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学案(含答案)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学案(含答案)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登临词二首学案(含答案)

第第18课课登临词二首登临词二首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与陈亮的生平.思想及作品。

2.了解词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

3.了解登临词中常见的意象涵义.用典及借古讽今等方面的特色。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意解读这首词作于1040年范仲淹率兵守边之时,叙写了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大雁南飞,月色苍茫,风啸马嘶,号角凄厉,林立的山峰像屏障一样包围着孤零零紧闭着门的城堡。一杯浊酒,难解乡愁,而征战没有取得胜利,回家又从何谈起入夜,倾听着悠长凄清的笛声,凝视着遍地银霜,令人久久难以入睡。

虽然边塞的劳苦已生成将军的满头白发和士兵们悄悄流下的思乡泪水,但是面对入侵者,他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的。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融情;下片抒情,又以景色点染。情景

交融,苍凉悲壮,一洗晚唐五代以来绮靡浓艳的脂粉香泽之态,慷慨雄放,成为北宋豪放词的先声。

名句识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考点演示本词除了表现一种爱国的思想情感外,还流露出一种什么情绪答案还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

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辩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在诗方面,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有如其文。在词方面,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时人称之为龙川先生。

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想出入于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

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

在他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

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的重要一员。

二.写作背景桂枝香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二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宋孝宗淳熙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

他根据实际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建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实际上就是他这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形象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澄江chn2澄清dn3肃杀s4萧索xio5船棹zho6卓越zhu2填空。

1写出桂枝香中运用比喻的语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描写长江天险的句子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3念奴娇登多景楼中表现作者破敌决心的语句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天气初肃秋天到来了2至今商女。

商女歌女3危楼还望,叹此意。

此意此时的想法,即收复中原的愿望4河洛腥膻无际。

腥膻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5寻取中流誓。

中流誓渡江时击楫发誓

一.结构图示桂枝香上片写景故国晚秋盛况下片怀古感慨古六朝荒乐而亡今警世伤时念奴娇登多景楼上片总结全文抨击“天限南疆北界”军事要地当权者苟安下片批判六朝统治者批判“只成门户私计”作者“登临意”必胜信念

二.要点赏析1阅读桂枝香,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答出“比喻”.“拟人”.“借代”三种修辞方法中的一种亦可;远近结合或“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

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2阅读念奴娇登多景楼,回答下列问题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恢复收复失地的批判讽刺。

2全词感情起伏变化很大,请结合词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

三.疑难探究3桂枝香和念奴娇登多景楼都写到长江,但详略有异。说说两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桂枝香略写长江,“千里澄江似练”,写澄澈的长江像白练一样,正如“晚秋”“天气初肃”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壮阔美丽的图景。

念奴娇登多景楼详写长江,多次提到“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批判;“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此种地理形势,进可攻,退可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这又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进一步揭露批判当权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此词中长江一直贯穿词的始末,重在强调凭借长江天险,正可长驱北伐,收复中原。

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青蒿素的发现;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它的成功有何意义? 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3.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谁? 4.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谁?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阅读教材P90、P91,思考:

(1)“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答案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就的时间: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答案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3)“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阅读教材P92“材料研读”,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面临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打破美苏两个大国对核技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初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葛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未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曹操。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 (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曹、袁的力量对比)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曹操,傲漫。 曹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许攸降曹献策),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曹操大败袁军。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曹操的对手。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曹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孙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刘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曹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请问这时南方孙权、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孙、刘联合抗曹) 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周瑜、诸葛亮的孙、刘联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曹军20万,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葛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曹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曹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曹军不习水战。2、曹军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 (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曹魏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出示投影片《诸葛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葛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 3、孙吴开发江南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据说孙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孙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台湾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小结: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作业:课后1—3题。

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答案不全) 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目标要求: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主要原因。 基础知识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1)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 (2)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3)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从1948年9月到1949 年1月 3、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概况: 名称领导人参战部队重要战果辽沈战 役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 攻占锦州,解放长春,攻克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 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和 华东解放军 歼灭大量敌人,奠定了解放长江 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 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解放军 和华北解放军 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和平解放 北平(傅作义和平改编),解放华北 5、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结果: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2、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略决策正确。(如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等) 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广大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军事进攻与政治手段相结合。(如北平的和平解放)

二、合作探究 1.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火守战略意图未定;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而且,经过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解放军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2)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三、课堂检测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学习目标】 1、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史实。为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 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学习重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知识梳理】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 2、收复台湾 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清朝设置,隶属福建省 (1)时间:年 (2)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巩固了。 二、康熙帝组织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2、经过:帝命令清军两次攻打,被迫投降。沙俄政 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3、中俄《尼布楚条约》 (1)时间和地点: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进行谈判,经过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2)作用: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和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的领土。 【学习自测】 1、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郑成功包围赤嵌楼②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④清军进入台湾⑤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A. ①④⑤③②⑥ B. ③⑤④②⑥① C. ④①③⑤⑥② D. ⑥③①⑤④② 2、“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 3、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4、“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 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左宗棠

18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18课时三国鼎立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 【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2、填表 二、合作探究: 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 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四、系统总结:(教师寄语: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总结本节课知识 五、巩固训练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谁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 B、吴蜀魏 C、魏蜀吴 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六、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 课题第18课时三国鼎立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审核 学习目标1、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2、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3、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学习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导学过程预 习 自 测 1、官渡之战:发生时间是年,是在末年,地点在,今 省中牟。作战双方是军和军,这次战役的特点是,影响是:为曹操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发生时间是年,(末年)地点在,今嘉鱼, 作战双方是军和军,这次战役的特点也是,影响是: 为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顾茅庐说的是和的事情。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夸奖的。 4、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年,三国时期,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行销三国,吴国的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曾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课 堂 交 流 与 探 究 一、官渡之战 1、学生阅读,了解官渡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影 响 2、思考曹操为什么能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政治 经济 用人 二、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影 响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魏 蜀(汉) 吴 1、 将表中内容设计成一个示意图: 2、如何评价三国鼎立

导学过程课 堂 反 馈 练 习 与 巩 固 1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①招贤纳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3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孝文帝 D.曹丕 4.2009年12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发掘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 下列事情中,曹操所做的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建立魏国 5.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7.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年 B.208 C.220年D.222年 9.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 学后反思

学案1--第18课 竹影

第18课《竹影》学案 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 预习反馈: 1、走近作者: 《竹影》一文作者原名,现代画家、散文家 2、自读课文,请你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易错的字词写在下面空白处 理解探究: 3、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 4、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5、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6、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合作释疑: 7、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 8、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9、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了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拓展迁移: 10、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学习小结: 11、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你用一句话归纳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 当堂达标: 12、阅读理解: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自责 局部抗战——欣慰 联共抗日——觉醒 西安事变——无悔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设计人:张玉海 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课前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 聆听《三国演义》主题曲https://www.360docs.net/doc/dd16478019.html,/?__m=mboxCtrl.playSong&__a=%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8%9C%E9%80%9D%E6%B0%B4%24%24%E6%9D%A8%E6%B4%AA%E5%9F%B A%24%24%E9%9C%87%E6%92%BC%C2%B7%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 8%9C%E9%80%9D%E6%B0%B4%24%24%E4%B8%89%E5%9B%BD%E6%BC%94%E4%B9%89%E4%B8%B B%E9%A2%98%E6%9B%B2%24%240#loaded 二、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课本P102-P103第一段小字)

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的 业兴旺,吴国的 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精讲点拨】(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巩固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 .军心涣散 B .骄傲轻敌 C .准备不充分 D .士兵不习水战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3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 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

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课程标准】 知道“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定的必要性、紧迫性;3、探究计算机网络给青少年网民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863计划 1、863计划倡导者是、、、。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年月做出的,所以称为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选择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八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时代,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2.网络是一把,有利也有弊,如果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合作探究】 1、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发展高新科技的研究? 2、你对互联网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堂练习】 1、关于863计划说法错误的是 A、是由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议 B、由邓小平亲自作出批示 C、是在1986年3月开始的 D、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重点的八个领域包括生物技术、考古技术等 2.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领域 B.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购物等 C.以因特网为主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 D.网络生活有百益而无一害 3.下列是在一次有关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的讨论会上产生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利用网络可以查阅各种资料 B.网络不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 C.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和外界的交流 D.利用网络可以进行购物 4.某地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父亲正苦恼让儿子上网担心他会上瘾,不让他上网又怕耽误他的学习。这则公告主要说明了()A.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健康上网B.这位父亲害怕网络 C.中国上网的人数不断增加D.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 5.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下列成就在“八六三计划”制定后取得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D.“嫦娥1号”卫星发射成功 6.“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种说法如今已成为现实,你认为下面哪一个选项是实现这一说法的最佳方案() A.海洋高技术的应用 B.电气化技术的应用 C.生物技术的应用 D.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7、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称之为:() A、科教兴国计划 B、863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尤里卡计划 8、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在:()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9、我国科学家建议中共中央要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的真正目的是: (1)想出人头地(2)想表明他们有远见(3)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4)受历史使命感的驱使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A、(1)(2) B、(1)(3) C、(2)(4) D、(3)(4) 10、到2013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达6亿人,手机网民人数5亿,青少年占:() A、60%以上 B、70%以上 C、80%以上 D、90%以上 简答:我国863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学习反思】 科目一考试https://www.360docs.net/doc/dd16478019.html,科目一模拟考试仿真考试最新试题

三国鼎立导学案

麟游县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 导学案 班级 七年级 科 目 历史 课题 三国鼎立 课型 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 动,进行能力训练和 情感价值观渗透。 主备教师 王春龙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上课 时间 月 日(星期 ) 共 课时,第 课时 本期总计第 课时 学习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事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到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阅读本课几幅地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思考:在三国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2、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导学 准备 核心 问题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在三国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主 要 导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导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修改或 补充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2 分 钟 导入,创设导 入新课情景 引导学生回忆 东汉末年全国 出现怎样的一 个局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2. 学生进入情境 走进文本,生成问题 15分钟 创设阅读情景 请你走进文本,阅读看看1、在混乱的形势下曹操过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2、蜀国又是如何发展的? 3、三国是如何订 1、认真读课文,提炼知识点。 2、完成导读单 3、小组协作,相互补充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精品学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班级姓名第组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自主预习 1.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镇守长江中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年重建晋 王朝,以 为都城,史称东晋。 2.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 3.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4.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梨耕,实行,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5.南朝时的,人口众多,时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合作探究 1.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2.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导学案 四、随堂演练 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3. 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 B.土地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方人南迁 4. 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 A.14年 B.36年 C.50年 D.37年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6.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炎和司马昭 7.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和北魏 B.东晋和前秦 C.西晋和前秦 D.西晋和北魏 8.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五、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