烧或温病发烧。如果一会儿怕冷一会儿怕热,这种情况可用小柴胡颗粒。 受寒发烧容易高烧。如果确认受寒发烧,则 所有帮助祛寒和出汗的事情都可以做,但是不帮助退烧。 如果手脚不凉,晚上时睡觉基本比较安稳,白天时精神比较好,就不用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