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与西周年代学有关的几件铜器

简论与西周年代学有关的几件铜器
简论与西周年代学有关的几件铜器

简论与西周年代学有关的几件铜器

朱凤瀚

近几年来,多有与西周年代学相关的有铭青铜器发现,不断深化着学者以往对西周年代学的认识,并促进了对西周金文历谱的补充与修订工作。以下仅简要讨论此类铜器中的几件,其中有的是此前曾经发表过的,但也有迄今尚未刊布的资料,对此类新资料笔者亦是初识,思虑未必周到,所论实为抛砖引玉,惟愿藉此使这些资料早日刊布,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讨论之素材。

一、公簋补议

公簋之器形、铭文,曾由笔者著文在《考古》2007年3期介绍,因资料重要,经考古所与编辑部领导支持,挤进该期文章中提前发表,但因版面原因图版只能给半页了,故只登载了黑白的器形图与铭文照片各一张。现经收藏方同意,将该簋的图像重新刊布,包括器形正视图(图一)、俯视图(内底铭文,图二)、簋耳与器身的局部图(图三:1)、纹饰细部(图三:2)、铭文(图四)。从俯视图看,该簋器口已呈扁椭圆状,显然是在墓葬破坏时被其他重物挤压所致。有一边器耳下的小珥的钩形纹饰向内,结果使两侧小珥上的钩形纹饰同向了,此点已曾有学者指出。细致观察原器(图三:1),似非器物有损坏修复后接倒造成的,而应是铸造时作范发生的错误。此种情况在已著录的青铜器中很罕见,但亦偶可见,如巴黎赛尔努什博物馆(Musee Cernuchi)所藏史簋(图五)①。

公簋铭文的内容,除笔者作过初步探讨外,先后有李学勤、彭裕商与李伯谦先生作专门论述②,也有其他学者在论晋地考古的文章中兼及③。彭裕商先生分别从器形、纹饰与铭文诸方面判定簋的年代,认为其年代在成康之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李伯谦先生经对铭文内涵分析,并联系天马—曲村遗址的年代,断定簋铭“唯王廿又八祀”应理解为成王纪年。两位教授的意见我是赞同的,拙文

①Vadime Elisseeff, Bronzes Archa?ques Chinois au Musée Cernuschi (Paris, 1977), Vol. I, pl.12, pp.36-39.

②李学勤:《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收入《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报》第163期,2007年4月28日;彭裕商:《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10期;李伯谦《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中原文物》2009年1期。

③孙庆伟《(尧)公簋、晋侯尊与叔虞居“鄂”、燮父都“向”》,《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5期,2007年12月。田建文:《唐、晋、晋国、晋文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44期,2010年3月。

在康王、成王两种可能中,本亦更倾向于簋属成王时期。

李学勤先生的文章更具体地列举了若干与公簋形制、纹饰特征相近同的器物。现在李先生文章基础上,再对与公簋形制、纹饰特征有共性的铜器年代作一分析,以进一步推测簋的制作年代。

公簋微鼓腹,双兽首半环形耳下有小长方形珥,圈足斜直而无阶。这种形制的簋始出现于殷代末叶,而在西周早期偏早的青铜器中常见,只是有的同形簋圈足下或有阶状足跟,小珥或作较大的钩状。这种器形在拙作《中国青铜器综论》中归入西周青铜器一期,流行年代在武王至康王时期偏早①。因为至二期时(年代属康王时期偏晚至昭王时)多数器物已出现微垂腹或已垂腹的特征。不仅如此,其纹饰亦很有时代特征。其腹部饰竖条形纹,此种纹饰亦流行在上述一期时段内,其口沿下颈部饰涡纹搭配一种特殊形式的直身顾龙纹,二者相间构成纹饰带,圈足上饰所谓“鸟首龙身纹”。在已著录的考古发掘出土与传世的铜器中与其形制、纹饰相近的铜器例如(以下器物分期,均参见上引拙作《中国青铜器综论》):簋(图六:1),现藏华盛顿赛克勒馆,其形制、纹饰近同,唯圈足饰涡纹间以所谓四瓣目纹②。据铭文可知属殷末器。

甘肃灵台白草坡M1出土簋(M1:10,图六:2)③,属上述一期器。

陕西宝鸡纸坊头M3出土簋(M3:8,图六:3),其腹部素面,圈足饰∽形双首顾龙纹,但颈部纹饰完全同公簋④。属上述一期器。

陕西扶风上宋乡红卫村北砖厂M1出土“未目壬”簋(06FSM1,图六:4),无小珥,但颈部与圈足纹饰和公簋皆同⑤。属上述一期器。

河南鹤壁庞村西周墓出土之“伯作簋”(0042,图六:5),作钩状珥,圈足下有高直阶,但腹亦饰竖条棱纹,颈部与圈足纹饰均同公簋⑥,属一期器。

河南郑州洼刘西周墓地M1出土簋(99M1:6),腹部亦饰条棱形纹⑦,属一期器。

①拙作《中国青铜器综论》第十一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②柏哥雷(W.Bagley):《赛克勒藏商代铜礼器》,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③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

④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陕西宝鸡纸坊头西周早期墓清理简报》,《文物》2007年8期。

⑤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县新发现的一批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

⑥周到、赵新来:《河南鹤壁庞村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

⑦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洼刘西周早期墓葬(ZGW99M1)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6期。

山西曲沃、翼城间的曲村晋国墓地M6127、M7161出土簋①,亦与公簋形近,均属一期器。

河北邢台葛家庄M73出土夶簋(图六:6),足有高直阶,小钩状珥,但腹部与颈部纹饰皆同公簋②,亦属一期。

就上举诸器的情况看,公簋的形制与纹饰所反映的工艺特征确是流行于西周早期偏早这一时段内,即武王至康王早期。因此簋铭中的“唯王廿又八祀”,比较妥当的解释,还是归成王纪年较好。

成王在位年数,现所知汉以前典籍未见有记载。《尚书·顾命》孔颖达疏曰:“成王崩年,经典不载,《汉书·律历志》云成王即位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

甲子哉生魄,即引此《顾命》之文,以为成王即位三十而崩,此是刘说也。孔以甲子为十六日,则不得与同矣。郑玄云:‘此成王二十八年’传惟言成王崩年,未知成王即位几年崩也。”刘将“甲子”认作“哉生霸”显然与《顾命》原文意不合,《顾命》先言“唯六月哉生魄,王不怿”,下面继言“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憑玉几。”“翌日乙丑王崩”。是讲自哉生魄始,王始感不适,至甲子日王病重,甲子未必属“哉生魄”内。但孔颖达所总结的汉人对成王在位

年的说法,主要即是刘的三十年与郑玄的二十八年。代表了汉人一般看法。三十年或二十八年,皆是从成王在周公摄政后之第二年亲政始算的,汉以后学者多从三十年说。

依据此说,今日作历表,如以武王卒后第二年为成王元年,则成王共有三十七年。何尊记成王“五祀”时迁都于成周,此“五祀”即是其亲政五年,说明当时实际纪成王年,可能确是从其亲政开始的,但其亲政之“元祀”据《洛诰》,应是在周公致政当年③。所以笔者以为,如公簋“二十又八祀”确是成王纪年,则应是成王亲政第二十八年,今日如作历表,则此二十八年即成王三十四年。成

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②任亚姗等:《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秦遗址、西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收入《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③参见拙作《〈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历史研究》2006年1期。

王三十七年说,是容纳下公簋“隹王二十又八祀”一个相比较尚可行的方案①。《史记·周本纪》记成王业绩虽仅很少几句话,但仍言成王“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如成王在位时间仅二十一、二年,似难以有此局面。康王在位年数,现所见先秦、两汉典籍中均无明确记载。《太平御览》八十五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今本《竹书纪年》同此说。学者或据《太平御览》卷八十五皇王部引《竹书纪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将成、康王在位积年认作四十余年,然后以成王在位三十七年,或康王在位二十六年说,来计算康王、成王在位年。但此不用刑措的四十余年,完全可以理解为成王后期与康王前期的一段时间,不必非皆是作成、康全部在位总年数。在目前通过金文排历谱的工作中,如认定公簋是成王二十八年器,则势必要改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本提供的历表体系,比如调整武王克商年。或如有的学者所建议,据金文资料,压缩穆王在位年,但后者要触动《史记》对穆王在位年的明确记载,所以也有体系变动的问题。

二、七年师兑簋盖与师兑器组年代序列的探讨

(一)七年师兑簋盖的形制与铭文考略

七年师兑簋盖见于香港私人收藏家处,是西周中期偏晚出现,至晚期已流行的那种圆鼓腹、腹多饰瓦纹、圈足下多带三小足的有盖簋的盖部(图七)。其顶部有作圈足式捉手,盖边缘向下方折,成斜直壁,此折成斜直壁的盖边缘部分、盖顶周围分别饰一周和两周重环纹,捉手周围折瓦纹,捉手中间饰重环纹一周,中有螺旋形纹饰。盖口直径23.5厘米。

簋盖内中部有铭文七列,共七十四字(图八、九),其释文如下:

隹(惟)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

才(在)康(昭)宫,各康室,即立(位)。毕

叔右(佑)师兑入门立中廷。王乎(呼)

内史尹册易(赐)女(汝)师兑雁(膺)

①如取成王三十七年说,在此文献所记与成王有关的历数据是大致可以合历的,参见拙文《

公簋与唐伯侯于晋》(《考古》2007年3期)所附“武王至康王年历日表”(此表并非要讨论武王克商年,仅是表明成王三十七年系统可以合历),此表中引《顾命》文有误,应改作“《顾命》:‘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翌日乙丑王崩’。”

用事。师兑拜(稽)首,敢对(扬)

天子不(丕)显鲁休。余用自乍(作)

,师兑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铭文中字句需讨论的问题不多。其言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在康宫”,但又言“各康室即位”,与其他铭文记王所在宗庙宫室的形式不同,以往所见形式,例如:

王在康宫大室(君夫簋《合集》4178)

王在周康宫(夷)大室(攸从鼎,《合集》2818)

王在周康宫宫,旦,王各大室(颂鼎,《合集》2827-2829)

王在周康穆宫,旦,王各大室(此鼎,《合集》2821-2823)

王在周康(昭)宫,各于大室(鼎,《合集》2815)

王在周康宫新宫,旦,王各大室(望簋,《合集》4272)

从这样的语句形式中,可知:

1、“康宫”或简称“康”,初为康王宗庙所在,后发展为一大的周王室宗庙建筑群,此区域仍以“康宫”为称,或简称“康”①。

2、此宗庙区内诸王宗庙,亦称宫,如上举康宫、(昭)宫、穆宫、(夷)宫,是康王、昭王、穆王、夷王宗庙。“周康宫新宫”,因“新宫”仅见于在“康宫”下,可能即是新的重修的康王宗庙。

3、各宫内,即各位王的宗庙内部均各有“大室”,是宗庙中心举行政治与礼制活动的厅堂类的建筑,故先王在“康”(或“康宫”)内某王之宫,继言“王各大室”,此“大室”必是王所居该宫内之大室,因而有时不明言王在“康”(或“康

宫”)内入某王宫之大室,而是迳言王在康宫“某大室”,如上引“王在周康宫

(夷)大室”实即周康宫区域内(王室宗庙区内)(夷)宫(夷王宗庙)内大室。而“王在康宫大室”自然即是康宫自身内的大室。

①参见拙作《〈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历史研究》2006年1期。

4、由先言王在“康”(或“康宫”)内某王之宫,继言在“旦”(或省去此表时词语)时“王各大室”,可推知王必是在前一日晚已入住此大室所属之宫(即某王宗庙)内。而王各于大室亦多当在“旦”即凌晨时分,相当于后世帝王上早朝。

总结上述西周册命金文所记录之王册命地点与宗庙的关系后,再来看此七年师兑簋(按:以下皆以“七年师兑簋”称七年师兑簋盖)①,铭文开首所记七年五月初吉甲寅日“王在康(昭)宫,各康室”,即可知与上述诸例所见王在某室,一般均是在某王宫内同王名的室不同。此言王在康昭宫,是说王在甲寅日居于昭宫,但下边所言各于之“康室”(应即是“康大室”),虽未明言是何时各,应该也是在次日乙卯日“旦”时“各康室”,值得注意的是,王居于“昭宫”,而未入“昭大室”,而是入“康室”。这即是说,甲寅日王入住于康宫区域内昭宫(即昭王的宗庙),第二天乙卯日旦时(即凌晨时)王进入康王之宫(宗庙)内之大室。为何王册赐师兑不就近在“昭大室”进行而要选在“康室”,难能知其详。元年师兑簋言“王才(在)周,各康庙”,也是在康王之庙册命师兑的。本铭中

所记王乎内史尹所“册赐”的,仅是赐予师兑雁(膺),当从吴振武先生所释,读为钩②。“雁”应读为“膺”。“钩膺”亦见1990年上海博物馆所获焂戒鼎铭,也为赏赐品之名。《诗经·大雅·嵩高》:“四牡蹻蹻,钩膺濯濯”,毛传曰“钩膺,樊缨也。濯濯,光明也。”毛传将“钩膺”当作一类物件,即樊缨。樊缨为系在马胸前的饰件。但同文孔颖达疏则区别钩、膺为二物,曰:“乃赐申伯以四牡之马,蹻蹻而强壮,又赐以在首之金钩,在膺之樊缨,濯濯然而光明。”“钩者,马娄颌之钩,是器物之名;膺者,直足马之膺前,非是器物,以钩类之。明言膺者,谓膺上有饰,故取《春宫·巾车》之文以足之,谓膺有樊缨也。按:《巾车》:‘金路:钩樊缨’。”③孔颖达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毛公鼎铭文中记王赐物

①据七年师兑簋盖收藏方告知,此簋器身现为美国私人收藏,底有残,但铭文历日部分仍存。

②吴振武:《焂戒鼎补释》,《史学集刊》1998年1期。焂戒鼎“钩”作,本铭作,字形略有变。

③《诗经·大雅·韩奕》有“膺镂锡”句。毛传:“镂锡,有金镂其锡也。”孔颖达疏:“马则有金之饰,其膺亦有美饰,谓樊缨也……”。“钩膺樊缨者,以膺文连,与《巾车》‘金路:樊缨’同。故知膺者,见膺上有饰,即樊缨是也。《巾车》注:,娄颌之。樊读如鞶带之鞶,谓今马大带,缨今马鞅,以金为之,樊及缨皆以五采饰之。”

品中有“金(钩)、金膺”,钩与膺分别冠以金,也证明钩、膺确是两类马饰件。金钩,很可能如杨英杰先生所云,是考古发掘所发现的那种系在马笼头革带中间的一长一短的两件钩形饰,曾出土于长安张家坡二号车马坑①。其长者覆于马鼻前,短者在下,已钩于马嘴前,如《巾车》郑玄注所谓“娄颌之钩”。“膺”虽不当是用金属(铜)铸成的,但既亦冠以“金”称“金膺”,则或许是指缀以铜饰件故而颜色光亮的马胸前大带。

在本铭中,王赐给师兑钩、膺之类马饰以“用事”,也要用“册赐”的近于廷礼册命较隆重的形式。可能因为有如下的原由:一方面,当时贵族使用的某类车、马配饰有比较突出的显示等级身份高贵的意义,此次赏赐中的膺,在文献中即可见其有此种意义,如《左传》成公三年“新筑人仲叔于吴救孙桓子,桓子以是免,既,卫人赏以邑,辞,请曲县、樊缨以朝”,又如《周礼·春宫·巾车》亦讲到天子五路之别与樊缨数目多少有关②。而王所赐的金钩、樊缨类马饰可能在质料、形制、纹饰上也有其独特处,会区别于非王贵族所制作,且此类马饰因装饰在马首正面与马胸前,非常醒目③,故而使受赐者足可以炫耀所受到的王的赏赐之荣光。在毛公鼎铭中,记毛公作为宣王时的重臣,王所赐马饰也只有金钩、金膺,也是这两类马饰所具象征意义不凡之证明。另一方面,师兑所以受到天子这种赏赐,当是因其在当时为王朝建有新功绩,只是此铭文言简未予说明。

(二)铭文内容所见元年、三年、七年师兑簋之先后次序

元年师兑簋(图一〇)的铭文(图一一)之释文如下:

隹(惟)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

才(在)周,各康庙,即立(位)。同中右

师兑入门立中廷。王乎内史

尹册令(命)师兑,(胥)师龢父

左右走马、五邑走马,易(赐)

①杨英杰:《先秦古车挽马部分具与马饰考辨》,《文物》1988年2期。拙著《中国青铜器综论》第四章“(十二)马饰件”之2、“钩形饰”,图四:1、2、3。

②参见何树环《西周锡命铭文新研》第三章,文津出版社2007年9月。

③参见何树环书。

女(汝)乃且巾(巿)、五黄、赤舄。兑拜

(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鲁

休,用乍(作)皇且(祖)公,师

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三年师兑簋(图一二)的铭文(图一三)之释文如下:

隹(惟)三年二月初吉丁亥,王才周

各大庙,即立(位)白(伯)右师兑

入门立中廷。王乎(呼)内史尹

册令(命)师兑:“余既令(命)女疋(胥)师

龢父左右走马,今余隹(惟)

(申)(就)乃令(命),令(命)女(汝)走马,易(赐) 女(汝)(秬)鬯一卣,金车:、朱虢

、虎熏裏,右厄(轭)、画、

画、金甬,马四匹、攸勒。”师

兑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

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釐公,

师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元年、三年两器,旧多依铭文内容以为是同一王前后所作器,在断代工程排金文历谱时,因二器历日不能容入同一王世中,故李学勤先生提出三年簋在前,元年簋在后的看法①,指出王任命师兑的官职,三年只是令师兑胥师龢父治理左右走马,而元年时,除了继续胥师龢父治理左右走马外,又增加了胥师龢父治理五邑走马职,而五邑走马职甚为重要,如三年簋在后,王追溯元年所任职务时,不能忽略不提。断代工程阶段成果简本中的“西周金文历谱”即采用了这个意见。对李先生的看法,已有学者表示了不同意见,仍坚持三年簋仍应作元年簋后的意见①李学勤:《论师兑簋先后配置》、《细说师兑簋》,收入《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①。其理由主要是:

1、三年对铭中,王册命师兑,有“余既命汝胥师龢父司左右走马,今余……”句式,而所言既命之职务正见于元年簋铭。此种句式在西周册命金文中多见,二器前后顺序明显。

2、元年簋铭言王任命师兑仅是胥师龢父治理左右走马、五邑走马,而按三年簋铭所记,师兑已被王命其“走马”,在治理走马这一职务上已经不再是辅

助的身份,而是正职了。

3、元年簋是为“皇祖公”所作器,三年簋是为“皇考釐公”所作器。

此三点意见,对于三年簋在元年簋后,还是较有说服力的。至于三年簋铭中追述三年任命师兑之职务时,未提及胥师龢父司五邑走马职,似可以认为是一种省略。一则元年簋铭中所见册命师兑是辅助师龢父,且左右走马排在前,应是所胥之主要工作,可以为其旧职代表,且此时重在任命新职,以往工作不会再担任,故有所省略亦在情理之中。二则,三年时王既任命其为正职,所管辖工作自当包括与各级“走马”有关的职事,似无必要细数以往辅助之职。

元年簋铭中,王在册命师兑职务时,同时言要将师兑其祖的巾()、五黄、

赤赐予师兑,师兑先祖之服饰有可能本即存于其家族,王此种宣布,只是从法权赏肯定师兑可以继承其祖之官阶与等级,或者也可能是王又按其祖之等级规格所制之礼服②。

从西周金文看,凡王朝卿士首次受王册命职务时,或时王在自己第一次任命其先王曾任命过的王朝卿士官职时,赏赐物中均有服饰(或有旂),这些服饰可能具有所谓命服之作用。上述元年师兑簋受赏先祖服饰,应该即当属于此种情况。三年师兑簋中,王所赏赐的物品中,虽有多种车马器等器物及驾车之马,但已无服饰无旂,在上举七年师兑簋中王所赐亦无服饰,这种情况皆可以元年簋铭所记同一王在首次任命师兑时已赐予服饰来解释。当然如将三年簋据其铭文解释为在

①彭林:《关于师兑簋二器的排序问题》,《考古》2002年4期;李朝远:《关于元年、三年师兑簋的顺序——拜读李先生大作有感》。

②陈梦家先生也曾讨论关于所锡“乃且巾()”及他铭中所见易“乃且旂”,认为或是王

以同等服色之若旂赐其子孙,或是以原有之若旂赐其子孙,如是后者则表明命服于本人故后或多还于王。

此前已有任命,此次为同一王再命故无服饰之赐,而元年簋恰属于新王首次任命故有服饰之赐,这样解释,从字面上看亦无不可。但元年簋如确是在三年簋后,王之册命属承继先王任命,按金文惯例,一般均要声明,是“昔先王既命汝……,今余唯肇先王命,命女(汝)……”,文中要有这样的句式。而元年簋铭册命之语甚简短,与金文中记初次册命职务文句相类。故而,将元年簋置于三年簋后,于事理与金文文法似多有不畅。

由三年师兑簋知师兑确在官职上有所升迁,且受到隆盛的赏赐,但王并未赐予新的服饰,如王赐服饰确有命服之意义,此或说明官职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贵族等级的变化。上文曾论及,七年师兑簋铭所记赏赐的两类马饰,可能有独特的显示尊贵身份的意义①。在毛公鼎铭文中,毛公做为显赫重臣,王所赐的马饰也只有“金钩、金膺”,这表明师兑在此时亦具有相当尊贵的身份了。

综合以上对师兑三器铭文内涵的探讨,此三器的时序还是按王年为序较好,即元年簋——三年簋——七年簋。三件簋中,元年、三年簋形制、纹饰相同,七年簋盖由其形制、纹饰与元年、三年簋盖相合看,其全器形制及纹饰也当与其他两件簋相合。这三件同形制、同纹饰、同人所制簋应当是在不太长的时段内制造的。此外,三簋铭文中所见受王册赐或册命师兑的史官皆是“内史尹”,应是同一人。这些自然皆可以支持将三簋置于同一王年范围内的设想。

(三)元年、三年、七年师兑簋之历日排列问题

元年师兑簋与三年师兑簋,虽上文亦持属同一王世说,但此二簋铭文所给历日按通常所采用的年末置闰月的历法,是不能排进同一王年的历表中的,此亦为大家所熟知。其中原因,不外乎:其中有一簋铭所记历日干支有误,或此时历法有不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细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报告所刊“西周金文历谱”,将元年师兑簋排在厉王元年②。从上文所述三年师兑簋、七年师兑簋中所见车马器之名称种类多见于西周晚期厉王以后铜器铭文来看,将师兑器置于厉王时还是较合适的。西周晚期①三年、七年师兑簋铭文中所记师兑先后所受赐之车马器与西周晚期金文(如师克盨、番生

簋盖、吴方彝、盨、伯簋、四十三年鼎铭文)中所见其他贵族受赐之车马器种类近同,惟七年师兑簋铭文中所见钩、膺除此簋铭外,迄今还只见于毛公鼎铭文,而为其他贵族受赏车马器中所未见。

②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拙作《中国青铜器综论》第十一章即西周一章所论“西周金文年历表”元年师兑簋也在厉王元年。

约自夷王后,所流行的有盖瓦纹腹簋的盖缘,有的喜作向下方折的形制,师兑作的簋与传世中的此簋等皆为此种形制。

实际上元年师兑簋在瓦纹腹有盖簋流行的西周中期晚叶至西周晚期时段内,在目前多数学者采用的以前899年为懿王元年的历日体系中,有若干件应属于此一时段的元年器(如师虎簋、元年师簋、师簋、师询簋等),要安排进去的情况下,也只有安排在厉王元年(前877)为较妥。该年五月乙酉朔六日甲寅,与元年师兑簋之“元年五月初吉甲寅”合①。

“初吉”在这里亦采用初一至初十的历日范围,亦即指初干(每月前十日)内的吉日②。但“初吉”的这个范围与月相中的“既生霸”的一部分的时日实际是重叠的,那么对于一个月的前些天,为何要采用这样两种纪时方法,现在似仍不能说明白。“初吉”如果不是月相词语,而是初干吉日,那麽在初干的十天内,定哪一天为吉日,是通过何种方式确定的,也并不清楚。笔者曾经设想,当时也可能有一种手段(如占卜)或已有类似于后世的“日书”,对每月的初干吉日有某种选择的方法或规定③。

元年师兑簋如定在厉王元年(前877),则厉王七年是前871,该年五月甲辰朔,十一日甲寅,七年师兑簋的历日是“七年五月初吉甲寅”,即使按初一至初十为初吉,七年师兑簋历日实后天一日。在西周中期穆王后,可能已行用推步历法,只是观象授时仍并用,在此早期推步历法实行时,历法计算有±1天失天是可能的④。当然,上述这种安排是将元年师兑簋定在厉王元年(前877),即将师兑器组置于厉王纪年内。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即将师兑器组置于宣王纪年内。因为宣王三年与宣王七年的合天历日均可与三年师兑簋、七年师兑簋历日相合。即宣王三年(前875)二月寅朔十日丁亥,与三年师兑簋“三年二月初吉丁亥”合(是年五月丙午朔二十九日甲戍,亦合颂鼎历日“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戍”)。宣王七年(前821)五月甲寅朔,与七年师兑簋“七年五月初吉甲寅”合。

①本文所采用的历表为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一书中的《合朔满月表》,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②徐凤先《以相对历日关系探讨金文月相词语的范围》(收入《“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报》第168期,2009年2月21日)由历日的相对限制关系探讨各个月相可能包含的范围,其中对“初吉”的结语是:“如果将初吉定为一个月的前面若干天,所涉及的材料都能合理地排入。”“由此看来初吉是初干吉日的解释应该比较可取”。

③拙作《师酉鼎与师酉簋》,《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1期。

④参见张培瑜《逨鼎王世与西周晚期历法月相纪日》,《中国历史文物》2000年3期。

根据上述探讨,师兑器组按三件簋的形制与其历日,似可以大致安排在厉王或者宣王纪年范围内,如在厉王范围内,仅三年师兑簋历日与厉王元年合天历日不合。如是在宣王范围内,则仅元年师兑簋历日不合宣王元年历日,这种不合,如上文所推测,有铭文记历日疏忽或由于当时历法有为我们所不知之细节所致。

三、吴盉的历日问题

吴盉(图一四、一五)现存香港私人收藏家处。器身作折肩圆鼓腹,腹部侧视作扁椭圆形,底微圜;歛口,口沿微敞,方唇,颈部较高,呈弧线斜坡状;管状流向上斜生于腹中部,流口斜平,高度与器口近平,与流相对一侧有兽首半环形鋬;腹底有三较短的柱形足,其中一足在鋬下。器颈部与上腹部均饰有两形扣合形成的中目形窃曲纹,有云雷纹底纹。足与流均饰三角形纹与云纹,鋬身饰重环纹,兽首上端有重叠的鳞纹。通高20.5、通长47、口径25厘米。器内底有铭文6行,每行10字,共60字(图一六、一七、一八)。

吴盉的形制较别致,但仍可以从其形制有共同特征的同类器探讨其年代,与吴盉形制近同的是现藏瑞典的自名曰“”的师转盉(图一九),惟师转盉的腹部较深而鼓,且其鋬上端接于上腹部,与吴盉鋬上端接在颈部不同。师转盉口沿下饰分尾的长鸟纹,腹饰瓦纹,综合铭文字体,其年代约在西周中期偏晚。

与吴盉器身接近的,是行用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以下两种形制的盉①:一种是短袋足盉,足跟作圆锥形,器身亦作折肩罐形,其腹部最大径在肩部,腹壁向下斜收,鋬上端接于颈部;管状流,流口或同于吴盉,如伯百父盉(图二〇),或作兽首、曲喙状,如季良父盉(图二一)。以上二器均属西周晚期。另一种是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的盉(图二二),腹身形制近于吴盉,鋬亦接于颈部,但管状流作兽首面曲喙,足作兽形,约属春秋早期的曾国器。

从以上几种与吴盉形制有共同点的罐形腹盉的年代看,吴盉的形制应晚于师转盉而与以上两种折肩盉接近,属西周晚期。这种罐形腹盉是西周中期偏晚后出现的新器形,西周早、中期时流行的主要是腹身作分裆鬲形的盉,且一直至西周晚期仍有存在。而罐形腹身的盉存在的时间似并不长,主要行用于西周晚期,大致止于春秋早期。

①罐形腹盉亦见于1985年内蒙宁城县小黑沟石棺墓中出土的折肩罐形腹盉,亦管状流斜生,流口斜平,兽首半环耳,与吴盉有相同特点。惟此盉下腹较深,平底无足。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器。见项春松等《宁城小黑沟石棺墓调查清理简报》,《文物》1995年5期。

吴盉的年代,亦可以从其所饰窃曲纹的样式作进一步的推测。吴盉的窃曲纹是由首尾作歧枝状的形窃曲纹上下扣合,中间夹一目形(上腹部的此型纹饰则在上下两形之间还各夹以一短枝)。从现所见饰有此纹样的青铜器尚有追簋、琱生鬲(图二三:1、2等),此外饰有形式相近、惟无中目的窃曲纹之青铜器,

则有不簋、善夫克盨、杜伯盨与史颂簋等(图二三:3-6)①。上举青铜器的年代,均在西周晚期。

从铭文字体上看,吴盉的一些字,已具有典型的西周晚期字体之特征,如“出”写作,“天”作,“月”作,“首”作,“顯”作,“驹”作等。

综合以上对吴盉的形制、纹饰、字体特征等情况,可知其年代应在西周晚期。

吴盉的铭文多被锈掩,根据像片与X光片②,释文如下:

隹卅年四月既生霸壬午,

王才(在)(执)驹于南林,衣(卒)

(执)驹,王乎(呼)召乍(作)册吴

立門。王曰:易(赐)驹,吴拜(稽)

首,受驹(以)出。吴敢对天

子不显休,用乍叔姬般盉。

铭文中有几处需稍作讨论。

“王在”之,地名。散氏盘铭文中有“人工君”(《集成》10176)。

“南林”,可能是地南部之林地,王在此地执驹,则此地有可能是王室饲养、放牧马之场所,亦即马场所在。

王所呼“”之,职官名,亦见达盨盖铭(图二四,《文物》1990年7

期),其铭文曰“王乎趩召逹”。、趩,均是担任职的人名。商金文中已有称的职官名,李学勤先生有专文考证,指出“”身份较高,为王之近臣,

①纹样之出处参考了张德良《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②同时参考了收藏方提供的摹本。

其得名可能源自为王攜持物件,后权力上升,掌理政事①。西周时期此官名亦见于《尚书·立政》:“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旧多以为“攜仆”是一类官名,上引李学勤先生文则提出攜、仆应是地位相似的两种职官名称。西周金文中攜这种官名很少见到,除了见于本铭外,即只见于达盨盖

了。而且二者都出现了在王行执驹礼的场合,王呼令(攜)召唤受赐者,也可见在西周时期攜仍是在王身边服事的职官。

有关王“执驹”的器铭,除本铭与达盨盖外,还见于驹尊(《集成》6011)。三铭皆记王在行毕执驹礼后赐王朝卿士驹之事。所以《啸堂集古缘》九八鼎铭曰:“隹三年三月庚午,王才(在)豐,王乎虢叔召,易(赐)驹两”,所记应也是王在行执驹礼后赐赏驹。执驹礼见于《周礼》的《庾人》、《校人》,是在幼马断乳后,将其送进王闲以备使用。在使用前,要“执驹”,即给幼马套上笼头及缰绳。关于此礼,学者已述之甚详②。王亲自“执驹”应是一种象征性的礼仪(包括王执驹后要赐贵族驹),以表示王室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当然也反映出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达盨盖铭曰:“唯三年五月既生霸壬寅”此三年,在金文历表中可排入孝王三年。驹尊属穆王时器。吴盉则当属西周晚期偏晚器(详下文),由此可知,执驹礼终西周时期均是王亲自参加的重要礼仪活动。在王行执驹礼后,受赏赐驹的贵族应具有相当高的等级地位,驹尊铭记王在亲赐驹后,曰:“王弗望(忘)

厥旧余小子,皇身。”应即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之器群中,盘铭文中所见作为之先祖惠仲父,是曾连续服事于昭王、穆王的王朝重臣,属姬姓单氏贵族。达盨盖出土于沣西张家坡北区之井叔家族墓地中之M152,为一座中字形大墓,有可能即本墓之墓主人。井叔氏是姬姓井氏之小宗,也是西周中期时重要世族,或即其宗子,一代“井叔”,亦是较高级的贵族③。由此情况观之,

①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职官“攜”》,收入《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

②参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七、共王铜器:122、器组”,中华书局2004年4月;又见杨宽《西周史》第十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以上参见拙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续编”之第二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吴盉之器主人吴作册,既亦能受王赐驹,应该亦出身于西周时期重要世族。但由其在铭末言“作叔姬般盉”,叔姬应是其妻,由此可推知其家族非属姬姓。

吴盉铭文历日为“卅年四月既生霸甲寅”,其所记王年达卅年,学者或据铭

记执驹礼的达盨盖与驹尊均西周中期器,而将此盉归入穆王时器。但不论穆王元年定在何年,吴盉之历日均不能与属穆王时的标准器三十四年鲜簋(《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期)的历日相容于同一王①。所以,吴盉即使单从历日考虑,似亦不进可入穆王世。

吴盉为三十年器,在西周晚期王世中,只有厉王、宣王二王过三十年。厉王元年为前877年,则其三十年为前848年,是年四月辛酉朔二十二日壬午,与吴盉“三十年四月既生霸壬午”不合,所以吴盉不能归入厉王。宣王元年为前827年,其三十年为前798年,是年四月辛未朔十二日壬午,可与吴盉“四月既生霸壬午”相合。根据此合历情况,再综合考虑上文所论吴盉之形制、纹饰形式与铭文字体特征,吴盉当以入宣王三十年为妥②。

吴盉如确为宣王时铜器,则可为此王世增加了一件标准器,其形制、纹饰均对青铜器断代研究有重要意义。盉的铭文所记王之执驹礼,可以与以往发现的几件与此礼仪有关的器铭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加深对此礼仪的了解。铭文中出现的

(攜)之官职也是研究西周官制的有用材料。

①例如按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简本)所附“西周王年历表”以前976年为穆王元年,其三十四年(前943)为五月壬寅朔十七日戊午,与鲜簋历日“隹王卅又四祀唯五月既望戊午”相合。但其三十年(前947)为四月丙寅朔十七日壬午,与吴盉历日不合。又如穆王元年,按有的学者意见取为956年,则其三十四年为923年,五月丙午朔十三日戊午(本月辛酉望),与鲜簋历日“五月既望戊午”亦有不合。

②将吴盉定在宣王,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传世有吴方彝盖(《集成》9898),其作器者作册吴,不排斥即是吴盉之器主人的可能。吴方彝盖历日为“隹王二祀”“隹二月初吉丁亥”,以往诸家排金文年历表,皆将其入懿王二年(前898),但吴方彝盖字体具有西周晚期特征(这点,可将其铭文与现同列为懿王的师虎簋的字体比较即可知,在某些很有时代特征的字体上二者有较大差距,如“首”、“敢”等字),故此吴方彝盖很可能也当归入西周晚期。方彝在西周中期后确已少见,但并非绝迹,在属西周中期偏晚的长安张家坡M170:54有出方彝,已属春秋早期的北赵晋侯墓地M93还出土有方彝形器(或是明器),M102也出土有明器方彝,M64之夫人墓,M62、M63也都出有小方彝形器,知道春秋早期方彝仍较流行,所以作为一种传统的酒器器类,西周晚期器偶有复古作品亦无不可能。吴方彝盖上饰有变形的解体的饕餮纹,用动物纹肢体与鸟羽构成的线条来组合成图案,类似的纹样与风格约出现于西周早期偏晚(如宁纹饰),而且直到西周晚期偏晚时仍有存在,如宣王时的琱生簋所覆盖的此型纹饰。吴盉历日如入宣王三十年,则吴方彝盖历日可以排入幽王。幽王二年(前780)二月戊子朔前一日丁亥,吴方彝盖历日为二年“二月初吉丁亥”,先天一日,大致可以相合。幽王二年距宣王三十年,大约十八年时间,如此二器上的作册吴是一人,这段时间他仍在王朝任职是完全可以的。

图一公簋图二公簋俯视图

图三:1 公簋珥细部图三:2 公簋纹饰细部

图四公簋铭图五史簋

图六:1 簋

图六:2 甘肃灵台白草坡M1出土簋图六:3 陕西宝鸡纸坊头M3出土簋

图六:4未目壬簋

图六:5 伯作簋

图六:6 河北邢台葛家庄M73出土夶簋

图七七年师兑簋盖图九七年师兑簋盖铭拓片

图一0 元年师兑簋

图一二三年师兑簋

图一三元年师兑簋铭拓片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 开放与交流北师大版复习特训五十六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6课开放与 交流北师大版复习特训五十六 第1题【单选题】 认真分析唐朝外交活跃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唐朝经济强大,国力强盛②唐朝政治相对清明,政局稳定③唐朝文化繁荣,影响力强④唐朝想要称霸世界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D、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朝的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是( ) A、新罗人 B、日本人 C、天竺人 D、阿拉伯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从下列四张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僧人是( ) A、唐僧 B、戒贤 C、鉴真 D、玄奘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归纳和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王通过学习知道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是宋朝僧人②都在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到天竺求取佛法,后来,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弧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在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视取历史的真渐,启迪人生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亲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材料二: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般巨舰,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陈梦家对殷周铜器研究的卓越贡献

陈梦家对殷周铜器研究的卓越贡献 王世民 陈梦家先生对殷周铜器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1935年开始接触殷周铜器实物的,全面的整理研究则着手于1939年。当时,他应迁至昆明的北京图书馆约请,将袁同礼从国外带回的一批铜器照片,汇编为《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三集(仅出一集)。该书附载的《中国铜器概述》一文,内容包括时期、地域、国族、分类、形制、文饰、铭辞、文字、铸造、鉴定,共计十章,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殷周铜器概论。 陈梦家善于详细地占有资料,这是他治学的突出特点。1944年9月,陈梦家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 期分法”,力图把卜辞分于每个王下;陈梦家最早提出了贞人“分组”说,是他对甲骨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即武丁期贞人分为宾组、午组、子组、组,祖庚祖甲时贞人称为出组等。陈梦家的贞人分组对今天学者的断代研究新方案仍起重大影响,可以说,是分期断代“两系说”的起点;陈梦家先生关于午组、子组、组卜辞命名的提出和考证其为武丁时代,也为长期困扰学界的“文武丁卜辞”之谜的讨论作出了贡献;此外,陈梦家还对贞人进行了全面整理,得出120名之多,比董作宾1934年《断代例》增加了4倍,较董氏《殷代文化概论》 的68人多出近2倍。这就为依据贞人断代作出了新贡献。(二)陈梦家先生甲骨文字考释也取得成就。他《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商代的神话与巫术》、 《祖庙与神主的起源》 等名篇,在文学考释和古代礼制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直到今天仍很有价值。(三)对甲骨学进行科学的总结。 总结是为了前进,在甲骨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学者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指出研究中需加强探索的问题并指出研究的方向,从而使研究者能“以最前进的一线为起点而再前进”。 陈梦家先生1954年完成、1956年出版的《殷虚卜辞综述》,全面总结了甲骨学研究6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和近人的各种成说,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甲骨文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与此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与甲骨学有关的整治占卜、卜法文例、分期断代、文字文法、历法天象、方国地理、先王先妣、农业、宗教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因此这部70万字的巨著,被誉为甲骨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把我国甲骨文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正因为如此,《综述》还是在“文革”期间,日本、香港等地都有翻印,而大陆却再也不见出售;此外,《综述》还是年青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少人就是从此书获得甲骨学基础知识(包括我本人),逐步步入甲骨学堂奥的。因此,《综述》为新中国甲骨学研究队伍的发展,也起了并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陈梦家先生与《甲骨文合集》。《合集》是甲骨学里程碑式的著作,推动了新中国甲骨从“继续发展时期”向1978年以后的“全面继续发展阶段” 前进。但我们在赞誉这部“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时,不应忘记陈梦家先生对《合集》编篆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梦家先生从清华大学来到考古研究所。他在进行分期断代研究和《综述》 的写作时,就着意搜集甲骨文资料,他为考古所墨拓北京图书馆所藏刘体智甲骨2.8万片,并装贴成册。此外,还收有孙壮拓本等多种,共计已收集拓片近4万片,这是为编大型甲骨著录作准备的。当得知编《合集》任务交历史所后,陈梦家停止了自己的工作。后来,这批甲骨无偿提供《合集》 使用。因此,《合集》之所以编写成功,我们不应忘记,也不能忘记其中应有陈梦家先生的劳动和心血! 虽然陈梦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但他的学术思想和著作在学术史上永存!将永被后来人继承、弘扬、学习和反思!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殷商史学会会长)阜阜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基础达标

第6课开放与交流 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①遣唐使②鉴真东渡③“大化改新”④明治维新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3、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 《史记》 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A、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中宗 D 唐玄宗 5、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句,下列反映了不正确是() A、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B、唐都长安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是唐王朝开放的象征。 C、每年有大批少数民族与外国人被迫来到长安,受到唐政府接见。 D、来的人主要有:外国人,酋长、商人、留学生、学问僧、各国艺人。 问答题 6、世界各国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7、列举唐朝和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8、在图中方框内填出隋唐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主要国家。9、在图中用红色笔标出唐朝有 频繁外贸活动的四个城市。10、认别A、图B,在地图上用直线连接他们到达的国家。 11、填出下列各国在今天的名称:新罗今_________,天竺今________。 12、请你想象玄奘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到玄奘法师哪些精神。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txt婚姻是键盘,太多秩序和规则;爱情是鼠标,一点就通。男人自比主机,内存最重要;女人好似显示器,一切都看得出来。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 作者:李义海 提要合叙是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的一种重要表达式。它不仅在传世书面文献中大量存在,而且在两周金文中也有所发现。对它进行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汉语修辞史的内容,而且对古文字资料的释读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辞例释读修辞格式合叙 1引言 上古汉语中的合叙句,不仅有语言简炼、句式错综等表层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而且还突出了为文个性。与此同时,它也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不便或障碍。在汉代,合叙句式已经成为注释家解释经典

的一个内容。所以,上古汉语合叙句的整理与研究,对汉语修辞史以及上古文献的释读都有着重要意义。 2上古汉语书面文献合叙句的特点与解释原则 汉语早期书面文献中,出现了一种表达法:它把平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或句子中相同的语句成分加以归并,使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或句子在形式上变成一个短语或句子;在这个短语或句子形式中,归并而成的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又分别对应叙述两件相关事情。今择未见时贤言及之例如下: (1)《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孔疏:“‘黜陟幽明’,明者升之,暗者退之。” (2)《尚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下管鼗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按:“合止”一句,孔传:“上下合止乐,各有。”孔疏:“合乐用,止乐用。” (3)《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不畏死,罔弗憝”。 按:“于”,是个并列连词。王引之《经传释词》:“于,与也,连及之词。”“杀人越于货”,就是“杀越人货”,后来凝固成“杀人越货”。 (4)《诗经·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誉髦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 ●曹 玮 王 辉 朱凤瀚先生的《古代中国青铜器》一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14万字,是一部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宋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中国先秦铜器研究成果的大型专著。它不仅是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且将成为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全书分上编和下编。上编是通论,由八章组成。 第一章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青铜时代。作者指出铜器时代始于青铜的冶炼与使用。因为“无论是纯铜(即红铜)还是砷铜等铜的合金,皆由于机械性能不够优良而导致最终被青铜取代,只有青铜被发明与应用后,金属器物才能在较广泛的范围内取代石器(及陶器)。”青铜时代一词于十九世纪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提出后,相继为各国学术界所采用。它是指青铜成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源料阶段。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前二、三百年(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终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到四世纪中叶(战国早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有二:一是青铜大量用于武器的制造;二是铸成礼器。青铜没有造成农业生产工具的较大改进。 第二章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史。作者将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铜器的学者化分为三个圈子:中国、日本和西方。 在中国,西汉至唐代,先秦铜器相继出土,并记录于官方史书;两宋时期的复古之风成为铜器研究的奠基阶段,有关著作分为图录、款式、考释、书目提要、字典五类;清代的朴学是金石学复兴的土壤,铭文考释、器物定名成绩尤多;民国时期,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思想在中国的逐渐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与器物学研究,现代田野考古学的传入冲破了金石学的羁绊,郭沫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研究法开一代研究之先河;建国后,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综合与专题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在日本,《小山林堂书画文房图录》的出版,标志着日本学者研究中国铜器的开始;《?禁的考古学的研究》是用考古类型学研究中国铜器的问世工作;《殷周铜器综览》系列著作是日本对中国铜器研究的集大成者;《金文通释》则成为金文研究的典范。 西方(指欧洲与北美及澳洲)搜集中国铜器当始于法国赛尔努什博物馆,但真正了解铜器的价值是本世纪之事。随着中国铜器流入欧洲、北美,铜器图录等著作也相继出版,从法国人褚德彝的《中国古铜器集》至《赛克勒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勾绘出西方人研究中国铜器的轨迹。 第三、四章青铜器的分类与定名。作者简要回顾和评价了自宋至今各家青铜器分类、定名的优劣,采众家之长,以器物用途作为分类的标准,将二里头文化至战国晚期的铜器分为6大类、75个器类。每器类均以古代文献对器物功用、定名成因进行讨论,并分门别类作了考古类型学的型式划分,每器附有线图,清晰明?,图文并茂,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考古与文物 1996年第5期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学案

初中-历史-下册-打印版 初中-历史-下册-打印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 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史实。 2.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预 习】 教材助读 速读课文,说说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I. 预习自测(1—3口头回答) 1.隋唐时期中国与哪些国家有交往?什么是遣唐使? 2.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僧人是谁? 3.填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并完成拓展。 4.为中外交流做出图贡献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5.唐朝在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 6.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7. 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祎,法号是( )。 A. 三藏 B. 玄奘 C. 鉴真 D.一行 8.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朝鲜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9.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 洛阳 B. 长安 C. 扬州 D. 成都 10.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唐朝对外关系的是( )。A.玄奘西游 C. 鉴真东渡日本 B.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 同为一家”了 D. 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3.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请填写下表。 事件内容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身份 目的地 途中遭遇 独行还是结伴 是否归国 拓展:你从鉴真、玄奘法师贡献身上学到 了什么? 11.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 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探 究】 探究一: 隋唐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为什么非常频繁?课后延伸: 一、隋唐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为什么非常频繁?提示:联系前面学过的对隋唐历史的认知来回答的。 (隋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先进文化发达,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并实行改革开放等等。史实依据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探究二:二、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只有在保持政局稳定,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前提下,坚持实行开放、加强对外交流才能使中国发展成为更加富强文明的国家.) 小结: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1. 2. 3. 4. 【当堂训练】 1.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2.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外友好交往使者是( )A.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B.鉴真、松赞干布 C.鉴真、玄奘 D.玄奘、唐太宗 3.唐朝时我国称印度为( ) A.安息 B.天竺 C.大食 D.大秦 4.目前在国外很多地方吧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那么中国人被称为“唐人”开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5.列举唐朝时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至少三位) 2、完成配套练习重点题 【课后作业】 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 ) 2.如果给右图鉴真塑像作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政启开元,请宏贞观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3.中外交往源远流长。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生活在唐 朝的是( ) ①张骞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4.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批阅等次: 时间: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活动 2)简述考古学的分支 3)三星堆祭祀坑发现的意义 4)简述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工具组合 5)简述汉代冶铁业的主要成就 6)简述热释光测年的基本原理 7)简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8)何谓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 9)动物考古研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0)简述古环境和资源的研究意义 11)简论洹北花园庄商城的发现及意义 12)简述西周墓葬形制、基本特征与埋葬制度 13)举例说明食谱分析在生物考古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14)简论我国史前冶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15)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16)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经历。 17)简述苏秉琪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18)简述细石器文化。 19)简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20)简述尖底瓶的考古发现和形式演变。 21)简述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概况。 22)什么是黄肠题凑? 23)简述镇墓兽的定义与考古发现。 24)简述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25)列举10个以上与考古学相关的其他学科并说明理由。 26)简单总结在考古勘探中遥感探测地面遗迹的应用原理。 27)在渭河岸考古现场出土饱水木质文物时应如何处理? 28)简述文物存放环境的控制与调节在文物保护中的地位。 29)现代文物分析技术与传统文物的研究的信息来源有何不同? 30)巴蜀地区出土陶器经常会出现酥粉现象,分析形成原因在库房保管中应注意什么? 31)简述中国细石器时代细石核的分类并画出形态示意图。 32)简述环境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33)简述陶器在考古学中的意义并绘出五种三足陶器的草图。 34)简述先秦时代青铜礼器的分类,并写出10名称 35)简述汉代玉器的分类 36)简述镇墓瓶及镇墓文 37)简述东晋南朝帝陵的基本特征 38)简述西安地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瓷器的分期及特征 39)简述中国细石核的我分类并列举5处典型代表遗址。 40)齐家文化的年代、分布及基本特征,列举5处代表遗址。 41)简述商周时期的的族墓葬制度,并列举5处公墓遗址。 42)简述西夏王陵的基本布局特征。

商、西周青铜器异同

商代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的异同 商代分为商代前期和后期,这两个时期的差别很大,必须分开说 商代到西周时期青铜器合金成分变化一览表 商代前期: 容器 锡青铜:含锡量较夏代增长但仍属中等 三元青铜:锡铅含量较低或中等。高铅存在。铜器中铅含量高多高于锡 工具:(仅盘龙城一件)含锡量中等,铅较低 商代后期: 容器: 锡铜器:为主要成分,以含锡量高与中高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地位次于锡青铜,其中以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为绝大多数,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铅铜器:少量,含铅量多较高 武器: 锡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较少,含锡量多较低 铅青铜:为另一主要成分。高铅与含铅量中等者为多 工具: 锡青铜:较少,含锡量高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高而含铅量低者为多 西周 容器: 锡青铜:地位次于三元青铜,以含锡量高与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武器: 锡青铜:教师和,含锡量皆中等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较低或中等,含铅量较低、中等或高 铅青铜:较少。含铅量皆高。 从器类、文饰、铭文等来看,商代青铜器分早中晚三期 商早期: 器类:爵、斝、盉、觚、鼎、盘、罍、鬲 文饰:饕餮纹为主纹 饕餮尾部上卷细线条,线条简单,平雕效果 粗线条(类似浅浮雕) 有乳丁 文饰风格: 简单质朴 单层花纹 浮雕 高浮雕牺首装饰

铭文:出土文物尚无铭文 商代中期:(武丁之前) 器形:鼎、斝、爵、觚、罍、瓿、卣、盘、(新器类是卣和瓿) 文饰:纹饰向细密、繁复方向发展 出现了高浮雕 继承商早期的线条 新出现了鱼纹、龟纹 商代晚期:(武丁以后) 器形:新出现器形甗、尊、斗 文饰:饕餮纹为主,渐渐流行尾部下卷的饕餮纹 出现蝉纹、勾连云雷纹、夔纹、小鸟纹 文饰风格:前段饕餮纹与蝉纹等图案开始用云雷纹衬地作底,中段文饰细密化,出现“三层花纹”(即地纹、浮雕和浮雕上的花纹),器身饰扉棱,办扳部、提梁两端饰兽首 铭文:包括祭祀的日名、庙号、族名和作器者名 西周青铜器 器形: 西周早期: 鼎、簋、爵、觯、觚、尊、卣、 斝觚由必出到少见,罍亦不多见 爵觯是西周早期墓葬中独特的组合形式 西周中期:爵、觯、尊、卣已经不见,壶成为唯一酒器 单纯的食器组合中,鼎簋组合成为主流 西周晚期:簠、盨出现,反映了食器的分工更加细 匜出现并取代了盉 文饰: 西周早期早段:继承商代特点 早期晚段:向素朴发展 中期早段:出现S形顾龙纹、大型凤鸟纹、网纹等新文饰 中期晚段:素朴风格,商代繁复的扉棱减少,集群纹饰演变为文饰带 铭文: 字数量增多,内容多为克商建邦、平乱、分封、征伐等政治内容,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就属西周晚期,499字

商代铜器铭文的整理与研究

商代銅器銘文的整理與研究 【摘要】:本论文是对商代金文的整理与研究。通遇对商代金文的已有研究成果造行详尽的梳理,在封商代有铭铜器全面搜集、整理及封商代金文通盘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在探索汉字的早期形态上,商代金文有著优于商代甲骨文的重要价值。论文探究了商代金文的文字构形特点,指出铭文的方向性随意和形体的对称是商代金文构形最大的特点,在释读商代金文时,应充分考虑到辞例的重要性,验之于辞例;徒商代金文的文字构造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书在作为汉字源头的商代金文中都已出现,商代金文中的绝大多字都能够用六书理论来解释;铭文行款对受布局、书写空间等因素影响的部份商代金文文字内部结构临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变体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商代金文的又一个特点;铭文内容对文字形体具有选择功能,不仅包括族氏铭文和一般铭文的差异,就是同一种形体在表示不同的内容时,书写上也能体现出商人的倾向性。探索了商代金文中的几个疑难铭文。对族氏铭文“(?)”、“(?)”、“鼋”、“戈”等从文字考释、各族有铭铜器的数量、铭文内容等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对某些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对商代金文中的几个具体问题造行了思考。在对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商代金文中的几个问题造行了重点的讨论,包括商代金文与籀文的关系,指出遇去认为籀文是西周晚期宣王时代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字的观点是可信的;封商代金文中的量词进行研究,从出现量词的21篇铭文中整理出朋、具、玨、年、品等5个量词;基于

新材料,对“反、返”古今字关系的说法重新检讨,认为在表“返回”这个意义上,二者并非古今字,应为通假字;对“戍铃方彝”的几个摹本进行比较研究,封铭文进行了补释,并通读了铭文。编纂了商代金文字编。封商代金文中出现的单字造行了全面的整理,字编包括正编、合文、重文、附录四部份。正编共收单字693个,按《说文》的顺序统一编排;合文303个,包括一般合文与亚形合文;重文2个;附录612个,将象形性较强的铭文根据文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类编排,无法确定形体所属何类的收在“附录-其他”,亚形合文的编排原则与此相同。【关键词】:商代金文族氏銘文構形六書整理文字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7.3 【目录】:论文摘要6-7ABSTRACT7-11第一章绪论11-29第一节商代金文的研究价值11-12第二节商代金文研究概况12-28第三节本文研究的内容28-29第二章商代金文构形分析29-55第一节商代金文的文字构形特点29-45第二节六书与商代金文的文字构造45-50第三节铭文行款的变化对文字结构的影响50-53第四节铭文内容对文字形体的选择功能53-55第三章商代金文中几个疑难字的整理与研究55-134

1西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1西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推动棉纺业发展的元代女工艺家是___________。 3四神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原始陶器的成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康熙时彩瓷最重要的品种是________,雍正时彩瓷最有成就的品种是 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玉璜、玉琥被古人称为“六器”。 7明代的工艺美术体系,明显地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体系。 8唐三彩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三种色釉,此外也有涂______色釉的。9汉代铜灯的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清代五大名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以马为题材的两件工艺美术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仰韶文化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代表。 13元代的丝织品中织金最为著名,称为_____________。 14宋代五大名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宋代民间瓷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饕餮纹几何纹云雷纹 2.黄道婆 3.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用手捏塑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法 5.五彩粉彩 6.玉璧玉圭玉琮玉璋 7.实用的民间工艺美术观赏的宫廷士大夫工艺美术 8.黄白绿黑 9.豆形灯、雁足灯、人形灯、兽首形 10.苏(顾)绣湘绣粤绣蜀绣瓯绣 11.马踏飞燕舞马衔杯银壶 12.人面鱼纹盆鹳鸟鱼石斧

湘教版 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6课 让图表说话美术 备课教案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 课题6、让图表说话授课时间第周 课型综合·探索课时第2课时授课班级201-205班总共2课时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 力目标 能够理解图表中传递的信息,并学习对图表进行变化处 理。 方法与过 程目标 了解图表设计原则,在调查、设计图表的学习活动中, 能积极参与表意明确、有创意的图表设计。 情感与态 度目标 在图表设计与装饰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本课重点重点:图表的变化处理与装饰。 难点:突出形象特征创意图表的设计。 教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图表图片。学具:教材、制图工具等。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媒体运用 一、导入新课: 1、自主预习:教材p35—36的内容。 (1)思考填表:将食物消费状况图中的数据信息填入 表中(p35上) (2)“形象”激发灵感: ①菊花——花形图表、趣味图表 ②运动员形象——服装折线图表(体重变化) ③摄影图片统计图表(3)常见的统计图表:折线图、 柱形图、饼形图等。 媒体课件 二、讲授 新课: 常见的统计图表有;柱形图,折线图,饼形图等。 柱形图 媒体课件。

折线图 折线图有利于直观地表现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变化。 饼形图 能利用面积大小的不同,直接反映出数据之间的量比。

图表制作要求: 1、表示不同数据的颜色区分要明确。 2、要有必要的文字与数字说明。 3、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有趣的图形。 4、制作工整美观 三、主动参与,学生创作:1;我们班有44位同学,男生有19人,女生有25人,你 会用什么图来反映这种情况? 2;本学期你们进行了6次数学小考试,你的成绩与班上的 平均成绩变化,你会用什么图来表示? 3,你个人的单科成绩变化用什么图表最直观? 媒体课件。 四、展评 作品: 作业与课 堂评价 板书设计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学 回顾 与 反思

导学案--第6课开放与交流

第6课开放与交流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点击新目标 知识与技能: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归纳整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独立或与别人合作完成预习内容。整理预习笔记。 情感与价值: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A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朝鲜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课堂进行时 【预习提纲】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请你认真阅读教材32-33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遣唐使?遣唐使的活动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2、1980年4月13日下午,一尊有着1200多年 历史的木像运抵上海虹桥机场,那就是被日本奉 为国宝的鉴真大师坐像,中日佛教界共同演绎了 一段“鉴真大师回国探亲”的佳话。鉴真大师是 什么时候去日本的?为什么要去日本?产生了 什么作用?二、玄奘西行(请你阅读教材34-36页完成下列问题) 此图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西游记》是神话传 说,请你讲一讲真实的“玄奘西行”(为什么去?怎样去?有 何价值?等) 【展示内容】 材料阅读唐朝诗人陈陶在其《陇西行》中说:“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请问:(1) 诗中的“和亲”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 (2) 诗中的“胡”指什么? (3) 诗中的“胡风似汉家”是什么意思? 归纳整理填下表: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 事件身份目的地途中遭遇 是否有人随 行 是否回国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 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1)诗中“盲目航东海”指的是什么?表现了鉴真怎样的 精神? (2)诗中“传道艺”的是何人?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3)诗中“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西游记》是明代一部著名的演义小说,书中描写的唐僧取经的 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路上收留了三个神通 广大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 有各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你知道《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 故事与玄奘西行的史实有什么区别吗? 课堂检测 1、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B.阿拉伯C.朝鲜D.日本 2、为中日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唐朝人是() A.阿倍仲麻吕B.鉴真C.玄奘D.李白 3、本官方曾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外交关系 B、援助中国 C、征服中国 D、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4、下列最能见证唐朝时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的是( ) A、大昭寺会盟碑 B、洛阳白马寺 C、西安大雁塔 D、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5、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 D 《史记》 6、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 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A、唐高祖B 唐太宗C 唐中宗D 唐玄宗 7、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 A、波斯 B、大食 C、大月氏 D、天竺 8.《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 )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晁衡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 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 ○1参与人员: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6课开放与交流 一、课堂训练 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D.鉴真 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4、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到非洲、欧洲的国家是 ( ) A.天竺 B.波斯 C.大食(阿拉伯) D.东罗马 5、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6、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①遣唐使②鉴真东渡③“大化改新”④明治维新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8、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 《史记》 9、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A、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中宗 D 唐玄宗 10、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句,下列反映了不正确是() A、重重深宫禁苑一殿殿都已敞开大门;文武百官和客臣拜谒皇帝听候旨令。 B、唐都长安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是唐王朝开放的象征。 C、每年有大批少数民族与外国人被迫来到长安,受到唐政府接见。 D、来的人主要有:外国人,酋长、商人、留学生、学问僧、各国艺人。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2: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3:唐初,阿拉伯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插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捏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

《让图表说话》教案

2016-2017(上)美术公开课《让图表说话》教案 授课时间:2016.12.12 授课地点:七年一班 【教学背景】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图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图表拓展了单调的文字传达功能,跨越了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交流障碍。因此,让学生认识图表,学会绘制图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而且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理解图中反映的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不仅仅停留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动手来真正地理解知识。图像图表以其鲜明的直观性,强烈的系统性,高度的概括性及独特的能力培养作用在学生学习中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 【教学课题】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湖南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让图表说话》。【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图表的分类与功能,掌握图表设计、美化的基本要领。 2、能力培养:能够有目的地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通过图表明确地反映出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在有序的操作训练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设计·运用”与“综合·探索”两个领域,学生通过调研活动的实施以及图表知识的学习运用,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图表广泛应用于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许多方面,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体现学

科内、学科间的综合效应,使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生活、科学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增长。 重点:认识生活中的图表,掌握图表设计、美化的基本要素和要领。 难点:如何设计形象生动并富有创意的图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形式的图表范例;通过搜索资料,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利用丰富的图片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节课的重难点形象生动,学生掌握起来更简单容易。 2、学生准备:收集的图表资料;制图工具(铅笔、三角板、圆规等);简便的绘画工具;16开大小的绘图纸等。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2.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动手活动,使学生能够把材料和图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校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两张图片对比,哪个图片更能直观的介绍新学校建成后,不同建筑物的位置及功能?很明显,平面示意图更加直观和清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图表说话》一课。 (课件展示课题)

青铜器铭文之研究

青铜器铭文之研究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战国以前多铸铭,战国时期有较多的刻铭。这些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青铜器作伪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制作假铭文,所以了解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诸方面特征对于青铜器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铜器铭文是古文字学研究的一类重要的材料,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属于古文字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按照古文字学的科学的研究手段具体地研究青铜器铭文在各历史阶段之字形特点、修辞、语句、文法的习惯及其 演化过程,才能较深刻的理解此种文字。即使是从青铜器研究角度来观察与认识金文,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古文字规则去做深入的钻研,而没有简易的道路。 目前所见考古发掘出土的有铭青铜器,以殷代即商晚期为最早,但有少数传世的二里冈上层期的青铜器却铸有铭文。 属于早商的二里冈文化时期,在青铜器上有铭文是应予肯定的。发现甚少的原因首先应该是由于此时期在青铜器上铸铭尚未成为风气。其次也与迄今很少发现较大型的、保存完好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墓有关。这点,已有学者指出过。 商代晚期铭文 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 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

“有字天书”——青铜器铭文

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了解青铜器内容的一把钥匙。铭文初出现于商代后期,初时字数很少,仅有族徽的印记。西周以后,有的器物上铸出数百字的长铭,内容早期多是记述作器者参与王室的祭祀、征战等活动,受到王的恩赐和赞赏,于是制作尊彝(青铜器的统称)以纪荣宠,并祭祀先祖,夸示后人。后来的一些长篇铭文,有的属“书约剂”性质,即是诸侯国或贵族之间的盟约、契约,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商代青铜铭文,有些字数很少,有的只刻一个族徽,作为一组铜器的家族徽记;有的只刻器主的名字,如“妇好”;有的刻受祭祖先的庙号,如“司母辛”。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辛是妇好的庙号,“母辛”是她的子辈对妇好的称谓。这类图形文字的铭文有的是象形文字,有的具有会意或象征的成分。观赏这些图形,会意外地感觉到书写者的心态和我们是很相近的,例如“妇好”两个字是由女、子、帚几个局部组合而成的,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有是两个跽坐的妇女和孩子在戏耍,令人感到一种动人的舐犊之情。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也称武王征商簋,内底有铭文4行32字。铭文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锡)有事(有司)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大意是说:西周贵族有司名叫利的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事,克商以后的第八天(辛未日)受到王的赏赐,铸造了这件簋以祭祀先人檀公。中国历史上,对于武王克商之年的推算前后有过四十多种不同的说法。利簋铭文涉及武王伐纣日子(甲子日),又正值岁星(木星)当空,都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研究者结合文献与天象的研究,利簋铸造日期便是该年的一月二十八日。这是西周青铜器中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 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装饰性铭文字体,其特点是将字体的一些笔画写成鸟的形象,秦代定书体有八种,其中之一是虫书,即鸟虫书,这是因为古代将鸟类称为羽虫之故。如(吴)大王光戈、王子于戈、(越)王者旨。于戈上的铭文,都是典型的鸟虫书。(楚)王子午鼎铭字体虽不作鸟形,但奇屈变化也属鸟虫一类。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鸟的飞鸣饮啄形态曾对书法的结体、运笔给予很多启发。例如短撇称“啄”或“隼尾”,长撇称“掠”,“燕”字下的四点要“联飞”起,就都与鸟的形象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