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对文段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斯石英在高温下形成的变化过程。

B.说明斯石英是在高压下形成的二氧化物。

C.说明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进程是缓慢的。

D.说明斯石英的特性和成因。

2.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石英是普通沙子经强烈挤压而形成的。

B.斯石英原子间既结合得紧密又互相排斥。

C.斯石英一遇高温就会马上恢复为普通沙子。

D.巨大陨石撞击,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是斯石英形成的原因。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C.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D.《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在》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4.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它们自己迁移的结果。

B、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曾分裂成四部分。

C、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斯石英和金刚石在温度升到极高时,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5.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主要启示是:()

A.学科之间是互通的。

B.地质学家也要懂生物学。

C.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

6.《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说明中心()

A.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D.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的说明中心()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B.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C.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D.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地壳运动”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8.对第7-9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非常纯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能变成斯石英。

C.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9.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

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C.《大雁归来》ー文中“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予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一句,写出了大雁的高傲与娇气。

D.《被压扁的少子》一文,作者通过“被压扁的少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1.下列对《时间的脚印》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在叙述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

B.本文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文中有大量独句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D.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没有任何用处。

12.下列对《时间的脚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二、【关于低碳生活】

(1)下表是某组织对部分人群关于低碳生活的调查情况,根据表格展示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不超过15字)

答:

(2)校团委组织学生进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活动。但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请你向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

答:

(3)你向大家建议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4)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5)在“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的主题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

三、诗歌赏析题(请呜呼结合复习材料,)

1.《子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2.《子矜》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即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请简要分析是借用哪些技巧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本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诗人在“欲济无舟楫”一句要表达什么意思?

6.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的画面。

7.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是如何成为千古名句的。

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0.《式微》一诗含义无穷,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11.《式微》蕴含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

【甲】船头坐三人……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注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18分)

(1) 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__ (2) 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

(3) 大可.二寸_______________ ___ (4) 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______

(5) 矫首

..昂视_________________ (6) 能随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C.佛印绝.类弥勒沿溯阻绝.

D.篷桅橹舵咸具.各具.情态

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 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节选自《核舟记》)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

5.解释下列语句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18分)

(1)尝贻余核舟一贻:(2)凿木人长寸许许: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4)峨冠而多冉者而:

(5)启窗而观而:(6)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而: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0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7.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①”两字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一个“②”字来概括。甲文中第二段依次介绍了船舱、船篷、小窗、雕栏和③,乙文第一段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所举的一个事例是④。(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回答。10分)

答:①②③④

8.给下面句子断句并翻译(断四处4分,翻译5分,共9分)

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10.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答案

一、

1.D

2.C

3.C

4.A

5.C

6.A

7.D

8.B

9.C 10.C 11.D 12.A

二、【关于低碳生活】

(1)

示例:多数人不了解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任重道远。)

(2)答:“低碳生活”指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3)示例:少用纸巾、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多用天然气,少用煤炭,等等。

(4)示例:①低碳生活,从我做起。②低碳,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③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

(5)示例:“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三、

1.《子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女子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2.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即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分离的万分痛苦和迫切相见的心情。

3.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请简要分析是借用哪些技巧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与岸齐平;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浑然一体。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景

象。

5.本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诗人在“欲济无舟楫”一句要表达的意思?

比喻。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

6.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的画面。

广阔的三秦大地护卫着京城长安,遥望江上,烟波浩淼,气象万千

7.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是如何成为千古名句的。

(1)天下到处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会像近邻一样亲近。(2)蕴含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4)体现出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无为”是“不要...”的意思表达作者离别的豪迈,绝无伤感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是说如果有知心朋友,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和他相距遥远;所以,分别的时候就不用在路口哭哭涕涕的,舍不得分别了.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天下到处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会像近邻一样亲近。(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

大多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则一洗悲苦缠绵之态,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体现出诗

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10.《式微》一诗愈反复看,越觉含义无穷,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修辞:设问,自问自答,强化语言效果,让诗篇婉转又情致。

11.《式微》本诗蕴含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通过一连串质问、疑问,表现了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表达了对亲人长期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的关切以及对统治者的满腔怨恨。

四、(二)6.(1)靠近(2)极(3)大约(4)饮酒(5)举头(6)表修饰

7.D

8. (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2)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完全不会倾斜(或一点儿也不倾斜)。

9.【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如用细节描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生动逼真;是直接描写。

【乙】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或:【甲】文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五个人物,各具情态;【乙】文概括地写了五个人的动作,比较简洁。

(三)10.答案:(1)赠(或“赠送”)(2)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3)转折(4)并列(5)承接(6)并列

11.答案:(1)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

12.答案示例:①灵怪(或“奇巧”)②奇(或“神”)③刻字

④凿了一个长约一寸、能自动行走的木人。

13. 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

14.A

15.A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专项阅读练习及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专项阅读人教新课标版 达标一: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很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存在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的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产在驯鹿的绒毛里,卵孵化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设穴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一轮新的生殖繁衍。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味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 ..... 道理 ..,不能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产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同一头驯鹿身上产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产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产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即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1. 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中加点的“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说明文阅读练习题(有答案)

2020—2021学年下期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 1. 阅读《〈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回答下列小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可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

八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对文段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斯石英在高温下形成的变化过程。 B.说明斯石英是在高压下形成的二氧化物。 C.说明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进程是缓慢的。 D.说明斯石英的特性和成因。 2.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石英是普通沙子经强烈挤压而形成的。 B.斯石英原子间既结合得紧密又互相排斥。 C.斯石英一遇高温就会马上恢复为普通沙子。 D.巨大陨石撞击,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是斯石英形成的原因。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C.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D.《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在》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4.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它们自己迁移的结果。 B、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曾分裂成四部分。 C、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斯石英和金刚石在温度升到极高时,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5.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主要启示是:() A.学科之间是互通的。 B.地质学家也要懂生物学。 C.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 6.《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说明中心() A.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D.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的说明中心()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B.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C.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D.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地壳运动”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8.对第7-9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非常纯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能变成斯石英。 C.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9.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

人教版语文八下事理说明文阅读:链接材料(含练习及答案)

事理说明文阅读——链接材料 题一: 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是目前已知的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它可以非常方便地被转换为电能。尤其可贵的是,它还是最清洁的能源,在法三、利用时不会排放任何污染。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渐短缺,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能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太阳能发电分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比较普及,而光热发电较少,通常所谓的“太阳能发电”往往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是根据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发现的“光生伏打”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其三大部分组成,设备简单,可靠稳定,使用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可以无处不在。 光伏并发电,是公认的全球太阳能利用的最终方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光伏屋顶并发电项目和计划,美国和欧盟计划到2019年实现百万屋顶太阳能并发电,日本也宣布到01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GWp,主要用于屋顶并光伏系统。我国的光伏并发电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很快,已建成10个光伏并发电项目,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深圳市投巨资建成亚洲最大的园博园太阳能光伏电站,每年发电100万千瓦时,而且与市电并。从环保效益看,按照目前我国火电厂的煤耗,园博园电站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84吨,减少粉尘排放约4.8吨,减少灰渣排放约10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7.68吨,是真正的无污染绿色能源,意义非同一般。 总体来说,太阳能光伏技术已经结束了前期开拓阶段,迎来了新的蓬勃发展时期。有人做过乐观的估计,在今后10年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累计容量将达到20兆瓦。到本世纪中叶,太阳能发电量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5%~20%,超过核电,成为人类的基本能源之一。 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上海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例子。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 2006年12月,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赵春江教授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了一套2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家庭。这套装置,运行十分稳定,自安装完毕正式发电以来,已向上海大电输送了1300多度电,而且没有任何污染,在“节能减排”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题二: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1:腰围上的中国 ①和大多数学者不同,英国通亚咨询公司的创办人和着席研究员研究中国的工具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测量的是中国人的腰围。根据他的跟踪测量,他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已经从1985年的63.5厘米增长至76.2厘米。在短短的27年的时间里,中国男人的腰围粗了20%。更令人震惊地是,其中40~50岁的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达到了86.2厘米。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越来越胖了。 ②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2亿人超重,其中大约6000万人肥胖。这个庞大群体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黑洞:仅2003年,我国成人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所带来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中风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就高达211亿元。 ③“仅仅在20多年前,即使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人们仍在努力填饱肚子,现在他们却在拼命减肥。”与弗伦奇共同完成著作《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一位作者马修middot;格莱博表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 ④从杨柳细腰到大腹便便,中国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增长了近40%,肥胖率增长了近100%。 ⑤“啤酒肚”所体现的腹内积聚脂肪,即所谓的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心性肥胖将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更高,目前中国的肥胖人群中,八成以上存在这种肥胖类型。在中国,中心性肥

胖是指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按照这个标准,本世纪初,我国35~74岁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6.1%,女性患病率为37.6%。换句话说,我国已有近4000万名男性和9000万名女性处于危险之中。心脑血管研究专家介绍,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这“三高”会造成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里的斑锈迹。这些“锈迹”脱落下来,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脑子里就是脑出血。这些脱落下来的“锈迹”还会堵塞血管,造成脑栓塞。如果堵塞发生在心脏就是冠心病。近年来,这类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在逐步攀升。 ⑥更让人忧心的是,在成年人腰围越来越粗的同时,中国的小胖子也越来越多,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经超过55万人,12%的儿童体重超重。 ⑦是什么导致中国人的腰围越来越粗?在格莱博看来,造成中国人日益“心宽体胖”的罪魁祸首之一是饮食结构的变化。2003年,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来福士广场开业时,他注意到那里售卖美国热狗、土耳其烤肉、超级汉堡包和哈根达斯冰激凌,却几乎没有中式餐饮。 ⑧与饮食结构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最新发布的《健康中国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83.8%的成年人从不参加锻炼。 ⑨两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学者还注意到,城市化进一步“加粗”了中国人的腰围。“爱护草坪是中国公园的一个最普遍的规定。这意味着公园只是一条装饰得很漂亮的小径,而不是可以让人们嬉戏、锻炼的场所。”弗伦奇说。 ⑩这样看来,要创造健康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减小腰围,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习题: 18.*第②段划线句用了和的说明方法,说明了。(4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练习题精选 趣说九死还魂草 传说在昆仑山上,生长着一种仙草,具有让人起死回生的神奇魔力。有一年民间大旱,瘟疫流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死于非命。住在天池中的龙女,看到人间遭受灾难,心中不忍,把生长在天池岸边的仙草偷偷带到人间,为人民治病,那些死去的百姓竟然因此死而复生。龙王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一怒之下把龙女打下凡间。龙女来到人间后,心甘情愿变成还魂草,普救众生。事实上,九死还魂草只是一个别名,其学名为卷柏。它虽名卷柏,但和柏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二者只是叶子相似而已。它属于石松纲卷柏目的一种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形似佛手,高5~18厘米,主茎短粗,茎部生有多数不定根。顶端轮状丛生小枝呈莲座状,小枝扇状分叉,辐射展开,分枝有背腹之分。其叶小,异形,鳞状,腹背各两列,交互排列。九死还魂草属于由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没有种子,由大、小孢子囊产生的异型孢子进行传播和繁殖。 植物大多喜欢生长在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雨水充沛的舒适之地,九死还魂草却喜欢把家安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悬崖峭壁之上。这些地方通常怪石林立、土壤贫瘠、营养匮乏、蓄水能力很差,它的生长水源全靠天降雨水滋润。为了能在久旱不雨的恶劣情况下生存,九死还魂草被迫练就了一身神奇的生存“本领”,以便能够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在天气干旱的时候,它的小枝会卷起来,缩成一团,以保住体内的水分。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其体内水分含量甚至可以降至5%以下,几乎变成“干草”!这可是其他植物都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因为即使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其体内的含水量也不能低于16%,否则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就会遭受破坏而死去。而此时的九死还魂草,进入“假死”的休眠状态,长眠不醒;一旦得到雨水滋润,喝足了水,在适宜的温度下,便伸展“四肢”,悠悠醒来。日本有位生物学家曾发现,用九死还魂草做成的植物标本,在时隔11年之后,被浸入水中,居然“还魂”复活,恢复生机了。科学家因此称这种小草为“复苏植物”,仿佛它在干旱时睡着了,遇到水又重新醒来似的。 九死还魂草的另一个神奇本领是“搬家”!在人们印象中,植物是不会移动的。但九死还魂草在南美洲的堂兄弟,就有这样的本领,它们会主动离开生长地,去寻找有水的新家。干旱季节,它们的根能自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然后全身卷成一个圆球,草球随风翻滚前进,一旦遇上多水的地方,草球就会展开成原状,根系重新钻到土壤里吸收水分。自然,当水分缺少、它在新家呆得不如意时,就会再次收拾行囊、外出流浪,所以,这种植物又被称作“旅

初二下册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二下学期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是一种我国刚刚开发的新型的建筑材料,它的学名叫做玻璃陶瓷。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而微晶玻璃象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把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我们把墨水分别倒在大理石和微晶玻璃上,稍等片刻,微晶玻璃上的墨汁可以轻易的擦掉,而大理石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可以藏污纳垢,微晶玻璃就没有这种问题。大家都知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它做成建筑物,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理石建筑物日久变色的原因,而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 专家介绍说,这项发明的突破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原料的配比和工艺的设计。其中,工艺的设计是技术的关键。置备微晶玻璃首先要把原材料按照比例配好,放到窑炉里烧熔,等全部融化之后,把熔液倒在冰冷的铁板上,这叫做淬火,淬火之后,原料已经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玻璃,这一步是烧结的过程。现在,我们把玻璃捣碎,装入模具,抹平,再次放入窑炉,这次煅烧使它的原子排列规则化,是从普通玻璃到微晶玻琉的过程。 一般的废渣土中都含有制作微晶玻璃的大多数成分,我们通过电脑检测,确定现有原料的化学组成,添加所缺部分,大大降低了成本。微晶玻璃利用废渣、废土做原材料,有利于环境治理,可以变废为宝,与各地环保工作同步进行。 1.微晶玻璃与普通玻璃、陶瓷相比有哪些特性? 2.通过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文中加点的“大多数”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从文中看,微晶玻璃的工艺设计是制作技术的关键,概括地说,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二是 大地震 大地震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多数地震我们不能感知,但超强度的大地震则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的大地震导致超过7万人丧生。 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人希望通过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美国科学家曾建议建立一个由800个地球定位系统

八年级(下)期中复习——课外说明文阅读(内含答案)

八年级(下)期中复习——课外说明文阅读 班级:姓名: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①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②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③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④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二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⑤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思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⑥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⑦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⑧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他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身体免疫系统在杀死病菌的同时可能会误杀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大地的震动》,完成7-10题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000倍。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几种地震。一种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叫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9篇)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9篇)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一 生物学问、现象与人类亲密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根底学问把握较好,已具备肯定的试验力量,大局部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深厚。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进展: 学问: 1)熟悉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亲密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学问。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依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像程度来进展的。 力量: 1)增加动手力量和试验设计力量。

2)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如进展“饲养和观看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育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熟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点。 2)熟悉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进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提倡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良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学问、力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根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表达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进展的需要,特殊要留意力量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八下语文 说明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5分)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 ..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 ..中苏醒 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 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 答案 森林是非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 200万立方米的水库。因此,森林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的两大功劳是吞水吐雨器和吞碳吐氧机。 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是森林被采伐和 毁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是使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表达森林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森林消失的 速度,“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森林消失的程度。

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生物物种灭绝等问题。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文章第一段介绍了人类对彗星的观测和发现数量。 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其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当彗星受到外来碎块撞击时,便成为“游子”,并产生美丽的大尾巴。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摇篮”中的彗星“婴儿”和彗星的形成过程。 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科学家们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文章第三段主要讲述了彗星释放X射线的原因和关于地球水来源的假设。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彗星的形成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水稻”何以为“水”稻? ①水稻发源于中国,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因为它天生喜欢生活在水滨浅滩,我们的老祖宗给它赐名“水稻”。 ②水稻,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松弛,无毛;叶舌披针形, 长10—25厘米,两侧基部下延长成叶鞘边缘,具2枚镰形抱茎的叶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 ③为什么水稻要选择如此独特的生活环境呢?理由之一就是:躲避杂草的侵扰。 要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品种中,仅有3—5%可以适应水稻生长的这种淹水环境。也就 是说,水稻所面临的杂草竞争,要远远小于那些旱生作物。在水稻田里经常可以观察 到一个现象:一旦水被排干,各种非水生杂草就会疯狂生长,快速抢占水稻的地盘。 ④当然,躲在水里也不是万全之策,因为最爱与水稻一争高低的杂草,比如稗草、莎草、李氏禾、杂草稻等,也是天生喜水。要去除它们,还得靠在恰当的时间施加除 草剂或者进行人工管理。 ⑤除了能减少生存竞争,特殊的淹水环境给水稻带来的另外一大好处是:增加土 壤肥力。和旱田相比,水稻田即使多年不施肥,仍能保持一定的肥力,这是因为水稻 田为许多特殊的细菌——固氮菌,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而这些微生物可以源源不 断地为水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最重要的元素——氮。这些固氮菌大多生活在淹水稻 田的土壤表层,它们可以利用太阳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利用的氮元素。 水稻田的这种特殊的固氮能力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预示着,也许未来的农 业种植可以不再依赖氮肥,对环境更加有益。 ⑥_______________?那是因为,大部分陆生植物不能耐受淹水环境,他们的根系 需要呼吸。植物的叶子利用太阳光制造氧气,而根系需要氧气来产生能量去获取土壤 中的营养。淹水之后,土壤气孔里面的空气被水赶了出去,根系就被憋死了。水稻根 系的特殊本领就是在茎里面的导气管,这个导气管可以直接把氧气运输到根里。不仅 仅是水稻,很多水生植物都有导气管,不信,你随手找一个水生植物,各个都是空心的。大家都吃过莲藕,为什么莲藕是空心的呢?还不是为了在水下能通气。

说明文阅读训练(带答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练习题 一、课内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凡是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 案)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多 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 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 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 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 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 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 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 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 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人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 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 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 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2)第③段中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 ______________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说明文阅读技巧点拨与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说明文阅读技巧点拨与练习(含答案)部编版语文八 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技巧点拨与练习 (一)说明文: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 考点解读: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以及说明的主要内容。 技巧点拨: 1.考题形式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给文章拟个标题。 2.答题方法 (1)说明对象。 说明文分两种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判断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题目。 (2)抓总括句和中心句。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2)说明事物的特征。 (1)要区分说明的类型。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常从事物的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才能较为准确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2)注意抓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准确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

来说,关键句、中心句放在题目、篇首或段首。 (3)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要通过研读课文尹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 (4)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最好是以原词、原句来概括。 3.答题举例 (1)《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文章的题目,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美国白蛾与周氏啮小蜂 [A]美国白蛾也叫秋幕毛虫、网幕毛虫,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著名的外来入侵物种。它原产于北美洲,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危害的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随着人类活动、经济水平和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美国白蛾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和蔓延。我国于l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地区发现 美国白蛾。目前,美国白蛾已广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等地。 [B]美国白蛾的成虫为白色,体长为12~15毫米,翅展为25~28毫米。美国白蛾主要危害蔬菜、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主。美国白蛾是以幼虫危害,主要取食植物的叶片,严重的时候会造成被侵害的树木树冠光秃,只留下叶柄及部分叶,菜叶类作物只留存叶柄3由于美国白蛾的虫期长,又是杂食性和暴食性,而且转移性强,所以危害非常严重。 美国白蛾的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权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第一代美国白蛾要经过10~20天孵化。幼虫有6~7个龄期。1~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致叶片呈透明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3龄前的幼虫群集在一个网幕内为害,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群体,形成几个网幕。网幕为乳黄色,可达50毫米长。4~5龄后的幼虫开始脱离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