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习的重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四方面的内容。本节教材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叶绿体中的色素这两方面的知识。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其中普里斯特利和萨克斯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并且一般掌握良好,故不需用大的篇幅来讲述,但通过另两个实验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同时能渗透实验的思想,加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发现(知道)

(2)叶绿体中的色素(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教学重点

落实方案:通过探讨经典实验,分析它们精巧的设计思路,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设计思想进行实验设计,以加深对经典实验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自制)

五、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讲述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一道回顾初中植物学中所学的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

1、光合作用的概念;(略)

2、光合作用的条件;(叶绿体、光能)

3、光合作用的原料;(CO2、H2O)

4、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氧、水)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多媒体演示: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讨论:结合所学的化学及生物学知识,谈谈此实验中蜡烛不灭,老鼠不死的原因。(始终有氧气存在)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学生阅读教材P54,了解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

讨论: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原理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多媒体演示: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的实验。

讨论:

1、恩吉尔曼的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一是选用水绵用为实验材料,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二是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

三是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

四是进行黑暗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2、恩吉尔曼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需要光。因为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阅读教材P55,了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讨论: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来自于水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通过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才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科学发现是艰难的。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成果和研究手段,不会有科学的发现。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

问题:叶绿体中主要含有哪些色素?它们各呈什么颜色?

叶绿素: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阅读教材P57,了解各种色素主要吸收的光谱:

叶绿素:红橙光和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蓝紫光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CO2+H2O(CH2O)+O2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

想一想:观察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想一想叶绿体中的色素,位于囊状结构中的什么部位?有什么用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1)、水的光解

H2OO2↑+[H](活泼的还原剂)

2)、形成ATP

问题:ATP是如何形成的?

ADP+Pi光酶能ATP

多媒体演示:光反应阶段的动态过程。

2、暗反应阶段:(本节课只作简单介绍,下节课再作深入讨论)

CO2的固定:CO2与C5化合物的结合过程;

C3的还原:C3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

葡萄糖的形成和C5的再生:部分C3经复杂的变化形成葡萄糖,部分C3经复杂的变化形成C5。

多媒体演示:光合作用的动态过程。

讨论:

1、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

2、光反应中物质的变化是什么?能量的变化是什么?

(物质的变化是:水的分解产生氧和氢;ADP+Pi生成ATP。

能量的变化是:光能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3、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的用途?

(用于第二阶段的化学反应)

《光合作用》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色素的分类及特性

2)理解并应用光合作用过程

3)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过程渗透物质和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正观点

2)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微观生物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叶绿体中的色素

难点: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教具:课件

五:教学者:

六:教学过程:

复习:回忆上节课光合作用的概念、发现(四个经典实验),及意义

导入:我们知道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那植物细胞到底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需要哪些条件呢?

要学习如何光合作用过程先来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在哪里——叶绿体

而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其内含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

新课:这里我们先来探索光合作用的色素

一:光合作用的色素

回忆叶绿体结构色素在哪个地方?科学家们又如何得知?

3/4

1/4

光合作用的色素

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主吸收蓝紫光

主吸收蓝紫光合红光

提问叶绿体的结构

囊状结构的波薄膜(基粒):

展示课件分离色素的结果

思考:

1)正常树叶为什么是绿色?

2)秋天落叶为什么是黄色的?

回忆:色素的功能:吸收光能并转换光能,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从概念上看方程式可表示为:

CO2+H2O(CH2O)+O2

光叶绿体

但实际上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连锁化学反应,于学习我们根据反应需不需光大体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

1)2个阶段的反应过程(PPT和Flash)课件展示和说明

2)让学生看书和课件并完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的比较

项目光反应暗反应

场所

条件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联系

3)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光合作用实质是:

CO2+2H2O*(CH2O)+O*2+H2O

光叶绿体

概念

发现

场所-叶绿体-色素

过程

反应式

光反应

暗反应

请一同学写产物是葡萄糖的反应方程式:

作业:课后练习P58、记忆P56图、预习实验六。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篇一:北师版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 力的结果。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题】【多媒体播放】请学生观看屏幕上几幅图片,问:这几种 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怎么来的?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哪些人发现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海尔蒙特他在9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3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纯净的的雨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增重74.5kg,土壤仅减少0.057kg。 提出质疑:柳苗增加的74.5kg从哪儿来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仅少0.057kg的干泥土变不出来74.5的柳苗树来。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唯一的东西只有水,通过对实验数 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什么?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水不是土。植物生长需水作为原料。 过渡: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这为后人留下 一个问号。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篇一: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刘宏新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刘宏新 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初中生命科学中学习过光合作用,以此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变化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等。 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进行的几个重要的实验,简要再现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是学生已知的(初中教材中已讲),这个简单但有严密逻辑思维的实验告诉人们,植物增重的物质不完全来自土壤(排除法);接着几个经典例子串联在一起,逐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总化学反应式。在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显示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英格豪斯经过500多次重复实验,确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生命科学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知道空气的成分后,科学家才明白光合作用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点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分布功能的学习,逐步展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性,同时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 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要理解复杂的生化反应很难,讲解时抓住以下几点:1、结构适应功能。基粒类囊体膜上有色素吸收光能,是光反应场所。基质中酶与暗反应有关,是暗反应场所。2、叶绿素在光反应中的作用。3、水参与光反应。4、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联系。6、光合过程中能量传递。7、光合过程中物质转变。采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采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在分析光合作用强度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探究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课题: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简述光合作用研究简史所体现的科学进步与内在逻辑。 能描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能借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 能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感悟许多科学家专注于科学探索的精神,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技能,体验科学创意的美妙。

[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生物学光合作用教案

[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生物学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④很多植物的叶片到秋天会变红,很多植物的花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学生知道这是什么的原因吗?

本题涉及了植物细胞中色素及其比例变化的问题。一般来说,正常叶 片的叶绿体中有两大类光合色素,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的分子比例为三 比一,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也约三比一,叶黄素和胡萝卜的比为二比一。 由于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占优势,所以正常叶子总是呈 现绿色。秋天、条件不正常或叶衰老时,由于叶绿素较易被破坏或先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 至于红叶,不是叶片中叶绿体的色素造成的,而是由细胞液泡中的花 色素引起的。因秋天温度降低,植物体内积累较多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 的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储存于液泡中。而花色素类似于酸 碱指示剂,从碱性到酸性会呈现从蓝色到红色颜色渐变,具体而言是, pH=7,8时呈淡紫色;pH<3时,呈红色;pH>11则呈蓝色。由于秋天时液 泡中花色素增多,且细胞液pH值又偏酸性,因此叶子就变红了。 不仅如此,花色素的颜色也会随环境中存在的不同的金属离子而改变,所以同一种花色素在不同的花中,或是同一种花由于种植的土壤不同,都 能显出不同的颜色。 学生可以回家做一个小实验,找一朵开红花的牵牛花,用手把花瓣使 劲揉一揉,使花瓣细胞的液泡破裂,然后把这朵花放到洗衣粉水中(碱性 环境),花瓣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蓝色。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了。 第二课时 1、引言 在搞清楚光合作用中的全部氧气来自于水中的氧后,让学生回忆初中 生物学课本中的光合总反应式,并让学生对该反应式配平,要求尤其要求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篇一:光合作用教案】 【篇二:光合作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讲的是高中生物必修 1 《分子与细胞》第 5 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 2 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 代谢和能量代谢。这节课主要讲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历程、光合 作用的过程、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等这五个方面。其中,光合作用 的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由于初中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 验,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一定了解,所 以,这节课我准备介绍完光合作用的概念后,先讲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 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讲完过程后, 紧接着把应用稍做介绍。接下来,讲解这节课的次重点光合作用的 探究历程。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这部分内容会更容易接 受。最后,讲化能合成作用,完善知识体系。 (二)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较为复杂,难度较大。因此,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教 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针对学生情况, 本节课在讲解时尽量多重复几遍,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 生主动性,同时,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 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 法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动态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通过全班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 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 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3)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 教学难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1、教学设计思想 (1 )、根据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让学生自学掌握部分 教材内容,从而既解决教学的重点,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合作学习能 力。所以本课采用课堂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在学习中学 会合作,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以评价促进学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评价将贯 穿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包括学习小组内评价和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 价等,既有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有对结果的评价。 2、教学方法及手段: 提问法、自读课本、观察法、讲授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3、重难点突破: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同时,通过自读课本 大致建构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再辅以教师的讲授点拨,细化知识结 构,突破思维误区和难点。 4、上课前的准备: (1 )、教师编制好导学案,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 (2)、将全班同学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4-5 人一组,各组选出组长,并选出小组发言人或制定发言的顺序。 (3)、要求各小组分工,通过上网、阅读报刊等方式分别查找光合 作用的探究历程、过程等相关知识,以便于课堂活动探究的开展。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入新课: 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讨论: 1.浏览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明确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 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有生命的特征。因此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关于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 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 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 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 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七.本节小结: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八.教学反思:

关于光合作用教案(优秀7篇)

关于光合作用教案(优秀7篇) 关于光合作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重点)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难点) 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二)能力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重点)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 回答:叶 提出问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无论是参在大树,还是纤纤小草,一般都具有叶,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 二、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 [讲述]: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认识叶片的结构。 [实验]:叶片的结构。 [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4人一小组进行实验,先制作并观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观察叶片结构的永久切片,对照书P36的“叶片立体结构模式图”认识叶片各部分名称。 [想一想]: (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2)怎样区分上表皮与下表皮? (3)气孔的开关受什么控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1)叶片正面颜色深,栅栏层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浙科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第 1课时)】 (浙科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光合作用教案 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本节内容为激活细胞器结构功能、能量转换等学生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在生物学基础和学习方法上有了一定认识,但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又十分重要,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 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概述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 比较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及联系; 2.能力目标 “学生复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列表与绘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文图转换能力;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为我们制造生产有机物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的讨论,增强学生关心发展农业的自觉意识。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碳反应过程; 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2.难点 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 五教学策略 师生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介绍、教师循环图讲解、比较对比和学生 提问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上课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统计数据,据相关部门统计,地球上绿色植物每 年制造有机物4400亿吨,相当于24万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生出的 电力,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 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 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的内容,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有 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请同学思考该概念所包含的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的 叶绿体)、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糖等有机物)、能量转化(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我们在该模块第二章第二节学到过,请同学 回答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叶绿体的亚显微模式图,并标示各部分结构】。从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学 生开始胡乱猜测,既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又对各结构进行简单的思 考比较】。教师讲解基粒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色素的分类、功能 不同的色素吸收光谱不同,课本89页列举的是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以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开始讲解光反应的过程。【边讲解边画图】 当有光能照射到色素分子上时,光能使得色素中的电子丢失形成电能,丢失的能量一部分被adp接受和磷酸结合形成atp,一部分被nadp+接受【讲解nadp+和nadph及nadh,它们都是h载体,分 别是还原和氧化态的存在形式,通常称为辅酶】。色素中丢失的电 子由水分子中的电子补充,叶绿体中的水在光照和色素的作用下分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 季老师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④很多植物的叶片到秋天会变红,很多植物的花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学生知道这是什么的原因吗? 本题涉及了植物细胞中色素及其比例变化的问题。一般来说,正常叶片的叶绿体中有两大类光合色素,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的分子比例为三比一,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也约三比一,叶黄素和胡萝卜的比为二比一。由于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占优势,所以正常叶子总是呈现绿色。秋天、条件不正常或叶衰老时,由于叶绿素较易被破坏或先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 至于红叶,不是叶片中叶绿体的色素造成的,而是由细胞液泡中的花色素引起的。因秋天温度降低,植物体内积累较多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的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储存于液泡中。而花色素类似于酸碱指示剂,从碱性到酸性会呈现从蓝色到红色颜色渐变,具体而言是,pH=7~8 时呈淡紫色;pH<3时,呈红色;pH>11则呈蓝色。由于秋天时液泡中花色素增多,且细胞液pH值又偏酸性,因此叶子就变红了。 不仅如此,花色素的颜色也会随环境中存在的不同的金属离子而改变,所以同一种花色素在不同的花中,或是同一种花由于种植的土壤不同,都能显出不同的颜色。 学生可以回家做一个小实验,找一朵开红花的牵牛花,用手把花瓣使劲揉一揉,使花瓣细胞的液泡破裂,然后把这朵花放到洗衣粉水中(碱性环境),花瓣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蓝色。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了。 第二课时 1、引言

光合作用教案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 2.以实验探索贯通整个教学。 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 2 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 3 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索的普通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目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索的普通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斗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索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预、合作和交流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索的普通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高中十二年级生物实验教案:光合作用 (2)

高中十二年级生物实验教案:光合作用 一、实验目的及背景知识 高中十二年级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光合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是一种光合酶系统的化学反应。通过本实验教案,旨在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背景知识: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同时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的基本方程式是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其中,二氧化碳、水和光能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必需条件,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叶绿体的叶绿体色素中。 二、实验材料 1. 水培豆苗 2. 高分子透明袋 3. 放大镜 4. 比色皿 5. 酒精灯 6. 碘酒溶液 7. 漂白粉 8. 注射器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豆苗养在黑暗中两天,使其处于饥饿状态,以利于观察光合作 用的过程。 2. 实验一:观察豆苗的光合作用产物 - 将一株豆苗取出,用剪刀剪去基部的根部。 - 用透明袋将豆苗的叶片完全包裹住,保持光照条件。 - 观察袋内温度变化,通过观察袋内积气泡的形成,判断光合作用是否发生。 - 将豆苗取出,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 将豆苗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观察火焰颜色变化。 结论:观察到袋内积气泡的形成、叶片颜色的变化以及酒精灯火焰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出光合作用已经发生。 3. 实验二:观察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 - 将一株豆苗的茎横切,并将其浸泡在含有碘酒溶液的比色皿中。 - 观察茎的颜色变化。 - 在另一个比色皿中加入适量的漂白粉和水混合溶液,将其加热至沸腾。 - 将茎放入热的漂白粉溶液中,观察茎的颜色变化。 结论:观察到茎的颜色在碘酒溶液中变蓝,而在漂白粉溶液中变为白色。这 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产物可以与碘反应,从而导致颜色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实验可以观察到了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化学反应的变化。在实验一中,观 察到袋内产生积气泡,说明豆苗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同时叶片颜色的变化也进一步证实了光合作用的发生。实验二中,茎的颜色变化说明了光合作用产物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让小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进行。 二、所需材料 1.植物苗(例如豌豆或绿萝等) 2.透明塑料袋 3.水 4.太阳灯或强光源 5.制作多肉盆栽的种子/幼苗(可选) 6.成功样本展示:绿叶植物照片或图表 三、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工作 1.准备好所有所需材料。 2.小组分工合作,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数量的材料。 步骤二:观察植物的光合现象 1.将植物苗放在宽口玻璃瓶中,加入一些水。 2.将塑料袋拉过瓶口并扎紧。 3.将塑料袋完全密封,确保没有空气进入。

步骤三:探究黑暗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1.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放置一组植物苗。 2.观察并记录植物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步骤四:光照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1.将另一组植物苗放在光线充足的位置(例如阳台或窗户旁边)。 2.观察并记录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步骤五: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 1.各小组分享他们关于两组植物苗生长情况的观察和记录。 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例如: •在黑暗条件下,为什么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在光照条件下,为什么植物能够健康成长? 四、实验原理及背景知识 光合作用是什么?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能量、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叶绿素等色素所催化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和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为什么光合作用对植物重要?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的重要过程,因为它可以制造出植物所需的能量和营养。没有光合作用,植物将无法生长、开花和繁殖。

实验结果分析 •在黑暗条件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其无法制造能量和营养,因此无法正常生长。 •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生成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来支持正常的生长。 五、实验扩展 扩展实验一:探究不同颜色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使用不同颜色的透明塑料袋(如红色、蓝色、黄色等),覆盖在不同小组 植物上。 2.观察并记录各组植物在不同颜色塑料袋下生长情况。 3.分析讨论各组观察结果,并解释不同颜色对于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扩展实验二:观察浸泡在水中的多肉盆栽 1.将多肉盆栽放入一个透明玻璃容器中,加入足够的水。 2.观察并记录植物在浸泡水中生长情况。 3.分析讨论观察结果,并解释水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 六、实验安全提示 •需要成年人或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实验。 •小组合作时务必注意互相合作、共享资源。在任何实验步骤中都不要强行争抢材料或工具,并遵守实验室规则。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教案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教案 一、引言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能源转换过程之一,对维持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原理解析 1.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光合作用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即 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这是一个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其中二氧化碳和水被光能激发后,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后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2.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 应发生在叶绿体中的光合膜上,其主要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质髓(叶绿体中不含叶绿素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将光反应产生的ATP能和还原剂NADPH利用起来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糖类。 3.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的速率受到光照强度、CO2浓度和 温度的影响。光照强度越高,光合作用速率越快;CO2浓度越高,光合作用速率也越快;温度适宜时,光合作用速率较高。 三、应用示例 1.植物能源利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阳光转化为化学能,形成 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可以被植物用于生长和代谢,也可以被人类和其他动物用作食物。此外,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也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氧气供氧,维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2.光合作用的应用于农业领域:光合作用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中。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能量和养分,通过合理调节光照、CO2浓度和温度,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在温室中,可以通过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控制温室气候,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3.光合作用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也被应用于能源领域。 光合作用是太阳能转化为能量的方式之一,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化学能,产生可再生能源。例如,通过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可以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电能直接转化为电力供应。此外,通过生物质燃烧也可以将光合作用中形成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燃料,用作能源供应。 四、实验示范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我们将进行以下实验: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 一、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简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 说明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 3.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4. 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过程方法目标: 1. 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 照组和重复实验。 2. 通过对相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 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 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2. 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 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 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 照组和重复实验。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三节课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创设: 一片小小的绿叶,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司空见惯,科学家门也是在两个世纪前才开始关注这小小的叶片。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慢慢的揭示出这小小的叶片上进行的光合作用竟然是地球的“巨型能量转换站”!同学们,这是不是太神奇啦!那就让我们乘着时空的快车一同跟随伟大的科学家们去探索小小绿叶的大奥秘吧! 2. 导入相关预备知识: 在开始介绍光合作用过程之前,首先让学生们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注意让学生以教材中展现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因为教材上介绍的历史非常经典,所介绍的都是在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学生认真了解其重要过程,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对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是有必要的。并且通过展示科学家们所做的经典实验,使学生们仔细观察科学家门是如何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重要技能。 3. 任务驱动一: 任务内容:再次观察普利斯特利实验、英格豪斯实验、萨克斯实验及鲁宾卡门实验等,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光合作用的定义。 此任务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总结归纳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的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任务解决:通过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每个小组的一名同学阐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定义。 4. 光合作用各要素的讲解: (1)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内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色素的种类: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吸收的光都可用于光合作用。因为叶绿 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现绿色。 叶绿体的功能:介绍恩格尔曼实验 讨论: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 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明确: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 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没有空气的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光 合 作 用 一、定义及总反应式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完整单位。(离体叶绿体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有叶绿体不一定正在进行光合作用。 无叶绿体不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等。(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 总反应式: 2 二、叶绿体及其色素 1.色素的种类、作用及层析后的位置 △含量:叶绿素a > 叶绿素b > 叶黄素 > 胡萝卜素 2.分布: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 3.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吸收、传递:4种色素均可 吸收、转化: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4.特性: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液泡中的色素:水溶性。(eg:花青素) 5.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光照、温度、矿质元素等) (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生长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绝大多数都有酶的参与。一般来说,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是2~4℃,最适温度是30℃左右,最高温度是40℃。秋天叶片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水稻秧苗的变黄现象,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 (3)矿质元素:植物缺N、Mg、Fe、Mn、Cu或Zn等元素时,就不能形成叶绿素,呈缺绿病。N、Mg都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不可缺少。Fe、Mn、Cu、Zn等可能是叶绿素形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化剂,在叶绿素形成过程中起间接作用。 6.植物的质体 质体是绿色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分成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三类。 (1)叶绿体 叶绿体是含有叶绿素的质体,主要存在于植物体绿色部分的薄壁组织细胞中,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而是重要的质体。 (2)有色体 有色体是含有色素的质体。叶绿体也是有色质体,但习惯上将叶绿体以外的有色质体叫做有色体或杂色体。 有色体内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呈红色或橙黄色。它存在于花瓣和果实中,在番茄和辣椒(红色)果肉细胞中可以看到。有色体主要功能是积累淀粉和脂类。 (3)白色体 白色体不含可见色素,也叫无色体。在贮藏组织细胞内的白色体上,常积累淀粉或蛋白质,形成比它原来体积大很多倍的淀粉和糊粉粒,成了细胞里的贮藏物质。 有些细胞的白色体含有无色的原叶绿素,见光后可转变成叶绿素,白色体变绿,所以有人认为白色体也能变成叶绿体。

光合作用教师备课教案3篇

光合作用教师备课教案3篇 光合作用教师备课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 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 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 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 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 因子变量原则 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9185367.html,]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 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 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 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 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 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 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 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 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 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3篇)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3篇)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