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无公害养殖关键技术介绍

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就是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河蟹养殖生产,种草放螺为河蟹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成的商品

蟹个体大、无污染、品质佳,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池塘的可持续发展。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彻底清塘、晒池,为无公害生产打好基础

每年收获后应排干池水,彻底清除过多的淤泥、充分曝晒,并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等常规清塘药物消毒,清除过多的杂食性鱼类和有害生物,生石灰用量为100~200千克/亩,漂白粉用量为20克/米,不用高毒或高残留的药物,确保生产无公害产品。

二、人工移栽种植水草,模拟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种植水草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性措施,在河蟹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已被广大养殖户认同,种植水草应以沉水性水草为主,目前在江浙一带河蟹池塘养殖中种植较多的是伊乐藻。常用分枝扦插的方法进行增殖,一般在放苗前一个月进行清塘消毒,再进行水草移植。水草移栽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刚栽下水草时水位控制在50厘米以下,并及时用复合肥1~2千克/亩,促使伊乐藻快速成活生长,6~7月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总面积的60%以上。

三、投放鲜活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质的需要。

每年清明前后在池中投放螺蛳等鲜活淡水贝类,每亩投放量为300~500千克,让其自然繁殖,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饲料。

四、选用良种,抓好放养蟹种质量关。

应选用自育或当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幼蟹作蟹种,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作蟹种,同时剔除无饲养值的性早熟的“小老蟹”和明显步足残缺、体表附着寄生虫、带病菌、活动能力弱的劣质幼蟹,选优质、体质健康、附肢齐全、规格整齐的幼蟹,这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基本保证。

五、控制放养密度。

要养殖大规格商品蟹,必须打破“高密度、高产量”的传统生产方式,大力提倡“稀密度、大规格、高效益”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密度。池塘放养量控制

在500~600只/亩以下,提高放规格,要求蟹种规格整齐,个体要大,规格在100~120只/千克,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雄性幼蟹的放养比例,雌雄比为1:3,这样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六、合理混养,增加养殖效益。

目前比较成熟的混养模式有:①蟹池混养青虾:混养青虾可在2月份放养3厘米幼虾3~5千克/亩,这样一年可收两次成虾,增加上千元,亦可在7月份放养1~2厘米虾苗3~4万尾/亩,不影响河蟹生长情况下每亩增收青虾虾20~30千克,增加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②蟹池混养少量市场价格高的中高档鱼类:混养殖品种主要有鳜鱼和白鱼等,利用其摄食池塘中的野杂鱼,减少饲料利用率,放养的鱼种不宜过大,一般为5~8厘米,放养密度为15~20尾/亩,这样在不增加加额外饲料等负担的情况下,年终每亩可增加优质高档商品鱼8~10千克,每亩池塘增加经济效益300~500元。

七、科学管理,保证河蟹养殖增产增效。

1.水质管理

河蟹池塘养殖前期要求有一定的肥度,保证人工种植的水草长好,中后期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高,特别是河蟹蜕壳期间水体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当外河水源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可采用定期添水或换水的方法增加池塘水体中溶解氧、改善水质,当外河水质情况不佳或不明情况下,可采用机械增氧和使用生物制剂来改善水质。

2.饲料投喂管理

河蟹的食性为杂食性偏动物性,因此河蟹饲料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尽可能鲜活饵料和无公害熟化人工配合饲料,避免投喂腐败变质饲料,做到早期吃好、中期吃好又吃饱、后期吃饱,日投饵两次,早上投日饵料量的30%,傍晚投日饵料量的70%,投饵后1.5~2小时吃完。投饵做到“四看”、“四定”,即确定投饵量多少要看季节:6月中旬前以动物性饲料为主,6月下旬至8月下旬高湿季节动物性饲料适当减少,8月下旬以后仍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即两头精、中间青。看天气:晴天多投,阴雨天少投,水湿合适多投,高湿、低湿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多投,水色浓时少投,大量蜕壳期间少投,蜕壳后适当增加投饵量,蜕壳前可在饵料中添加蜕壳素,帮助河蟹整齐蜕壳。投饵时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确保河蟹吃饱吃好又不浪费饵料。

3.日常管理

做到“四勤”“四查”和“四防”,即勤巡塘、勤除杂草、勤做食台卫生工作、勤做养殖记录;检查水质情况、河蟹吃食及生长情况、检查防逃逸、防偷盗。

4.病害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抓好清塘和苗种消毒关,再种植水草、移栽螺蛳,保证河蟹生长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高温季节前做好杀虫和水环境消毒工作,一旦发现病害及时对症下药,不用高毒高残留药物,确保生产的水产品无公害、环保,增加养殖效益的同时保证有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螃蟹养殖技术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

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2、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

—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为了配合河蟹较好地生长、蜕壳,在精养蟹池中每亩(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钙5千克,磷酸氢钠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过磷酸钙)河蟹的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钙和磷的比例,氯化钙和磷的氢二钠比例为2:1,才能保证河蟹生长、蜕皮的物质需要。

二、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 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本文已被浏览3854 次)

螃蟹养殖生产概述

一、河蟹生产在水产品中的地位与作用

河蟹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蟹类,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水产珍品之一。它的资源蕴藏量大,既可天然捕苗,又可人工育苗。既可大水面增殖,又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养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菜篮子”工程的需要,其生产意义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地肯定。

据分析,河蟹可食部分,蛋白南含量为14%,且含多种氨基酸,脂肪含量为5.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每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高达5960国际单位,热量为139千卡,为常规水产品之冠(表1)。河蟹肉质鲜美,人们喜食,古人曾有“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河)蟹辜负腹”之佳语。红楼梦中贾府在大观园赏菊吃蟹的场面也描绘得十分生动。河蟹又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换汇率很高,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河蟹除有食用价值外,还可从蟹壳中提取甲壳质,它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它还有药用价值,据历史记载,蟹肉可清诸热、散血结、续断伤、理经脉、滋阴等功能。蟹壳可清热解毒、破瘀、消积、止痛等。食蟹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河蟹全身都是宝,实现河蟹的综合利用,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二、河蟹在工业上的应用价值

河蟹的可食部分约占整体的1/3,其余大部分为蟹壳。将蟹壳经过去钙、去脂肪、漂白和脱脂酸基等化学处理后的甲壳后,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碱性溶液,在0.5%—2%稀醋酸中能溶成洁白透明的胶体溶液,粘度很高,可用于任何比例的水稀释而不沉淀,是纺织、印染、人造纤维、造纸、木材加工、塑料以及医药等方面的重要原料之一。

用甲壳质合成纤维,既柔软又有光泽,可与羊毛比美。用甲壳质提取的几丁胺,制成医用缝合线,不会引起伤口感染,并能被人体吸收,而不需拆线。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得到的酮酸,具有凝结剂的作用,是处理废水的好材料。

据英国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经过20年研究,成功地采用蟹壳提取壳聚糖酐。壳聚糖酐具有多种用途:在农业上可用于果实保鲜,例如苹果喷涂此物后可保鲜 6个月。用于处理种子可防霉菌的侵袭,保持湿度和不失养分。在工业上可用于处理工业废水,而且成本低。在医学上,可用作血液凝固剂和制作自动溶解的药物胶囊,还可以用来制作隐形眼镜。

三、河蟹养殖技术的进展

河蟹人工育苗及养殖的成功,无疑是水产史上的一大发明,是科研推动生产的结晶。

河蟹人工育苗始于70年代初期,1971年5月5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步劭、何林岗、韩炳炎、杜家圣四位科研人员,在浙江奉化市海带育苗厂,首次育出大眼幼体(蟹苗),取得河蟹人工繁殖的成功,揭开河蟹人工育苗的序幕。那时局限于海水土池育苗和人工配制半咸水育苗,技术上在摸索中前进,从小试的成功,扩大到中试,然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80年代育苗技术又上一个台阶,从土池育苗发展到工厂化育苗等多种形式,单产也逐年提高。90年代已转入大规模生产,群众性的人工育苗及养殖,像雨后春笋般地得到普遍开展,育苗单产提高很快,例如:工厂化育苗池,1米3水体能育出大眼幼体0.1—0.2千克,高的达到1千克以上。可以预言,河蟹人工育苗技术将从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河蟹增养殖提供可靠的苗种来源。

河蟹增殖始于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初期,当时依赖于天然蟹苗,对湖泊、外荡等大水面进行人工放流。到80年代中期,尤其在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从大水面的增殖,进一步发展为小水面的各种形式的精养,并收到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例如浙江省上于市沥海地区,连片的万亩以上海涂鱼塘,采用鱼、蟹混养或专养的方式,每年放养一定数量的大眼幼体(蟹苗)或幼蟹之后,均获得蟹、鱼双丰收,成为河蟹养殖成功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河蟹养殖的势头继续看好。

四、河蟹养殖的发展前景

河蟹是我国沿海平源地区江、湖中的特产,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每当秋菊盛开,蟹肥稻香,宴客或小酌,情趣盎然。一些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亦为河蟹之美而增添了思乡之情,更爱我中华故土。远在西欧市场,对河蟹的食用价值也被打开销路,尤其在国内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解决“菜篮子”

工程。综观它的前景,河蟹养殖已势在必然。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在开展河蟹人工养殖,河蟹养殖是一条农村致富的有效途径,按一般养殖水平亩产50—100千克计算,按市场价200元/千克,则每亩经济效益为1万—2万元,比养鱼每亩效益高出5—10倍,为此,因地制宜发展河蟹养殖是大有可为的。

螃蟹亲蟹的培育

一、亲蟹的来源

用于育苗的亲蟹包括未交配产卵的亲蟹和已交配产卵的抱卵蟹。其来源有三方面:(1)从湖泊等淡水水体中捕到性成熟的绿蟹进行饲养,适时放入海水中促其交配产卵。

(2)通过池塘等水体养殖,专门选择适宜育苗用的雌、雄亲蟹,适时放入海水中促其

交配产卵。

(3)从沿海或河口捕捉的抱卵蟹,不需要再经过人工促产,经过暂养之后,直接可以

用来孵化幼体。

二、亲蟹的选择

选择肢全、壳硬、活泼、体质强壮的青壳蟹。雌蟹体重要求每只在100克,雄蟹体重要求115克。雌、雄性比为2~3:1,选留时间一般在立冬前。

对同一池养殖的亲蟹,在选择中,以首批起水的蟹为好,在众多的蟹群内,挑选个体大,肢体完整的河蟹作为育苗用的亲蟹。多次起捕的蟹不适合选作亲蟹,这种蟹容易受伤,体质

差,而且规格越来越小。

在选择亲蟹时,还要注意养殖池周围的水质环境和污染情况,水质的好坏对亲蟹的体质

有影响。

选留的亲蟹尽量缩短暂养时间,而且操作过程中要求轻快,勿使肢体及蟹体受伤。

三、亲蟹的运输

当选择和暂养亲蟹的工作基本完成时,就要作运输准备。运输工具用蟹笼较好,蟹笼用毛竹做成,呈鼓形,高约40厘米,笼腰直径60厘米,底直径40厘米。笼的孔眼大小以使蟹不能外逃为度。运输前,先在笼内衬以潮湿的蒲包,再把蟹轻轻放入蒲包内,扎紧蒲包,使蟹不能爬动,以减少蟹脚脱落及体力的消耗。在运输途中,防止日晒、风吹、雨淋,使亲蟹处于潮湿的环境之中,运输在夜间进行为好,要快装、快运。经1天左右的长途运输,成

活率可达95%以上。

四、土池饲养越冬亲蟹

收集亲蟹并运输到目的地后,应将亲蟹放入越冬池中精心饲养。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土池散养。池塘面积1亩左右,水深1米,一般可放养亲蟹250~350千克。散养时,最好雌、雄分开为宜。饲养管理主要是投饵、换水、防逃。投饵时间宜在傍晚,便于亲蟹夜间出来觅食。饵料为蛏子及低值贝类、小杂鱼、蚌肉等。应在池四周均匀投放饵料,日投饵量为亲蟹体重1%~5%,视吃食状况,决定每日增减。除投饵外,还要保持水质清新,每5~7天换水或加水一次。为防止亲蟹外逃,每日检查池塘是否漏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水温低于

6℃以下时,投饵量及换水次数还可减少。

五、室内水泥池饲养越冬亲蟹

放蟹前水泥池先用100ppm漂白粉冲洗消毒或用高锰酸钾200ppm冲洗消毒。消毒后,再用淡水冲洗干净。在整个池底放些瓦砾或破缸块(4块/米2),上水口的底部区域铺一层5~7厘米黄沙(占池底面积1/3~1/2),建成人工蟹洞,作为亲蟹的栖息场所。池深在1米以上,水深保持70厘米左右。放养密度15~18只/米2。充气时以水面产生微波为宜,溶氧不低于4毫克/升,池内水温保持相对稳定,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水温逐渐降至4~6℃, 1~2月中旬,保持6℃左右,2月下旬逐渐升至9℃,3月上旬达11~12℃,3月中旬达13~14℃,3月下旬达15~16℃,每2~3天吸污泥1次,每3天换水10~30厘米。每晚投饵,主要投喂蛏子及小杂鱼,在池四周均匀投喂,根据前1天吃食情况,再酌定增减

当日投饵量。

六、水泥池和土池饲养越冬亲蟹区别

土池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亲蟹可自然地打洞隐藏,但必须建造防逃设施,经常注意检

查。在管理上简易可行,成活率比较高。

水泥池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饲养,由于仿造自然生态环境,栖息隐藏在人造的洞穴内,面积较小,密度高,容易使河蟹互相格斗,造成肢体损伤。但水质、水温可自由调节,管理上比较规范。成活率相对低于土池越冬。

土池和水泥池均可饲养越冬亲蟹,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条件的还是以土池为好。

螃蟹的促熟

一、人工促产的最佳时间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上旬是河蟹产卵交配的时期。南方与北方因为气候有差异,选择产卵交配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口区及南方区域人工促产的最佳时间以2月底至3月上旬为宜。人工促产的水温为10~13℃,时间太早,水温偏低;时间太晚,性腺将出现退化,都不利于生产上的要求。北方地区,因气温、水温偏低,人工促产的时间,一般提前在当年10月至11月初。促产之后,雄蟹取掉,用全部抱卵蟹在土池越冬,到翌年3月份气温开始回升时,着手进行胚体及孵幼工作。总之,根据我国的气候变化情况,北方一般是秋季人工促产,南方一般是春季人工促产。

二、人工海水的配制

在远离海区的内陆地区,没有天然海水的条件下,可以按河蟹繁殖的条件来配制人工海水:盐度为0.012~0.018,钙含量为206~296毫克/升,镁含量为546~648毫克/升,氯化钾含量为200~400毫克/升,铁0.02~0.05毫克/升,pH值7.8~8.5,透明度1米左右。安徽某地区人工海水的配方是:每升淡水加食盐10~14克、氯化钙0.5克、硫酸镁5克、氯化钾0.3~0.4克、三氯化铁0.02毫克、生石灰75毫克。

人工配置的海水,只要化学元素及其含量接近天然海水,均能取得人工促产的成功。

三、人工促产技术

无论南方或北方,凡促产季节到来期间,将亲蟹雌、雄之比为2~3:1配备好,然后放进土池或水泥池里,注入海水,盐度逐日增加,让亲蟹转入海水促产过程中,对盐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最好盐度掌握在0.020~0.025,或者人工配置的海水也可。雌、雄亲蟹当受到海水盐度刺激之后,马上就拥抱交配,交配后第二天开始,陆续见到雌蟹抱卵。如雄蟹放得多,促产时间就较短,一般5~7天就可以结束,这时80%以上的雌蟹抱卵。如雄蟹较少,促产时间要延长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促产之后,将雄蟹全部捞出,只留下雌性抱卵蟹。这时人工促产亲蟹阶段已经完成。人工促产的目的,主要是取得胚胎同步发育的人工抱卵蟹。

四、利用土池和室内水泥池人工促产的区别

目前河蟹人工促产,普遍采用土池或室内水泥池。土池的生态条件更接近于自然界,当蟹的雌、雄比例确定之后,注入海水,投入亲蟹,亲蟹能自由自在地交配,一般5~7天就可完成交配,雌蟹80%以上抱卵之后,即将雄蟹取出,或原地抱卵蟹暂养,或抱卵蟹转移到室内水泥池暂养,等待孵化。土池促产抱卵量明显高于水泥池促产的抱卵量。而且促产管

理简单,促产率与成活率都较高。

室内水泥池促产是在没有土池情况下采取的另一种方法。它可以观察雌、雄亲蟹促产的全过程。以及在人为条件下进行饲养管理。因为水泥池面积较小而密度高,雄蟹经常要格斗雌蟹,造成肢体损伤。因此每隔2~3天,需将池中海水放掉,将促产后的抱卵蟹取出,另行集中专池饲养,要反复收集数次之后才完成,操作比较麻烦,促产率与抱卵量低于土池。

人工促产时,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场地,如没有土池的,可用水泥池代替,二者均能达到促产抱卵的效果。

五、防止抱卵蟹流(早)产的措施

当人工促产后的抱卵蟹,进入胚胎发育阶段时,如遇到母蟹体质差、水质恶化、天气冷热温差大、暂养孵化水温调节过高等因素,都将造成胚胎尚未进入原溞状幼体前,卵过早地脱离母体,产生排卵,这种现象称为“早产”或“流产”。凡流产的卵属死卵,不能发育成为幼体。

在人工育苗孵化过程中,流产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来防止这种现象产生呢?

(1)选择亲蟹必须健壮活泼。

(2)控制好水温。胚胎发育在原肠期前,室内水池水温可比自然水温高出2~3℃,胚胎进入新月形期,水温控制在16℃,复眼形成到心跳初期,水温控制在18℃,进入原溞状幼体,水温升到20℃。水温随胚胎发育同步进展而逐步升温,且不可升温幅度过大。

(3)适量投喂鲜活饵料供母蟹摄食,水体要保持清洁,一般2~3天换(加)水1次,每隔7天,视水质状况,如水质不好,可换池1次,始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4)遇到气温突然升高的不正常天气,但水温始终要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5)水体盐度正常,水池充气呈微波状,周围环境需安静。

(6)抱卵蟹暂养期间,操作中必须轻快,防止蟹体损伤和蟹脚脱落。

六、提高抱卵蟹的饲养成活率

无论是人工促产或是天然海区获得的抱卵蟹,均需要专门培育饲养。抱卵蟹喜欢安静的环境,要求在洞穴或沙堆里过着隐藏的生活,夜间出为觅食。根据这种生活习性,饲养水泥池底部最好铺一层5~7厘米厚的黄沙,并放些瓦片或碎缸块,提供洞穴和栖息场所。饲养池水质要清新,每隔1~2天换水1次,投饵放在夜间,投饵量以每只蟹吃0.5~1只蛏子为度,并交替更换饵料(小杂鱼、沙蚕等),根据第一天吃食情况,决定第二天的投饵量。及时捞掉残饵,防止败坏水质。池子里还要用微形泵增氧,并注意盐度的变化,保持恒定的盐度等。

抱卵蟹专塘培育期间,也是胚胎发育时期,随着胚胎发育的进程,水温也随之上升,确保胚胎正常发育。因此,要经常镜检卵的发育状况,并保持一定的水温。

七、人工抱卵蟹与天然抱卵蟹的区别

人工抱卵蟹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暂养池的雌、雄亲蟹,通过人工促产之后,而求得的抱卵蟹。由于人工抱卵蟹促产时间同步,胚胎发育也同样进行,因此,孵化出膜时间比较一致,在生产上可以集中时间,形成较大的规模生产。由于选亲蟹时体质强壮,规格大,出来的蟹苗纯度和质量较可靠,成为育苗的主要对象。

天然抱卵蟹是在自然海域或沿海闸口附近,由雌、雄亲蟹野外自然促产之后,而获得的抱怀卵。天然抱卵蟹因促产时间不同步,胚胎发育也不同步,所以孵化出膜的时间也不一致。如果抱卵蟹数量不多的话,就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抱卵蟹的个体大小有差异,但它的体质好,成活率也高。天然抱卵蟹价格比人工抱卵蟹要低。

从生产而言,首先要确保足够数量的人工抱卵蟹,再辅以天然抱卵蟹,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发挥更大的生产效益。

沿海养殖专业户,有的从立冬前后逐日收集天然抱卵蟹,用简陋的土池、水泥池等暂养起来。待有相当数量抱卵蟹之后,全部采用天然抱卵蟹也获得育苗成功,其规模与效益都是较可观的。

八、运输抱卵蟹

抱卵蟹有天然产的和人工培养的两种。运输抱卵蟹更要精心操作,不损伤卵粒。运输途中,不宜采用带水运输的办法,可选用蟹笼及蟹苗箱运输。蟹笼装用前,笼底铺一层湿的水草,将抱卵蟹分层平放,最上层再盖一条湿毛巾。用绳子或铅丝将蟹笼扎紧,使抱卵蟹不能随意爬动。途中每隔4小时洒1次海水,防风吹、日晒、雨淋。另一种方法是用蟹苗箱装运,箱底衬以海水浸湿的毛巾,然后将抱卵蟹平放在上面,再用湿毛巾盖上,使河蟹不能顺意爬动,途中定时洒海水,保持湿润。

螃蟹的食物组成

一、河蟹对食物选择的要求

河蟹虽然是杂食性,但明显偏食动物性饵料。如鱼、虾、贝类、蚬、螺、沙蚕及动物内脏等。在自然状况下,因动物性饵料难以获取,也被动取食植物性饵料,如浮萍、丝状藻类、苦草、聚草、菱、南瓜丝、茭白、轮叶黑藻等水生维管束植物及其它等。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据观察,河蟹最喜食各种贝类(如蛏子等)及软体动物(螺等),其次鱼虾。饲养期间河蟹有喜新鲜、换食的特点,如长期投喂贝类食物后,间隔投喂鱼虾,换换口味使进食更佳。

河蟹既贪食又耐饿,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5%~8%。但在食物缺乏时,半月不食,也

不会饿死。

河蟹还有抢食和好斗的天性,在食物不足时,饥饿的抱卵蟹也常取食自身腹部的卵来充饥。因此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一定要全池均匀投饵及掌握投饵数量,不要将食物集中成堆,避免抢食和格斗现象的产生。投饵时间选择在傍晚或夜间。

二、河蟹天然饵料的组成

凡是河蟹喜食的自然生长在水中和陆地上的各种生物,均被称为河蟹的天然饵料,主要有:浮游动、植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陆生动、植物等。

(1)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金藻、甲藻、裸藻、蓝藻等,是早期幼蟹和浮游动物的饵料。

(2)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为河蟹幼体培育的良好活饵。

(3)水生植物:包括苦草、轮叶黑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芜萍、浮萍、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小茨藻、黄丝草等。

(4)底栖动物:水域中的螺、蚬、河蚌、水蚯蚓等,为河蟹喜食及营养丰富的饵料。

(5)陆生动、植物:包括蚯蚓、聚合草等。

三、河蟹人工饵料的组成

人工饵料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包括粮食之类产品及其副产品,直接或者通过加工,培养制成为河蟹喜食的各种适口饵料,包括动、植物及人工配合饲料。

(1)植物性饵料:包括黄豆、豆饼、菜饼、南瓜、棉籽饼、麦类、米糠、豆渣、花生饼等。

(2)动物性饵料:主要有螺蛳、蚬、河蚌、蚕蛹、蚯蚓、小杂鱼、畜禽内脏等。特别是福寿螺、蚯蚓、水蚯蚓等,为养殖河蟹开辟了广阔的蛋白饲料来源。

四、饵料在河蟹幼体培育和养殖中的作用

饵料是河蟹幼体培育和养殖成败的关键。尤其在幼体培育过程中,除水质因子外,就要靠适口的饵料来促进蜕皮生长。许多育苗单位的成败与否,主要的就是饵料因素。所以研究适口的饵料乃是提高河蟹幼体成活率及养殖生长的最重要方向。实践证明,优质鲜活的适口活饵对河蟹幼体培育和养殖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螃蟹饵料投喂技巧

投饵时间

河蟹投饵一般每天两次,上午八、九点投一次,傍晚七、八点左右再投喂一次。饵料投喂以傍晚为主,投喂量应占全天的60-70%。

投饵内容

河蟹的饵料投喂是因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龄蟹种至成蟹养殖阶段,投喂的饵料以蟹类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没有专用饲料的地方,可以自己配制饵料,例如:投喂普通鲤鱼夏花饲料,配以1/3-1/5的蚯蚓、碎肉、小杂鱼粉、酒糟、螺贝类碎肉、牲畜下脚料等。另外还要把饵料加工成一定规格大小(如畜禽下脚料切成蚕豆粒大小块、山芋刨成丝、麦芽等)再喂,成蟹阶段的饵料一般不加工,但黄豆、玉米要煮熟再喂。蟹种刚放进池时,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河蟹生长中期应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动物性饵料,后期应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投饵数量

河蟹的饵料系数一般在5以上,究竟投饵多少,应视季节、水温、蟹的不同生长阶段来定。总的分配原则是:上半年投饵占总量的30%-35%;7-11月份占总量的65%-70%。蟹种至成蟹的日投喂量为在池蟹总重的8%-10%。成蟹喂养按蟹体重5%左右投喂,动物下脚料按占颗粒饲料的10%左右投喂。另外还要视天气、水温、水质等状况,以及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及时合理的进行调整。

投饵方法

“四定四看”,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河蟹的吃食情况,确定饵料投喂量。主要在岸边和浅水处多点均匀投喂。用塑料编织袋片或密眼网片制成的罾形食台较好。

螃蟹养殖的日常管理

一、投饵

(1)饵料配比:河蟹饵料有天然、人工饵料两大类。1年中总的饵料分配为动物性饵料(精料)占40%,粗料(糠、饼、麸等)占25%,青料(水、旱草)占 35%。上半年是河蟹长骨架的生长季节,饵料分配上,青料占50%,粗料占30%,精料占20%,并添加少量蜕壳素等;下半年是河蟹成熟阶段,饵料分配上,精料占60%,粗料占20%,青料占20%。

(2)饵料投喂时间安排:放养后至3月底4月初,当平均水温未达10℃时,少投或不投,如水温高于10℃,可投喂少量糊状饵料。3月底4月初以后,平均水温达10~15℃时,可投喂糊状饼类、小杂鱼、螺师、豆渣、米糠、猪血、配合饵料等,亩量不宜多。5~6月份可投人工配合饵料及水草,7~10月份,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11月份以后,酌情少量投饵。

(3)投饵量及投饵时间:日投饵量为河蟹体重1~5%,具体是:1~4月份,为河蟹体重1%左右;5~7月份为5%左右;8~10月份为5%以上。

投饵时间为傍晚,一般日喂1次。蜕壳期间,可少量多次投喂。

投饵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二、换水

池水要经常保持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否则应换水。

换水情况是:春、秋雨季,7~1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夏季每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

换水时应注意:

①池内、外水温差不要超过3℃。早春及初夏换入的水,水温最好高于池中水温;盛夏要换入低于池中水温的水;冬天不可换入水温较高的水,以免影响休眠。

②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1/2。

③要控制进水速度,一般以2~3小时换1次水为宜。

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及时冲水、换水:

(1)河蟹摄食明显减少,白天离水寻找洞穴,表明水质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天、闷热、炎热天气,要勤冲水、勤换水。

(3)久旱不雨、加水困难时,可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泼洒,5天1次,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状态。

三、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主要是经常巡塘。它是池塘养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巡塘要做到5看:

①看河蟹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②看是否缺氧,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中缺氧或水质变坏,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

③看是否有敌害,如发现池塘中有水蛇、水老鼠、水蜈蚣、青蛙、鸟类等敌害动物,应立即采取除害措施;

④看软壳蟹是否被同类残食,如发现有自相残食现象,则需加喂适口饵料和采取保护软壳蟹的措施;

⑤看防逃设施状况,若发现漏洞应及时修补。

四、池塘养蟹的常见问题

(1)池塘选择:用精养鱼池,不经任何改造,直接来养蟹是错误的。因为鱼与蟹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均不相同,精养鱼池水深、水肥、无水草,这是符合鱼类生长要求的;而河蟹要求水清、水浅、溶氧充足、池底少淤泥、水草丰富;鱼类所利用的是水的空间,而河蟹所利用的是池底表面积,水深反而对河蟹蜕壳生长不利,水太深池底也容易缺氧,改鱼塘作养蟹塘事先必须加以改造,使之适合河蟹生长要求。

(2)饲料投喂:有些养蟹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生长速度,不惜工本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鱼类配合饵料,这是错误的。因为鱼类吞食粉状或颗粒饲料的利用率很高,而河蟹咀嚼粉状或颗粒饲料时易使饲料散失,利用率低。根据河蟹的摄食方式,其饲料以块状、粘硬和不易在水中散开为佳。

(3)水草种植。很多养蟹专业户在池塘清塘消毒后,即投放幼蟹,池中无水草,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池塘经生石灰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立即在池底种植苦草、菹划和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或者在水面种植水花生或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草。

根据养殖河蟹的密度状况,水草覆盖面积应占蟹塘总面积的10%~30%。

五、河蟹的夏、秋管理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好时机,这时应做好强化培育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必须相应增加投饲量,除有充足的水草之外,还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屠宰场下脚料、小杂鱼、螺、蚌、贝类等,投饵量占河蟹体重的5%以上,主要看第二天食料有无剩余作相应的增减,投喂地点在池边浅水处,投饵时间为每天下午5时以后,以满足河蟹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

(2)创造蜕壳环境,这时蜕壳时间长,并伴有蟹肢尖红状,常出现蜕壳不顺利现象,应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遮荫植物,为河蟹提供荫凉栖息场所,以减少河蟹蜕壳时格斗和便于躲藏敌害。有条件时,可将软壳蟹挑出来,放在通风、阴凉、有水草的池或盆内暂养,等蟹壳硬后,再放入池内饲养,提高蜕壳蟹成活率。

(3)调节水质,水深保持1米左右,水质清爽,一般每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旧水30厘米左右,若发现河蟹多数登岸,吐泡呼吸空气中的氧,尤其是白天有大批攀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质缺氧或败坏,此时,应尽快把陈水全部放掉,全部换上新水。

(4)做好防逃工作,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走的痕迹,检查是副产品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出水口的拦护设备也要注意更换,有防无患。

螃蟹养殖的前期准备

蟹池水草移栽

移栽目的

这些水草不仅起到遮阳作用,而且可以为蟹种提供嫩根作为饵料,更重要的是利用凤眼莲对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吸收作用达到净水的目的。另外,也为河蟹蜕壳,栖息提供一个隐蔽安全的场所。

具体方法

在养蟹池四周的浅水区和池中央种植沉水植物,主要有“三水”、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萍类等水草,通常每平方米种植4棵,必须将水草的根插入淤泥中,栽后灌水10厘米深,使其扎根发棵。

水面上要放置凤眼莲等水生植物,使水草覆盖池水面积的1/4-1/3。这些水草不仅起到遮阳作用,而且可以为蟹种提供嫩根作为饵料,更重要的是利用凤眼莲对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吸收作用达到净水的目的。

在池埂边放些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为河蟹蜕壳,栖息提供一个隐蔽安全的场所。水草成活后向池中注水50-70厘米,注水一定要经40目的筛绢过滤。

时间安排

清池一周后栽种水草。

浮游生物培养

培养目的

为蟹种提供营养丰富,新鲜适口的生物饵料,而且不会破坏蟹池水体,使水体长期处于肥、活、爽的状态,易于保持和稳定养殖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

具体方法

水体浮游生物培养,放入新水使池水达到0.8-1米,基肥可用鸡粪、猪粪、绿肥等,以发酵鸡粪最好,特点是不容易坏水,而且对轮虫和单细胞藻类培养效果良好。每平方米水面用250克,肥水后观察效果,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放入蟹种前应该有较多浮游生物出现。

通过以上措施,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mg/L以上, pH值7.0-8.0,底层水氨氮小于0.2mg/L,透明度30-50厘米为宜。

时间安排

消毒5天后要进行水体浮游生物培养。

螃蟹塘池等设施建设

一、河蟹专养池塘的准备

河蟹专养池塘是指利用原有的池塘经过改造后或新开挖的池塘,其水、土生态条件尽量适合河蟹的天然生活习性。

河蟹专养池塘,应是河蟹养殖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可以形成幼蟹~1龄蟹种~成蟹系列化过程。也可取其某一阶段生长,在各环节上可以互相配套,互相依赖,发挥较大的生产效益。池塘河蟹专养,首先要解决水质好,水源多,水体净洁,形成小型集约化生产,通过人为的强化管理措施,促进河蟹群体生长,提供更多的商品蟹,满足市场需要。

1、场地的选择

选择场地应按照河蟹的生态要求,根据水、土、饵料等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规划进行。

(1)水源:要求水质良好,溶氧丰富,水源充足。

(2)水位:建池地点水位要稳定。

(3)土质:要能保水、保肥、通气性好的土质,有机质易分解,有利于水草、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繁殖与生长。土质以壤土最好,池底要较硬,淤泥不超过5厘米厚。

(4)池形:要求实用面积大,蟹池设计施工容易,生产管理方便,节省工程投资。

(5)饵料:要求饵料来源及运输便利。

(6)其它如交通方便,电力有保证。

(7)水体盐度最好是纯淡水,如沿海地区的水体盐度要掌握在0.004以内。

2、河蟹专养池塘的结构

(1)池形:蟹池以东西长、南北狭为好,呈长方形。水池的长宽比为3:2或5:3。大池的长宽比为2~4:1。

(2)池大小:一般为2~3亩,大池以5~10亩为宜。

(3)池水深:蟹池水深0.8~1米,向阳的一面要求有浅的水区(水深10~30厘米),供河蟹蜕壳用。浅水区呈阶梯形,阶梯宽20~40厘米。

(4)蟹穴和蟹岛的设置:目的是避免河蟹互相残杀,也用做河蟹蜕壳、吃食、栖息的场所。

二、设置蟹穴和蟹岛

(1)采用直径为9~10厘米的复水毛竹,截成1米长的竹段,打通竹节,然后每7~9根竹段捆成一捆,捆扎要紧,每捆扎绳延伸向上,设置时按一定间距,均匀布放水底,并以小竹桩固定,标志其位置。一般每亩水面放置38~40捆。采用这种方式设置蟹窝,优点是:便于检查、观察(白天提取蟹窝,倾倒出潜伏在其中的河蟹,即能观察其生长发育状况);减少捕捞损伤,提高回捕率(捕捞方便、白天捉出蟹窝即可)。

(2)在池塘内用竹箔或网片分割水体。

(3)在池塘种植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亦可用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编排成蟹窝设置于池中。

(4)在池底、池坡用瓦片、碎砖、石块、竹筒、树根等材料砌成镂空状蟹穴。

(5)在池中修建圆形或椭圆形或“卅”字型和“艹”字型或“十”字型或方形或条形等小岛,岛上可种植牧草作河蟹饵料,也可作蜕壳隐蔽、栖息之用。

三、建造防逃设施

根据不同材料来源,可因地制宜地选择:

(1)在堤边插高1米的竹箔,将池包围起来,竹箔下端贴上尼龙薄膜和在竹箔上端装上盖网,盖网与竹箔呈45°倾斜。

(2)石壁或水泥板壁防逃墙:在塘埂上加建60~80厘米高的石壁或水泥板壁,并在壁顶加盖“厂”字型压口,压口宽25~30厘米,可有效地防止河蟹逃逸。池壁交界处,即四角应成圆弧状,切忌直角或锐角,以防河蟹沿角攀爬,压口的材料可选择玻璃、白铁皮或水泥预制板等,以白铁皮为好,省工、省料,也便于安装,玻璃则有易碎的缺点。

(3)尼龙薄膜或聚酯塑料板防逃墙:要求尼龙薄膜高出地面60~80厘米。考虑到牢固性,可将薄膜埋入泥中20~25厘米,其上端用竹片或细竹作内衬,将薄膜裹缚其上,然后每隔0.5米,用木棍或粗竹片作桩,将整个尼龙薄膜拉直,支撑固定,形成一道尼龙薄膜防逃墙。

(4)加高池墙:把池周围的墙高出埂面60厘米以上,埂面上下都用水泥浆砌或三合土夯实。

(5)其它:亦可采用石棉板、玻璃纤维板等作防逃设施。另外,进、排水口用铁丝网拦好。

四、放养密度及规格

放养时间在11月下旬至翌年3月底。

放养规格:5~10克/只的1龄蟹种,每亩放养2000~4000只。具体密度按计划产量、管理、蟹种规格而定。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放养模式如下:

(1)亩产100千克的放养、收获模式:规格在每千克800只以内的,亩放养3000~3500只;规格在每千克600只以内的,亩放养2400~3000只。

(2)亩产150千克的放养、收获模式:规格在每千克800只以内的,亩放养4000~4700只;规格在每千克600只以内的,亩放养3500~4000只。

五、河蟹专养池塘设计模式

(1)10亩养蟹池设计模式。

(2)5亩养蟹池设计模式。

(3)2.18亩庭院蟹池设计模式。

鱼、螃蟹、虾混养

一、放养技术

在同一池内,以养蟹为主,鱼、虾为辅,互利混养,同池共生;在不改变投饵的情况下,三者皆获得好收成,必须掌握放养技术。

放养:投放幼蟹时间在当年12月至翌年2月。亩放4~6千克,规格每千克在100~160只;在开春后投放鱼种,每亩放养13厘米以上白鲢200尾及花鲢 80尾以及10厘米以上鳊鱼100尾和草鱼100尾(规格100克/尾),6厘米以上鲫鱼150~180尾,鲤鱼不放。同时

每亩放1~2厘米幼虾(青虾) 1.5~2.5千克或抱卵青虾1千克左右。在日常管理中,进、出水口原拦网前应加一道密网,以防止幼虾逃逸。另外,因捞水草喂蟹时,水草中常夹带一些幼虾,因此青虾要求轮捕,以控制青虾数量,其它如加水、投饵等管理与精养蟹池相同。

二、池塘鱼、蟹、虾混养的互利关系

这种养殖方式是高密度养殖形式,其饵料来源主要靠人工投喂。若饵料不足,则影响其产量,如果饵料投喂过多,不仅浪费,而且影响水质,不利于河蟹生长。放养花、白鲢可控制池内浮游生物的生长,降低池水溶氧的消耗,保持水质良好。河蟹吃剩的残饵碎片则是鳊鱼、鲫鱼和青虾的好饵料。当河蟹饵料不足时,青虾又是河蟹的摄食对象,从而避免了河蟹互相残杀的局面。另外,青虾耐低氧能力比河蟹差,当巡塘时,若发现池塘边有很多青虾,则说明池水中含氧量在2.5毫克/升以下,此时应立即冲水增氧,因此青虾又是养蟹池中水体缺氧时的报警器。

蟹、鱼、虾一起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潜力和饵料生物资源,可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螃蟹常见疾病防治

1、聚缩虫病

聚缩虫病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成树枝状,个体着生许多纤毛,固着于物体上形成很大的群体,其根部寄生于河蟹溞状幼体的头胸部、腹部处。抱卵蟹的卵粒也有聚缩虫寄生。当受到刺激,整个群体即会收缩。当海水盐度0.003,水温18~20℃,聚缩虫在溞状幼体上迅速繁殖。感染强度1~5个,超过幼体大小的2~3倍,使幼体漂浮于水面呈白絮状。被感染的溞状幼体活动能力弱,体质瘦弱,蜕皮困难,严重的出现死亡。

防治方法:

目前采用甲醛或新洁尔灭二种药物。使用新洁尔灭浓度为10ppm,全池泼洒,侵浴30~40分钟。使用甲醛浓度为20ppm全池泼洒,侵浴8小时,但在1天内应进行水体交换,以排除剩余的甲醛。

2、菱形海发藻病

菱形海发藻属浮游硅藻类羽纺藻目,其细胞以胶质相连,形成星状或锯齿状的群体,壳环面呈狭棒状。菱形海发藻细胞长30~116微米,宽5~6微米,分布极为广泛,当海水盐度达0.03左右,水温18~20℃时,在水质肥沃,光线充足的培育池内,可在溞状幼体上迅速繁殖。溞状幼体附生海发藻后,不断扭动腹部挣扎,力图摆脱,受害的溞状幼体4~5天内死亡。

防治方法:

一般采用增加换水次数,控制光照,适当加温来促进幼体变态等预防措施。

3、蟹奴病

蟹奴属甲壳纲、蔓足类、根头目。蟹有寄生蟹奴的,没有十分明显病灶,仅腹面的脐略显肿大,揭开脐盖,可见直径2~5毫米,厚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虫体。蟹奴寄生后直接破坏河蟹的性腺发育,造成河蟹生长缓慢,及至不能食用。该病主要是池水含盐量在0.001以上,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蟹奴病流行有季节变化,雌体比例大于雄体,大致从7月份开始,9月份达高峰,10

月份后逐渐下降,11月份后基本停止。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杀灭蟹奴幼虫,常用漂白粉、敌百虫、甲醛等。

②更换池水,注入新淡水。

③用高锰酸钾20ppm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

④用硫酸铜8ppm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

⑤硫酸铜,硫酸亚铁(5:2),用0.7ppm溶液,全池泼洒。

4、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腐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清除塘底淤泥。饲养期间,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其浓度为15~20ppm。

②治疗用漂白粉20ppm浓度全池泼洒,并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1克,连续喂3天。

5、着毛病

在河蟹的颊部、额部、步足关节上附着水绵等丝状藻类以后,使得河蟹行动缓慢,进食减少,如堵塞出水孔,造成河蟹窒息死亡。这种病,一般在4月底5月初发生。

防治:

①忌用农田肥水。

②4、5月河蟹生长蜕壳的高峰期过后,用青灰(草木灰)遮挡1/2的池塘水面,使水绿缺少阳光而死,并将死去的水绿捞出。

③6~7月份,每亩用20千克生石灰(水深1米)全池泼洒,通过提高pH值,抑制水绿滋生,隔10~15天再用1次,杜绝此症的感染。

④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用浓度0.8ppm较好地杀灭青苔。

⑤用生石膏粉全池泼洒呈25~30ppm,连喷3次,每次间隔时间3~4天。

6、黑鳃病

病蟹鳃受感染变色,病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病重时鳃丝全部变成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塘底淤泥,饲养期间如发病,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浓度为15~20ppm,连续使用2次。

②将病蟹放在2~3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洗3~4次。

7、烂肢病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摄食减少或停食,活动迟缓,最后无法蜕壳而死。该病是因在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①操作要细心,勿使蟹体受伤。

②放养前用呋喃唑酮2ppm溶液浸泡10分钟后投放。

③用土霉素或呋喃西林1ppm全池泼洒。

④用生石灰15~20ppm,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

8、水肿病

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在池边停食,在池的浅水处死亡。该病是因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①在养殖过程中操作要细心,勿使蟹体腹部受伤。

②用土霉素或呋喃西林1ppm,全池泼洒。

③用呋喃唑酮0.2ppm,全池泼洒。

9、水霉病

病蟹体表,尤其是伤口部位,生长着棉絮状菌丝,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造成死亡。该病因河蟹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

防治方法:

①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②用孔雀绿0.25ppm,全池泼洒,隔5天后再施1次。

③用食盐水3%~5%,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碘酒5%,涂抹患处。

10、纤毛虫病

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虫类的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去。该病是因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于蟹体所致。

防治方法:

①用甲醛5~10ppm,全池泼洒。

②用硫酸酮、硫酸亚铁(5:2)合剂0.7ppm,全池泼洒。

③用新洁尔灭0.5~1ppm与高锰酸钾5~10ppm混合液,浸洗病蟹10分钟。

④用孔雀绿0.2~0.3ppm,沿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

11、肠、胃鼓气病

病蟹消化不良,肠、胃发炎,胀气,打开腹盖,轻压肛门,可见黄色粘液流出。该病是由于投饵不均匀或变质或难于消化的饲料而引起的。

防治方法:①定时投饲。②在饲料中加入大蒜,每千克饲料加大蒜100克,连喂3次。

③每千克饲料中呋喃唑酮1克,制成药饵,连喂3天。

12、蜕壳不遂病

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病蟹周身发黑直至死亡。发病原因与在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元素有关。

防治方法:

①定期用生石灰10~15ppm,全池泼洒。

②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蜕壳素及贝壳粉、骨粉、蛋壳粉、鱼粉等矿物质含量较多的物质。

13、曲弓反背病

扣蟹养殖技术

扣蟹养殖技术 一、概要 (一)扣蟹苗的好坏是今后能否养好大规格河蟹的关键 概括地讲,河蟹生长发育要经过苗—扣蟹—成蟹三个阶段,而扣蟹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扣蟹饲养阶段中有效积温的高低、脱壳次数的多少和健康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户以后的生产经营情况,即经济效益。 (二)扣蟹苗的培育 扣蟹多数是由蟹苗直接培育的,少数是由仔蟹培育的。培育出免疫力强、活力强的扣蟹是今后养殖中成活率高、次残蟹少、生长快、脱壳次数多、规格大的关键因素,所以健康扣蟹苗是为今后是否能养好大规格的河蟹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讲,希望自己培育扣蟹苗,以便能保证扣蟹质量,做到心中有数。 要养好成蟹,必须高度重视扣蟹的质量,首先要养好扣蟹。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池塘条件:育种池要求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排灌方便,塘埂坡比1:2~3,池底平坦,淤泥少。池塘面积5-10亩左右,既有利于均匀投饵及水质调控等各项管理,又便于一次性清池捕捞销售。 2、清塘消毒: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1月份),首先抽干池水,暴晒一个月,清除池底淤泥,留淤泥5cm左右,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经过晒塘至池底开裂,蟹苗下塘前半个月进水10~15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化浆全池泼洒,选择晴天中午,杀死池中敌害生物,3天后排干池水,继续晒塘。新池必须事先灌水浸泡1个月以上再进行消毒。 3、种植水草:4月初种植水草,保持池水深30cm左右。在扣蟹养殖前期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扦插在离池边2m的池底,种植水草采用条播种植,每条间隔3-4m,占水草种植面积的40~50%。另外池塘放水后在池塘的四周可适当移植水花生,用竹竿固定,水花生移植前要用漂白粉浸泡消毒,占水草种植面积的10%左右。由于扣蟹对伊乐藻等水草的破坏性大,所以,在养殖的中后期水草只能以水花生为主,覆盖率达50~60%。水草种植与管理见附录一《水草的种植与管理》。 4、调节水质:扣蟹对水质要求很高,在扣蟹养殖过程中要求水中溶解氧≥5mg/L;pH值在7.5~8.5之间;透明度在30~50cm之间,最佳50cm以上;氨氮浓度在0.2~0.5毫克/L之间;硫化氢不能检出;底泥总氮小于0.1%。水质保持“清、新、嫩、爽”。 5、水位要求:仔蟹培育期0.8~1.2m为宜,扣蟹培育期2m以下,以1.2~1.5m为宜。适时调整水位,维护良好的水质,同时促进扣蟹蜕壳。 6、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40-60cm。池塘两端建有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均要安装80目网纱的过滤网,防止敌害鱼虾入池和扣蟹的逃逸。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

虾蟹养殖技术报告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要点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上对虾养殖的三大优良品种之一,也是两广沿海近两年来发展最快的对虾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对水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及抗病害力强、肉质鲜美、市场售价高等诸多优点,故深受众多养殖业者青睐。 一、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点: 南美白对虾体长、壳薄,生长快,对盐度适应范围广。人工饲养时水温可在16-35℃(渐变幅度),最适生长水温22-32℃,对低温适应能力稍差,低于15℃摄食活动受到影响,9℃以下时虾侧卧;盐度在0.5-40‰(渐变幅度),经淡化处理,能在纯淡水中养殖,并获取高产;PH值在7.3-8.6之间;溶解氧比罗氏沼虾需求量高,一般要求5毫克/升以上,最低忍受能力为1.2毫克/升;氨氮、亚硝酸氮含量不能过高;生长水温22-35℃,在淡水中养60天,一般能养到12厘米左右,个体重约15克左右的商品虾,养殖成活率为60-70%,产量150-200公斤/亩;南美白对虾食性广而杂,对饵料蛋白的要求不高,蛋白质含量25-30%就可满足其营养需要,但该虾具有相互残食习性,这种习性随着虾的生长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平时饲料尽量要喂足。 二、南美白对虾的养成要点: 1.池塘整理。池塘清理是消灭池内敌害生物,改变池底环境,保证养虾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措施之一。池塘清整消毒一定要彻底,在放苗前半个月先抽干池水,清除淤泥,曝晒塘底,用生石灰(100公斤/亩)消毒。进水后可分别用水毒净(季胺盐络合碘)和二溴海因各泼洒一次。另外,池底不能有水草(南美白对虾习性伏地,游动速度较快,池塘中水草过多影响养殖效果)。 2.肥水。经过彻底清塘后,进水(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50-60厘米,施用发酵过的鸡、猪粪等肥水(一般为堆肥,用量50-100公斤/亩),培养红虫等饵料生物,或使用进口复合肥(1公斤/亩)肥水。经7-10天的水质培养,池水透明度在25-30厘米,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此时池塘内已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可以考虑投苗养殖。另外,为了稳定水体总硬度,保持水质相对稳定,可施放白云石粉。 3.适时放苗。南美白对虾最适生长水温为22-32℃,在此水温范围内放苗养殖,苗生长快、摄食量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在我市放苗时间可在5月底至7月上旬。一般亩放1-2万尾苗。放苗应选择在睛天的上午或傍晚进行,切忌在中午太阳曝晒时放苗或在雨天放苗。 4.选苗淡化。南美白对虾淡化苗一般个体比较纤细,规格大多在0.7-0.8厘米,且淡化不彻底,直接放入淡水中饲养成活率不稳定,因此,适宜的放养规格应在1厘米以上。选择虾苗要求活力好,有明显的活动方向(不打圈游动),体节细长,大小均匀,体表干净。 育苗场南美白对虾出苗盐度为2‰-5‰之间。在放养时要先进行二次淡化(暂养),可在池塘一角用五彩布围成一定面积,水深50厘米左右,用盐卤或粗盐把水调至5‰盐度,此项工作在放苗前1-2天前完成。然后把苗放入,放苗密度为1000尾/平方米。稳定后每天在小水体内加5厘米水,使其继续淡化,一般10天后小水体盐度降为0,虾苗规格可长到3厘米左右,此时可以拉掉彩条布等,使虾苗进入大池。暂养期间应投喂40-60目的微囊饲料或白对虾0号料(用40-60目筛绢搓洗),每天投4餐,每餐每万尾虾苗投5克,以后每天投喂量递增30%-50%。 5.投饲。 ①南美白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对食物要求略有差异。幼虾期(5厘米以内)对蛋白和不饱

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一、池塘清塘消毒及水位控制 上年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蟹种放养前15天,可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50-200公斤/亩。早春放苗后水位要控制在40-60cm左右,好处有三个方面: ⑴可以有效平衡昼夜的水温差,减少河蟹疾病发生机率。 ⑵可以有效起到避光作用,为河蟹**脱壳营造比较适宜的环境。 ⑶可以扩大水体空间,防止溶氧不足。 二、合理施肥

在苗种放养前要先肥水,在养殖过程中也要求水质保持一定浓度,对提高河蟹上市规格很重要。尤其养殖早期,水质清瘦时,更应施肥。常用“肥水专家”和“肥宝”进行肥水。 三、栽种水草和螺蛳投放 ㈠栽种水草 水草种植面积为:沉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主要种类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浮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主要种类有水花生等。池塘内种植的沉水植物区可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浮水性植物和沉水性植物相互结合,避免品种单一,空间上要有分布,方便风浪形成促进水-空气物质交换。 ㈡螺蛳的投放

螺蛳既可作为河蟹优质动物性饵料,又有着净化养殖池塘水质的功能。但投放太多容易造成水质太清瘦,青苔大量繁殖。可以在清明前每亩放螺蛳250-300公斤,然后在6-8月第二次再放每亩200公斤。 四、种苗的选择、放养 放养的蟹种应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下塘前主要通过新苗复康浸泡提高河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塘时一般选择天气晴好,气温比较适合的日子。放养密度以每亩500-600只为宜。如果养殖的蟹池面积比较大,则需要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进行强化培养,蛻壳数次后再放开养殖。

河蟹养殖技术

目录 前言江都区小纪成人学校简介 (2) 第一章河蟹 (6) 第一节河蟹的认识 (6) 第二节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6) 第三节大闸蟹的营养价值 (9) 第二章青虾 (11) 第一节青虾的认识 (11) 第二节青虾的形态特征 (11) 第三节青虾的营养价值 (12) 第三章泥鳅 (13) 第一节泥鳅的外部特征分布范围 (13) 第二节泥鳅的生活习性 (15) 第三节泥鳅的营养价值 (16) 第四章鳌花鱼 (18) 第一节鳌花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8)

第二节鳌花鱼的营养价值 (21) 第五章仔蟹培养 (22) 第一节仔蟹的培育 (22) 第二节蟹苗质量的鉴别 (23) 第三节慎买几种河蟹苗 (24) 第四节如何识别劣质蟹苗 (26) 第五节怎样提高仔蟹培育的成活率 (28) 第六章幼蟹 (33) 第一节稻田培育 (34) 第二节池塘培育 (34) 第七章成蟹养殖 (36) 第八章日常管理 (40) 第九章水草种植 (45) 第十章蟹病防治 (48) 第十一章蟹池套养 (65) 第十二章商品蟹的捕捞与运输 (71) 第十三章河蟹常用药物功用及分类 (77) 1

前言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位于名闻遐 迩的里下河千年古镇小纪集镇区。学校初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工作中心以扫盲为主体,辅之以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行政区划的相继调整,目前我校办学、培训等亦已发展成为扬州市江都区内办学、培训初具特色的知名成人学校,自2003年起至去年已连续七年获扬州市江都区一类学校,并连续四年名列一类第二名,是扬州市示范成人学校,扬州市首批特色乡镇成人学校,江苏省级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学校目前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外实训基地3个。学校占地面积1551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及生活用房,总面积2815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育人资源优越,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房(30台计算机)、图书阅览室、兴趣活动室、文体运动场、实验培训设备 等一应俱全。学校现有教育培训师资37人,其中:专 2

蟹公寓养殖技术

工厂化养殖螃蟹公寓 前言 螃蟹一直以来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水产品。特别是中秋前后,螃蟹膏肥鳌大,色泽红润。但传统的螃蟹养殖却随着水环境的持续恶化而受到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野生螃蟹的数量急剧下降,人工养殖的螃蟹也遇到越多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饲料喂养的螃蟹营养不全面,导致螃蟹品质下降; 二、人工养殖的螃蟹因为近亲繁殖,品种退化,生长过程中的抗病能力逐步下降; 三、螃蟹在集中放养时有严重的自残现象,伤残的螃蟹无卖相,造成客观上的浪费; 四、集中放养的养殖密度太小,对如今拥有良好水源的水平来讲是一种浪费。据报道,一只普通的大闸蟹需要一平方米的池塘面积。所以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螃蟹养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螃蟹公寓就是工厂化养殖螃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池塘放养螃蟹的过程中,养殖废水往往无序排放。导致周围水体如江河湖泊中的污染物积累。不仅影响自然的生态平衡,更会导致水中富营养化、蓝藻爆发、水产疫情突发等灾难性后果。严重影响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品说明 螃蟹公寓是指流水或循环水条件下,将螃蟹分个进行单独喂养及管理的一种设备。一般由塑料材料制成。适用于各种海水及淡水的螃蟹品种。因为一个螃蟹公寓里只放养一只螃蟹,因此可以很好地避免螃蟹间的自残。螃蟹公寓分别装有进水和出水,水质集中进行调节处理后,进入螃蟹公寓。按科学的方式对螃蟹进行定时投喂,定时观察。整个养殖过程尽可能不使用药物,不使用化学产品、不使用市售的螃蟹饲料。完全做到绿色环保,健康无污染。产品优点 螃蟹公寓不仅能很好地避免同类相残导致的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将螃蟹养殖的土地使用面积大大缩小。如果它再与循环水处理系统配套使用,可以使螃蟹养殖不受季节及外界污染因素的影响。一年可以生产至少三造螃蟹。轻松做到反季节销售,除了量大价高之外,对品牌的树立能起到积极的持续推动作用。 螃蟹公寓在东南亚国家兴起,国内尚未普及。蓝灵水族历来追求循环水养殖技术的革新。将工厂化水产养殖设备与螃蟹公寓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同时可以集约化管理,减少对外界因素的依赖。 使用场所 规模化水产养殖场、蟹苗培育场、青蟹养殖场、海水梭子蟹养殖场、大闸蟹养殖场。 这些都是个人的一点见解。如果需要更系统的学习,建议在养殖技术贴吧,和一些网站和专业的买光盘来学习;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稻田蟹养殖技术大全

稻田蟹养殖技术大全 一、选择养蟹稻田 选好田块,搞好养蟹配套设施建设。养蟹的稻田要求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底质为黏土、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面积以3-4亩为宜。稻田养蟹蟹沟的开挖可参照稻田养鱼,沟宽1.5-2m,沟深lm,呈“田”字形。稻田四周用钙塑板或其他材料建好防逃墙,建好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布密封,冉建.道竹栅,并加盖网,防止河蟹从进、排水口逃跑。所有这些设施建设都要在幼蟹放养前搞好。 二、适时放养蟹种 栽好水稻,适时放养蟹种。养蟹的稻田,宜选用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害的丰产水稻品种,采用宽行密株栽插,并适当增加田边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增加水稻产量。

蟹种的放养规格以每千克40-60只的为好,亩放20-30kg,也可放规格为每千克lOO-200只的,亩放10-15kg,要求当年都能达到上市规格:幼蟹要求规格整齐,肢体齐全,体质健 壮,以提高放养的成活率。 三、稻田蟹的饲养管理 调控好水质稻田养蟹的饵料投喂方法、全年投饵量、每天投饵量、投喂次数,均可参照池塘养蟹的办法进行规划布局和组织实施。要在稻田中增放~些绿萍、浮萍等,7-9月份,除投喂南瓜、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饵料外,还要有计划地投喂一些小鱼小虾、猪血、蚕蛹、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以满足河蟹生长的需要。 四、及时收获 搞好暂养越冬稻田养蟹在9月中、下旬捕捉,捕捉的方法有放水捉蟹,夜晚徒手捕捉以及诱捕等。河蟹收获后要及时出售或暂养。如果稻田养的蟹种,捕获后选择池塘口较深、水质条件较好的作为越冬池,进行暂养或越冬,留作来年发展养蟹的蟹种用。 五、注意事项 1、清田消毒田块整修结束,每亩用生石灰30~35公斤泡成乳液,全田泼洒,以杀灭 敌害和病菌,补充钙质。 2、水稻插秧,应采用宽行密株栽插,适当增加沟四周的栽插密度,可发挥其边际优势, 增加产量,并可防止沟壁坍塌。 3、适时放养蟹种,在水稻插秧后7~10天,选用大小一致的蟹种,亩放300~500只。 4、稻田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通常以饼粕作追肥**。尽可能减少追肥次数,尤其要减少化肥的追肥次数和数量。确定需要采用化肥作追肥时,宜用尿素,不宜用碳铵,每次每亩用量控制在7.5~10公斤以内。 5、水稻田的田面需经常保持3~5厘米深的水,不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晒田。如确需晒田时,只能将水位下降至田面无水,也可采用分次进行轻晒田,以防止水体过小而影响河蟹生长。 6、病害防治河蟹对农药的毒性比鱼类更敏感,因此稻田养蟹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对河蟹毒性强的农药。

螃蟹养殖技术等 [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

螃蟹养殖技术等 [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 螃蟹养殖技术等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维普资讯/特种养殖41时,应将怀卵蟹清洗消毒,移入育苗池。 23伤和拥挤;5运中应注意潮湿度,适时喷雾天后,孵化完。孵化后母蟹继续养于海水巾,不喷水;6防天气突变。 再与雄蟹交配也能继续第二次第三怀卵。刚孵化蟹苗养殖方法暂养池面积lO-v15平方的体形如水蚤,也叫7蚤状幼体。育苗米,池深081米。池上应建防日晒和暴雨前,应清除幼体培养池底部污泥和积水,并用漂袭击的顶棚,为蟹苗生长提供一个阴暗的环境。白粉消毒池水,茅死桡足类、枝角类及其它敌害池内附着以水葫芦、水花生植物为好,既是饲料,生物。第一期幼体孵化前又便于蟹苗栖息。正常气候下,蟹苗45天先培育肥水,每亩施硝铵28公斤,过磷开始蜕壳成1期幼蟹,后隔57天蜕壳一酸钙115公斤。当幼体进入第三期后,停次,到8期幼蟹时,能钻制洞穴,反应灵敏,避止施肥,投喂盐水,逐日或间日投喂,少量光性强,具一定逃避能力。 3期幼蟹暂养后放多喂,满足幼体需要。第18期蚤状幼体以逐渐加水为主,后期深水适当换水。第5入养殖池。 投入养殖池的蟹苗,可实行粗养,即把期幼体变为大眼幼体时,一次换水约三分之蟹苗放入河中,不管理,不投料,让其自然一。

他中增没增氧机,每天早、中、晚定时开机搅水生长,到秋冬季,成熟螃蟹进行生殖回游时052小时,使池增氧增温,同时捕捉上市。此种适宜于大型湖泊、外荡、沼使饵料、幼体分布均匀,控制池水PH值在泽地带。另一种实行池养,即在池塘中放养螃84左右,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池中进水蟹,投放动物性饲料,如鱼粉、河蚌肉、应经严密过滤,用目孔为367125微米尼龙蚯蚓等,植物性饲料有豆饼粉、麦粉等,也筛绢多层过,防止生物入池伤体,青蛙及某可用配合饲料。青饲料主要是水生植物。投喂些鱼要食幼体,大眼幼体也易捕食潘状幼方法,要求次多量少,不污水质,要注意体,应注意。 苗捕捞与运输当培育池中蚤体80变蟹缺料引起互相残食。再一种办法是鱼蟹混成蟹苗时,白天用网拖拉捕蟹,晚上用100-200养。在鱼池内每亩放蟹苗50-vlO0克,或幼蟹15OO25OO只,并投放草鱼、鲤鱼、青鱼、瓦电灯光诱捕,池内蟹苗起捕率可在95以上。此外,用放水办法在出水口接网也可捕。 团头鲂等,投放的鱼不宜太大,以免吞食蟹苗。混养鱼蟹,最重要的是供足饲料,要防野外捕蟹苗,每年5月下旬在长止争食,螃蟹的取食量低于鱼虾,一般每0公江、钱塘江入海口可见蟹苗,6月上旬为旺斤体重需食1公斤精料,以蚯蚓、螺、蚌、昆汛。捕捞一般采用固定张网和灯光诱捕相结合,虫、动物内脏为主。要防止螃蟹逃逸。注意水可大量捕到海河中蟹虫资源,蟹苗应用专门蟹苗质,要勤换水、进水。一般5月前,9日后每周换箱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是我国的优势水产品之一,在我国河蟹的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的通海口岸都有天然的蟹苗和蟹种出产。同时由于各水系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的不同,也使各地出产的河蟹从个体的大小、口味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也形成了多种河蟹的养殖方式。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河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河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在民间俗称螃蟹、毛蟹等,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身体扁平宽阔,呈方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背呈墨绿色,腹部白灰色,5对胸足于头胸部两恻,左右对称。 2. 生态习性:河蟹是一种生殖洄游性动物,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进入蟹苗阶段后,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河蟹通常栖居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体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的湖泊、草荡中。河蟹适宜在微碱性的淡水中生长,酸碱度为PH值7.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幼蟹可以在15-20℃的水温中生存,适宜温度为19-25℃,当水温降至4℃

以下或超过36℃时,幼蟹容易死亡。成蟹的生存温度为5-30℃,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28℃左右。河蟹在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能耐零下8℃的低温,但如果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水温超过38℃时河蟹不能正常活动,40℃以上时容易死亡。 从人工河蟹养殖生产来说,河蟹的生长期分为蟹苗、蟹种和成蟹三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个别的最长能活四年。河蟹是甲壳类动物,一生是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才逐渐长大的。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河蟹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多次,每年10月中旬左右成蟹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 3. 食性: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它即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可摄食水中的鲜嫩水草,随着河蟹的生长,它还可以摄食小鱼、小虾和螺类等,特别是成蟹阶段,一只河蟹在一夜间就可以捕食数只螺类。另外河蟹还有相当强的耐饥性,就是当饵料缺乏时,它也可以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河蟹的摄食强度与水温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水温低至5℃时,河蟹基本不摄食,在10℃以下时,摄食强度下降,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河蟹摄食强度逐步增大,但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也会使河蟹的摄食量下降。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100-400只/kg)。V期溞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这个过程中有90%变态为大眼幼体即可淡化出苗,一般是4-5天,此时成为幼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和稻田养殖。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8—1.5米左右,池中有浅滩(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有深水区。池塘不要太陡,坡比大一些,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较大的竹子内部掏空,然后多个绑在一起即成)。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外,还可起到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种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水花生

水花生,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 水葫芦

水葫芦(凤眼莲) 凤眼莲喜欢在向阳、平静的水面,或潮湿肥沃的边坡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受冰冻后叶茎枯黄。

网箱养殖螃蟹技术

网箱养殖螃蟹技术 一)地点选择 网箱设置地点,应选在避风向阳,水质清新,风浪不大,比较安静,没有污染,水体交换量适中,微流水处为好,周围开阔,没有水老鼠的地点。 (二)网箱材料及管理 网箱材料多用聚乙烯或尼龙网片制成。网目大小根据幼蟹个体大小来决 定,以不逃蟹为原则,每个网箱面积以30㎡为宜。上面有盖网封死,在网箱顶部和底部各留2个可供开关的口子,并用尼龙拉链缝上,以便开关,投喂检查。网箱底部留的口子,平时关死,等网箱底部附生大量藻类或吸附污泥较多时,可打开及时清除、刷洗附在网箱上的藻类污物,以保证水体的正常交换。同时,还可将网箱翻转箱底朝上,重新固定好网箱,把原上盖关死,开启底部拉线投喂饵料,确保网箱网目畅通。为了防止附生藻类的大量繁生,还可以在网箱内养10尾鲴鱼,5尾~10尾罗非鱼,以清除网箱内附生藻类等。人工洗刷网箱时操作要小心,防止损伤河蟹附肢。 (三)网箱设置 在设置网箱时,四角用四根毛竹插入泥中,网箱四角用绳索固定在毛竹上。四角用石块作沉子用绳索拴好,沉入水底。调整绳索的长短,使网箱固定在一定深度的水中,可以升降,调节深浅,以防被风浪水流将网箱冲走,确保网箱养蟹安全可靠。网箱放置深度,根据季节、天气、水温而定。春秋季,可放到水深30cm~50cm以下,7、8、9三个月气温高,水温也高,网箱可放在60cm~80cm以下,网箱上面要放新鲜水草,增加遮荫面积,供河蟹歇凉。 (四)放养密度 网箱养蟹要求规格整齐,蟹体健壮,附肢齐全。放养密度根据水质、饵 料、管理情况而定,管理好、水质活、饵料足、质量优可以多放,反之,则少放。幼蟹规格以150只/kg~200只/kg的为好,密度20只/㎡~25只/㎡,一只网箱放幼蟹5kg(600只~750只左右),按70%的回捕率,每只网箱可产河蟹50kg~60kg,还可兼收少量成鱼。 (五)投饵方法 每个网箱内要设一个2㎡左右的饵料台,每天早晚各投饵1次。各种饵料按营养比例配置,切碎煮熟后,放在其他饵料中,加上适量面粉捏成团、块、条状投喂,这样可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和污染水体,还便于检查吃食情况。吃食情况第二天早晨略有剩余为度。要保证饵料喂饱、适口,以防相互残食。在饵料配比上,上半年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适量。下半年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为辅,促进肥育生长。 加强检查管理,及时清除残饵,发现网箱损坏及时修补,防止逃蟹。有 死蟹的应及时拣出,以免影响水质。

螃蟹养殖技术

池塘河蟹养殖技术要点 关键词:河蟹养殖池塘技术要点 摘要: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蟹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河蟹的适应性较强,养殖范围广,这几年养殖规模迅速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池塘河蟹养殖的技术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广大河蟹养殖户们有一定帮助。 一、根据河蟹生物学特性,创造优良生态条件 河蟹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底质条件,创造一个比较适合于河蟹生物学特乡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选择良好水源 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二)彻底清塘消毒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池塘清整;二是消毒杀菌。 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首先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铲除过多淤泥(留淤5-10cm ,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检查防逃设施,维修受损部分,维护池埂,坡比尽可能达到1:2.5-3,因河蟹夜间摄食时,大部分出现在池边浅水处。

池塘清整工作做好后,即可进行消毒杀菌,具体做法是采用生石灰加水稀释,全池泼洒,亩用生石灰350-400kg。 清塘消毒措施对于养殖河蟹的老池塘尤为重要,因老池塘一般淤泥较深,滋生的病菌和隐藏敌害生物也较多,故必须彻底清塘消毒。 (三)重视水草种植 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敌蜕壳的场所,也能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同时,也是河蟹喜食的好饵料,夏季还可起到防暑降温,促进河蟹生长的作用。“蟹大小、看水草”、“要想养好一塘蟹,先要种好一塘草”,这是河蟹养殖户的经验之谈,也是河蟹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做法是: 清塘药物性消失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温逐步回升后,即可种植水草。品种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从水草的品质看选择轮叶黑藻、伊乐藻为好,苦草次之;从生产季节方面看,以伊乐藻为佳,因伊乐藻耐寒性强,以春秋季为蕞家生长季节,长势最快,冬季也不死亡,可以早种植、早生长,从而可以早放蟹种,提早饲养管理。 种植方法:轮叶黑藻、伊乐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没亩用草量10-15kg,行间距1-1.5m,前池栽插;苦草,又名面条草、非韭菜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种子细小,长度2-3mm,籽茎0.3mm,子粒包裹在草荚内,播种前先用水净泡10-15小时,用擦板搓出草籽,将草籽用泥土拌均,泼洒即可。既可散播,又可条播,没公斤草籽可播种5-8亩。种植时间,伊乐藻在清塘的冬季或早春,

盘锦河蟹养殖技术

盘锦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

螃蟹养殖

螃蟹无公害养殖关键技术介绍 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就是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河蟹养殖生产,种草放螺为河蟹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成的商品 蟹个体大、无污染、品质佳,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池塘的可持续发展。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彻底清塘、晒池,为无公害生产打好基础 每年收获后应排干池水,彻底清除过多的淤泥、充分曝晒,并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等常规清塘药物消毒,清除过多的杂食性鱼类和有害生物,生石灰用量为100~200千克/亩,漂白粉用量为20克/米,不用高毒或高残留的药物,确保生产无公害产品。 二、人工移栽种植水草,模拟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种植水草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性措施,在河蟹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已被广大养殖户认同,种植水草应以沉水性水草为主,目前在江浙一带河蟹池塘养殖中种植较多的是伊乐藻。常用分枝扦插的方法进行增殖,一般在放苗前一个月进行清塘消毒,再进行水草移植。水草移栽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刚栽下水草时水位控制在50厘米以下,并及时用复合肥1~2千克/亩,促使伊乐藻快速成活生长,6~7月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总面积的60%以上。 三、投放鲜活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质的需要。 每年清明前后在池中投放螺蛳等鲜活淡水贝类,每亩投放量为300~500千克,让其自然繁殖,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饲料。 四、选用良种,抓好放养蟹种质量关。 应选用自育或当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幼蟹作蟹种,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作蟹种,同时剔除无饲养值的性早熟的“小老蟹”和明显步足残缺、体表附着寄生虫、带病菌、活动能力弱的劣质幼蟹,选优质、体质健康、附肢齐全、规格整齐的幼蟹,这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基本保证。 五、控制放养密度。 要养殖大规格商品蟹,必须打破“高密度、高产量”的传统生产方式,大力提倡“稀密度、大规格、高效益”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密度。池塘放养量控制 在500~600只/亩以下,提高放规格,要求蟹种规格整齐,个体要大,规格在100~120只/千克,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雄性幼蟹的放养比例,雌雄比为1:3,这样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六、合理混养,增加养殖效益。

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正1生活习性1.1螃蟹喜欢栖居在潮湿的泥岸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它们通常生活在水质清洁、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时,它们常隐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昼伏夜出,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时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弃穴离去。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松软的土质中,而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河塘养蟹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河蟹浅水生态养殖技术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鲍美华王荣林冯军 【摘要】:正河蟹,统称毛蟹、螃蟹,原产我国,因两螯足密生绒毛,故学名为中华绒螯蟹。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掘穴而居江河、湖泊的岸边,或浅水草从中。喜吃鱼、虾、螺、蚌、蠕虫及幼虫等。 【关键词】:河蟹养殖技术中华绒螯蟹浅水动物性饲料生态养殖池塘螃蟹生长大规格 ‘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掘穴而居江河、湖泊的岸边,或浅水草从中。喜吃鱼、虾、螺、蚌、蠕虫及幼虫等动物性食物。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河蟹栖居分穴居和隐居两种。在饲料丰盛饱食的情况下,河蟹为躲避敌害营穴居生活。当不具备穴居条件时,则隐居在石砾或水草丛中。河蟹喜欢栖息在水质清净、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隐蔽处。在养殖高密度的水域中,大多数河蟹隐伏于水底淤泥之中。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河蟹的动物性饵料。在 河蟹十分喜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强。从肛门取出粪便检查发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这是很多动物所不及的。水温20℃时,河蟹的食量惊人,1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 河蟹饱食后,把多余营养贮藏在肝脏中,刚蜕壳的"软壳"蟹就要用肝脏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河蟹还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水温10℃以下,可数月不进食不会死亡。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

大闸蟹养殖技术

大闸蟹养殖技术 大闸蟹是河蟹的一种,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大闸蟹投资少、效益高,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 步骤/方法1 1.投苗准备,加强防逃设施 用拉网拦住防逃,蟹池边不能有高秆作物,做防逃墙四周最好做成圆弧形。杀菌消毒清塘时,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以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的目的。药后7天,即过水1次,以排除污物,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2 2.种好水草 养殖大闸蟹,首先要种好水草,俗语“蟹大小,看水草”,说明水草是影响大闸蟹捕获规格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夏季高温期,水草除可为阳澄湖大闸蟹提供栖息、隐蔽、脱壳场所及植物性饵料外,还可以起到遮荫、降低水温、改良水质等作用。种植的水草以水葫芦、菹草、苦草等大闸蟹喜食的水生植物为佳,面积应占蟹池的1/3—1/2。水草是大闸蟹的天然饵料之一,并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放入适量田螺。 3.保持良好水质 水环境是大闸蟹养殖的第一制约因素,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在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搞微流水养蟹。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易发生缺氧现象,并使池中产生大量青苔,影响大闸蟹生长。在夏季应每15—20天,泼洒过磷酸钙(2—3 ppm)、生石灰 (10—15ppm),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为大闸蟹补充钙质,促进蟹体蜕壳生长(注意两者施用时间应隔3—5天)。另外,高温期最好每隔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以不超过原池水的1/3为宜,并保持1—1.5m的水位,透明度控制在35—40cm。由于秋季昼夜温差大,水质易恶化,初秋时应勤换水。随着水温降低,换水次数应逐渐减少,最好保持透明度在45cm左右,水位1—1.5cm左右,保证水温较稳定以利越冬。3 4.合理放养 投放前要对蟹苗消毒,按大小均匀分开,投放时用围网投放在水域内,让蟹适应环境1个月后才能撤掉围网。一般蟹种放养要做到“三适”,“一暂养”原则。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放养时水不能太深,以1.5—2米为宜;温度在20—25度最合适。 4 5.放养密度 在水草丰茂、水质清新的环境下,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300只左右,这样使大闸蟹有一个充足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份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部分) 目前,蟹类养殖分海水和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梭子蟹和青蟹;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是河蟹。全国河蟹养殖的面积大产量高。目前河蟹养殖特点:技术上相对简单成熟;时间上周期短见效快;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下面主要讲一下河蟹的养殖。河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A达5900国际单位,热量达582千焦,为水产品之冠,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黄素的含量均高于许多名特水产。常说“蟹过无味”。食用母蟹最佳时间为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前后。食用公蟹最佳时间为农历十月刮西北风的时候,这就是常说“九雌十雄”。 第一部:河蟹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河蟹分类: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河蟹的正名,它还有许多别称,各个地方叫法也不一,如螃蟹、毛蟹、大闸蟹、清水蟹等。河蟹属高等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起辽河、南至闽江。凡通海的江河湖泊均有它的足迹。在国外除朝鲜黄海沿岸外,整个欧洲平原都有它的分布。中国的河蟹按水系分可以分为: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其中长江水系的河蟹味道鲜美、壳薄、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青壳白肚,金爪黄毛) 第二节:河蟹形态结构 (一)、外部形态:河蟹体分头胸甲,腹部及足等部分。①头胸部:因进化演变的原因,河蟹的头部与胸部是愈合在一起的;是蟹体的主要部分。背面覆盖一层坚硬的背甲也称头胸甲。头胸部腹面为腹甲所包被。腹甲通常呈灰白色、腹甲通常也称胸板。②腹部:河蟹的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在头胸甲的腹面。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均为狭长形,在生长过程中。雌性渐成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的三角形,俗称团脐、尖脐,这是区别雌雄性别的最显著的标志。③胸足: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一对螯足和四对步足。 (二)、内部结构:河蟹体内里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①河蟹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肛门。河蟹的消化腺为肝脏,呈橘黄色。②呼吸系统:河蟹的呼吸器官为腮,腮共有6对。③循环系统:心脏,河蟹也有血液,血液组织和颜色与高等动物不一样,河蟹的血液由淋巴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即变形虫形的白血球,而血清素溶解在淋巴里,所以河蟹的血液不是鲜红的,而是无色的。④神经系统:有背面腹面由两个中枢神经系统。⑤感觉器官:包括腹眼一对;平衡囊退化,第一触觉以及第二对颚足指节上的感觉毛有味觉功能,胸体和附肢上的刚毛,有触觉功能。⑥生殖系统:河蟹雌雄异体,性腺位于头胸部胸甲下面,蟹黄和蟹膏。 第三节,河蟹的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①栖居:河蟹的一生中,有5个发育期: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随着各发育时期的不同,栖居习性也各相差异。在蚤状幼体阶段,需要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过着浮游生活;蚤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后,即进入蟹苗阶段,则有浮游生活过渡到既能游泳,又能爬行和登陆,并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大眼幼体变态为幼蟹后,一直至成蟹,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穴居。②食性:河蟹在蚤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以后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螺、蚌、蚬、蠕虫等等。河蟹一般半天白天隐蔽洞中,夜晚出洞觅食。 (二)生殖洄游:河口和入海口浅海里交配、繁殖,自然界河蟹经过两个秋龄的生长、发育长大。每年晚秋初冬,水温开始下降时,江河、湖泊中大批成熟的亲蟹成群结队向河口浅海处迁移,随后滞留在河口交配、产卵,繁衍后代。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秋风响,蟹爪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